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業銀行在跨國公司現金管理方面有哪些創新
有以下
(一) 產品多樣化 隨著企業對現金管理的需求愈加旺盛,銀行現金管理服務已經從簡單的收付款結算服務,向提供整體現金管理方案轉變,包括提供賬戶管理、流動性管理、投融資管理等多渠道產品,通過綜合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二) 跨境現金管理在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方針指引下,為進一步促進跨國公司投資便利化進程,2012年,北京、上海外匯管理局開展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改革,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在中國設立全球性資金結算中心,探索外匯監管的新思路、新做法,推動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在北京、上海落地。隨後,試點范圍不斷擴大,伴隨著2014年跨境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的試點范圍要求全面放開,企業跨境資金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強,全球現金管理服務已經逐步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各商業銀行相繼推出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的現金管理平台產品。
(三) 跨行現金管理企業為了生產經營和日常結算的需要,通常會在多個銀行開立賬戶,而目前大多數銀行的現金管理產品僅能夠實現行內賬戶資金的調撥。經過近幾年系統開發和技術革新,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推出以超級網銀為代表的跨行資金管理產品,並逐步整合進入各行的現金管理產品體系當中。幫助企業真正實現一端多控甚至一端全控的財資管理目標。
(四) 品牌建立與推廣 國內大部分的銀行已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現金管理品牌,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基於企業集團現金管理和集團賬戶管理的模式開展個性化服務。各商業銀行開始提升業務定位,優化市場策略,通過標准化產品的推出,打造各類現金管理品牌產品,來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盡管各家銀行的品牌名稱有所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客戶對現金管理產品的認知度,開啟現金管理業務品牌營銷新模式。
(五) 系統建設與開發 跨國公司現金管理業務的拓展與服務水平的提高,迫切要求商業銀行加快系統平台的建立,這樣才能保證現金管理業務的時效性。目前國內銀行對客戶需求的採集、整理、前期評估、規劃研發、後期管理等工作大量停留在半手工或點對點階段,信息傳遞不暢,缺乏強大的信息處理系統。要實現產品經營的決策科學化、制度化就需要加強信息系統基礎設施的建設
㈡ 2019年十三五規劃金融四大關鍵詞解讀
11月3日,《******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正式發布。在金融領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出四大關鍵詞,分別是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外匯管理負面清單、完善金融監管框架等。
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
,中國金融市場對外和對內雙向開放的舉措接二連三,這無疑大大加快了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而在此次《建議》中,「雙向開放」被多次提及。
《建議》提出: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
上海金融辦主任鄭楊此前曾這樣解讀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金融市場的雙向開放,實際就是要求境內外的機構和投資者,能夠雙向投資於境內外的證券期貨市場,兩方面能夠全部打通,雙向能夠進行很好的資金融通,推動交易。
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也有利於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近年來,人民幣跨境金融交易渠道逐步拓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有望在近期實現,外匯管理條例也在修訂之中。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顯然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2011年底推出的RQFII,實際上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環,其規模不斷增加,意味著將有更多人民幣迴流國內投資市場,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回環。而近日中德成立合資交易所,上證所理事長桂敏傑表示,三所共同出資在法蘭克福成立離岸人民幣證券產品交易平台,有利於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將為離岸人民幣市場提供豐富的投資工具,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鄭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上海自貿區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人民幣國際化按照原來提法叫做人民幣走出去,人民幣跨境使用。現在基本明確地提出來,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這就要求在全球范圍內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使人民幣能夠作為支付、清算和計價以及儲備貨幣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業內專家預期,,中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一重大金融改革能夠基本完成,並由此為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創造有利條件。
「雙向開放」同樣出現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部分。《建議》提出: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
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需要。從自貿區試點,到「一帶一路」戰略,從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到出資設立絲路基金,中國新一輪經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新格局正日漸清晰。在這一進程中,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被給予厚望。
業內專家表示,例如「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中,對金融業雙向開放有不少描述: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等等。可以說,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利於運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服務中國經濟參與全球競爭。
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
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2013年以來,銀監會開展了首批民營銀行試點工作,批復籌建的首批5家民營銀行目前已全部開業。在此次《建議》中,「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再次出現。
《建議》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曾在201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截至一季度末,民間資本在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股權中的佔比超過50%的已有100多家,占總數的70%左右。至一季度末,共批准54家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財務公司等4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籌建,22家已開業,這些機構大多都有民間資本的參與。
