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威股份復合增長率高達44.35%的秘密
當初的水產飼料生產商通威股份如今已躍然成為國內的光伏龍頭,尤其硅料環節上無論是成本還是產能已是業內一哥。三年前通威曾喊出「330億打造12萬噸硅料、30GW電池片」的戰略規劃,但在2018年「531」襲擊下,行業曾揣測通威的固有戰略會有所「收縮」,沒曾想這一年其新增6萬噸產能,達到歷年產能增長之最。2015年才正式轉入光伏領域的通威股份過往幾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4.35%的,同創始人劉漢元的一系列操作有很大關系。
11月10日,光伏龍頭通威股份收漲33.56元/股,股價創下 歷史 新高,這背後是其龐大的硅料訂單將成為其未來幾年業績支撐。
光伏行業是一條高增速賽道,最近5年年均增速高達35%。而通威股份近四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4.35%,高於本就高速增長中的光伏賽道。今年勢頭尤其猛烈,高增速的預期政策的傾斜下,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跑步進場並押注光伏賽道,年內股價已經翻了三倍。
2016 年通威股份收購合肥通威、永祥股份後,才正式切入光伏行業,但現在已是「硅料一哥」。而翻閱財報發現,通威股份客戶與供應商的高重合度,或許透露了其高增長秘密。
超級大單在手
近日通威股份又拿下了一份多晶硅大單。
11月6日,近日晶科能源及其子公司四川晶科與通威股份下屬公司簽訂了2020-2023年的《多晶硅購銷框架協議》,擬向公司采購9.3萬噸多晶硅產品,預計將產生凈利潤合計約人民幣25億元。這已是近期公司簽訂的第三份有關硅料供應的合作協議了,此前8月份剛與亞洲硅王簽訂了12.48萬噸的多晶硅料長單采購合同,預計金額94.98億元。很快9月份,又與隆基股份簽訂協議,每年至少為隆基股份提供10.18萬噸多晶硅料,這三家合計需要31.96萬噸的晶硅需求。
而目前通威股份的硅料產能為8萬噸,明年底之前,行業內並無新增硅料產能投放。按照通威股份的說法是,實際產量在9萬噸/年左右,從現有情況看,明年還無法滿足現有需求,新產能釋放後才行。現在通威股份的策略是,朝著全球最大硅料供應商的位置靠近。根據通威股份的計劃,明年底公司硅料年產能將達到16萬噸,2022年達到20萬噸,到了2023年,年產能目標會達到29萬噸左右。今年以來,通威股份已宣布了近300億元的產能擴張計劃。
2月,公司啟動了永祥新能源二期和永祥雲南保山基地高純晶硅項目建設,目前永祥股份已形成8萬噸高純晶硅產能,而全部投產後年產能將超過16萬噸。而目前在建的樂山二期和保山一期項目合計超過8萬噸產能預計將於2021年建成投產。三年前通威曾喊出「330億打造12萬噸硅料、30GW電池片」的戰略規劃,但在2018年「531」襲擊下,行業曾揣測通威的固有戰略會有所「收縮」,甚至偃旗息鼓。不過,從產能布局來看,通威股份已經在全球高效電池片領域「獨占鰲頭」,高純晶硅業務也已經是業內一哥。
另類的通威股份和劉漢元
在中國新能源企業的發展譜系裡,無論其創始人劉漢元,還是通威集團,都顯得有些另類。
根據資料,通威集團之前主要以農業及太陽能光伏為主業,農業業務包括水產飼料、畜禽飼料等的研究、生產和銷售,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
因創建生產魚飼料的工廠,22歲的劉漢元便坐擁千萬財富,25歲後身價過億,逐漸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飼料大王。90年代,畜禽飼料的競爭已趨至低毛利率狀態下的白熱化,為了對企業整合降本,1994年劉漢元把總部遷往了成都,而彼時通威已經是年營業額4億元的企業。劉漢元曾篤定地表示「能在飼料行業生存下來,就能在任何一個行業生存下來。」其在飼料行業的成功,萌發了其涉足其他產業的念頭。但1995年其斥巨資控股前東德一家it企業,卻由於對市場把握不足最終失敗,第一次踏足其他領域就鎩羽而歸,隨後便又專注飼料主業,直至五年後找到了新的投資方向。2000年,他差點投資新光硅業,新光硅業是中國第一個立項的年產1000噸多晶硅項目,為當時四川省「一號工程」。
轉變的契機出現在2002年,劉漢元進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就讀EMBA,畢業以後連讀DBA工商管理博士,其博士論文即為《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選擇》,形成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主要發展方向的研究成果,這無疑打開了其對清潔能源認知的新世界。
同一年11月,公司控股股東通威集團與四川巨星企業集團共同成立永祥股份的前身永祥樹脂,與熟識的企業家一道選擇進入了化工樹脂行業,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又發現PVC這種材料的部分產品可用來作多晶硅原料,直到2004年德國光伏市場爆發式增長,全球市場由此啟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劉漢元進入光伏行業的決策,他開始了一年多對光伏行業的全方位調查。在多方論證後,覺察到PVC產業已落人後,新能源雖在小范圍內掀起了風浪,但還沒有真正開啟,此時入界猶未為晚。
