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企業外匯風險管理論文

企業外匯風險管理論文

發布時間:2022-09-16 13:07:40

A. 進出口企業應如何規避外匯風險

進出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對策:

由於進出口企業從合同簽定到最終結算有一定期限,由於結算貨幣匯率變動而承受外匯風險,使企業蒙受損失,企業可採取一定方法措施降低風險。進出口企業的外匯風險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內部管理方法:

①做好計價貨幣的選擇進出口貿易計價貨幣有兩種:一種硬幣,匯率穩定,有上浮趨勢貨幣;另一種軟幣,匯率不穩定,有下浮趨勢貨幣。選取計價貨幣一般原則:出口貿易選擇硬幣或有上浮趨勢貨幣,進口選擇軟幣,或有下浮趨勢貨幣,可減緩可能發生匯率波動引起的損失。

②提前收付(leading),拖延收付(laging)法。根據有關貨幣匯率變動更改收付日期防範風險。提前或拖延一般原則:預計計價貨幣上浮,進口時進口商應在貨幣升值前購匯,提前付匯;出口時,出口商應考慮推遲交貨,延遲收款。如果匯率下降,進口商應推遲訂貨,或延期付款,出口商應盡早訂貨,提早收匯。

③平衡法(Matching)。在同時期,盡可能創造一個與受險貨幣進額同、期限同,資金反向流動的合同規避風險。

④多種貨幣組合法(Portfolio approach)。也稱一籃子貨幣計價法,在進出口合同中使用兩種以上貨幣計價法消除風險。當進口或出口時,一種貨幣發生升值或貶值,不會有很大外匯風險,若計價貨幣中幾種上升,幾種下降,則上升貨幣收益彌補下降貨幣損失,而將風險分散。

2.外部管理法。

主要通過外部金融市場對外匯借貸,買賣方法規避風險。通過外部金融市場規避風險,主要採用一些金融工具避險,如可通過買賣外匯期貨,期權合約降低風險。目前,隨著我國匯率體制改革,人民幣匯率靈活性越來越高,一些大外資企業,外貿企業管理外匯風險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銀行開始逐步推出一些金融期貨,期權產品,幫助企業規避外匯風險。

遠期外匯交易。企業進行遠期買賣貨物的同時,與銀行簽訂出賣或購買遠期外匯合同以消除外匯風險的的一種避險方法。

B. 當前金融背景下,想寫篇論文,國貿方面最好,給提點意見

新增國貿方面的論文題目
1 環境管制與綠色貿易保護
2 國際貿易摩擦的成因及解決機制分析
3 中國對外貿易轉型問題
4 論中國出口加工區發展對外貿的影響
5 世界貿易組織的失靈分析
6 綠色貿易下的對外貿易的宏觀對策
7 國際投資與貿易中的環境壁壘問題
8 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選擇和構建
9 國民待遇原則與我國外資政策調整
10 產業內貿易對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的作用
11 中國外貿依存度的分析與思考
12 改善我國貿易條件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13 論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
14 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動態分析
15 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分析
16 中國現代物流的發展與國際貿易
17 我國外貿出口品牌戰略的實施與研究
18 出口退稅的經濟分析
19 影響中國貿易條件諸因素的實證分析
20 外貿合同條款與風險規避
21 國際貿易中的市場風險及防範
22 社會責任標准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
23 海外投資與出口貿易的相互關系
24 論我國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25 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的現狀、困境及對策分析
26 國際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
27 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形式及對策
28 國發展國際貿易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
29 WTO(關稅)對**(市/縣)的經濟影響分析
30 中國進口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31 中國服裝出口與綠色貿易壁壘
32 中國服務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
33 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的宏觀因素
34 新增長理論的國際貿易發展觀及其啟示
35 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的貿易與環境問題
36 我國高技術產品貿易發展與對策研究
37 我國服務貿易承諾表中的市場准入與國民待遇研究
38 網路貿易組織的創新與發展
39 融合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理論:以國際分工為基礎
40 全球化時代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兼論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思路
41 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作用及其負面影響
42 貿易自由化趨勢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
43 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意義
44 論中美關於貿易不平衡規模的爭議
45 論WTO框架內貿易保護體系之重建
46 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動態分析
47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及對策
48 從貿易引力模型看中國雙邊貿易安排
49 從貿易結構看中國與印度經濟間的競爭關系
50 從國際貿易成因探索歷程看競爭優勢論
-----------------------------------------------
國貿經濟、市場營銷論文題目
1. 河南省對外直接投資的思路與對策研究
2. 食品安全問題研究
3. 勞務經濟發展研究
4. 經濟全球化對河南經濟的影響與對策
5. 區域經濟一體化化對河南經濟的影響與對策
6. 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研究
7. 河南省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
8. 資源環境約束下的河南省外貿問題研究
9. 試論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與重點
10. 河南省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11. 外資並購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河南經濟發展的影響
12. 走出去戰略對河南外經貿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13. 世貿規則下保護和促進河南省產業發展問題研究
14. 河南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問題研究
15. 自主創新及自主品牌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
16. 淺談外貿客戶的信用風險預防
17. 我國某行業的反傾銷的現狀與對策
18. 加工貿易對河南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實證分析
19. 貿易保護與經濟全球化關系探討
20. 貿易全球化對焦作外貿的影響與對策
21. 河南老字型大小企業崛起探討
22. 解析中國營售業態市場結構
23. 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
24. 某連鎖企業營銷戰略研究
25. 某百貨商場經營運作管理探討
26. 國內手機零售業盈利模式研究
27. 企業差異化競爭戰略分析及其在百貨商場業態中的應用
28. 專營店與綜合商場經營辦法比較研究
29. 我國網路零售障礙分析及對策探討
30. 大型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發展研究
31. 體驗營銷在現代百貨商場中的發展研究
32. 外資零售業態入駐對焦作市零售業格局影響的研究
33、企業營銷活動中的標准化問題探討
34、中國外貿依存度研究
35、中國入世和我國國營企業適應性研究
36、正在崛起的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格局調整
37、外資銀行進入及其對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影響研究
38、人民幣自由兌換條件研究
39、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際比較
40、WTO的金融服務協定與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
41、我國外貿出口品牌戰略的實施與研究
42、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的影響分析
43、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44、後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品貿易
45、我國的服務貿易分析
46、對我國現行外貿政策的反思與重新定位
47、貿易自由化超勢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
48、中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研究
49、審視紡織品貿易摩擦
50、如何看待中國是世界ZT問題
51、反補貼調查對中國貿易影響
52、WTO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影響及其發展對策
53、國民待遇原則與我國外貿政策的調整
54、APEC框架下的區域合作
55、開放服務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56、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對策研究
57、網路營銷的信用建設
58、博客營銷
59、品牌營銷策略
60、淺談個性化營銷
61、市場營銷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62、傳統營銷與網路營銷
63、實施綠色營銷的有效途徑
64、企業文化與企業競爭力
65、知識經濟下的市場營銷新走勢
66、電視節目的生命周期分析
67、內部營銷與企業文化
68、市場導向與競爭優勢
69、關於關系營銷與建立顧客忠誠
70、知識營銷及其管理
71、網路營銷條件下的顧客忠誠
72、市場營銷管理中原始信息的收集
73、營銷學的回顧與中國營銷學的展望
74、前景誘人的老年旅遊市場(老齡化社會下的市場營銷新走向)
75、強調推銷員在市場營銷中的主體地位
76、推銷員基本素質研究
77、價格戰「利」「弊」之我見
78、淺談價格策略
79、營銷文化初探
80、淺談推銷技巧
81、營銷組合策略研究
82、市場細分的因素影響
83、如何認識市場定位的作用
84、定製營銷——21世紀的營銷手段
85、淺談××行業市場營銷的現狀和對策
86、實施綠色營銷的難點與對策分析
87、焦作市中小企業提升市場營銷能力的戰略選擇
88、淺談推銷技巧
89、論推銷中的溝通技巧
90、××企業品牌營銷策略研究
91、論現代企業(商場)的內部營銷管理
92、××公司營銷案例研究
93、論××企業分銷渠道建設
94、淺談××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營銷創新
95、淺談××超市的定價策略
96、淺析直接營銷在現代企業銷售中的應用
97、我國銀行業(××)市場營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8、淺析廣告與企業營銷環境的關系
99、論××企業產品差異化營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00、××企業典型營銷渠道策略分析
101、論××省(或市、縣)零售業發展的現狀和推進對策
102、淺析商場經營中的量化管理
103、淺析導購員的有效管理
104、中間商品牌的價值分析
105、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106、中小企業的營銷培訓問題探討
107、公關活動在商場經營中的運用
108、談我國業務員管理中的弊端
109、中西方談判人員的談判風格比較分析
110、市場定位理論的應用分析
111、代理商應用中的利弊分析
112、中國零售業應對外資零售業的策略
113、××企業(公司)的渠道開發與設計分析
114、××企業(公司)的產品組合策略
115、××產品的市場推廣策略
116、超市營業員的待客藝術
118、市場營銷觀念發展趨勢分析
119、經紀商的利用空間分析
120、業務檔案的價值分析
121、我國中小企業網路營銷適應性分析
122、淺析協同時代的營銷觀念
123、零售商培育自有品牌的營銷策略
124、營銷思想與營銷實踐的互動
125、淺析新型促銷手段的營銷策略
126、××企業的差異化營銷策略
127、××企業的集中化營銷策略
128、我國網路廣告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129、網路營銷中的廣告策略研究
130、銷售主管如何培養營銷團隊
131、從4C和4P及4R理論談中國的營銷變革
132、××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33、如何應對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岐視問題
134、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問題及對策
135、如何解決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136、淺談農村商品市場的現狀及如何發展
137、論述中小金融機構的建立完善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138、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的出口應對策略
139、淺談焦作市的商業格局及發展趨勢
140、淺析如何進行理財
141、××企業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142、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失地問題研究
143、××企業外匯風險管理分析
144、兩稅並軌對內資企業的影響
145、我國股市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46、我國企業如何應對貿易順差不斷加大背景下的策略分析
147、我國外資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48、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對我國農村金融的影響
149、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50、房地產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51、如何看待我國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
152、我國如何從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
153、我國對外貿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54、如何應對非貿易壁壘
155、股指期貨的推出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
156、××企業在市場開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57、品牌多元化策略
158、農村超市發展過程中的策略研究
159、外匯儲備劇增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60、加息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61、關於關系營銷與建立顧客忠誠
162、淺議我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163、我國個人消費信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64、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的發展
165、關於營銷從傳統向網路過渡的思考
166、淺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成因及對策
167、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分析
168、論企業的誠信營銷
169、論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途徑
170、中小企業營銷創新的研究
171、中國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的營銷轉變問題
172、校園經濟中零售商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173、企業中員工滿意度提升策略
174、ISO9000認證與企業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175、廣告倫理問題研究
176、績效管理的難點及對策研究
177、新世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178、農村城市化發展道路選擇
179、WTO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市場分析
180、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181、觀光農業的發展對策
182、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183、顧客忠誠度探討
184、員工忠誠度探討
185、淺談綠色營銷
186、現代營銷新發展---------網路營銷
187、我國服務企業的差異化營銷
188、現代營銷中的服務理念
189、營銷觀念的變化及其對策分析
190、淺談網路營銷的產生及其存在的優勢與不足
191、關於關系營銷與建立顧客忠誠
192、關於營銷行為中的職業道德
193、中國公共關系的現狀及展望
194、淺談品牌延伸戰略
195、強調推銷員在市場營銷中的主體地位
196、.我國不同職業和收人群體的消費心理現狀研究
197、談談產品壽命周期與營銷策略的關系
198、入世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199、中國紡織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研究
200、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分析
201、中國現代物流的發展與國際貿易
202、跨國公司在華擴張模式透析
203、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思考
204、我國加工貿易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205、電子商務為我國外貿企業帶來的商機與挑戰
206、我國外貿出口品牌戰略的實施與研究
207、國際貿易創新與中國外經貿的發展
208、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發展探析
209、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製造業出口
210、中國與東盟貿易互補和貿易競爭分析
211、浙江省民營中小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12、淺析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213、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新特點
214、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
215、WTO服務貿易傾銷問題研究
216、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戰略研究
217、跨國收購與兼並的利弊分析
218、試述跨國公司發展現狀及趨勢
219、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
220、探析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
221、營銷活動中的定價技巧
222、服務營銷對企業的影響
223、服務營銷中的品牌問題探析
224、談綠色營銷
225、中國紡織品行業貿易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226、河南省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研究
227、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形勢分析
228、中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問題研究
229、河南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230、中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研究
231、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
232、 河南省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研究
233、現代推銷的實證分析
234、雲南特色經濟發展研究
235、論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金融危機
236、綠色營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237、論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238、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239、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分析
240、河南省扶溝縣經濟發展研究
241、論西部的經濟發展與農村建設
242、網路經濟的現狀與發展研究
243、中國民營銀行發展研究
244、論企業品牌經營
245、房地產價格策略研究
246、論民營企業管理
247、論中小企業管理
248、論西藏旅遊營銷
249、人力資源培訓與企業發展的關系研究
250、民營企業網路營銷策略研究
251、企業文化與企業競爭力研究
252、×××企業的×××問題研究
253、××農村××市場的研究
254、淺析焦作懷山葯銷售市場存在的問題
255、網路營銷的精髓-誠信營銷
256、竄貨的原因、危害
257、品牌價值與顧客忠誠
258、顧客流失的診斷與對策
259、重視顧客異議,促進促銷成功
260、忠誠營銷與顧客關系
261、消費者購買行為分析
262、營銷傳播的管理問題分析
263、淺論推銷技巧
264、淺議市場營銷管理觀念的演變
265、策略營銷組織再造
266、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道德建設
267、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營銷策略研究
268、中小企業開發農村市場的策略
269、論營銷管理和關系營銷
270、家族企業競爭力問題研究
271、論市場營銷中的非價格競爭策略
272、市場營銷發展新趨勢探索
273、完善市場秩序的政策研究
274、現代營銷中的服務理念
275、市場營銷策略與戰略的研究
276、誠信營銷與企業發展
277、成功的塑造忠誠顧客
278、基於品牌經營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
279、淺析物流與市場營銷關系的協調
280、網路經濟下的企業投資創新。
281、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及我國對策。
282、網路貿易組織的創新與發展。
283、信息時代企業營銷管理的創新。
284、我國企業品牌管理的現狀分析。
285、淺議中國壟斷行業的市場開放問題。
286、加入WTO後中國人力資源管理變化的現狀和趨勢。
287、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前景。
288、企業內部客戶服務與人力資源經營管理
289、中國農業入世的優勢比較。
290、開拓和發展農村市場的幾點思考。
291、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292、契約的不完全性對「農戶+公司」農業產業化組織效率影響的經濟學分析。
293、對農業產業化中弱化農民風險問題的研究。
294、欠發達地區民營企業投資選擇與發展戰略研究。
295、加入WTO與農村市場化研究。
296、我國糧食價格的發展趨勢及成因分析。
297、網路營銷與「注意力經濟」探討。
298、「展會經濟」探討。
299、淺論2010上海世博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300、論焦作雲台山的發展模式及前景展望。
301、淺析我國企業信息化。
302、「企業家才能」的經濟學分析。
303、「大張●惠利佳」發展模式分析。
304、企業智能綜合決策支持系統的方案設計。
305、淺論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306、企業危機管理。
307、對中國企業文化發展的反思。
308、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309、如何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
310、養老保險與中國證券市場
311、中小企業的改革及增效舉措
312、論技術創新促進外貿發展及其對我省的啟示
313、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分析
314、河南省服務業發展的研究
315、對信用證風險的防範措施探討
316、「假日經濟」現象透視
317、家電產業遭遇反傾銷的困境和對策
318、網路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319、貿易區位與區域經濟發展
320、我國服裝出口的優勢與問題
321、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相互關系研究
322、我省農業利用外資問題探討
323、如何進一步完善我省的投資環境
324、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的現狀問題和對策
325、淺談國際物流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與素質培養
326、對最大誠信原則及現代信用的思考
327、入世對中國零售業的影響及對策
328、入世與我國酒店業的發展問題研究
329、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創名牌的重要性探討
330、准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
331、綠色壁壘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

