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競華集團被收購了

競華集團被收購了

發布時間:2021-11-10 12:35:39

『壹』 近20年中國被外國收購的知名品牌有哪些中國現在還有哪些名牌拜託了各位 謝謝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 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 西安楊森 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都他娘的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匯源。回想09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喚起多少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聽聽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的解釋,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說白了根本不關你民族品牌啥事。 蘇泊爾。做為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在2006年被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這個發源浙江的中國名牌,現在已經不折不扣的成了法國貨。 大寶。「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咱們天天見的大寶,其實早在2007年就投入美國強生門下了。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別忘了咱中國可是有13億人。 金龍魚。這個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廚房裡的食用油,其實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是人家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有的。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換句話說,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 娃哈哈。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娃哈哈老總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人家早變成美國人了,嘿,你說你一美國人跟咱談啥民族情懷呢? 雙匯。這個內地知名的火腿腸品牌,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兩年後,高盛又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這不由的讓人想起投資大鱷羅傑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 個別城市水產公司。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那可不一定。告訴你你還別不信,其實咱好多城市喝的是外國水。且看法國威立雅在中國的「輝煌戰績」:1997年進入中國城市水務市場,取得天津淩庄水廠20年特許經營合同;2002年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股權,經營期限50年;2007年獲得蘭州供水45%股權;3月獲得海口水務集團50%股權;9月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專案,在天津的服務范圍擴張至200平方公里。以威立雅為代表的外資步步為營,一步步佔有中國的水資源! 中華牙膏。怎麼排這個第一,著實為難,想來能排第一位,必須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也許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 ——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不過早在1994年初,聯合利華就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 類似的還有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眼看一個又一個行業被納入外國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滿意請採納

『貳』 被賣掉的十大中國企業

第一名:中華牙膏

怎麼排這個第一,我倒著實為難了一把,排在第一位的這個企業一定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

我至少核實了5家網站,才敢肯定,中華牙膏早就已經是荷蘭聯合利華的了。我想,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

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與此類似的是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曾經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中華牙膏的命運正是如此。

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我想支持國貨,但我在洗化行業連支持國貨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中國的每個行業都像洗化行業一樣,那麼中國的企業也就完了。

第二名:個別城市水務

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嘿嘿,那可不一定。咱好多城市喝的是外國水。

且看法國威立雅在中國的「輝煌戰績」:1997年進入中國城市水務市場,首戰天津凌庄水廠改擴建工程,取得20年特許經營合同;2002年斥資近20億元,以凈資產三倍溢價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股權,經營期限50年,城市水務特許經營管理制度就此起步;2007年1月以17.1億元高價獲得蘭州供水45%股權;3月以9.5億報價擊敗中法水務和首創水務,獲得海口水務集團50%股權;9月以超出凈資產額3倍的21.8億元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項目,在天津的服務范圍擴張至200平方公里,包括正在崛起的濱海新區,特許經營合同期限30年。在此之前的2007年5月還獲得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20年特許經營合同。(以上資料來源:人民網)

威立雅步步為營。助其橫掃中國水務改制大業的一個重要砝碼就是——高溢價!

外資不是傻子,為什麼會高溢價?(這個問題有點敏感,我說不好,以下引用人民網的評論)

讓外資垂涎的是中國水務屬於公用事業,一般由go-vern-ment定價,因而價格始終處於低位,有的城市甚至10年間都沒有上調過水價,因而未來會有很大的上漲空間,這也就意味著,水務這塊蛋糕自己還會長大。事實也證明,國際水務巨頭的判斷完全正確,水價上調已經進入go-vern-ment幾大部委的備忘錄。

外資溢價收購最終百姓買單。

據了解,有國際水務巨頭在收購了公司股權後,佔有了當地的水資源。同時,在水價制定上,外資具有更多的話語權,甚至可能壟斷水價(引自人民網評論)\

第三名:雙匯

我承認,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吃點雙匯火腿腸(習慣了),雖然它早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08年,高盛又投資2—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