2006年12月19日劉漢元在北京與70歲的多晶硅專家戴自忠長談後,正式宣布進軍多晶硅行業,並確定了主攻多晶硅的業務脈絡。隨即2007年4月,永祥樹脂投資組建永祥多晶硅,同年5月更名為永祥股份,並於次年50%納入上市公司體系。沒曾想2008年整個行業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多晶硅價格劇烈起伏,剛介入多晶硅生產不久的通威預期收入減少。但這似乎並未動搖劉漢元的決心,他表示,「如果以做飼料的方式來做多晶硅,十年之內,通威就有望進入全球多晶硅生產企業前三甲」。不過,出於上市公司經營的考慮,永祥股份曾於2010年3月轉回控股股東通威集團。跨界進入完全陌生的新能源領域,讓劉漢元收獲了「中國光伏新能源第一人」的頭銜。
跳躍式發展背後:客戶供應商高度重合
目前承接通威股份光伏新能源業務的主要是永祥股份和合肥賽維,其中永祥股份2016年由通威集團轉出再次納入上市公司板塊,主要負責多晶硅業務,納入時已擁有 1.5 萬噸多晶硅產能;而2013年集團競購得合肥賽維100%股權,則在2016年10月份並入上市公司,主攻電池片業,納入時合肥通威已擁有 2GW 多晶硅電池產能,全年出貨量近 1.6GW,已是國內主要的晶硅電池生產商之一。
經過上述 2 次並購,公司形成了以多晶硅料、電池片及光伏發電三大環節為核心的光伏產業鏈業務布局。
通威股份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光伏組件部分,光伏組件主要細分為5個環節,多晶硅、矽片、電池片、組件、光伏電站,通威股份掌握的多晶硅、電池片也是整個光伏產業鏈中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的兩個環節。不過,雖然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大多龍頭公司有各種側重點,但其業務一般都從矽片開始,一直延伸至光伏電站環節,隆基股份、中環股份、晶澳 科技 都是如此。而通威股份的業務布局並不連續,主要集中在上面提到的三大環節,其他的環節通威股份選擇了向其供應商采購,從而其形成了客戶與供應商高度重合的局面,這些供應商中不乏行業競爭對手,關系頗為微妙。
早在2015年4月29日,隆基股份發布了一則與通威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公告,表示雙方將聯合開展矽片、電池及組件、終端系統的研發工作。通威集團將優先採購隆基股份的單晶矽片和組件,隆基股份也將優先採購通威股份的硅料和電池片。
通威集團表示:將進一步擴大電池產能,爭取與隆基股份的矽片及組件的產能擴充協同發展。2016年通威集團將其光伏產業注入了上市公司之中之後,通威集團與隆基股份進行了更深入的合作,2017年與隆基股份以及天合光能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年產5GW的單晶硅棒,還單獨與隆基股份合資成立投資年產5萬噸高純多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項目。通威股份這么的目的就是,同對方簽訂供應鏈合作協議。
上市公司和中環股份合作模式與隆基股份如出一轍。2018年5月28日,上市公司與中環股份也簽訂了一份產業鏈合作框架協議,並再一次認可了中環股份這位重要的客戶及供應商。數據顯示,隆基股份的多晶硅采購數量,約佔到上市公司2018年全年銷售數量的20.83%,2019年全年銷售數量的32.92%。隆基股份與中環股份兩家公司在2019年采購的多晶硅,佔到上市公司全年銷售數量的89.29%。除了矽片,中環股份還采購上市公司的太陽能電池。
通過建立這種戰略關系,合作的雙方不僅能夠解決自身產品銷售,還能保證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通過這種方式,通威股份只需將資源資金集中在自己擅長的環節,減少資金壓力。2007年至今,通威股份先後推出10次定增預案,但只有2013年的一次及2016年的兩次成功實施。僅僅藉助資本市場,2016年以來,通威股份的募資或達130億元。通威股份的瘋狂的產能擴張曾遭到外界詬病,其擴張時正值硅料價格底部。特別是2018年「531」襲擊下,行業也曾揣測通威的固有戰略是否會有所「收縮」,但從劉漢元過往的舉動來看,收縮的可能性不大。2018年通威股份新增產能6萬噸/年,為產能增長之最。
成本管控強:硅料成本已是業內最低
劉漢元真的用做飼料的方法在做多晶硅,做飼料講求成本管控且進入買方市場的飼料行業要求強化客戶關系,這兩點都被劉漢元深刻的復制到了多晶硅業務上。產能擴張下資金壓力大的通威股份開始發揮自己在飼料行業的優勢,成本管控能力。
多晶硅的生產成本主要由電力、原材料硅粉、人工、檢修以及設備折舊,其實最主要的是電力成本,佔到多晶硅生產成本的30%。一般在擴產前,企業會先確定廠房的電價。由於低電價區域越來越少,符合擴產的區域也越來越少,廠房的選址拉高了硅料環節的進入門檻。
通威股份這兩年新建的多晶硅產線紛紛選址在新疆、內蒙古等西部地區,至2018年底新疆、內蒙、四川地區多晶硅產能規模已超過國內總產能的80%。據通威股份 2018 年 10 月公告,新建包頭、樂山兩處產能的平均生產成本預計約為 4 萬元/噸,較原永祥樂山舊產能約 5.5 萬元/噸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約 27.3%。
在2020年,永祥多晶硅生產成本降低到5萬元/噸以下;永祥新能源和內蒙古通威生產成本穩定在4萬元/噸以下;力爭光伏發電最優項目的系統投資成本突破3.5元/W 以下。
