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柯瑪股票整天跌跌不休,嚴重影響我們對貴公司實力的信心,橫盤幾個月了是不是產品有問題
600336 澳柯瑪
公司基本面:每股收益0.238元,動態市盈率16倍;前十大股東中,個人股東較多,不是社保、公募、私募較少參與,這樣的股票,做為中長線,不建議關注;核心題材為鋰電池、家電下鄉、地熱能、融資融券等;
資金面來看:股東人數9月30日數據創2011年12月以來新高,一般來說股東人數越多,持股越分散,助理一般不會去拉,股東人數少,籌碼集中,主力容易去拉;作為融資融券標的,漲跌都傾向於平穩;
技術面來看:大M頭,短期或有上攻,但難以形成突破形態。
綜合結論:短期反彈出貨。
(該咨詢以歷史數據為依據,會依新的基本面、技術面變化而變化,系個人判斷,僅供參考!)
2. 內控失敗的國有企業有哪個
近年來,國內企業的重大危機接二連三地發生,整體來看,突出有三類重大風險:一是多元化投資,二是金融工具投機,三是生產安全事故。撇開生產安全事故不說,前兩類風險具有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風險發生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巨大,動輒就會使企業「傷筋動骨」;二是同類事故在大型國有企業時有發生。鑒於此,我們稱此兩類風險為大型國有企業典型的高風險業務。下面我們通過案例對此兩類重大風險做深入分析。
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還是個新手,以投機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勢必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盤中餐」。當然,中國企業從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股指期貨投機虧損14億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虧案(銅期貨投機虧損26億美元)和1998年美國長資公司破產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進行俄羅斯國債和日本股指投機虧損43億美元),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單單中航油的損失,已經是國資委感受到了切膚之痛。其實早在1997年株洲冶煉廠就因為進行鋅期貨投機,造成虧損1億美元。然而,同樣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雖然我國政府多次強調國有企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僅限於套期保值,但是國有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的行為屢有發生;核心原因還是投機心理和缺乏監管。因此,為降低國有企業金融工具投機風險,一定要加強金融工具投資的監管和相關業務操作的內部控制。
3.結合案例看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控制
2006年7月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非主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資金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總投資規模不能超出企業財務承受能力,企業資產負債率要處於合理水平。2006年10月國資委下發的《關於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業財務預算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央企要加強對外投資、收購兼並、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股票、委託理財、期貨(權)及衍生品等投資業務的風險評估和預算控制,及時跟蹤和評測高風險業務的風險水平。
從國資委的相關規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資和金融工具投機確定為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是確切的。因為,一方面大型國有企業獲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資金更容易,獲得金融工具交易資格(尤其是境外期貨、期權)也更有先天優勢;另一方面此兩類業務風險的發生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為了防止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發生,企業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1)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
收益與風險是共存的。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就是要不能因為強調利潤和規模增長,把業績提高依賴於高風險業務,而忽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高風險性。
