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蘇聯外匯儲備億美元

蘇聯外匯儲備億美元

發布時間:2023-05-26 08:34:36

㈠ 目前世界各國外匯儲備排行

根據2006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

香港外匯儲備為1243億美元,居全球第七位。中國為專7690億美元,僅次於第一位屬的日本8433億美元。
台灣至去年12月底外匯儲備為2533億美元,仍維持全球第三。
韓國以2104億美元緊追在後。有分析人士稱,亞洲各地區目前的外匯儲備持有量已大幅超過最佳水平,並可能引發經濟上的風險。

日本2005年11月底外匯儲備為8433億美元,中國2005年9月底為7690億美元,二者已日益接近。如將香港計算在內,則超過日本。

經濟復甦的俄羅斯及經濟增長率達兩位數的印度,至2005年底的外匯儲備分別為1740億美元及1372億美元,分居第五、第六名。

㈡ 蘇聯解體後普通百姓日子是怎樣過的

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70%的國土面積和70%的經濟基礎,60%的人口,大約70% 多一點的國家資源。1991年時前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3萬多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60%多一點,居世界第二位。那時蘇聯是一個國力強大,科技發達,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國家。現在的蘇聯繼承者俄羅斯是個什麼樣子?

蘇聯解體十年後的2001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 3000億美元,是1991年蘇聯蔽雀的十分之一。外貿進出口總額大約為800億美元,只相當中國的五分之一。黃金和外匯儲備200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就是說,俄羅斯已經從一個強大的國家變為一個在經濟上無關緊要的世界二三流國家了。

很多俄羅斯專家學者也得出這樣的結論:蘇共失敗、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倒退了幾十年。社會丑惡現象泛濫,1996—2000年梅毒患者增長25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車臣、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的戰爭打了虛尺多年,烏克蘭、喬治亞、吉爾吉斯、土庫曼等獨聯體國家先後發生「顏色**」,使人民群眾飽受戰亂之苦。

正因為以急劇轉向西方資本主義為目標的「休克療法」給前蘇聯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大幅度下降,這種激進的「改革」模式遭到了世界進步人士的批評和責難。

波蘭學者科勒德克尖銳指出:「轉軌經濟的大滑坡——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盡管人人都意識到了,然而,那些帶來如此不幸、應該受到譴責的機構、政黨和個人卻仍在試圖掩蓋事情的嚴重後果。考慮到如此史無前例的生產崩潰,這次後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衰退可以說是歷史上和平年代中最嚴重的一次了。盡管經過幾年的衰退,有些國家已開始復甦,但要恢復到轉軌前的生產水平,仍有一段漫長和崎嶇的道路。」

俄羅斯社會科學界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將劇變後的俄羅斯定義為「寡頭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野蠻資本主義」、「強盜資本主義」、「犯罪資差並高本主義」、「買辦資本主義」、「掠奪式的資本主義」、「寄生性的資本主義」、「邊緣化的資本主義」,等等。

即使普京也不得不承認:「俄羅斯正處於其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歷史時期。大概這是俄羅斯近200-300年來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國家的危險。」「俄羅斯在政治和社會經濟動盪、劇變和激進改革中已經筋疲力盡……社會瀕臨崩潰,經濟上、政治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瀕於崩潰。」

㈢ 歷史上的金融

1.歷史上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及經濟背景分析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局檔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桐拍亂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經濟危機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系的.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以後,危機的可能性才變成了現實性.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隨著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復雜體系中的賀差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於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佔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並佔有剩餘價值,他們「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而是取決於無酬勞動的佔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物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8頁).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 *** 狀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或其代理人的統一指揮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於無 *** 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關系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失調,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私有制把社會生產割裂開來,資本家們各行其是.各生產部門比例的不協調,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經常現象,而按比例的發展,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個別情況.嚴重比例失調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拚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後於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生產的無 *** 狀態,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彼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它們的結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周期地遭到破壞,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註:資本主義市場需求不足性經濟危機以及封建主義土地產出不足性經濟危機,從根本上都是私有制持續作用的結果.封建社會土地產出充足的情況下(更確切的說是有充足的土地用於耕作或者放牧)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私有制的生產資源所有者(封建社會為地主、資本社會為工商企業主及銀行家)會傾向於擴大生產,這是私有制社會價值觀決定的.當土地產出最大化也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時封建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當市場需求最大化也不能滿足資本主義擴大化的生產能力時資本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另外,天災人禍會加速經濟危機爆發,儲蓄則能延緩經濟危機爆發. 世界歷史上的六次經濟危機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

2.誰能列舉一些歷史上的金融大事件啊

六次金融危機,給世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次貸危機的肆虐,雷曼兄弟的倒掉,是不是預示著第七次危機再次襲來?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

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

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 *** 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

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

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 *** 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 *** 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

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 *** 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

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 *** 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

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1929年大崩潰 華爾街有史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

這便是「黑色星期一」。標准普爾指數下跌了20%,無數的人陷入了痛苦。

3.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融事件

16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是歷史上記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春也上演過君子蘭的瘋狂。

鬱金香泡沫之後的英國南海股票事件,讓當過皇家鑄幣廠廠長的大科學家牛頓也血本無歸。華爾街上的金融泡沫更是多不勝數,20世紀初最有名的操盤手利文莫爾三起三落的經歷就是見證。

本質上泡沫都是資本的炒作。當社會上的流動資金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利率又不足以讓資金留在金融機構時,資金就會流入到某一領域尋找獲利機會,並且推高該領域中商品的價格,並形成極具誘惑力的獲利效應。

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吸引進來,形成「滾雪球」的效應,當這個商品的價格高到後續資金無法支撐,或者社會對這個商品的價格預期發生逆轉的時候,泡沫就破滅了。就好比擊鼓傳花,沒有人接下最後一棒,這個游戲就結束了。

泡沫破滅的時候資金不斷撤出,加快了價格的下跌,本身又加速了泡沫的瓦解。泡沫實際上是資本自發的傳銷,都要靠發展下線生存,一旦沒有新鮮資金的注入,沒有更多的人參與,泡沫就維持不下去了。

