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回望外匯市場

回望外匯市場

發布時間:2022-06-17 05:56:52

A. 幾天如廁發現排泄物帶血,渾身沒有一點

把投資生涯分成這樣幾個階段:(期中對應著一些金庸著作的人物)
1、 什麼都不會——例如客棧的店小二
對於那些剛剛學會怎麼開戶,怎麼買賣的人,我一般都把他們看做是小白。很明顯啊,他們是最容易被魚肉的群體,如果主力想要誘多,他們多數就跟風追高,被套。主力想要誘空,經受不住震盪,多數割肉投降。
2、會扎馬步,會招式但無內力的那類——剛剛進入華山派的林平之
好了,店小二做了一段時間,也開始覺得得自謀出路了,於是開始拚命的在市面上尋找武功秘籍(參考資料)。或是到書店或是在網上,買了許多參考書開始依樣畫葫蘆的學習模仿。而現實是像九陰真經這樣的秘籍,市面上根本買不到的,能接觸到的也就諸如長拳,洪拳這些的不入流功夫。
這個階段,內力尚無,經脈未打通,打出去的掌法只有形似卻無掌風。虐人還不行,跟著帶頭大哥虐虐店小二倒是可以(行情好的時候跟著趨勢賺點小錢)
這個階段的投資者如果有自知之明一直躲在山洞裡勤加練武(減少交易次數,多看點書學習),很快就跨過這個過渡期。如果生性好鬥到處找人比武(頻繁交易),保不準哪天碰到幾位全真教道長,出口狂言,惹得他們老人家不爽了,使出一招平沙落雁,後面緊跟著再來一招江天暮雪,颼颼颼颼,右手臂被削掉了,也是可能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比如說剛買沒多久的那隻股票突然傳來嚴重利空消息,緊接著第二天開盤還是無量跌停,等到跌停板打開之後,資金已經被虧掉一半有餘)。有的人咬了咬牙,想想還是種田得了(永不踏入股市),英雄夢還是留給其他人吧。
3、江湖上略有小名,武功非主流。——江南七怪,彭連虎、沙通天等一夥人
其實我們很多投資者的天花板也就到這里了。當初躲在山洞裡一直苦練,經過了一輪牛熊市,內力開始有點了,對於武功的流派也有所了解(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政策面的把控,量化交易模式),有了自己的一套交易系統,雖然做不到長期盈利,但是碰到自己熟悉的價格形態,行業方向,大概率的可以賺他一筆。不求大富大貴,但求溫飽小康。
這個層次的投資者,功夫談不上有多精湛,但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套路,就像江南七怪他們,武功不入流,也好歹可以在江湖上闖闖。而這類人大都有個特點:方方面面都學了點,學得多而雜,卻不精。有的人甚至開起自己的武館,招收學員誤人子弟。
4、名門正派,談到功夫也就和第二層不相伯仲——全真七子
我這里的名門正派,對應的是那些一些不屑技術分析,崇尚以基本面為主的價值投資。全真教的武功乃是玄門正宗。全真七子就好比是學院流派,不屑所謂的技術分析,一切的技術分析都是旁門左道,把巴菲特看做是是師傅王重陽。
5、五大高手(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他們是當今武林的絕頂高手,回望中國股市已有20餘載,確實有人從最初的幾萬塊甚至幾千塊,炒到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之多。他們當中有靠購買認購證發家,再大量收購法人股,賺取一本萬。也有專門靠ST重組獲利的。有的汲取各家之所長,自創一套武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交易系統),行情差的時候不出手,一旦認為時機來了,一抓就是大牛股,不翻個幾倍收益不鬆口。正如他們的名號一般,流派各有不同(盈利模式不同)。降龍十八掌蓄勢待發,鏗鏘有力,落英神劍掌亦攻亦守,連綿不絕利。
私以為這也是很難達到的層次,野路子出身的,江南七怪的功力就是大多數人的天花板。學院派出來的,很難突破全真七子的程度。不是我們的投資者不夠努力勤奮,有時想要更上一層樓,還需要那麼點機遇。
6、掃地神僧
看過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除了達摩祖師以外,就只有這位在藏經閣打掃衛生的老和尚精通少林七十二絕技。達到這境界之後,投資領域已經不僅僅只是股市。這也是我認為最高層次的投資者,他應該是像索羅斯那樣的,幾千億的基金縱橫外匯、股市、期貨市場,平均年化利率可以達到30%以上,不僅如此,還向世界各國捐助,做慈善,拯救蒼生。
粗略的囊括了這幾個階段,大家對號入座一下,看看自己可以排在哪個層次。
我一直認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從每次失誤中總結經驗,即使沒有高人指點,假以時日,日積月累,功力也是會大有長進,令自己的資產提升幾倍甚至更多。被高人指點這檔子向來是得失我命。

