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元代已經開始使用這樣的國之重器
元代已經開始使用這樣的國之重器
冷兵器時代,主要兵器就是刀槍劍戟 ,擁有一個遠程工具在戰爭中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比如弓箭使秦國在七雄爭霸中占盡優勢,直至統一六國。蒙古在人們印象中,主要是以騎兵近戰短兵相接取勝的,其實這只是大家對游牧民族第一印象,蒙古在對外戰爭中是大量使用遠程攻擊武器的,比如火葯就是由蒙古騎兵在對歐作戰中,傳入歐洲的。騎兵作戰很多時候是適用於平坦的地形,如蒙古草原,東歐平原,但是攻城作戰這種騎兵的優勢就會喪失殆盡,比如蒙古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就受了重挫,為了攻下南宋,蒙古採用了一個重量級遠程攻擊武器旋風炮——重力拋石機
重力拋石機從中國的人力拋石機發展而來,最早出現於十二世紀,回教徒與十字軍的城堡攻防戰中,因為是回教徒所發明,所以又叫做回回炮。元代因襄陽圍城之戰而傳入中國,改稱襄陽炮。重力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一端裝有平衡石料,其重量通常達數噸,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藉助絞盤、滑輪,由士兵用人力拉動,使附有重物的一端逐漸上升; 發射時放開絞盤,平衡石料因重力而急速落下,另一端的石彈也就順勢疾速拋出,其威力足以摧毀十字軍堅固的城堡石牆。
公元一二六七年起,元軍圍攻南宋襄陽、樊城,雙方激戰長達五年,元軍野戰雖屢敗南宋援兵,但攻城則損兵折將、徒勞無功。公元一二七二年十一月,元世祖忽必烈向三弟旭烈兀借調伊兒汗國之工匠,來自摩蘇爾(今伊拉克)的色目人阿老瓦丁,在元朝大都組裝一門回回炮,並於午門前試射成功。次年正月,元軍開始使用回回炮於襄樊圍城,先擊破了樊城城牆,元軍沖進樊城後大開殺戒,南宋樊城主將范天順誓死不降,兵力耗盡後,范天順自縊身亡於城樓;宋軍副將牛富率百餘勇士於南門巷戰,殺死蒙軍不計其數,牛富力盡重傷後用最後一發火銃自盡。
主帥呂文煥在漢水南岸的襄陽北門城樓觀戰,見樊城慘狀,呂文煥陣前號哭不已。元軍圍城之主帥阿術也十分感慨,好不容易樊城之戰結束,阿術飛書提議若襄陽願降可保城內軍民性命,同時使用回回炮射向襄陽北門,結果擊垮北門譙樓(譙,音:喬,擊鼓),炮擊之聲如雷霆、襄陽城中軍民人心震駭。襄陽城主帥呂文煥眼見樊城戰況,自知襄陽城牆難敵回回炮,遂同意為保全城中軍民而降。回回炮逼降襄陽,一戰成名,故以後回回炮便被改叫為襄陽炮。襄樊陷落後,元軍挾襄陽炮沿漢水東下,於是在江南攻城戰中,也大量使用了襄陽炮,按《元史·阿老瓦丁傳》記載:「回回炮,每戰用之,皆有功。"
公元一二八五年,至元二十二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樞密院,將大都元帥府改稱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阿老瓦丁任其副萬戶(相當於中軍副元帥),而且阿老瓦丁因製作襄陽炮,受忽必烈賞賜鈔貫無數,兒孫均世襲其祿,三代皆列名於元史,可見襄陽炮滅南宋功勞之大。其實早在北宋,已經發明火葯裝填的單發火銃(最早的突火槍),拿來近距離擊殺強悍的金兵。到了南宋,宋軍為抗擊比金兵更加兇悍的蒙古兵,火銃成為標准軍備,南宋依賴火器和城防,成為唯一能在十三世紀,抵擋蒙古人的國家。
