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清睿集團

清睿集團

發布時間:2021-11-10 16:53:04

1. 洪承疇 吳三桂 施琅 是不是奸人

都是啊。 現在不提這些了。 過去了不理,但是不要學他們。

2. 文人請進!

以下為比較出名的。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太偏門的不列舉
1 春秋 孔子 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思想不被列國接納,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
2 戰國 屈原 具有遠大政治抱負,官至楚國三閭大夫,因受小人讒言,被流放到江南一帶,最後投河自盡。
3 漢代 司馬遷 為救戰敗投降匈奴的李陵一家老小的生命,為李陵辯護,激怒武帝,下獄,次年被判死刑,後改宮刑,忍辱完成《史記》。
4 唐 李白 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5 唐 杜甫 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杜甫棄官。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
6 唐 王維 官至尚書右丞。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後貶為荊州長史,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葯佯為□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算文人裡面比較混的好的。
7 唐 韓愈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公元768年生,二十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二十五歲後,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三十六歲後,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歲後,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五十七歲終。政治上較有作為。
8 唐 柳宗元 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公元773年生,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於柳州任所。
9 宋 辛棄疾 公元1140年生。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雖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10 北宋 王安石 官至宰相,哦,他的仕途不合題意,刪
11 北宋 蘇軾 蘇軾是蘇洵的長子,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的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
12 南宋 文天祥 (1236~1283)文天祥十九歲時獲廬陵鄉校考第一名,翌年(寶佑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但四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咸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罷斥。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左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軍營,宣布解散文天祥的軍隊。伯顏得知文天祥軍隊已經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此時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時候,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於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南宋滅亡。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引頸就刑,從容就義。
13 元末明初 高啟 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於南京。。「大清第一才子」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贊譽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推崇他為「(明代)開國詩人第一」;近代詩人毛澤東乾脆把高啟稱作「明朝最偉大的詩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思俊逸,風格多樣,為中國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詩人,卻被朱元璋一聲令下施行腰斬酷刑,而且還要殘忍的截成八段,這在中國歷代被屠殺的詩人中,可以稱得上是最慘無人道的一幕。
14 明末清初 顧炎武 (1613- 1682) 崇禎十七年(14)三月,李自成農民軍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五月,清睿親王多爾袞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臨即帝位,改元順治。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字完之,河南開封人)、鳳陽總督馬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等擁立福王由崧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號弘光。經崑山縣令楊永言(字岑立,雲南昆明人)舉薦,行朝詔用炎武為兵部司務。顧炎武把復仇的希望寄託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五月,顧炎武取道鎮江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南京即為清兵攻佔,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清軍鐵騎又指向蘇、杭。順治二年這年閏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經大學士路振飛(字見白,號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薦,隆武帝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順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鄉崑山。顧氏有世仆名陸恩背叛主人,投靠葉方恆,兩人且圖謀以「通海」(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崑山,秘密處決陸恩,而葉方恆又與陸之婿勾結,私下將炎武綁架關押,並迫脅炎武,令其自裁。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獄。到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直至1682年2月15日逝世。炎武兄一生都在為反清復明戰斗,奔走於各股抗清勢力。

3. 紅睿集團這些都是軟體開發嗎

這個集團,我只知道一部分是做軟體開發的,另一部分我都不知道他的公司。

4. 吳三桂的真實歷史

吳三桂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一樣,被符號化了,被臉譜化了 被標簽化了。就是一個漢奸呃的代名詞。 這與歷史的真相,他本人怎麼樣?嗯,很少有人關心的。而即便你挖掘出了真相,恐怕也沒有人會真正去在乎的。
不過要是真正研究歷史的話,我們還是應該去深究真相,嗯,自己得弄個明白。不要人雲亦雲,要真真正正的學習歷史,不要矮子看戲何曾見只隨他人說短長。
吳三桂少年時有一次很英勇的行為 帶幾十人,從萬馬後金軍中救下了父親。
這次行動,它可以比之為當年。辛棄疾。大50人從5萬金軍中擒獲叛徒
沒有大勇氣,沒有平常嚴格的軍事訓練,沒有對手嚇人的呃關懷,嗯,打成一片,有一批哦。對你忠誠至死的鐵哥們兒,死士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從這個行為來看,至少在當時絕對是一個英雄,他絕對對敢於向命運挑戰。
而至於後來的這個沖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等等等等 如何評價?嗯吶,青史俱在我不許我如何去饒舌,去洗白了。
在這里可以穩一點,如果我們是吳三桂,我們當初我們在那時可以早做,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正常的選擇。
天下乃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 滿清相對於明朝是不錯的。棄暗投明有什麼不對,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什麼不對?
當然至於後來再次反正三藩之亂的話,實在是事出有因吶,是餓不得不為很多事兒是不得不為,但吳三桂最大一點的失敗 是 沒有打贏 沒有一鼓作氣啊,,北定中原。否則的話,可以比之為李淵的。重新光復大漢江山,實在是可惜可嘆呢。

