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市場是發展條件

外匯市場是發展條件

發布時間:2022-08-31 05:56:59

㈠ 香港外匯市場的介紹

香港外匯市場是7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國際性外匯市場。自1973年香港取消外匯管制後,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外匯市場越來越活躍,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外匯市場。香港外匯市場是一個無形市場,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交易者通過各種現代化的通訊設施和電腦網路進行外匯交易。香港地理位置和時區條件與新加坡相似,可以十分方便地與其他國際外匯市場進行交易。

㈡ 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歷史

我國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外匯調劑市場的產生階段(1980年-1985年)。1979年以前,我國對外匯實行統收統支的管理體制。出口收入全部結售給國家,企業用匯由國家計劃安排。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在外匯分配方面實行了外匯留成制度,地方、部門、企業有了自行使用外匯的權力,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單位外匯有餘,急需使用人民幣;另一些單位外匯短缺的結構性不平衡現象,即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調劑外匯餘缺的客觀要求。
經國家批准,1980年10月以後,允許通過中國銀行及其分行進行外匯調劑,這標志著我國外匯調劑市場雛形已經產生,隨後在各主要城市陸續開辦了外匯調劑業務。當時參加外匯調劑的單位僅限於國營、集體所有制的企、事業單位;調劑范圍為各企、事業單位及地方部門的留成外匯;調劑主要鼓勵進料加工和輕紡增產所需物資的進口以及科技、文教、醫葯衛生、工農業生產急需的儀器設備的進口;調劑價格以美元兌人民幣的貿易內部結算價(1美元摺合2.80元人民幣)為基礎,並在10%的浮動幅度內,由買賣雙方議定。1985年底,首先在深圳,隨後在其他幾個經濟特區陸續設立了外匯調劑中心。 外匯調劑市場的初步形成階段(1986年-1987年)。開辟市場必然出現價格問題,而外匯調劑價格要基本反映供求狀況和出口成本的變動。經過幾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外匯收入有很大增長,但外匯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出口企業的換匯成本也在上升,外匯調劑市場產生階段確定的價格已經不能反映實際。這一階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外匯調劑市場:明確規定外匯額度、現匯調劑的登記和成交由外匯管理部門辦理、審批;1986年10月公布了《國務院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在經濟特區和主要沿海城市允許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外匯管理部門買賣外匯;提高了外匯調劑價格,規定1美元外匯留成額度價格為1元人民幣,現匯調劑最高限價為4.20元人民幣,經濟特區、海南行政區、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調劑陸續放開了價格,由買賣雙方自由議定;繼深圳等經濟特區之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城市都設立了外匯調劑中心或外匯交易所
經過兩年的發展,外匯調劑市場進一步趨於活躍,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逐漸增強。1986年後3個季度,全國調劑外匯成交額為18.9億美元,1987年迅速增加到42億美元。1986年10月到1987年10月一年間,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調劑成交額為1.6億美元。 外匯調劑市場迅速發展階段(1988年開始)。到1987年底,我國外匯收支總額己達7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已由1981年的66.1億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175.5億美元。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外匯流量的增加為外匯調劑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了適應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和加速發展對外貿易事業的需要,1988年初,國務院決定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要求國家外匯管理局進一步做好外匯調劑工作,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
這一階段外匯調劑市場的迅速發展主要體現在: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外匯調劑市場體系。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外匯調劑中心,在北京設立了全國外匯調劑中心。放開了外匯調劑價格,調劑價格根據外匯供求狀況實行浮動。擴大了調劑外匯范圍,各地方、各部門均可通過外匯調劑中心買賣外匯;在部分地區試辦了個人外匯調劑業務,允許捐贈外匯參加外匯調劑。溝通了兩個市場,允許外商投資企業與國營、集體企業、事業單位相互調劑外匯。合理控制了調劑外匯投向,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狀況引導地方、部門、企業把有限的外匯用於工農業生產重點項目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進口上。進一步完善了市場運行機制,改進了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堅持管理與經營相分離的原則,開始把外匯調劑中心辦成獨立核算的事業單位。1988年,上海根據國外外匯市場的經驗,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公開的外匯調劑市場,把特定的外匯供求集中於特定的場所,實行公開的競價成交,進一步體現了公開化、市場化的競爭原則,提高了外匯交易的透明度。繼上海之後,廈門、福建、海南等省市、經濟特區也開辦了不同類型的公開外匯調劑市場,為我國繼續培育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開辟了新路。
1988年全國外匯調劑成交額62.64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成交6.62億美元。1989年全國外匯調劑成交額進一步增加到85.66億美元,比1988年增長36.8%。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調劑也有較大發展,全年成交額達15.72億美元。

㈢ 人民幣對外匯的影響

淺析人民幣升值對外匯市場的影響及其對策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和外匯儲備的猛增,在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施加壓力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由於我國外匯市場發展尚未完善,人民幣升值對外匯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就如何活躍外匯市場,促進外匯市場向市場化方向發展,保證我國外匯市場的穩定等問題,提出了防範外匯風險危機的對策。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外匯市場 影響 對策


