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日本的大米期貨

日本的大米期貨

發布時間:2023-04-23 12:27:24

Ⅰ 國家讓期貨現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如果說股票是上市企業為了融資發行的一種虛擬憑證,那麼期貨和現貨呢

因為期貨和現貨有做空機制和T+0交易,所以很多人會覺得這些投機的行為會令市場更不規范。但是正因為有了做空機制的存在,所以價格才不會有暴漲暴跌。

相對於股票的出現來說,期貨的歷史其實更長久。早在17世紀的下半葉,日本便出現了第一個大米交易所(也就是現在的大宗商品交易所)。因此,當時就出現了第一份期貨合約。在1749年,大阪總共有110000包的空米卷在市場上交易,但全日本的實物大米卻只有30000包。
所以期貨與現貨存在的作用是,建立一種機制,既可以提供指導未來生產經營活動的價格信號,又可以防範價格波動造成市場風險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Ⅱ 為什麼期貨交易的是期貨合約,並期貨交易可以規避風險呢該怎麼理解

給你舉一個例子吧。
第一個問題,最早的期貨交易所誕生在日本大阪的堂島大米會所,交易商品是大米。1710年往後,日本的商人可以進行「未來大米」的買賣,被稱之為大米庫卷。你可以通過貨幣買入尚未生產出的大米,也可以賣出尚未生產的大米來換取貨幣。人們交易行為是以交付庫卷實現的,而不是實物。
實物交易就是現貨的買賣。期貨交易的買賣就是期貨合約的買賣。你買入(或賣出)一段時間後的商品,是以簽訂合約來標的的。
比如目前鄭糖價格是5000元/噸,你看好11月的市場,你就可以買一張2010年11月到期的5000元的合約,然後等漲。
第二,期貨交易規避風險的問題。與股票交易相比,期貨交易有較高的杠桿率,一般在10%左右。也就是說你可以支付10%的資金來進行100%的交易。另外就是針對現貨商。在准備買入或賣出手中的現貨時,可以在期貨市場上開出與現貨交易方向相反的合約,進行保值。不知樓主指的是哪方面。
++++++++分

Ⅲ K線的由來是什麼

k線又被稱為蠟燭圖,k線的由來是源於日本德川幕府時期的本間宗久,當時他在大阪的堂島大米會所進行大米的期貨交易。他深入研究了大米價格的歷史記錄,憑借過人天賦,很快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後人根據他的交易心得以及記錄價格的方式,慢慢地將價格圖表演進成蠟燭圖,而他所進行交易的方法,就被稱為酒田戰法。
這一起源於18世紀日本米市用來表示米價變動的分析方法,後被引用到證券市場,成為股票技術分析的一種理論。k線是一條柱狀的線條,由影線和實體組成。影線在實體上方的部分叫做上影線,下方的部分叫做下影線。實體分為陽線和陰線。
一根k線記錄的是股票在一天內價格變動的情況。將每天的k線按時間順序排列在一起,就組成了股票價格的歷史變動情況,叫做k線圖。k線由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四個價位組成。開盤價低於收盤價稱為陽線,反之叫做陰線。中間的矩形稱為實體,實體以上細線叫上影線,實體以下細線叫下影線。k線可以分為日k線、周k線、月k線,在動態股票分析軟體中還常常用到分鍾線和小時線。k線是一種特殊的市場語言,不同的形態有著不同的含義。