5. 顧炎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顧炎武(1613- 1682)漢族,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尊稱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他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顧亭林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編輯本段]學術貢獻
顧炎武把古韻分為10部,其中有4部成為定論,即歌部、陽部、耕部、蒸部。其餘幾部也都初具規模,後來各家古韻分部,都是在顧氏分部的基礎上加細加詳。
顧炎武在音韻學上的最大貢獻是用離析"唐韻" (實際是《廣韻》)的方法研究古韻。宋人也曾研究古韻,但把《唐韻》的每一個韻部看成一個整體,沒有想到把它們拆開,因此,盡管把韻部定得很寬,仍然不免出韻。另一個極端是遇字逐個解決,沒有注意到語音的系統性。顧炎武則把某些韻分成幾個部分,然後重新與其他的韻部合並。這樣有分有合,既照顧了語音的系統性,又照顧了語音的歷史發展。他首先廢棄平水韻,回到"唐韻"。比如把尤韻一部分字如「丘」、「謀」歸入「之咍」部,這就是「離析唐韻」,回到古韻。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韻各分為二,屋韻分為三,令它們歸入不同的古韻部,充分體現了古今語音系統的差別。他的這種離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還公認是很有價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聲配陰聲。《詩經》常常有入聲字跟陰聲字押韻,以及一個字有去入兩讀的現象,顧炎武從這些現象中認識到,除了收唇音的入聲緝、合等韻沒有相應的陰聲韻以外,入聲都應該配陰聲。在古音學的分部問題上,有陰陽入三分法,有陰陽兩分法,按兩分法說,他的作法是對的。
顧炎武在古音學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論的建樹,另一方面有對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後來被學者譽為古音學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學五書》中。
[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創一種新的治學門徑,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出身於江東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歲取得諸生資格後,便與同里摯友歸庄共入復社。自27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
明亡,與歸庄等人以匡復故明為志,在南明政權下兩次參加武裝抗清斗爭並決意不與清 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議修《明史》,拒不就薦;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館。此後,客居山西、陝西,潛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餘年中,顧炎武遍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行了萬里路,也讀了萬卷書。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
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朴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朴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
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顧炎武終身為反清事業奮斗奔波,這與國破家亡的經歷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崑山城陷,死難者四萬餘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遭殺害,好友吳其沆也被捕蒙難。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於常熟,王氏聞城陷,絕食十五天死節,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說「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顧炎武有詩:「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也就是說,他希望清朝滅亡,就如同精衛想平東海一樣,「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明末
崇禎十七年(14)三月,李自成農民軍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五月,清睿親王多爾袞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臨即帝位,改元順治,命豫親王多擇率大軍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字完之,河南開封人)、鳳陽總督馬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等擁立福王由崧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號弘光。
京師陷落的消息傳到江南,一時人心惶惶,為避戰亂,顧炎武率家人東躲西藏,到年底,遷往高舊居80餘里的語濂經暫住。經崑山縣令楊永言(字岑立,雲南昆明人)舉薦,行朝詔用炎武為兵部司務。
「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亭林詩集》一,《感事》)顧炎武把復仇的希望寄託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滿腔熱忱,「思有所建白」(吳映奎《顧亭林先生年譜》),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西四論」,為行朝出謀畫策,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戰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順治二年(15)五月,顧炎武取道鎮江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南京即為清兵攻佔,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清軍鐵騎又指向蘇、杭。
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和摯友歸庄、吳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筆從戎,參加了僉都御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諸義軍合謀,擬先收復甦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時「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亭林詩集》一,《千里》);惜乎殘破之餘,實不敵氣焰正熾的八旗精銳,義軍攻進蘇州城即遇伏而潰,松江、嘉定亦相繼陷落。顧炎武潛回崑山,又與楊永言、歸庄等守城拒敵;不數日崑山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吳其沆戰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炎武本人則因城破之前已往語濂徑而僥幸得免。9天後,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聞變,絕食殉國,臨終囑咐炎武,說:「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先妣王碩人行狀》)炎武悲憤欲絕,將母親的遺命謹記心田。
這年閏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經大學士路振飛(字見白,號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薦,隆武帝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由於嗣母新喪,炎武二時難以赴任,只能「夢在行朝執戟班」(《詩集》一,《延平使至》),但他仍然積極投身入抗清復明的斗爭。
當時,清松江提督與巡撫土國寶不和。前明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字卧於,復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顧咸正(字端木,崑山人)、兵部主事楊延樞(字維斗,江蘇吳縣人)等暗中策動吳勝兆舉義反正,咸正為炎武同宗長輩,陳子龍等都與炎武往來密切,這件事炎武也是參預了的。順治四年(17)夏,事情敗露, 「幾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詩集》一,《哭陳太僕》),勝兆被解往南京斬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諸人。子龍往投炎武,炎武當時已離家出亡;於是子龍逃入顧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營救,未能奏效。其間,炎武還往尋成正,「扁舟來勸君:行矣不再計」(《詩集》一,《哭顧推官》)、催促他及時出走,而咸正不聽。結果,陳子龍乘差官不注意時投水自盡,楊延樞及顧氏父子先後遇害,受此案株連而死者40餘人。
在策動吳勝兆反正的同時,炎武還進行了其他一些活動。順治三年(1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職方司主事之任,大約將行之際,路振飛派人與他聯系,要他聯絡「淮徐豪傑」。此後四五年中,炎武「東至海上,北至王家營(今屬江蘇淮陰),僕僕往來」(鄧之誠《清詩紀事》),奔走於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每從淮上歸,必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飛之子澤溥,或走海上,謀通消息」(同上),意圖糾合各地義軍伺機而動。
雖然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並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詩集》一,《精衛》),滿腔忠憤,不能自已。
清初
當崇禎末年,炎武嗣祖紹芾及兄長顧緗(字遐篆)先後去世,又逢吳中大旱,「一時喪荒賦徭猖集」(歸庄《送顧寧人北游序》),炎武無奈,曾將祖產田 800畝賤價典給崑山豪族葉方恆(字嵋初);其時,炎武的堂叔等人為爭奪遺產,又挑起家難,他們還與本來就蓄意侵吞炎武家產的葉氏內外勾結,炎武在崑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語濂徑的住所曾幾次被這伙人洗劫及縱火焚燒。到順治七年(1650),葉方恆又企圖加害顧炎武,炎武為了避禍,只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詩集》二,《流轉》),離開崑山出走。此後五年中,他都在吳、會之間奔波往來。
盡管遁跡商賈,炎武依然心存故國,時時關注著沿海一帶抗清斗爭的進展情況,希望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在《流轉》詩中寫道:「……晨上北固樓,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時,杖策追光武。」當張名振(字候服,南京人)於順治十年()九月在長江口大破清兵,進屯崇明(今屬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艦數百」溯長江而上,直抵鎮江,並登金山遙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華門外)之際,炎武為之歡忭鼓舞,他興奮地寫道:「東風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水軍十一萬,虎嘯臨皇州。巨艦作大營,飛艫為前茅。黃旗亘長江,戰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見旌旆浮,忽聞王旅來,先聲動燕幽。闔閭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奮擊揖,肯效南冠囚。願言告同袍,乘時莫淹留。」(《詩集》二,《金山》)