B. 期權交易是什麼

1、無需計算杠桿率或利潤
2、與外匯交易不同,期權交易對於每一次的交易都提供了一種更簡單的並且提前確定了的損益計算。
3、多元市場中的盈利機會。期權可以在多元市場中進行交易,包括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像石油期貨這樣的商品期貨市場以及指數市場。外匯交易者經常需要忍受長期的相對休止狀態以及短期的交易爆發。期權交易更加通才,因此更加令人激動。
4、頭寸自動期滿。期權在交易到期日時自動期滿,因此無需等待最佳的交易或是不斷地重復計算利潤,風險以及損益。
5、更低的風險:與外匯交易相比,期權交易具有更低的風險狀況,因為任何期權的支出都是提前確定了的,價外期權最多付出最初交易額的10%。在任何情況下,交易者都不可能損失得比最初資本多。
在線期權交易是期權交易的最新形勢,這方面以Trader711為代表。

C. 回顧改革開放30年歷程,啟示和感想 800字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感想

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天2008年即將到來的奧運會,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30年了…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改革開放之後的成就有: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國家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穩步增加,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1987年,產值已經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如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近年的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也打開了新局面,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還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也都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再沒有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夠說明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如果從1978年開始算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今天經歷了整整的三十年。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

今天,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說我們中國人是劣等公民,說我們是東亞病夫。蓬勃發展的經濟,接連上天的衛星,奧運賽場上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讓那些嘲笑中國人的高傲自大者無話可說。

(二)中國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形態發展要經歷原始社會--努力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個形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的兩條主要道路和兩種基本模式。資本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社會主義階段的重要環節。從人類文明整體發展進程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是不可逾越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歷史事實:資本主義的整體發展和文明進步,固然與資產階級及其制度自身的歷史進步性有關,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其「整體文明」是以某種程度的與文明精神背道而馳的手段實現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只使少數國家在其歷史發展中實現了「血淋淋」的「文明和進步」,而使大多數國家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狀態。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發展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表明,社會主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社會主義社會發揮出其強大的優越性。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巨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新中國在剛剛成立之初,在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之時,卻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禮。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這樣一個岔路口許多人在彷徨猶豫。不知道中國改走怎樣一條道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策略。這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整個中國,也激發了廣大中國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的決心與信心。

回顧這三十年,我個人的想法是「發展是硬道理」。建設小康社會,中心任務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小康社會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發展是包括經濟和社會在內、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小康社會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其核心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D. 求昨天外匯美元和英鎊的行情回顧分析 謝謝


希望能對你有用

E. 有關 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回顧與評價 的書籍參考文獻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外貿體制的理論主要沿襲了前蘇聯計劃經濟理論的基本思想。改革開放後,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理論大概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演進,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外貿體制的市場化程度已高度發達,並日益與國際接軌,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應與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前 言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就改革而論,理論超前,實踐滯後;就開放而言,理論滯後,實踐超前。究其原因,開放領域中的改革力度不夠,理論探索乏力,思想解放不足。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大的突破:突破外貿壟斷論,逐步形成市場競爭的理論;突破國有外貿公司政企不分論,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公司理論;突破外貿的單一經營論,逐步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理論;突破單純商品貿易論,形成商品貿易為主、服務貿易為輔的外貿理論;突破關稅「無用論」,形成較為科學的關稅理論;突破引進外資上的「賣國論」,形成較為系統的外資理論;突破「無債論」,形成完整的外債理論;突破匯率上的固定論,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理論;突破外援上的「無償論」,形成了外援與外貿、外援與外向投資的掛鉤理論;突破地區封鎖論,形成開放「窗口」理論和「梯度」開放理論。本文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外貿領域的理論、政策與體制改革的演進過程進行回顧和梳理,探尋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及仍然存在的主要問題,從中總結未來發展的思路與方向。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貿體制的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外貿體制的理論主要沿襲了前蘇聯經濟理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框架,即計劃經濟理論的基本思想。該理論要求直接根據計劃配置經濟資源,以取代資本主義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做法。此外,外貿體制中的國家壟斷思想也是中國舊外貿體制的理論基礎。在沿用列寧對外貿實行國家壟斷思想的基礎上,中國根據建國初國內的經濟形勢和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決定對外貿實行國家專營,並在《共同綱領》中規定了「對外貿易的國家統制」。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於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是,該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是:一、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統得過死,不利於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三、統包盈虧,不利於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影響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改革開放後外貿體制改革理論的進展