盡管人民幣不屬於「自由兌換」 貨幣,但由於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著各種往來和交流,客觀上使人民幣與外國貨幣之間在折算和兌換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而人民幣匯率是人民幣與外國貨幣進行兌換和折算所依據的比價,代表我國人民幣的對外價值。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升值2%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持續有升值的態勢。截止到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首度破7,人民幣匯率成為輿論的焦點。

一、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來自中國經濟體系內部的動力以及外來的壓力。內部影響因素有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狀況、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狀況、經濟增長狀況和利率水平。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主要表現在:(1)由於我國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減少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增加了對外出口的競爭力,從而促使本國貨幣的升值;(2)外匯儲備增長的過快,國際收支的較大順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民幣升值。自1994年至今,中國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均為順差,從2000年末的1656億美元猛增至2007年末的1528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37%,到2006年2月底,我國躍居為第一外匯儲備國;(3)利率的提高,大量外資的流入,拉動了人民幣匯率的提高。市場短時間內貨幣量增加,造成了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壓力,而政府採取加息等宏觀調控手段抑制通貨膨脹,使利率提高,從而使大量外資流入;(4)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大,主要來自於美國,美國之所以施壓人民幣升值,是因為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來緩解美國貿易逆差的增長,減少其貿易赤字,並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由於外匯能用於清償國際間的債券債務關系,因此,它同黃金一樣,是一國國際儲備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

加入WTO,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外匯交易的場所即外匯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外匯市場作為國際經濟聯系的紐帶,集中地反映了國際經濟和各國匯率變化的趨勢,為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投資和各種國際經濟往來的實現提供了便利條件,對各國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現在:(1)實現國際間購買力的額轉移,使各種經濟交易得以清算;(2)聯結各國的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使國際間的資金融通成為可能;(3)為套匯交易提供了市場,是套期保值的場所,方便外匯風險管理,調節外匯的供求,預防匯率風險;(4)為牟取風險利潤的外匯投機者提供了場所。

二、人民幣升值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在國際上,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人民幣地位的提高和我國經濟在世界經

濟中地位的提升;我國的外匯負債類行業也因此受益,人民幣升值將給這些行業帶來匯兌益處;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緩和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外匯市場的經貿矛盾。

在國內,人們持有的人民幣值錢了,主要體現在對外購買力的增加上:人民幣升值,出境旅遊的成本相應降低,遊客可買的東西更加實惠。人民幣升值同時,可以減輕我國進口能源和原料的負擔,從而降低國內企業成本和增強競爭力。

然而,一旦人民幣升值,增加了我國經濟運行的風險,對我國外匯市場的穩定構成威脅。就投資者個人而言,外幣持有者該怎麼辦?人民幣升值必然會引起他們琢磨該不該盡早結匯,一些投資者紛紛將手中的外匯兌換成人民幣,生怕陷入外幣資產不斷縮水,還有一些投資者通過外匯市場波動機會來套利來獲得投資收益。從宏觀上看,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外匯風險表現在:
(1)人民幣升值,使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威脅,造成不可避免的外匯儲備損失。由於我國的外匯儲備是由多種外匯資產組成,包括美元資產,歐元資產,日元資產和英鎊資產,而美元資產所佔比重在我國的外匯儲備中比較大,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我國面臨著嚴重的外匯儲備貶值的風險。如果人民幣升值10%,那麼用人民幣兌換美元,則我國的外匯儲備便縮水10%。

(2)人民幣升值,不利於我國適時進行匯率機制改革。美國不斷加壓於人民幣升值,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以提高美元貶值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選擇適當時機,進行匯率制度改革,變得十分被動和困難。

(3)人民幣升值,引發國際投機資本湧入,增加了我國防範外匯風險的難度。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已有相當國際的投機資本湧入我國進行套利活動或投機活動。由於投機資本流動性和破壞性都很強,易於引發我國外匯市場的動盪,加大了有效防範外匯風險的難度。

(4)人民幣升值,不利於我國行使有效的貨幣政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阻礙了貨幣政策的主動性,也削弱了適度從緊貨幣政策的效果。

(5)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加劇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我國出口的商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受到沖擊;進口產品增多,資本外流;也不利影響國內企業競爭力,國內就業壓力加大;不利於引進外資,加上美元貶值,加劇我國出口產品量下跌的趨勢,進一步惡化我國貿易條件。

雖然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外匯儲備面臨貶值,但可以通過控制儲備規模、優化儲備幣種、調整儲備形式和外匯儲備幣種等措施,把外匯儲備損失減到最低。

三、防範外匯風險的對策:

1、最關鍵的是形成一個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這有助於優化資源配置和抑制物價上漲。

(1)改革結匯制度,逐漸過渡到意願結匯制。我國大量的外匯累積到國家手中,使我國外匯儲備大大超過了正常需要的水平,這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管理壓力,而且使外匯匯率變化的風險高度集中於中央政府,這是不符合現代金融風險分散原則的。國家應允許企業或個人將其所獲取的外匯部分地自行擁有和支配,讓更多的外匯留存於民間,逐漸把以強制結匯為主導改為以意願結匯為主導。

當然,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在變集中管理為分散管理的同時,還必須確保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外匯儲備能夠處於一個合理的水平上。這是確保國家戰略安全的需要。