如今公司在硅料環節的生產成本已經是業內最低,下降空間主要來自生產效率的提升和費用的管控,其打造的采購戰略聯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成本優勢。由於硅料環節的進入門檻高,行業競爭格局穩定,幾乎沒有新玩家接入。目前硅料產線的單位投資額在10 億元/萬噸,遠高於其他環節;從擴產到產能落地預計需要 1-1.5 年時間,爬坡到滿產狀態預計還需要 1 年左右時間,長周期又導致回收期長。
但也有一個好處,行業競爭格局穩定。根據各家企業已經公布的信息,預計 2021 年將有 3 家企業擴產,分別是通威、協鑫、亞洲硅業,擴產計劃分別為 3/2/2 萬噸,行業擴產產能較少,通威股份擴產後將成為行業市佔率第一。但擴張的代價是,公司的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合計由2015年的24.59億元至2019年的280億元,升超過十倍。
但進入2020年後,通威股份的擴張依然在繼續。2020年2月11日,通威股份的一份「規劃公告」,一份「項目公告」,震驚業界——投資200億元分期擴產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中期規劃,到2023年,通威股份高純晶硅業務和電池片產能,將可能分別達到22-29萬噸和80-100GW。
類似的規劃和擴張早已不是第一次,數年來,這家企業創造的各種「速度」和「第一」早已讓人目不暇接。不管產業處於「滯緩期」、上升期、困惑期,還是「531」後的冰凍期,這家企業在戰略上的定力與執行,從來沒有打絲毫的「折扣」,甚至是加速實現,提前達成目標,這背後通威的戰略定力與長期形成的執行文化無疑深刻影響著這家企業的長遠發展。
2. 正泰電器購買17個分布式光伏項目公司100%股權
7月2日晚間,正泰電器(601877,SH)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泰新能源)從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基股份;601012,SH)旗下6家子公司購買17個分布式光伏項目公司100%的股權,轉讓交易總價為7.03億元。
7月3日,正泰電器證券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本次收購光伏項目出於公司產業結構性調整需求,與日前出台的光伏新政並無直接關聯。對於光伏新政的影響,該負責人表示,短期內光伏新政對整個光伏行業包括公司還是有一定影響,長期來看,在降成本等條件允許下,分布式光伏等項目依舊有發展空間。
17家公司凈利超1200萬元
正泰電器公告顯示,交易公司全資子公司正泰新能源於2018年6月29日與隆基股份旗下6家公司,即西安隆基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隆基)、廣東隆基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北隆基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長嶺東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海城市迪盛海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武城縣森能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項目合作及股權轉讓協議及相關補充協議,收購前述6家公司持有的17個光伏項目公司的100%股權,涉及光伏項目容量共計106.3MW,股權轉讓交易總價為7.03億元。
記者注意到,此次隆基股份出售分布式光伏的旗下6家公司的業績並不理想。截至2018年3月31日,凈利潤均為虧損,西安隆基虧損最嚴重為594.84萬元。不過,具體到旗下17個分布式光伏項目公司來看,合並利潤情況還不錯。截至胡友談2018年3月31日,這17家公司凈利潤超過1200萬元。
正泰電器預測,本次收購的電站具有良好的投資回報,對公司未來利潤增長產生積極影響;經初步測算,本次交易標的可為公司下半年貢獻凈利潤,最終數據以公司年度審計報告為准。
自2016年置入光伏資產至今,正泰電器光伏板塊發展迅速。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2016年末公司持有電站數及總裝機容量為150座和1547MW,至2017年末,上述數據已上升到329座和2314.94MW,增速極快。
正泰電器在公告中表示,通過本次收購,進一步拓展了公司在光伏領域的業務,優化了持有電站結構及區域布局。公司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出於限電等問題的考慮,出售和收購相應區域的電站都屬於政策結構調褲碰整。
正泰電器稱:「分布式光伏具有『定向輸送,協同供電,就地生產,就近消費』的特點,現國內正處於電力市場交易改革發展的關鍵期,本次收購為公司把握電改機遇提供了進一步支持,為公司在光伏行業的快速、規模化布局奠定基礎,推動實現公司戰略,進一步增強公司市場競爭力。」
短期仍受新政影響
作為國內低壓電器龍頭企業,正泰電器2016年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注入集團公司旗下光伏資產。以期突破此前因低壓電器業務陷入低迷而導致整體業績增長陷入瓶頸的狀態。
