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這樣的大公司不在國內A股上市那
監管、財務、運行機制等是因素,但最大的原因是法律是否可以制約ZF的問題。為什麼阿里巴巴。網路。騰訊這樣的大公司不在國內A股上市那?
② 騰訊系和阿里系都有哪些公司
阿里對於中國不僅是一家公司,更是兩個理念的輸出者。電商和互聯網金融。
③ 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三大集團現在市值各是多少每股多少
截止2011.10.11的交易日:
網路,股價124.54$,市值434億美元,2005年上市時原始股發行價27$,開盤66$,當日收盤$122,市值近40億美元,不過說這個意義不大,因為網路後來進行一拆十的拆股,並發行了部分新股,所以現在的股價還是一百二十多美元,
騰訊控股,股價170港元,市值3122.5億港元,2004年上市時發行價3.7港元,市值60億元左右,總體上來說股價一直上漲,並且並未進行大規模的拆股和並股.目前市值與網路接近,可以並成為上市公司雙雄。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還未上市,只是將其名下的一個子公司「阿里巴巴B2B」上市了,該子公司在2007年上市時,首日市值就超過200億美元,成為中國第一家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以阿里巴巴旗下一個子公司的價值超過了整個網路,同時也超過了整個騰訊控股,但是此後該公司的股價一路下跌,目前市值僅有不到90億美元,但是阿里巴巴最值錢的子公司是淘寶網,估計價值超過阿里B2B數倍,在今年最新的內部估值中,阿里巴巴給自己的整體估值為337億美元,對於未上市公司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天價了,按照慣例,公司在上市後會比上市前的估值高出至少50%以上(小公司通常為數倍),所以,我們才會稱阿里巴巴是與網路和騰訊並肩的三大巨頭之一。
說明:支付寶本來也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三大資產之一,但是目前已經脫離了阿里巴巴,不在是阿里集團的資產,今年在與雅虎和軟銀的談判中,支付寶的價值被認定在60-150億美元之間,外界認為馬雲在談判中故意壓低了支付寶的估價。由此可推斷淘寶網的估值應該超過200億美元,同時阿里巴巴目前有九大資產,總市值難以估量。
④ 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三家的供應商是哪個上市公司
都是子公司都沒有獨立上市
⑤ 為什麼阿里巴巴和騰訊不在中國上市
在哪裡上市就要向那一國的金融監管方開放自己的基本財務數據,並在稅收和業務發展上受到那一國的某種程度的制約,阿里和騰訊雖然核心業務深深紮根於中國,但背後不少大股東的信息是不能在中國披露的,這就是不在中國上市的根本原因。
⑥ 為什麼百度、騰訊、阿里股票不在中國上市
好企業都在國外上市,因為中國是政策市場,一切歸國家管制。國外是自由市場,命運掌控在自己手裡。
⑦ 阿里騰訊為什麼在香港上市並不是大陸
關於阿里巴巴上市地點的爭論目前有了結果,確實如網友所說,阿里巴巴一直沒有考慮在國內股票市場上市。
之所以這樣,原因可能包括:
一、拆除VIE結構操作復雜
阿里巴巴採用了VIE架構,這種架構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指的是境外注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設在境內的外商獨資企業以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
阿里巴巴在國內上市就需要將境外權益轉到境內,過程中涉及到系列協議的終止、廢除等諸多法律問題,需要付出相應的對價。
軟銀、雅虎持有阿里巴巴開曼公司股份,阿里巴巴開曼公司通過VIE結構控制境內阿里巴巴集團的權益。如果把阿里巴巴開曼公司變成空殼,權益轉回到境內,不再向其輸送利益,軟銀、雅虎持有的就變成了空殼。
即使二者願意退出,阿里巴巴集團按照上市的價格贖買股份,如果阿里巴巴集團估值達到千億美元,雅虎軟銀所持股份加起來估值幾百億美元。通常拆除VIE架構,可以通過內地人民幣基金接盤。但阿里巴巴體量這么大,沒人能接這個盤子。
此前通過拆除VIE結構實現在境內上市的公司規模相對不高,估值只有約10億-20億元人民幣。
二、牽扯到的稅務、審計和時間成本高昂
阿里巴巴集團之前為上市所做的准備,包括文件、期權等方面,都是按照境外規則設計。如果轉回境內,一是面臨大量稅收,二是需要按照境內的會計准則重新設計。稅務、審計的成本非常驚人,超出想像。
三、登陸A股不利於阿里巴巴的國際化進程
如果在美國上市,阿里巴巴可以用美國上市的股份直接做股權並購,成本很低。如果轉移到國內,對未來在國際上並購無正面影響,不是理性的做法。
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也曾表示,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有幾個技術問題。首先,貨幣不是完全流通的,阿里要成為國際公司,就必須讓國際資本進入,但是A股市場對外資交易有很大限制;而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中國上市的公司主體必須在中國,但是和很多其他互聯網公司一樣,阿里也是VIE結構,母公司注冊地點並不在國內。
最後,國內IPO雖然開閘,但是審核進程緩慢,阿里巴巴集團等不起。根據阿里巴巴集團與雅虎此前協議,只有於2015年底之前上市,才有權回購雅虎剩餘股份的一半。
很多中國投資者經常抱怨,為什麼象騰訊、網路(BIDU)、新浪(SINA)這些 「好公司」,都不在A股上市,而是跑到美國、香港資本市場上去上市?