4.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

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

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

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

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 *** 接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金融危機。

5.求歷史上經典的金融戰爭

美國打垮前蘇聯的金融戰。

第一是龐大軍費開支,包括著名的星球大戰。 第二是千方百計壓低國際石油價格,讓蘇聯承受不起。

因為蘇聯產生一桶石油的成本遠遠高於其他地區。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測算了一下,只要石油價格每桶下降一美元,前蘇聯就將損失10億美元,而當時前蘇聯的外匯儲備是非常之低的,這一點救命錢對他來講至關重要,所以說這是美國人瞄準它的第二個辦法。

第三個辦法就是不擇手段的促使整個西方向前蘇聯進行資金、技術和投資的封鎖,使它獲得不了血液。 第四就是支持波蘭的團結工會,為它提供財政支持和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讓團結工會給波蘭 *** 搗亂,讓波蘭的經濟陷入困境之後,因為拿不到錢,必須從西方借錢,是這么混亂的國家,沒有擔保,誰肯借給你錢?只有蘇聯老大哥給他做擔保。

蘇聯為波蘭做擔保。 最後就是支持阿富汗抗擊蘇聯的入侵。

美國支持它是非常低廉的成本獲得一次勝利。美國當時中情局局長非常得意告訴大家,我們僅僅花費了40億美元,就讓這一個邪惡的帝國遭到了慘敗。

兩年之後它就垮台了,真正慘的,一個直接的數字,蘇聯在阿富汗戰爭花費400億美元。 80年代對日本的金融戰 85年廣場協議之後,日本開始的漫長的上升升騰又向下跌落的過程,通過炒作導致日元猛烈升值,使日本經濟嚴重泡沫化,然後推出日元期貨進行打壓,最後重創日本經濟,至今也未恢復元氣,日本獲得是整整丟失的十年,或者稱之為頻頻天皇戰敗,這是日本第二次敗於美國,而美國整整十年的繁榮,和日本恰恰像一個翹翹板,把日本打殘的時候,就是日本的衰落正是美國翹起來的時候。

美國就是這樣又一次確立其全世界金融經濟的主導。 東南亞金融危機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

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

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

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日泰銖匯率狂跌20%。

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日比索貶值11.5%。

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近十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

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

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

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西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

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

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PS:外因---國際投機者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投機行為分析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

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

6.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中文名

金融危機

外文名

Financial Crisis

領域

金融領域等

特點

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1.美國金融危機2.香港金融保衛戰3.。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2001年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彙: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於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㈣ 前蘇聯就不買美債為什麼那j厶發達

1,前蘇聯事實上並不像今天有些人宣傳包裝的那麼發達,即使在其最鼎盛時經濟總量峰值也僅約佔美國的69%。從生活水平上說,前蘇聯的生活水平在東歐前社會主義陣營里也比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低不少。蘇聯國民利用免簽待遇到上述三國度假旅遊之際大肆席捲搶購當地生活用品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甚至經常引發三國居民和蘇聯人的沖突。
2,從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和東歐國家大規模者姿向西方國家舉債。截至到1988年,整個東歐集團共向美歐等西方國家負債1526億美元,其中前蘇聯就欠401美元。扣除東歐集團在西方的3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蘇東集團凈負債超過1200億美元。

蘇聯的農業始終是其國民經濟的短板,沙俄曾經歷史上傳統的糧食出口大國。到了蘇聯時期,從60年代就要不斷花外匯購買糧食。使得蘇聯本來就短缺的外匯根本就無法用在急需的外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上。
在經濟上,由於70年代大量借貸和引進技術設備,在蘇聯禪嫌枝和東歐國家,一些國民經濟中的重點工程,幾乎都求助於西方國家,如被蘇聯自詡為「最現代化汽車製造業櫥窗」、國家「九·五」和「十賀敏·五」計劃期間的最大工程、投資總額約50億美元的卡馬載重汽車廠,其6個分廠中有5個是依靠西方國家的100多家公司所提供的資金和技術設備建立起來的。前蘇聯的所謂民族汽車品牌-拉達汽車也是利用西方貸款引進的義大利菲亞特的全套技術生產設備仿製的。
進入80年代後,隨著國際石油價格下行,蘇聯唯一的創匯渠道受阻。蘇聯的外債的還本付息高峰期也隨之到來。蘇聯本已經積重難返的經濟雪上加霜。從1987年開始,西方債權國不得不經常舉行蘇聯的債務問題會議以解決蘇聯的還本付息問題。