C.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大多數同學在論文設計初期對於論文的題目無從下手,一方面確實不知道些什麼,另一方面就是怕題目太大,後期完成不了。下面我給大家帶來 財務管理 專業 畢業 論文題目,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優秀財務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題目

1、 論財務業務一體化導向的財務流程重組

2、 論財務 報告 的改進

3、 論財務分析體系的改進

4、 論財務機制

5、 論財務報表的粉飾

6、 論財務報告分析

7、 論財務業績報告的改進

8、 基於CFO制度框架的財務組織重塑與持續改善:價值、戰略、流程與平衡

9、 論財務管理在 保險 企業 市場營銷 中的運用

10、 論財務業績報告的改進

11、 論財務與營銷的結合

12、 論財務報告信息質量保障體系

13、 論財務決監的職能定位

14、會計師事務所內部風險防範與控制

15、基於需求導向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討

16、會計誠信問題的思考—基於紫鑫葯業財務舞弊案例分析

17、企業財務風險與內部控制關聯分析

18、淺談__省個人所得稅征管存在問題及對策

19、我國中小企業創業板融資面臨的機遇與風險

20、我國中小企業會計核算存在問題及對策

21、論企業並購及其相關的審計風險

22、房地產企業的財務風險及防範---以碧桂園集團為例

23、對固定資產折舊與資產減值問題的思考

24、__經濟開發區稅收優惠政策的問題研究

25、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淺析

26、上市公司償債能力分析——以古井貢酒為例

27、由財務舞弊案列探討審計 方法 的運用——以北大荒集團為例

28、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對企業稅負的影響

29、中小企業營運資金與現金流量信息含量比較分析

30、企業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建築施工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32、會計准則和稅法規定對企業所得稅的不同影響分析

33、對會計誠信缺失原因及問題探討

34、試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與完善

35、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問題探析

36、資產減值與會計信息質量研究-基於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

37、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探析—基於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38、「營改增」對上海市部分現代服務業的影響

39、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探析—以中航油公司為例

40、淺談上市公司資產粉飾——以藍田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造假案為例

41、應收賬款審計的策略性探析—以超日太陽公司為例

42、平衡計分卡在績效管理中的應用——以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43、資產負債表日後調整事項的探究

44、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古井貢酒為例

45、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表現形式與治理 措施 ——基於洪良國際IPO造假案例分析

46、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與規范的思考---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47、企業會計信息化問題及對策探究

48、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關系問題分析

49、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探析

50、責任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探析——以海爾集團為例

51、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失控成因與對策

52、論高校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53、內部審計在我國農村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54、我國製造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天津磁卡為例

55、企業內部審計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以世界通信為例

56、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

57、高新技術企業成本管理的特點分析——以奇瑞汽車為例

58、企業降低成本途徑探討

59、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比較研究

60、內部控制審計與審計質量的探討

61、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影響的研究

62、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比較分析

63、資產減值准備在上市公司實施效果的分析

64、作業成本法在物流企業的應用探析

65、變動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基於華達工藝製品有限公司的分析

66、論會計政策的選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67、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比較

68、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__省農信社為例

69、我國上市銀行財務信息披露的探析-以國有股份制銀行為例

70、營業收入確認與計量問題的探討

MBA財務方向畢業論文題目

1、__企業股權激勵效果分析

2、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及其防範的研究

3、創業板市場對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影響

4、低碳經濟投資主體投資行為研究

5、董事會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6、董事長特徵與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

7、風險投資對上市公司投融資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

8、高管薪酬激勵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基於__的數據

9、公司價值、資本結構與經理管理防禦

10、公司治理結構對債務期限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

11、公允價值計量對財務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

12、公司治理與審計定價關系研究

13、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企業中的應用——基於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

14、股權激勵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來自__的 經驗 證據

15、股權結構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

16、股權結構對股權激勵效果的影響來自——來自__的經驗證據

17、會計穩健性對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的影響——來自__的經驗證據

18、會計信息質量能提高企業融資效率嗎?

19、會計信息質量與投資效率的實證研究

20、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公司投資行為影響研究——來自__的經驗證據

21、基於財務視角審視上市公司可持續增長發展

22、基於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現金股利分配實證研究

23、基於投資收益的中小投資者保護效率研究

24、金融契約、控制權配置與企業過度投資

25、控股股東、管理層持股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實證研究

26、論公司過度投資行為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來自__的經驗證據

27、論會計報告披露的信息質量特徵

28、媒體監督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

29、民營企業融資管理的問題及優化策略

30、企業R&D投入與企業價值相關關系實證研究

31、中小企業財務發展戰略研究

32、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3、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研究

34、中小企業籌資困境及對策

35、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問題探討

36、中小 企業管理 會計問題研究

37、中小企業績效管理研究

38、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決及國際借鑒

39、中小外貿企業外匯風險管理淺析

40、中小型企業內源融資中的收益質量分析

41、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

42、重要性原則在管理會計中的運用

43、戰略成本管理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44、戰略成本管理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

45、戰略成本管理探討

46、戰略成本管理與企業價值鏈之優化

47、戰略成本管理中的價值鏈分析

48、戰略管理會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9、戰略管理會計相關問題研究

50、知識經濟對管理會計的影響

財政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1]中國出口經濟收益及出口外資滲透率分析——基於國民收入視角

[2]消費者信息隱私保護對企業定價策略的影響

[3]財政分權是否促進了新型城鎮化

[4]民營企業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及其影響研究

[5]財政分權與中國省際科技—金融耦合效率:抑制還是促進?