(2)完善高風險業務控制制度,並加強監督檢查
現在大型國有企業涉及到高風險業務的管理制度比較少,因為這些業務涉及到決策,又多屬於新興業務。另外,國有企業普遍缺乏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從而也導致制度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喪失。主要的原因有企業領導人不重視內部控制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決策者的制衡機制
大型國有企業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較濃,法人治理沒有完善,內部人控制現象還比較嚴重,管理層獨斷專行是導致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大型國有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戰略決策風險;一方面表現在戰略方向選擇的錯誤,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戰略風險認識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強國資監管,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雖然十六大已經明確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要做到「管資產、管人、管事」,但是國資委對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還比較落後。主要原因是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監管的技術和手段還比較落後,比如還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風險預警機制。
3. 經濟危機對澳柯瑪有沒有影響
經濟危機對澳柯瑪有未知程度的影響:冰櫃:截至2005年,澳柯瑪冰櫃連續12年全國產銷量第一,占據了冷櫃市場29%以上的銷量。 澳柯瑪集團及上市公司產業除冰櫃、冰箱等主業外,還涉及空調、自動售貨機、鋰電池、太陽能材料等產品。除了主業有贏利,其它產業目前幾乎沒有一個能為上市公司或集團公司提供贏利支持。據公開數據,澳柯瑪2005年前三季度總利潤為1850萬,而同期營業額為16億,也就是說,營業利潤不足0.7%,這也是目前家電行業所面臨的共同困境,利潤已是越來越低了。
冰箱:2005年,澳柯瑪冰箱的銷售量居全國第10位。
空調:澳柯瑪空調屬二三線品牌,其市場份額未進入國內前十名1.4月14日,青島國資委公布:經貿委副主任姜培生任澳柯瑪集團董事局主席,企發公司副總經理李蔚被推薦為G澳柯瑪董事候選人。公司財務部門初步自查顯示,澳柯瑪集團及其下屬關聯企業累計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已達19.47億元,該情況目前已向證券監督部門匯報 。2.澳柯瑪空調作古
今年澳柯瑪空調的生產、銷售已基本停滯。對此,蘇寧方面透露,從去年下半年起,澳柯瑪空調就已經撤出賣場。3.冰櫃、冰箱生產和銷售業務已停止
雖然斥巨資投入到新項目中,但冰箱和冰櫃生產線的現狀,跟空調器廠沒有什麼區別,都已基本停產,澳柯瑪的三大主營業務,目前已全面癱瘓。4.澳柯瑪目前根本無力付貨款給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急於討債的原材料供應商已停止了對澳柯瑪供貨。5.澳柯瑪出路:
NO.1:海信、海爾入主
海爾集團、海信集團此前都接到了青島市政府有關他們能否介入重組的詢問,但雙方都表示拒絕。
同城同質 買不出去
海信新聞發言人程開訓則表示,澳柯瑪的主要業務是白電,海信的白電產能已經足夠,不需要相關資產。就此斷了一條生路。[詳細]
NO.2:自救:市場不接受
在主動暴露資金佔用的問題之後,澳柯瑪公司自身積極應對,專門成立了清欠小組,目前已經將澳柯瑪集團下屬優質資產電動車產業、房地產業、商標等納入清欠計劃。[詳細]
NO.3:政府接手?
青島市決定由經貿委的一位官員出任澳柯瑪集團的董事長,經貿委屬下的企業發展投資公司來託管澳柯瑪。
政府出3億想當家?
但是該公司買下的澳柯瑪集團持有股票已經被法院凍結。政府想拿著3億就做當家?怕是比較難的了。[詳細]
NO.4:四個有利於:到底顧哪頭?
當前從澳柯瑪到政府已初步形成了「四個有利於」的指導方針。但19億並不是3億就能解決的。[詳細]
中國家電業面臨歷史拐點
已到利潤底線
盡管澳柯瑪危機全面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母公司的占款,但利潤率過低是目前所有家電廠商所面臨的問題。 2005年全行業累計銷售成本比比銷售收入增速高1.5%。[詳細]
多元化重圍
利潤率降低-資金缺乏-多元化戰略-佔用更多資金,包括澳柯瑪的諸多家電企業陷入或正在陷入這樣一個陷阱
近來,有「中國電冰櫃大王」之稱的澳柯瑪可謂麻煩不斷。
先是爆出集團公司對上市公司高達19.47億的巨額資金佔用,由此引發市場對澳柯瑪集團資金鏈斷裂的聯想;隨後公司的「教父」級人物--身兼澳柯瑪集團及股份公司董事長兩職、執掌澳柯瑪達16年之久的魯群生宣布辭職;接著公司被青島市政府下屬的投資公司實施過渡性託管……不利的消息真是一個接著一個……
澳柯瑪,這家已連續11年榮獲國內電冰櫃產銷量第一的全國知名企業,目前究竟正面臨怎樣的危機?青島市政府的託管能否拯救澳柯瑪?