改革的初始階段(1978-1986年)——簡政放權,政企分開。經過1979年一年的准備,中國外貿體制改革於1980年1月1日正式啟動。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首先,自1984年1月起,多數省份有權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1985年1月起,允許企業自己決定使用50%的留成外匯。其次,1984年1月,明確28種限制進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須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第三,1984年9月,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代理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這一階段,外貿體制改革雖然起步,但由於國家對外貿易仍實行統負盈虧,外貿企業財務軟約束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由這種外貿「吃大鍋飯」的根本問題派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使改革任重而道遠。

改革的第二階段(1987-1990年)——外貿承包,財政包干。針對初級階段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1987年開始試行以3項指標為內容的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從1988年起在全國推行以省、市、自治區為主的外貿承包責任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自負盈虧、放開經營、工貿結合和推行代理制的外貿體制。通過建立和完善以匯率、稅收等為主要杠杠的經濟調節體系,推動外貿企業實現自負盈虧。實踐證明,實行外貿承包責任制初步改變了責權利分離的狀況,大大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力促進了外貿的發展。第二階段改革理論上的探討,主要圍繞外貿承包責任制的問題展開。外貿承包責任制,即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前提下,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和外貿、工貿專業公司向國家實行各項經營承包(具體承包為出口收匯指標、出口換匯成本指標和財務盈虧指標3項指標)。

正如學者李雨時所說,外貿體制改革的方向,僅僅提外貿企業的自負盈虧和自主經營是不全面的。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看是參加國際交換的各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以貨幣形態反映出來的差異。中國出口產品發生虧損的終極原因在於生產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低,而且中國在工資成本低廉方面的優勢抵償不了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部門在勞動生產率上的差距。所以,應當明確提出出口生產企業首先要實現自負盈虧,並在此基礎上使外貿企業逐步做到自負盈虧。

改革的第三個階段(1991-1993年)——取消補貼,自負盈虧。國務院於1990年底決定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並於1991年開始實施。這次改革使中國外經貿易管理體制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外貿企業自負盈虧使出口的發展擺脫了國家財政狀況的制約,企業自主經營有利於出口生產發展的長遠規劃,以保證國家外貿出口的穩定發展;這一改革使中國外貿體制在自負盈虧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更便於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也更適應國際貿易規范的要求。主要內容有以下五點:一、在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全面實行了外貿企業出口自負盈虧的改革,取消了國家對外貿出口的財政補貼,對出口總額、出口收匯、上繳外匯仍維持承包制,但改為一年一核承包指標。二、改變外匯留成辦法,由過去按地區實行差別比例留成改為按大類商品實行統一比例留成。三、調整了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縮減了配額和許可證管理商品的范圍。從1992年起,基本上取消了進出口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的總量計劃,允許絕大多數進出口商品放開經營,少數商品實行公開、透明的配額許可證管理。四、改革關稅制度。1992年1月1日起,主動降低225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率;1992年12月31日起調減3371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率,使關稅總水平下調7.3個百分點;1993年12月31日調減2998個稅目的進口關稅率,平均降稅率為8.8%。五、深化外貿企業內部機制的改革,推動外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同時,推動外貿企業開展實業化、集團化、國際化經營,形成若干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以外貿為龍頭的貿工相結合的外向型企業集團。

這一輪外貿體制改革重點放在微觀管理層的變革,它既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也是前一階段簡政放權道路的延續。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兩項特別重要:一是取消國家財政對出口的補貼,按國際通行的做法由外貿企業綜合運籌,自負盈虧;二是改變按地方實行不同外匯比例留成的做法,實行按不同商品大類統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後,中國外貿經營基本打破了「大鍋飯」體制,外貿企業的經營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改革的第四個階段(1994-2002)——匯率並軌,宏觀調控。主要內容有以下五點:一、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發揮匯率對外貿的重要調控作用。二、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完善對外貿易的宏觀管理。加強和改善客觀管理,即管方針、管政策、管規劃、管監督,將對外貿易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強外貿經營的協調服務機制。三、加快外貿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國有外貿企業圍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科學管理,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綜合商社和設立監事會、內部職工持股等試點,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四、保持對外貿易政策在全國范圍的統一性,增加透明度。這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宏觀要求,也是國際貿易規范之一。五、加強外貿經營的協調服務機制。進一步發揮進出口商會等中介機構的協調服務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貿行業的律師、會計和審計事務所及咨詢服務機制;加大對違法經營者的懲處力度。