[6]巴西對非洲投資的戰略、政策及特點

[7]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須多方共同努力

[8]政府競爭、產業集聚與地方綠色發展

[9]財政分權與省域科技創新效率——基於地方政府競爭中介效應

[10]銀行要做老年人「生活夥伴」和「智慧助手」

[11]量質並舉 加速「惠農e貸」擴面上量

[12]以服務之優贏業績之優

[13]充分發揮消費和投資拉動作用

[14]黨建引領促發展 我為黨旗添光彩

[15]幼兒園 教育 經費支出園際差異的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

[16]西部地區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融資對策研究

[17建築工程預算編制影響因素與控制關鍵點探析

[18]財政支持中國稀土產業發展效應分析——來自中國稀土上市公司的數據

[19]京滬婦女保健人員收入水平比較

[20]中國城市擴張的環境質量效應研究

[21]我國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發展研究——評《會計信息化原理與應用》

[22]上海社會資本參與老工業基地轉型研究

[23]除了開動印鈔機 美國已別無選擇

[24]「國家賬本」凸顯積極財政持續發力

[25]小區公共收益如何依法處置

[26]加大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

[27]控制地產與金融風險 關鍵是打破其自我強化的過程

[28]進一步拓展香港與內地投資合作空間

[29]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青海省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

[30]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 推進財政黨建工作再上新台階

[31]狠抓工作落實 加快永濟發展

[32]慢審細嚼勤翻譯——函數應用題求解之道

[33]結構性減稅的普惠性效應研究——基於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34]農村人口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於中國313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

[35]政府支持提升區域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與實證檢驗

[36]會計專業五段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37]中國金融開放的三個階段:從局部開放走向全面開放

[38]提高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使用效益的創新與實踐

[39]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探析

[40]企業區域利潤中心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石油企業為例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題目相關 文章 :

★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題目選題

★ 財務管理畢業論文題目大全選題

★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集錦

★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 財務管理畢業論文題目大全選題(2)

★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集錦(2)

★ 財務管理畢業論文題目

★ 高級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題目選題有哪些好寫的

D. 畢業論文 中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的選題理由、意義怎麼寫 給你20分!!!!

還是找一個專業的銀行管理人或者職員給你分析一下吧,俺只是一個小出納

E.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分析論文怎麼寫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企業的影響和對策分析

匯率,又稱匯價,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即在兩國貨幣之間,用一國貨幣所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比率。匯率問題是和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國際金融問題,匯率升值或貶值都會對一國的對外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我國的匯率制度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949-1952年建國初期的匯率制度,實行外匯集中管理制度;1953-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的外匯管理體制,對外貿易由國營對外貿易公司專管;1979-1993年經濟轉型時期外匯管理體制,由買賣雙方根據外匯供求狀況議定,中國人民銀行適度進行市場干預;1994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1994年匯率並軌,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實質上的固定匯率,一直到2005年7月與美元名義「脫鉤」,基本上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別是在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固定匯率對我國崛起成為貿易大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2003年下半年以後,人民幣匯率掛鉤美元,導致我國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外部經濟不均衡。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匯率升破7元對1美元,這不僅在外匯市場上是一個標志性的關口,在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關繫上,也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人民幣升值對企業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有利影響

1、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貿易條件。伴隨貿易順差急劇增加的同時,我國貿易條件近年來正在不斷惡化。商務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我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2003年出口商品價格指數為104,7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為109.7,貿易條件指數為95.4%,低於上年的98.8%。這就是說,我國的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於進口商品價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國必須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換回同樣數量的進口商品,國民福利向外流失。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價格的降低,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進行產品更新換代,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由於進口產品絕大部分用於復出口。故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最得到提高,有助於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這樣會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世界資源,增加國民福利,從總體上提升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

2、人民幣升值可以優化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目前,我國的貿易結構很不合理,大多數企業都處在勞動密集型且技術含量不高的水平上,僅有的部分高技術、深加工出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過程短暫,增值不高的問題,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且的高新技術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要從國外進口,加工收益近80%屬於外國產值的轉移。一方面是企業加工作業深度差,企業深加工鏈條短,進口原抖和部件大最侵佔增加值的份額;另一方面,由於大量產品處於價值鏈的末端,普遍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品牌和營銷網路,容易受到跨國公司的制約,出現無自主產權和技術空心化局面。通過人民幣升值的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製造業中那些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地擠出去,這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技術管理創新增強競爭力。讓那些富於創新、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強者變得更強,並且能減少無效率的企業在海外的相互惡性競爭,另外還能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德國等許多國家的國際品牌都是在本國貨幣升值的過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3、人民幣升值可以減少我國出口產品所遭受的反傾銷訴訟。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來實現出口導向戰略,憑著價格優勢迅速佔領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低端市場。根據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美國從我國進口紡織品(61類、62類和63類)207.79億美元,占同類商品總進口額的26.01%;鞋類製品(64類)金額為127.21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70.94%;箱包製品(42類)金額為62.59億美元,占同類總進口額的71.66%;玩具和游戲用品(95類)金額為191.41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78.24%。在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也是大致如此。

如此高的市場佔有率,必然會加大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沖突。近年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受到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緩解國外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壓力,同時適當削減外匯留成、出口補貼、貿易信貸等方面的出口扶持政策也有利於提高出口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另外,人民幣升值也可以提高國內非貿易品的價格,消除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扭曲,有利於各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平衡發展。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1、實際有效匯率的進一步上升會削弱出口。考察匯率波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主要是看實際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而不是名義匯率,衡量實際匯率變化主要是看匯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變化的相對速度,當匯率貶值速度超過通貨膨脹速度則實際匯率下降,反之,則實際匯率上升。從1993年到2003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先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然後逐漸趨於平穩,所以我國的實際有效匯率水平普遍提高之後在一定范圍內小幅波動。自1990年到2003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雖然貶值近40個基點,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卻升值3.59%,使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然而,因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所帶來的貿易下降效應被影響更大的國外收入增長效應給抵消掉了,所以,我國幾個主要貿易夥伴容易將本國的對我國的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匯率聯系起來。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的條件下,如果對人民幣進行升值操作,則會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而實際有效匯率又是決定一國多邊貿易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人民幣升值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我國現有的貿易順差。

2、影響外商對我國投資的積極性。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優惠的條件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進入我國。而他們生產的產品除在我國國內銷售外,很大一部分份額都用來出口。20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份額在我國總出口額中的比重保持了較快增長,2001年已超過總出口額的50%。人民幣匯率的升高意味著外商對華投資成本的增加,受此影響,國外資金可能會轉向流入我國的資本市場,影響對我國「三資企業」的資金投入。同時,「三資企業」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載體,在我國進出口貿易額中佔有很大比重。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程度不同的負面作用。

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對策

(一)利用金融工具進行避險
目前的匯率避險產品主要有遠期結售匯業務、結構性結匯業務、擇期交易、貨幣掉期等。遠期結售匯是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主要的避險方式,但它對企業的匯率走勢判斷的准確性有較高的要求。利用金融市場工具規避匯率風險是國際市場上有貨幣暴露風險企業常用的固定外匯成本的方法。但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提供的避險工具,從產品結構、設計、收費標准等方面與企業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我國的金融機構也應盡快向企業客戶推出更多合適的避險品種。

(二)通過合同條款的選擇迴避匯率風險
包括簽訂短期合同、採用多種計價貨幣或直接用人民幣計價簽約、協商使用固定匯率鎖定成本、提前或推遲結算等。企業在簽訂涉外貿易合同時,應盡量在合同中加入匯率風險條款。在匯率變動導致企業利益受到損失時,則執行新條款,保證企業的利潤空間。比如在簽合同時添加有關人民幣升值的條款,如果在供貨期內,人民幣升值到某個幅度,價格要重新調整。

(三)採用貿易融資形式迴避匯率風險
目前我國主要融資品種有授信開證、出口押匯、打包放款、外匯票據貼現、進口押匯和國際保理融資等。貿易融資可以較方便地解決企業資金周轉問題,通過出口押匯等貿易融資方式,獲得外幣貸款並立即結匯,既滿足了出口發貨與收匯期間的現金流需要,又規避了匯率風險。

(四)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風險
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立以來,已有上千家企業享受了出口信用保險項下融資便利,直接避免了匯率波動損失。銀行可以通過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票據保險」產品及時賣斷銀行票據,提前結匯規避風險。

F. 急求一篇本科畢業論文《公司外匯業務風險管理模式分析》,字數不少於8000字。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給你寫8000字你給5分?你覺得我時間都是大風刮來了?

G. 論文:匯率變動對浙江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經濟的深遠影響及對策

人民幣升值是一個長期趨勢,總的對浙江經濟是有利的。央行7月21日宣布人民幣升值,標志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市場化改革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很可能意味著發展和改革的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一、人民幣升值的宏觀背景

1、人民幣升值是中國生產力增強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至今,人民幣匯率經歷了由貶值到緩慢升值的倒U字型變化過程(見圖1)。從1994年開始,人民幣進入了長期緩慢升值階段。也就是在這一年前後,中國經濟出現了由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重大變化。從宏觀指標看,全社會物價指數開始下降;而從體制上看,非國有企業開始全面替代國有企業。人民幣由貶轉升表明,一方面是在長期貶值後,人民幣回歸到真實匯率,而在另一方面,則是生產力水平的持續上升支持了人民幣的持續升值。

生產力增強必然導致本幣走強。在制度變遷和技術進步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經濟迅猛發展。1978年至2004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4%,以人民幣為單位的名義GDP累計增長了21倍。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明顯快於美國。1990—2001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6.75倍,扣除價格因素則提高了3.58倍;美國提高了1.52倍,扣除價格因素則僅提高1.29倍。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成本下降,再加上中國企業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商品競爭力明顯增強,吸引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於中國商品的極大需求,而這又引發了中國外匯順差的持續上升。

1994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金融資本項目順差一直呈增長態勢(見圖2),形成了一種雙順差狀況。2004年,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累計高達6368億美元。匯率是貨幣的價格,由外匯市場上本幣和外幣的供求關系來確定。如果外匯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超過人民幣的供給,人民幣就會面臨升值壓力,反之則面臨貶值壓力。我國經濟十多年持續增長、累積額高達6000多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順差,在外匯市場上形成了對人民幣的巨大需求。正是在這種需求的拉動下,人民幣升值成為一個必然選擇。

與此同時,持續十多年的國際收支雙順差致使我國的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截至今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額高達7110億美元,這雖然有國際炒家的因素,但誘因卻是國力增強所引發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巨額外匯儲備遠遠超過了基於正常需要的安全儲備,並由此而進一步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持有過量的外匯儲備會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也會造成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特別是持有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遠遠低於外商來華投資的收益率(差額約為10%),大量利潤被外國人賺走。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人民幣幣值有利於克服資源配置的扭曲。

2、人民幣升值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一些人士喜歡引用日本的案例,來說明本幣升值的不良後果。更有人把此政治化,說壓本幣升值是美國人搞垮一國經濟的陰謀,其實這些都是缺乏說服力的。

應該說,日元升值並不是當前日本經濟頹勢的元兇。日元升值始於1971年8月26日,日本由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轉為浮動匯率制。當年12月8日,按照斯密森協定,日元從360日元兌換1美元,升值到308日元兌換1美元。在此之前,日本已經歷了自1955年至1970年,長達15年的經濟快速增長。然而這以後,即1970年至199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仍高達9.2%。從下圖可以直觀地看到,1970年以後,日元持續升值,而日本的年度GDP增長,卻相對穩定地保持8%左右,最高年份為21.8%,最低年份為4.1%。1990年以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較低,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經濟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拿日本經濟來類比中國經濟,其實還忽略了中日經濟的兩個巨大差別。一是內需差別。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看中的也是中國巨大的市場資源。因此人民幣升值後,即使出口受到一定影響,也可以通過開發國內市場來彌補總需求不足。日本是小國,內需有限,特別是日本政府長期採取保護國內農業、中小企業主利益的政策,進一步導致總體經濟缺乏較強競爭力。二是要素成本差別。日本是典型的資源小國,經濟快速增長導致其國內要素價格急劇上升,最典型的如職工平均現金收入快速增長。1970年,日本職工的月平均收入為7.6萬日元,1990年上升到37.0萬日元,上升了4.9倍,如果以美元計算,則上升了13.0倍[1],成本上升削弱了日本商品競爭力。雖然中國的自然礦產資源並不豐富,但勞動力價格將長期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3、人民幣升值為何如此艱難