最初始的原因很簡單,這些公司在A股根本上不了市。
上不了市的原因主要是幾個:
1,財務指標達不到A股的上市標准,只好去美國上市。
2005年8月,網路在美國上市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吧,網路2003年才宣布盈利,至上市時盈利的記錄只有兩年。而直到上市當年前一個季度,網路的凈利潤才只有30萬美元,相當於240萬元人民幣,這根本達不到A股中小板的上市條件「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性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甚至達不到現在創業板的上市條件:「最近2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於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百分之三十」;「發行前凈資產不少於兩千萬元」。
網路還算好的,新浪搜狐(SOHU)網易(NTES)在美國上市的時候,公司不要說盈利,連盈利模式都說不清呢,更說不上達到A股的上市標准。
2,因為A股不堪「圈錢」。
比如某次股市暴跌之後,很多投資者要求停上ipo,以阻止「資金被分流」。沒想到監管部門從善如流,真把ipo給停了。但企業還是得融資啊。所以這段時間,中石油(PTR)中移動這些比較優秀的央企都跑到香港去圈錢,此後也去美國發行了adr.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中國的監管部門是最為投資者著想的監管部門,特別害怕投資者買到質量不好的股票,所以不厭其煩地設置了嚴格的上市審核程序;還害怕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炒股虧錢,所以不但設置了漲跌停板這樣的「保護措施」,還經常為了二級市場的穩定「調整ipo節奏」。
這樣美好的設想,結果卻完全背離初衷。A股上市公司質量並不如人意,而成長性最好的公司,給投資者帶來最高回報的公司,基本都跑到國外去上市了。而A股依然是全球波動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
結論可能也比較簡單:監管機構不應該也不可能通過上市審核對上市公司的質量負責,企業的經營風險,不是過往財務數據這些固態指標可以鎖定的;監管機構不應該也不可能對二級市場的波動負責,市場的波動也不是漲跌停板或者「ipo節奏」可以遏制的。
不過,在監管部門的精心呵護下,A股確實有它的神奇之處,就是現在的融資功能超強,尤其是去年以來炙手可熱的創業板,市盈率搞到幾十上百倍易如反掌,家家超募,有幸上市的公司一個個笑開了花。
在這種人傻,錢多,速上市的格局下,還會有公司去境外上市嗎?
我認為還會有。
首先還有很多公司永遠達不到A股的上市標准。對於真正急需融資的成長型企業來說,即使現在創業板的上市門檻,也還是高不可攀。
即使達到A股的上市標准,也還有很多企業會到境外上市,原因為可能是企業的境外投資結構,而更重要可能是上市的過程、感受和隱性成本。
一家公司要上市,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權賣給願意買的人,本來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意,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成了中國難度最高的事情之一,上一次市相當於脫一層皮。在漫長的排隊,等待審批的過程中,上市公司能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乙方」角色,不但要面對無數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還要承擔數額不菲的表外成本。當初想為投資者負責的制度設計,對每個上市公司進行嚴格審核,已經異化成一個制度怪獸,不知是為誰服務。而選擇去海外上市,除了海外上市的中國部分審批環節之外,上市公司很清楚自己的「甲方」角色,能感受到投行、交易所都是為它服務的。
A股上市因為估值高,ipo融資能力較強,但企業要再融資、制定股權激勵政策時,又面臨跟ipo差不多的審批程序。而在境外市場,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更不用擔心股民在再融資時罵你「圈錢」,這也是很多公司考慮的問題之一。對於很多公司來說,上市不僅是ipo的一錘子買賣,而是建立一個可持續使用的融資平台。
歸納起來可以這么說,上市前的審核,上市後的交易,已經使A股形成跟境外資本市場有所區別的氣場,你很難說哪個氣場好,哪個氣場壞,但企業還是會有所偏好的。
所以我認為公司去境外上市,並不會因為A股估值高而減少。也很難說,這些企業裡面,會不會出現讓A股投資者無緣的「好公司」。搜房網(SFUN)最近准備在美國ipo了,它是不是「好公司」呢?