此外,有關金融機構的部分,《建議》同時提出:加強同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吸引國際資金共建開放多元共贏的金融合作平台。
業內專家指出,今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三家開發性、政策性銀行的改制方案終於靴子落地,金融機構尤其銀行業面臨的責任與挑戰日益重大。不僅如此,面對p2p、眾籌、第三方支付、小貸公司等一系列金融業態的新生,監管層將持何種態度,如何允許、鼓勵其在合法范圍內經營,又如何防控風險等,是對「十三五」金融監管提出的最大挑戰之一。
外匯管理負面清單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成功經驗正在逐步推廣,中國外匯管理也正向負面清單模式轉變。
《建議》提出:轉變外匯管理和使用方式,從正面清單轉變為負面清單。
其實早在6月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已在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方面打破經常和資本項目管理體制,尤其是在資本金和外債結匯方面引進負面清單管理,創新資本項下可兌換體制和機制。而在上海自貿區的外匯管理創新方面,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也曾建議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業內專家指出,外匯管理負面清單是落實簡政放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主體作用的現實需要,也有利於降低跨境貿易投資的成本,方便中國企業走出去、請進來,打通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資本流動渠道。在人民幣進入雙向波動階段、外匯流入流出漸趨平衡的背景下,實施外匯管理負面清單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
此外,外匯儲備管理制度也將進一步完善。《建議》提出:完善國有金融資本和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有效運用和發展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外匯儲備數量十分龐大,因此外匯管理體制需要改革。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
1994年初,中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在對資本與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對中資企業實行強制結匯,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少數非貿易非經營性收入外,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而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轉頭寸等都是有央行根據實際情況核定的,也就是說,央行是中國外匯市場最大的買入者。隨著中國連續貿易順差,央行只能購買超額的外匯,這就造成了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貨幣乘數的作用,形成過分寬裕的貨幣供給,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央行對國內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完善金融監管框架
「十二五」期間曾熱議的一行三會合並、成立類似金融穩定委員會等「大一統」機構的做法,在「十三五」期間是否推進,此次並沒有明示。不過,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還是被提上議事日程。
《建議》提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對此, 北京大學 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表示,改善並完善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是完全必要的。目前中國實行的分業監管、相互合作的金融監管體系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很難滿足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
曹鳳岐所提到的是當前越來越明顯的混業經營和分業監管之間的矛盾。「中國目前實行『一行三會』的分業管理體制,存在職責不清、監管重疊、監管漏洞、監管套利、監管成本高和監管效率不高的問題。各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協作和合作也存在很多問題。最終中國應當走金融統一監管或綜合監管之路,變分業監管為統一監管。建立統一監管、分工協作、傘形管理的金融監管體系。」
曹鳳岐指出,應該在條件成熟時,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職能的中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金監會」),進行綜合金融管理,負責統一制定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規劃,通盤考慮和制訂金融法律、法規,協調監管政策和監管標准,監測和評估金融部門的整體風險,集中收集監管信息,統一調動監管資源。通過統一的監管機構,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其他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進行監管,以維護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穩定發展。中國金監會對中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進行統一監管。現在的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變成金監會的下屬的分業監管部門,分別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和相應的金融市場進行監管。金監會制訂金融監管政策和法規,協調各監管機構之間的關系。
㈢ 我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有何特點
一、從層級上看,外匯管理法規「位卑權重」。二、從方式上看,外匯管理法規「寬嚴相濟」。三、從內容上看,外匯管理法規「對事不對人」。從1980年《外匯管理暫行條例》與1996年《外匯管理條例》相比較可以看出這一特點。四、從執行上看,外匯管理法規可操作性日益加強。首先,我國外匯管理體制協調,管理權力集中有效。五、從體繫上看,主體性外匯管理法規「獨善其身」。六、從立法與實踐的關繫上看,外匯管理法規未能與時俱進。七、從世界范圍上看,外匯管理法規與國際慣例「若即若離」。
㈣ 今年2007中國最新的外匯管理措施有哪些
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局長胡曉煉在會議上表示,2007年將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以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根據部署,2007年外匯管理工作將把握四方面重點任務:
一是進一步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是繼續有序放寬企業和個人持匯、用匯限制,加快外匯市場發展,為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擴大外匯市場產品,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有效防範風險,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
二是進一步拓寬對外投資渠道,引導資金有序流出。重點是逐步放寬機構和個人對外金融投資的規模、品種等限制,力爭在擴大對外金融投資方面取得新進展。同時進一步改善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繼續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
三是加強對跨境短期資本流動特別是投機資本的有效監控。重點是改進外債管理方式,嚴格控制外債過快增長,繼續落實和鞏固貿易外匯收結匯、個人外匯和外資進入房地產等三大監管政策,加強對貿易信貸等資金流入的管理,嚴格監控異常資金流入。
四是積極採取先進的技術手段實施監管。重點是對異常跨境資金流動和非法外匯交易實行嚴密監測,進一步提升外匯管理電子化水平,提高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的效率。
外匯管理新規企業受惠 諸多風險需作防範。
