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有關金融期貨的論文

有關金融期貨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2-08-23 18:44:28

1. 誰有關於股票股指期貨論文3、4千字。

股指期貨論文
本文從全方位對於新興的股指期貨進行介紹,股指期貨作 為一個新興的期貨種類,從前幾年開始進入大眾投資者的眼中,我 國從 2010 年也映了股指期貨制度—滬深 300 指數。 關鍵詞:股指期貨;滬深 300;交易制度 引言 股指期貨的全稱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 的標准化期貨合約。作為期貨交易的一種類型,股指期貨交易與普 通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徵和流程。 一、股指期貨的特點 股指期貨與股票相比,有幾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這對股票投資者 來說尤為重要: 期貨合約有到期日,不能無限期持有,股指期貨都有固定的到期 日,到期就要摘牌。因此交易股指期貨不能象買賣股票一樣,交易 後就不管了,必須注意合約到期日,以決定是提前了結頭寸,還是 等待合約到期,或者將頭寸轉到下一個月。 期貨合約是保證金交易,必須每天結算 。股指期貨合約採用保證 金交易, 一般只要付出合約面值約 10-15%的資金就可以買賣一張合 約,因此必須每日結算盈虧。買入股票後在賣出以前,賬面盈虧都 是不結算的。但股指期貨不同,交易後每天要按照結算價對持有在 手的合約進行結算,賬面盈利可以提走,但賬面虧損第二天開盤前 必須補足(即追加保證金)。而且由於是保證金交易,虧損額甚至可 能超過你的投資本金,這一點和股票交易不同。 期貨合約可以賣空 股指期貨合約可以十分方便地賣空,等價格回落後再買回。股票 融券交易也可以賣空,但難度相對較大。當然一旦賣空後價格不跌 反漲,投資者會面臨損失。 股指期貨實行 t+0 交易,而股票實行 t+1 交易。 二、股指期貨交易的基本制度 保證金制度,投資者在進行期貨交易時,必須按照其買賣期貨合 約價值的一定比例來繳納資金。這筆資金就是我們常說的保證金。 例如:內地 if1005 合約的保證金率為 15%, 合約乘數為 300,那麼, 按 if1005 首日結算價 3442.83 點計算,投資者交易該期貨合約, 每張需要支付的保證金應該是 3442.83×300×0.15=154927.35 元。 在關於滬深 300 股指期貨合約上市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中,中金所 規定股指期貨近月合約保證金為 15%,遠月合約保證金為 18%。 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也稱為「逐日盯市」 制度,簡單說來,就是期貨交易所要根據每日市場的價格波動對投 資者所持有的合約計算盈虧並劃轉保證金賬戶中相應的資金。 期 貨交易實行分級結算,交易所首先對其結算會員進行結算,結算會 員再對非結算會員及其客戶進行結算。交易所在每日交易結束後, 按當日結算價格結算所有未平倉合約的盈虧、交易保證金及手續 費、稅金等費用,對應收應付的款項同時劃轉,相應增加或減少會 員的結算準備金。 價格限制制度,漲跌停板制度主要用來限制期貨合約每日價格波 動的最大幅度。根據漲跌停板的規定,某個期貨合約在一個交易日 中的交易價格波動不得高於或者低於交易所事先規定的漲跌幅度。 一個交易日內,股指期貨的漲幅和跌幅限制設置為 10%。 持倉限額制度,交易所為了防範市場操縱和少數投資者風險過度 集中的情況,對會員和客戶手中持有的合約數量上限進行一定的限 制,這就是持倉限額制度。強行平倉制度,強行平倉制度是與持倉 限制制度和漲跌停板制度等相互配合的風險管理制度。當交易所會 員或客戶的交易保證金不足並未在規定時間內補足,或當會員或客 戶的持倉量超出規定的限額,或當會員或客戶違規時,交易所為了 防止風險進一步擴大,將對其持有的未平倉合約進行強制性平倉處 理,這就是強行平倉制度。 大戶報告制度,大戶報告制度是指當投資者的持倉量達到交易所 規定的持倉限額時,應通過結算會員或交易會員向交易所或監管機 構報告其資金和持倉情況。 三、我國的股指期貨 2010 年我國也推出了股指期貨。我國股指期貨是以滬深 300 指數 為標的。共有 4 份合約。准確的說是,本月合約,下月合約,下季 度月合約,下下季度月合約。所為季度月是指 3,6,9,12。 滬深 300 股指期貨是以滬深 300 指數作為標的物,由中證指數公 司編制的滬深 300 指數於 2005 年 4 月 8 日正式發布。滬深 300 指 數以 2004 年 12 月 31 日為基日,基日點位 1000 點。滬深 300 指數 是由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 300 只 a 股作為樣本,其中滬市有 179 只,深市 121 只樣本選擇標准為規模大,流動性好的股票。滬 深 300 指數樣本覆蓋了滬深市場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場 代表性。 中金所 2011 年 7 月到期的滬深 300 股指期貨合約 我國股指期貨的推出對我國金融市場有重大的意義,它健全了我 國金融市場,為廣大投資者開辟了一樣新的投資工具,也有利於股 市投資者做反向對沖。 總之,股指期貨作為一種新型虛擬形態的期貨,它在我國還有很 大的發展前途,值得我們大家關注。

2. 我現在急求一個題目,有關於畢業論文的,我是學金融學(證券期貨專業)的,要寫和證券期貨相關的論文!