Ⅳ 日本蠟燭圖,有這本書么,在那裡有買

有的。日本蠟燭圖的由來在日本的技術分析先驅(即設法使用過去的價格來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的人)當中,最早的、同時也是著名的,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名叫本間宗久。早在18世紀,他就通過在大米市場上的交易積聚了驚人的財富。在介紹本間宗久的事跡之前,先得大略地交代一下他發跡時所處的歷史經濟背景。下面的討論所覆蓋的時間,大概是從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在這段歷史時期中,日本從60個軍閥割據的小諸侯國相互吞並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商業活動也興旺發達起來。
大約從1500年到1600年,日本一直處在連綿不斷的戰亂之中,各家諸侯(稱為「大名」,也就是封建藩主的意思)不斷地相互征伐,爭奪領地。這段歷史就是所謂「戰國時代」。在這一時期的最後40餘年裡,先後經過了三位傑出將軍的努力,日本才終於在17世紀初得以統一。這三位不凡的將軍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他們的赫赫戰功和偉大成就,在日本歷史以及民間傳說中備受贊頌。日本流傳著這祥一句諺語:「織田信長辛勞,豐臣秀吉小康,德川家康享福。」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雖然三位將軍都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貢獻,但是只有三位中的最後一位德川家康,才當上了幕府將軍。從1615年到1867年,德川家康及其家族一直統治著日本的江山,這一歷史時期就稱為德川幕府。
這場百年戰亂席捲了整個日本,因此,在蠟燭圖的技術術語中隨處可見它的影子。話說回來,如果我們仔細琢磨一下,那麼不難發現,在參與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確實需要運用許多類
似於軍事謀略的技巧和方法。在這些技巧中,包括了策略、心理、對抗、戰略撤退,甚至還有運氣(對,的確存在運氣好壞的問題)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因此毫不奇怪,在這本書中,您處處都能遇上原本出自戰場行話的蠟燭圖技術術語。在這樣的術語中,有所謂「拂曉襲擊和夜襲」有所謂「前進三兵形態」,有所謂「反擊線」,有所謂「墓碑線」等,不一而足。
在德川家康創立的封建中央集權系統的統治下,日本度過了一段相對穩定的和平年代,於是百廢俱興,到處都是機會。農業生產日益發展,而更重要的是,國內商業活動有了寬松的環境,更加發達起來。截止到17世紀,日本已經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市場體系,取代了過去那些相互隔絕的地方小市場。這個統一、集中的大市場的誕生,間接地孕育了日本的技術分析理論。
豐臣秀吉認定大阪是日本的首都,便大力扶持它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個商業活動中心。大阪具有優越的港口條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陸地運輸不僅緩慢,而且既不安全又需要極高的成本。如此一來,大阪就成了全國的物資集散地,漸漸演變成日本最大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大阪既擁有巨額財富,也擁有龐大的物資倉庫,名符其實地成為所謂「日本的大夥房」。當各地的物資供應出現不平衡時,大阪能夠即時地調劑餘缺,從而為市場價格的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大版的居民來說,生活就沉浸在追逐利潤的慾望之中。(與此同時,其它城市卻依然對商業漁利行為持傳統的鄙視態度,與大阪形成強烈的反差。)當時的日本社會由四種等級森嚴的階層所組成。由上而下,分別為武士、農民、工匠和商人。直到18世紀,商人階層才終於打破了種種社會壁壘。甚至到了今天,在大阪當地,人們傳統的問候語依然是「Mokarimakka",意思就是「發財了嗎,您哪?」
大阪市的淀握是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三位偉大的軍事家之一)軍需物資的代理商。淀渥在大米的運輸和分配方面,以及在制訂大米的價格方面具有非凡的才能。淀渥家的前院竟然重要到了如此程度,以致於日本的第一家大米交易所就是從這里萌芽的。他本人也變得富可敵國,不過從結果看來,顯然是富過了頭。1705年,幕府(征夷大將軍領導下的軍閥政府)宣布,他所享受的窮奢極欲的豪華生活與他卑踐的社會地位不相稱,因此,將他的所有財產抄沒充公。隨著商人們手中財富的增長,他們中間有些人的勢力也日益膨脹,幕府對此心懷戒懼。早在1642年,就有官員與商人相互勾結,企圖操縱大米市場。當局對他們進行了嚴歷的處罰,商人的子女被處死,商人本人遭流放,他們的財產全部被剝奪。