根據調整後的外匯管理政策,境內機構有真實貿易背景且有對外支付需要的,可在開戶銀行憑有關法規規定的有效憑證和商業單據,提前辦理購匯,並存入其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過去有海外訂單時,國內集團公司需要等到海外的貿易訂單發來,帶齊各類手續單據才能去銀行辦理購匯手續,實際購匯和海外企業需求之間存在時間差,而且購匯方式也是「一單一批,額度很小」。如果外商的訂單周期較短,或者公司自身在海外采購的商品較為緊俏需要預付外匯時,購匯問題就比較突出。此外,由於經常項目外匯賬戶實行限額管理,最高限額標准較低,手續繁瑣,還加大了企業換匯成本,降低企業經濟效益。 而在此次政策調整中,境內機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保留的外匯限額,按上年度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80%與經常項目外匯支出的50%之和確定。「按照目前保留外匯的限額,我們公司每個賬戶外匯余額可以達到5000萬美元,完全可以滿足集團公司的日常用匯需求。」
事實上,外匯政策調整的最大亮點是資本項目的進一步放開,而放開後可能加劇市場風險。國際金融專家、研究員譚雅玲認為:「在參考一攬子貨幣的情況下,企業和機構應該理性地對待外匯政策變化。可以借鑒日本的外匯管理經驗,特別是日本企業應對外匯風險的管理。」她介紹說,日本的企業一般會根據外匯價格變化,在歲末年初做出預估,根據匯率變化的資金風險和產品組合,依據企業經營模式及需求,做出應對方案。「這種主動避險的操作方法效果明顯,雖然日元匯率大起大落,但企業經營比較穩定。日本潛在的競爭力已經從貿易大國轉向投資大國。」相比而言,國內的機構和企業滯後於政策的發展,企業習慣依靠於政策的扶持,習慣於依靠銀行方面進行理財。 梅新育則認為,政策制定者在考慮解決企業微觀需求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監管國際游資內流的宏觀經濟管理需求。「『提前錯後』、尤其是貿易信貸操作,已經成為國際游資內流的重要渠道。」另外,目前雖然發展中國家保持著較大規模的資本凈流入,但是國際資本流動方向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顯著逆轉,「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具體政策察看外匯管理局網站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資本項目部分管制
按照「循序漸進、統籌規劃、先易後難、留有餘地」的改革原則,中國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2004年底,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定的43項資本項目交易中,我國有11項實現可兌換,11項較少限制,15項較多限制,嚴格管制的僅有6項。
目前,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資本項目外匯收入均需調回境內。境內機構(包括外商投資企業)的資本項目下外匯收入均應向注冊所在地外匯局申請在外匯指定銀行開立外匯專用帳戶進行保留。外商投資項下外匯資本金結匯可持相應材料直接到外匯局授權的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其他資本項下外匯收入經外匯管理部門批准後才能賣給外匯指定銀行。除外匯指定銀行部分項目外,資本項目下的購匯和對外支付,均需經過外匯管理部門的核准,持核准件方可在銀行辦理售付匯。 我國對外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一直比較寬松。近幾年,不斷放寬境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支持企業「走出去」。
外商直接投資管理:外商投資企業的資本金、投資資金等需開立專項帳戶保留;外商投資項下外匯資本金結匯可持相應材料直接到外匯局授權的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其他資本項下外匯收入經外匯局批准後可以結匯;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項下支出經批准後可以從其外匯帳戶中匯出或者購匯匯出;為進行監督和管理,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外匯登記和年檢制度。
境外投資管理:國家外匯管理局是境外投資的外匯管理機關。境內機構進行境外投資,需購匯及匯出外匯的,須事先報所轄地外匯分局(外匯管理部)進行投資外匯資金來源審查;全部以實物投資項目、援外項目和經國務院批準的戰略性投資項目免除該項審查;境外投資項目獲得批准後,境內投資者應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境外投資外匯登記和投資外匯資金購匯匯出核准手續。國家對境外投資實行聯合年檢制度。 在證券資金流入環節,境外投資者可直接進入境內B股市場,無需審批;境外資本可以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間接投資境內A股市場,買賣股票、債券等,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境內證券投資必須在批準的額度內;境內企業經批准可以通過境外上市(H股),或者發行債券,到境外募集資金調回使用。
證券資金流出管理嚴格,渠道有限。除外匯指定銀行可以買賣境外非股票類證券、經批準的保險公司的外匯資金可以自身資金開展境外運用外,其他境內機構和個人不允許投資境外資本市場。目前,已批准個別保險公司外匯資金境外運用,投資境外證券市場。另外,批准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進行金融創新試點,開辦外匯資產管理業務,允許其通過專用賬戶受託管理其境內客戶的外匯資產並進行境外運作,國際開發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也已開始試點 外債管理:中國對外債實行計劃管理,金融機構和中資企業借用1年期以上的中長期外債需納入國家利用外資計劃。1年期以內(含1年)的短期外債由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外商投資企業借用國際商業貸款不需事先批准,但其短期外債余額和中長期外債累計發生額之和要嚴格控制在其投資總額與注冊資本額的差額內。所有的境內機構(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借用外債後,均需及時到外匯局定期或者逐筆辦理外債登記。實行逐筆登記的外債,其還本付息都需經外匯局核准(銀行除外)。地方政府不得對外舉債。境內機構發行商業票據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批,並佔用其短貸指標。
另外,境內機構180天(含)以上、等值20萬美元(含)以上延期付款納入外債登記管理;境內注冊的跨國公司進行資金集中運營的,其吸收的境外關聯公司資金如在岸使用,納入外債管理;境內貸款項下境外擔保按履約額納入外債管理,並且企業中長期外債累計發生額、短期外債余額以及境外機構和個人擔保履約額之和,不得超過其投資總額與注冊資本的差額。
對外擔保管理:對外擔保屬於或有債務,其管理參照外債管理,僅限於經批准有權經營對外擔保業務的金融機構和具有代位清償債務能力的非金融企業法人可以提供。除經國務院批准為使用外國政府貸款或者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進行轉貸外,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不得對外出具擔保。除財政部出具擔保和外匯指定銀行出具非融資項下對外擔保外,外匯指定銀行出具融資項下擔保實行年度余額管理,其他境內機構出具對外擔保須經外匯局逐筆審批。對外擔保須向外匯局登記,對外擔保履約時需經外匯局核准。
此外,目前已批准中國銀行進行全球授信的試點,為境外企業發展提供後續融資支持;允許境內居民(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設立境外融資平台,通過反向並購、股權置換、可轉債等資本運作方式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從事各類股權融資活動;允許跨國公司在集團內部開展外匯資金運營;允許個人合法財產對外轉移;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人民幣匯價的管理: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買賣價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市場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歐元、日元、港幣等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浮動幅度為上下3%。外匯指定銀行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確定掛牌匯率,對客戶買賣外匯。銀行對客戶美元掛牌匯價實行價差幅度管理,美元現匯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交易中間價的1%,現鈔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交易中間價的4%,銀行可在規定價差幅度內自行調整當日美元掛牌價格。銀行可自行制定非美元對人民幣價格。銀行可與客戶議定所有掛牌貨幣的現匯和現鈔買賣價格。 完善銀行結售匯統計,啟動銀行結售匯統計報表改造工作,重新設計和開發了新版銀行結售匯統計系統;升級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加快建設國際收支統計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高頻債務監測系統和市場預期調查系統,不斷提高預警分析水平。
