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與義大利關系
1970年11月6日,義大利與中國建交。自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順利,高層互訪不斷。義大利佩爾蒂尼總統、卡爾法羅總統、阿馬托總理等曾先後在任內訪問中國。中國李先念主席、江澤民主席、李鵬總理、朱鎔基總理等也曾先後應邀訪問過義大利。2003年10月,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來華進行正式訪問。2004年5月,溫家寶總理對義大利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簽署聯合公報,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2004年12月,錢皮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6年9月,普羅迪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9年5月,吳邦國委員長對義大利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雙方簽署兩國議會建立定期交流機制的協議。2009年7月,胡錦濤主席將對義大利進行國事訪問。
近年來,兩國政治互信穩固,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取得務實成果。2008年,中意雙邊貿易總額達38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9%。
『貳』 在中國有哪些大型的義大利企業
義大利最大的機械設備集團SACMI集團近日在中國廣東南海市建立的陶瓷機械獨資企業落成。該企業擁有100多名員工,總投資450萬歐元,計劃生產100台瓷磚成型機。2008年產值將達到5000萬歐元。該企業是目前中國在這一行業唯一的外國獨資企業。目前在中國主要的競爭企業是廣東佛山的陶瓷工業爐企業和上海的陶瓷機械企業。
該集團計劃其產品將在中國境內和周邊亞洲國家銷售。集團總經理艾米利亞尼稱,在中國設廠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運輸和進口成本,而不是降低生產成本。
SACMI集團2006年營業額為10.74億歐元,利潤額9700萬歐元,其中6950萬歐元來自陶瓷機械。該集團還從事飲料罐裝機械、食品機械和塑料機械加工。
------------------------------
斥資6億元收購中國三家眼鏡連鎖店的義大利著名眼鏡公司Luxottica集團在華的店面已經達到近270家,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外資獨資眼鏡零售商。其收購的三家公司分別為擁有54家門店的北京雪亮眼鏡公司、有133家門店的廣州明廊眼鏡公司以及728家門店的上海現代光學眼鏡公司。Luxottica集團將把上述三家公司整合在一起,成立一家新公司,整合之後的門店將統一用北美零售品牌「亮視點LensCrafters」命名。並引入整套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運營模式對新店實施系統改造。
——————————————————————————
『叄』 今年中國與義大利的雙邊貿易如何
中意雙邊經貿關系簡況 時間:2008-06-17 16:13 來源: 商務部 中意兩國於1970年11月6日正式建交,建交以來,雙方在政治、經貿等各方面合作關系發展順利。中意兩國先後簽署了《民航協定》、《海運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經濟合作協定》。 一. 雙邊貿易 2001年中意兩國間貿易發展順利。雙邊進出口額達到77.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我出口39.93億美元,增長5.0%,進口37.89億美元,增長23.1%。在我與歐盟國家的貿易中列第五位。今年1-9月,雙邊進出口額達到67.5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2%,其中我出口35億美元,增長13.9%,進口32.57億美元,增長12.5%。 我向意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鞋類、旅遊用品及箱包、山羊絨、玩具、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塑料製品、醫葯品等。 我從意進口主要商品有:紡織機械、牛皮革和馬皮革、電視顯象管、金屬加工機床、橡膠或塑料加工機械、醫葯品、煙草加工機械、型模及金屬鑄造用型箱、電視、收音機及無線電訊設備的零附件、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及器具等。 二.對華投資 1991年以前義大利對中國投資還不多,隨著我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意企業家對中國市場興趣的增加和意政府的支持,意企業在華投資近幾年有較大幅度增長。截至2001年12月底,意在華投資項目共計1628個,協議外資金額為29.51億美元,實際投入19.88億美元,在歐盟國家中名列第五。2001年全年批准意在華投資項目133個,協議外資金額2.39億美元,實際投入1.56億美元。中意合資企業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行業有服裝、紡織、鞋類、皮革、首飾、機電、儀表、航空和租賃等。 三.財政經濟合作 迄今為止,意方共向我們承諾政府貸款22.66億美元(其中混合貸款20.16億美元,貼息貸款1.3億美元及贈款1.26億美元)。雙方已執行完混合貸款項目55個、貼息貸款項目17個、贈款項目23個。我使用義大利政府貸款的主要領域包括環保、醫療、文物保護、農業、專業人員培訓等項目。此外,意方還用贈款培訓了數百名中方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 四.技術引進 中意兩國技術貿易合作情況一直很好,自1981年至2001年底,我自意引進技術1841項,合同金額91.52億美元。其中2001年自意引進技術85項,合同金額1692.21萬美元。 五.雙邊經濟合作混委會 1991年5月28日,中意兩國簽訂了新的《經濟合作協定》,根據該協定,中意兩國每年應召開一次部長級混委會會議。新協定簽署後的中意經濟合作混委會會議共召開了七次。第七次會議於2002年10月在北京召開。