青島
三大主要業務癱瘓
澳柯瑪集團資金鏈緊張暴露的導火索是3月13日G澳柯瑪的一則公告:因澳柯瑪集團佔用其資金達6億元,要求凍結其持有的公司2.07億股股權。
而披露澳柯瑪集團經營性佔用上市公司資金19.47億元則是在4月10日。
近來,澳柯瑪股價隨著不斷公布的利好利空消息而出現了大幅震盪。截至昨日,澳柯瑪股價收於3.23元,較前日下跌了1.52%。
魯群生離職
青島國資委宣布託管事宜
4月14日,因對澳柯瑪大股東占款19.47億問題負有責任,魯群生(上圖)辭去澳柯瑪董事長及董事職務。由於占款達到G澳柯瑪總資產的約50%,澳柯瑪目前資金周轉困難,部分主營業務已停產,青島市國資委宣布由青島市企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企發公司)託管澳柯瑪集團股份,並注資3億以保證冷櫃、電動車、小家電三個主業的生產經營。
據悉,在4月15日宣布調整領導班子的當天,姜培生和李蔚兩位新任高管已赴澳柯瑪就職。
隨著魯群生的離職,澳柯瑪原來堅持的多元化發展思路正在被解構。青島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空調生產和銷售業務基本停止後,由於賒欠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資金太多,目前澳柯瑪的冰櫃、冰箱生產和銷售業務也已停止。這意味著澳柯瑪的三大主營業務全面癱瘓。
主要負責澳柯瑪冰櫃和冰箱銷售業務的澳柯瑪副總經理周明江表示,面對即將到來的銷售旺季,澳柯瑪根本就沒有新貨能提供給經銷商們。目前,澳柯瑪銷售隊伍相當「輕松」。
記者從國美電器、蘇寧電器、永樂家用、大中電器等家電連鎖商處獲悉,今年以來,澳柯瑪因為工廠斷貨,一直沒有與這些家電連鎖商簽訂「年度工廠直供訂單」。
國美采銷中心總經理李俊濤表示,自從今年年初以來,國美遍布全國數百家賣場中,就很少銷售澳柯瑪的冰櫃、冰箱、空調等產品,「即使有,也基本是澳柯瑪各地經銷商們去年積壓的存貨。」
根據澳柯瑪2005年第三季度的報告,去年1~9月,澳柯瑪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68億元,其中銷售額排名前3位業務依次為冰櫃、空調、冰箱。
銀行催討貸款
澳柯瑪資金危機爆發
澳柯瑪集團的資金危機始於去年下半年。知情人士透露,當時交通銀行最先發難,一筆9億元的貸款到期後,不再給澳柯瑪集團展期。其他銀行嗅出味道不對,也紛紛要求澳柯瑪集團償還貸款。如此集中的催討,使澳柯瑪集團資金鏈瀕於斷裂,「緊急時連1000萬元的貸款都無法償還」。
隨後青島市召開緊急會議,青島市各銀行的負責人全部出席,會議的結果是債權人答應貸款展期,還有銀行給澳柯瑪集團發放新貸款,以助其渡過難關。
一家和澳柯瑪集團有業務往來的銀行負責人透露,澳柯瑪爆發資金危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青島市很多銀行都與澳柯瑪有業務往來,在很早的時候,家電市場火爆,各銀行超額授信,大放貸款,現在市場表現不好,就一齊催討貸款,致使資金危機爆發。
重組方向確定
商標被轉讓給上市公司
調查顯示,G澳柯瑪披露控股股東占款事項並非出於主動。目前這19.47億已經全部轉化為澳柯瑪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名下眾多仍未實現盈利的多元化產業。
澳柯瑪集團一位負責人表示,這些資金用在了澳柯瑪集團新興業務的發展和製冷主業的研發上,公開資料顯示,澳柯瑪集團及上市公司產業除冰櫃、冰箱等主業外,還涉及空調、自動售貨機、鋰電池、太陽能材料等產品。除了主業有贏利,其它產業目前幾乎沒有一個能為上市公司或集團公司提供贏利支持。
青島市正在全面介入澳柯瑪的重組。根據已經確定的重組方向,澳柯瑪集團持有的「澳柯瑪」商標所有權將轉讓給上市公司,澳柯瑪集團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將變現償還欠款,同時部分房地產也將折價轉讓給上市公司。根據此前的公告,集團公司在土地、房產和股權扣除抵押方面的價值約8.476億元,而「澳柯瑪」商標在1997年時的評估價值達到34.06億元。
因為有政府介入,所以曾有傳言說當地家電企業如海爾等可能參與重組。G澳柯瑪在3月中旬已經採取法律措施,凍結了集團持有的G澳柯瑪2.07億股。 綜合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相關:理財 證券)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
成都
澳柯瑪賣場大撤櫃
澳柯瑪總部出現危機,其在成都地區的銷售是否會受影響呢?