提高國際收支統計數據透明度。我國編制並對外公布國際收支平衡表,通過金融機構進行國際收支間接申報。自2005年起,外匯局每半年發布一次《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1980年12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 1996年2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1996年底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後,對該《條例》進行了修訂。近年來,對建國以來的各項外匯管理法規進行了全面清理和修訂,重新制定和公布。總之,根據國情和外匯管理工作實踐,通過不斷充實、完善外匯管理法規,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 的外匯管理法規體系。
下一階段,外匯管理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調節國際收支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努力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一是加大制度創新力度,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二是有序可控地拓寬資本流出入渠道,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三是積極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進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四是規范和引導境外人民幣流通使用,促進人民幣區域化。五是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管理,防範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經濟安全。六是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外匯市場秩序。
㈥ 中國現在的外匯政策急求~
國家對外匯沒有放開也沒有禁止的,看各地地方對政策的理解程度,有的寬松有的嚴格的
㈦ 什麼是外匯管理改革的戰略目標
國際收支平衡是我國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之一,是保持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和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標志。因此,維護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既是外匯管理的核心職責之一,也是長期以來外匯管理改革所要實現的戰略目標。
這些問題反映出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還不十分牢固。特別是隨著我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通過資本管制來緩解收支失衡的空間越來越窄,短期內雖仍有效,但長期實行,效果會減弱,影響正常的貿易和投資活動。這雖是我國經濟發展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有現象,但與我國經濟發展較多依賴投資和外需、國內儲蓄投資關系沒有理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資本流出渠道不暢息息相關。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實事求是地推進制度創新,打好外匯管理改革攻堅戰。
㈧ 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歷史很急啊!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在過去30年中,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適應和促進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歷程
過去30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1978~1993年,改革開始起步,以雙軌制為特徵。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建立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實行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管理體制。二是1994年到本世紀初,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取消外匯留成與上繳,實施銀行結售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全國外匯市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初步確立了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地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時期我們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三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場體制進一步完善,我國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外匯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外匯管理從「寬進嚴出」向均衡管理轉變,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發揮利率、匯率的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30年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主要發生了以下變化:
第一,人民幣經常項目分步實現了可兌換。改革開放之前,外匯統收統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所有外匯收入上繳國家,外匯支出由計劃分配。1979年以後,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分配領域引入市場機制。隨著留成比例逐步提高,市場調節外匯收支的作用不斷提升。1994年,實現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取消對中資企業貿易及與貿易有關的非貿易經營性用匯限制。1996年12月,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取消所有經常項目對外支付和轉移的限制,所有經常項目外匯交易只需以真實性為基礎。此後,不斷簡化經常項目真實性審核程序和憑證,逐步允許企業按需保留經常項目外匯,對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全面推進進出口核銷制度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
第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也不接受外商投資。1979年以來,堅持審慎開放,按照「先流入後流出、先長期後短期、先直接後間接、先機構後個人」的次序,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適度對外借債、建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有序對外開放境內證券市場,到實施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戰略、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企業外匯強制調回要求及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實施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目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7大類43項資本項目交易中,我們嚴格管制的主要是針對非居民在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工具、非居民在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衍生工具、居民對外借款和放貸等幾項,限制較少或實現一定程度可兌換的共計二十多項。