(2)制定合理的匯率波動區間,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我國承受匯率波動的能力相當弱,現代企業剛起步,對外匯風險意識不強,而中央銀行監管能力不足。加入WTO後,國際收支狀況出現波動較大。從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看,制定合理的匯率波動區間,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是必要的。實施人民幣匯率目標區,有助於人民幣匯率回歸在均衡水平上,在目標區上下界之間波動,這能夠抑制我國人民幣的加速升值。

(3)改進和完善中央銀行的干預機制。自2005年7月人民幣升值後,人民幣匯率參與一籃子貨幣,這有助於維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一籃子貨幣淡化對美元匯率的關注程度,以對外貿易份額為權重,選擇與我國貿易往來密切的國家貨幣,各國貨幣的權重可根據對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減少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次數,更符合市場化改革。

2、推出期權和期貨交易,培育健全外匯市場。

我國外匯市場條件的根本改善取決於以下三方面的變化:(1)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GDP和對外經貿較高的增長率,能為外匯市場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2)外匯管制的放鬆,加快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過程。伴隨著較快的經濟增長,我國外匯管制的放鬆明顯加快,而加速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將會大大促進外匯市場的建設;(3)外匯市場的培育。培養和造就一定數量的做市商,利用市商活躍外匯市場,採用較靈活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使人民幣中間價格產生於市場,通過增加外匯交易工具和推出期權和期貨交易,積極開發外匯衍生產品交易,來加快銀行之間外匯市場的流動性,並在遠期市場和期權市場上規避風險,同時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放開主要外貿企業進入外匯市場,來提高外匯交易規模,讓更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直接參與買賣,以避免壟斷市場的產生。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外匯交易市場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而是依靠由銀行、公司和個人投資者組成的電話和計算機連接的全球網路運作,所以我國應投入人力和財力去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電子交易體系,逐步實現交易的完全電子化。

3、政府應採取強力措施穩定外匯市場,控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

(1)提高我國外匯儲備的質量和規模,調節貿易順差。一方面,通過降低和取消出口退稅、讓企業承擔環境污染的社會成本、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等措施,來調整和減少微利商品出口企業的出口額。另一方面,除了採取措施鼓勵進口高新技術產品以外,還應增加國內短缺產品的進口,既可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和解決某種商品的短缺,又能緩解貿易順差的增加,從而減緩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

(2)控制儲蓄增長,增加居民消費。高額的外匯儲備是由外部經濟失衡引起的,而對外經濟失衡的根源是國內經濟的失衡。我國應盡量延緩升值的速度和降低升值的幅度,並積極改善對外貿易結構,發展支柱科技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改善社會福利政策,拉動內需,避免重復投資,減少經濟過熱。因此,增加財政支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引導居民消費。

(3)重視引進外資的質量。禁止低質量、高污染、高耗能及重復建設項目的引進,鼓勵引進高新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的外資,做到真正利用起國外資源,來提高商品的質量和附加值,並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增強我國的產品競爭力。

4、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和我國貨幣政策相對獨立。即使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也應該按照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匯率進行控制。當前我國應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運用多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趨於平衡,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同時可以適度放寬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以減輕升值壓力,達到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和我國貨幣政策相對獨立。保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是由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基本特徵決定的。

5、企業應加強經濟核算和外匯風險意識,以適應加入WTO的市場競爭。作為出口企業來說,應該有系統的外匯風險管理戰略,以實現收益最大化為原則,努力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並逐步改變原來低勞動力成本、低價格進入國際市場的做法,加快調整出口結構,進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外貿企業駕馭外匯風險的能力,開拓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6、加強法制建設,維護外匯交易市場正常秩序。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外匯交易市場買賣的程序和行為准則,是外匯市場發展和穩定運行的基礎,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是外匯交易市場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提,維護外匯交易市場正常秩序,保證市場中各個交易主體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四、結論:

人民幣升值對於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謀取政治,經濟方面的戰略利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人民幣匯率的改革必須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並考慮人民幣匯率變動後對中國經濟及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周邊地區乃至世界的影響,不應因迫於外界壓力而加速升值。

㈣ 中國具備發展外匯期貨的條件嘛條件是什麼

硬體設施都具備,但是投資者風險意識、觀念、和不切實際的高回報要求將導致外匯在中國成為投資者的墳墓。

其次中國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具備交易的能力,也沒有時間去研究,而國外是散戶把錢交給外匯基金從事外匯交易,自然有效的規劃風險。

真的要說條件,那就是等中國國富民強之時,便是交易市場活躍之時。

㈤ 外匯的發展前景

中國的外匯還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回局」的答篇章里還提到,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高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資本走出去。逐步建立外匯管理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改進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