記者昨日從國美、蘇寧等幾大賣場獲悉:澳柯瑪冰櫃等產品已從國美、蘇寧等大賣場全線撤櫃,目前,幾大賣場均沒有銷售澳柯瑪的產品。昨晚,負責澳柯瑪產品在成都賣場銷售的王先生向記者透露,「撤櫃是最近的事,現在有些貨款尚未結清呢?」至於撤櫃的原因,王先生稱,由於近期高層人事變動,對與幾大賣場新一年的合同,無人拍板。他認為這是公司的決定,作為基層人員,自己只能接受,但他一再說明,成都周邊的銷售並未受影響。
澳柯瑪四川地區售後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證實了澳柯瑪從幾大賣場撤櫃的說法,但同時表示,目前成都地區的售後服務一切正常,不會受到任何不利影響。該人士表示,澳柯瑪去年底就從成都各大賣場撤櫃了,而撤出國美、蘇寧等大賣場的原因是「大賣場進場費太高,不賺錢」。據悉,目前,澳柯瑪在成都僅有大發電器市場有一個專賣店還在進行銷售,而其他的銷售渠道目前都還在建設中,該人士表示,此前購買澳柯瑪的客戶,售後服務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只要你有需要,我們明天就可以上門提供服務。」
如果努力度過這一次難關,是有希望的!!!
4. 澳柯瑪上市公司和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
澳柯瑪上市公司就是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
青島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於1998年12月28日在原青島澳柯瑪電器公司基礎上股份制改造組建而成,是山東省首家通過中科院和科技部認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主要經營冷櫃系列、冷凍冷藏箱系列、製冰機系列、飲料機系列、自動售貨機系列、鋰離子電池系列的製造、銷售、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擁有150萬台冰櫃、60萬台冰箱、30萬台展示櫃、電熱水器20萬台、小家電300萬台、酒櫃6萬台的生產能力。冰櫃產品連續十二年產銷量全國第一,出口量全國第一,冰箱產品進入行業第六,是國內最大的冷食、冷飲、啤酒專業配套設備生產商,也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冷飲冷食配套產品供應商之一。
1995年,澳柯瑪被第50屆世界統計大會、國家技術進步評價中心認定為"中國電冰櫃大王";1997年,"澳柯瑪"被國家工商行政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2002年,澳柯瑪被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2005年澳柯瑪電風扇、飲水機、電飯鍋、電暖器和浴霸等五大類小家電產品的市場銷量躍居全國同行業前5名,躋身"小家電行業銷量領先品牌"行列。除此之外,作為澳柯瑪後起之秀的電動車在2005年產銷量達到30萬台,成為行業的領頭羊。2006年8月,澳柯瑪冰櫃、冰箱、電動自行車又在 "第四屆中國市場品牌用戶滿意度調查"推選活動中,分別獲得了"中國冰櫃行業市場用戶滿意第一品牌"、"中國冰箱市場用戶滿意十佳品牌"、"中國電動車行業市場滿意第一品牌"的殊榮。
依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際著名製冷專家技術支持,澳柯瑪形成了從家用到商用、醫用、飲食服務業用、辦公用共計20大系列近千種規格型號的產品,在深冷速凍、超保溫、節能、生態模擬、恆溫、智能化、綠色無氟、保健、純納米光為媒技術等十多項領域持續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澳柯瑪積極實施全球化戰略,在與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眾多跨國集團合作過程中,澳柯瑪兼容並蓄,積極吸取國際上一切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全面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用6Sigma錘煉產品品質,逐步實現了SZDP管理模式與以6Sigma為代表的國際先進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融接,促使公司過程管理提升到了6個Sigma水平。在行業內率先通過ISO9001質量保證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國際三認證,並率先初步實現了三個體系的整合。還通過歐洲CE認證、美國UL認證、俄羅斯GOST認證、澳大利亞COA認證、沙特SASO認證、CB認證等100多項國際認證,產品遠銷世界五大洲,並率先實現了冰櫃出口北美等發達國家"零投訴"。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澳柯瑪創新無止境。
5. 最近世界范圍內內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請給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幾年的。
1.多元化投資
(1)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
從1992年開始,三九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收購兼並企業,形成醫葯、汽車、食品、酒業、飯店、農業,房產等幾大產業並舉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醫葯(000999)發出公告:因工商銀行要求提前償還3.74億元的貸款,目前公司大股東三九葯業及三九集團(三九葯業是三九集團的全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權已被司法機關凍結。至此,整個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面爆發。
截至危機爆發之前,三九企業集團約有400多家公司,實行五級公司管理體系,其三級以下的財務管理已嚴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整個三九系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為180億元。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曾在債務風波發生後對外表示,「你們(銀行)都給我錢,使我頭腦發熱,我盲目上項目。」