期權平價關系
供需對期貨影響
證券市場有效性檢驗

3. 求有關金融危機論文兩篇

全球金融危機是現有國際貨幣體系弊端集中顯現的結果

此次金融危機發源於美國,並席捲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壞力之大,出乎多數人的預料。關於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各國理論界和政府已多有論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源於美國房地產泡沫。解決公眾的住房問題是美國政府的重要目標,例如「兩房」就是直接為服務於這一目標而設立的。在近年來美國貨幣政策寬松、房產價格上揚、資產證券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各貸款機構追逐高額回報,利用所謂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將抵押貸款擴展至償還能力差、信用狀況不佳的人群,成為危機爆發的溫床。其二,金融創新的規模和速度與過分相信市場監督作用的監管理念之間出現失衡。金融衍生品泛濫、杠桿過度使用、評級制度缺乏公允和客觀的價值准則,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危機的發生。其三,美國的貨幣政策應負有較大責任。從2001年1月起,美國開始實行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給美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廉價資金,並伴隨著減稅、補貼等多項措施,直接促成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而隨後的加息周期則刺破了這一泡沫。其四,過度舉債消費的模式是釀成此次危機的深層次根源。長期以來,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過度舉債消費給美國帶來了經濟繁榮,但這種繁榮不具備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考慮到美國國內儲蓄率已經降至極低水平,從1984年的10.08%降到1995年的4.6%,再降到2004年至2007年的1.8%、-0.4%、-1%和-1.7%,其背後是一個巨大的債務泡沫。2007年美國居民、企業和政府未清償債務總額佔GDP的比重高達229.74%,其中居民負債比重為100.30%。因而當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巨額債務便浮出水面,並最終釀成了一場償付能力的危機。

回過頭來看,美國以消費和負債為支撐的經濟模式由來已久,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愈演愈烈,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不可持續的。但如果結合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特點,這一現象就不難理解。當今美元本位體制與黃金(203,-1.79,-0.88%)本位體制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可以通過無節制地印鈔進行對外支付,滿足國內消費,而無需承擔任何責任。與之相對應,其他發展中國家通過出口推動經濟的同時,換取了大量以美國國家信用為支撐的美元,隨後又將這些資金用於購買美國金融資產,形成了一個以貿易(實物)——金融(資本)為鏈條的全球大循環。

坦率地說,此次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弊端:首先是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行不受任何限制,實際上是一種「信用」本位,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仍是建立在少數發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美國在利用貨幣特權向其他國家徵收鑄幣稅的同時,又藉助金融創新將風險擴散到全球,使全球為美國的危機買單,其他國家只能被動接受。最後是調節機制的局限性。IMF作為世界中央銀行,資本不足,權威不夠,其投票權和結構設計不合理,使美國具有否決權。而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其投票權不僅大於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實際上也握有否決權。這樣就使得IMF不可能通過任何不利於美、歐利益的決議。而且也使IMF對美歐幾乎不具備監督和約束的能力。
綜合歷史沿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發展將是循序漸進的,短期內,美元將繼續作為唯一核心貨幣支撐起單極體系;中期內,歐元等主流貨幣將日益分擔世界貨幣的責任,國際貨幣體系將向簡單的多極緩慢發展;長期內,具有內在約束力和外部協調性的多層次「多元」國際貨幣體系將逐漸建立起來。

關於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發展,有三個循序漸進的選擇題:「金本位還是貨幣本位?」、「單極還是多極?」、「多極還是多元?」。筆者在上篇文章(2008年12月19日《回歸金本位已失去客觀條件》)中,初步解答了第一個問題。今天來談談剩下的兩個問題,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需要怎樣的核心?一個,還是多個?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之中,美元都是貨幣體系的唯一核心,而次貸危機深刻動搖了美元的貨幣基礎,很多市場人士認為歐元、英鎊或是崛起中的新興市場貨幣將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唯一核心。實際上,就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發展而言,歐元或其他幣種能否承擔唯一核心的職責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一個有且僅有一個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否適應經濟、金融發展變化的需要,單極體系是否具有穩定性?

支撐單極體系的是霸權穩定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自由派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1971年在其名著《蕭條中的世界,1929-1939》中首次提出的。金德爾伯格認為,世界經濟必須有一個超級霸權大國作為穩定者,為全世界范圍內的剩餘產品提供一個市場,保證資本充分流動,並在銀行面臨危機的緊要關頭發揮救助作用,他更提出,不但危機時期需要一個穩定者,在正常時期也同樣需要:「歷史經驗表明,沒有一個佔主宰地位的自由強國,國際經濟合作極難實現或維持,沖突將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次貸危機的爆發,霸權穩定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已經不合時宜,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長期發展方向將不可能是單極體系。原因有三:其一,世界經濟結構在長期發展中日趨多元化,據IMF的數據,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在影響力和重要性上的差距日益縮小,在1980至2007年的28年間,新興市場經濟體GDP佔世界GDP的比重經歷了「U」字型變化,從1980年的30.9%到1992年16.5%,再到2007年的28%,新興市場佔比先減後增;而從增速看,新興市場經濟體近十年來大幅超越世界平均水平,28年間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4.22%,其中前20年平均增長率為3.37%,後8年為6.36%,增速不斷加快;而發達經濟體其同期平均經濟增長率為2.74%,其中前20年為2.82%,後8年為2.52%,增速不斷放緩。