2002年底以來,人民幣就已經面臨升值的顯性壓力,尤其是2004年10月央行加息後,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其實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人民幣面臨的也主要是升值壓力。從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到開始升值,歷時三年多,正反映了人民幣升值一個艱難的政策抉擇,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升值結果很難判斷。經濟運行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對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預期,很難做出具體的量化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幣升值必將「牽一發而動全局」,萬一出現不可控局面,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因此人民幣匯率調整必須全面考慮,統籌協調,慎之又慎。尤其是現階段,國際游資大量入境豪賭人民幣升值,而國內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不成熟,金融機構抵禦抗風險能力較弱。在這樣背景下,人民幣匯率調整的時機、幅度、方式等,更需謹慎選擇,稍有差錯,可能就會造成經濟的巨大波動。

其次是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所導致的路徑依賴。人民幣被低估,使得出口部門具有價格優勢,形成了出口企業低匯率的路徑依賴。很多出口企業依靠低價格獲取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靠「跑量」贏得大量外匯,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而人民幣升值幾乎可以肯定會給依靠低價競爭的出口企業帶來較大壓力,從而將打破利益分配格局,這就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因此,人民幣升值必須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處理好多方面關系。

二、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有利有弊。從宏觀和長遠來看,如果宏觀經濟政策處理較好,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就當前而言,人民幣升值所帶的不利影響,大都是短期和局部的,不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全局。

1、出口額不會大幅度銳減。

首先,匯率調整的國際經驗證明「匯率升值必定打擊出口」的觀點沒有經驗依據。日本和德國都經歷過貨幣大幅度升值,但這兩個國家的出口不降反升(見圖4、圖5)。1971年「尼克松沖擊」後,日元對美元匯率從360:1上升到308:1。之後日元逐漸升值,到1984年上升到231日元兌1美元,而與此同時,日本對美國的出口則呈上升態勢。以日元計算,1985年日本對美國出口總額為42.9萬億日元,比1970年增長6倍,平均每年增長12.7%。70年代是德國馬克升值最快的時期,雙邊匯率從1970年的3.68馬克兌換1美元,升值到1979年的1.73馬克兌換1美元,累計升值1.13倍,而在這期間德國外貿出口額則增長了1.5倍,且一直保持較大順差。

其次,浙江以工業製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決定了人民幣升值不會造成出口的急劇銳減。出口商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初級產品,另一類是工業製成品。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趨同率較高,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人民幣升值後,初級產品出口有可能受此影響而減少。但從浙江情況看,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逐年降低,2003僅占出口總額的5.1%,因此對貿易出口的整體影響不大。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具有國際化特徵,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以及機器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後,企業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成本將會降低,給企業提供了一定的降價空間,緩解了人民升值所帶來的價格壓力。更重要的是,工業製成品的產品差異較大,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影響,主要是看與相關國家產品的比價關系。從我國產品近幾年大幅壓價競爭的情況看,我國低層次工業製成品與其它國家相比具有巨大的價格優勢,即使因人民幣升值而小幅提價,也不一定會高於別的國家和地區,從而不至於較大程度地影響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再次,低廉的勞動成本使得出口企業可以承受一定的升值壓力。浙江是中國勞動密集產品生產的一個典範,由低工資所支撐的國際競爭力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廉的勞動成本成為浙江商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明顯價格優勢的主要支撐。根據2002年《貿易與發展報告》的計算,在17個重要樣本國內,中國的單位勞動工資最低,美國工資是中國工資的50倍。勞動力成本的低廉並不會被出口價格的上漲而完全抵消。人民幣升值後,如果幅度不是非常大,勞動力成本依然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出口企業可以採取降價策略來緩解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出口不會因人民幣升值而大幅減少。

最後,匯率不是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導致出口迅速增長的關鍵。從歷史上看,自1994年以來,人民幣實際匯率一直處於升值趨勢,但中國出口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1994—2002年,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歐元(2001年前為德國馬克)和日元的名義匯率升值幅度分別為5.1%,17.9%和17%,實際匯率升值幅度分別為18.5%,39.4%和62.9%,而此期間中國對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17.3%,11.5%和14.1%;浙江對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23.9%,20.7%和14.7%。這說明匯率不是左右出口的關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核心因素。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保持了高於美國1.5—2倍的增長速度,浙江又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只要保持了勞動生產率的較快提高,出口額自然也會不斷增長。

2、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大規模下降

1994—2003年我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計29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37.2%,外資企業已成為促進我省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引入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重要方式。人民幣升值後,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大幅下降,因為外資企業來華投資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看好13億人口的大市場。世界上已經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如此巨大的潛在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外資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台灣的康師傅集團進入大陸市場前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進入祖國大陸後,巨大的內地市場使其迅速成長為中國國內最大的台資食品公司,獲得了「中國面王」的美譽。

二是充分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相當低下,以1998年製造業名義工資水平衡量,中國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1/50,日本的1/30,甚至只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1/4~1/5。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長期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造就了中國農民特別善於吃苦的優良品質,以及思維與身體的靈巧性。

三是相似文化傳統的感召力。浙江外資企業中,港資、台資企業佔了一半左右。大陸和港台地區具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高度的文化認同感是這些企業來華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幣的小幅升值並不會對這類外資引入構成重大影響。

外資迅速增長的這三點主導因素都具有明顯的長期性特徵,因此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因為人民幣對外價格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逆轉。2003年「非典」肆虐的特定背景下,我省利用外資仍然取得可觀成績即可證明這一點。

3、不會出現大面積失業

就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很多人擔心人民幣升值後,會嚴重影響總需求,從而造成大面積的失業,影響社會穩定。這種擔心是沒有道理的。

匯率調整主要通過兩個渠道對就業產生影響,一是人民幣升值將引起進出口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影響出口,最終影響就業;二是人民幣升值會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影響固定資產投資,繼而波及到就業狀況。根據前面的分析,人民幣升值後,企業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都不會出現根本性逆轉,因此就業也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此外,2002年以來中國內需十分旺盛,央行從2003年年初就開始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回籠貨幣,7月後又採取了一些加大控制國內貸款力度的貨幣政策。到目前為止,內需仍然有自動擴張的傾向。人民幣升值後,只要內需保持穩定增長,就可以抵消升值對外需的影響,維持總需求的穩定。在總需求保持穩定增長情況下,就業可能會在人民幣升值後出現小幅波動,但不太會造成大面積失業。

三、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的六大影響

人民幣升值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次匯率調整雖然只升值了2%,但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意味著匯率形成機制向市場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浙江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主體更加成熟理性,更容易抓住匯率變動所表達出來的價格信號,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一)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境外資源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增加居民福利。2003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萬元,人民幣升值2%,相當於每個人增加了262元的對美國商品的購買力。這可以擴大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購買,降低出國留學和旅遊成本。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利用國外資源。資源、技術等要素制約將是浙江經濟的長期問題。最近幾年,浙江進口鐵礦石、原油等基本資源快速增長,2004年比2003年分別增長了325%和140%。人民幣升值,進口成本降低,對浙江是一個利好消息。據杭州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浙江進口146.1億美元,按照升值後的人民幣匯率計算,可以節省23.4億美元。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利用國外先進知識。人民幣升值,購買力提升,國內企業能以較低費用,加大直接購買境外專利、技術和裝備的力度,同時增加派遣管理、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湖州久立特殊鋼有限公司,前不久簽約進口一台單機壓力在全球排第9位的熱擠壓機,價值975萬歐元,人民幣升值2%以後,企業將少支付225萬元人民幣。

(二)有利於加速勞動力向第三產業流動

人民幣升值後,降低了企業進口成本,會形成擴大進口機器設備等高科技產品的局面;與此同時,對出口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勞動成本的相對提高,因此會出現用境外資本貨品替代國內勞動的情形,即企業擴大機器設備進口,利用新科技的高效率減少對企業工人僱傭。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會造成一定數量的人員失業。

但這一過程將加快提高製造業的整體生產效率,提高製造業工人的工資收入,從而增加他們的消費能力,這就為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這樣,高科技所替代下來的就業人員將會被第三產業所吸納,形成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加快轉移,從而使得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也符合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

(三)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首先,人民幣升值可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後,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將會受到抑制,企業利潤空間降低。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企業不得不轉變競爭方式,一方面將更加關注國內市場,而不是一味追求出口,成為跨國公司的一個車間;另一方面將努力轉變出口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所佔的比重,這會迫使企業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加快轉變產業結構的壓力。此外,人民升值後,進口成本降低,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外知識、技術、先進設備等,降低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

其次,人民幣升值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浙江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和資源壓力越來越嚴重,幾乎已經到了承受的極限。浙江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高3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低10多個百分點。2003年人均能源消費、人均年用電比「九五」末分別增長了23%和100%。一些出口產品就是在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生存,是國外轉嫁環境壓力的產物。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將使低能耗高環保的高技術設備進口成本降低,進口數量增加,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減輕環境壓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優勝劣汰」效用,淘汰部分能源消耗大、產品附加值低的出口企業,逐步轉變向世界廉價拍賣我們珍貴資源的現象,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四)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和改善貿易環境

浙江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缺乏核心技術的工業製成品為主,這些產品大致占出口總額的80%以上。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主要依靠低價格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出現貿易摩擦在所難免。2002—2004年,浙江共遭遇國外「二反二保」和「337調查」案件71件,涉案企業2496家、涉案金額15億美元,分別佔全國的45%、50%和60%,浙江已成為遭受反傾銷、保障措施等立案調查最多的省份。

從短期看,人民幣升值後產品的出口價格會提高。但由於我省出口產品價格已非常低,即使適當提高價格,產品仍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有助於減少其它國家對中國提出產品低價傾銷的訴訟。浙江部分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相當高,如果利用這種市場優勢,適當提高產品價格,反而可能增加利潤。人民幣升值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國對待匯率改革的態度,歐美等國必然會隨之調整對華貿易政策,減少各類貿易摩擦的次數。

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調整雖然只有2%的增幅,但卻說明了一個信號:人民幣正在向真實匯率回歸。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今後必須調整其低價競爭策略,以提高質量、款式、功能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取勝,提高其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的位置,增加產品附加值,使出口貿易逐步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而這顯然是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的。

(五)有利於加速我省企業走向世界的進程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雄厚,具有典型的「藏富於民」的特徵。全省存款余額2003年達1475.8億元,從1990年算起,平均每年增長27.8%。但由於經濟和金融結構的不完善,儲蓄轉為投資的傳導機制受阻,大量剩餘資本在尋找獲利機會。在股市不景氣的情況下,資本瘋狂湧向房地產市場,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溫州炒房團」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省並不缺少投資資金,缺乏的是投資機會。