㈤ 蘇聯解體後私有化後,巨頭們是怎樣洗劫國家和國民

事實上,蘇聯「私有化」後,不僅國家公有財富被外國資本和權貴資本洗劫,大部分老百姓私人財產也被一攫而光。這種打著「愛國」和「民生」的幌子大肆攫取財富的行徑,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1992年6月,俄羅斯國會通過證券私有化方案,規定把企業大部分股份出售給企業的職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給外部投資人。俄羅斯企業私有化將前蘇聯74年積累的國有資產經過估價,按1.49億人口,每人1萬盧布,無償轉讓給每個公民。每人只象徵性地支付25盧布,即可領到一張面值1萬盧布的私有化券,購買企業股份或住房,或委託給投資基金,該券不記名、不掛失、可轉讓和兌現。這相當於把所有國家財產作價約1.5萬億盧布,分給了全國人民,而且這樣的支付基本是「無償」的,看上去前蘇聯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實惠」,但結果是怎樣的呢?
用費雪公式剖析俄羅斯當年在消費領域的通脹與產權交易領域的通縮
據俄杜馬聽證會公布的材料,從1992年到1996年,由於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按1995年價格計算,私有化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9500萬億盧布,相當於衛國戰爭期間損失的2.5倍,81%的國民在經過了這樣的私有化後,存款消失殆盡。無償給予國民的「私有化」怎麼就變成了讓國民破產和國際大鱷掠奪的結果呢?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在此,我們可以引入西方著名的關於貨幣價格理論中的費雪公式MV=PT(參見名詞解釋)加以說明。在原先貨幣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數量的增加與價格下降成為反比。
由於在計劃經濟時代,進行產權交易的貨幣量和貨幣流通速度都是一個非常低的數額,於是商品數量增加後的結果,就是價格急劇下降。如此一來看似公平的私有化,結果就變成了普通人拿到債券後,只能以廉價的拋售來換取現金改善生活。由於當時具體的產權交易領域的現金極為不足,導致其拋售價格極為低廉。低廉的價格引發恐慌再造成進一步拋售,俄羅斯的民眾紛紛出賣私有化證券,而企業經營者、有錢人以及外國資本則乘機廉價大量購買,私有化證券以極快的速度向這些人群手中集中,以至於在股份化的國企中,90%的小股東持股不到10%,而1%的大股東則持股85%以上,極大地加劇了貧富分化。
據俄羅斯國家杜馬私有化結果分析委員會委員弗·利西奇金提供的數字,俄羅斯已出售的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售價僅為1300美元,其價格之低廉創世界紀錄。俄羅斯500家大型國有企業實際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但只賣了72億美元。僅1996年一年,因國有企業私有化造成的損失就比希特勒侵蘇戰爭使國家財產遭到的損失還要多。
俄羅斯實行私有化以後,1992年當年通脹率即達到2501%。持續多年的嚴重通貨膨脹,不僅造成經濟生活混亂,而且使廣大民眾遭到空前浩劫。1992年俄全面推行「休克療法」,導致經濟癱瘓,物價飛漲,盧布貶值,居民損失了4600億盧布儲蓄,物價上漲51倍,而名義工資僅提高11倍。價格指數逐年暴增——1991年同比上升168%,1992年上升2508.8%,1993年844%,1994年214%,1995年131.4%,轉軌5年,物價上漲了近5000倍。其後幾年通脹略有下降,但仍然處於極高水平,1996年21.8%,1997年11%,1998年84.4%,1999年36.5%。至此,導致81%的居民多年辛苦勞動的積蓄被徹底洗劫一空。
在俄羅斯私有化以後,為什麼會導致必然的惡性通貨膨脹呢?答案還可以用費雪公式來解答。按照MV=PT,我們可以看到老百姓雖然賤賣了所得的債券和產權等權益,所得的現金還是極其巨大的,這樣的情況相當於對社會注入了大量的貨幣M,而老百姓需要購買的商品T卻難以快速增加,尤其是在蘇聯的計劃經濟下一切按照計劃生產,生產能力沒有冗餘,適應需求的快速增長沒有餘地,因此在T不變的情況下,貨幣M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價格P的暴漲。
在商品價格突然暴漲下,老百姓持有現金的慾望極大降低,導致原來不參與流通的定期儲蓄等廣義貨幣M也加入到流通中來,進一步提高了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同時還有不能忽視的關鍵因素就是貨幣流通速度V的急劇增加,在通脹的壓力下老百姓本來是要一個月花光的月工資必須在得到工資的當天搶購當月所有必需品,這樣的結果就使貨幣流通速度增加了30倍。按照費雪公式,價格就要增加30倍,這樣的結果相互作用是一個相乘的關系,導致貨幣惡性通脹100倍就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
更進一步的是,在這樣的通脹下為了維持政府開支,政府原來的收入按照通脹前的貨幣計量就嚴重不足了,結果不得不再一次大規模印鈔,導致惡性通脹正反饋增長。
私有化後俄羅斯政府債台高築,政府財政入不敷出,靠發行鈔票和舉債度日,內債余額約200萬億盧布,外債余額新增約600多億美元,政府預算1/3用於償還債務。因此,政府被迫放鬆銀根,僅僅是1992年就增發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行量的20倍。在印鈔機的轟鳴中,財政貨幣緊縮政策流產了,如此造成的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效應,如山崩一般難以阻擋。
由於通脹發生在老百姓的消費領域,而產權交易的貨幣供給不足所造成的通縮是發生在產權交易的資本領域,這兩個不同領域之間的漁利,使得財富出現超速度的急劇變化。由於民眾的消費是可以透支的,在私有化方案出台以後,因為老百姓存在著不當的收入預期,造成他們提前把以前的積蓄拿來消費,在得到債券買產權私有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巨大貶值,當時的俄羅斯就是這樣的情形。
為了加快私有化進程,俄羅斯政府最初採取的辦法是無償贈送。1992年6月國會通過方案,每個俄羅斯人可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可是等到私有化正式啟動時,已是1992年10月,時過境遷,此時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這樣的貶值使得國企被更嚴重地賤賣,外國資本和上層權貴可以控制企業,成為通脹中資產的主宰者,在通脹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把私有化進程徹底演變成了一次合法侵吞俄羅斯國家資產的饕餮盛宴。與此同時,就是人民實際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下降,兩極分化十分嚴重。到1999年時,失業率高達15.2%,占人口10%的最富有者在全體居民總收入中的比重達45%。最富者的收入是最貧困者的48倍,58%的居民生活達不到最低生活標准。
一個國家的私有化成為國際食腐者的樂園
與此同時,由於需求和通脹的暴增、外匯的失衡導致匯率暴跌,使得俄羅斯私有化後的資產被賤賣給外國資本的同時,各類資金在消費品不足的時候勢必要找到一種替代商品,那就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外國貨幣,各路資金撲向外匯的時候,就造成國家資本急劇外流,同時世界各類資金會進來購買廉價的資產,一個國家的私有化也成為了國際食腐者的樂園,使得俄羅斯在國際上收支陷入國家實際金融破產的境地。
改革以來,俄引進外資累計僅為400多億美元,而外逃資金約1500多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僅為270億美元,導致盧布大幅貶值:美元與盧布比價1991年為1∶59,1992年1∶222,1993年1∶933,1994年1∶2205,1995年1∶4562,1998年跌到1∶6000。1998年實行幣制改革,新舊盧布的比價為1∶1000,新盧布與美元的比價6∶1,現在已跌到28∶1到30∶1之間。國家的國際地位同時發生崩塌,貿易自由化將國內市場拱手讓給外國。據1997年資料,外國產品占據國內市場的份額高達84%。