其二,霸權國能夠提供稀缺的國際社會公共商品,引導政策博弈趨向協作,並化解局部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霸權國尚有餘力顧及全球,並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整體利益優化。但一旦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於霸權國,那麼霸權國將難以擔負起維系體系運轉的責任,而且此時其個體利益體現在通過霸權來向外分散風險,這與國際金融和世界經濟全局穩定的整體利益存在巨大沖突。金德爾伯格始終強調「霸權國本身必須恪守自由主義的市場觀念」,而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都不可能避免經濟周期的起伏,這就意味著霸權國的經濟基礎是極不穩定的,其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協調也是偶然的、間歇性的,堅守同一個霸權並不能保證體系運行的長期有效。此外,霸權的階段性更替則不僅無法迴避經濟周期帶來的影響,還可能導致更多的動盪,並引致更大的成本。
其三,單極體系的穩定作用並非不可替代。改變博弈結構並非只有引入強權這一種方法,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加強個體間交流與談判,或者建立一些有實際效力的個體約束機制,博弈均衡也有可能發生優化。此外,在提供國際經濟社會的公共商品方面,依靠能力強化的國際性機構比依靠霸權力量更為有效,且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小。在多極體系中加強制約機制建設並增強國際性機構的影響力,國際金融和世界經濟依舊能夠實現長期穩定。

無論如何,多極將構成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長期發展方向。那麼,這將是怎樣的多極?答案還是非此即彼的兩個:簡單的多極或是復雜的多極。簡單的多極意指無秩序、無層次的多極,即各經濟體在多種核心貨幣間隨機取捨。復雜的多極則代表一種有秩序、有層次的多極,即各經濟體根據地理位置、經濟開放程度、經濟規模、進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域分布、國內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及其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程度和相對的通貨膨脹率結成幾個不同的區域貨幣同盟甚至是成立統一貨幣區,而每一個特定貨幣區內的區域統一貨幣則構成了多極體系中的一極。

這種復雜的多極與蒙代爾的「金融穩定三島」具有較大相似之處。蒙代爾近年來一直提倡美元、歐元和亞元分別承擔起區域貨幣的職責並共同構成多極貨幣體系。但這種復雜的多極並不僅僅意味著多個統一貨幣區的並立,實際上,每個貨幣區就像是貨幣體系中的一個單位「元」,而這些單位「元」的核心,也就是各個區域貨幣本身又形成一個更高層次的「元」,這個高層次「元」也有一個核心,即一種類似於多極貨幣基金的世界性貨幣,就像是IMF特別提款權的加強優化版本。每個層次的每個「元」內部不僅固定匯率,生產要素順暢流動,並能夠實現宏觀政策的協調。理想狀態是,各個統一貨幣區內部政策較為統一,而高層次「元」又能通過國際性機構的制約實現各區域政策的整體協調,多層次的多極貨幣則能夠充分滿足各區域和全世界的各種貨幣需求。從這種意義上看,這種存在多層次內部制約和外部協調機制的復雜的多極可能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長期發展方向,即「多元」。

從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信用體系向多元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發展路徑可能有兩種風格:激進型或是漸進型。綜合歷史沿革、次貸現狀和未來要素,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發展不可能是激進型,而將是循序漸進的,短期內,美元將繼續作為唯一核心貨幣支撐起單極體系;中期內,歐元等主流貨幣將日益分擔世界貨幣的責任,國際貨幣體系將向簡單的多極緩慢發展;長期內,伴隨著各個貨幣區建設的長遠進步和國際性機構的強化,具有內在約束力和外部協調性的多層次「多元」國際貨幣體系將逐漸建立起來。