這一時期,顧炎武還同歸庄、陳忱(字遐心,浙江吳興人)、吳炎(字赤溟,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字力田,吳江人)、王錫闡(字寅旭,吳江人)等共結驚隱詩社,表面上以「故國遺民」「優游文酒」(汪曰楨《南潯縝志》),其實是以詩社為掩護,秘密進行抗清活動。炎武在淮安結識定交的摯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
順治十一年(1654)春,顧炎武遷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鍾山,三國時改名蔣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稱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當時名集慶),以此為根據地,東征西討,10餘年後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國。炎武「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頗有不勝今昔之感。
順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鄉崑山。原來,顧氏有世仆名陸恩,因見顧家日益沒落,炎武又久出不歸,於是背叛主人,投靠葉方恆,兩人且圖謀以「通海」(即與閩浙沿海的南明集團有聯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崑山,秘密處決陸恩,而葉方恆又與陸之婿勾結,私下將炎武綁架關押,並迫脅炎武,令其自裁。一時「同人不平」,士林大嘩。所幸炎武知友路澤博(字蘇生)與松江兵備使者有舊,代為說項,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審理,最後,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
當事情危急之際,歸庄計無所出,只好向錢謙益求援。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順治初曾任禮部右侍郎,是當時文壇領袖。錢氏聲言:「如果寧人是我門生,我就方便替他說話了。」歸庄不願失去錢氏這一奧援,雖然明知炎武不會同意,還是代炎武拜謙益為師。炎武知道後,急忙叫人去索回歸庄代書的門生帖子,而謙益不與;便自寫告白一紙,聲明自己從未列於錢氏門牆,託人在通衢大道上四處張貼。謙益大為尷尬,解嘲道:「寧人忒性急了!」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於此可見。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獄。盡管歸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極力排解,而葉方恆到此時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蹤。仲夏,炎武返鍾山,行經南京太平門外時突遭刺客襲擊,「傷首墜驢」,幸而遇救得免;嗣後,葉方恆還指使歹徒數十人洗劫炎武之家,「盡其累世之傳以去」(歸庄《送顧寧人北游序》)。這之前的幾年當中,炎武曾數次准備南下,赴福建參加沿海地區風起雲涌的抗清復明事業,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決計北游,以結納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國山川形勢,徐圖復明大業。遠行避禍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順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晉謁孝陵--7年之間,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故國之思,然後返崑山,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掉首故鄉,一去不歸。是年炎武45歲。此後20多年間,炎武子然一身,游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余卷」(《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直至1682年2月15日逝世。
[編輯本段]著作
《日知錄》 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論經
八至十二,論政治
十三卷 論世界風氣
十三四卷論禮制
十六十七卷論科舉
十八至二時一卷論藝術,文學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論名義
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論史法
二十七卷論注書
二十八卷論雜事
二十九卷論兵事,外國
三十卷論天象術數
三十一卷論地理
三十二卷論雜考
顧亭林自認 日知錄 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
音韻學著作《音學五書》,三十八卷 前後三十年,修改過五次
《古音表》三卷
《易音》 三卷
《詩本音》 十卷
《唐韻正》二十卷
《音論》 三卷
《金石文字記》 六卷
《天下郡國利病書》 一百卷 "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志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餘卷
[編輯本段]顧炎武故居
這里是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這里又是「百戲之祖」崑曲創始人顧堅的故里、這里還是唐代陶淵明第九代裔孫、文學家陶峴首創江南絲竹之地,這個藏龍卧虎的地方就是千燈鎮,周庄、錦溪是千燈的近鄰,他們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分別成功塑造「中國第一水鄉」、「中國博物館之鄉」喚醒了千燈人,千燈人發現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絲毫不亞於其他江南名鎮,於是,該鎮從上到下都形成共識,雖然該鎮的旅遊開發比較晚,但是古鎮有很好的資源,應該大力發展旅遊業,並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旅遊之路---文化之路,在今天的「百名記者走近古鎮---千燈」采風活動中,筆者現場感受了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學者,他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世名言,成為一代又一代旨在報國的炎黃子孫的座右銘。顧炎武一生還寫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以《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為三大著作,顧炎武本人也被當代歷史學家評為兩千年中七十二位偉人之一,而千燈鎮就是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誕生的地方。筆者在現場看到,園林式的景色已經初現輪廓,原來佔地只有6畝的景點,現在的佔地面積已經擴大至60畝,形成了包括顧炎武起居生活區、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和顧園幾個景點,其中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形成墓、祠、廳一體的園林布局,為千燈諸景之首。
顧炎武詩詞精選
《白下》
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
清笳皓月秋依壘,野燒寒星夜出林。
萬古河山應有主,頻年戈甲苦相尋。
從教一掬新亭淚,江水平添十丈深。
《秋山》
秋山復秋水,秋花紅未已。
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
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
可憐壯哉縣,一旦生荊杞。
歸元賢大夫,斷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幾歆舊祀。
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
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古北口》
霧靈山上雜花生,
山下流泉入塞聲。
卻恨不逢張少保,
磧南猶築受降城。
《海上》
長看白日下蕪城,又見孤雲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計,艱難戎馬發深情。
埋輪拗鏃周千畝,蔓草枯楊漢二京。
今日大梁非舊國,夷門愁殺老侯嬴。
《海上》
滿地關河一望哀,徹天烽火照胥台。
名王白門江東去,故國降幡海上來。
秦望雲空陽鳥散,冶山天遠朔風回。
樓船見說軍容盛,左次猶虛授鋮才。
《雨中至華下宿王山史家》
重尋荒徑一沖泥,谷口牆東路不迷。
萬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陰舊翠長浮院,菊芯初黃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獨騎羸馬上關西。
《精衛》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
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五台山》
東臨真定北雲中,盤薄幽並一氣通。
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路舍人客居太湖東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侶稀,清霜憔悴減毛衣。
自從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飛!
《酬朱監紀四輔》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
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海上》
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來白鳥,雲浮仙闕見黃金。
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烈士心。
《海上》
南營乍浦北南沙,終古提封屬漢家。
萬里風煙通日本,一軍旗鼓向天涯。
樓船已奉征蠻敕,博望空乘泛海槎。
愁絕王師看不到,寒濤東起日西斜。
《賦得秋柳》
昔日金枝間白花,只今搖落向天涯。
條空不系長征馬,葉少難藏覓宿鴉。
老去桓公重出塞,罷官陶令乍歸家。
先皇玉座靈和殿,淚灑西風日又斜。
《又酬傅處士次韻》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
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讎舊相家。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
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
《秋山》
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
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
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
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伏屍遍岡巒。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
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
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
《過蘇祿東王墓》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
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
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凄迷。
《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
露下空林百草殘,臨風有慟奠椒蘭。
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歸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
巫招虞殯俱零落,欲訪遺書遠道難。