「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羅傑斯如是說。

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國際投行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行為值得關注。我不是民族主義者,但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雙匯放心肉專賣店,看著雙匯不斷攀高的市場佔有率,我有理由表示我的擔心。壟斷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資打著中國企業的名號,不斷著蠶食著市場。

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雙匯是美國的,就這么簡單。

第四名:娃哈哈

本來想提名健力寶的,當年的東方魔水,在中國的罐裝飲料市場上是威風八面,一統江山,但自從李經緯離開後,健力寶是一瀉千里,現在只能給當年的小弟提鞋了。正YY間,腦袋突然開竅,健力寶鼎盛時期還是屬於咱中國的,現在雖然屬於統一了,但台資企業還算不得外資,那是咱人民內部矛盾。

那就娃哈哈了,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一個美國居民跟咱談中國的民族情懷,真他媽扯淡。

怎麼說呢,我挺喜歡娃哈哈的,但法國達能已經控股51%以上了,咱就別自欺欺人了。

第五名:金龍魚

如今咱自己吃的食用油居然也是外國的了。典型就是金龍魚,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毛關系都沒有。

目前,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國際巨頭憑借資本和歷史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即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已現實弱化了我們的市場調控能力,這不僅對食用油乃至對國家安全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直接威脅。(引自人民網網評論:)

最可怕的是,我問了周圍一圈人,所有人都異口同聲的告訴我「金龍魚是中國的」,咱支持國貨,不買橄欖油。

第六名:大寶

「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大寶幾乎是大多數工薪階級男性的必用品牌,咱中國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把它和美國聯想起來呢?可惜事實是,早在2007年4月美國強生就已經收購了大寶。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中國13億人,有多少有錢人?

第七名:蘇泊爾

2006年8月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當然新聞有播,但又有多少老百姓知道這則新聞呢?起碼我是事後多時才知道的——還是因為我在家和朋友聚會時吹牛說自己多麼支持國貨,買東西首先國貨時,被朋友揭露的。如果不是這個插曲,也許我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當年起身我家鄉浙江的中國名牌,已經成了法國貨。

又一個行業第一被納入了國外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第八名:匯源

可口可樂179億元收購匯源,一場轟轟烈烈的收購案,那麼多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換來的卻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的一個事實。

在和匯源聯合發表收購要約後不久,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因此這次交易前和交易後品牌的持有是從一家外國公司轉到另一家外國公司,沒有民族品牌流失。當時有媒體查出,匯源果汁的詳細注冊地址為:ScotiaCentre,4thFloor,P.O.Box2804,GeorgeTown,GrandCayman,CaymanIslands,是一家離岸公司。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以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對匯源的兼並案,說明中國不歡迎外資到中國投資,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
陳德銘說道:「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只涉及中國對這兩個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的經營集中度的審核問題。」

第九名: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第十名:白加黑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

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都他娘的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資料參考「貓撲大雜燴」

