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分紅」真的是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段嗎
您好
高分紅」真的是掏空上市公司,因為咱們國家很多企業本身就是空的,千萬別亂來,作為理財師我的建議是買賣股票的時候要堅決,買的時候要選擇熱點股票,賣出的時候要毫不猶豫,新股申購也是一個重要的獲利籌碼,需要精確的計算,這樣做股票才可以賺錢,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我,真誠回答,萬望採納!
『貳』 我國控股股東掏空和扶持上市公司主要表現是什麼
掏空的主要表現就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當然不能明顯與法律相違背,但可以與法律打擦邊球)把上市公司的資產(包括資金、財物等)轉移到公司之外。扶持的表現就多了,主要是一心一意把公司搞好,使公司發展壯大,為廣大中小股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財富快速變多。
『叄』 盜竊掏空上市公司故意退市怎麼辦
這是違反公司、證券法、刑法的犯罪行為。只要有證據就可向公安機關、證券交易所舉報,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肆』 掏空上市公司的五種手段是什麼
在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主要有以下幾種掏空方式:
1、大股東虛假出資。是指上市公司在設立或增資配股中,大股東名義上向上市公司投入了所認繳的資本或現金,但實際上實物資產或現金的產權並未交割至上市公司戶頭,而仍然保留在原來大股東的企業中。大股東虛假出資後,並沒有對上市公司投入資產或者現金,但是卻通過串通有關部門出具假出資證明,擁有對上市公司的股權。
2、利用關聯交易進行掏空。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無償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據統計,截至2006年6月30日,滬深兩市共有149家上市公司的資金被大股東及其關聯方佔用,佔用金額327億元。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存在佔用的有87家,金額合計193億元;民營控股上市公司存在佔用的為62家,金額合計135億元。存在資金佔用的149家上市公司中「ST公司」有60家,佔用額合計137億元
2)利用關聯購銷轉移上市公司資產。上市公司大股東利用關聯購銷轉移上市公司資產的主要方式有:向上市公司高價提供原材料或轉讓資產、低價向上市公司收購產品再以市價對外銷售。
3)以上市公司的名義借款或者進行信用擔保。證監會重慶監管局於2005年12月對G太極的專項檢查發現,G太極曾為控股股東太極集團有限公司3.6億元借款提供擔保。萬家樂A在2002年至2005年間為大股東廣州三新實業有限公司提供1.64億元的借款擔保。猴王股份自上市之後就成了猴王集團的融資窗口,猴王集團可以直接以猴王股份的名義進行貸款,而且一貸就是3個億,猴王股份的房屋、建築物全部被猴王集團拿去抵押,而且猴王集團還占壓猴王股份近8個億資金。
3、利用重組進行掏空。並購重組本是優化上市公司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一種手段,應該說我國上市公司之間發生並購重組是很正常的。然而,隨著近幾年來上市公司重組密度不斷增大,虛假重組甚至惡意重組也開始大行其道。一些重組方不把提升上市公司業績當做己任,而是利用資產重組來達到牟取暴利
4、操縱上市公司業績獲得再融資資格從而進行掏空。上市公司為了達到證監會的配股或者增發要求,存在普遍的盈餘管理行為。孫錚和王躍堂(2000)的研究結果表明,其操縱盈虧的動機直接源於監管部門的配股政策、特別處理政策和摘牌政策。
大股東的掏空行為不僅損害了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喪失經營能力,中小股民損失慘重,市場投資信心不足,投機風氣盛行,嚴重製約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伍』 上市公司出售資產 對股民有什麼影響
上市公司出售資產有多種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般可以從三種角度看:
從好的方向看,出售資產是資產重整、調整經營的需要。如出售虧損的副業資產,回歸主業,也許是個好事。
從中性角度看,出售資產是調節利潤、平滑財務指標的需要。如公司經營利潤下滑,通過出售子公司股權或副業資產,兌現投資收益,使每股利潤好看一些或者是保殼的需要。
從壞的方向看,出售資產是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法之一。如上市公司投資一個項目,花了好多錢培育市場、提升競爭力,但在即將盈利前因為虧損(或許是故意做出來的也不一定)低價賣掉了。
在我看來,不管是那種情況對公眾股東都不是什麼好事。為什麼這么說呢?一個上市公司,如果以前為了多元化經營投資失敗,折價賣掉資產對股東來說也不是好事,不如當初不投專心主業。對於為了財務報表出售資產,說明公司經營不利,對股東來說也不是福音。對於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就不用說了。
『陸』 什麼是掏空上市公司
是指法人或自然人(主要是公司的控股股東)採用非法的手段,轉移或佔用公司的資產,造成公司實際資產與賬面資產嚴重不符的違法行為。如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的募股資金,讓上市公司為母公司巨額擔保,貪污腐敗就更不用說了。總之,到「掏空」的程度就是空殼公司,也就是資不抵債,一無所有了。
『柒』 上市公司的十大股東有什麼權力
基本沒什麼用處。