6. 口語100的網站是什麼

口語100的網站是口語100智慧學習空間-官網。

清睿口語100是按2018教育部「網路學習空間建設和應用指南」的規范,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為每個學校打造的自己的「網路學習空間」,按國家相關政策,在教育部中央電教館的鑒定和指導下在全國進行推廣。

它不是支持題海戰術的在線題庫或教輔APP,而是提供人工智慧技術支持的創新教學服務,減負的同時和高效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清睿口語100由教育部中央電教館鑒定備案,並承擔著教育部中央電教館重點課題:「網路學習空間與英語教學新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76220012),是「網路學習空間」的優秀代表產品。

(6)清睿集團擴展閱讀:

教育信息化進程發展近30年。從硬體投入,內容投入,錄播直播發展到了人工智慧技術和智慧學習空間。 過去,技術用來讓教學內容呈現更生動,讓學生可以方便地看到優秀老師的錄像。 今天,人工智慧為每個學生帶來一對一的外語教練,和互動協作的智慧學習環境。

清睿口語100就是這個變革中的領導者。以世界領先人工智慧技術,打造各種創新應用,以聽說為突破,全面提高外語聽、說、讀、寫,單詞記憶、語言運用。

讓外語學習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學習效果不僅獲得三個國家課題多年跟蹤的研究成果確認,而且全新的教學模式獲得世界的認可,不僅在中國中小學外語教學領域享有盛譽,而且獲邀在2018 TESOL年會做主旨報告,介紹人工智慧如何在中國改變中小學外語教學。

7. 關於歷代名士

清學開山 顧炎武

(1613—1682)

顧炎武是明末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人,起初名絳,後來改名繼紳,以
後仍名絳,字忠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佔領南京後,才改名為炎武(一作炎午),
字寧人,而學者都尊稱他為亭林先生;曾經自署圭年,又因為一度僑居南京鍾山下,
所以有時自號蔣山佣。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
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1682年2月15日)在山西曲沃因病去世,按過去的習慣計
算,享年70歲。
顧炎武是明清之際偉大的思想家、開一代之風的著名學者,同時又是偉大的民
族志士。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統治者低頭,平生「足跡半天下」,一面考
察山川形勢,同時結識豪傑,聯絡同志,希望能有機會恢復明室;他一生勤奮治學,
尤其重視有關國計民生、能「經世致用」的知識,治學的態度謹嚴而慎重,特別強
調實地考察取證,所以能夠「博學於文」,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對清
代學術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梁啟超稱為「清學開山之祖」。

一、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

顧氏為江東望族,祖居吳郡(今江蘇蘇州),後世幾經遷徙,到南宋初年定居
崑山。顧炎武曾祖章志,嘉靖癸丑(1553)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這以後家
道中落,祖父紹芳萬曆了丑(1577)科進士,官卻只做到從六品的左贊善,到了他
的父親同應(字賓瑤),就僅僅是個未曾入佳的國子監萌生了。炎武叔祖紹芾(字
德甫,號蠡源)之子同古未娶而豐,其聘妻王氏矢志守節,因此,炎武出世之後,
就過繼給已去世的堂叔為嗣,由王氏撫育。
顧炎武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嗣母王氏是太學生之女,知書識字,而且意志
堅強、深明大義,作為一個居孀的婦女,她別居一室,「晝則紡績,夜觀書至二更
乃息」,尤其喜歡讀「《史記》、《通鑒》及本朝政紀諸書」(《先妣王碩人行狀》)。
炎武6歲,王氏就教他讀《大學》,9歲又讀《周易》。萬曆四十七年(1617),顧
炎武人塾學習,而家中對他的教育仍然抓得很緊。炎武的嗣祖紹芾雖然只是個從來
沒有當過官的國子監生員,但卻關心國家大事,熟悉朝章典故,而且性格「豪邁不
群」(顧炎武《三朝紀事闕文序》),「負氣伉爽,不肯少河流俗」(陳濟生《啟
禎詩選·太學顧先生紹芾》),與天啟時期政壇人物常相往來,對當時朝政腐敗的
情況十分了解。有一天,他指著庭院中的草對炎武說:「爾他日得食此,幸矣!」
(《紀事闕文序》)於是要炎武認真學習「古兵家《孫子》、《吳子》諸書及《左
傳》、《國語》、《戰國策》、《史記》」。這時顧炎武年方10歲。第二年,紹芾
又令炎武閱讀《資治通鑒》。當時的人多不讀《通鑒》,而代之以朱熹編纂的《通
鑒綱目》,紹芾對這種狀況十分不滿,他說:「凡作書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書改竄
而為自作也。班孟堅之改《史記》,必不如《史記》也;宋景文之改《舊唐書》,
必不如《舊唐書》也;朱子之改《通鑒》,必不如《通鑒》也」。(顧炎武《鈔書
自序》)在嗣祖的督促和用心教授下,到14歲,炎武已將《資治通鑒》全部讀畢。
功課之餘,王氏還經常給他講述劉基、方孝孺、於謙等明朝歷史上傑出人物的故事,
以激勵炎武學習前輩先賢。
顧炎武少年時代受到的這些教育,對他以後的學術成就和立身處世無疑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
天啟六年(1626),顧炎武入學,成為縣學生員,取學名曰繼紳,開始致力於
習學科舉文字。在縣學中,炎武與同窗歸庄(字玄恭,號恆軒,明亡後更名作明,
崑山人,其曾祖即有名散文大家歸有光,1613—1673)結識。兩個同齡少年常在一
起切磋學業、縱論國事,由於意氣相投,很快就成為莫逆之交。