金融危機對對外貿易影響
一、前3季度外貿繼續快速增長
2008年前3季度,盡管受到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能源資源價格上漲和國內生產成本大幅升高,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加快結構調整,仍然實現了持續和快速增長。主要特點是:
1.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長加快,外貿順差減少。前3季度商品進出口總值為19671.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第1季度出口增長30.3%,第2和第3季度增速回落。前3季度總計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個百分點。進口增長自年初開始加速,總計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個百分點。外貿順差1809.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2.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較快,能源資源進口量增價漲。前3季度中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機電產品出口6170.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0%。受經營成本升高和需求疲軟的影響,傳統大宗商品中的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僅增長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1.2個百分點。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增長速度均有所回落。進口商品中增長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資源類商品。原油進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長8.8%,金額增長85.5%;鐵礦砂進口量增長22.0%,金額增長116.0%;大豆進口量增長32.3%,金額增長137.4%。
3.一般貿易保持強勁增長,加工貿易增速繼續回落。前3季度中國一般貿易繼續強勁增長,進出口總值達到9565.7億美元,增長35.9%。其中,出口5007.8億美元,增長26.9%;進口4557.9億美元,增速高達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增長進一步趨緩,進出口總值8034.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其中,出口增長15.6%;進增長10.7%。
4.對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緩,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較快。前3季度中國對發達市場出口增長放緩。對歐盟出口2204.7億美元,增長25.6%,對美國出口1891.3億美元,增長11.2%,對日本出口858.5億美元,增長16.0%。與一些新興經濟體雙邊貿易繼續快速增長,例如對印度出口增長了43.1%,對韓國出口增長了28.4%,對巴西出口增長了90.2%。
二、全年出口增幅可能低於20%
當前金融危機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個人消費開支和出口增長低於預期,美國第2季度GDP增長率已經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一些研究機構預測第3、4季度美國的個人消費將出現負增長,相應地美國經濟將至少步入溫和負增長。歐元區和日本第2季度已經陷入負增長。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長也都開始放慢。第4季度主要發達國家進口量可能萎縮,全球商品貿易也將顯著放緩。因為金融危機,部分地區和企業出現支付困難。中國進出口企業已經明顯感受到出口新訂單減少和支付風險的增大。
國際市場主要初級產品的期貨價格從7月份開始回落。近期金融市場的混亂和對未來全球經濟下滑的擔心,進一步擠壓了期貨價格虛高成分。但是以美元計價的初級商品價格目前仍處於歷史高位,同時也不排除由於投機因素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中國國內通脹率仍不算低,出口產業將繼續受到成本上漲困擾。
自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20%,對歐元和日元升值也都在8%以上。近期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與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採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匯率大幅波動受到一定抑制有關。這暫時緩解了人民幣快速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的困難。
綜合上述因素,預計第4季度中國出口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回落至20%以下。
三、2009年外貿形勢很不樂觀
第一,世界經濟將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機加深可能
盡管各國政府正採取協調行動築起防波堤,使得這場金融海嘯還不至於引起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但是市場信心的恢復、體制和結構問題的解決預計將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樂觀地估計,發達國家經濟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時候才能開始復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還難以確定。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一段較長的低迷時期。目前美國房地產市場還沒有顯現出整體回暖跡象,次級貸款問題仍有可能惡化,使更多金融機構的不良信貸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機加深的可能性。
第二,初級產品價格將繼續處於高位並劇烈振盪
如果初級產品價格能夠回落至較低水平,對於減輕廣大進口國成本負擔,刺激經濟回升顯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導致近年來能源、資源類商品價格飆升的主要因素——來自新興市場的龐大需求,以及美國生物能源政策等並沒有改變。而能源、資源類商品供給受到開采難度增大、生產國投入不足、以及農業生產耕地面積減少的制約,供給量的增長並非易事。為了維持高價,近日OPEC已醞釀調減全球石油產量。各國為拯救金融市場而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對美元等貨幣幣值下跌的擔心,將使得更多國際游資把大宗商品期貨作為保值避險工具。這些因素都將加劇國際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波動。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隻影響部分市場不同,這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金融危機,影響到了全球貿易的穩定運行。7月份多哈回合談判破裂後,雖然許多成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希望重啟談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內很難彌合。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僅如此,貿易量萎縮和失業率的上升,還將使一些國家和地區轉而採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
總體看來,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主要貿易夥伴經濟下滑、進口需求銳減、國際商品市場價格大幅波動、主要貨幣可能出現的貶值,都將進一步波及中國。預計2009年外貿形勢應很不樂觀。進口和出口增長都將回落。
四、中國應對沖擊有一定空間
中國對外貿易已經連續七年實現較快增長。近幾年政府大幅調整外經貿政策,包括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已經讓企業提前適應在趨緊的環境下生存發展。許多地方和企業都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並且取得了積極成效。少數僅靠低價競爭的企業被淘汰,具有一定技術、品牌和客戶渠道優勢的企業則獲得了更大發展。大部分出口商品賣價有所提高。應當說,中國出口產業總體競爭力仍然是比較強的,低成本優勢並沒有失去。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將催生新一輪國際產業調整。對於中國進出口企業來講,既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也可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能依然充足。國民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調整和優化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將帶來巨大和長期的投資與消費需求。依託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堅實物質基礎,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和有效地擴大內需,將支撐並推動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中國政府近日已經決定提高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未來在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方面還有相當可操作空間。各地方、部門將加大對進出口企業信貸支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鼓勵和幫助企業克服困難,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拓展新的市場。同時,中國外匯儲備充足,將繼續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有利於改善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輕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中國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增長潛力很大,迄今為止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熱情不減。所以,從中長期看,中國外貿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4. 關於金融危機的論文

華爾街,這條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街道,長不超過1英里、寬僅11米,卻雲集了美國著名的金融機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等。

圖為影片《華爾街》海報。

專題深度美國金融風暴之華爾街:

從造富神話到罪惡之源

對於很多人來說,紐約華爾街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里不僅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也是全球經濟的心臟。過去,華爾街曾是點石成金、一夜暴富的代名詞,華爾街曾成就了巴菲特、索羅斯、格雷厄姆等億萬富豪。但是隨著華爾街引發的次貸危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華爾街的貪婪與欺詐赤裸裸地暴露在全世界面前,華爾街也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罪惡之源。

華爾街的一端是那頭標志性的巨大銅牛,另一端則是17世紀的教堂和墓地。兩端之間,步行最多20分鍾。在哲學的意義上,短促得就像人生……

令人憤怒的是,這些一手製造了危機的華爾街高層們,危機之後卻拿著千萬美元離職金全身而退,之後又改換門庭成為另一家公司的掌舵人 最終為危機買單的是美國的納稅人、全世界的中小股民和新興市場國家!

貪婪:把錢貸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

著名的金融學家鄒恆甫說,華爾街最近的全面垮塌是虛擬金融資本剝削、競爭、欺騙、非理性投機、金融腐敗、只作假賬、操縱市場的必然結果,與幾年前安然的倒閉沒有任何差別。暢銷書《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華爾街的貪婪、欺詐和無知導致了如今的局面。

盡管「金融海嘯」來勢兇猛,撲朔迷離,但是追本溯源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造富神話。另一本暢銷書《次貸危機》這樣寫道:世界上最好賺的是窮人口袋裡的錢;把窮人打扮成具有消費能力的人,就可以賺全世界的錢。

從次級貸款到次級債,就是這樣的邏輯。通過包裝美國的窮人,造成美國房地產一片繁榮的假象,就可以在全世界圈錢,讓全世界的人,幫著美國的窮人買房子,這個想法確實不錯。於是,一個叫次級貸的金融產品就誕生了。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就是通過金融市場,把不具備消費能力的人,拉入了不該進入的消費市場,然後將這些貸款證券化,以高額的回報率賣給機構和個人投資。