俄羅斯為什麼會走上這樣的私有化被洗劫的道路,這也是有過程的。1991年前蘇聯解體,1992年葉利欽上台即急於推出私有化的系統改革。其時35歲的蓋達爾投其所好,根據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的「休克療法」 (shock therapy),制定了激進的改革方案。為此,葉利欽破格將蓋達爾提拔為政府總理,並任命薩克斯為總統首席經濟顧問。在這二人的設計和主持下,以放開物價、大規模快速徹底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休克療法」激進改革全面推出。
經過上面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私有化對於國民經濟的危害和對於國家、國民的洗劫是很容易通過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進行推演的,但休克療法為什麼能夠讓俄羅斯當年為之傾倒,不惜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於不顧而實行之呢?原因就是這樣的政策取得過一些成功。
私有化在大國與小國的本質不同
休克療法最早在玻利維亞實施,收到了一定效果。1985年玻利維亞政府的預算赤字達485.9萬億比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1/3,通貨膨脹率高達24000%。1984年的外債為50億美元,應付利息近10億美元,超過了出口收入。1980~1985年期間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
在這樣的情形下,玻利維亞採取了休克療法,在該療法實施不到一周後,惡性通貨膨脹便得到了強有力的遏制,物價從暴漲趨於穩定。1986~1987年通貨膨脹率僅為10%~15%,1988年為21.5%,1989年為16.6%。國民經濟通過短暫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實行休克療法的第二年,即1986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2.9%,但隨後幾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長勢頭。同時由於採取了有效措施,債務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緩解,並最終使玻利維亞克服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此外,同樣實行了休克療法的波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所以對於休克療法的推崇在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為什麼在玻利維亞成功在俄羅斯就不可復制呢?他山之石怎麼就難以攻玉呢?與俄羅斯不同的是,玻利維亞和波蘭在實施休克療法前,已經出現了惡性通脹和貨幣泛濫。因此,私有化後,其國家市場上的充裕貨幣正好可以被進入產權交易的增加的大量資產所稀釋。
此外,國家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玻利維亞有900多萬人口,109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均收入1000美元左右;波蘭人口3800萬,國土31萬平方公里,這樣的規模只不過相當於俄羅斯的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在不同的國家規模下,休克療法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對於玻利維亞這樣規模的國家,按照費雪公式MV=PT,其所需要的商品數量T是很容易被國際市場所滿足的。但對於擁有1.5億人口的俄羅斯來說,則遠遠不能。由於國際市場一時無法滿足其巨大的商品需求,其結果一定就是對內通脹。而俄羅斯出口的大量資源和私有化企業的產權,國際市場也難以迅速消化,勢必造成賤價出售,大好的江山就這樣廉價易手。這里必須要注意到的就是市場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市場出清」是難以實現的,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基本要求是市場可以快速調節,認為市場可以瞬間平衡,忽略這樣的調節速度影響。然而對於大國和小國這樣的速度差別巨大,尤其在休克療法的劇變中其速度影響更被放大,由此造成了大國與小國之間療法相似、結果不同的天壤之別。
由於俄羅斯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商品運輸也成為了一個重大問題,造成資金流動性和商品分布極大的不均衡。尤其是俄羅斯是前蘇聯的主要繼承國,而前蘇聯實行的是典型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統治地位,國家法律禁止私人擁有企業。1992年初,俄羅斯共有25萬家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實行分級管理,其中屬聯邦所有的企業佔17.5%,屬各共和國所有的佔27%,屬邊疆區和州所有的佔8.4%,屬地方所有的佔36.2%,即按企業數目計算共計89.1%的企業歸國家所有。由於俄羅斯實施休克療法時國家的市場建設不足,造成流動性極大的不均衡,也使得通脹難以控制,因為用來收購產權和私有化債券的資金,與老百姓購買日用品的現金,二者的流動性是有著本質的鴻溝和不均衡的。這樣的產業結構與市場化的要求差距極大,而這些弊端在玻利維亞甚至波蘭這些體量較小的國家,是比較容易依靠國際市場的流動來消弭的,但對於俄羅斯這樣的大國,無疑就是「蚍蜉撼大樹」了。
為什麼休克療法在俄羅斯能夠被順利推行?原因之一是在休克療法第一步棋——放開物價的初期,看似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和80%的生產資料價格;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
在物價放開的頭三個月,效果似乎立竿見影——以往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彷彿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但是在商品供應開始出現不足、同時出售私有化債券的民眾在得到大量現金後卻沒有地方消費時,物價就開始飆升了。物價飆升引發了進一步恐慌。按照休克療法的第二步棋,財政、貨幣「雙緊」政策與物價改革同步出台。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稅收優惠統統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但是面對飆升的物價和老百姓的剛需,高昂的稅收被轉嫁給老百姓,造成物價進一步被推高。而財政的收入不足必然陷入印鈔的惡性循環,由此休克療法給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除了上面已經陳述的老百姓的收入被惡性通脹掠奪一空外,對於整個國家而言,從1992年到1999年,俄羅斯經濟持續7年嚴重衰退,1998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90年下降了44%,工業總產值減少54%,消費品生產則下降58%。到2000年,俄羅斯GDP總量還不到美國的1/10,排名從1987年的世界第5位下降到世界第13位。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健康狀況和平均壽命也在惡化,從一個大國淪為一個弱國。1988年前蘇聯人均GDP就已超過10000美元,整整20年過後,2008年俄羅斯人均GDP不過是9500多美元。
筆者無意評價「休克療法」的宗師、美國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功過是非,但所謂「經濟」,無非「經世濟民」,經濟學家乾的事兒,本就應以增加人類福祉為宗旨。不可否認「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取得一些成功,然而就在俄羅斯整個國家陷入「休克」的悲慘7年中,西方世界不斷給予薩克斯以高度評價,對其理論缺陷卻鮮有剖析與反思,這就有些讓人覺得不可理解了。1994年12月出版的《時代》周刊盛贊薩克斯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經濟學家」;1997年法國《Le Nouvel Observateur》把薩克斯列入到全球最重要的50位領袖行列。
假如中國被「私有化」,那會怎樣?