這個時期,朱明帝國已是大廈將傾。當顧炎武降生之時,神宗皇帝朱詡鈞已經
有20多年不徹朝堂接見廷臣,以致朝政日益廢弛,這種極不正常的狀況一直持續到
萬曆末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時僅16歲,為人庸懦無能,卻喜愛作木活,史稱其「好
親斧鋸椎鑿髹漆之事,積歲不倦」(《明通鑒·天啟。年》);他寵信宦官魏忠賢,
魏目不識丁,竟被任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代他處理章奏。於是大權旁落,國事無大
小皆出入魏忠賢之門;內閣廷臣及四方督撫則多仰其鼻息,甚至拜忠賢為干爺,呼
為「九千歲」,形成「閹黨」集團。天啟五、六兩年,魏氏迭興大獄,殘酷迫害以
東林黨人為代表的正直官吏,許多志士仁人慘死獄中,而且株連極廣,朝政敗壞到
了極點。加之內憂外患頻仍:萬曆四十六年(1618),雄踞關外的努爾哈赤以「七
大恨」告天誓師,正式向朝廷宣戰;天啟元年(1621),清兵攻陷沈陽、遼陽;山
東白蓮教首領徐鴻儒起事,佔領鄆城、巨野、鄒縣、滕縣,並一度切斷運河漕運;
永寧(今四川敘永)宣撫使奢崇明叛亂,下遵義、據重慶,兵圍成都百餘曰:天啟
二年(1622),清兵在取得遼河以東70餘城之後又攻佔廣寧(今遼寧義縣),兵鋒
直逼寧遠,山海關危在旦夕;天啟七年(1627)三月,陝西飢民暴動,揭開了明末
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這年八月,嘉宗死,其弟由檢即位,改元崇禎。崇禎皇帝一意
中興國運、重振祖業,初即位便著手懲處清算閹黨,逼令魏忠賢自盡,並為蒙難的
東林黨人平反昭雪。但其為人剛愎自用,且視東林與閣黨的矛盾為「門戶」、「朋
黨」之爭,對這一點深惡痛絕;在用人行政上,則利用雙方相互牽掣,以確保宸衷
獨斷,政由己出。然而痼疾已深,積重難返,朝政並無多大起色,內憂外患交逼的
局勢也日益嚴重。
由於身處危機四伏的時代,所以,盡管顧炎武的祖父紹茉年事已高、十分希望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孫子取得功名,伺時仍教誨炎武「當求實學,幾天文、地
理、兵農、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三朝紀事闕文序》,下同),
並要炎武用心研讀邸報,以了解國家大事及朝章典故。不過,顧炎武雖然對政治產
生了興趣,卻「以為書生無與國家之故」,祖父也曾對他說「汝習經生言,此非所
急也」,這段時期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徵逐為名」的舉業上。崇禎三年(1630)
秋,18歲的顧炎武至南京參加應天鄉試,他與歸庄加入復社大約就在此時。由名士
張博(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1602—1641)等人發起組織的復社主張革新
朝政,徹底清除閹黨餘孽,入社者多達數千,是繼東林而起的有政治影響力的學術
團體;但成員眾多,難免良莠不齊,而顧、歸二人「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
以為狂」(《亭林余集·吳同初行狀》),一時被稱為「歸奇顧怪」。
自入縣學為生員後,顧炎武多次應科舉,都未得一第。崇禎十二年(1639),
炎武再度赴試,依舊名落孫山。長達14年的科舉徵逐,終究一事無成,而國事可以
說已經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天下郡國利病
書序》),炎武終於認識到「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盛於咸陽之郊」
(《日知錄》16),認識到「廢天下之生員,而用世之才出」(《亭林文集·生員
論中》);於是退而讀書,「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
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全祖望《鮚囗亭集·亭林先
生神道表》,下引同),著手撰寫《天下郡國利病書》及《肇域志》,「務質之今
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由此可見,在青年時期,顧炎武即已樹立起務求
實用、不為空疏之學的治學精神,這與明中葉以來風靡士林的那種「合多學而識以
求一貫之方,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亭林文集·與友人
論學書》)的惡劣習氣有著天壤之別。
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顧紹芾病死,享年79歲,身為承重孫的炎武為祖父
服喪三年(三年之喪,實為二十七個月)。崇禎十六年(1643)夏,期滿釋服,炎
武「循例入成均」,通過捐納的方式成為國子監生,這年炎武31歲。半年之後,明
朝就滅亡了,炎武的人生歷程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二、有人宗國淚 何地灑孤忠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農民軍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五月,清睿
親王多爾袞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臨即帝位,改元順治,命豫親王多
擇率大軍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字完之,河南開封人)、鳳陽總督馬
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等擁立福王由崧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
年號弘光。
京師陷落的消息傳到江南,一時人心惶惶,為避戰亂,顧炎武率家人東躲西藏,
到年底,遷往高舊居80餘里的語濂經暫住。經崑山縣令楊永言(字岑立,雲南昆明
人)舉薦,行朝詔用炎武為兵部司務。
「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亭林詩集》一,《感事》)顧炎武把復仇
的希望寄託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滿腔熱忱,「思有所建白」(吳映奎《顧亭林先
生年譜》),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
「乙西四論」,為行朝出謀畫策,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
戰略、兵了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順治二年(1645)五月,顧炎
武取道鎮江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南京即為清兵攻佔,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
清軍鐵騎又指向蘇、杭。
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和摯友歸庄、吳其沆(字同初,上海嘉
定人)投筆從戎,參加了僉都御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諸義軍合謀,擬先收復
蘇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時「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亭林詩集》
一,《千里》);惜乎殘破之餘,實不敵氣焰正熾的八旗精銳,義軍攻進蘇州城即
遇伏而潰,松江、嘉定亦相繼陷落。顧炎武潛回崑山,又與楊永言、歸庄等守城拒
敵;不數日崑山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吳其沆戰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
兩個弟弟被殺,炎武本人則因城破之前已往語濂徑而僥幸得免。9天後,常熟陷落,
炎武嗣母王氏聞變,絕食殉國,臨終囑咐炎武,說:「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
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先妣王碩人行狀》)炎武悲憤欲
絕,將母親的遺命謹記心田。
這年閏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經大學士路振飛(字見
白,號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薦,隆武帝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由於嗣母新