學者佟家棟指出,從宏觀方面分析,盡管國有外貿企業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政府的行政干預在逐漸弱化,但是,國有外貿作為政府的政策工具或政府附庸的地位仍然存在。在我們強調增強外貿企業經營活力讓其自負盈虧時,在宏觀上又否定了企業的自主權,否定了企業以獲取最大限度為目標的運行機制。因此,外貿企業改革發展到今天,尚需要在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要堅決割斷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以期使外貿企業能夠獨立經營。另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外貿企業的股份制改革,通過股份制改造,使企業真正形成內在的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及強烈的競爭意識。

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中國外貿政策及管理體制的變化。加入WTO使中國對外貿易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中國要履行加入WTO的各項承諾,削減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對現行外貿體制進行適應性調整,使其與WTO多邊規則相適應;另一方面,要針對加入WTO的影響,做好相關應對工作,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擴大出口,合理調控進口,確保對外貿易的平穩運行。進口調控的原則是,要運用WTO允許的手段合理調控進口,努力實現進出口總量平衡,同時重在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更好地配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其重點:一是按照WTO規則完善進口管理的各項具體制度,包括配額、許可證、關稅配額、國營貿易和質量安全衛生標准,為進口調控提供根本依據;二是建立健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公平貿易管理體制,加快建設進口預警體系,及時採取措施防止過度進口對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三是做好某些重要工農業產品的進口調控工作,加強跟蹤,及時反饋,統籌應對。在優化進口結構方面要做到:一是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IT等高科技產業調整的機遇,加快引進高新技術和關鍵設備,促進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二是優先保證國內短缺原材料進口,滿足國內生產需要,同時採取措施解決中國與部分發展中國家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三是對不會沖擊國內的產業和企業,有利於增加海關稅收的商品,適當增加進口。四是對搞重復建設和嚴重沖擊國內市場的進口採取WTO允許的手段加以合理調控,減少不利影響。

2004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並相應完善出口退稅管理辦法,為中國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具體包括:統一各類企業外貿准入標准,讓各類企業享有自主經營和平等競爭的權利;積極引導外貿代理制的發展;建立外貿誠信經營和退出機制;完善進出口商會體制。2007年後,中國進入加入WTO的後過渡期,除繼續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外,已放開外貿經營權,大幅度地降低關稅,取消進口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金融、商業、電信等服務業的開放不斷擴大。利用外資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模式也逐步以全球為基點,實現全球資源的最佳優化組合,以最適當成本,把最合適工作放在最合適的地方,這不僅僅是製造業,而且是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產業發展,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堅實步伐,對外經濟互利合作取得明顯成效。

結 語
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的更新,兩者互為因果。一般而言,經濟體制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標,前者服務和服從於後者,為後者所決定。即是說,選擇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戰略,就需要有什麼樣的經濟體制,兩者必須統一,否則,經濟體制會影響經濟發展,使戰略目標難以實現。但是,經濟體制對經濟發展戰略有反作用,可以制約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戰略未作變更的情況下,經濟體制可以作適當變動。建國後,我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決定了只能採取計劃經濟體制。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對外貿易發展戰略(進口替代為主)——只能是高度集中的統制型體制。這種進口替代戰略,在利用比較優勢發展國民經濟、克服過多的貿易壁壘發展生產力等方面,不利於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有重點的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的確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傳統的進口替代戰略必須作出適當的調整。

通過對30年來的外貿體制改革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外貿的巨大進步可以從外貿體制的市場化程度以及與國際規則的接軌兩方面進行管窺。體現為:一是對外貿易經營主體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經營格局;二是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外商來華投資迅速增加,大批外商投資企業進入了經營期,外商投資成為外貿增長的主力,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加,到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為10362.7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58.9%:三是計劃經濟下的關稅制度逐漸被打破,新的與國際貿易慣例相適應的關稅制度逐步建立,稅目設置和稅率水平與世界的國際貿易規范更加接近,與國際市場對接的步伐加快。四是外匯管理制度由計劃管理轉向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尤其1994年的匯率並軌及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有條件可兌換,取消外匯留成制和上交外匯任務,建立外匯指定銀行間的外匯交易市場等改革措施,促進了對外貿易改革的進程。從我國已進行的改革來看,—個由市場調劑的、與國際接軌的、自由貿易的外貿體制必將最終形成。