第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市場化。改革開放之前,人民幣匯率水平由官方確定,實行固定匯率,匯率只作為核算工具。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外匯留成制度的實行,開展外匯調劑業務,形成官定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 1994年初,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轉向由市場決定。2005年7月,進一步改進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匯率彈性進一步擴大,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第四,外匯市場建立並獲得長足發展。計劃經濟時期,外匯高度集中管理,沒有外匯市場。改革開放之初,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1994年,實行銀行結售匯,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對客戶的結售匯市場。2005年7月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後,繼續改進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機制,擴大市場主體,增加市場交易工具,進一步理順供求關系。目前,初步形成了外匯零售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相結合,競價和詢價交易方式相補充,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類型外匯交易工具的市場體系。
第五,外匯統計監測體系不斷健全。1981年,我國制定了國際收支統計制度,自1982年開始正式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1985年起向社會發布;2005年起發布中國國際收支報告;2006年起發布國際投資頭寸表;1986年開始外債統計;1994年開始銀行結售匯統計;1996年開展跨境資金流動統計,2003年正式運行國際收支風險預警系統,2005年運行高頻債務監測預警系統和市場預期調查系統。目前,已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和要求、適合國情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制度。
第六,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極小。1994年以後,適應外匯儲備持續較快增長的需要,以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完善儲備經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有效控制各類風險。建立以投資基準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逐漸從側重短期流動性管理轉向長期多元化投資管理,建立較成熟的策略研究、投資決策和交易執行體系,形成較完善的業績評價、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架構。通過積極專業的投資、有效控制風險,實現了國家外匯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
實踐證明,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是成功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特別是涉外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收支與經濟總量之比從1982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126%,年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前三位,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位於前列,外貿外資對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我國外匯資源配置已經實現由計劃分配到市場配置、由稀缺到相對充裕的飛躍。1994年以來,除1998年外,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2007年年末外匯儲備增至1.53萬億美元,儲備規模排名世界第一。從2003年起,我國由對外凈債務國轉為凈債權國,2006年年末對外金融凈債權達 6621億美元。外匯管理方式則逐漸由事前審批轉向事後監督,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在促進對外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國際經濟風險的防範。
經驗和體會
回顧30年的改革歷程,我們有以下幾點經驗和體會:
一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隨著市場化、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發展,新事物、新矛盾不斷涌現,對外匯管理工作不斷提出新挑戰、新要求。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需要不斷開拓創新,敢於攻堅克難,堅持用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根據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時在人民幣可兌換、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突破,不斷消除影響涉外經濟發展和國際收支平衡的體制機制障礙。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管理思路、轉變管理方式,從重點管流出轉為對外匯資金流出入均衡管理,從事前審批、直接管理為主轉為事後監督、間接管理。
中國歷年外匯儲備總表 (1950~2007年)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二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服務大局。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30年的實踐證明,對外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當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也必須依靠改革開放。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要注意妥善處理推進改革與創新管理的關系,通過市場化改革,一方面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增強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改善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有效性,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三是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擴大,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我國人口眾多,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增加就業的壓力很大,國內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宏觀調控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經濟金融體系整體抗外部沖擊的能力有待加強。作為發展中大國和脫胎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後發國家,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把國情意識和世界視野相結合,既要學習借鑒國際上推進貨幣可兌換的經驗做法,又要結合國情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實踐中始終要注意把握改革力度和節奏,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可兌換的道路。
四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是外匯管理的中心任務。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根本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要始終注意按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支持發揮擴大內需、結構調整等政策對於國際收支平衡的根本性作用;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支持優化出口結構、擴大進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拓寬資金流出渠道,促進經濟內外均衡協調發展。