㈥ 劉光溪《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條件及前景展望》

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文章之二

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發展條件及前景展望
劉光溪
2011年5月,國家有關橋頭堡建設規劃正式出台,明確提出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這為雲南省金融業提供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建設昆明「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雲南省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今年9月15日,筆者在本報有關「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系列文章提出,大力推進和創新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及人民幣對直接投資的需求,不僅為橋頭堡建設和周邊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還將提升雲南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及改進全省的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正是在跨境貿易金融服務業務的基礎上,雲南省與周邊國家跨境銀行間的資金清算市場將逐步形成。以與寮國之間關系為例,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隨著中國與東盟日益鞏固的經貿關系,在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不斷發展和成熟的基礎上,雲南逐步形成人民幣與周邊國家小幣種外匯的外匯交易市場,並進一步推動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以及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進而實現人民幣在泛亞區域內的可自由兌換,推動貿易投資和信貸便利化,而這正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另外一個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一、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橋頭堡建設政策支持為雲南省外匯市場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2011年5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於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將從財稅、金融、投資、產業、人才和體制機制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其中明確指出將增加雲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數量,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建立雙邊銀行間的支付清算機制,推進貿易投資使用人民幣,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中國人民銀行銀函[2010]第85號文件支持並鼓勵昆明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允許雲南金融業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服務。雲南省政府和昆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對雲南省金融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相關政策為雲南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更廣的空間,使雲南省和昆明市成為我國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試點試驗先行基地。
(二)快速增長的跨境人民幣結算奠定了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基礎
雲南省獨特的地理優勢、人文優勢和口岸優勢,形成了開展跨境貿易的優越條件。早在1994年雲南省已經探索人民幣跨境結算。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雲南與緬甸、寮國和越南的邊境小額貿易用人民幣結算,並享受退稅政策。2008年12月,國務院決定對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
雲南省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發展迅速,2009年結算金額約為43億元人民幣。2010年結算金額為83.12億元,同比增長86%,佔全省進出口貿易結算量的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2011年1月至7月,結算為128.7億元,相當於前兩年的總和,其中經常性項目下95.23億元,資本項目下33.04億元,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開始向跨境投資項目延伸。
(三)人民幣在雲南省周邊各國具有很高的接受度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雲南省跨境金融業務迅速發展,促進了人民幣與周邊各國小幣種的外匯交易,使人民幣在周邊各國具有很高的接受度。
在中越邊境,分布上千家地攤銀行,2002年5月以來,它們先後獲得了越南官方的認可並取得合法經營的地位。地攤銀行按照香港財務公司模式管理,經營人民幣與越南盾的兌換。隨著地攤銀行的快速增加,加速了人民幣在越南境內的積累,並向越南南部延伸,從而形成強大的人民幣需求。
在寮國,人民幣是當地居民喜愛的國際貨幣,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中老本幣跨境結算正式啟動。
在中緬邊境,由於緬幣不穩定出現貶值,許多當地人都在雲南省境內商業銀行開有人民幣賬戶,將緬幣兌換成人民幣,實現保值增值,而在部分地區,人民幣則代替緬幣,直接成為當地流通的貨幣。
在泰國,人民幣流通雖然沒有獲得官方的正式認可,但是地下流通市場規模巨大,隨著中國在泰國貿易夥伴中地位的提升,人民幣流通將會逐漸變成現實。
(四)銀行間跨境清算系統建立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提供保障
近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金融合作成效顯著,雙方簽署了一系列貨幣互換與清算協議,共同設立外匯儲備庫,支持雙邊貿易與直接投資的增長,維護國際收支的平衡。雲南作為中國與東盟各國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雲南省商業銀行與周邊國家商業銀行簽訂了一系列的貿易結算協議(有關詳細內容,可以參見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文章之一:雲南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條件及前景展望)。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中老本幣跨境結算正式啟動,這是雲南跨境銀行間資金清算發展的里程碑事件,也標志著昆明打造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正式起步。
(五)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目標成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推動力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作為世界大國崛起的重要標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民幣的邊境化,第二個階段是形成區域性人民幣市場,第三個階段是完全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相應的邊境性、區域性和國際性金融中心作為依託,逐漸擴大和延伸。為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近年來,我國先後與周邊國家簽署了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協定。由於受到雙方貿易規模、貿易結構以及國情的影響,經過多年實踐,我國北部、東北、西北方向的邊境貿易本幣結算成效並不顯著。在中俄邊境,雙方早在2002年就簽署《關於邊境地區銀行間貿易結算協議》,但在實際支付過程中,主要以盧布為主。2009年中俄貿易中盧布結算額約為155億盧布,人民幣結算額約為5300萬元人民幣。黑龍江是中俄貿易最主要集中地,根據黑河市邊境貿易結算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12月末,在過去的8年裡,跨境貿易本幣結算量為21.4億美元。其中盧布結算為21.3億美元,人民幣結算為1077萬美元。