光伏資產上市後給正泰電器的業績注入活力,在完成重組的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其中,光伏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74.43億元,比2015年增長36.77%。
年報顯示,正泰電器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34.17億元和28.4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13%和29.98%。今年一季度,正泰電器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6.13億元,同比告和增長70.59%。兩個報告期內,正泰電器扣非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分別為26.32億元和5.99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高達64.96%和85.59%。
6月1日,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光伏建設規模將被控制,電價及補貼也被降低,光伏新政引發行業震動。
隨後,光伏板塊上市公司股價集體重挫,隆基股份、中環股份、晶盛機電、正泰電器等個股出現跌停,板塊整體跌幅居前。據粗略統計,光伏板塊上市公司僅在6月4日市值蒸發超過250億元,而在整個2017年,實現盈利的光伏企業上市公司凈利潤總和也就在300億元上下。
截至7月3日,公司股價報收於22.10元,相比6月1日26.02元的價格仍有差距。正泰電器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光伏新政對公司短期內會有影響,公司也在積極應對,未來即使沒有補貼,在成本下降的情況下像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等依然有繼續推進的空間。據悉,正泰電器2017年收到的政府補助超過1億元。
東吳證券研報稱,政策出台的出發點是在於光伏、風電的蓬勃發展,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的缺口已經入不敷出。光伏行業一方面降價潮將會開啟,加速平價進程;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產業鏈出現分化情況,高成本低效率產能面臨出局。而在1~2年的加速平價期之後,平價時代全面到來,光伏產業將迎來真正的騰飛。
3. 隆基股份的公司概況
隆基股份總部位於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拉晶工廠位於寧夏中寧和銀川,切片工廠位於西安和無錫。到2014年底,隆基股份已經具備3GW單晶硅棒和單晶矽片的生產加工能力。按照公司規劃,2017年公司單晶硅棒、矽片產能將達到6GW,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未來對單晶產品的需求。
隆基股份與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保持戰略合作關系,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協作,為客戶提供全球領先的專業化增值服務,最大化滿足客戶對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努力提升客戶價值;同時,積極推動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鏈。
4. 隆基企業的核心優是什麼和財務
企業的核心是什麼,
定義
於具體企業來說,並非每種競爭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發、設計、製造、營銷、服務等其中的某一兩個環節上能使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
獲取穩定超額利潤的,明顯優於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能夠不斷提高顧客價值並能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才是企業最關鍵的競爭力,亦即企業核心競爭力,也稱核心能力。
特徵
一般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如下特徵:一是在顧客價值方面,對顧客所看重的價值--顧客的核心利益能做出關鍵性的貢獻;二是在差異化優勢方面,能在競爭中表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而這種獨特性競爭對手難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
(包括時間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夠不斷地開發出新產品和新服務以滿足顧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發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