17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淀渥家前院的大米交易市場終於發展成大阪的一個正式機構,堂島大米會所(大米交易所)。在這間交易所里,商人們制定了大米的等級標准,通過討價還價來釐定大米的價格。截止到1710年之前,這間交易所所進行的一直是大米的實物交易。1710年之後,這間大米交易所開始受、授大米的倉庫收據(即大米倉單)。大米倉庫收據稱為「大米庫券」。這些大米倉單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期貨合約。
大米生意的經紀業構成了大阪繁榮發達的基礎。當時在大阪市,大米交易商的總數大約在1300人以上。在那一時期,由於沒有可靠的貨幣標准(人們曾經嘗試過以硬幣作為硬通貨來充當計價標准,但是隨著硬幣的劣化,這種嘗試便流產了),大米便成為事實上的交換媒介。如果某位大名需要資金,那麼,他就把富餘的大米運抵大阪,將這些大米用他的戶頭儲存在大阪的倉庫中。他將得到相應的大米庫券作為這批大米的收據。然後,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賣出這些大米庫券的時機。事實上,許多大名在財政上都周轉不靈,他們也常常將下一熟的大米稅收(大名收取的捐、稅是用大米的形式支付的—通常這些大米要佔農民收成的40%--60%)提前作為大米庫券賣出去。在有些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通過這種方式,把未來數年的大米收成統統抵押出去。
大米庫券的交易非常活躍。這種大米庫券是憑著未來的大米收成而提前賣出的,因此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合約。堂島大米會所從事了這類大米庫券的交易,也就成為世界上第一間期貨交易所。大米庫券又被稱為「空米」庫券「空米」的意思是說,它不是具體的實物大米)。那麼,究竟當時的大米期貨交易盛行到何種程度呢?為了幫助您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請看下面這一組數字;1749年,大阪總共有110,000包(當時大米是用「包」做計量單位的)的空米庫券在市面上交易,然而,當年全日本的實物大米只不過3,000包。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主人公、鼎鼎大名的「市場之神」本間宗久出場了。本間宗久在1724年(另據資料為1729年—譯者注)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族。時人認為本間家族富裕到了無法想像的地步,於是傳開了這么一句諺語:「這輩子一定能掙上領主的寶座,卻休想像本間宗久家一樣有錢」1750年,本間宗久接手掌管他們家族的生意,在故鄉的港口城市酒田的大米交易市場開始了他的大米交易生涯。酒田是大米的集散地。因為宗久是從酒田出道的,所以在日本蠟燭圖技術的語言中,常常會聽到「酒田戰法」這樣的用語。這一術語所指的就是本間宗久的交易之道。
本間宗久的父親過世後,他開始經營他們家所有的財產,盡管他只是家裡最年輕的兒子。(在那個年代,通常都是長子繼承父業執掌大權的。)這可能是因為本間宗久具有過人的市場見識。宗久攜帶著這股雄厚的資本,跨進了日本最大的大米交易市場—大阪堂島犬米會所的大門,投身於大米期貨交易。
本間家族擁有面積寵大的稻米種植庄園。由於他們家在大米現貨上擁有雄厚實力,大米市場的有關信息通常也就逃不過他的耳目。不過,宗久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還逐年地記錄了天氣情況的資料。為了掌握投資者的心理,宗久深入地研究了大米價格的歷史記錄,並且一直追溯到了交易所還開在淀握家前院的那個時期。宗久還創立了一套自己的通訊系統。從大阪至酒田。宗久每隔一定距離便設立一個中轉站,安排人員在約定的時間登上屋頂揮舞小旗,接力棒式地傳遞信息。
宗久就這樣主宰了大阪的市場。之後,他轉向江戶(即現在的東京)的地方交易所進行新的征服。他憑借自己對大米市場深刻的研究,積聚了巨大的財富。據說,他曾經有連續100筆盈利交易的驚人記錄。
他的聲望如此煊赫,以至於江戶街頭曾經傳唱著這樣一首民謠:「酒田(宗久的家鄉)晴,堂島(大阪的堂島大米交易所)多雲,江戶減前(江戶的減前交易所)雨紛紛。」這首歌謠的意思是說,當酒田的稻米趕上好年成的時候,堂島大米交易所的價格就下跌,而江戶的大米價格將暴跌。這支小調表明,本間宗久在日本大米市場上有呼風喚雨之能耐。
本間宗久晚年,曾擔任幕府當局的財務資政,並且被授予武士頭銜作為榮譽封號,本間宗久逝世於1803年。他的市場研究著作(《酒田戰法》和《風、林、火、山》據說成書於18世紀。他在大米市場上所採用的交易策略,後來逐步演化成了現代日本投資者所應用的蠟燭圖方法。(譯諸注:「風、林、火、山」四字,典出《孫子兵法》「軍爭篇」。原文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意思大致為「行動迅速,如風之疾,行列整肅,其嚴整舒緩如林;攻擊時如烈火燎原,防守時如山嶽巍然。」)