『叄』 民族品牌強國之路的被收購的民族品牌

1994年聯合利華從上海牙膏廠取得了 中華 牙膏 和 美加凈 的品牌經營權。
2000年3月,達能收購樂百氏92%的股權。
2003年11月高露潔收購了中國揚州三笑集團的全部股價,
2006年8月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第一品牌蘇泊爾。
2006年法國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
2007年4月美國強生收購大寶。
2007年4月美國高盛收購肉類食品第一品牌——雙匯 。
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
2006年9月22日,殼牌收購統一潤滑油。通過這次購買,殼牌成為了中國潤滑油市場排名第一的國際能源公司。
2004年百威啤酒的製造商AB集團收購中國第四大啤酒商哈爾濱啤酒。
2006年全球第一大啤酒巨頭比利時英博啤酒集團收購福建雪津啤酒。福建雪津啤酒是內地第八大啤酒商。
2006年AB集團收購唐山市啤酒廠。
2004年美國約翰迪爾收購佳木斯聯合收割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曾是全國惟一能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其產品佔中國市場份額的95%。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約翰迪爾與佳聯合資,到2004年改為獨資公司,約翰迪爾遂取代了原佳聯在農機市場的地位,我國失去了在大型農業機械領域的自主發展平台。
西北軸承曾經是全國軸承行業一流企業,是鐵道部生產鐵路軸承的定點廠。2001年,西軸整體與德國FAG公司合資,德方佔51%的股權。在德方資金久不到位、德方人員壟斷決策權的情況下,寧夏要求西軸「從招商大局出發,堅決把合資工作搞下去」。連續三年虧損後,德方全部收購了中方股份,從此西部最大的軸承企業落入外方手中,同時拿去了中國鐵路軸承25%的市場份額。後嫌利潤太薄,德方竟停止生產鐵路軸承。
原大連電機廠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機企業,一直肩負著引領國內中小電機行業技術發展的重任;原大連第二電機廠曾是機械部生產起重冶金電機的排頭兵企業。兩個電機廠分別被新加坡威斯特、英國伯頓並購。
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的最大廠商,被德國博世並購。
錦西化機是中國著名的化工設備生產基地,已與跨國巨頭西門子合資,外方佔70%的控股地位。
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排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七,已經具備年產8000台裝載機的生產能力。2004年11月24日,該公司與卡特彼勒正式簽署購並及股權轉讓協議,其作為卡特彼勒在中國全資收購的第一家企業。
北美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國內第四大家電連鎖商江蘇五星電器51%的股權,從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百年白酒品牌水井坊即將要批上「洋」外衣。2010年3月2日,水井坊披露,由於其實際控制人與國際洋酒巨頭——英國帝亞吉歐達成股權交易協議,未來水井坊將被外資控股。當然,這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得到國家有關方面的批准。如果通過審批,這將會成為外資控股我國白酒品牌的首例。
華葯集團: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2004年銷售收入78億元,居全行業第二。2005年落到行業第四,虧損2千萬元。公司陷入債務困境。2004年進行股權改革。將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華北制葯」4.07億股國有股折10億元,另5820萬國有股以2億元賣給荷蘭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一並抵償所欠「華北制葯」債務。DSM遂獲得華北制葯7.4%股權。2007年2月DSM再用3500萬美元購得華北制葯25%股權;另出資1.06億美元與華葯集團的青黴素和維生素業務合作成立新公司,佔49%股權。DSM成為華北制葯第二大股東。
哈葯集團:2005年,香港中信資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聯合投資獲得控股權。
蓋天力:2006.10,拜耳醫葯保健(BHC)與我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此為醫葯領域最大外資並購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和住友商事(中國)有限公司分別購買河南天方葯業集團16%和4%股權。天方葯業由此從國有股份企業變為中外合資企業。(目前國內大部分醫葯企業都是外資控制的合資企業)
小五金電器: 法國SEB並購國內壓力鍋老大蘇泊爾: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2005年全國炊具行業銷售額50億元,2006年上半年蘇泊爾主營業務收入達5.7億。蘇泊爾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稱號,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 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的頭號品牌)以2.4億歐元,購得蘇泊爾52.74-61%的股權(蘇泊爾及相關公司以18元/股賣給SEB共2.5億股14.38%股權;以同等價格向SEB增發4000萬A股、要約收購蘇泊爾4860-6645萬股),控股蘇泊爾。 中國五金製品協會烹飪炊具分會的8家副理事單位中的6家,如愛仕達、沈陽雙喜等,2006年8月發布聲明,反對蘇泊爾並購案。他們指出:蘇泊爾在炊具行業銷售額已過20%,根據《外國投資者並購中國境內企業規定》:並購方在中國市場營業額超過15億的和市場佔有率達20%的,並購導致一方市場佔有率達到25%或者一年內連續並購10家企業的,都必須向商務部和工商總局報告。蘇泊爾的並購觸及四條「紅線」中的三條;一旦這種壟斷式的並購成為事實,行業良性競爭格局將變為以價格戰、廣告戰等先導的惡性競爭,國內許多企業破產倒閉,將造成大量員工失業。僅在廣東彩塘鎮一地,炊具五金小企業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務部對此案進行了反壟斷調查後,於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南孚電池:自1999年9月起,通過數次轉讓,2003年,72%的股權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市場佔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如今這一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中國第一的電池品牌已經不屬於民族品牌了。
樂百氏: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此外,達能還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匯源果汁22.18%股權。還在乳業收購了蒙牛50%股權,光明20.01%股權。這些企業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是行業的排頭兵。
金龍魚,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啥關系都沒有。