如果我們認為優秀公司到海外上市,A股市場發行市盈率高是問題的話,那這問題何解?
已經有很多人士支了招。前幾天劉紀鵬、曹鳳歧幾位老師寫了一篇宏文對創業板公平和效率缺失的反思,建議A股市場不但詢價方面要市場化,在上市公司的數量方面也趟開供應,用上市公司的量來沖淡資金這個水,從而拉低估值。
對發審制度進行更加開放的改革,直至改成注冊制,當然是中國資本市場遲早要走的路。但如果認為光靠這個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那就太天真的,視野太窄了。
過去的所有經驗都證明,在中國,凡是開放的行業就搞得好,封閉的行業就搞不好,資本市場我認為也概莫能外。
增加上市公司的數量,改革發審制度,僅僅是很有限的開放,那什麼是徹底的開放呢?
資本市場的徹底開放,除了發審制度改革之外,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走出去,國內的錢可以自由地出去投資,國內企業可以自由地出去上市;另一個是放進來,國外的錢可以自由地進來投資,國外的企業可以自由地到A股來上市。外面的市場是大海,A股是市場是湖泊,最後的結果,應該是湖海連通,這樣才能解決堰塞湖的風險。當然,我們也要面對大海里的驚濤駭浪,但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成長所必須的。甚至,這都不是最終的圖景。在資本全球化,交易電子化的大趨勢下,資本市場的國界終將消融。一個賬號,可以購買全世界所有的投資品種;一個市場ipo,全球各地投資者都可以買到。那時候,就根本無所謂在哪裡上市了。
⑧ 騰訊,阿里,恆大頻創新高 阿里概念股有哪些
阿里巴巴概念一共有33家上市公司,其中16家阿里巴巴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證交易所交易,另外17家阿里巴巴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今日阿里巴巴概念股平均漲幅為0.24%,阿里巴巴概念目前市場關注度為1306.1。
以下是阿里概念股票非完整名單:
⑨ 百度阿里騰訊為什麼要在美國上市他們為什麼不在其他國家上市能比如中國
很多中國投資者經常抱怨,為什麼象騰訊、網路(BIDU)、新浪(SINA)這些 「好公司」,都不在A股上市,而是跑到美國、香港資本市場上去上市?
最初始的原因很簡單,這些公司在A股根本上不了市。
上不了市的原因主要是幾個:
1,財務指標達不到A股的上市標准,只好去美國上市。
2005年8月,網路在美國上市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吧,網路2003年才宣布盈利,至上市時盈利的記錄只有兩年。而直到上市當年前一個季度,網路的凈利潤才只有30萬美元,相當於240萬元人民幣,這根本達不到A股中小板的上市條件「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性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甚至達不到現在創業板的上市條件:「最近2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於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百分之三十」;「發行前凈資產不少於兩千萬元」。
網路還算好的,新浪搜狐(SOHU)網易(NTES)在美國上市的時候,公司不要說盈利,連盈利模式都說不清呢,更說不上達到A股的上市標准。
2,因為A股不堪「圈錢」。
比如某次股市暴跌之後,很多投資者要求停上ipo,以阻止「資金被分流」。沒想到監管部門從善如流,真把ipo給停了。但企業還是得融資啊。所以這段時間,中石油(PTR)中移動這些比較優秀的央企都跑到香港去圈錢,此後也去美國發行了adr.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中國的監管部門是最為投資者著想的監管部門,特別害怕投資者買到質量不好的股票,所以不厭其煩地設置了嚴格的上市審核程序;還害怕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炒股虧錢,所以不但設置了漲跌停板這樣的「保護措施」,還經常為了二級市場的穩定「調整ipo節奏」。
這樣美好的設想,結果卻完全背離初衷。A股上市公司質量並不如人意,而成長性最好的公司,給投資者帶來最高回報的公司,基本都跑到國外去上市了。而A股依然是全球波動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
結論可能也比較簡單:監管機構不應該也不可能通過上市審核對上市公司的質量負責,企業的經營風險,不是過往財務數據這些固態指標可以鎖定的;監管機構不應該也不可能對二級市場的波動負責,市場的波動也不是漲跌停板或者「ipo節奏」可以遏制的。
不過,在監管部門的精心呵護下,A股確實有它的神奇之處,就是現在的融資功能超強,尤其是去年以來炙手可熱的創業板,市盈率搞到幾十上百倍易如反掌,家家超募,有幸上市的公司一個個笑開了花。
在這種人傻,錢多,速上市的格局下,還會有公司去境外上市嗎?