Ⅳ 期貨、買方期貨、賣方期權都是什麼

期貨(Futures)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宗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看漲期權(call option),看漲期權又稱買進期權,買方期權,買權,延買期權,或「敲進」,是指期權的購買者擁有在期權合約有效期內按執行價格買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權利。看漲期權是這樣一種合約:它給合約持有者(即買方)按照約定的價格從對手手中購買特定數量之特定交易標的物的權利。
看跌期權又稱賣權選擇權、賣方期權、賣權、延賣期權或敲出。看跌期權是指期權的購買者擁有在期權合約有效期內按執行價格賣出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權利,但不負擔必須賣出的義務。

Ⅵ 期貨交易的起源是什麼

期貨交易是人類貿易史發展的結果( 物物交換、現貨交易、 遠期交易、期貨交易)期貨作為一種 交易方式或機制隨 商業活動不斷發展而產生。為了促進商業活動發展,人類探索新的交易方式一直沒有中斷過。最初人類商業交易方式為物物交換,真正的現貨交易從貨幣作為商品 支付手段開始。自從有了貨幣為支付手段的現貨交易,商業成為一種獨立活動得到更大發展,商品交易范圍進一步擴大,交易規模也越來越大,一些文明古國如希臘、羅馬等出現了大規模商品交易場所,當時的羅馬議會廣場就是 大宗商品中心交易場所。到12世紀之後,這種 集中交易場所在英、法等國得到規模化和 專業化發展,並催生了新的交易方式—— 遠期合同交易。1251年英國充許外國商人參與該國季節性交易會,後來交易要求對途中貿物提前簽署文件,列明商品品種、數量、價格、預交 保證金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出現買賣文件合同現象。1571年英國成立世界第一家集中交易的商品市場——倫敦皇家 交易所,其後荷蘭阿姆斯特丹也成立第一家穀物交易所。17世紀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還出現鬱金香期權交易市場,18世經法國巴黎出現了 商品交易所。在東方,具有期貨萌芽性質的交易方式也曾出現過。17世紀日本大阪成立大米交易所,出現過把稻穀交換來的米券進行買賣的投機現象,當時的米券價值具有隨稻穀價格起落變化的功能。1730年這種交易方式得到政府認可,正名為「帳面結算米」交易。在中國宋朝也出現過「青苗」交易方式。

1848年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問世
1,19世紀30、40年代,因毗鄰美國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等獨特的地理位置,芝加哥發展為美國重要的糧食集散地。由於交通狀況不佳、庫容有限等原因,每年穀物大量上市,商人無法大量采購,以致於穀物價格一跌再跌,而每到春季,又因穀物短缺,價格飛漲。
2,為了解決價格大幅起落帶來經營風險問題,一些商人一方面在該地交通要道增設了倉庫、擴大上市季節采購量,另一方面與糧食加工商、銷售商簽定第二年春季供貨合同,這樣通過聯連產銷,確定了利潤。遠期合同交易成為糧食商人們解決現實矛盾的重要方式。
3,為了使交易活動有效地展開,1848年82位商業自發成立了一個商會組織——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交易所發展初期主要任務提供一些運輸、儲存及 價格信息方面服務,以方便會員交易,到1851年才提供交易產品遠期合同交易。
4,在遠期合同交易過程中遇上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具體的交易內容包括 商品品質、等級、價格、數量、交貨時間等,當雙方情況或價格發生變化時,很難將合同轉手其它人,而且能否執行合同要視對方信譽,確保執行合同的成本較大,執行 風險較大,這些是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 標准化合約為交易產品,並執行 保證金制度,向簽約雙方收取不超過合約價值10%的保證金,作為履約保證。1882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允許 對沖解除履約。1883年出現結算協會為交易所會員提供對沖工具。192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成立,所有交易通過結算公司結算。至此,期貨交易完整了重要的制度創新,標志著現代意義上期貨交易真正誕生。