與此相比較,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人民幣在越南、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作為支付貨幣和結算貨幣獲得廣泛的接受。東盟各國是雲南省最主要貿易夥伴和對外投資首要選擇地,它們相應地推動了跨境金融業務迅速的發展。經過多年實際運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結算模式,並開始向投資項延伸。因此,推進人民幣邊境化、區域化與國際化,首先考慮接受程度高的地區和國家,雲南因此成為人民幣邊境化與區域化的先行試驗基地。
二、雲南外匯市場未來發展的展望
(一)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中心)將成為雲南外匯市場發展的特色和進一步發展突破口
目前,根據相關部門監測數據,在越南、緬甸、寮國三國留存的人民幣總量已經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廣受周邊國家居民歡迎的「民間儲備貨幣」。隨著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范圍從周邊國家迅速擴大到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了雲南省對外貿易的主要夥伴,這為人民幣與相關小幣種交易提供了條件。
伴隨富滇銀行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現匯交易業務,雲南省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商業銀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將充分利用與寮國商業銀行建立的跨境代理結算協議,開辦人民幣與基普的掛牌匯兌。此外,由於雲南省境內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分別與緬甸、越南、泰國等周邊國家商業銀行簽訂了人民幣跨境代理結算協議,隨著跨境金融業務迅猛的發展,周邊國家小幣種貨幣將可能加入掛牌匯兌的市場中,並將向雲南省主要對外貿易夥伴延伸。屆時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由單一貨幣向多種貨幣、單一零售向批發轉變,雲南區域性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將逐步成型。
(二)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促進泛亞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的起步
我國雖然與多個貿易夥伴簽訂了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協議,但在經貿往來實際支付過程中,我國商品出口大多收取美元以及其它可自由兌換貨幣,進口主要用人民幣支付。進口與出口貨幣支付種類不一致,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形成大量外匯順差,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二是境外積累了巨額的人民幣,由於人民幣基礎資產的缺乏,持有者不能實現資產增值,也不能規避持有的風險,這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廣。
人民幣國際化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主動創造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國務院因此大力支持香港、倫敦、紐約等地大力發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為了創造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我國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先後發行人民幣債券。東南亞地區積累巨額的人民幣顯然需要一定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提供增值與風險規避,這形成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發展的基礎。隨著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的正式啟動,向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人民幣貸款、人民幣票據等基礎性金融產品將逐漸變成現實。它是吸引雲南周邊各國人民幣迴流的重要機制,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基礎。
(三)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促進泛亞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起步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香港、新加坡、東京、芝加哥等國際金融市場先後推出了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人民幣期權、人民幣掉期、人民幣期貨、人民幣結構性期票等境外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由於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在相關市場上積累與流通的數量有限,相應影響到人民幣衍生品的發展。
與此相比較,東南亞地區不僅擁有巨額人民幣,還具備了准流通的性質,形成了人民幣衍生品發展的內在基礎。同時,中國政府也主動推動人民幣衍生品在該地區的發展。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署了635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以來,亞洲各央行建立了本幣互換機制,中國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等國簽署了3300億元雙邊本幣互換貿易。
伴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一個由市場供求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即將形成,為人民幣套期保值以及投機提供了條件。即期匯率、遠期匯率是浮動匯率制度天然衍生的產物,人民幣遠期、人民幣互換等金融衍生產品必然出現。
由於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規避風險和價格發現的功能,中國東盟之間蓬勃發展的跨境金融業務以及東南亞地區特別是緬甸、泰國、越南等國囤積巨額的人民幣,需要一定的人民幣衍生品規避風險。雲南跨境銀行間資金清算市場的逐漸形成以及小幣種外匯交易的正式啟動為人民幣衍生品的發展提供條件。
憑借境外形成的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以及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經驗,依託雲南省境內的期貨市場,在我國與東盟各國簽訂貨幣互換的推動下,雲南將成為我國人民幣衍生品發展的先行實驗基地,並進一步推進雲南離岸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
(四)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在泛亞區域內的可自由兌換
隨著中國東盟雙方跨境貿易投資規模的擴大及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逐步形成,將為泛亞地區的泰銖、基普、越南盾、緬幣等各種小幣種與人民幣兌換提供便利,將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的流通規模與留存數量。東南亞地區人民幣持有者將根據市場需求與人民幣匯率變動,很容易實現人民幣與所需要幣種之間的兌換,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際借貸、國際清算、投機、保值等方面的功能,從而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可接受度,人民幣區域化目標將逐漸變成現實。
(五)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成為「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內涵和支撐
隨著我國與東盟各國跨境金融業務迅猛的發展,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將為雙方金融業務往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增加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可接受度,推動雙方貿易投資的便利化。人民幣在泛亞地區可自由兌換將逐漸實現,人民幣區域化水平將大幅度提升,將促進雲南離岸人民幣基礎市場的發展,推動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創新。在小幣種外匯交易基礎上,逐步形成以人民幣為主的小幣種交易中心,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在泛亞區域的影響力,這是雲南跨境金融業務的亮點與特色,也是雲南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內涵和支撐點。