對於少數人鼓噪的中國國有財產「私有化」前景,我們也可以根據以上推論的公式進行推演。根據國資委最新數據,中國央企資產總額逼近24萬億元人民幣,假設加上沒有計算在內的劃撥地、礦山開采權和其他各種特許權利的價值,以資產的2倍計算,央企資產總額約合50萬億元,但是中國能夠交易的錢有多少呢?
截至目前,中國的狹義貨幣是20萬億元,廣義貨幣70萬億元,而廣義貨幣的存款是老百姓的養老錢,通常是不會大量進入產權交易領域的。同時各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備金還鎖定大約12萬億元。我們以狹義貨幣計算,其中16萬億元是企業儲蓄,考慮到這些儲蓄很多就是那些即將被出售的企業的流動資金,也難以進入交易市場,因此粗略和樂觀的估計也就是有5萬億資金可以購買約合50萬億元的產權,如若按照俄羅斯私有化的做法,把這價值50萬億元的央企債券進入市場,按照費雪公式,如果其他貨幣條件不變,其結果就是要讓上述資產的售價變成原來的1/10!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流入中國的熱錢數額較大,這與俄羅斯實施休克療法時的情形有本質不同。當年俄羅斯進行私有化前,流入到俄羅斯經濟體的海外熱錢數額並不大,即便如此,這些熱錢在私有化後通過各種黑市大量進入俄羅斯,廉價收購原國企債券從而控制了大量的俄羅斯支柱產業,不僅攫取了俄羅斯人民多年創造的寶貴財富,也嚴重威脅到俄羅斯的經濟和金融安全。
再來計算一下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目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16萬億加上其他各類存款,總額為47萬億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3.5萬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2.5萬億元。按照費雪公式MV=PT,如果私有化在一年完成的話,原來的PT只不過是12.5萬億而已,而中國國有企業價值超過50萬億,就算是貨幣的流通速度不變,50萬億已經是原來MV的4倍,這也意味著物價在私有化的一年內就要漲4倍!而老百姓的恐慌會讓中國約47萬億元的儲蓄也進入市場,這樣物價就要在一年內變成漲價8倍。而惡性通脹下,由於社會不願意持有貨幣,將導致貨幣的流通速度急劇甚至數量級增加。倘若我們把原來一個月花光的變成三天花光,就意味著貨幣的流通速度增加10倍。如此一來,一年內百倍通脹就成為現實!通脹100倍的結果是什麼?就是無論在「私有化」中給了你多少,你幾乎所有的財產都被洗劫了!
辯證看待美國的私有制度
說到美國的私有制度,總說美國的房子不僅是永久產權,而且房子上面的天空、房子下面800米以內的地也是屬於房主的;只有高於一定的高度之後,天空才是國家的,如果在地下800米以內發現了石油或者其他礦產,這些資源都歸房主所有,好像買了一套房子,以後這財產就歸自己個兒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軍隊不能進」是一些對西方世界充滿憧憬的人士心中的「神聖案例」。這些社會輿論給很多不明就裡的中國普通民眾造成了錯覺。如果從更高的角度來認識一下這個所謂的所有權,其中就可以發現美國私有制「掛羊頭賣狗肉」的端倪了。
私有制下買的房子,「國王的軍隊」真的不能進么?錯矣!美國的房產稅是1%~3%,假如你花100萬美元買了一棟房子,房產稅率3%,那麼你每年要為這棟房子繳納3萬美元的房產稅:100/3=33.3年,也就是說你每33.3年就要重新把自己的房子買一遍。要是私人的房子,就算這人已經死了,都要交房產稅。而且房產稅的徵收是根據你所擁有房子的實際價值來徵收的,如果在這33.3年裡你的房子升值了,比如從100萬美元升值到300萬美元,那麼恭喜你,你每年就要為這棟房子支付9萬美元的房產稅。若你是一個釘子戶漫天要價,確實是可以不搬,但是你的房子的估價可是會隨著周邊的建設大大增值,你要繳納的房產稅也就隨之爆增——在房產稅模式下,釘子戶難當啊!而且,雖說「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政府收稅人員則更是不可侵犯,你若不讓稅官進門,對方可是有權拿著槍上你家收稅的!如若不交房產稅,政府有權將該房拍賣,如電影House of Sand and Fog里的女主角不過是疏忽了一下,房子就給拍賣了。
在西方發達國家,因為房產稅而丟掉房子的有一個經典故事。被金融家亨利佩拉特爵士「無償奉送」多倫多市政府的卡薩羅馬(Casa Loma)城堡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府邸。在「大蕭條」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多倫多市政府物業稅的提升,該府邸從以前每年的600加元增加至每個月1000加元(這在當時是巨款),導致大富翁佩拉特爵士不得不靠拍賣藝術品和傢具來繳納稅費。最後因為負擔不起27303加元稅款,該房子被收歸多倫多市政府所有,如今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
房產稅屬於地方政府徵收稅種,是美國地方政府(縣市區、鎮、學區、社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大約佔30%,一般佔地方政府稅收的70%左右。也就是說,美國的地方政府全靠房產稅養著。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00年到2007年,美國的個人收入增長了28%,中等價位房的房價增長了48%,而美國房產稅同期增幅是62%。
在紐約的曼哈頓區,90%以上的居民甚至一輩子都租房而住,為何?就是因為該區3%的房產稅讓很多人覺得不願或難以承受。當年宋美齡女士居住在中央公園邊上的那套Penthouse,價值約為七八千萬美元,每年要繳納200多萬美元的房產稅,這樣的豪宅就是白送給普通人也住不起。而同時,由於當地政府規定每年房租上漲幅度不得超過3%,將房租控制在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價格,也是當地居民更願意去租房而不是買房的原因。
此外,一些國人認為美國土地都是私有,這也是誤解。其實美國土地私有率並不高。目前,聯邦政府擁有佔美國國土面積30%的份額,而且這一比例逐年增加。再加上各州政府、縣政府和市鎮政府擁有的土地,私人土地的比例就更小了。
美國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制度,就是社區居民自治。比如你喜歡一個小區,光有錢還不行,還必須這個小區的居民同意,你才能搬進去(買房不需要鄰居同意,搬進去住才需要)。如果你幹了什麼壞事,比如嫖妓被抓,小區居民可以投票趕你滾蛋,你不走就讓警察(社區警察也是小區居民出錢養著的)拖你出去。而所謂的在你家地底下發現了石油也是你的,這樣的說法也是一種忽悠人的說法,一方面在這樣淺層難以有石油,更主要的就是即使有油,你要開采也必須要先徵得鄰里的同意,尤其是政府道路主管部門的同意(開采淺層地下資源會造成道路地基下陷的,而且還有環境、地下水等等資源問題),因此這樣的所謂的所有權私有,實際上是口惠而實不至,連你想在自家院里打口水井,也必須先經過政府的批准和鄰居的同意才可以進行,全然不是一些人想當然的「在我自家的地上想怎麼干就怎麼干」的做法。因此這種所謂的「所有權地下資源也歸私有」的說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只是一個名義化。
因此,在美國對於房屋和土地的所有權,事實上是要與公眾權利分享的,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使用權是與社區公眾分享而不是你獨享而排他的。美國的社區公眾對於個人住房行使所有權的限制,是一種社會化權利對於私有權力的限制,如果不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對「私有制」的認識就難免偏頗。
此外不得不談的是美國高額的遺產稅,這個所得稅的比例非常高昂,甚至達到收入的一半!這個稅收實際上就是對每一個人進行一次「蓋棺定論」的所得稅清算。這也是美國有些富豪熱衷於「裸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吸收捐款的基金會是私有的,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其他人也能夠捐贈到其基金會名下(這實際上也可視為一種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手段),名義上是回饋社會,實際上是其子子孫孫擁有和管理這個基金會,在避稅的同時分得一杯羹。
事實上,對於美國的私有制度到底是個怎樣的私有,還有很多點、很多層面可以剖析,以上只是從普通人比較關注的房地產角度來談這個問題。這對於認清美國私有制的本質、釐清部分國人有關私有制的爭論,或會有所幫助。