五是必須堅持改善監管、防範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金融危機、拉美貨幣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金融動盪此起彼伏。這顯示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金融領域的風險問題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和突發性,國際資本流動復雜多變,一國的開放也增加了受外部沖擊的可能。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一直把防範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在改革的整體部署上,注重審慎和漸進開放,注意與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承受能力、金融監管水平等相適應;在改革的過程中,注重與相關領域改革的綜合配套;在放鬆管制的同時,不斷加強和改進外匯業務的合規性、真實性監管,監督銀行履行代位監管職責,提升監管的手段,強化統計監測和預警,防範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戰略部署,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繼續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力爭在外匯領域關鍵環節和重點方面的改革取得新突破;繼續深化對外匯領域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准確把握國際收支平衡與宏觀經濟發展的關系,積極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不斷完善國際收支調節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宏觀經濟穩定;繼續穩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㈨ 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引起人民幣升值的議論不斷升級。你如何認識這個問題
摘要:
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為我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缺點也日益顯現。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實行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成為我國不可迴避的政策選擇。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有利於貫徹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化資源配置;有利於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高金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有利於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貿易條件;有利於保持物價穩定,降低企業成本;有利於促使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重點論述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重要意義,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並得出人民幣適時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
關鍵字: 匯率 人民幣匯率 升值 正面影響 負面影響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人民幣升值對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企業投資成本,就業與經濟增長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等等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利於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優化資源配置;有利於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高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從總體看,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相信我國的人民幣在長期被低估之後的緩慢升值必然會對我國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 人民幣匯率概述
(一)匯率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所謂匯率,就是兩國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想實現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就必然要進行貨幣的支付。而由於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以及各國商品,勞動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兩國一張等面額的貨幣所代表的實際購物量並不相等。這就需要將兩國貨幣按一定的比率進行折兌,雙方交易才能公平進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一些國家的貨幣因其經濟的強勢發展而逐步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作為支付手段,形成強勢幣種,如美圓,日圓,歐圓等。這些貨幣也逐漸成為各國外匯儲備的幣種。各國在結合本國實際國情的基礎上,逐步地確定了本國的匯率和匯率制度,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二)人民幣匯率
1994年以前,我國先後實行了固定匯率制度和雙軌匯率制度。1997年匯率並軌以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圓。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且通過調控市場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實踐證明,這一匯率制度符合中國國情,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的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5年7月21日,央行突然宣布,我國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圓,人民幣升值2%。繼宣布人民幣升值2%之後,央行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改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和外匯指定銀行掛牌匯價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放寬了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區間,增強了外匯指定銀行定價的自主性,其目的就是擬通過市場來反映出人民幣的真實匯率水平。
二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有利方面:
(一) 本幣升值將增強人民幣的支付能力。
1減輕我國償還外債的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加速經濟的發展,中國借了大量的外債。近些年更是出現了外債總規模和短期外債比例雙雙快速增長的趨勢。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底,中國外債余額達到2286億美元,增長18%,其中短期外債增長更快,數額已佔到總額的45.6%,超出了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人民幣升值以後,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償還外債的壓力。
2 提高我國企業海外並購的能力