『肆』 吉列德與中國上市公司有合作嗎
有的很多的合作夥伴的網上可以搜索到。
『伍』 一汽紅旗S系項目成功簽約 將與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合作
據悉,長春市政府、中國一汽集團、美國絲爾科公司簽署紅旗S系項目投資意向書,中國一汽集團與美國絲爾科公司簽署紅旗S系項目合資合作協議,中國一汽集團、美國絲爾科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吉林省科協簽署共建專家人才庫合作框架協議。
吉林省委、省政府代表對一汽紅旗S系項目成功簽約表示祝賀,同時表示:中意兩國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吉林省高度重視與義大利交流交往。當前,我們正在大力發展現代新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長春國際汽車城,支持中國一汽創建世界一流汽車企業。一汽紅旗S系項目是吉林省與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美國絲爾科公司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重大成果。希望各方以這次成功簽約為契機,推動務實合作再上新台階、再結新碩果。
意方代表對於本次簽約表示: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在汽車產業特別是高端跑車設計製造等領域的優勢,表達了進一步深化兩地經貿交流合作的強烈意願,並表示一定積極支持企業開展合作,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陸』 疫情之下中國企業國際化最好的出路是什麼
中國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需要樹立一兩個抗疫樣板,譬如發展中國家像塞爾維亞、伊朗就是很好的合作對象;發達國家的義大利就是很好的合作對象。
義大利現在對中國的抗疫建議是照單全收,在西方國家中,此時此刻完全放下意識形態願意不折不扣與中國合作的國家只有義大利,而且義大利的疫情也最為嚴重,如果中國真的幫助義大利抗疫成功,在西方世界樹立的標桿效應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對推動全球抗疫合作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在疫情結束後對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國可以更廣泛地與義大利展開合作,譬如在金融、投資等領域藉助疫情率先打通,讓義大利的企業直接與中國的企業合資建抗疫物資生產線,中國也可以增加在已到來的抗疫投資,總之完全可以把義大利抗疫作為一個推動與發達國家乃至全球抗疫合作的戰略平台去運作,從而形成全球抗疫的戰略勢能。
有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抗疫樣板,有發達國家的合作抗疫樣板,全球抗疫體系就有望形成了。
務實,就是用中國的工業優勢、抗疫經驗、經濟實力來幫助對的國家,並與這些國家形成抗議時期的經濟循環,所謂建立疫情時期的經濟發展新體系。大家一定要明白,幫助他國不是無償援助,而是建立與中國經濟的聯通合作機制,形成與中國更好的經濟循環,這是對彼此都有利的事,這不是消耗,而是借力打力的借勢。
譬如,我們不要忘了義大利是個發達國家,他的人均GDP是中國的3.5倍,是G7國家,中國和義大利完全可以基於疫情去合作推進不止疫情的事,從而全方位地對抗疫形成物質後勤支撐。
抗疫本身不止疫情前線,與病毒的戰爭打的更多的是國家後勤。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醫護人員是否穿上防疫裝備對醫生來說,持續戰鬥力當然是不同的。想想看,僅義大利就132醫務人員犧牲,整個歐洲已經數百人,那會有多少醫生感染?多少戰斗減員?對醫務戰線的戰鬥力影響有多大?
所以,中國和義大利展開更加深入的戰略、經濟合作,快速用物質基礎反哺抗疫,比單純援助效力大得多,對中國和義大利來說,也就不是單純的物資消耗,而變成經濟循環了,抗疫不但不再是凈消耗,還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其實就是抗疫也可以不是純消耗,還能刺激工業生產。譬如這次疫情,直接會帶來醫護物資的井噴,會帶來醫葯疫苗的大發展等,做好了還會在中國和義大利之間,打開經貿、物流、金融、投資等方面合作的新局面。
全球疫情發展的當下,中國給全球的產業復甦注入一劑強心針,也對整個全球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原來大家可能認為全球化會大步的後退,現在反而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在中國,改革開放紅利在中國。中國企業有這個強大的避風港,更應對時局積極變革,把握趨勢,內註定力,借力「一帶一路」,外聯世界,2020楊帆起航!