一場資本豪賭就這樣開始了。雷曼倒閉,就是因為在次貸中賭得太狠。華爾街流行一句名言:「哪裡有股市,哪裡就有丑聞」。華爾街的每一樁丑聞都與貪財有關。華爾街因貪婪而瘋狂,華爾街因失去理性而恐慌。華爾街點石成金術——把貸款的紙片變成金錢的魔術徹底演砸了。

欺詐:華爾街與評級機構狼狽為奸

美國的金融評級機構原本是為了確保債券的信用度而設立的,但是現在這些評級機構卻喪失了中立,和華爾街一起欺詐全世界的購買者。美國這些所謂的權威評級機構收了一點好處費,就給這些「創新債券」蓋上5A標記,欺騙全世界的購買者。

一位接近紐約聯儲的專家說,評級公司要為如今的危機負很大的責任,「他們不夠自律、放鬆標准甚至造假,導致市場為資產定價的基礎信息發生錯誤。」自去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初,評級機構就飽受詬病。

錯誤的數據假設、遲緩的信用級別更新導致了誤差巨大的評級結果。更有甚者,許多機構對於「違約率」這樣一個房貸關鍵數據,使用的竟然是2001年~2003年低利率環境下的歷史數據。進而有學者認為,機構之間存在著默契的「合謀」,認為評級機構受雇於投行,其與所評級產品的發行方利益共同體的性質,導致評級不夠中立。

華爾街高管: 東山再起「很容易」

在虧損不斷增加並面臨管理失誤指責的情況下,許多高級銀行家和交易員的職業生涯中斷。不過,與其他行業的管理者相比,通過在另一家銀行任職或創辦自己的企業,他們安然脫險的幾率很高。

也正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華爾街的高管們只顧著自己貪婪地撈錢,因為他們知道即便出事了,最後也有政府出面收拾殘局。10年前,時任花旗集團總裁的戴蒙被辭退,如今他卻成為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

任何一個行業的高管都能讓脫軌的職業生涯重入正軌。但在金融服務業,這個過程可能更快,也更為容易。華爾街動盪的本質常常有助於增強被免高管的理由:他們並非唯一因為犯錯而離職的人。多數華爾街高管在丟掉工作後的很長時間都能保住自己的名譽,當然還有他們巨大的人脈。

「相對於在食品或剃須刀行業打拚的人,金融業參與者更容易看到職場陽光。」一位高管獵頭表示,「在更為廣泛的工業領域,決策不會很快,行動也更為緩慢。在金融服務業,人們可能在一夜之間名聲大起抑或名譽掃地,然後再重建自己的名譽。」

事實上,不少華爾街高管早在金融海嘯襲來之前,及時帶著巨額離職金「逃之夭夭」。不到一年前,美林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坦利·奧尼爾離職時獲得如今價值6600萬美元的豐厚報酬。而現在,美林已經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著名財經博客《宏圖》的作者巴里·里科茲表示:「之前就是這些人在冒險,但是現在他們卻無需為自己的決策付出任何代價。」

花旗銀行總裁普林斯離職時帶走1400萬美元的現金、150萬美元的額外津貼和價值50萬美元的股份。而在普林斯離職之前,花旗銀行剛剛公布遠超人們預期的巨額虧損。

華爾街文化:「貪婪是好的」

本報綜合報道 1987年,邁克爾·道格拉斯憑借影片《華爾街》捧走了奧斯卡「小金人」,他飾演的銀行家戈登有句名言:「貪婪是好的。」賺錢越多,在華爾街越受尊敬。因為貪婪,他們拚命追求高額利潤甚至貸款投資,最終導致美國信用的破產。華爾街模式破產的事實表明:「貪婪不是好的。」

加拿大宏利集團全球投資部資深顧問陳思進表示,在AIG沒有出問題前,該集團是世界保險集團的老大,而加拿大的宏利集團位居第二,但現在宏利是老大了。他認為,這次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華爾街人太貪婪,擴張太兇猛。問題是,華爾街人賺錢後裝進腰包,賠錢後卻拍拍屁股走人,自己不掏腰包。「這與賭場不一樣。在賭場賭錢,輸贏都是自己的錢。在華爾街輸錢的話,買單的是全國的納稅人。」他說,因為只賺不賠,再加上政府缺乏監管,這些人的膽子越來越大。

千萬別抄,參考可以,你的老師可能看過
希望採納

5. 關於股指期貨的論文題目,請大家幫下忙

《推出國內股指期貨品種適宜性研究》

《論股指期貨品種推出的作用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論股指期貨品種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6. 8000字以上的金融相關論文

相關範文:

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僭越的動力機制與表現

[摘要] 虛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滲透與發展,貫穿著金融虛擬化的自我膨脹和擴張。貨幣虛擬化和信用創造為金融的虛擬化趨勢提供了正向的內在動力,而以金融衍生品為特徵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性不斷突破信用框架提供了逆反的規避動力。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正在國際信用體系架構、信用貨幣發行和信用對象規制等過程中不斷踐履著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關鍵詞] 金融虛擬化 信用制度 動力機制 表現