㈦ 外匯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

古代的外匯交易 外匯最早的交易出現在古時候。在《猶太教法典》時期,就已經出現「兌換商」,他們主要幫助別人兌換貨幣,然後收取傭金或者費用。

這些人在城市佔據一個小角落,或者在外邦人常出入的寺廟外設攤。

在公元4世紀左右,拜占庭政府控制了一家壟斷外匯交易的公司。

1472年,義大利創辦了一家當鋪,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形式上的「銀行」——邦卡蒙台達電子錫耶納牧山銀行(BMPS)——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銀行,直到現在仍在運營。

邦卡蒙台達電子錫耶納牧山銀行

在15世紀,為了滿足紡織商人的貨幣兌換需求,美第奇家族(Medici)在國外開設了銀行,並開始啟用「往來賬賬本」處理交易。

這類賬本可以顯示外匯賬戶、以及與國外銀行有往來的本國貨幣賬戶。

美第奇家族與達芬奇

17和18世紀,阿姆斯特丹的外匯市場保持活躍。英國和荷蘭的代理人和商人有著非常頻繁的外匯兌換往來。

現代外匯的起源

1850年代的美國,一家名為Alexander Brown & Sons的公司開始交易外匯,它被視為領先的市場參與者。

美國歷史上的外匯交易先鋒,還包括1880年代獲得允許而進行外匯交易的J.M. Do Espirito Santo de Silva。

1880年,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形成,也因此,我們很多人認為這一年是現代外匯的起始年;

從1899年至1913年,外匯儲備增長了10.8%,而黃金儲備只增長6.3%,這象徵著新興外匯市場逐漸受到重視;

1902年,就在這一年,倫敦共出現了2家外匯經紀商;

1913年,全球外匯交易幾乎一半都是以英鎊進行的,這對英國資本市場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英國的外匯銀行數量從1860年的3家上漲到1913年的71家。

盡管當時的英鎊幾乎統治了外匯交易,但是英國本身在20世紀初的幾年裡卻是缺席狀態。

外匯交易最活躍的中心卻是巴黎、紐約和柏林。

倫敦及整個大英帝國在1914年前都相對沉默。直到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成立,美國銀行系統開始印刷自己的貨幣—美元。1920年代,一些家族開始成長為外匯行業的重要人物。

1930年。在瑞士巴塞爾市成立了國際清算銀行,建立該銀行的目的在於為那些新獨立的國家和面臨收支暫時性逆差的國家提供財政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協議簽署。根據協議,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波動1%以內。

之後,尼克松總統廢除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固定兌換匯率失效。 此後開始迎來浮動匯率系統。

布雷頓森林會議

1972年至1973年3月,由於布雷頓森林協議以及歐洲聯合浮動協議的影響,外匯市場被關閉。

1973年是現代外匯市場真正的歷史轉折點。

在這一年,國家之間的匯率約束、銀行交易及受限制的外匯交易時代結束,市場開始進入全面的浮動匯率時代。

現代外匯

1980年代中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一種電子外匯交易形式就開始流行,即由路透開發的「Reuters Dealing」。

從現如今的標准來看,這個系統非常落後,但是在當時,它非常先進,它更像是實時可關閉網路溝通系統。

如果網路沒有被發明出來,那麼這套系統可能至今還在使用當中。

中國外匯發展史

中國於1994年成立官方外匯市場,此後人民幣呈現逐步升值的態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政府仍強調整保持人民幣的穩定;但在市場建設方面有了進展,將於4月1日將推出新的交易品種--歐元。

以下是中國外匯市場發展過程中主要事件簡述:

1994年以前,人民幣兌美元一直趨於貶值:1979年1美元兌1.5元人民幣,到1986年為1美元兌3.5。

1994年,實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將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初步形成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1994年4/4,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約為8.6。

1996年12月,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資本項下依然實行嚴格管制。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泰銖等亞洲貨幣競相貶值,日元兌美元一度創下七年以來的低點至147日元水準,但中國政府自始至終恪守人民幣保持穩定,並採取多項配套措施。

當時人民幣兌美元波動區間為8.2800-8.2770元,而8.2800元被看作是人民幣貶值與否的重要關口,央行進場護衛頻繁。 *1998年7月開始,央行進行外匯大檢查,審核企業超過一定限額的購付匯的貿易真實性。

1998/9/1,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以走私、逃匯、洗錢與騙稅等為目的向銀行騙購外匯的,分別按走私犯罪以及逃匯罪,洗錢罪,騙取出口退稅罪定罪處罰。

1998/9/29,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國內企業將在境外資本項下的外匯於10月1日前調回國內,未經特別批准,不允許在境外資本帳戶下保留外匯。

2000年,人民幣兌美元波動區間一度擴大,市場揣測央行意欲放寬人民幣波幅。

2000/4/12,人民幣兌美元收市跌破8.2800元關口至8.2830元。

2000/5/25,人民幣匯價連續兩日升破8.2770元關口,分別收報於8.2764元和8.2768元。

2001年,中國加入WTO關鍵一年,人民幣兌美元進一步走升,運行區間移至8.2760-8.2800。

2000/12/1,人行允許居民個人與其直系親屬在境內外幣賬戶的資金劃轉;上調了自費出國(境)留學供匯額度,以更好的滿足居民的用匯需求。

2000/12/11,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但並未承諾完全開放資本市場。

2000/12/24,人行行長戴相龍發表署名文章指出,雖然中國加入WTO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將增多,但預計今後五年外匯儲備穩步上升,人民幣匯率可保持長期穩定和堅挺。

2002年 1/15,戴相龍稱,歐元目前為中國外匯儲備中第二重要貨幣。他同時指出,日元貶值對人民幣匯率會產生壓力,但人民幣仍將保持穩定;1月31日日元兌美元跌至135水準,成為39個月以來新低。