『柒』 義大利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在國際上被稱為什麼
It義大利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在國際上被稱為什麼啊?因為我們解放初期很多技術都來自於義大利杯,對我們的幫助也很多,這種合作就是被稱作合作共贏
『捌』 中國的義大利外企多嗎
義大利公司差的很,別進坑,很多是小微企業,管理混亂,培訓幾乎沒有,工資可能跟台資差不多。自由散漫,沒有時間觀念和質量意識,在歐美企業里屬於末流。
『玖』 求助,南京有哪些義大利企業
你好 盡力了 呵呵 祝你好運
一個義大利企業家的煩惱
江蘇是義大利在華企業最集中的省份。幾年前,義大利商人陸柯來到江蘇省鎮江丹徒新區工業園。他現在是該區通用水暖器材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一家有47名中國員工和3名意籍員工的企業。
面對《環球》雜志記者,陸珂毫不掩飾自己的種種煩惱:「兩個月前,當我公司的第一批產品要運回義大利的時候,當地郵政部門和管委會卻不知道如何把這些貨物出口通關。」一個有外資企業駐扎的工業園區竟不懂得出口貨物的程序,令陸珂感到費解。
「如果在上海和南京是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陸柯說,這個被稱為義大利工業園的開發區目前只有一家歐洲企業。
陸柯對中國的一些「潛規則」也感到不適應。他告訴記者,在相關部門經過了與主管單位「協調」之後,鋪設天然氣管道的最初報價竟然驟然被降低超過50%。但享受了「優惠」的陸柯卻高興不起來,「這與義大利人做生意的習慣有很大差別,在義大利,我的產品如果價值20元,它就是20元,不要和我講它價值雙倍價錢40元,然後我們再討價還價到最終的20元。」
「我的精力是要用在工廠和公司運營上的,而不是天天為這些問題來花費精力。」
當然,「合作就像一場婚姻,苦澀與甜蜜相依」。來中國發展的義大利商人是要有對當地環境、文化進行適應的心理准備的。揚州寶應縣義大利(江蘇)工業園寶勝集團副總經理胡正明告訴《環球》雜志記者,該企業的意方專家經常跟當地工人交流,以便融入當地生活和文化,有個專家還曾跑到鄉下去聽淮劇。
同在一個園區的義大利獨資的阿斯塔導線有限公司總經理桑衛尼對當地政府的幫助「非常滿意」。他說當地政府能快速反應解決問題,並幫助其減少審批等復雜程序。他表示已經決定再投資700萬歐元擴大規模。
扔掉「畏懼情緒」
事實上,一些義大利企業家在中國遇到的問題大多是其他外商也經歷過的。不過區別在於,義大利來中國投資的多為中小企業。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駐上海辦事處代表付泰向《環球》雜志記者介紹,目前,義大利在華合資企業約800家,其中750家為中小企業間的合作。而意在華迄今最大的投資項目仍是1996年成立的投資總額為4.5億美元的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項目。
不過,義大利的企業家們並不願意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
普羅迪在訪華期間曾表示,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在國際市場上發揮作用,義大利企業界曾產生了「畏懼情緒」,忽視了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應該拋棄這種「畏懼情緒」的悲觀論調,做出正確的抉擇。
不過現在,這種受挫的情緒正在被理性的反思所取代。義大利出口十強省之一的Varase省工業家協會主席阿爾貝托里伯拉則這樣表示:「意國內,尤其是紡織、時裝、鞋、食品等行業的公司,在中國『價廉』的強大攻勢下屢屢受挫。然而,正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義大利對其在機械、零部件、高新產品以及奢侈品領域出口大幅增加。」他認為大多數人對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所產生的影響的看法並不全面、客觀。
義大利駐華大使孟凱帝大使則認為,「現在中國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在整個環境的改善中義大利是可以提供自己的知識、技術和產品的」。事實上,滿足消費者日漸提高的「品位」正是義大利許多中小企業所擅長的。
「義大利的產品是為精英設計的,無論是政治精英、商業精英還是文化精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義大利問題專家羅紅波對《環球》記者說,「義大利的衣服講究品質,價位也比較高;隨著中國的中層階級的擴大,他們的商品會越來越有市場。」
邁上中國征途
雖然普羅迪高調訪華創造了義大利企業欲「大舉」投資中國的熱烈氣氛,但要真正實現這一意願並沒有那麼容易。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的徐力源教授對《環球》記者表示,「普羅迪上台之前就有推動中意關系的意向,但是目前義大利國內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也在改革,面臨一些困難;另外,義大利的官僚主義也比較有名,到底能推動多少,很難說。」