喪,炎武二時難以赴任,只能「夢在行朝執戟班」(《詩集》一,《延平使至》),
但他仍然積極投身入抗清復明的斗爭。
當時,清松江提督與巡撫土國寶不和。前明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字卧於,復社
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顧咸正(字端木,崑山人)、兵部主事楊延樞(字維
斗,江蘇吳縣人)等暗中策動吳勝兆舉義反正,咸正為炎武同宗長輩,陳子龍等都
與炎武往來密切,這件事炎武也是參預了的。順治四年(1647)夏,事情敗露,
「幾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詩集》一,《哭陳太僕》),勝兆被解往南京
斬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諸人。子龍往投炎武,炎武當時已離家出亡;於是子龍逃
入顧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營救,未能奏效。其
間,炎武還往尋成正,「扁舟來勸君:行矣不再計」(《詩集》一,《哭顧推官》)、
催促他及時出走,而咸正不聽。結果,陳子龍乘差官不注意時投水自盡,楊延樞及
顧氏父子先後遇害,受此案株連而死者40餘人。
在策動吳勝兆反正的同時,炎武還進行了其他一些活動。順治三年(1646),
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職方司主事之任,大約將行之際,路振飛派人與他聯系,要他
聯絡「淮徐豪傑」。此後四五年中,炎武「東至海上,北至王家營(今屬江蘇淮陰),
僕僕往來」(鄧之誠《清詩紀事》),奔走於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每從淮上歸,
必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飛之子澤溥,或走海上,謀通消息」(同上),意圖糾
合各地義軍伺機而動。
雖然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
一再受挫,但是,炎武並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爾
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
心無絕時」(《詩集》一,《精衛》),滿腔忠憤,不能自已。
當崇禎末年,炎武嗣祖紹芾及兄長顧緗(字遐篆)先後去世,又逢吳中大旱,
「一時喪荒賦徭猖集」(歸庄《送顧寧人北游序》),炎武無奈,曾將祖產田800畝
賤價典給崑山豪族葉方恆(字嵋初);其時,炎武的堂叔等人為爭奪遺產,又挑起
家難,他們還與本來就蓄意侵吞炎武家產的葉氏內外勾結,炎武在崑山千墩的故唐
和在常熟語濂徑的住所曾幾次被這伙人洗劫及縱火焚燒。到順治七年(1650),葉
方恆又企圖加害顧炎武,炎武為了避禍,只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詩
集》二,《流轉》),離開崑山出走。此後五年中,他都在吳、會之間奔波往來。
盡管遁跡商賈,炎武依然心存故國,時時關注著沿海一帶抗清斗爭的進展情況,
希望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在《流轉》詩中寫道:「……晨上北固樓,慨然涕如
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時,杖策追光武。」當張名振(字候服,
南京人)於順治十年()九月在長江口大破清兵,進屯崇明(今屬上海),明
年正月,又率「海艦數百」溯長江而上,直抵鎮江,並登金山遙祭孝陵(明太祖朱
元璋陵,在今南京中華門外)之際,炎武為之歡忭鼓舞,他興奮地寫道:「東風吹
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水軍十一萬,虎嘯臨皇州。巨艦作
大營,飛艫為前茅。黃旗亘長江,戰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見旌旆浮,忽聞
王旅來,先聲動燕幽。闔閭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奮擊揖,肯效南冠囚。願言
告同袍,乘時莫淹留。」(《詩集》二,《金山》)
這一時期,顧炎武還同歸庄、陳忱(字遐心,浙江吳興人)、吳炎(字赤溟,
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字力田,吳江人)、王錫闡(字寅旭,吳江人)等共結驚
隱詩社,表面上以「故國遺民」「優游文酒」(汪曰楨《南潯縝志》),其實是以
詩社為掩護,秘密進行抗清活動。炎武在淮安結識定交的摯友王略(字起田,淮安
人)、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
順治十一年(1654)春,顧炎武遷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鍾山,三國時
改名蔣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稱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當時名集慶),
以此為根據地,東征西討,10餘年後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國。炎武「遍游
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頗有不勝
今昔之感。
順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鄉崑山。原來,顧氏有世仆名陸恩,因
見顧家日益沒落,炎武又久出不歸,於是背叛主人,投靠葉方恆,兩人且圖謀以
「通海」(即與閩浙沿海的南明集團有聯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
武回崑山,秘密處決陸恩,而葉方恆又與陸之婿勾結,私下將炎武綁架關押,並迫
脅炎武,令其自裁。一時「同人不平」,士林大嘩。所幸炎武知友路澤博(字蘇生)
與松江兵備使者有舊,代為說項,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審理,最後,以「殺
有罪奴」的罪名結案。
當事情危急之際,歸庄計無所出,只好向錢謙益求援。謙益字受之,號牧齋,
常熟人,順治初曾任禮部右侍郎,是當時文壇領袖。錢氏聲言:「如果寧人是我門
生,我就方便替他說話了。」歸庄不願失去錢氏這一奧援,雖然明知炎武不會同意,
還是代炎武拜謙益為師。炎武知道後,急忙叫人去索回歸庄代書的門生帖子,而謙
益不與;便自寫告白一紙,聲明自己從未列於錢氏門牆,託人在通衢大道上四處張
貼。謙益大為尷尬,解嘲道:「寧人忒性急了!」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於此可見。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獄。盡管歸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極力排解,而葉方恆
到此時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蹤。仲夏,炎武返鍾山,行經南京太平門外時突遭
刺客襲擊,「傷首墜驢」,幸而遇救得免;嗣後,葉方恆還指使歹徒數十人洗劫炎
武之家,「盡其累世之傳以去」(歸庄《送顧寧人北游序》)。這之前的幾年當中,
炎武曾數次准備南下,赴福建參加沿海地區風起雲涌的抗清復明事業,但由於各種
原因,最終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決計北游,以結納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國
山川形勢,徐圖復明大業。遠行避禍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順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晉謁孝陵——7年之間,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
故國之思,然後返崑山,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掉首故鄉,一去不歸。是年炎武45
歲。此後20多年間,炎武子然一身,游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
「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余卷」(《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
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陝西
華陰,直至逝世。