蒙哥圍攻釣魚城之際,忽必烈率領另一支東路蒙古大軍,沿途勢如破竹,直抵鄂州(今武漢)城下,宋蒙兩軍不斷爆發激烈戰斗,雙方死亡枕籍,南宋守城大將就是制置使賈似道,賈似道早已築起堅城、利用火銃,與士卒同甘共苦堅守數月,直到忽必烈接到蒙哥死訊,最後無功退走。忽必烈戰後贊嘆賈似道的軍事才能說:「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賈制置,汝十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豈士人之罪乎!」
後來的襄樊之戰,南宋呂文煥苦撐多年,火銃也曾發揮不少效用(並不是靠金庸筆下的郭勁、黃蓉、楊過、小龍女)。除此之外,南宋長期准備對抗蒙古南犯,不少城市之城防皆不輸襄陽,本仍可奮力一搏,可惜,當時火銃雖利於近戰,但火葯的保存、填充、安全性仍未成熟,無法出城野戰,只能打防守戰。結果,因襄陽炮的出現,使元軍能遠距離轟破城牆,使南宋城防形同虛設、要塞防線全面崩潰。
宰相賈似道被迫率宋軍精銳十三萬,出城與元將伯顏野戰 ,不料大將夏貴與伯顏約降,結局不難預料,南宋精銳潰散逃逸,敗兵非死即降,賈似道在宋將保護下逃返,然後遭宋廷罷黜,被貶冤死。隨後,元軍的襄陽炮抵達臨安,南宋皇室和朝中重臣只好逃向海洋。最終的崖山(今廣東江門市)海戰,南宋末帝趙昺、丞相陸秀夫、以及十萬軍民,在擁有優勢海軍的狀況下,君臣驚懼中全數跳海,南宋覆亡。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見到襄陽炮,是在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的首府平江城時,因明軍久攻不下,朱元璋不知哪裡借來元軍的襄陽炮,史籍記載炮石很快轟垮張士誠府邸,等平江城牆也被轟塌,平江城終被攻下,張士誠被俘。而平江城中張士誠之謀士羅貫中,雖保住性命但已心恢意冷,轉而專心編撰著書,其中最成功的一本叫做三國演義,所以三國演義也有一段與拋石機相關的因緣。明朝建國後,明軍開始自製大型鐵炮和各型鐵銃,是明軍驅逐北元必備的利器,鐵炮的射程比襄陽炮更遠、威力更大,很快也就把元軍和襄陽炮一起轟出中國的歷史舞台。而古代戰爭史中逾越二千年的拋石機時代,至此終告正式結束。
『貳』 武聖關羽有多大的威懾力雄主曹操一生獨懼關羽
小時最喜長輩說三國,但逢講到關羽走麥城,跌下了絆馬索,總會平添了憂傷。又聞頭顱送至曹營,曹操開匣視之,見關公面如平日,笑曰:「雲將軍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羽口開目動,瞪了曹操一眼,操驚倒。忽然又覺解氣。後來也看了《三國演義》,大概知道了蜀臣頭上隱隱的神明光環,如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而起前這出,可叫「死關公嚇病生曹操」罷。更有意思的是,經此驚嚇,曹操病篤,翌年仙去。
後又想,曹操是何等英雄人物,處微弱之時,尚不懼諸如董卓、袁紹等雄主,觀之如冢中枯骨,總要掰一掰手腕,江湖逃亡之際,尚能振臂高呼「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即便棋逢對手,偶落下陣,也終究半調侃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大概意味,這些臭小子還蠻厲害的嘛,我倒是要好好對付。可就是這樣一位有著博大情懷的梟雄,為何卻獨懼關羽?