『捌』 ST中源前高管何平是如何掏空上市公司的
2009年3月5日,何平任職協和幹細胞公司期間,注冊成立天津協和濱海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簡稱協和濱海),注冊資本2500萬元,其為協和幹細胞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本報所獲得的一份材料顯示:2009年5月19日,19名股東(包括兩個法人股東和17名自然人股東)出資設立天津濱海協和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濱海協和)。其中,協和濱海出資350萬元(持股35%),17名自然人股東合計出資350萬元(持股35%),南京微宇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簡稱南京微宇)以技術出資300萬元(持股30%)。自然人股東中,四名高管均持有股份,其中何平是代持。濱海協和的設立,體現了何平涉嫌將ST中源核心資產實施轉移的途徑。
人才:這17名自然人股東均為協和幹細胞公司核心管理和技術人員,在何平安排下自協和幹細胞公司發放了經濟補償金共398萬元解除勞動合同,勞動關系轉入濱海協和。
資產:濱海協和成立後的2009年5月25日,與協和幹細胞公司簽訂《設備購買合同》,協和幹細胞公司基因檢測的所有設備,價值2135767元,轉移至濱海協和。但是,濱海協和沒有支付任何設備款。
『玖』 為什麼上市公司的利潤表是盈利的,而股票卻是下跌的
公布前公司的股價過高,公布出來的價格不及預期。
因為股票是靠業績預期來定價的,而達不到預期,理論上肯定要通過下跌來調整,有人為操控因素除外。公布前股價就在合理價值或在合理價位之下,再在一個良好的業績公布,上漲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任何股票的價格都離不開其業績的表現,對股票而言,這個動力就是公司的盈利不同的行業,市盈率表現不一樣,即便是同一行業,市盈率表現也不一樣,所以,盡管每一隻股票都有市盈率,也並不見得我們都能把股票炒好。
股票的定價是跟業績是相關,但不是直接相關,真正直接相關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即通常我們稱之為凈資產收益率。
(9)為什麼能掏空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股價因素:
所以在股市上,股票的價格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呈正相關關系,業績愈好,股票的價格就愈高;業績差,股票的價格就要相應低一些。
但這一點也不絕對,有些股票的經營業績每股就那麼幾分錢,其價格就比業績勝過它幾十倍的股票還高,這在股市上是非常正常的。
股票的價格與經營業績成正比、與其它投資的平均利潤率成反比。如果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提高或儲蓄的利率降低,都將會導致股票的價格上升。如1996年5月後,中國人民銀行兩次調低居民儲蓄利率,就導致上海股市股票價格上漲一倍多。
另外,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也會隨著經營環境及產品市場的競爭而變化。
『拾』 大小非從哪來的,為什麼上市公司上市不直接全流通
中國股票市場在設計的時候,由於當時的市場容量。經濟體制等客觀因素所限,將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分為三種:一是國家股,持有人是國資委或財政系統等,二是法人股,又可分為國有法人股(持有人是國有公司)和社會法人股(持有人是非國有公司),三是社會公眾股,又可分為流通股和內部職工股,後者在一定期限後可上市,以前很多公司為了爭取上市,常常用內部職工股來行賄。
由於當時沒有基金。社保。保險等機構資金,人民幣還沒有開始升值,國內熱錢不多,整個股票市場的資金供給主要是社會資金,主導者是莊家,博弈者是散戶。
由於國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所以大股東持有股票的價值不能體現在市值上,於是大股東不僅不會想方設法做大做強上市公司,反而想盡各種辦法掏空上市公司,這一時期也是各種丑聞的高發期。國家當時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曾經想搞全流通試點,結果往往是剛試探性的放點風出來,股市馬上以暴跌進行抗議。
尚福林當了證監會主席後,對全流通的問題在進行了充分調研後,以大小非向流通股股東讓利為主要手段,以充分尊重流通股股東的意願為核心推出了全流通試點工作,其核心要點是股改方案應得到流通股股東的多數贊同。三一重工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事實證明,股改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基本達到了大小非和流通股股東雙贏的結果,而且由於大小非持有股票的價值可以在市值上得到充分體現,所以大小非做大做強上市公司的意願空前增強,股改後上市公司各種定向增發注入優質資產和現金的方案不絕於耳。這也是我非常欣賞尚福林的地方(我可不是他的下屬,用不著拍馬屁)。
由於大小非不斷出台做大做強做實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加上股市已經經過5年左右的特大熊市,確實跌無可跌,而且人民幣開始匯改,境外資金一邊倒認為人民幣將走上單邊升值的道路,所以各種合法和非法的資金通過合法和非法的渠道千方百計的進入大陸,然後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加上國家允許基金。社保。保險資金等機構入市,這四方面的大利好因素家在一起,終於導演了2006-2007年超級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