人民幣升值後,可以用較少的貨幣購買更多的國外資源,將刺激企業發展對外投資,實行跨國經營,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而不必擔心貿易壁壘的制裁。縱觀國外跨國公司的發展歷程,低級階段是單純的產品出口,高級階段則是直接投資,實行現地生產。浙江企業要率先走向世界,也必然需要經歷這一過程。人民幣升值將加速這一進程的實現。

(六)人民幣升值的若干不利影響

浙江經濟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特徵,2004年浙江省外貿總額為852.3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到高達66%,出口依存度高達43%。對浙江這樣一個出口大省而言,人民幣升值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打擊出口企業。對紡織業等低附加值產品沖擊最大。浙江有很多出口額在200萬美元以下的小紡織企業,紡織業的利潤一般不足10%,而這些小企業的利潤僅在3%左右,一次性升值2個百分點,對企業的打擊不小。

——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將使同量的外幣折算成人民幣的價值下降,就會使得外國投資者利潤減少,投資自然減緩。

——影響就業。我省的出口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在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利潤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很可能用壓低工人工資、減少工人數量的方法來轉嫁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這會給就業帶來一定的沖擊。

——擴大收入差距。人民幣升值後,用美元表示的收入增加了。但只有能夠購買進口高檔產品的中高收入群體才能真正享受到升值的好處。此外,人民幣升值後,滬深股市上揚,受益的也是有投資能力的中高收入群體。收入差距會因人民幣升值而有所擴大。

四、積極把握人民幣升值形成的新發展階段特徵,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德國,本幣升值都會推動本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日本經驗更是表明,本幣進入升值過程以後,一國經濟社會起碼還有20年左右的快速發展期。人民幣升值同樣表明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大致有五個重要特徵。

一是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更高,市場對資源配置將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二是中國經濟競爭力上升,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走強;三是商品和勞務的低價優勢開始弱化,形成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四是中國經濟進一步接軌全球經濟,至少會逐漸在貿易、商品價格等方面形成內外經濟一體化格局;五是浮動匯率制度導致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但只要靈活地進行相機抉擇的宏觀調控,將有利於激活經濟社會內部的積極因素,且增強了要素合理配置的敏感性

充分把握人民幣升值所形成的新發展階段的若乾重要特徵,加快轉變浙江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們當前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政府而言,應該借人民幣升值的契機,進一步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企業而言,在短期內可以利用各種金融手段來規避匯率風險,也可以採取向經銷商轉嫁負擔等辦法來降低人民幣升值的損失,而從長期看,則應化壓力為動力,加快技術進步,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抓住匯率變動機遇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匯率不僅僅是一種政策工具,而且也是一種價格。作為價格,匯率在市場經濟中應由市場決定;作為政策工具,調整匯率是要影響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因此,匯率的變動能否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關鍵就在於市場機制是否完善,在於市場主體能否及時靈敏地能對匯率調整做出反應。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較高,當前應以產權改革為抓手,加快由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提高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水平。只有在市場體制完善的狀況下,市場競爭主體才能准確地把握匯率所傳遞的國內外價格信息,正確地進行成本和盈利的國際比較,從而使進出口貿易真正建立在比較利益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競爭力。當前要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進程,如減少政府對於工業用地出讓的行政干預,提高工業用地的招標、掛牌和拍賣比重;加快政府改革步伐,以一個更具創新精神的政府,低成本地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良好運行;加快提升誠信水平,強化政府監管力度,維護和優化市場經濟秩序。

2、實施進口戰略,加大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等資源的力度。人民幣升值給我省企業帶來了出口壓力,但也降低了我省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等資源的成本,這對既遭遇自然礦產資源制約,又受著知識缺乏制約的浙江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因此,要從「借力」發展和開放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要像抓出口一樣,研究和實施進口戰略,加快引進境外先進知識,積極利用境外礦產資源。要系統地研究和加大出國留學培訓、引進專利和技術裝備、采購先進商品、購買能源原材料等。通過利用境外先進知識,購買礦產資源,來優化進口結構,來用好浙江的巨額外匯,加快提升浙江經濟社會的知識水平,緩解浙江的資源制約,走出產業結構的路徑鎖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3、強化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把成本上升因素轉嫁給經銷商。向境外經銷商轉嫁成本,是出口商緩解人民幣升值成本壓力的一個重要策略。但是單個企業勢單力薄,需要在政府引導下,由非政府的行業組織牽頭和出面,增強與境外經銷商的價格談判能力。行業協會也要抓住這一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事實上,我省一些企業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佔有率,我們在價格上具有較強的談判能力,可以要求和客戶共同分擔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利潤損失。比如紹興豪納紡織品貿易有限公司與沙烏地阿拉伯某外商簽訂的出口合同中,1米(長1.5米、寬1米)「捷達化纖面料」單價比以前提高了3美分,增幅為4.3%,這就能有效地和經銷商一起分擔人民幣升值帶來成本上升壓力。

4、增強核心競爭力,轉變外貿出口結構。企業不可能長期依靠匯率、利率等外在政策的保護實現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的內在競爭力,實現企業的轉型發展。藉助人民幣升值機會,企業應合理安排好進口計劃,加大先進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力度,提高企業科技水平。提升企業品牌內涵,創建品牌的國際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和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多元化戰略,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由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和資本輸出。

5、加強對人民幣匯率的長期研究。人民幣匯率調整將對浙江經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我所今後將作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也希望有關部門能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在全省組織科研力量,進行定期研討,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趨勢下的浙江經濟應對之策。

H. 求中國離岸金融市場 風險控制論文

我國離岸金融發展與監管問題研究

沈光朗 王吉樹 發表於:《深圳金融》2005年第7期

近年來,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離岸商業運作」,同時一個與之相對應的離岸金融市場也已在深圳和上海悄然興起。如何正確地認識離岸商業活動和離岸金融業務,並選擇適用的模式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成為積極的生產力,是我們當前需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經過16年的「試點」與發展,一個初具規模的離岸金融市場已在中國形成。
1989年5月,招商銀行獲准在深圳開辦離岸銀行業務,開中國離岸金融服務之先河。其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及其深圳分行、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深圳分行相繼獲得離岸銀行業務牌照,中國離岸金融市場開始發育。1998年底,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銀行離岸資產質量惡化,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暫停了所有中資銀行的離岸資產業務。2002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文批准招商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全面恢復離岸業務,同時允許總行設在上海的交通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開辦離岸業務,離岸金融市場在上海起步。盡管有不少地方政府和其他商業銀行對經營離岸業務抱有極大興趣和渴求,但到目前為止,中央銀行只對上述四家中資銀行發放了離岸銀行業務經營許可,而且在管理上均是按「試點」和「試驗」的標准進行審慎監管。以2004年6月30日的數據為例,四家持牌銀行離岸業務的經營狀況見表一。
表一 四家持牌銀行離岸業務主要經營指標一覽表
截止2004年6月30日 (單位:萬美元)
項目 招商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 浦東發展銀行 交通銀行
存款余額 38,426 29,996 33,458 19,071
貸款余額 7,352 5,756 10,425 7,150
不良貸款余額 37,511 1,951 0 0
利潤 305 147 50 55
結算量 368,298 122,150 91,068 51,041
數據來源:《離岸中資同業共享數據統計表2004-6》
確切地說,上述四家銀行是目前國內離岸銀行業務的「全面持牌中資銀行」。因為工商銀行深圳分行、農業銀行深圳分行、廣東發展銀行總行及其深圳分行只被許可從事離岸負債業務,即有限持有離岸業務牌照或持有「半塊牌」,它們的總體業務規模大約在15億美元。除中資銀行外,在中國大陸可為非居民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還包括外資銀行的在華分支機構和一些合資銀行(如華商銀行和廈門國際銀行)。外資銀行的國內分行大多數是以所謂「全球服務」即「國內接單,境外處理」的方式和名義,通過其內部電子系統為非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2004年底,國內外資金融機構的外幣存款余額近90億美元,保守估計,如果上述存款中有1/4來源於非居民,就是23億美元,再加上中資銀行的33億美元離岸存款,中國大陸的離岸存款規模就達到60億美元。這已是一個初具規模的新興金融市場,不能不引起我們尤其是監督部門的重視。

二、離岸商業運作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客觀存在,它對中國經濟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離岸金融的概念產生於離岸商業運作。後者指非居民主要是國際商業公司(IBC),在注冊地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投資和貿易活動,取得商業利潤。IBC公司注冊簡單、稅費低廉,且能迴避運作地政府和法律的監管,因此成為許多大公司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廣泛使用的商業及投資工具。逃避監管和經營上的便利及低成本運作決定了離岸商業活動存在的必然性,有市場需要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對待「離岸現象」的態度應該是首先承認其客觀性,積極面對,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參與這種國際上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商業和金融活動,並遵守相應的游戲規則。
近20年來,中國大陸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並形成了一種 「磁鐵石」效應,吸引著全球的離岸公司從事和中國有關的貿易。日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貿易國(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1.15萬億美元)和世界第一大FDI接受國(2004年中國吸引FDI總額超500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在上述FDI來源地中,位居前列的是HK、BVI、CAYMAN等「離岸島」,來自美國、日本、歐盟的也大多數以離岸的方式操作。此外,中國的對外投資也在迅速增長,IBC必將成為最佳的運作工具。可見離岸概念以不可逆轉的勢頭進入我們的經濟生活,而且中國大陸的離岸商業活動會繼續蓬勃發展,並對中國的經濟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已不能迴避這客觀存在,只能認真研究它、因勢利導,規避其不利影響,化外部有利條件為內部發展動力,使其為我們的經濟建設服務。