我認為還會有。
首先還有很多公司永遠達不到A股的上市標准。對於真正急需融資的成長型企業來說,即使現在創業板的上市門檻,也還是高不可攀。
即使達到A股的上市標准,也還有很多企業會到境外上市,原因為可能是企業的境外投資結構,而更重要可能是上市的過程、感受和隱性成本。
一家公司要上市,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權賣給願意買的人,本來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意,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成了中國難度最高的事情之一,上一次市相當於脫一層皮。在漫長的排隊,等待審批的過程中,上市公司能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乙方」角色,不但要面對無數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還要承擔數額不菲的表外成本。當初想為投資者負責的制度設計,對每個上市公司進行嚴格審核,已經異化成一個制度怪獸,不知是為誰服務。而選擇去海外上市,除了海外上市的中國部分審批環節之外,上市公司很清楚自己的「甲方」角色,能感受到投行、交易所都是為它服務的。
A股上市因為估值高,ipo融資能力較強,但企業要再融資、制定股權激勵政策時,又面臨跟ipo差不多的審批程序。而在境外市場,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更不用擔心股民在再融資時罵你「圈錢」,這也是很多公司考慮的問題之一。對於很多公司來說,上市不僅是ipo的一錘子買賣,而是建立一個可持續使用的融資平台。
歸納起來可以這么說,上市前的審核,上市後的交易,已經使A股形成跟境外資本市場有所區別的氣場,你很難說哪個氣場好,哪個氣場壞,但企業還是會有所偏好的。
所以我認為公司去境外上市,並不會因為A股估值高而減少。也很難說,這些企業裡面,會不會出現讓A股投資者無緣的「好公司」。搜房網(SFUN)最近准備在美國ipo了,它是不是「好公司」呢?
如果我們認為優秀公司到海外上市,A股市場發行市盈率高是問題的話,那這問題何解?
已經有很多人士支了招。前幾天劉紀鵬、曹鳳歧幾位老師寫了一篇宏文對創業板公平和效率缺失的反思,建議A股市場不但詢價方面要市場化,在上市公司的數量方面也趟開供應,用上市公司的量來沖淡資金這個水,從而拉低估值。
對發審制度進行更加開放的改革,直至改成注冊制,當然是中國資本市場遲早要走的路。但如果認為光靠這個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那就太天真的,視野太窄了。
過去的所有經驗都證明,在中國,凡是開放的行業就搞得好,封閉的行業就搞不好,資本市場我認為也概莫能外。
增加上市公司的數量,改革發審制度,僅僅是很有限的開放,那什麼是徹底的開放呢?
資本市場的徹底開放,除了發審制度改革之外,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走出去,國內的錢可以自由地出去投資,國內企業可以自由地出去上市;另一個是放進來,國外的錢可以自由地進來投資,國外的企業可以自由地到A股來上市。外面的市場是大海,A股是市場是湖泊,最後的結果,應該是湖海連通,這樣才能解決堰塞湖的風險。當然,我們也要面對大海里的驚濤駭浪,但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成長所必須的。甚至,這都不是最終的圖景。在資本全球化,交易電子化的大趨勢下,資本市場的國界終將消融。一個賬號,可以購買全世界所有的投資品種;一個市場ipo,全球各地投資者都可以買到。那時候,就根本無所謂在哪裡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