『肆』 在華投資超250億,如今大刀闊斧變革,這家巨頭有多瘋狂

[汽車之家?行業]?2020年,眾多企業的目標都變成了「活下去」。如那些死裡逃生的人所經歷的事情一樣,企業也會在危機中迅速重新評估目標和「真正重要的事」,並在行為上作出深刻轉變。即便是歐洲第二大零部件企業大陸集團在近一年也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諸如採取了調整組織架構、重組業務流程、消除浪費和加強創新等舉措,都是為了攀登一座有雪崩危險(傳統業務下滑)、氣候條件惡劣(全球汽車環境下行)、暗藏冰隙裂口(疫情突襲)的山峰。

今年,也是大陸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25周年。回顧這25年,大陸在中國投資總額超過250億元人民幣。逆境當前,這家百年德國供應商在中國的戰略部署又有著怎樣的變化?針對當前市場,又有哪些布局?在6月30日大陸集團舉辦的線上媒體溝通會上,我們找到了答案。

■結語:

經歷此次疫情,雖然短時間內對整個行業造成了一定沖擊,但長遠來看,整個行業正在回歸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同時為未來實現電氣化、完全商業化的自動駕駛技術鋪平道路。大陸集團大刀闊斧的變革方案或許也給中國零部件廠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在「新四化」的方向上,中國零部件企業們是要做扎營者(再維持一下眼前的利潤),還是攀登者(壯士斷腕去搶佔先機)?值得整個行業進一步去做深度思考。(文/汽車之家彭斐)

『伍』 兩個外企在中國,一個年賺千億,一個年收數十億,都以為是國貨,你知道嗎

風花雪月詩詞歌賦固然讓人沉醉,但是市井人家最在意的還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每一口糧食每一滴油脂都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養分。

人們的生命離不開食物的滋養,所以能夠讓大家熟悉的企業往往就是每都要打交道的食品企業,可能這些企業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科技成就,但是只要它們能夠做到真材實料無愧於心就能獲得民眾幾十年如一日的支持。

『陸』 h3c國有化的傳聞,被哪家國有公司收購

惠普收購3COM後,直接控股H3C,注意只是控股!5年內H3C的公司業務不會改變,現在H3C在海外銷售的產品基本都是HP的logo,本來H3C所有的研發人員都是華為的人,華為3COM成立之初就是華為出人和技術,3COM出資金,當華為把股份全部賣給3COM後華為3COM正式改名為H3C,並繼承了華為所有的交換機專利迅速成長,正是因為H3C的存在,才使得中國成為唯一一個網路市場沒有被cisco壟斷的市場,H3C2010年全線產品在國內排名第一(IDC統計),全球佔有量將近20%,雖然和思科還有一定差距,但要知道H3C僅僅成立不到5年。
現在的華為從07年分開後的2年內,不存在任何競爭關系,因為那時華為只是做運營商市場,H3C做行業市場,市場劃分比較明確,但從2010年開始,華為和H3C分開時的14個月保護期過後開始進入行業市場,現在是真正的競爭關系。