2002/2/4,中國銀行副行長李早航撰文指出,在日元持續貶值的背景下,中國在必要時應當對人民幣實行適度貶值。這與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官員與主要媒體對人民幣貶值避而不談形成鮮明對比。

2002/3/11,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戴相龍再次表示,日元貶值對中國構成一定的壓力,但人民幣可保持穩定,不會貶值,亦不會大幅升值;人民幣自由兌換條件不成熟,應循序漸進推進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

2002/4/1,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通歐元兌人民幣的交易。

2002/6/1,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將推出外幣拆借。

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根據《關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15年8月,中國央行啟動新一輪匯率改革。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即日起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中間價將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將相當程度上與美元脫鉤,匯率決定的市場化程度提高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之後的又一個國際儲備貨幣,並成為其中唯一的新興經濟體貨幣。人民幣正式入籃也被各方視為中國資本賬戶開放和金融改革的新起點。

根據2015年上半年的交易數據,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即期交易主要集中在美元對人民幣交易,佔比93.71%;在非美元交易中,主要是歐元、日元、新加坡元和港幣,佔比分別為1.79%、1.35%、1.55%和0.65%。在遠期和掉期市場,絕大部分均是人民幣美元交易。在外幣對交易中,USD/HKD以及EUR/USD佔比最多,分別佔比56%以及30%。目前,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已推出九個貨幣對的直接交易,但受客盤需求和銀行內部風險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市場上的交易幣種集中度仍較高。

雖然現在中國大陸還沒有真正放開外匯交易市場,但是這些年隨著國內投資者對外匯投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一旦中國外匯市場開放。中國的百姓或許很快就會看到全民炒外匯的盛況。相信那一天的到來,不會太晚。

㈧ 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歷史很急啊!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在過去30年中,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適應和促進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歷程

過去30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1978~1993年,改革開始起步,以雙軌制為特徵。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建立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實行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管理體制。二是1994年到本世紀初,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取消外匯留成與上繳,實施銀行結售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全國外匯市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初步確立了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地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時期我們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三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場體制進一步完善,我國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外匯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外匯管理從「寬進嚴出」向均衡管理轉變,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發揮利率、匯率的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30年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主要發生了以下變化:

第一,人民幣經常項目分步實現了可兌換。改革開放之前,外匯統收統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所有外匯收入上繳國家,外匯支出由計劃分配。1979年以後,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分配領域引入市場機制。隨著留成比例逐步提高,市場調節外匯收支的作用不斷提升。1994年,實現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取消對中資企業貿易及與貿易有關的非貿易經營性用匯限制。1996年12月,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取消所有經常項目對外支付和轉移的限制,所有經常項目外匯交易只需以真實性為基礎。此後,不斷簡化經常項目真實性審核程序和憑證,逐步允許企業按需保留經常項目外匯,對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全面推進進出口核銷制度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

第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也不接受外商投資。1979年以來,堅持審慎開放,按照「先流入後流出、先長期後短期、先直接後間接、先機構後個人」的次序,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適度對外借債、建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有序對外開放境內證券市場,到實施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戰略、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企業外匯強制調回要求及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實施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目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7大類43項資本項目交易中,我們嚴格管制的主要是針對非居民在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工具、非居民在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衍生工具、居民對外借款和放貸等幾項,限制較少或實現一定程度可兌換的共計二十多項。

第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市場化。改革開放之前,人民幣匯率水平由官方確定,實行固定匯率,匯率只作為核算工具。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外匯留成制度的實行,開展外匯調劑業務,形成官定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 1994年初,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轉向由市場決定。2005年7月,進一步改進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匯率彈性進一步擴大,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第四,外匯市場建立並獲得長足發展。計劃經濟時期,外匯高度集中管理,沒有外匯市場。改革開放之初,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1994年,實行銀行結售匯,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對客戶的結售匯市場。2005年7月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後,繼續改進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機制,擴大市場主體,增加市場交易工具,進一步理順供求關系。目前,初步形成了外匯零售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相結合,競價和詢價交易方式相補充,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類型外匯交易工具的市場體系。

第五,外匯統計監測體系不斷健全。1981年,我國制定了國際收支統計制度,自1982年開始正式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1985年起向社會發布;2005年起發布中國國際收支報告;2006年起發布國際投資頭寸表;1986年開始外債統計;1994年開始銀行結售匯統計;1996年開展跨境資金流動統計,2003年正式運行國際收支風險預警系統,2005年運行高頻債務監測預警系統和市場預期調查系統。目前,已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和要求、適合國情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制度。

第六,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極小。1994年以後,適應外匯儲備持續較快增長的需要,以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完善儲備經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有效控制各類風險。建立以投資基準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逐漸從側重短期流動性管理轉向長期多元化投資管理,建立較成熟的策略研究、投資決策和交易執行體系,形成較完善的業績評價、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架構。通過積極專業的投資、有效控制風險,實現了國家外匯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