案例簡評:三九集團財務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原因:(1)集團財務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資(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擴張的戰略失誤;(3)集團過度投資引起的過度負債。另外,從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環境來看,中國金融體制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資、快速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在總裁周玉成的帶領下華源集團13年間總資產猛增到567億元,資產翻了404倍,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跳出紡織產業,拓展至農業機械、醫葯等全新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企大系」。進入21世紀以來,華源更以「大生命產業」示人,躍居為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銀行對華源一筆1.8億元貸款到期;此筆貸款是當年華源為收購上葯集團而貸,因年初財政部檢查事件,加之銀行信貸整體收緊,作為華源最大貸款行之一的上海銀行擔心華源無力還貸,遂加緊催收貸款;從而引發了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國資委指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華源集團做清產核資工作,清理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並財務報表的凈資產25億元,銀行負債高達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合計高達73.36億元,即這些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幾乎已被掏空。據財政部2005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報披露:中國華源集團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案例簡評:華源集團13年來高度依賴銀行貸款支撐,在其日益陌生的產業領域,不斷 「並購-重組-上市-整合」,實則是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華源集團長期以來以短貸長投支撐其快速擴張,最終引發整個集團資金鏈的斷裂。
華源集團事件的核心原因: (1)過度投資引發過度負債,投資項目收益率低、負債率高,說明華源集團戰略決策的失誤;(2)並購無重組、上市無整合,說明華源集團的投資管理控制失效;(3)華源集團下屬公司因融資和業績壓力而財務造假,應當是受到管理層的驅使。
(3)澳柯瑪大股東資金佔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瑪(600336.SH)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公司接到青島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青島澳柯瑪集團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處置事項的決定》,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採取措施化解澳柯瑪集團面臨的困難。至此,澳柯瑪危機事件公開化。
澳柯瑪危機的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瑪集團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澳柯瑪集團利用大股東優勢,佔用上市子公司的資金,用於非關聯性多元化投資(包括家用電器、鋰電池、電動自行車、海洋生物、房地產、金融投資等),投資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損失。資金鏈斷裂、巨額債務、高層變動、投資失誤、多元化困局等眾多因素,使得澳柯瑪形勢異常危急。
澳柯瑪症結並非僅僅是多元化投資下資金問題,關鍵問題還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模式。魯群生在特定環境中創業成功,然而在擴張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澳柯瑪近親繁殖任用領導現象是企業對市場缺乏應有的敏感度。
案例簡評:擴張幾乎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而同在青島的三家家電集團(都是上市公司)卻有不同的選擇:海爾的擴張基於品牌戰略;海信的擴張基於技術突圍;而澳柯瑪的擴張卻選擇了不相關多元化道路。
「發散型的多元化擴張,不但沒有讓澳柯瑪做大作強,發而使其一盤散沙」。澳柯瑪集團大額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用於其非相關多元化投資;然後頻頻發生的投資失敗和管理不善,致使資金鏈斷裂,也把集團風險也轉嫁給上市公司。應當說,造成澳柯瑪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層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監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綜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機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是中國航油集團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企業。中航油於2004年由於石油衍生品交易導致5.54億美元的虧損;被迫於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債務重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風險委員會,還曾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和《財務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但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陳久霖一直獨立於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的領導之外,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被換,集團公司卻沒有約束辦法。
陳久霖和日本三井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和新加坡麥戈利銀行等在期貨交易場外,簽訂了合同。陳久霖買了「看跌」期權,賭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中航油從事石油期權交易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時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有關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認為以下因素單獨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權投機交易上受到損失:(1)後來被證明從2003年3季度開始的對油價走勢錯誤的判斷;(2)不想在2004年披露損失;(3)沒有按照行業標准對期權倉位進行估值;(4)沒有正確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記錄期權組合的價值;(5)缺乏針對期權交易的適當的及嚴格的風險管理規定;(6)公司管理層有意違反本應該遵守的風險管理規定;(7)整個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就公司投機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職責。