三、以我國大陸為中心的離岸金融資源是我國必爭的國家戰略資源,我們必須要培育自己的離岸金融市場和離岸金融中心。
離岸金融活動服務於離岸商業運作,離岸商業活動反過來又促進離岸金融的發展,它們構成了我們所說的離岸金融資源。
目前金融資源已成為被各國競爭的國際戰略資源。美國長期以來雖然在經常項目上顯示為巨額赤字,但經濟卻能保持高速增長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國際金融資源競爭中保持了絕對優勢的地位。大量低成本的國際游資平衡了美國國際收支的逆差,拉動了美國的經濟增長。國際金融資源不僅包括國外直接投入的金融資源,也包括其他國家和地區游離在境外的離岸金融資源。以中國大陸為實際投資目的地的離岸商業活動就屬於能而且應被我國利用的重要國際戰略資源。
在中國大陸運作的國際離岸商業機構在選擇金融服務時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國際離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簡稱OFC),包括國際金融中心(IFC)、地區金融中心(RFC)和簿記中心;二是中國的離岸金融機構。顯然,如果監管當局不向中資金融機構開放離岸業務,大量的離岸金融資源就會流向OFC,我們不能以任何方式阻止這些離岸商業和金融活動的運作並在中國取得巨大商業利益。
向中資金融機構開放離岸業務,將吸引到大陸的境外資金和游離在境外的國內資金納入中國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提供與國際金融市場同質的服務,可以使我們也有機會利用國際上低成本的資源發展我們的經濟,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培育一個公平競爭的、健康的離岸金融市場,進而構建一個離岸金融中心應該是監管當局的一個戰略選擇,不能因為存在風險等負面因素而忽視該類資源在中國經濟生活中顯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熟悉和掌握離岸金融市場的特點和運作規律,並順應有關國際慣例是我們對離岸金融業務進行有效監管的原則和出發點。
從歐洲貨幣市場形成至今,離岸金融市場已走過了半個世紀,其間世界上各主要離岸金融市場逐漸分化,並形成四種監管模式,其各自特點詳見表二。
表二 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模式
模式 典型市場 特點
內外一體型 倫敦、香港 不設單獨離岸賬戶,與在岸賬戶並賬運作,資金出入無限制,居民和非居民平等。
內外分離型 美國的IBF
日本的JOM
離岸業務只能在專門賬戶(IBF)中進行,離岸交易與在岸交易分開,嚴禁離岸在岸資金滲透。
避稅型 開曼、巴哈馬百慕大、BVI 薄記型(Paper company,Shell branch)英美法系,稅賦低,基本無管制。
滲透型 雅加達、曼谷
新加坡的ACU 三種情況:OUT→IN型、IN→OUT型、IN=OUT型。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哪種模式更適合「今日中國」。
先看看「內外一體型」,其特點告訴我們該種監管模式對監管能力和市場成熟度要求非常之高,在這種模式下離岸賬戶和在岸賬戶沒有明顯區分,資金可以自由往來,實質上就是本國貨幣資本賬戶完全開放,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這對仍實行外匯管制、資本項下開放尚時間表的中國顯然不合適。
再來看「內外分離型」即「隔離型」模式,該種模式嚴格區分在岸賬戶與離岸賬戶,禁止離岸與在岸資金自由往來,將離岸市場分離出來單獨監管。目前,我國對離岸銀行業務試點採用的就是這種監管模式--「離岸賬戶與在岸賬戶嚴格區分,銀行的離岸資金與在岸資金不得相互抵補」。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隔離型」監管是否有效?這種分切式的簡單管理是否意味著整體經濟巨大機會成本的喪失?是否還要繼續這種監管模式?
有一點我們得承認,在離岸銀行業務開辦的初期,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央行進行保守的隔離型監管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無知者無畏」可能帶來的風險,對新生事物是一種必要的保護。但隨著離岸業務的不斷發展,這種「隔離型」監管的有效性和能動作用已受到置疑。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在離岸資金與在岸資金之間在運用上存在著成本和收益的差異,隔離策略的效果就是相對的和有限的。因為市場上的資金跟水一樣,需要「吸蛀管」式的平衡流動,不同領域資金的相互滲透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它是永恆的和絕對的。商務部有關課題(梅新育. 2004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大約300?500億美元的巨額資本外逃,打擊逃套匯仍然是我國外匯管理當局的重要任務。資本外逃就是在岸資金通過非法渠道向離岸市場轉移,大量的境外銀行、境外賬戶可讓這些資金在境外「合法」棲身。反過來看,由於資本的「逐利性」本質決定其不受任何條件的制約,只要中國大陸市場資金的價格能滿足資本跨境流動和投資收益對資本轉移的最低要求,上述外逃巨額資本就可能被吸引回中國市場。最近因人民幣升值預期,大量外逃資本又「潛逃」回國的現象就說明在實行外匯管制的中國,對離岸業務進行隔離型監管是有限的,或者說是部分失效的。
Mundell-Fleming模型認為: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固定匯率和資本管制。我國目前人民幣匯率名義上是「有管理的浮動」,實質上實行的是與美元掛鉤的盯住匯率(Pegging)。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執行的是一種固定匯率,所以在人民幣政策獨立性不容懷疑、執行固定匯率的情況下,資本的跨境流動在理論上不可避免。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隔離型監管對外匯管制國家的不現實性,也進一步要求在離岸業務的管理問題上,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走松緊結合、「適度滲透」的路子。大禹治水,最終是「百堵不如疏」,在資本管制上亦然。即使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真正實現了「彈性浮動」,資本管制的放鬆也是大勢所趨。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外投資審批權」嚴重阻礙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削弱了中國企業在國際投資和貿易領域的競爭力。在外匯儲備不斷增長、短期資本不斷湧入的形勢下,嚴格管制短期資本流入、放鬆資本流出應成為當前外匯管制的政策方向。
新加坡的「ACU」賬戶的例子可以給我們點啟示:在吸引短期和中長期國際資本以國內需求為主時,可以適當放開「OUT→IN」的賬戶交易,讓國際離岸資本在規模、時間、投資期限和投資領域等方面納入監管范圍;在國內資本以走出去需求為主時,放開「IN→OUT」交易,合理引導對外投資,促進國際投資便利化。
理論分析和國外經驗都告訴我們,在現階段採取「適度滲透」的監管模式,對離岸業務採用「科學調控、嚴格監管、分步放鬆」的監管,是監管當局需要考慮的事情。筆者認為,「因勢利導、疏堵結合」的方法是當前管理離岸國際資本真正有效的,也是最具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五、中國離岸金融的監管模式選擇:應考慮從「嚴格分離型」向「適度滲透型」模式的轉變。
中國的離岸金融業務本身是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國際化是其本質和特徵。而國際離岸金融市場自成體系、自有慣例地運作,從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的起源、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國際離岸金融市場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
一是逃避監管。離岸金融市場的形成是逃避管制的結果。逃避管制是離岸金融市場存在的前提,同時也是離岸金融市場創新和發展的最大動因。沒有管制就沒有放鬆,就沒有逃避於管制之外的離岸市場。只要在岸業務存在著准入管制、信貸管制、利率管制和外匯管制,就會出現一個相對應的離岸市場以逃避這些管制。因此,試圖將離岸業務納入在岸式管制和管理的政策取向違背了離岸市場逃避監管的客觀本質,是徒勞的和不切實際的。
二是經營自由化。離岸金融市場是自由得「相當充分」的市場,國際上沒有統一的監管主體和監管規則,其運作完全遵從自由的市場規則,沒有市場限制與市場准入,沒有信貸利率管制,沒有外匯管制,基本沒有稅收管制。其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方面都擁有絕對自由的創新能力,只要你能在離岸市場上找到金融需要者,你就可以隨時創新出任何金融供給。比如離岸銀團貸款市場,一個Syndicated Loan除了必要的法律文件外,其金額是可以自由確定的,利率是自由協商的,甚至其貸款方式、風險保障、資金運用、還款方式和法律文本都是一事一議的,而且從頭到尾包括安排、分銷和轉讓都有約定俗成的規范。離岸金融市場是金融自由主義的最大試驗地和樣板間。
我們在制定監管政策時必須要充分研究離岸金融市場的上述特點和規律,突破在岸思維,確定行之有效的管制措施,而非僵化、死板的審批、審查制度。
六、對當前經濟形勢下離岸金融監管重點的幾點建議。
隨著經濟對外開放、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大陸離岸商業和金融領域的問題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在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國內現有資本項目控制及人民幣外匯管制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對離岸金融業務的監管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金融監管部門應重點加強離岸銀行的機構市場准入管理和監管和離岸銀行的風險監管。在市場准入方面,首先要將所有正在從事非居民業務的金融機構一並納入監管范圍,無論是外資銀行、中資銀行,還是合資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只要從事非居民業務,就應該一並納入監管,對未獲許可的機構應勒令其停止超范圍經營;其次疏理政策,對中、外資離岸金融機構實行國民待遇,樹立「一樣的牌照,一樣的政策和待遇」的監管理念。在對離岸銀行的風險監管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資本充足率應成為監管核心。這是離岸金融機構抵禦風險的最終防線,也是監管的綜合指標。建議在法人資本統一監管的前提下,核定離岸業務的授權資本,並以此衡量離岸業務的規模和質量控制范圍。
2、資金的流動性是監管重點。目前的離岸業務已體現出批發性即「大進大出」的特點,因此對離岸銀行流動性指標的監控是保證離岸銀行日常正常運作的需要。
3、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監管。在要求歷史形成的離岸不良資產逐年下降的同時,應嚴格要求離岸銀行控制新增資產的不良率。監管部門不能因為離岸資產不良率高而對離岸業務領域和業務品種進行限制,應在接受國際慣例化和業務自由化理念的基礎上,對離岸資產實行審慎的監管。
4、嚴把監督檢查關。在加強現場監管的同時,重視非現場監管,指導商業銀行建立健全離岸業務內控制度,促使商業銀行提高盡職能力和水平。
(二)外匯監管重點應放在對居民外匯管制政策的有效執行方面,不能將監管范圍擴大到境外非居民。資本項目為當前外匯監管重點,同時應防止混雜在經常項目下的資本的非法流動。為此,一是要嚴格監控國際離岸短期資本的流入,主要監控好居民收匯賬戶及其用途的審查;二是管理好資本流出,既要打擊非法逃匯、套匯,同時也要鼓勵居民合理的對外投資的資本支出;三是嚴把業務政策關,對離岸資產跨境流動中的「in→out」和「out→in」交易鏈上的相關政策要因勢、因時調控,將重大的國際經濟金融風險拒之門外。如近期應重點關注國際離岸資金流入國內貨幣市場沖擊人民幣匯率,流入房地產市場沖擊房地產價格。
(三)稅收監管重點為居民對外交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離岸公司享受注冊地的相關稅收優惠,這不是我國稅法所能管理和調控的范圍,所以稅收監管的重點應該放在在岸公司與離岸公司交易特別是關聯交易上。除了審查離岸、在岸交易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之外,應重點監管交易價格,防止用「高進、低出」轉移定價的方式進行逃稅。同時應在向國際稅收慣例靠攏的基礎上改革稅制,建立我國的「價格事先預約機制」(APA),並建立稅收征管的國際磋商機制。
(四)加強國際慣例的研究和學習,適當將國際慣例轉化為國內立法。監管人員和離岸從業人員都應掌握境外相關法律知識,適當引入境外專業律師等中介機構,將法律審查手續外包。將WTO規則和國際慣例轉化為國內制度是長期的過程,也是必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I. 論文 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現狀與前景 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怎麼寫啊想不出來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的外匯儲備曾有過兩次高速增長時期。第一次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初步建立和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中國外匯儲備終於擺脫了十餘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現了連續4年的高增長。第二次發生在21世紀之初。從亞洲危機的沖擊中恢復之後,中國經濟很快就步入了快速的軌道。與此相伴,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1年始重又快速增長;到了2006年4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已躍居世界首位,目前已逾萬億美元。

隨著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擔心和爭論也紛至沓來。人們或懷疑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或詬病巨額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或指責外匯儲備的積累輸入了通貨膨脹,或認為人民幣匯率因此而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無獨有偶,就在中國為外匯儲備的迅速積累而惴惴不安之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除去美國和歐盟這兩個在國際儲備體系中擁有「關鍵貨幣」的經濟體,也都出現了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的情況。此類現象之所以值得關注,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恰恰是發生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他們摒棄了實行多年的固定匯率制並轉向各種形式的浮動匯率制之時;而我們一向奉為圭臬的外匯儲備理論卻告訴我們,一國轉向浮動匯率制,將大大減少其對外匯儲備的需求——理論與現實的矛盾,需要給予合理的解釋。