中國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毫無疑問地仍然與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一致,即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失為一種在經濟發展上最有效的經濟體制。今後的中國外經貿管理體制改革應該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這個總趨勢是歷史的必然

F. 什麼叫通貨膨脹的持續性

應該就是通貨膨脹的慣性
就是說 通貨膨脹不會一下子就停下來
這裡面的可能是預期因素,比如這期的通貨膨脹是5%, 那麼下期時,即使沒其他因素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也不會為0,因為大家對通貨膨脹有個預期

G. 談談對我國匯率的認識 (從歷史回顧、我國對外匯管理體制及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方面回答)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了統一的貨幣——人民幣。1949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幣匯率。四十多年來,在不同的時期,人民幣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著不同的特點。

一、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52)。由於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最初不是按兩國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而是以「物價對比法」作為基礎來計算的。也就是說,建國初期人民幣匯率制定的依據是物價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市場化的匯率安排。
建國初期,由於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節節上漲。如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以1949年6月為100,到1950年3月則上漲至2242.93。由於國內物價上漲、國外物價趨跌的價格對比關系,根據前述政策要求,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舊人民幣,在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價下調49次。至於和其他外匯的匯價,則是根據它們對美元的匯價進行間接套算的結果。
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 同時,由於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量搶購戰備物資,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我「封鎖禁運」的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降低外匯匯價,以利於推動本國進口。因此,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政策的重點也由「推動出口」改變為「進出口兼顧」,並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美國,對外貿易主要由私營進出口商經營。人民幣匯率的及時調整,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保證出口的增長。
2.第二階段(1953~1972)。從1953年起,國內物價趨於全面穩定,對外貿易開始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而且主要產品的價格也納入國家計劃。計劃經濟本身要求對人民幣的匯價採取基本穩定的政策,以利於企業內部的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同時,由於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立,各國之間的匯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再加上我國同西方工業國家的直接貿易關系和借貸關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貨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在國內物價水平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進行建國以來的首次幣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開始發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自採用新人民幣後,1955年至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摺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兌黃金官價宣布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政策採取了穩定的方針,即在原定的匯率基礎上,參照各國政府公布的匯率制定,逐漸同物價脫離。但這時國內外物價差距擴大,進口與出口的成本懸殊,於是外貿系統採取了進出口統負盈虧、實行以進口盈利彌補出口虧損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減弱。
3.第三階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為了避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及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從1973年開始頻繁地調整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僅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就調整了61次),而且在計算人民幣匯價時,採用了釘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辦法,所選用的「籃」中貨幣都是在我國對外貿易的計價貨幣中佔比重較大的外幣,並以這些貨幣加權平均匯價的變動情況,作為人民幣匯價相應調整的依據。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並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1 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自5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對外自我封閉,對內高度集權,直至80年代初,國家外匯基本上處於零儲備狀態,外貿進出口主要局限於社會主義國家,且大體收支平衡,國內物價水平也被指令性計劃所凍結,盡管人民幣匯率嚴重高估,但它並未帶來明顯的消極影響。