最重要的一點,現在華為除了NE7000以上的產品是自主研發外,其餘的路由交換產品都是用H3C的專利,由H3C代工,打上logo後銷售。

認證嘛,H3C當然是自己的認證了,和華為沒有任何關系

華三:華三原來是華為與3com的合資公司,後來華為把其持有的華三的股份賣給你3COM,華三就變成3COM的全資子公司了,再後來,惠普收購3COM ,華三也一同被惠普收購了,所以說華三現在是惠普的全資子公司。華為賣掉華三後,自己成立了企業業務部,來生產路由器、交換機等企業設備。現在企業業務部門是華為的三個主要業務之一。也就是說華三現在和華為是競爭對手。
華賽:華賽是華為與賽門鐵克的合資公司,華為佔51%,賽門鐵克佔49%,總部位於成都。主要業務在網路安全和存儲設備等方面。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 華賽和華三現在基本沒有任何關系。華賽屬於華為,華三屬於惠普。
-----------------------------------------------------------------------------------------------------------------------
現在關系是競爭對手!華為的設備本來是從運營商,現在面向企業,屬於中高端的網路設備商,而華三基本是面向中低端的。雖然有時候兩者很相似,但是也不同的地方。

『柒』 高盛集團收購了哪些大公司

1、福建南孚電池 ------------ 美國吉列公司
2、河南雙匯肉製品 ------------ 美國高盛集團
3、黑龍江哈爾濱啤酒 ------------ 美國AB(百威啤酒)
4、黑龍江佳木斯聯合收割機 -------------美國約翰迪爾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時英博
6、四川雙馬集團 -------------拉法基
7、深圳發展銀行 -------------美國新橋
8、G華新 -------------HOLCHIN B.V
9、G東睦 -------------睦特殊金屬工業株式會社
10、華潤錦華 -------------華潤輕紡
11、樺林輪胎 -------------新加坡佳通輪胎
12、江蘇無錫威孚 -------------德國博世
13、西北軸承 -------------德國FAG公司
14、錦西化機 -------------德國西門子
15、TCL國際電工 -------------法國羅格朗
16、上海輪胎橡膠 -------------法國米其林
17、上海貝爾 -------------法國阿爾卡特
18、深圳賽格三星 -------------韓國三星康寧
19, 德龍鋼鐵-----------俄羅斯第二大鋼鐵企業Evraz
20.統一石化----------英荷殼牌
21.娃哈哈--------達能
22。樂凱---------日本
還有:1 美加凈: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29.41,-0.66,-2.19%,吧)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已失去了寶貴時機。
2 中華牙膏: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如今,中華牙膏在市場上的份額已少得可憐。
3 活力28:1996年,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後,雙方規定的合資公司洗衣粉產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諾沒有兌現,前3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宣傳的廣告費用也成了一紙空文。「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了。
4 南孚電池:自1999年9月起,通過數次轉讓,2003年,72%的股權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市場佔有率不及南孚的 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如今這一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中國第一的電池品牌已經不屬於民族品牌了。
5 樂百氏: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此外,達能還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梅林(8.89,0.00,0.00%, 吧)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匯源果汁22.18%股權。還在乳業收購了蒙牛50%股權,光明20.01%股權。這些企業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是行業的排頭兵。
6 小護士:法國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5年後的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也幾乎銷聲匿跡。
7 蘇泊爾(12.89,-1.10,-7.86%,吧):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獲得蘇泊爾控股權。
8 大寶:2008年7月30日,強生宣布完成對大寶的收購。至此,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雖然還打著福建產什麼的旗號,但股份並不在我們手上,而今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也為數不多了。不僅如此中國許多民族品牌都大量的引入外資,為外資對我們民族企業的收購埋下隱患!
民族企業也需要一些精神,也許我們可以去參看一下日本和韓國的企業。
二戰後的日本是百廢待興,索尼公司也是其中之一,當索尼開發出一款半導體收音機產品銷往美國時,當地的經銷商說:「你們索尼沒什麼名氣,但美國人都知道我們的牌子,貼我們的牌子我能一下子給你10萬美金的訂單。」當時索尼所有的流動資產也沒有這么多。但創始人盛田昭夫經過認真考慮,拒絕了這個要求。二三十年過去以後,人家問盛田昭夫你在商業史上、你在索尼發展史上最好的商業決策是什麼?他說我最好的商業決策就是拒絕10萬美元的訂單,從而樹立了索尼的品牌。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人那種執著的精神,這是一種民族氣節,做品牌,也必須有一種精神在裡面。