本文旨在以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為背景來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及其改革問題。我們首先從功能轉變的角度對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進行分析,然後對外匯儲備增長引起國內流動性迅速增加的現象以及貨幣當局的對沖操作進行評論,最後,在借鑒國外管理外匯儲備之經驗的基礎上,探討我國外匯儲備體制的改革問題。

二、外匯儲備的規模:著眼於功能轉變的分析

關於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現象,一個普遍的擔憂是,從傳統外匯儲備功能角度看,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已經足夠應付支付進口、償還短期債務和穩定匯率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不停地堆積外匯,等於將我們用寶貴的資源換回的資金低成本地交給外國使用。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為它忽視了在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要理解20世紀90年代以來浮動匯率制與高額外匯儲備積累相伴相隨的新現象,我們必須從亞洲金融危機的特徵以及世界各國的應對之策說起。

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並不是起因於各國經濟基本面的惡化,而是以國際投機資本對固定匯率制的惡意沖擊為主要特徵的。經過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經濟體大都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轉而實行某種形式的浮動匯率制。但是,近期的實證研究表明,這些經濟體聲稱向浮動匯率制度轉變,並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對匯率的干預。著名國際金融專家麥金農在對這些經濟體的匯率制度進行了縝密研究之後敏銳地指出,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經濟體向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只是一種假象;從匯率的走勢和各經濟體的操作實踐來看,各種自稱自許的浮動匯率制以及管理浮動匯率制等等,其運行特徵更像釘住匯率制度。」他將此概括為「沒有信譽的固定匯率制」。從制度層面上分析,這種匯率制度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三種制度安排的結合,即公開宣布的彈性匯率制、(出於穩定目的)對匯率的頻繁干預、國家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我們認為,這種「三位一體」的安排,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機新特徵所做出的理性選擇。

之所以要公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為的是使投機資本難以獲得關於匯率變動的明確信息,從而大大弱化國際投機資本對一國(地區)匯率展開攻擊的動力;之所以要穩定匯率,是因為對於非關鍵貨幣國家(地區)而言,本國(地區)貨幣匯率對關鍵貨幣保持穩定,事實上將使得本國(地區)經濟、特別是物價水平獲得一種穩定的「名義錨」,從而有助於本國(地區)經濟穩定增長;之所以要保持大量的外匯儲備,為的是使貨幣當局更靈活地干預(而不是像固定匯率制下那樣單方向地干預)外匯市場,從而影響國際投機資本的預期,並據以對國際投機資本保持一種「威懾」,使得他們不敢輕易對本國(地區)貨幣匯率進行攻擊。從實踐效果上看,一國(地區)外匯儲備水平越高,其「引而不發」的「威懾」作用就越大,國際投機資本對該國(地區)的匯率和金融體系就越不敢造次。

此外,為緩和貨幣錯配的不利影響,新興市場經濟體往往需要通過增加外匯儲備來增強公眾對本國(地區)貨幣的信心。在信用貨幣制度下,外匯儲備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金本位貨幣制度下黃金的功能,一國(地區)的外匯儲備就類似金本位制度下貨幣當局擁有的黃金。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就意味著該國(地區)貨幣當局發行的信用貨幣有一種實際價值的資產——外匯儲備作為支撐。因而,一國外匯儲備越多,居民對該國(地區)信用貨幣的穩定就越有信心,也就越能防止貨幣替代的發生。發達國家的實踐也從另一角度證明了外匯儲備在增強貨幣信心方面的作用。近年來,歐洲央行逐步減少了外匯儲備,但同時黃金儲備卻相應上升。歐元是當前惟一能與美元競爭的國際貨幣,為增強歐元同美元的競爭力,歐洲央行就不能過分依賴美元儲備發揮增強貨幣信心的作用——增加黃金儲備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總之,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雖然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但是,其外匯儲備卻未如人們依據傳統理論而推斷的那樣大幅減少,反而有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興市場經濟體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傳統的外匯儲備功能是與固定匯率制度相適應的。其明顯的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外匯儲備的「務實」功能,即,一旦經濟受到不利沖擊,貨幣當局就准備實實在在地用「真金白銀」去滿足進口、支付債務和干預匯率的需要。在浮動匯率制下,滿足上述三項需要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如今,外匯儲備管理的核心在於「保持信心」,具體而言,浮動匯率制下外匯儲備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支持公眾對本國(地區)貨幣政策與匯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過吸收貨幣危機沖擊以及緩和外部融資渠道阻塞,來克服本國(地區)經濟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國(地區)能夠償還外債的市場信心;支持公眾和外部投資者對本國(地區)貨幣穩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償還外部債務與使用外匯的需要;應付災難和突發事件。

外匯儲備在「保持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同時就意味著其作為一國(地區)財富的功能得到強化。換言之,追求國家財富的增長,成為外匯儲備管理日益重要的目標。實證研究表明,通過加強管理,外匯儲備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投資收益。200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題為《外匯儲備的財務成本》的研究報告中,通過對110個國家1990-2004年的全部數據進行嚴格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在統計期內,即便將所有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都考慮在內,除發達國家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家的外匯儲備都獲得了凈收益。應當說,較之同期其他任何投資而言,外匯儲備的投資業績都是毫不遜色的。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仔細分析我國的國際收支表,我們可以間接地推斷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情況(圖1)。以2005年為例,當年中國凈投資收益為順差91.2億美元,實現了自1993年以來的首次逆轉;其中,投資收益流入356.2億美元,同比增長92.2%;投資收益流出265.1億美元,同比增長16.9%。在中國的國際收支統計中,中國的投資收益包括「直接投資項下的利潤利息收支和再投資收益、證券投資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資收益(利息)」。考慮到中國對外投資中官方證券投資(外匯儲備使用)佔主導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斷,中國投資收益大幅上升與中國對外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主要是外匯儲備增加)密切相關。這間接說明,中國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是令人滿意的。

總結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鑒於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從滿足進口支付、償還債務和干預匯率全面轉向提供信心並增加國家的財富,鑒於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是令人滿意的,討論外匯儲備規模的大小,已經沒有重要意義了。

三、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不利影響:流動性過剩及對沖困境

外匯儲備功能的轉變,並不意味規模過大的外匯儲備不會對一國經濟和金融的運行帶來不利的結果。相反,如果外匯儲備管理體制不能根據外匯儲備的功能變化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規模日益增大的外匯儲備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後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由貨幣當局獨攬外匯資產,它將給國內經濟帶來貨幣供應增長過快、流動性過剩,進而造成潛在通貨膨脹壓力的不利後果。我們看到,這正是當下中國發生的情況。

(一)央行的對沖努力

為了緩解外匯儲備增加對貨幣供應的不利影響,對沖外匯儲備的壓力,央行從2002年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公開市場操作。起初,公開市場操作集中於以國債為主的現券賣斷操作和回購操作上。然而,由於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債券存量相當有限,在經歷了一段不長時期的單向操作之後,央行發現自己陷入了無券可賣的尷尬境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種替代手段,央行於2002年9月24日將公開市場操作中未到期的正回購轉換為中央銀行票據,然後再用於回購操作。央行票據從此正式進入中國的債券市場。2003年初,鑒於外匯儲備又比上年驟增742億美元的現實,央行認識到,外匯儲備的增加可能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意味著,對沖由此引起的貨幣供應的過度增加,將成為中國貨幣政策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的主要任務。由於可用來實施對沖操作的金融工具依然缺乏,央行遂決定將央行票據作為今後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基礎。於是,從2003年4月22日開始,央行票據開始了大規模發行,並作為貨幣市場的一個重要券種被允許在銀行間市場上流通。在從那以後的短短4年多時間里,央行票據的發行規模迅速增大,品種也不斷增多。目前,其未清償額已經超過政策性金融債,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上僅次於國債的第二大品種。

從以上的簡短回顧不難看出,央行票據是在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特定環境下,在中國迅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在國內相關領域改革尚在進行之中,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尚待完善的條件下,為了有效實施貨幣政策做出的現實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創新。

央行票據的產生及發展,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迄今為止的金融宏觀調控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一,中央銀行由此獲得了一種主動、靈活且可大規模操作的金融工具。通過對這種金融工具的買賣,央行實現了在保持其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的條件下,通過對其自身負債結構的調整來調整商業銀行可貸資金量,從而實施反周期的貨幣政策調控的積極效果。其二,由於採用了連續滾動發行方式和競爭性招投標機制,並開拓了比較活躍的二級市場交易(銀行間市場),央行票據的發行和交易利率逐漸在我國的貨幣市場上發揮了某種基準利率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央行票據市場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其三,作為一種無風險、規模巨大和交易活躍的基礎性金融債券,央行票據市場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我國貨幣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各類金融機構實施流動性管理和風險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而且推動了以開發各類金融衍生品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創新。

(二)央行票據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困境

但也應當看到,發展央行票據市場,是在我國國債市場發展不充分,其市場密度、深度和彈性均存在缺陷,從而很難為貨幣政策操作提供有效基礎的條件下,央行為了弱化外匯儲備迅速增長之不利影響而做出的「次優」選擇,因此,其存在缺陷再所難免,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成本問題

由於央行票據構成央行負債,在其操作過程中,央行需要為其發行的票據支付利息,這便產生了調控成本問題。然而,如果徑直將央行票據的利息支出全部歸諸調控成本,那是不正確的。在理論上,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衡量央行票據的成本。第一,由於發行央行票據的目的是為了對沖央行因過度買進其他資產(外匯)所造成的基礎貨幣之過度投放,而央行買進的這些資產又是有收益的,所以,分析央行票據的成本,必須將發行央票所支付的利息與其相應增加持有的外匯資產的收益進行比較。第二,在央行的武器庫中,還有一種「對沖」工具,這就是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因此,我們還可以將央行購買並持有外匯資產的收益同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所須支付的成本(對法定準備金支付的利息)進行比較。進行了上述比較之後,對於對沖外匯儲備增長的成本問題,顯然應有別樣看法。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對發行央票的成本(央票利率)與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成本(法定準備金利率)進行比較。很明顯,前者的成本比後者要高。於是,對於近年來央行不斷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政策操作,我們可以基於成本的比較找到強有力的解釋。

2.對市場資金供求和利率的影響

無論其目的為何,發行央行票據總意味著央行增加了市場上對資金的需求;反之則相反。央行的這一操作,必然會對市場資金供求和市場利率產生影響。這樣,就在央行大量發行央票來收縮流動性的時候,央行同時也就成為我國貨幣市場上最大的做市商。作為做市商與作為調控當局這兩種矛盾身份的一體化,無疑增加了央行宏觀調控的復雜性,並加重了其在貨幣政策操作的兩個主要對象——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之間進行協調的難度。在極端的情況下,倘若央行為了降低其操作成本而對央行票據的利率有所追求,就會有操縱利率之嫌——這顯然與央行的市場中立地位和市場穩定功能相悖。事實上,近年來央行票據發行曾出現過若干次流標情況,正反映了市場對央行這種雙重身份存在的質疑。