二、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79~1984)。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於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 我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前者主要適用於進出口貿易及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後者主要適用於非貿易外匯的兌換和結算,且仍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隨著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國相應調低了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使之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已調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幣,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持平。
2.第二階段(1985~1990)。在人民幣雙重匯率制下,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加重了財政補貼的負擔,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外國生產廠商對雙重匯率提出異議。1985年1月1日,我國又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事實上,1986年隨著全國性外匯調劑業務的全面展開,又形成了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千差萬別的市場調劑匯價並存的新雙軌制。而且當時全國各地的外匯調劑市場,在每一時點上,市場匯率水平不盡相同。這種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制一直延續到1993年底。其間,外匯調劑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經歷了從開始試辦時的人為定價到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過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物價上漲速度加快,而西方國家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況下,我國政府有意識地運用匯率政策調節經濟與外貿,對人民幣匯率作了相應持續下調。1995年8月21日,人民幣匯率調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 日再次調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0日又調至1美元=3.20元人民幣。
從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幣放棄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做法,改為管理浮動。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幣匯率適應國際價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調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幣。1989年12月16日,人民幣匯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調,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幣調至當日的4.7221 元人民幣。1990年11月17日,人民幣匯率再次大幅下調,並由此前的4.7221調至當日的5.2221元人民幣。
從改革開放以後至1991年4月9日的十餘年間,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別實施過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與公布牌價並存的雙重匯率體制,以及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體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按市場情況調整,且呈大幅貶值趨勢,這與同期人民幣對內實際價值大幅貶值以及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基本上相適應的;三是在人民幣官方匯率的調整機制上,做過多種有益的嘗試,如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小幅逐步調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調整的方式,這些為以後實施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奠定了基礎;四是市場匯率的機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場匯率的調節作用在我國顯得越來越大。
3.第三階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公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我國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幣官方匯率的有管理的浮動,其基本特點是,我國的外匯管理機關即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我國改革開放與發展的狀況,特別是對外經濟活動的要求,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對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調低,但仍趕不上水漲船高的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
4.第四階段(1994~2005)。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1993年12月31日,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5.8元;調劑市場匯率為1美元兌換人民幣8.7元左右。從1994年1月1日起,將這兩種匯率合並,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 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並軌後,我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穩,並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相繼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我國政府承諾:在2000年之前,將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
事實上,1994年我國已開始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並已削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中的絕大多數限制,如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安排已完全廢除,而絕大多數經常項目交易的用匯和資金轉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後仍保留的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提高了供匯標准,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後即可購匯;1996年7月1日,我國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尚存的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將不再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14條第2款所規定的過渡性安排,並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國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郭樹清指出,根據中美1998年簽訂的有關協議,中國承諾將擴大人民幣彈性。因此,如果現在中國選擇釘住其它幣種或採取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度,不但會違背承諾,還是一種後退。增加匯率彈性是現實的選擇。中國現階段仍將以穩定匯率為主,同時用足每日3‰的匯率浮動區間,使市場逐漸適應匯率波動。今後將採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調整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結匯制度。

三、人民幣匯率安排的新階段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5〕第 16 號文——關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事宜公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4)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5)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一次的人民幣匯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棄單盯美元,改盯一籃子貨幣,以建立調節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從此次人民幣短期升值來看,這將有利於緩解國際收支失衡的巨大壓力,同時,釋放人民幣潛在的升值壓力,並能淡化人民幣兌美元的國際矛盾。從長遠戰略來看,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建立,將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最終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創造漸近條件。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簡單的說就是從管理匯率制度逐步過度到以市場供求決定的浮動匯率制

H. 期權是什麼意思工作中的期權指什麼

期權,是指一種合約,源於十八世紀後期的美國和歐洲市場,該合約賦予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期或該日之前的任何時間以固定價格購進或售出一種資產的權利。 期權定義的要點如下:期權是一種權利。 期權合約至少涉及買家和出售人兩方。持有人享有權力但不承擔相應的義務。

期權的標的物是指選擇購買或出售的資產。它包括股票、政府債券、貨幣、股票指數、商品期貨等。期權是這些標的物「衍生」的,因此稱衍生金融工具。期權是可以「賣空」的。期權購買人也不定真的想購買資產標的物。

(8)回望外匯市場擴展閱讀:

期權交易起始於十八世紀後期的美國和歐洲市場。由於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響,期權交易的發展一直受到抑制。由於期權交易方式、方向、標的物等方面的不同,產生了眾多的期權品種,對期權進行合理的分類,更有利於了解期權產品。

期權是適應國際上金融機構和企業等控制風險、鎖定成本的需要而出現的一種重要的避險衍生工具,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給了期權定價公式(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的發明人,這也說明國際經濟學界對於期權研究的重視。