同時,義大利來華投資中小企業較多的特點對於習慣了接待大型跨國企業的中方機構,特別是地方政府來說,也需要相當的適應期。
「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不一樣,資金少,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一擲千金;小企業也比較復雜,他們不是一個企業過來,而是一幫人過來。」羅紅波對記者說。在調查走訪中,《環球》雜志記者聽到一些經濟開發區的官員說,國外中小企業的事哪樣也不比大企業少,還要享受和大企業一樣的優惠政策,否則就會出問題,「伺候」起來並不容易。
另外,義大利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還在於其相互依附形成的產業群和產業鏈。中國地方的開發區如果不能配套出這種「特殊」的發展小環境,吸引大規模的義大利中小企業進入將是非常困難的。
而與義大利中小企業相對應的中國中小企業,由於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往往不能成為門當戶對的合作方。
事實上,義大利很多中小企業能成為百年老店在於他們的核心技術和獨特品牌。但正是對於這兩樣法寶的珍視,成為一些義大利企業踏入中國的顧忌。「有些(義大利)企業比較害怕在中國知識產權領域存在的某些問題,根本就不來,包括製鞋、時裝,這些就靠專利活著的。」徐力源對記者說。
「人家最核心的訣竅的東西肯定不會給你,比如說我們的絲綢、紡織品的後整理比較差,他們肯定不會教我們,」羅紅波認為,「當然義大利企業也不可能不來中國這個大市場。」
在《環球》記者對江蘇省中小企業局合作與產業處處長裔大陸的采訪行將結束時,他的一句話頗為耐人尋味:「菲亞特集團在江蘇的合資公司去年已由義大利方接管,這樣在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方面他們就更放心了……」
此外,商業文化的差異也考驗著義大利在華企業。胡正明說:「義大利人的誠信度很高,比較實在,但不易變通;和他們談判必須小心謹慎、考慮周全,因為如果達成協議的任何一項不能履行,意方便會對我們的誠信質疑。」
他還表示,目前,一些中國人發展的思維超前,做大、做強的意識很強,甚至有些好大喜功,而意方則求穩,不願盲目擴張,很滿足於完成計劃的任務。他拿自己的企業舉例說:「如果按寶勝的目標,現在公司至少已經做到了15-20億的規模,但意方卻堅持穩定在7~8個億。」
談論問題不如解決問題
「失敗只有一種,就是什麼都不做」。為了追求雙贏的結果,中意雙方都已經開始著手解決問題。
江蘇省中小企業局合作與產業處處長裔大陸表示,地方經濟貿易委員會等政府部門目前只能做到建立平台促進兩國企業間相互了解,招商引資。至於引進來了合作中出現的困難等問題,政府力量有限,還未能涉足。不過,他透露,江蘇省正在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以專門應對中意在當地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將開通專門的熱線。
付泰則說,已經在中國開展投資合作的很多義大利公司老總告訴他,「我們來到江蘇、浙江開辦公司,首先了解當地的法律等情況,然後和地方政府、機構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一旦發生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更容易在當地政府的積極配合下有效地解決它。」
付泰認真地對《環球》雜志記者說:「我堅信,不久的將來(知識產權)這個問題會在意中合作中越來越無足輕重!」
他這樣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一方面,作為WTO成員國,中國逐步實現國內企業行為與國際標准和協議准則相接軌是必然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貿地位的進一步提升,自有知名品牌將大量涌現,中國國內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將成為一股內生力量推動地方政府、權威機構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
義大利:中小企業之國
在義大利,中小企業吸納了全部就業人員的70%,對GDP的貢獻率為66%,創造了約一半的出口產品。
義大利中小企業的特色是地域同業形成的集群。它們以「一區一業」的組織形式存在,「區」是指由一個或幾個小型城市或鄉鎮發展形成的沒有邊界的區域或地帶;而「業」是指具有義大利色彩和風格的紡織、皮革、製鞋、石材、木器、玻璃等傳統產業,他們都有自己的「搖籃地」。
例如,烏迪內斯省有個「桌椅三角區」。在這片不到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中小企業786家,就業人數約6000人。小小的三角區每年生產3000萬只桌椅,占義大利市場80%、歐洲市場50%及世界市場32%的份額。
義大利像這樣的產業集群地有199個,分布在15個州。它們創造著義大利90%的紡織業、90%的鞋和皮革製品及95%的木工和傢具出口額。
『拾』 收購國內的二家企業與國外第一公司合作是哪家上市公司
現在很多企業為了發展都會進行收購。
除此以外還未與外國公司進行合作,這也是為了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