㈥ 蘇聯後期老百姓到底過得怎樣

蘇聯解體十年後的2001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 3000億美元,是1991年蘇聯的十分之高弊一。外貿進出口總額大約為800億美元,只相當中國的五分之一。黃金和外匯儲備200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就是說,俄羅斯已經從一個強大的國家變為一個在經濟上無關緊要的世界二三流國家了。

很多俄羅斯專家學者也得出這樣的結論:蘇共失基滲敗、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倒退了幾十年。社會丑惡現象泛濫,1996—2000年梅毒患者增長25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車臣、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的戰爭戚鋒族打了多年,烏克蘭、喬治亞、吉爾吉斯、土庫曼等獨聯體國家先後發生「顏色**」,使人民群眾飽受戰亂之苦。

㈦ 俄羅斯的經濟

俄工業、科技基礎雄厚,蘇聯曾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1978年被日本趕超。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度嚴重衰退。蘇聯解體後俄經濟持續下滑,2000年普京執政至今,俄經濟快速回升,連續8年保持增長(年均增幅約6.7%),外貿出口大幅增長,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工業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及化工等;輕紡、食品、木材加工業較落後;航空航天、核工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財政金融總體趨好。2006年黃金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三位;盧布升值了7.6%;國際信用侍氏州評級提高。自2006年7月起,俄實行盧布完全可自由兌換,匯率穩定。
2005年底,俄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匯儲蓄的國家之一。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油價暴跌的雙重夾擊下,2002-2012年保持高速增長的俄經濟正在大幅放緩,2008年12月經濟增長率同比萎縮1.1%,出現2002年來的第一次負增長。據有關部門披露的數字顯示,2008年11月俄工業企業生產迅速萎縮,當月國內工業增加值與10月相比下降了10.8%,比2007年同期則下降了8.7%。這種下降幾乎涵蓋了俄所有工業生產領域。 盧布為本位貨幣單位,輔幣是戈比。
1盧布=100戈比。紙幣面額有10、50、100、500、1000、5000盧布,1盧布,2盧布,5盧布,10盧布鑄幣,另有1、5、10、50戈比鑄幣。
盧布匯率(2013年09月29日)1美元=32.335俄羅斯盧布,1人民幣元=5.2855俄羅斯盧布,1日元=0.3291俄羅斯盧布,1英鎊=52.1785俄羅斯盧布,1歐元=43.7255俄羅斯盧布 俄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
工業基礎雄厚,部門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重工業發達。
主要工業區
莫斯科工業區: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是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核大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IT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在軟體開發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涌現出了Yandex,卡巴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軟體製造商。 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規范化。
小麥進口
據俄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3年1月到5月期間,俄小麥進口量達到了36.28萬噸。
這份報告顯示,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只有300噸。從獨聯體國家進口的小麥數量為35.3萬噸,相比之下,上年同期為4.19萬噸。 主要銀行有:
俄羅斯儲蓄銀行,1991年成立,注冊資本241億盧布。
俄羅斯外貿銀行,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65.5億盧布。
工商銀行,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 22.9億盧布。
首都儲蓄銀行-農工銀行,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21.6億盧布。
國際工業銀行,1992年成立,注冊資本18.5億盧布。
天然氣工業銀行,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18.5億盧布。 據俄海關委員會統計,2009年貨物貿易進出口3891.4億美元,較上年(下同)減少37.6%。其中,出口2339.4億美元,減少36.4%;進口1552.1億美元,減少39.3%;順差787.3億美元,減少29.7%。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製品、化工產品老蔽、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製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製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2012年外國對俄投資總額為1546億美元,同比減少18.9%。其中:外國直接投資為186.7億美元,同比增長1.4%;證券投資為18.2億美元,同比增長1.3倍;其它類投資為1340.9億美元,同比下降21.8%。外資主要投向製造業、金融、商業、交通工具和電器維修、礦產開采、房地產及租賃服務等領域,投資額合計達1508.1億美元,占同期外國對俄投資總額的97.5%。
截至2012年底,俄累計向境外投資117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739.3億美元,佔62.8%;證券投資126.8億美元,佔10.8%;其他類投資311.9億美元,佔26.4%。
俄累計對外投資位列前位的國家分別是荷蘭、塞普勒斯、瑞士、美國、英國、白俄羅斯、盧森堡、維京群島、奧地利、烏克蘭。 據俄聯邦統計局估計,2012年11月俄羅斯居民的月均加算工資為27607盧布,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14.2%。
根據俄首都經濟政策和發展部的數據顯示,莫斯科居民2012年10月份人均收入增加了11%,達到了45600盧布,同時,退休金也漲到了9870盧布。
2011年11月,俄居民的實際收入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0.2%。2011年前11個月的居民收入同樣上漲了0.2%。11月的居民平均收入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漲了14.4%,達到24310盧布(約合830美元)。
研究表明,2006至2010年間,俄公民收入增長的平均速率達到通貨膨脹率增速的1.5倍。
2004 年俄人均月收入 6296盧布(約218美元),同比實際增長7.8%。2004年俄職工人均月工資6828盧布(約237美元),同比實際增長10.8%。2004年12月消費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1.7%。