I.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發展歷史回顧

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十年來,從亞洲四小龍到金磚四國再到VISTA五國的發展模式,對比分析其原因,從而來勾勒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概括如下:
亞洲四小龍:政府主導、積極性不幹預、外向性
金磚四國:國家主導、強調獨立性與開放性結合
VISTA國家:新興力量 「四小龍」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發展模式的成功典範,後來泰、菲、馬、印尼、越等國基本也用此模式。特點是面積非常小,沒有自然資源。支持經濟成長靠工業製造,早期是勞工密集型,後期是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
從政府角色來看,西方認為只有民主政府才能維持經濟發展。但「四小龍」並不具備西方所謂高度的民主,而是集權政府,但都有很強的發展意識:要維持政權就要發展經濟,用經濟成果支持政權,這與西方看法不同。同時,西方經典看法,即「華盛頓共識」主張,政府角色要完全不幹預市場,市場完全自由化、完全由市場來分配資源,而「四小龍」政府扮演積極角色,制定工業政策。
從文化角度看,西方100多年一直認為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發展有密切關系,主張競爭、個人主義,可以幫助資本增長,但「四小龍」都奉行儒家學說。
「四小龍」是出口導向,因需求帶動生產,靈活性是其發展重要因素。儒家文化的重要內涵是靈活性,適應能力強,但其文化突破性又不強,對創新不利。所以,不好說哪種文化對經濟發展有利。
「四小龍」經驗是政府有不同程度干預,是「積極性的不幹預」,而不是「積極的不幹預」。這是翻譯錯誤,將PositiveNon-interven-tion翻譯成「積極的不幹預」,其實它是「積極性的不幹預」之意。「四小龍」干預的程度在於其經濟形式,不是什麼都不幹預。香港式的積極性的不幹預就是一個「香港共識」,「四小龍」發展用的是「香港共識」。
西方「華盛頓共識」主張市場、資本完全開放,價格由市場決定,認為這是最好的發展模式,這對「四小龍」的發展並不適用。 「金磚四國」近年來發展迅速,構成另一種經濟發展的模式,與「亞洲四小龍」模式完全不同。
「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發展中大國的發展模式。這一名稱來自這四國國名開頭英文字母BRIC(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諧音英文單詞BRICK(磚頭)。高盛公司在2003年10月首次提出這個概念。
「金磚四國」與「四小龍」不同之處在於其經濟體系很大,人口多,面積大,其經濟發展依靠自身豐富的天然資源。同時,其經濟體系不完全是開放的,不完全依靠出口,各自內部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四小龍」政權都是集權、不民主的,靠經濟成果來維持政權,而「金磚四國」各自民主程度不一,政治模式也各不相同。同時,四國的文化因素互不相同,這與「四小龍」都奉行儒家學說不一樣。
但「金磚四國」有一點因素是一致的,就是中國發展模式,即「北京共識」。其基本經驗:循序漸進地開放、改革。
從「四小龍」到「金磚四國」,反映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崛起的輪替。 全球化、經濟自由化深入發展。過去10多年,很多國家由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出現很多外向型經濟,出現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通過海外投資很多國家經濟全球化了,由此出現低價有效產品,生產增加,成本下降,產品越來越便宜,對原材料、能源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同時生活改善後,人口增多,對農產品需求增加,「金磚四國」有較強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能力,在農業、原材料、能源方面佔有優勢,同時不完全靠出口來進行激烈競爭,而各自有內部市場。
小型開放經濟在金融方面受到的危險不斷增大。亞洲金融危機後,小型經濟受外資沖擊機會大,保護自身金融體系能力低。目前,這種金融危險越來越大。而大的國家,尤其是不完全開放的經濟體就具有防衛、保護自己能力的優勢。整個世界金融秩序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國際金融體制是「金本位」,現在並不能保障本地區的金融安全。
「新經濟」浪潮推動生產變革。隨著新的技術演變,導致在新經濟年代,產生靈活的新生產制度,一個地方可以生產很多不同東西,生產范圍要比以前廣大。過去福特生產追求規模以降低成本。現在通用利用新科技可以生產不同產品,而不一定需要很大規模。一個大的經濟體,可以生產很多不同的產品,經濟上就可以擁有很大的活力。
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加。亞洲金融危機及9·11事件之後,經濟發展要考慮非經濟因素。地區安全、軍事能力、能源安全等。大型經濟體有資源,發展就能穩定,從而減少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而上世紀「冷戰」結束後,經濟發展並沒有受到如今這么多的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加快世界經濟多極化進程。「四小龍」地小人少,經濟基數較小,其經濟快速發展雖頗受關注,但影響主要在亞洲。而「四大金磚」都是幅員遼闊、經濟規模龐大、經濟體系完整和門類齊全的國家,且分布於亞、歐、美三大洲,影響遍及全球。據預測,至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出現重大變化,四國將躋身全球六大經濟體之列,其GDP按購買力平價算將超過西方七大國。
促進國際經濟秩序合理化。與「四小龍」不同,「金磚四國」均擁有重要國際影響。隨著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他們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不斷上升,其發言權也明顯增大。
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隨著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增強,四國進一步提高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的影響力。印、巴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得到有力支持。美「一超獨霸」戰略面臨更大挑戰。