案例簡評: 中航油從事場外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國務院1998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第四十八條規定:「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限於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期貨交易總量應當與其同期現貨交易量總量相適應。」2001年10月,證監會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對從事金融衍生業務操作來看,中航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還只是個新手;直接與國際大型基金進行對壘,無疑「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現在「管理層凌駕」,導致監控機制的失效;直接抵觸了內部控制的經營合規性目標和報告可靠性目標。其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 其報告不可靠表現在:從事期權場外交易沒有在財務報告上披露,也沒有直接向母公司匯報。
(2)南方航空的委託理財
南方航空集團公司2004年7月間曝出的巨額委託理財投資損失;隨後,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對南方航空實施了專項審計;廣東證監局也在2005年10月對南方航空股份公司進行了檢查。2004年績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業中,南航集團由於重大財務違紀事件,從B級降至了C級。2006年4月底,在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財年巨虧17.94億元人民幣;公司將其歸結為航空燃油價格持續暴漲,以及近年收購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兩家公司導致的費用攀升;但這顯然難以說服市場。
南方航空集團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憑證,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從每個商業銀行獲得10至20億元的貸款。用銀行的錢來進行投資理財,確實是賺錢的商機。南航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委託理財業務;與南航集團有過委託理財業務的有漢唐證券、中關村證券、世紀證券。南航集團調集巨額資金乃至賬外資金進行委託理財,其中僅流向深圳世紀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資金即達12億元。
南航給世紀證券的委託理財資金基本上被世紀證券用於重倉持有南航集團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當時因「非典」的影響,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於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價最低的。世紀證券在此低位入貨,3個月不到,南方航空從4.2元上漲到6.8元,升幅超過60%,世紀證券也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利潤。但隨後,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航空股開始萎靡不振,世紀證券因此損失慘重。從世紀證券賬面上看,南航委託理財的12億資產已經無法償還。也正是由於對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債務壓力,世紀證券被迫走上重組之路。世紀證券無力歸還南航集團12億元委託理財中的7.15億元,南航集團無奈只得將其實行債轉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團副總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發、南航集團財務部部長的陳利明因涉嫌違法,先後被司法機關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廣東省反貪局移交廣州市檢察院起訴。2006年10月16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原財務部部長陳利民因涉嫌挪用、貪污、受賄等罪,接受廣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庭審。據檢察機關偵查證實,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陳利民利用經辦委託理財的職務便利,採用先辦事,後請示或不請示;只籠統匯報理財收益,不匯報合作對象或隱瞞不報等方式,大肆超范圍地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已侵吞集團部分理財收益,收受回扣;超許可權地從銀行貸款供個人、朋友注冊公司、經營所用;收受漢唐證券、世紀證券、姚壯文賄賂近5400萬元,挪用公款近12億元,貪污公款1200多萬元。
案例簡評:南航集團的委託理財業務,實際上是南航集團用自己的錢,藉助於證券公司進行操作自己的股票。從法律法規方面來說,不論是國有資金入股市炒股,還是利用自有資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說,南航集團幾十億的委託理財業務集中於公司2-3個人的運作,企業決策層、黨委、內部審計監管沒有跟上,雖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層縱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對重大投資監控不到位;個人收受賄賂、挪用和貪污公款,反映了關鍵人員的道德敗壞和企業基本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層凌駕等問題。另外,中國的金融體制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便利。
(3)國儲局的銅期貨投機
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市場上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這些空單無疑已經造成巨額虧損,而該交易員劉其兵則神秘失蹤。國儲局的交易對手包括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
國儲局選擇了部分交割,即向倫敦交易所交付5萬噸現貨銅,其餘15萬噸的空單展期到遠期。市場人士指出,國儲目前以3.7億元左右的虧損,換得了短期的風平浪靜;但是與國際基金的對決還將繼續,最後的結局還沒有出現,不排除基金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於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於套期保值業務。對於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6. 關於澳柯瑪
目前比較混亂... 還有大量的客戶正在潑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