近幾十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朗。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中國企業必須果斷實行「走出去」的戰略,而要「走出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並購國外企業。事實上,我國已有不少企業獲得了成功,如今年5月1日,聯想收購了IBM全球PC業務,此舉使得聯想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當然,也有的企業遇到了一些挫折,如近期海爾收購美國第三大電器生產商美泰克、中海油收購美國的優尼科石油公司,原因之一就是競爭對手的報價更高。顯然,人民幣升值之後,中國企業在國外並購的時候會變得更富競爭力。
3增加我國百姓的財富效應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歡到國外去度假旅遊或接受教育。他們就是本輪人民幣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他們得到了比其他國人更大的財富效應,也就是說他們變得更「富有」了,今後他們出國留學或旅遊,將會花比以前更少的錢;或者說,花同樣的錢,將能夠辦比以前更多的事。20世紀80年代的阿根廷人,就是在比索升值後游遍了世界各地,因為他們變成了「南方國家中的富人」。
4降低我國進口商品的成本
中國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也是一個技術落後的國家。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產業的升級換代,中國每年都需要從國外購買大量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氣)、原材料(如鐵礦石)、先進設備以及各種先進的技術,而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大多是以美元計價的,近年來美元的持續貶值(人民幣又是盯住美元的)使得我國進口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人民幣升值之後,上述商品都會變得更加「便宜」,從而會有效降低我國進口的成本。
(二)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面對經濟「過熱」的局勢,我國政府實行了「穩健的」(實際上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此同時,面對外匯源源不斷的流入,央行又不得不被動地發行大量的基礎貨幣,而基礎貨幣的過度發行必然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幣的升值使得我國這種被動性的貨幣發行數量減少,這樣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就得到了一定的保證。從而獨立的貨幣政策對我國金融當局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吸引利用外資及保證經濟高速增長等方面擁有更大的空間和迴旋餘地。
(三)降低我國發生通脹的可能並刺激股市。
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了「過熱」的現象,對此政府果斷採取了一系列的緊縮性調控措施,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國CPI同比上漲2.3%。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生通脹的隱患仍然存在:上半年我國GDP增速仍高達9.5%、房地產價格一直高居不下並有繼續上升的趨勢。人民幣的升值將會有效緩解我國通脹的壓力:一方面,由2可知,進口產品價格下降,將最終帶動整個社會的價格下降,從而減輕輸入性通脹壓力;另一方面,由3、4可知,沖銷成本的降低,會減少我國被動增發的人民幣數量,從而降低發生通脹的可能性。由於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對股票市場來說應該是一個實質性的利好。因為這會使得以本幣標價的商品如股票變得更具投資價值,從而吸引大量外來資金投到股票市場上去,並最終帶動股市的上漲。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台灣地區的貨幣升值後,三地的股市都經歷了一波長達十數年、漲幅十數倍的大牛市。今天,人民幣在中國股市持續下跌數年之後升值,使得中國股市更具吸引力。有理由相信,中國股市必將迎來一輪波瀾壯闊的漲升行。
(四)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
人民幣升值會導致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的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會導致所有行業利潤的減少,有的行業會由於人民幣的升值而導致利潤增加。同時由於各行業對貨幣升值的敏感性不同,從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不同行業利潤沖擊的時間長度和波動性會產生差異。在所有的行業中,交通運輸設備行業利潤的沖擊、特殊用途設備利潤的沖擊、鐵冶煉行業利潤的沖擊和橡膠行業利潤的沖擊對人民幣匯率升值有一種正向的沖擊作用,也即人民幣匯率升值會導致這兩個行業利潤的增加。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這兩個行業的中間產品均依賴進口,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導致這兩個行業利潤空間的拉大。例如:人民幣升值對鋼鐵行業的最大利益在於降低鋼鐵行業的采購成本:目前40%左右的鐵礦石依賴進口,而以鐵礦石為主的原料占鋼材成本的30-40%,人民幣升值對鋼鐵行業的負面影響主要是將加大鋼材的進口量,同時減少出口量。當然這種負面影響是中長期的,在短期受國內需求和國內外價差制約,這種負面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首先,目前國內鋼材需求仍然旺盛,出口量所佔產量比例僅為4%。從產品結構而言,出口的主要是附加值較低的線材及普板等產品,進口產品則以國內無法生產或者是產能不足的高附加值產品,包括汽車用薄板、船用中厚板等。國內有不少人抱怨,人民幣升值會減少中國的商品出口。的確,從短期來看,這種說法是對的。然而,當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該種說法就不盡然了。從有關資料不難看出,近年來我國出口增長較快的商品多為一些附加值極低的商品,這些商品不僅浪費了我國大量的寶貴資源,還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污染,明顯與中央提出的「發展循環經濟」精神相悖。人民幣升值將會迫使生產此類商品的廠商或者退出,或者提高生產工藝,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提升。1985年廣場協議後,韓國和中國台灣等地正是在貨幣升值之後實現了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
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資本成本和收入的提升將在長期內改變我國的經濟結構,重新賦予行業不同的成長速度,並使不同行業的企業業績出現分化。人民幣升值將通過兩種途徑對不同行業產生影響。一是因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資本成本和收入的提升將在長期內改變我國的經濟結構,重新賦予行業不同的成長速度,並使不同行業的企業業績出現分化。二是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改變行業內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成本等賬面價值,通過外匯折算差異影響其經營業績。概括而言,人民幣升值將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或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而對出口行業、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沖擊較大;其他則影響較小。
(五)人民幣升值促進對外貿易
通常意義上來說人民幣升值後會造成進口大量增加,出口減少,打擊出口,這恐怕是反對或者擔心以至恐懼人民幣升值的學者的最主要的理由。這種流行的說法主要是根據金融學中「貶值促進出口,限制進口;升值促進進口,打擊出口」的理論,但是,他們忽略了這一理論發生效力的兩個前提:首先,通過貶值改善貿易收支必須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即出口和進口的需求彈性大於1時,貨幣貶值有利於改善貿易收支);其次,該理論僅對一般貿易而言。
1,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影響並不十分明顯。
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進出口的數量和金額呈同方向變動,貨幣貶值可以改善貿易收支,反之,貶值則不一定會促進出口改善貿易收支,這就是說,升值對出口的影響要重新考察。經濟學教授範金在2004年計算我國中長期出口產品價格需求彈性為-0.857932,絕對值小於1,就是說人民幣每升值1%,假設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同比例提高,出口數量就會減少0.857932%,但是由於出口價格提高的幅度超過了出口數量減少的幅度,出口金額反而提高。所以升值不會減少出口金額。