「金磚四國」的崛起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其備受關注是因為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而且未來具有巨大潛力。目前,四國內部還存在各自不同的問題,如教育落後、社會分化、創新能力不足等。但從趨勢看,「金磚四國」崛起是「科學預測」,而非「美麗神話」。 「金磚四國」 「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力量」。
奧尼爾:在世界經濟的許多方面,「金磚四國」都已經開始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力量。這種影響各處都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商品市場、外匯市場、資產包括個人資產市場,還是在固定收入市場上都是如此。世界經濟現在能夠很從容地應對美國經濟的減速,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有「金磚四國」的力量支持。對於從日本、德國到韓國和非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其它的許多經濟體來說,這都意味著一種新的出口推動力。
目前「金磚四國」的GDP總和佔世界GDP總和13%,而美國佔30%。可是,從另一個方面看,2007年第一季度,單是中國一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就超過了美國,這在現今時代還是第一次。中國經濟佔世界GDP總量的6.5%左右,而在2007年第一季度,則是增長到近12%,美國卻幾乎沒有什麼增長。
不好的影響:奧尼爾: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把商品價格的上漲視為一種「壞」的影響,因為這增加了通貨膨脹加劇的風險。但是從許多新興國家的角度來看,尤其是非洲國家,這種價格的上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而絕不是壞事!只要西方的通貨膨脹預期還保持在一個大致平穩的狀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應該被看作是一個相對的價格浮動,而不是通貨膨脹。 奧尼爾:對於世界經濟和「金磚四國」的未來,存在著兩大風險,那就是通貨膨脹和貿易保護主義,而後者的危險現在正在開始緩慢提升。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大范圍的貿易制裁、限制中國出口的話,將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世界貿易大幅度下滑。世界貿易是現實生活中極少的可以實現雙贏結局的行為之一,應該盡力避免出現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應向更發達經濟體」質變「」:「金磚四國」能將這樣快速的發展保持下去。中國應該改變現在對於出口貿易———尤其是一些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過於看重的狀況,這樣可以給其它新興經濟體以發展的空間。中國需要做的是向更發達的經濟體所具有的一些特質轉變,其中包括出口技術含量更高、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家庭個人消費品在出口貿易中佔了非常大的比重。
奧尼爾:許多人這些年來一直擔心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我的態度要輕松得多。因為中國大多數時候一直在採取非常正確的舉動。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生產率正在提高,這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率也很可能會持續提高。當然確實存在著通貨膨脹加劇的風險,這也是我認為中國應該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最為緊要的就是採取更為積極的政策來刺激個人消費,減少貿易順差。中國還需要加強能源的利用效率,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好的跡象,但是還需要做得更多。 日本「金磚四國」研究學者門倉貴史:繼「金磚四國」後,VISTA(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國將成為最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國家。
依據:VISTA五國作為有潛力的新興國家已引人矚目。這五國經濟未來幾十年內將會有飛速發展,根據「金磚四國」經濟研究所推算,從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業國(G7)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算,與現在相比最多擴大到2.5倍,「金磚四國」擴大到20倍,VISTA五國預計可擴大到28倍,因此有理由認為VISTA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國家。

閱讀全文

與回望外匯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百利方投資理財 瀏覽:572
這次疫情股票是否還會大跌 瀏覽:70
金融服務部經理 瀏覽:322
貸款的二手車能過戶嗎 瀏覽:111
人民幣匯率變動解決方案 瀏覽:705
2018上市銀行理財能力 瀏覽:332
歷年證券法司考題 瀏覽:403
杠桿思考術pdf免費下載 瀏覽:714
寧夏金融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245
融資租賃汽車業務杭州 瀏覽:721
晚上的投資理財app 瀏覽:32
期貨莊家手續費 瀏覽:60
武漢眾邦銀行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14
華爾街金融公司的運營模式 瀏覽:407
交易所可充抵保證金最高折扣率 瀏覽:874
李矅公司金融答案 瀏覽:188
膠合板期貨521 瀏覽:50
海航信託到期 瀏覽:747
冰島首都股票 瀏覽:152
成都滿堂紅傭金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