或有人要插話了,這無非小說家言。但翻來史載,卻有能尋些端倪。《三國志》有記載:「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這個事件背景大概大家都是知道的,關羽自荊州北伐,打了一些勝仗,如水淹七軍,竟把前來馳援的、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於禁給打服了,乞拜於賬下,至於樊城守將曹仁,也大抵是苟延殘喘。戰報傳來,曹操的反應是什麼?遷都。這無疑是在示弱,甚至有戰略性放棄的意思。
其實,以曹操苦心經營之基業,倒也不必懼怕區區荊州偏師。即便北伐軍軍勢正盛,但軍力未必對等,定下心來細細盤算,終究多有勝算(後來曹操用了司馬懿的計謀,拉攏了孫權,確實也扭轉了戰局)。但曹操的第一反應,卻是讓人「大跌眼鏡」,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曹操對關羽是心存懼怕的。甚至,在他心目中,關羽是個「神化」的符號。
為何曹操會將關羽「神化」,我們倒是也可尋些兩人的交集。交集最深刻的一次,應該是在建安五年,當時劉備想自立,被曹操教訓了,跑到袁紹處尋求庇護。關羽應該「跑路」功夫不如劉備,被圍了,迫於無奈,降了曹操,但也不是真降,按現代話講,應該叫「借調」,也立了一些規矩,比如「土城約三事」,什麼「降漢不降曹」等協議的。當然,這裡面大概也有小說家的添言。
正是這次迫不得已的「借調」,關羽的氣節雄略,竟把魏營上下給折服了。曹操的態度是「禮之甚厚」(《三國志》)。值得一提的是,關羽當時只是降將,老闆卻是香車美女一波一波地送,這是很不正常的。有的人說,這是曹操在作秀,秀給天下人看,他曹總是如何愛待人才的。即便有作秀成分,但至少也說明了一點,關羽是個人才,而且,在曹操眼裡,關羽應該不是一般人才,是值得花重金引進的高端人才。
那麼,曹營的其他員工是如何看待這位引進人才的呢?應該是分陣營的,比如曹操的一些嫡系,可能是比較不爽的,至少,心裡是不太平衡的,關羽你一個降將,何來如此禮遇,代表人物是夏侯。另一些人,倒是持歡迎態度的,但大概都是半路前來投奔的,如張遼、徐晃等,一直就和關羽關系很好,也相當的敬佩,恨不得找個地方歃血為盟,磕頭拜大哥。但無論哪個陣營,對於關羽的水平,應該都是認可的,甚至後來的某個軍事會議上,達成了一個共識:「蜀之名將,惟羽耳」。
值得一提的是,關羽的水平認證絕不是靠曹操用錢砸出來的,那可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最霸道的一次,應該就是解白馬圍了,當時主將顏良就在萬軍之中,被關羽生生給斬首了。這可不是小說家言,在《三國志》確有提及:「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在冷兵器時代,是很少見的。
正是這場戰役,給曹操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並且對於關羽的態度,有敬畏轉變成懼怕。為什麼?因為關羽有萬軍之中斬上將首級的能力,頭上閃著「神明」光環。或者說,天賦神力。這在後來長坂橋事件中,就發酵了。當時的主角是張飛。《三國志》記載:「飛據水斷橋,_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實施抓捕的,應該是曹軍的精銳部隊,是職業軍人。這樣的結構組成,應該不會被所謂的「_目橫矛」、「一聲大喝」就給嚇住的。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張飛是關羽的好哥們(而且張飛也是聰明人,陣前也報了身份),借著關羽頭頂上的光環,有點「懼」屋及烏的味道。看來,當時曹軍陣營里對於關羽的懼怕,是由曹操「自上而下」自發形成的。關羽名頭,是具有很強的威懾作用。
值得一提的,不僅是關羽響亮的名頭,而且,他也確有誅曹操之心。這就尤讓曹操懼怕了。《蜀記》有記載:「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這大概是小說家口裡圍田打獵的原型了。當時曹、劉還未翻臉,二人偶爾還會秀秀親密,一起打打獵。關羽大概看出曹操有不臣之心的苗頭了,按馬提韁,准備提刀斬殺,但劉備也有自己的考量,給制止了。
此間故事,曹操當時應該是不知道的,後來關羽因為機緣,「借調」曹營,聲名鵲起,當年的一些風聲可能也出來了。或許,也給曹操留下了陰影。在此後的若干年裡,曹操一直也睡不安穩,老擔心著關羽某日忽然從天而降,一刀要了自己腦袋。因此,放出「吾好夢中殺人」的風聲,也就有了道理的。
如此想來,曹操尚且對關羽如此懼怕。後來於禁七軍皆沒,賬下兩膝一軟,倒也情有可原了。試想,若立於面前的,是上將潘鳳,估計於禁大概就要掙扎地高呼:「要殺便殺,老子寧死不屈」,只待著慷概就義了。瞧,於禁落下爛名聲,都得怪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