一、引言

伴隨著貨幣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緯度。以貨幣虛擬化為基礎的金融虛擬化以及對金融虛擬化正負功能影響的探討層出不窮,盡管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各執一詞,但不可迴避的是,虛擬經濟作為脫離傳統「實體經濟」范疇的新範式,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膨脹與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張息息相關。金融虛擬性作為當代金融的一個突出特徵,其演變歷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態勢,在經濟虛擬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由弱變強、以幾何級數膨脹的趨勢和規律。
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的脈絡看,任何經濟邏輯中都留有人類的烙印,人們不僅參與經濟活動,而且干預甚至掌控經濟的內生過程,這個過程也匹配著人類經濟制度的衍生過程。諾思認為:「制度變遷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諾思,2000,第110頁)經濟是一種復雜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會使經濟偏離正常的軌道。貨幣虛擬化發展趨勢和信用的不斷創設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內在動力本源,而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金融規避行為所引發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外在制度條件。下面我們將從金融虛擬性擴張與廣義信用制度關系角度探討當前金融虛擬化如何從不同層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動力: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

金融活動依託貨幣運動與信用創新實現對實體財富和虛擬財富的優化配置。貨幣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態和萌芽,也是金融產生的內在本原,信用則為二者的過渡創造權利與義務的外在制度保障。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的伴生與互動共同構建了金融虛擬化的正向動力激勵。
金融虛擬性的擴張過程內始於貨幣虛擬性的內在特性外化,貨幣虛擬化的趨勢是在商品的內在矛盾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並使貨幣在表現商品價值的材質上不斷與實物背離的過程中實現的。「用一種象徵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馬克思,1976,第95頁)貨幣起源於商品之間的聯系,使直接物物交換的自然過程轉向了以貨幣為媒介進行間接交換的社會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孕育著信用。信用從一開始就具有替代貨幣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沖動。
貴金屬貨幣的出現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它出現之前,商品交易是單純的物物交換,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臨諸多交易「瓶頸」。貨幣虛擬性無論內在特質還是外在表現都受到貨幣形式原始狀態的制約。此時,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延續更多依賴於一種社會契約。「盡管這些條款也許從來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過,然而它們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樣的,在普天之下都是為人所默認或者公認的。」(盧梭,2002,第39頁)貴金屬貨幣的出現雖然緩解了商品內在矛盾,並使後者外在的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卻只是為貨幣虛擬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實物貨幣自身價值的存在限制了價值虛擬表現外,不成熟的信用關系也從外部環境上制約著貨幣虛擬化的發生。這種可以與之結合並內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貨幣條件下才使貨幣虛擬化外溢成為可能。
信用貨幣(銀行券、法幣等)對貴金屬貨幣的替代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貨幣虛擬化受貨幣材質的限制。盡管金本位、銀本位或雙本位制度是信用貨幣得以流通的基礎,但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度和信譽性仍存疑問,這種疑問在國家權威性和銀行信用性的雙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時,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已經超脫了實物商品或服務范疇,轉而將前者提升到了國家和銀行的信用層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敘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行紙鈔(隨後被稱為通貨)的權利被轉移給政府,……或者可以這么說,通貨僅有名義價值,而且它的供給完全由政府決定。」(考夫曼,1998,第15頁)銀行信用可以創造貨幣,從而使貨幣數量實現多倍增長,存款准備金制度以及非現金結算制度的建立,為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貨幣增長並不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而是通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實現的,這使得原本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演化為純粹的價值符號,貨幣實現了虛擬化的外溢。
經濟信用化使經濟過程逐步擺脫了經濟主體自身積累的依賴,轉而依託外部資金來源的融資。由此,資本支付手段的職能被部分貨幣所有者創新為價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資本,進而虛擬資本開始登上經濟舞台。客觀地講,虛擬資本的產生是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亦成為金融虛擬化的開端。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帶來預期收入的資本。它是由債券(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它們所代表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並不是代表資本,那麼,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馬克思,2004,第451頁)對資本增值無限制的追求與自有資本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限制了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抑制了虛擬經濟的發展。此時,為虛擬資本發展保駕護航的信用制度應運而生,「還有一種促進集中的力量,這就是信用制度。」(齊威格,1997,第280頁)通過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可以由貨幣資本家貸給企業經營,使虛擬資本的積累大大超過了實體資本的積累,從而也就推動了金融虛擬化的蓬勃發展。
無論是貴金屬貨幣還是信用貨幣,他們均是在一國內部以貴金屬作為儲備而介入金融活動的。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核算也仍然以國際公認的世界貨幣——黃金作為交易的貨幣匯兌基礎,可以說,此時的貨幣虛擬化仍然提留在一國母體內部,還沒有具備佔領全球金融貿易活動的能力。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維持著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這成為虛擬資本跨越國界進行世界范圍資本配置的障礙。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以及美國黃金儲備的大量流失,布雷頓森林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國際虛擬化能力終於裝備在貨幣身上,金融虛擬性也隨之超越國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圍內來發揮其強大的虛擬化功能。