實踐證明,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是成功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特別是涉外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收支與經濟總量之比從1982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126%,年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前三位,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位於前列,外貿外資對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我國外匯資源配置已經實現由計劃分配到市場配置、由稀缺到相對充裕的飛躍。1994年以來,除1998年外,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2007年年末外匯儲備增至1.53萬億美元,儲備規模排名世界第一。從2003年起,我國由對外凈債務國轉為凈債權國,2006年年末對外金融凈債權達 6621億美元。外匯管理方式則逐漸由事前審批轉向事後監督,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在促進對外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國際經濟風險的防範。

經驗和體會

回顧30年的改革歷程,我們有以下幾點經驗和體會:

一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隨著市場化、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發展,新事物、新矛盾不斷涌現,對外匯管理工作不斷提出新挑戰、新要求。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需要不斷開拓創新,敢於攻堅克難,堅持用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根據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時在人民幣可兌換、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突破,不斷消除影響涉外經濟發展和國際收支平衡的體制機制障礙。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管理思路、轉變管理方式,從重點管流出轉為對外匯資金流出入均衡管理,從事前審批、直接管理為主轉為事後監督、間接管理。

中國歷年外匯儲備總表 (1950~2007年)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二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服務大局。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30年的實踐證明,對外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當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也必須依靠改革開放。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要注意妥善處理推進改革與創新管理的關系,通過市場化改革,一方面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增強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改善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有效性,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三是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擴大,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我國人口眾多,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增加就業的壓力很大,國內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宏觀調控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經濟金融體系整體抗外部沖擊的能力有待加強。作為發展中大國和脫胎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後發國家,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把國情意識和世界視野相結合,既要學習借鑒國際上推進貨幣可兌換的經驗做法,又要結合國情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實踐中始終要注意把握改革力度和節奏,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可兌換的道路。

四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是外匯管理的中心任務。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根本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要始終注意按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支持發揮擴大內需、結構調整等政策對於國際收支平衡的根本性作用;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支持優化出口結構、擴大進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拓寬資金流出渠道,促進經濟內外均衡協調發展。

五是必須堅持改善監管、防範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金融危機、拉美貨幣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金融動盪此起彼伏。這顯示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金融領域的風險問題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和突發性,國際資本流動復雜多變,一國的開放也增加了受外部沖擊的可能。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一直把防範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在改革的整體部署上,注重審慎和漸進開放,注意與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承受能力、金融監管水平等相適應;在改革的過程中,注重與相關領域改革的綜合配套;在放鬆管制的同時,不斷加強和改進外匯業務的合規性、真實性監管,監督銀行履行代位監管職責,提升監管的手段,強化統計監測和預警,防範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戰略部署,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繼續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力爭在外匯領域關鍵環節和重點方面的改革取得新突破;繼續深化對外匯領域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准確把握國際收支平衡與宏觀經濟發展的關系,積極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不斷完善國際收支調節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宏觀經濟穩定;繼續穩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㈨ 簡述作為國際金融市場應具備的條件

1.政局穩定。這是最基本條件。
2.較強的國際經濟活力。對外開放,貿易具有一定規模,對外經濟交往活躍。
3.外匯管制少,基本上實現自由外匯制度,管理很松,征低稅或免徵稅,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較松,較優惠。
4.國內發達的金融市場。機構、信用、體制、設施、通訊。
5.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完善。
6.國際金融人才。高素質能提供高效率服務。

㈩ 外匯與外幣有何區別

1、概念不同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外幣是指「本幣」以外的貨幣,是相對於本國貨幣而言的,是一種功能貨幣,具體在會計上表現為「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


2、用途不同

外匯的用途主要用於國際貿易和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可以用來調劑國際間資金餘缺。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國際儲備資源。而外幣的用途主要就是用於商品支付和貨幣交換。

3、形式不同

一般來說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若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那麼這時候,外幣只能稱為現鈔,現鈔是具體的,實在的外國紙幣,硬幣。

因為現鈔有實物的形式,銀行必須將其出運至國外的清算銀行,現鈔才能變成銀行真正意義上可以使用的外匯資金。因此銀行將保管,運輸的費用將由客戶承擔,所以外幣兌換時鈔與匯的兌換價是不同的。現匯是帳面上的外匯。

它的轉移出境,不存在實物形式的轉移,可以直接匯出,只是帳面上的劃轉。對於銀行來說只是在帳上記了這么一筆,並不需要保管它。

網路-外幣

閱讀全文

與外匯市場是發展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0月7號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08
中航信託上海地址 瀏覽:151
甘肅銀行理財產品贖回 瀏覽:720
匯率與牌價 瀏覽:120
溫州銀行的股東 瀏覽:389
金融機構股權是生息資產嗎 瀏覽:794
要股票基金 瀏覽:459
人民幣對克朗匯率 瀏覽:663
義方學堂融資 瀏覽:826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優點 瀏覽:290
我愛我家新房傭金 瀏覽:306
金融公司財務部門的工作職責 瀏覽:84
融資證券化 瀏覽:737
園城黃金最新消息 瀏覽:243
中融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法人 瀏覽:605
口腔方面的上市公司 瀏覽:483
個相關股票 瀏覽:970
秀強員工融資 瀏覽:797
青島港融資銅消失 瀏覽:702
審批貿易金融公司 瀏覽: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