㈧ 俄羅斯外匯儲備有多少

俄羅斯目前外匯儲備為3973億美元,甚至不及香港的外匯儲備數額瞎橋御,香港磨岩為3915億美元,同樣超過印度。消睜

㈨ 1998年發生俄國金融危機

俄 羅 斯 金 融 危 機

張 康 琴

【內容提要】文中較詳細地分析了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的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的起因、政府應對政策、後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經濟虛弱;具體誘因則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引起的;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其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鍵詞】俄羅斯 金融危機 全球效應

【作者簡介】張康琴,1931年生,現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 100871)

一、進程與原因

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其特點是,金融大波動的間隔越來越短,規模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最終導致兩屆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產生全球效應。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三次金融大風波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長期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導致生產萎縮,經濟虛弱,財政拮據,一直靠出賣資源、舉借內外債支撐。但具體誘因,則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風波發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間。

本來,俄羅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療法」改革後到1996年生產連續下降,到1997年才出現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1]。俄於1996年起對外資開放,人們看好俄金融市場,紛紛投資股市和債市,因股價上升潛力大,回報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間,股票回報率平均高達1倍以上;國債的回報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個月的短期國債,兌現快。1997年是俄經濟轉軌以來吸入外資最多的一年。俄從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其中1997年即達100多億美元。但是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只佔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來得快,走得也快,這就埋下了隱患。1997年10月間,外資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國債交易額。

1997年7月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俄金融市場的影響還不大,因8~9月間還有大量外資湧入。及至10月韓國大爆發金融危機立即對俄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因在俄金融市場中韓資佔有一定比重。韓本國發生金融危機,韓資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國之急,其他外國投資者也紛紛跟進,結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間由於大量拋售股票,股價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債市和匯市,後者也紛紛告急。當時央行拿出35億美元拯救債市,以維持國債的收益率吸住外資。雖然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資依然撤走了100億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動發生在1998年5月~6月間。這次大波動的誘因則主要是國內的「信任危機」引起的。這次至少抽走資金140億美元。具體原因主要是3條。

一是,長達月余的政府危機引起投資者對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總統出於政治考慮,突然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及解除其總理職務,引致政府、總統與杜馬在新總理任命問題上的爭斗。經過三次杜馬表決才勉強通過基里延科總理的任命。在這一個月政府危機期間,經濟領導受到很大影響,政府少收稅款30億美元,使拮據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於新任命總理基里延科年輕,資歷淺,缺乏財團、政黨的支持和治國經驗,人們對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時已有部分投資者開始撤離。

二是,俄羅斯嚴重的財政、債務危機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資者的心理恐慌。其實,俄自1992年以來一直存在財政赤字,由於政府採取發行國債、舉借外債、拖延支付等所謂「軟赤字」辦法加以彌補,再加上償付債息不包括在預算支出內,因此公布的財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佔GDP10.7%外,其餘年份均在3%~4.6%之間)[2]民眾不甚了解其實際嚴重程度(實際在8%~10%之間). 1998年大筆債務陸續到期,拖欠需要償還,新政府要承擔償債任務,責任重大,才公布了財政債務危機的嚴重情況。俄羅斯生產一直下降,財政收入基礎越來越小;再加上稅種過多,稅率過高,引致企業稅務過重,因此逃稅現象十分普遍,幾乎一半單位偷、漏稅;拖欠工資額不斷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億盧布,總數達700億盧布。國際能源價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億~70億美元。俄為支撐經濟生活運轉,不得不大量借新債還舊債,而且要借更多新債。除還內債外,還要彌補財政缺口,於是債務越滾越多,形成債務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總理時,俄內債達700億美元(其中國債達4500億盧布), 外債達1300億美元。1998年預算中償舊債和補赤字加在一起,占國家開支的58%。當時財長承認,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億美元才能渡過難關。

三是,議會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這次金融市場波動的導火線。「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國家杜馬又專門通過關於該公司股票處置法,規定外資擁有該公司的股票份額不得超過25%。這樣一來,引起外資對俄政府的不信任,紛紛拋售股票。這個公司的股票在兩周內下跌40%,別的股票也跟著下跌25%~40%。受此影響,國債價格急劇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還債的負擔。美元兌盧布的匯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過俄央行規定的最高限額6.1850。而且,這次私有化政策變動已影響後續私有化的推行。最明顯的例子是俄羅斯石油公司擬出售75%股份而無人問津。當然,這也與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暴跌、人們不看好石油生產有關。