三、風塵懷撫劍 天地一征鞍

離崑山後,炎武「絕江囗淮」,於順治十四年(1657)秋抵山東萊州(治今山
東技縣)。翌年春至泰安,又至曲阜謁孔廟,並在章丘桑家莊購置日產,「墾田於
章丘之長白山下」(《神道表》),年末,經菜州、濟南至北京。順治十六年(16
59),炎武到了山海關,憑吊昔日舊戰場;然後又折回關內,至昌平州(今北京市
昌平縣)天壽山謁十三陵。瞻仰列祖列宗陵寢時,炎武悲從中來,「下痛萬赤子,
上呼十四皇。哭帝帝不聞,籲天天無常」(《亭林詩集》三,《恭謁天壽山十三陵》);
但炎武並未灰心,「天運未可億,天心不可量」,對恢復明室仍然滿懷希望。謁陵
之後,炎武經居庸關返歸山東。這年五月,張煌言(字玄箸,浙江寧波人)、鄭成
功(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率甫明軍大舉入長江,七月,舟師直抵南京觀音門外江
面,一時江淮震動。「江上傳夕烽,直徹燕南陲,皆言王師來,行人久賓士」(
《詩集》三,《江上》,下引同),炎武聞知這一喜訊,急忙南下。可惜「宋義但
高會,不知兵用奇,頓甲守城下,覆亡固其宜」,當炎武行至揚州,南明軍已經失
敗,炎武悵悵北返,於年底到達天津。
康熙元年(1662),顧炎武在北京。當他聽說永曆帝在昆明被害的消息後,心
知復明已無多大希望,於是「篤志經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這年,
被革職的歸安(今浙江吳興)知縣吳之榮告發庄廷攏私修明史,其中「頗有忌諱語」;
炎武好友吳炎、潘檉章受牽連入獄,第二年遇難。同案株連多達700餘家,死78人,
其中還包括一些地方官員。炎武已於去冬離京赴山西,在汾州(今汾陽)接到吳潘
二人的凶信,十分悲痛,於是在旅舍設奠,遙祭亡友,其祭詩雲:「一代文章亡左
馬,千秋仁義在吳潘。」還寫了《書吳潘二子事》一文,表彰故友的學問節操,記
述「明史案」的始末。顧炎武對明正德以來「二三先生招門徒,立名譽,以風顯於
世」(《文集·與友人論門人書》)的風氣深為不滿,他自己也「不坐講堂,不收
門徒」(《余集·與潘次耕札》),而這次卻破例以潘檉章幼弟潘來為門生,以表
達對故人的懷念之情。此後,炎武取道蒲州(今山西永濟)入潼關,遍游關中;次
年至河南輝縣訪孫奇逢(字啟泰,河北容城人,學者稱夏峰先生),年底返山東。
康熙五年(1666),炎武與友人李因篤(字天生,一字子德,山西洪洞人)等
20餘人集資買回,墾荒「於雁門之北,五台之東」,欲效法馬援(字文淵,陝西興
平人,東漢名將,曾為伏波將軍、隴西太守)、田疇(字型大小泰,河北玉田人,東漢
末墾田徐無山中,曾助曹操征烏桓)「從塞上立業」(《神道表》,下同),准備
定居代北,說:「使吾澤中有牛羊千,則江南不足懷也。」後因不耐氣候嚴寒,經
營創始之後,即令「門人輩司之」,自己又隻身出遊。
康熙七年(1668),萊州黃培詩獄案涉及到顧炎武。炎武時在北京,聽說此事
後立即赴山東對質;三月二日抵濟南,下濟南府獄。大約兩年前,萊州即墨人姜元
衡告發其舊主黃培收藏刊印「逆詩」,本年正月,姜在審訊中稱:「逆詩」內有
《忠節錄》一書,「系崑山顧寧人到黃家搜輯發刻」,實則炎武與姜素不相識;此
案還株連「江南北之名士巨室」300餘人。炎武念及「事關公義,不宜避匿;又恐久
而滋蔓,貼禍同人」(《蔣山佣殘稿·與人書》),故「不惜微軀,出而剖自此事」。
這個案子可能跟炎武墾田章丘一事也有聯系,上引《與人書》雲「釁起於章丘,禍
成於即墨」;顧衍生所撰炎武《年譜》亦雲「是獄為謝長吉主唆」(謝世泰字長吉,
章丘人,炎武與其曾有過經濟上的糾紛)。
這次無妄之災持續半年以上,炎武在獄中十分艱難,「每日以數文燒餅度活」,
幾乎不支。幸得友人李因篤等多方奔走,大力營救,並至濟南看望炎武,到十月這
場冤獄方才暫告一段落,炎武始得取保出獄。次年夏,炎武又回章丘,與謝長吉對
簿公堂,「雖陷害之情未明,而霸佔之律已正」(《佚文輯補·與顏修來手札》),
案子才算最終了結。初冬,炎武由保定抵平原(今屬山東),(木聖)幼弟潘耒(字
次耕)前來謁見,正式拜門受業。(木聖)章被難後,潘來居淮安王略家中讀書,並
與王略之女成婚。這年六月,岳父和妻子相繼去世,潘耒遂北上往投炎武。
歲月的流逝,沒有使炎武忘卻家國之恨;境遇的坎坷,也沒有使炎武的耿耿孤
忠有所銷蝕。康熙十年(1671),炎武再游京師,住在外甥徐乾學(字原一,號健
庵,崑山人,曾任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家中。當時,清廷議修《明史》,翰林院
掌院學士熊賜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後來曾任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為此
設宴款待炎武。席間,熊邀請炎武參與撰述,炎武斷然拒絕,說:「果有此舉,不
為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蔣山佣殘稿·記與孝感熊先生語》)賜履與
出席作陪的徐乾學相顧愕然。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為纂修《明史》,「特開
博學鴻詞科,征舉海內名儒」(《年譜》),一時知名之士赴召者所在多有。翰林
院掌院學士葉方苞(宇於吉,崑山人,方恆胞弟)和經筵講官韓囗(字元少,江蘇
吳縣人)准備向朝廷推薦顧炎武,炎武堅辭,三度致書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
始不變」!葉、韓知炎武志不可屈,方才作罷。後人有詩雲:「到底不曾書鶴版,
江南惟有顧圭年。」次年,葉方藹為明史館總裁,又欲招炎武入史局,炎武回信說:
「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
殉之矣!」(《文集》三,《與葉訁刃庵書》)且自此以後,「遂絕跡不至都門」
(《年譜》),以表明自己不與當局合作的決心。
自康熙七年(1668)「明史案」後近十年中,炎武仍僕僕於燕趙齊豫陝晉之間,
「頻年足跡所至,無三月之淹」(《文集》六,《與潘次耕》)。由於年過六旬,
尚無子嗣(38歲時得一子,名貽谷,3歲即夭折),因而江南親友商議,以族侄衍生
過繼炎武為子。康熙十六年(1677),衍生在其師李雲囗陪同下由江南赴山東德州,
與炎武「行父子相見之禮」。時年衍生12歲,炎武則六十有五。這年十一月,炎武
往游西嶽華山,居友人王山史(名弘撰,字無異,陝西華陰人,與炎武訂交於康熙
初)家。炎武認為「此中山水絕佳」,於是有卜居華下、以年余年的想法,山史進
為之構築屋舍。康熙十八年(1679),炎武攜衍生遷入新居。康熙二十年(1681)
八月,炎武由華陰至曲沃,不幸染病,嘔瀉不止,經醫生療治,數日後病勢稍減;
然而,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四日,病又復發,竟日夜嘔瀉,初九日凌晨,
炎武溘然長逝。衍生當時年僅17,又從未經歷過這種大事,全仗居停主人韓宣(字
句公,曲沃人)及炎武生前友好一力操持治喪;兩個月後,炎武堂弟顧囗(字大雲)
由江南趕赴曲沃,與衍生一道扶樞南返,歸葬於崑山祖塋。
自順治十四年(1657)「掉首故鄉」,20多年來,炎武「身負沉痛,思大揭其
親之志於天下」(《神道表》引炎武友人王良語),東西南北,慘淡經營,「九州
歷其七,五嶽登其四」(《文集》六,《與戴耘野》),至死不忘恢復明室。晚年
定居華陰,亦有極深的用意。他在《與三侄書》中說:「華陰綰轂關、河之口,雖
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
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便。」(《文集》四)在《與李星來書》中
也說此地「三十年來,在在築堡,一縣之境,多至千餘。人自為守,敵難追攻。此
他省所無,即天下有變,而秦獨完矣」(《文集》三)。其置田墾荒,也是為了同
一目的。全祖望《神道表》說:「先生既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選,而所至每試之墾
田度地,累致千金」;「先生置田五十畝於華下,供朝夕,而東西(按即「章丘長
白山下」和「雁門之北」兩地)開墾所人,別貯之以備有事」,至於炎武自己的日
常用度則相當儉省,一年所費「約一百二三十金」(《殘稿》三,《與原一公肅兩
甥》),曾「餌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神道
表》)
由於種種緣故,炎武的圖謀付諸實踐的希望愈來愈小,「奔走流離,老而無子,
其幽隱莫發,

