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台灣外匯金融狀況

台灣外匯金融狀況

發布時間:2022-06-19 05:09:39

1. 外匯市場的發展及現狀

無需傭金交易成本低
外匯交易的成本通常只限於交易商提供的貨幣對買賣點差。匯天國際不收取任何傭金,其利潤僅從報價點差中來。如 EUR/USD 1.4224/1.4227,其中僅有的 3 個點的點差就是交易者的成本,交易費用只有萬分之3。

熊市牛市均有交易機會
外匯交易的做空機制比較靈活,交易者在熊市或牛市都擁有交易機會。以EUR/USD為例:當歐元對美元升值,可對歐元低買高賣;當歐元對美元貶值時,可對美元低買高賣。

24小時交易
全球外匯市場從美東時間周日下午5至周五下午5點間24小時開市,交易者可以根據生活習慣自由安排交易時間。
利用保證金杠桿
外匯交易者通常有機會使用比股票等其他市場更高的保證金杠桿。可以將盈利放大數倍。
交易標的集中、節省交易時間和金錢
紐約證交所和那斯達克兩所股市中有 8000 支以上的股票,面對繁多的市場雜訊,選股成為一件令投資者頭痛的事。而在外匯市場中,7 種主要貨幣集中了 85% 的交易量,這使交易者能更快選擇投資對象,節約時間和資金。

2. 1945年台灣光復後到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況

台灣土地面積狹小,且天然資源不足,先天環境不利經濟成長。但回顧歷史,台灣經濟發展從1960年代的農業社會,1970年代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工業社會,吸引龐大外資與先進技術來台,帶動台灣加工業及中小企業之蓬勃發展,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跡,並將台灣加工產品推廣至全球市場,因此享有「加工王國」之美譽。而近二十年來以信息、電子產業為導向的高科技社會,隨著全球在信息、電子科技帶動的技術變革所產生的產業型態已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經濟體制。2003年台灣政府已投入新台幣385億元在園區的軟硬體建設。園區內共設立370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將台灣推向信息產業全球第三、半導體產業全球第四的地位;並透過與跨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的交叉授權和技術策略聯盟,建立了台灣科技產業之雄厚實力。值得一提之處為,台灣享有生產整合成功之優勢,將生產流程詳細切割,最後再將流程結合;各廠商在流程上具有競爭本質,卻又時常互相協助,使得流程之間的交易成本得以在彼此協助之下降低,造成生產上之優勢。

但時值今日,台灣經濟發展表現並不出色。民進黨執政八年間,2000至2007年不僅是整體經濟衰退,以年平均統計數觀之,經濟成長率4.08%與失業率4.26%,致使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美元)年增率僅2.71%,而且於2005年為南韓超越,迄今已有2,000多美元之落差;況且整體經濟還呈現外熱內溫之現象:對外貿易持續暢旺;對內需求則相對疲弱。油料、燃氣及電費價格調漲,2008年1-7月平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高達4.18%,已創下過去15年的新高紀錄,使得實質薪資負成長。榮景繁華的高成長似乎已成為昔日黃花難以復尋,而泡沫經濟的疑雲,竟直籠罩台灣。舉凡政府的債台高築、財政惡化、產業相繼外移、金融體系壞帳比率偏高、失業人口驟升,及核四議題的喧嚷不休等,再再使得低迷的景氣雪上加霜。

台灣是以進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總額每年均占本地生產毛額相當高的比例,所以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化對台灣就顯得格外重要。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近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八成以上,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四成以上。台灣產業升級這幾年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晶元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並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台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於技術創造效果。

財政方面,收支增長不平衡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財政收支增長不平衡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歲入不足支應歲出之金額,再加上當年度還本數,只能以舉債支應;其次,就各級政府「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債務余額」,2005與2006兩年年底分別為4兆1,047億元與4兆1,932億元,至2007年11月底止為4兆1,256億元,表面上未超過依公共債務法所定占前三年GNP平均數法定比率8%,但台灣省轄區內各縣市政府未償債務所佔比例,在2004年底、2005年底與2006年11月底分別為3.82%、2.22%與2.13%,均超過2%法定上限,因縣市政府長期債務舉債余額已飽和,有賴短債調度支應,導致財政赤字陷入不斷增大的惡性循環。

金融方面匯率維持穩定、外匯存底,由於外貿的貢獻,逐漸增加。但利率上,由重貼現率看到,台灣地區這幾年是維持相當低的利率水平。就業市場,台灣近年的失業率,已經由90年代之前的2%以下,增加為4%以上。4%以西方的標准而言,還是屬於偏低的。但是台灣的勞動參與率,一直維持在58%左右。這相對於西方的國家之63%的勞動參與率是屬於偏低的。台灣的婦女勞動參與率,這幾年持續的增加。但是整體的勞動參與率卻維持不變,這顯示男性的勞動參與率是持續的下降。分析台灣勞動市場改變的主要原因,是由與傳統產業,逐漸的外移。而高科技產業,所僱用的勞工數目,卻相當的有限。