『捌』 據悉蘇寧將被國資控股後重組:實控人張近東擬轉讓20%-25%股權

備受市場關注的蘇寧易購股權轉讓一事有了最新進展。

2月28日晚間,蘇寧易購發布消息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近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蘇寧電器集團,西藏信託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擬將所持公司23%的股權轉讓給深國際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國際)及深圳市鯤鵬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鯤鵬資本)或鯤鵬資本指定投資主體。

轉讓完成後,上市公司將處於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狀態。不過,張近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蘇寧電器集團持股比例合計為21.83%,張近東仍為第一大表決權股東。

資料顯示,本次股權受讓方之一深國際是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國際)的全資子公司,深圳國際是一家於百慕達成立、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控股,以物流、收費公路為主業。

另一受讓方鯤鵬資本是一家以股權投資管理為主業的戰略性基金管理平台,致力於通過母子基金聯動整合優質資源,推動深圳市產業布局優化和協同發展。深圳市國資委直接和間接持有其100%權益。

依據框架協議,本次股權轉讓價格6.92元/股,合計轉讓股份約為21.41億股,累計交易價格約為148億元。轉讓完成後,鯤鵬資本持股比例為15%,深國際持股比例為8%。蘇寧易購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近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蘇寧電器集團持股比例分別為15.72%、0.66%、5.45%,張近東的表決權比例為21.83%。

談及本次引入國資戰略投資者,蘇寧易購方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基於打造國際一流現代流通企業的目標,一直在思考如何對公司股權結構進行優化。公司本次主動引進深國際和鯤鵬資本作為戰略投資人,有利於公司進一步聚焦零售服務業務,夯實全場景零售核心能力建設。本次股份轉讓方獲得的資金,股東方將優先用於通過增資蘇寧電器等方式來提高股份轉讓方的資本實力,優化財務結構。」

就蘇寧易購引入國資戰略投資者一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引入國資對於蘇寧融資端是一顆定心丸,對於公司來說,最大的積極影響是緩解了蘇寧當下的流動性壓力。從股權比例上來看,張近東依然是第一大表決權股東,這意味著蘇寧易購整體經營團隊將保持穩定,規避了重組帶來的不確定性。」

「張近東保留第一大表決權股東,說明國資並不會繼續插手上市公司的經營事務,也隱藏著『解鈴還須系鈴人』的考慮,由張近東自己化解自己的負擔,而且不排除在接觸債務危機之後,國資獲利逐步退出、張近東重新全盤掌控的可能。」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經蘇寧易購向深交所申請,公司股票將於今日(3月1日)開市起復牌。

閱讀全文

與競華集團被收購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宏源期貨烏魯木齊營業廳客服電話 瀏覽:519
晉中銀鑫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572
工行法人理財產品最新 瀏覽:155
股票市場 瀏覽:879
股東查賬如何發現問題 瀏覽:236
融資融券打新舉例 瀏覽:900
2019公司境外匯款的規定 瀏覽:616
600664股票價格 瀏覽:679
美國貸款銀行有哪些 瀏覽:841
期貨原油外匯通 瀏覽:684
民營銀行的理財產品有本金保障嗎 瀏覽:324
sps財務指標 瀏覽:641
期貨投資公司掛靠 瀏覽:109
期貨白銀盈虧怎麼計算 瀏覽:105
瑞達期貨關聯上市公司 瀏覽:530
期貨老師公開課件 瀏覽:485
依賴科技股票 瀏覽:71
mcst指標選股 瀏覽:263
上市公司未融資公司 瀏覽:39
長江證券樂享賺錢嗎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