三、逆反動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規避動力

金融虛擬化過程隨著對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斷提出而發展,兩者存在著緊密的辯證聯系。虛擬資本產生之前,金融虛擬化相對獨立於信用制度之外,它的運行更多的是一種基於貨幣內生虛擬性突破各種束縛發展壯大的自然發展過程;虛擬資本產生之後,金融虛擬化一方面得到了實現虛擬性外溢的強大信用保證,另一方面自身的獨立性又始終成為突破制度設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圍實施虛擬性擴張的內在沖動。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約束。諾思(North)認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關聯影響的框架,它們確定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講,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盡管金融虛擬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制度保障作用,但這種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著將金融創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內,客觀上又為金融虛擬性的擴張套上了一副無形的「鎖鏈」。畢竟金融虛擬化源於貨幣虛擬化所表現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作用與外化,是一個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客觀過程,制度的衍生則是人類尋求自身價值實現得以保證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人類主觀意志對客觀規律遵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辯證地講,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落後於金融虛擬擴張的,這就決定了早期金融虛擬化所推動的信用生成在虛擬性膨脹後又反過來成為制約其內在發展的桎梏。由此可見,金融的內在虛擬性僅僅表徵著金融具有虛擬化的傾向與能力,而其虛擬化程度是否顯著則受到不同歷史階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這也為金融機構規避信用約束,實現虛擬創新提供了動力來源。
美國經濟學家凱恩(E.J.kane)於1984年提出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規避創新就是指迴避各種金融規章制度的管制以期達到理論最大化的目標模式。規制型金融創新意味著內在市場自發力量與外在市場機制相結合共同迴避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所尋求的金融創新行為。凱恩的理論實際也為我們詮釋當前金融虛擬化的全球性擴張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金融市場的微觀行為主體——金融企業或機構與宏觀規制主體——政府和銀行之間,存在著自由與管制的博弈。金融企業或機構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體,其尋求的是以市場力量的自發運動來維系其價值創作、增值過程,實質上是金融虛擬化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企業或組織制度層面的體現。而以金融穩定為宏觀目標的政府和銀行則必須兼顧雙面責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動力,為金融企業或機構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對這種動力實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調節的范圍內,即設定並實施的規章制度框架。金融企業或機構通過創新來規避管制,一旦危機金融穩定,政府又會加以管制,這種管制將導致新一輪的規避行為。管制和規避引起的創新總是不斷交替,形成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
從當前全球虛擬經濟發展的態勢看,金融虛擬性的規避創新主要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設與泛化表現出來。廣義的金融衍生品不僅僅涉及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合約,而且應當涵蓋基於實體標的產權證券化或債權證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組合型衍生產品。這種寬口徑金融衍生品的市場交易是對既定製度規范圈設框架的突破,它使國家決策和信用規制的對象「進化」得虛無化,從而為金融虛擬化的膨脹與擴張提供了一種逆反動力。

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從理論上講,當前金融虛擬化的擴張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結果。當貴金屬非貨幣化之後,所有的貨幣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機制,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面對貨幣的不斷虛擬化顯得力不從心。此時,各國的貨幣發行主體必須依靠國家制定的信用制度來控制各國信用貨幣的供給量,約束金融虛擬化的擴張。然而,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強勢發展使得任何一個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的國家和地區都失去了獨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給的能力。金融虛擬性擴張使國別信用制度一方面無法再為金融虛擬性提供強有力的信用保證,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金融虛擬化在全球的擴張。因此,實現對信用制度多方位、全形度的僭越越來越成為金融虛擬化在全球擴張的必然要求。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一國虛擬化貨幣主導國際信用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所設定的是以美國為中心國家,歐洲和日本為邊緣國家的世界經濟格局。在這個框架內,經濟貨幣格局表面上是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但實質卻是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貨幣體系。因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發達國家都在試圖維持兩個固定比率,即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固定比率。盡管1973年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使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固定比率「脫鉤」,但各國與美元之間的匯率關系卻固定下來,並且成為當今全球國際匯兌的主體,「美元金本位」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例如,從美元在國際貿易中貨幣計價的比例來看,美國的國際貿易只佔全球國際貿易的13.5%,而以美元計價的國家貿易卻佔全球國際貿易的近半數,政府部門的國際資本流動基本上是以美元計價的,有的國家甚至國內也採用美元計價。在國際匯兌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個國家的貨幣採用釘住美元或釘住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
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的獨霸地位使這種一國的虛擬化貨幣支配著國際金融體系。各國儲備的不再是黃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就使美國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創造出各種金融虛擬工具來實現以前「金本位」下無法平衡的國際收支逆差。從下表所表現的美國從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到2005年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看,2005年的7915.08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與1973年的71.4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順差相比,32年的經常項目逆差增長了大約112倍。在這些經常項目中,除了美元外還存在著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另外,與1973年44.86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國7854.49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順差較之1973年增長了近176倍,從而實現了美元的巨額「出口」。盡管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債務人」,但他卻成功的使美元觸角伸入到世界各個角落。這表明一國在擁有國際「鑄幣權」的條件下,可以使一國虛擬化貨幣不再受到任何國別信用制度的約束,彰顯了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國際信用制度的嚴重缺失。
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ccounts Data
2.「美元金本位」引發各國信用貨幣的膨脹
美元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決定了各國在外匯儲備中主要以美元儲備為主。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32年裡,經常項目逆差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元大量無節制的外流,貿易順差國獲得美元貨款,除留在各國商業銀行境外金融機構的美元頭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國按照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匯兌比率兌換成本國貨幣。大量美元的湧入必然促使本國貨幣管理當局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從而使本國信用貨幣出現膨脹。這一點對於國際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顯得尤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新華網)。按照1美元兌換6.8元人民幣的比率計算,中國累計發行了近10.4萬億人民幣,即使中央銀行用短期債券對增發的人民幣進行對沖,也會導致銀行間市場的擴張。作為僅次於現金的流動性非常強的資產,短期債券使銀行市場只有通過不斷地對沖才能使這部分現金始終停留在銀行間而不擴散到民間市場上。另外,各國滯留下的大量美元則作為國家的外匯儲備通常以購買美國等貨幣開放國家的政府或大企業債券保存下來。(劉駿民,2007,2)這些債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資產,這無形中又加大了外匯儲備國的金融風險。比如我國經濟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國次貸款危機的影響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國的信用制度在外來國際貨幣的沖擊下不僅顯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外虛擬化貨幣在本國的擴張提供了信用服務。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規制對象虛無化
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各種信用行為和關系,其藉助的工具就是對信用貨幣供求機制的有效管理來保證信用的維系。然而,隨著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展,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逐漸虛擬化、縹緲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則使信用規制的箭頭更加無所適從。在以往貨幣金融工具和普通證券階段,由於金融交易是以實體經濟的存量作為交易基礎的,盡管具有一定虛擬性,但它仍然受到實體經濟的制約。期貨與期權、指數期貨與期權等從出現就是十足的虛擬資產或產品,不僅其質是虛擬的,而且從量上也是交易者想像的結果,具有絕對的虛擬的特點。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帶著眾多投機者對未來虛無縹緲的預期沖擊著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穩定。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已有較長的歷史。184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遠期和期貨交易。當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長,據美國《福布斯》雜志1995年載文稱,國際金融市場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種,並且還將不斷增加。2004年有組織金融衍生合約交易總額為1143.9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0.7%。貨幣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7.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2.7%。利率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1043.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1.3%。股票指數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93.5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3.4%。場外衍生市場交易未清償合約名義金額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長11.6%,達220萬億美元(2004年世界統計年鑒)。以上數據說明,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壯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幾乎可以無限設計,只要符合人們短期牟利的投機心理,人們就可以不斷地實現金融創新的泛化。