台灣得以有今日的經濟成就,過去的園區經驗以及生產事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運用了諸多台灣在生產上的優勢。在未來,如何繼續利用並創造優勢以幫助台灣新經濟發展,是重要課題。

3. 台灣 上世紀80 年代 貨幣政策 的 評價

20世紀80年代,台灣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一方面,使得台灣的貨幣政策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而"中央銀行"進行對沖操作雖然有效地抑制了通貨膨脹,但其負面效果是銀行貸款能力的削弱,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貿易順差擴大推動新台幣的持續升值,造成直接投資的外移和熱錢的大量流入,至而導致產業投資的萎縮,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80年代中後期台灣當局調整了經濟發展方向,適時地放鬆其外匯管制,變"寬進限出"為"限進寬出";開放島內市場,實現貿易自由化;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等。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緩解貨幣升值的壓力。

4. 台灣有沒有外匯管制

台灣沒有外匯管制。

1987年七月,台灣「政府」正式宣布取消自1949年以來長期實行的外匯管制並披露了有關細節,即任何人都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外匯。

允許公眾持有全部外匯收入,並可以使用這些外匯直接、自由地在海外房地產、證券和其它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資。取消外匯管制將使台灣有可能成為亞洲新的金融中心,是香港、東京金融中心潛在的競爭力量。台灣已連續十一年對外貿易順差,1986年貿易順差155億美元。

台灣的經貿自由化始於一九八O年代中期,除降低關稅管制、積極開放內部市場之外,更表現在解除外匯管制與開放對外投資等重大經貿決策之上。

(4)台灣外匯金融狀況擴展閱讀

外匯管制基本方式

一:對出口外匯收入的管制

在出口外匯管制中,最嚴格的規定是出口商必須把全部外匯收入按官方匯率結售給指定銀行。出口商在申請出口許可證時,要填明出口商品的價格、數量、結算貨幣、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並交驗信用證。

二:對進口外匯的管制

對進口外匯的管制通常表現為進口商只有得到管匯當局的批准,才能在指定銀行購買一定數量的外匯。管匯當局根據進口許可證決定是否批准進口商的買匯申請。有些國家將進口批匯手續與進口許可證的頒發同時辦理。

三:對非貿易外匯的管制

非貿易外匯涉及除貿易收支與資本輸出入以外的各種外匯收支。對非貿易外匯收入的管制類似於對出口外匯收入的管制,即規定有關單位或個人必須把全部或部分外匯收支按官方匯率結售給指定銀行。

為了鼓勵人們獲取非貿易外匯收入,各國政府可能實行一些其他措施,如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允許居民將個人勞務收入和攜入款項在外匯指定銀行開設外匯賬戶,並免徵利息所得稅。

5. 台灣金融業發展概況

20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是台灣金融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稱為台灣金融業封閉期。這一階段政策目標重心是金融穩定,金融效率被放在次要位置上。因此,政府對金融業採取高度管制的措施,金融機構以公營為主。與此同時,政府也小幅度開放民營金融業。六七十年代,華僑投資的幾個銀行和一些民營的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票券公司相繼成立。盡管如此,台灣金融服務的供給仍明顯不足,既無法滿足貿易自由化和產業發展的需求,也無法滿足日益富裕的消費者對金融保險的需求。20世紀九十年代是台灣地區金融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稱為台灣金融業的開放期。在這一時期,台灣的GDP增長率、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都處於高位。由於經濟的自由化、對美貿易失衡的壓力和政治上的解禁,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台灣一系列的金融保險業得到開放,比如1986年成立的美商保險公司台灣分公司和1988年開放的證券公司。但是1992年商業銀行開放才是台灣金融業開放期真正起點。從1992年到1999年,除商業銀行外,投資信託公司、人壽保險、財產保險、票券金融、期貨公司和工業銀行等領域相繼開放。金融業的開放,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品質,加速了金融產品的創新,並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的加入。
2000年以後,台灣地區金融業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即整並期。為了解決開放期所導致的過度競爭、利潤下滑等問題,也為了迎接金融競爭全球化和混業經營趨勢等外在挑戰,台灣進行了第一次金融改革,通過了一系列金融法案。最重要的法案是2001年6月通過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它標志著台灣金融政策的重心由「自由化」轉向「整並」。金融改革和金融法案催生了十四家金控公司,帶動起台灣金融業的並購風潮。當時,全球金融業的規模化擴張和混業化擴張,創造了許多金融業的巨人。