8. 中國慶華集團霍慶華之女霍睿的老公

數學というものは人間論理的な判斷力を育成するために益々発展してきた科學である。冷靜にロジック関系を整理してこそ、問題解決できるとの事だ。

9. 顧炎武的愛國事跡

顧炎武的愛國事跡:

明朝滅亡後,年僅三十二歲的顧炎武誓不損節,不為清朝服務,還參加抗清復明的復社。每年端午節,他總是在門前懸掛一塊紅色的蔓菁,在裡面塞上一點蒜青,並在後面掛一塊白布。

白布上寫著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國朝惡而避之。因此人們稱他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從家裡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往返數千里,不辭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兩次到北京昌平縣長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檢。

(9)清睿集團擴展閱讀: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

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成為開啟一代學術先路的傑出大師。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

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

10. 江西有哪些化肥公司

豐城市農興化肥有限公司

南昌縣清睿化肥有限公司

南豐縣永朝化肥銷售有限公司

江西興晨化肥有限公司

看看這幾個吧,我都是在江西化肥生產企業名錄上找的,

要是不夠的話你自己再進去找找

閱讀全文

與清睿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宏源期貨烏魯木齊營業廳客服電話 瀏覽:519
晉中銀鑫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572
工行法人理財產品最新 瀏覽:155
股票市場 瀏覽:879
股東查賬如何發現問題 瀏覽:236
融資融券打新舉例 瀏覽:900
2019公司境外匯款的規定 瀏覽:616
600664股票價格 瀏覽:679
美國貸款銀行有哪些 瀏覽:841
期貨原油外匯通 瀏覽:684
民營銀行的理財產品有本金保障嗎 瀏覽:324
sps財務指標 瀏覽:641
期貨投資公司掛靠 瀏覽:109
期貨白銀盈虧怎麼計算 瀏覽:105
瑞達期貨關聯上市公司 瀏覽:530
期貨老師公開課件 瀏覽:485
依賴科技股票 瀏覽:71
mcst指標選股 瀏覽:263
上市公司未融資公司 瀏覽:39
長江證券樂享賺錢嗎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