五、結語

虛擬經濟的最本質特徵在於其虛擬性,它可以憑空創造、無中生有,基於它脫離實體經濟的特性給予國家經濟表面的繁榮或泡沫,使國家信用在調控國別信用行為和規避風險方面變得軟弱無力。金融虛擬化擴張表現出巨大的投機性,而這種投機性背後卻隱含著無法估量的危機。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金融虛擬化已經在宏觀領域支配著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也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中國股市的暴漲暴跌、中國外匯儲備的巨幅增加都說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金融虛擬化支配或犧牲的對象,誰也不能逃脫。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勇敢面對。所以我們應當通過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加速國家金融、信用體系的成熟,完善對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信用規制等措施,保障我國金融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2
[4](英)喬治·考夫曼:現代金融體系: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美)保羅·齊威格:資本主義發展論[M].商務印書館,1997
[6](美)D·C·諾思: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發展經濟學的革命(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劉駿民李曙軍:全球流動性膨脹與經濟虛擬化[J].開放導報,2007年(2)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7. 有關金融市場學的論文要求3000字!!!急求!!周三就要用了!!

有是有,可是這樣一貼不是老師還是能搜出來嗎
你應該留個郵箱
然後收到覺得可以再給高分

8. 關於股指期貨論文

看來你只能寫關於股指期貨的定義及其應用 以及期現套利的方式和風險分析 由於期貨的套利分析用的上的就是期現套利和跨期套利 可詳細分析

9. 幫忙寫一篇有關,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的論文!

黃金市場是黃金生產者和供應者同需求者進行交易的場所。世界各大黃金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統。其構成要素,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考慮,可分為:

(1)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

歐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市場里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比如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相互聯系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而蘇黎世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結帳清算。倫敦和蘇黎世市場上的買價和賣價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於真實估計。

美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其交易類似於在該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其它商品。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贏利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地監控。

亞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的期貨和現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能成為會員,並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雖然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較少,但是信譽極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採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於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2)黃金市場買賣參與者

國際金商: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於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黃金商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銀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本身並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對沖基金: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各種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黃金製品商(如各種工業企業)、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看,又可以分為避險者和冒險者:前者希望黃金保值而迴避風險,希望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如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後者則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得利益,因此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如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

經紀公司(Brokerage Firm):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並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把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 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有很多經紀公司,他們本身並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出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3)有關的監督管理機構
隨著黃金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公平,保護買賣雙方利益,杜絕市場上操縱價格等非法交易行為。各地都建立了對黃金市場的監督體系。比如: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FC)、英國的金融服務局(FSA)、香港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4)有關的行業自律組織
世界黃金協會:是一個由世界范圍的黃金製造者聯合組成的非贏利性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在各大黃金市場都設有辦事處。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導黃金市場上的結構性變化(例如:消除稅收,減少壁壘,改善世界黃金市場的分銷管道等)來盡可能提高世界黃金的銷量。對世界黃金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並在所有實際和潛在的黃金購買者之前樹立起正面的形象。

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BMA):成立於1987年,其主要職責就是提高倫敦黃金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擴大倫敦黃金市場的影響,為倫敦招商,促進所有參與者(包括黃金生產者、精煉者、購買者等)的經營活動。同時與英國的有關管理部門,如英國金融管理局,關稅與消費稅局等共同合作,維持倫敦黃金市場穩定而有序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有關金融期貨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銑床杠桿百度文庫 瀏覽:77
新基建概念的股票 瀏覽:659
木草春股票 瀏覽:425
2012光伏出口價格 瀏覽:838
四萬塊錢在銀行買什理財產品 瀏覽:651
工商銀行紙黃金k線 瀏覽:432
杠桿千分表長表頭與短表頭的區別 瀏覽:943
墨西哥比索歷史匯率 瀏覽:86
骨杠桿沿直角 瀏覽:188
資產管理公司融資方式 瀏覽:459
模里西斯人民幣匯率 瀏覽:571
日本10元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316
股票交易晚上掛單 瀏覽:954
外匯交易進階目錄 瀏覽:14
理財投資周期算星期六日嗎 瀏覽:650
上市公司可以發企業債 瀏覽:181
東莞證券掌證寶交易手續費 瀏覽:215
有人說金融公司挺好的 瀏覽:364
收益高理財 瀏覽:690
短期國債是信託理財產品嗎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