3.開放經濟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

發行央行票據為的是對沖外匯儲備的過度增加,其直接出發點在於追求內部均衡。而央行票據市場的供求態勢和由此決定的利率走勢,又將通過其對人民幣資金的供求對比和市場利率之走勢的影響,對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的動態產生沖擊,這便涉及到外部均衡問題。不難看出,單一運用發行央行票據這種手段來同時應付對內均衡和對外均衡兩個經常不一致的目標,不免有顧此失彼之虞。舉例說,為對沖外匯儲備增加而發行央行票據,固然達到了收縮銀根的效果,滿足了對內均衡的要求;但銀根的收縮將導致人民幣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水平的上升,即便沒有進一步刺激投機性外匯的進一步流入,至少也沒有弱化其流入的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國依然實行固定匯率制,從而無須顧及匯率水平的變動,這一缺陷並不明顯。但是,WTO過渡期的結束以及匯率形成機制的加快改革,無疑加速了我國為開放性大型體的步伐,致使這一缺陷日益凸顯。
在以上所舉的三個缺陷中,第一個缺陷是可以忽略的。因為,所謂成本問題,實際只是財務安排的一個假象——如果把外匯資產和央行票據負債納入同一個核算框架中同時考慮,這個問題事實上並不存在。我們在下文中將集中討論這一問題。真正成為問題的是後兩者。出現第二個缺陷的原因,在於央行在央行票據的操作中不免有自己的利益存在,集做市商與調控者兩個相互對立的職能於一身,難免沖突。出現第三個缺陷的原因,在於日益成長為開放性大型經濟體,從而必須同時兼顧對內均衡和對外均衡兩個相互聯系但經常沖突的目標——將這兩項任務擠壓在單一的對沖操作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操作之中,已經使得央行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並降低了國家總體的宏觀調控效力。四、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國際經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外匯儲備管理體制不能根據外匯儲備的功能變化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規模日益增大的外匯儲備將帶來不利的後果。基於這一認識,我們認為,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阻斷外匯儲備的動態同國內貨幣供應的僵硬聯系。

在探討改革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方略之前,有必要對別國的經驗做些比較分析。通過分析美國、英國、日本、歐盟、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特區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匯管理體制安排,並分析這些國家和地區實踐經驗背後的理論線索和邏輯關系,我們概括出如下兩點認識。

(一)外匯儲備持有者問題

關於外匯儲備當局的安排,大國和小國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經濟開放的大國更傾向於由財政部門或貨幣當局之外的專設部門持有外匯儲備,並相應承擔外匯市場干預和匯率穩定職能;而小國則更多地選擇由中央銀行直接持有外匯儲備,並相應承擔外匯市場干預與匯率穩定職能。

對於任何開放型經濟體來說,宏觀調控的任務均可概括為同時追求對內均衡和對外均衡。但是,因經濟規模的不同,從而對內部均衡重要性強調程度的不同,大國和小國處理內外均衡關系的模式存在著重大差異。

對於開放型大國經濟來說,由於客觀上本國經濟的獨立性較強,且始終強調經濟的獨立性,宏觀調控的基本任務,便是要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然而,經濟政策理論(例如「丁伯根法則」)和各國實踐均告訴我們,由於一種政策工具只能實現一個政策目標,要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兩個經常不相容的宏觀調控目標,至少需要兩種以上的政策工具。我們看到,像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均確定了由貨幣當局負責內部均衡、而由財政當局負責外部均衡的分工。由於外匯儲備更多地涉及外部均衡問題,這些國家自然都選擇由財政當局來主導外匯管理體制,並負責制定匯率政策。由財政部門或專設機構主導外匯管理體制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切斷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供給之間的直接聯動關系,阻隔匯率變動可能對貨幣政策產生的直接影響。同時,由於隔斷了不穩定的外部沖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得到加強,其調控國內經濟運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小型開放經濟體的情況則不同。由於他們幾乎不存在可以自我支撐的國內經濟體系,其經濟運行是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這就意味著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內外均衡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不存在所謂的內外均衡沖突問題,也就無所謂內外均衡的職能分工問題。同樣由於小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外部環境,保持匯率穩定,實現外部均衡,在多數情況下總會成為壓倒一切的目標。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特區便是合適的例證。

這兩個經濟體事實上都不擁有真正意義的中央銀行,也不存在真正意義的貨幣政策。如果一定要進行比較,那麼,他們貨幣政策的惟一目標就是保持匯率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由貨幣當局負責外匯儲備的管理,以確保本國基礎貨幣供給與外匯儲備的變動保持同步變動關系,是實現匯率穩定和整體經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二)外匯儲備資產的多樣化

在外匯儲備管理模式的選擇上,儲備規模較大的國家(地區)傾向於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檔管理。其外匯儲備管理的目標,在常規的流動性之外,均有一定的收益率要求。

從國際比較來看,外匯儲備較少(對匯率干預要求較低)的國家(地區),由於持有外匯資產的機會成本較低,通常採取的是較為簡單的管理模式,其儲備管理的首要目標大都是維持較高的流動性,對外匯儲備的收益性沒有太多的要求。而在那些儲備規模較大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中,出於提高管理效率的考慮,往往對外匯儲備實行了分檔管理,在確保外匯儲備流動性的前提下,將多餘部分進行收益率較高的各種投資,以提高外匯儲備的整體收益水平。

比如,從1997年開始,韓國貨幣當局便將儲備資產分為流動部分、投資部分和信託部分三個部分來管理,並對不同的部分設置不同的投資基準。流動部分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國國庫券組成,每季度根據儲備現金流來決定合適的規模,追求高度流動性的目標。投資部分投資於中長期、固定收入的資產,追求收益率目標。以上兩個部分的外匯儲備均由韓國銀行的內設機構進行管理。信託部分同樣追求收益率目標,不同的是,這部分外匯資產是委託給國際知名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管理的。根據韓國銀行的解釋,設置這一檔的目的,在於提高儲備收益的同時,提供一條向國際知名管理公司學習先進投資知識的途徑。自2003年開始,韓國進一步成立了由政府全額出資的韓國投資公司(KIC)。從功能設置來看,該公司將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逐步接受韓國銀行和財政部的委託,管理一部分外匯儲備資產。

新加坡政府亦然。與韓國不同的是,新加坡不僅將國家外匯儲備分為兩檔,而且該兩檔的儲備分別交由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GIC)來持有並管理,從而實現了機構分離。在這種安排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匯儲備主要用於干預外匯市場,及作為基礎貨幣發行的保證,目的是維持新元匯率的穩定。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作為一家由政府全額出資的資產管理公司,則接受政府管理外匯儲備的委託,通過其6個海外機構,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上對股票、公司債券、貨幣市場證券、甚至金融衍生產品進行投資,來實現外匯儲備收益的長期增長。

我國香港特區也將外匯基金分為支持組合和投資組合兩檔來實行分檔管理。支持組合為貨幣基礎提供支持,進行外匯市場干預,以此確保港元匯率的穩定。投資組合則保證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追求較為長期的投資收益。投資基準由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制定,其主要內容包括外匯基金對各國及各環節資產類別的投資比重及整體貨幣擺布。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1/3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類如美國、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雖然憑借其本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居於「關鍵貨幣」地位而不保持大量外匯儲備,但是,其外匯儲備管理也都含有「在保持流動性和安全性前提下爭取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這說明,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作為一國財富的意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五、中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

中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是由一系列國際和國內因素造成的。就國際而論,全球經濟失衡當推首因;就國內而言,儲蓄過剩並造成國際收支順差,則屬根源。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量研究顯示,無論是全球經濟失衡還是國內儲蓄過剩,都是由一系列實體經濟因素和體制因素造成的,要在短期內矯正絕非易事。這意味著,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將是我們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中必須面對的情勢。鑒於外匯儲備的增長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運行日益重要的因素,並已顯示出若干負面影響,鑒於我國現行的外匯儲備體制已經不足以應對這種新的復雜局面,改革傳統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創造一個靈活且有效的制度框架,已成當務之急。

(一)根本的任務是建立全球配置資源的戰略

面對國家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局面,人們直觀的反應是要將外匯儲備「用掉」。我們認為,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這樣的事實:如果我們當真能夠大量購買國外的資源、產品和勞務,亦即為外匯儲備找到規模巨大且穩定的非金融用途,外匯儲備就不會增長過快了。反過來說,外匯儲備之所以增長過快,正是因為我們「用」不出去。在此情勢下,簡單地為了減少外匯儲備而不計成本、甚至浪費地「用掉」我們用國內資源和產品交換而來的外匯儲備,肯定是不足取的。

有鑒於此,面對外匯儲備不斷增長的局面,應當提出的任務是促進外匯儲備多渠道使用。綜合別國經驗和我國的實踐,這既包括外匯資產持有機構的多元化,也包括外匯資產投資領域的多樣化。

中國的經濟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在過去近30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勢必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的運行之中。因此,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全球的資源來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服務,或者說,著眼於全球經濟運行來規劃我國的資源配置戰略,應當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立足點。毫無疑問,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應當被有機地納入這一全球化發展戰略之中。具體而言,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更加有效和多樣化地使用外匯儲備,實現商品輸出向生產輸出和資本輸出的轉變,並藉此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

(二)改革之一:國家外匯資產持有者的分散化

http://www.fabiao168.com/gjjj/127884.html

迄今為止,我國依然實行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在現行的框架下,絕大部分外匯資產都必須集中於貨幣當局,並形成官方外匯儲備;其他經濟主體,包括、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門在內,都只能在嚴格限定的條件下持有外匯資產。這種外匯管理體制是與傳統體制下國家外匯儲備短缺的情況相適應的;而今的情況是,我們已經開始為外匯儲備積累過多及增長過快而苦惱。為了適應上述變化,放鬆外匯管制已經勢在必行。近來有關當局提出了要大力推行「藏匯於民」的戰略,正是適應了這種轉變的趨勢。

為了便於了解這種戰略轉變,我們首先需要對外匯資產、官方外匯儲備等相關概念進行更全面、更精確的定義。

六、結束語

從本質上說, 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無論涉及多麼復雜的內容,最終的結果,都是要將原先由貨幣當局獨攬外匯資產的格局改變為由貨幣當局、其他政府機構和廣大企業和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

J. 我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及防範對策

於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的防範與對策董鋒企業財務風險,是一種微觀經濟風險,它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財務風險表現為企業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方面的不確定性,它是由於客觀上企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主觀上經營者方面的原因,如決策失誤、組織措施不力、管理失控等所產

閱讀全文

與企業外匯風險管理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證券化 瀏覽:737
園城黃金最新消息 瀏覽:243
中融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法人 瀏覽:605
口腔方面的上市公司 瀏覽:483
個相關股票 瀏覽:970
秀強員工融資 瀏覽:797
青島港融資銅消失 瀏覽:702
審批貿易金融公司 瀏覽:380
從哪裡可以看到永安持倉 瀏覽:164
黃金可經濟采礦的品位 瀏覽:498
期貨基礎知識期貨法律法規pdf 瀏覽:516
江蘇陽光集團宿舍 瀏覽:81
寧波金融服務辦 瀏覽:138
紐約股票熔斷 瀏覽:471
傭金寶開戶後賬號知道怎麼登陸 瀏覽:245
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瀏覽:90
安信信託2018年2季度業績 瀏覽:373
90年代黃金差美元強 瀏覽:927
大有期貨董事長 瀏覽:435
證券業2016年發展報告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