Ⅶ 期貨市場的功能和特點

期貨結算所大部分實行會員制。結算會員須交納全額保證金存放在結算所,以保證結算所對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期貨結算所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理事會)。日常工作由總裁負責。

特點:

1、調節市場供求,減緩價格波動;

2、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

3、促進該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4、有助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7)日本的大米期貨擴展閱讀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

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期貨交易所是為期貨交易提供場所、設施、服務和交易規則的非盈利機構。交易所一般採用會員制。

Ⅷ 日本蠟燭圖的17世紀下

起源於淀渥家前院的大米交易市場終於發展成大阪的一個正式機構,堂島大米會所(大米交易所)。在這間交易所里,商人們制定了大米的等級標准,通過討價還價來釐定大米的價格。截止到1710年之前,這間交和改易所所進行的一直是大米的實物交易。1710年之後,這間大米交易所開始受、授大米的倉庫收據(即大米倉單)。大米倉庫收據稱為「大米庫券」。這些大米倉單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期貨合約。
大米生意的經紀業構成了大阪繁榮發達的基礎。當時在大阪市,大米交易商的總數大約在1300人以上。在那一時期,由於沒有可靠的貨幣標准(人們曾經嘗試過以硬幣作為硬通貨來充當計價標准,但是隨著硬幣的劣化,這種嘗試便流產了),大米便成為事實上的交換媒介。如果某位大名需要資金,那麼,他就把富餘的大米運抵大阪,將這些大米用他的戶頭儲存在大阪的倉庫中。他將得到相應的大米庫券作為這批大米的收據。然後,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賣出這些大米庫券的時機。事實上,許多大名在財政上都周轉不靈,他們也常常將下一熟的大米稅收(大名收取的捐、稅是用大米的形式支付的—通常這些大米要佔農民收成的40%--60%)提前作為大米庫券賣出去。在有些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通過這種方式,把未來數年的大米收成統統抵押出去。
大米庫券的交易非常活躍。這種大米庫券是憑著未來的大米收成而提前賣出的,因此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合約。堂島大米會所從事了這類大米庫券的交易,也就成為世界上第一間期貨交易所。大米庫券又被稱槐猛為「空米」庫券「空米」的意思是說,它不是具體的實物大米)。那麼,究竟當時的大米期貨交易盛行到何種程度呢?為了幫助您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請看下面這一組數字;1749年,大阪總共有110,000包(當時大米是用「包」做計量單位的)的空米庫券在市面上交鉛棚橋易,然而,當年全日本的實物大米只不過3,000包。

Ⅸ 期貨市場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最初的期貨交易源於16世紀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場得到了發展。直到19世紀,仍是日本獨有,後來漸漸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國芝加哥的82位商人為了降低糧食交易風險,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正式開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標准化合約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1882 年,CBOT 開始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時規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FX168期貨資訊以及行情走勢。

閱讀全文

與日本的大米期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線投股票 瀏覽:521
工科碩士期貨 瀏覽:860
銀行1萬理財 瀏覽:672
螞蟻基金南方理財 瀏覽:801
基金理財怎麼賺錢 瀏覽:274
金融機構取什麼名字好 瀏覽:832
銀行外匯登記是什麼 瀏覽:322
做期貨能賺錢十大法則 瀏覽:642
企業穿透指標 瀏覽:477
上海市粵慧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222
輝煌金融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793
民營小微金融服務宣傳照片 瀏覽:831
金融機構收費治理報告 瀏覽:31
農信社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瀏覽:947
建行信用卡境外匯款 瀏覽:90
優先股屬於金融資產 瀏覽:103
收益型股權融資模式解釋 瀏覽:176
最新江蘇雞蛋價格行情預測分析 瀏覽:355
杠桿斜放的物體阻力 瀏覽:889
融資租賃年限平均法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