2,升值不擴大貿易逆差。
這依據的是我國外貿結構的特殊性,即加工貿易發展,使進口與出口之間呈同方向運動而不是反方向運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工貿易已成為推動我國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因。此外,若動態考察出口產品成本與匯率變動的關系,適當升值將引起出口成本與結構的相應變化,總體來說有利於出口和貿易收支,這也是源於我國加工貿易的特殊性,一般貿易則與之相反。從另一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國內工資隨技術水平而提高,從而帶動整體工資水平提高。這也正是我們需要的。
3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貿易條件
所謂貿易條件,就是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不能盲目認為,依靠貶值,擴大出口,就一定可以改善貿易條件。按照彈性分析理論,只有當出口與進口的供給彈性之積小於出口的與進口的需求彈性之積時,貨幣貶值才可以起到改善貿易條件的作用。事實上,1978-1994年,我國人民幣匯率幾次貶值,而貿易條件卻持續惡化,出現了經濟學上稱為「外貿貧困增長」的現象。1993~2000年中國整體貿易條件下降13%。這與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和產業結構不合理有關。出口產品價格在理論上隨匯率升值成比例提高這是貿易條件改善的首要表現,比如兩年之內人民幣升值30%,出口價格即提高30%,說不會打擊出口無人相信,可問題在於:其一,由於「J曲線效應」,出口的下降存在「時滯」;其二,加工貿易部分基本不受影響,而一般貿易出口產品成本中,進口部分也在60%以上,這樣,進口價格下降會促使企業更多地使用外國原材料和設備,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企業能消化大部分升值因素,工資不會隨匯率升值有很大提高,出口價格並不會隨名義匯率的上升而成比例提高,比如人民幣升值30%,一般貿易品的出口價格可能只提高15% 其次,對於人們最擔心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價格提高,其實是有好處的。一件襯衣在美國賣$30,提高到$50,沒有理由認為美國消費者就不買襯衣,或轉向墨西哥購買。即使如此,我國減少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數量而提高售價,也不會降低出口金額,同時可減少國際貿易摩擦。
範金教授曾採用社會核算矩陣技術,從一般均衡分析角度,以2005年中國社會核算矩陣為沖擊對象,就人民幣分別升值3%,5%,10%,20%和30%對我國的進出口所受影響進行情景分析,得出兩點結論:①人民幣升值3% 促進出口增加0.43個百分點,隨升值幅度增加,出口增加幅度也擴大。人民幣升值30%後,出口增加4.26個百分點。表明人民幣不論溫和升值還是大幅度升值,都不損害中國出口。②人民幣升值3% 促進進口增加0.32個百分點,隨升值幅度的增加,進口增加幅度也擴大,人民幣升值30%,進口增加2.32個百分點。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是有利的,不僅不會「打擊出口」,而且還可以改善貿易條件。
三 雖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有諸多的好處,但是,有利就有弊,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引進外資;人們原來在中國1億英鎊能作的事,人民幣升值後,可能需要增加上百萬英鎊的投資才能辦成了。這等於外商進來前什麼也沒買,就要憑空多支付上百萬英鎊,投資者肯定要劃算一番得失了。
(二)可能加劇我國的資本外流。人民幣升值,會使原來需10億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資,升值後會少用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會加速資本外流。我們必須意識到,目前資本外流對我國是不利的。
(三)人民幣升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可能。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然而,一旦人民幣升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可能。假如,人民幣對美圓的匯率升值10%,則我國的外匯儲備便縮水10%,這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嚴峻問題。一方面,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另一方面,本國貨幣匯率變動會通過資本轉移和對外貿易影響本國的外匯儲備。此外,儲備貨幣匯率不穩會影響和削弱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國際金融學原理告訴我們,匯率對外匯儲備起決定性作用,外匯儲備的增減是匯率變動的結果,幣值的低估或高估則通過引起貿易收支的變化最終導致外匯儲備的增減,我國外匯儲備之所以不斷增長,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幣匯率低估帶來了貿易上的相對優勢。但需要說明的是,長期順差、過多的外匯儲備也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第一,促使人民幣發行量增加,從而加重已經出現的通貨膨脹;第二,長期貿易順差加重本已過多的外匯儲備,不利於資金充分運用;第三,當儲備貨幣(如美元)發生貶值時,也會使我國蒙受巨大的損失。此外,由此引發的國際關系緊張也不可忽視。
(四)人民幣升值會減低中國企業的利潤,增大就業壓力。人民幣升值會給我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 國內物價、國民收入與就業、產業結構受匯率變動影響較大。本文僅談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升值後,導致進口商品以人民幣表示的價格下降,往往使我國居民對國產同類產品的需求下降,進而導致國內消費品價格下降。 但是,目前我國的進口接近半數屬於來料加工和來料裝配貿易。這些進口品價格下降不會帶動國內產品價格的普遍下降,且近年來大部分初級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美元單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93~2000年,中國進口價格總指數上升了19%,其中製成品上升20%,初級產品上升16%。 盡管如此,人民幣升值,對國產同類型產品產生的影響也會使國內企業的風險加大。因為匯率的變動引起進口材料、外銷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從而必然影響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此外,長期看,在消除短期通貨膨脹後,可能會引起通貨緊縮,不利我國經濟發展。
由此可見,人民幣升值恰似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但是,對人民幣升值問題不能就事論事,應將其放在更深層次的背景上考察。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符合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符合我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綜合全面考慮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產生的所有正反兩方面影響及其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程中的重大意義後,我國理智的對我國的匯率制度做好重大改革,綜合一切因素得出結論,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從全面,長遠的角度來看是有利的
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引導企業加強結構調整,平穩度過改革調整期。銀行和外匯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改進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企業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步伐,轉換經營機制,提高適應匯率浮動和應對匯率變動的能力,相信我國的匯率制度改革會使我們更加適應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使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俞永定:《消除人民幣升值恐懼,實現向經濟平衡發展的過渡》國際經濟評論,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