6. 台灣金融業開始兌換人民幣業務,大陸會開始兌換台幣嗎

目前仍只能「單邊」進行,就是用台幣兌換人民幣,且只能在中行省分行營業部辦理。


截至27日,新台幣與人民幣的兌換牌價為0.2202元,即100元新台幣可在銀行換到22.02元人民幣。

湖北中行介紹,由於有關政策還未出台,現在銀行只受理台幣兌換成人民幣的「單邊」業務,暫不受理人民幣兌換台幣的業務。

對於每次的兌換限額,銀行人士解釋,現在還是參照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每人每年兌換總額不超過5萬美元的辦法執行。

中行銀行卡部人員李雪提醒說,市民或台灣回鄉的友人到銀行兌換台幣時一定要攜帶本人的身份證、回鄉證等有效證件。另外,由於台幣也存在按階段進行部分貨幣退出市場流通的情況,現在銀行只受理新台幣的兌換。

她提醒,有些人持有舊台幣在銀行附近兜售,市民要當心。

估計大陸兌換台幣的業務要到台灣問題解決後才行.

7. 台灣為何能頂住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

同學,你也補考啊,額嘿,轉機型國家怎麼答啊?
改革開放前,中國高度集中的金融制度體質的體現方面怎麼答啊?
台灣為何能頂住東南亞金融危機沖擊?
台灣經濟在1997年能夠平穩度過金融風暴,其主因是:經濟基本面表現良好,有足夠的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1997年,台灣經濟以6.7 %的增長速度創下五年來最高增長率;民間投資增長率為14.1%,也是五年來新高;民間消費增長7.6 %, 為近三年來新高。 兩者總額合計約59000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的72.8%,為30年來最高比率。而消費者物價漲幅僅為1.1%。以上數字表明,1997 年的台灣經濟表現出「低通脹、高增長」的發展態勢,為抵禦金融風暴的侵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外貿易一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1997年的台灣對外貿易在度過了艱難、低速的1996年後,重新走上了復興之路。據台灣財政部門的統計,該年全年進出口總值突破1100億美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累計貿易總額為236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4位。全年出口增長5.3%,進口增長11.8%。對外貿易如此良好的表現不但支持了島內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表明,台灣經濟的發展有足夠的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

在經濟結構方面,中小企業是台灣產業支柱。台灣年出口總額5 %以上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正如有人所言,在台灣「只要有點能耐,便能當上總經理」。中小企業自立自強,在市場競爭中充滿活力,最能適應和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這與受創最深的南韓財閥經濟形成鮮明比照。這次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由少數大財團控制國家經濟的弊端。而在中小企業為經濟主體的台灣,不論在財富、所得與資源的分配上都較為平均,無疑增強了對抗金融風暴的彈性。

台灣雖屬外向型經濟區,但並不是象其他東南亞國家那樣,過份依賴出口來刺激經濟增長,而是重視內外均衡發展,即致力於提高出口競爭力與內需成長齊頭並進,注重運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如以減免稅捐及低利融資等政策工具,鼓勵企業從事新產品研發、生產自動化、人才培訓、污染防治及節約能源等。由於一直把增大科技投入,促進產業升級作為發展經濟的首要目標,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節節攀升。如今,台灣的個人計算機外圍零部件的市場佔有率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從1997 年台灣出口商品結構看, 重化工業產品出口金額達621.4億美元,占出口比重的62%,非重化工業產品出口358億美元,占出口比重的35.8%,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僅占出口比重的2.2%。其中重化工業產品中的機電產品一直是近來帶動台灣的出口的主導產品,且在技術上遠遠地領先於東南亞。這足以說明台灣產業升級所取得的成就。這一成就不但增強了島內的經濟實力,同時亦提升了對抗金融風暴的能力。由於台灣的出口產品結構及技術含量明顯地優於東南亞國家,所以這次東南亞各國匯率變動對於台灣出口的影響便可以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產業的升級也為台灣內需的擴大夯實了經濟基礎,這與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泡沫經濟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在國際收支方面亦反映出台灣經濟基本面要比東南亞各國及韓國好得多。截止1997年底,外匯存底高達878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高。經常項目順差109.7億美元,達島內生產毛額的2%至3%。外債僅1億美元。高存底與低外債為台灣防範金融危機創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在對外資開放的政策方面,台灣又與一些東南亞國家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外資的開放台灣一直秉持謹慎的態度及穩中求進的原則。把外資開放的速度與健全市場機制相結合,以適應外向型海島經濟的有序發展,避免了一些東南亞國家為追求經濟增長而過份依賴外資的現象。在危機爆發後的1997年11月,台灣將單一及全體外資投資股市的比率由10%及25%分別提高為15%及30%,體現了對外資開放的有序性。台灣以經濟穩定為優先目標來吸引外資,並把物價穩定與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並列為目標,為防範金融風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加強對金融界監督管理方面,台灣省與一些東南亞國家及韓國相比,台灣亦堪稱最優。其銀行對企業的放貸業務一直實行規范化的風險管理,對投資項目進行嚴格的審查。這不但最大程度地避免泡沫經濟的出現,同時也盡量減少了銀行壞帳、呆帳的現象。有資料顯示:1997年台灣省的銀行壞帳金額占未清償帳款的比重不到4%,遠低於一些東南亞國家的14%到19%,銀行體制堪稱健全。