面對上述不斷發生的金融市場動盪,基政府當時採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三條。

首先,保盧布,辦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將貼現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斷上調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調至110%。同時拋售美元干預匯率,外匯儲備由年初的200億美元減少到150億美元。

其次,由舉借內債轉向舉借外債。俄從1993年到1998年5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但代價很大。據報道,財政從市場每籌1盧布資金就要花費12盧布的代價,而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利息一般無如此之高,故而俄於1996年11月起大規模發行歐洲債券,並已籌得約45億美元,1998年擬再發行60億歐洲債券。1998年7月13日又從IMF為首的西方大國金融機構借到226個億美元的貸款。

第三,延長整個債務的償還期,以緩解還債高峰。俄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3~4月間的政府危機,增加了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購買國債大量減少。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為,俄這次金融危機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國內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匯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殊不知,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第二天(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准-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只徵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匯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干預外匯市場。政府在此內外交困形勢下,就貿然決定,於8月17日推出了三項強硬的應急措施,即:第一項,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區間,調低盧布匯率的上限到9.5∶1。這實際上是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由6.295貶至9.5,貶值50%以上,市場有此預期,以後盧布匯率必然大跌,10天內跌到20~21∶1,將穩定了3年多的盧布匯率一下沖垮了。[3]

第二項延期90天償還到期的外債,估計有150億美元。

第三項轉換內債償還期,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國債轉換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國債。在轉換結束前,國債市場暫停交易。

這三項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輿論大嘩,股票大跌而停擺,盧布匯率猛跌,後來,央行乾脆宣布任由盧布自由浮動,老百姓擠提盧布以兌進美元,或者搶購消費品。盧布匯率失守,股市更是一瀉千里。到8月28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綜合指數所包括的100種股票的市價已跌至159.2億美元,比年初的1033.56億美元,下跌85%,後來乾脆停業,變成一文不值。

二、後 果

俄羅斯這次金融大風波帶來的後果十分嚴重。不僅使本國已是困難重重的經濟雪上加霜,還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場。

首先,國內居民存款損失一半。進口商品價格上漲2~3倍,國產品也連帶成倍上漲。9月份,消費物價上升40%,超過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為轉型以來的最高。居民實際工資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處於貧困線以下。整個經濟下降5%,工業--5.2%,農業--10%,外貿--16.1%.

其次,大批商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損失慘重。西方報刊已驚呼「俄羅斯金融寡頭們的沒落」。它們前期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較低的外債,估計共約300億美元,兌為盧布後,購進高回報率的國債券。現在盧布貶值,國債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轉換為低利、長期,里外損失巨大。僅金融七巨頭之一的SBS-農業銀行當時就握有相當於10億美元的國家短期債券,頃刻之間不值幾文。據估計,商業銀行中有一半瀕臨破產。俄羅斯的SBS-農業銀行和國際商業銀行已被暫時置於中央銀行管理之下,其餘幾家大銀行不得不將自己的商業賬戶轉移到俄羅斯儲蓄銀行。由於普里馬科夫出任總理,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頭與政治關系基本被割斷,勢力大為削弱。

第三,俄羅斯金融危機波及歐美、拉美,形成全球效應。本來,俄國經濟經過連續6年下降,在世界經濟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僅佔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場規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興旺的8月的日成交額也不過1億美元。這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無足輕重。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配角可撼動全球經濟,引發歐美發達國家的驚慌呢?這里有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從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幾乎都相繼出了問題,使國際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可靠性產生懷疑,紛紛撤資避險,形成連鎖反應,俄羅斯當然也在其中。8月俄羅斯金融市場崩潰後,9月上旬短短兩周內,巴西也出現外資撤走140億美元、外匯存底從700億美元減到500億美元的金融危機。下次將輪到誰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關注熱點。

二是,美國對沖基金染指俄羅斯金融市場,並在俄8月17日那次匯市大跌、股市崩盤、國債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損失。這是造成全球效應的一個最主要原因。現已獲悉,外國投資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風波中約損失330億美元,其中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即對沖基金)虧損25億美元,索羅斯量子對沖基金虧損20億美元,美國銀行家信託公司虧損4.88億美元,現已面臨被德意志銀行合並的可能。現行的對沖基金借巨資進行金融投機,一旦失利,提供貸款的銀行即聞訊逼債,甚至驚動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來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驚恐,形成連鎖反應。

三是,德國是俄羅斯的最大債權國,俄羅斯出現由金融危機引起的信用危機很快波及德國乃至歐洲。俄迄今已欠德國750億馬克(約合444億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俄羅斯金融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影響德國債權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動。其沖擊波也傳到了歐洲金融市場,如法蘭克福股市上的DAX比價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數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蘇黎士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羅斯金融危機把俄羅斯經濟推向深淵,1998年經濟下降已成定局,估計1999年經濟還將下降。這是壞事,但這也可能促使俄轉變經濟改革和發展道路,拋棄貨幣主義一套作法,成為俄絕處逢生的轉機。從普里馬科夫3個多月來的作為看,只要以後政局穩定,是有可能出現轉機的。

閱讀全文

與蘇聯外匯儲備億美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螞蟻基金南方理財 瀏覽:801
基金理財怎麼賺錢 瀏覽:274
金融機構取什麼名字好 瀏覽:832
銀行外匯登記是什麼 瀏覽:322
做期貨能賺錢十大法則 瀏覽:642
企業穿透指標 瀏覽:477
上海市粵慧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222
輝煌金融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793
民營小微金融服務宣傳照片 瀏覽:831
金融機構收費治理報告 瀏覽:31
農信社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瀏覽:947
建行信用卡境外匯款 瀏覽:90
優先股屬於金融資產 瀏覽:103
收益型股權融資模式解釋 瀏覽:176
最新江蘇雞蛋價格行情預測分析 瀏覽:355
杠桿斜放的物體阻力 瀏覽:889
融資租賃年限平均法 瀏覽:421
海南分銷傭金規定 瀏覽:383
金融資本引入 瀏覽:788
甘肅信託費用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