在外匯政策及管理方面,台灣亦凸顯出行穩致遠的特色,他們兼顧金融自由化與市場穩定的雙重目標。秉持循序漸進之原則,逐步推進金融領域的改革。具體表現在:1.台灣外匯自由化工作推進十餘年來,進出口企業結匯已逐步向意願結匯制過渡,但至今仍實行額度結匯制。如1997年6月,台「央行」將公司、行號每年的自由結匯額度由2000 萬美元提高為5000萬美元,體現出逐步推進外匯自由化工作的方針。2.在資本項目開放方面,亦堅持自由化與紀律化並重的原則,把資本帳完全對外開放的時間確定在2000年。這與一些東南亞國家過快過早地開放資本項目而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完全相反。3.在匯率機制方面,恪守浮動匯率制度,使新台幣匯率一直能與經濟發展適度配合,避免了一些東南亞國家僵化的匯率機制的弊端。

綜上所述,在這場金融風暴中,台灣經濟能倖免於難,並非僥幸取勝,而是得益於經濟增長中各個方面的適度調整。

8. 台灣的經濟發達嗎

台灣是發達地區

經濟發展情況

台灣被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等機構認定為發達經濟體, 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按國際匯率計算,2014年台灣GDP5170.19億美元,為世界第25大經濟體,居中國省級行政區第6名;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台灣GDP9770.88億美元,為世界第20大經濟體,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 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五。 201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882,居世界第21名,處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 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伙

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 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9. 2000台幣換人民幣多少

根據2019年12月05日匯率,2000新台幣=462.208人民幣,1人民幣=4.3271新台幣。

新台幣的硬幣面額為:1圓、5圓、10圓、20圓、50圓;而紙鈔的面額為:100圓、200圓、500圓、1000圓、2000圓。換算方式為:1圓=10角=100分。

台幣的前身為舊台幣,1949年6月15日開始發行流通,ISO4217代號為TWD(或簡稱為NT$、NTD)。 新台幣是相對於舊台幣而言的,如今講台幣,是指新台幣。舊台幣已在五十年代停用。新台幣基本單位為「圓」,但一般都寫成「元」。1圓=10角=100分。

(9)台灣外匯金融狀況擴展閱讀:

台幣發展史

當初舊台幣被定位為一種過渡時期的貨幣,日據政府的台灣銀行券與國民政府的台幣一比一兌換。由於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中國滿目瘡痍,再加上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關系緊張,金融狀況不穩定,因此台灣未使用當時通行於大陸的法幣、金圓券,另外再發行台幣。

關於發行新台幣原因的官方說法,是由於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連帶也使舊台幣幣值大幅貶值, 造成台灣物價水準急劇上揚。

不過另一種關於發行新台幣原因的版本,指出是因為台灣日據時期結束初期,由於國共內戰的緣故,國民黨政府把台灣的民生物資,如糖、米之類大量運送到大陸以供應戰爭所需物資,造成台灣內部民生物資銳減、嚴重短缺。

使得台灣的米價甚至比上海當地的米價還高(當時台灣產米而上海不產),造成台灣嚴重通貨膨脹,一日三市,幣值急速貶值,就算有錢也可能買不到米。

在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公布「台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台幣發行辦法」,正式發行新台幣,明訂40000元舊台幣兌換1元新台幣。

10.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
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

閱讀全文

與台灣外匯金融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用風險 瀏覽:773
銑床杠桿百度文庫 瀏覽:77
新基建概念的股票 瀏覽:659
木草春股票 瀏覽:425
2012光伏出口價格 瀏覽:838
四萬塊錢在銀行買什理財產品 瀏覽:651
工商銀行紙黃金k線 瀏覽:432
杠桿千分表長表頭與短表頭的區別 瀏覽:943
墨西哥比索歷史匯率 瀏覽:86
骨杠桿沿直角 瀏覽:188
資產管理公司融資方式 瀏覽:459
模里西斯人民幣匯率 瀏覽:571
日本10元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316
股票交易晚上掛單 瀏覽:954
外匯交易進階目錄 瀏覽:14
理財投資周期算星期六日嗎 瀏覽:650
上市公司可以發企業債 瀏覽:181
東莞證券掌證寶交易手續費 瀏覽:215
有人說金融公司挺好的 瀏覽:364
收益高理財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