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東周集團濱海

東周集團濱海

發布時間:2021-12-01 19:08:02

❶ 西周、東周、春秋及戰國年代劃分

西周(前1046—前771),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周朝滅亡前,周朝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

(1)東周集團濱海擴展閱讀: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並,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周赧王時,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斗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赧王遷都西周 。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兩周之間攻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 。東西兩周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國被秦所滅,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 。七年後,東周國亦被秦所滅。東周共傳25王,歷時515年, 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

❷ 東周時包括所有諸侯國的兵力有多少

由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進入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戰爭促進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春秋末年呈現晉、楚、齊、越對峙局面,各國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新興地主階級奪權、兼並斗爭空前激烈。晉在變革中解體,最後形成「三家分晉」,魏、趙、韓變成三個獨立的封建政權。齊國被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田氏所代。處於邊遠地區的楚、秦、燕最終也轉化為封建政權。越國因發展緩慢,被楚所滅。在淮河、泗水之間還有十多個弱小的諸侯國。魏、趙、韓、齊、楚、秦、燕所處條件較好,加之不斷改革,都具雄厚實力,史稱「戰國七雄」。這七個強國為爭奪人口、土地,兼並戰爭連年不斷。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五個階段。

前期主要是大國之間為控制、兼並小國或攻取戰略要地而發生的戰爭,大國之間的兼並戰爭還未全面展開。主要包括兩個階段:

魏國稱雄階段。魏、趙、韓三家分晉後,魏國占據山西西南部富饒、險要地區,又經改革,迅速強大起來,文侯、武侯兩代聯合韓、趙兩國四面擴張:向西奪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陝西北洛河南段與黃河之間地區) ;向北越過趙國邊境滅了中山國;向東攻齊,進入齊的長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國一時聲威顯赫,稱雄中原。

魏、齊爭雄階段。韓、趙助魏稱雄後,沒有得到好處,遂自求發展,致使聯盟關系破裂,打了起來。這時,魏國東面的齊國,西邊的秦國,逐漸崛起。齊桓公為擺脫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諸侯國,與魏爭雄。秦國為奪回被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兩次大敗魏軍,震動中原。魏惠王時,為了打破齊、秦東西夾攻的態勢,又拉攏韓、趙,使三國矛盾暫時得以緩解。但不久,趙國又與齊、宋、燕聯合抗魏。齊威王利用趙、魏矛盾,圖霸中原。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為爭奪衛國,魏發兵攻趙。趙向齊求救。齊軍在田忌、孫腹率領下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的戰法。齊、秦也趁機搶占魏地。魏惠王因為韓國抵制其會盟,又於周顯王二十七年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軍在馬陵之戰中以減灶之計誘敵, 設伏全殲魏軍 10萬之眾。齊國從此稱霸中原。在齊、魏相爭的同時,秦國重用商鞅改革,國勢日盛,不斷向東擴展,兩次大敗魏軍,迫使魏又想附齊抗秦。周顯王三十五年以後,兼並戰爭更為復雜、激烈。

戰國前期的戰爭較之春秋時期,規模更加擴大,一次投入的兵力多達一二十萬。步兵為主的野戰已成為作戰的主要方式。軍隊機動性增強,圍魏救趙戰法的出現說明了指揮藝術的提高。戰國後期戰爭,以大國兼並為特徵,主要是針對和圍繞著齊、秦「合縱」 (弱國聯合抵抗強國) 「連橫」(跟隨強國進攻弱國)進行的,最後秦國獨強,終成一統。後期戰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齊、秦對峙階段。秦國採納商鞅的建議,攻佔魏國的河山以求鞏固,再向東制服各諸侯國。連續派兵伐魏,攻城掠地,控制了函谷及黃河天險,占據了東出中原的有利地勢。齊深怕秦、魏連橫,遂支持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由於心不齊,只有魏、趙、韓三國出了兵,結果被秦軍打敗。於是齊、秦各謀擴大地盤。秦派兵攻佔了「天府之國」及義渠25城,鞏固了西北地區。齊乘燕內亂,一度滅了燕國。至此,形成秦、韓、魏及齊、楚兩大對立集團。秦使詐離間了齊、楚關系,兩次打敗楚軍,奪得漢中地,使秦的關中地區與巴蜀連成了一片。隨後秦國又背盟轉兵攻佔了韓、魏許多城鎮,逼使韓、魏投入了齊的懷抱。齊、韓、魏三國聯合攻楚,迫楚服齊。接著又聯合攻秦,經三年苦戰,終破函谷關,迫秦求和,歸還了以前攻佔的韓、魏部分土地。聯軍又乘勝攻燕,全殲燕軍10萬之眾。周赧(nan) 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0年) ,秦將白起率軍攻韓,在伊闕之戰中全殲韓魏聯軍24萬,迫魏獻河東地 400里,韓獻武遂地 200里於秦。楚、韓、魏在齊、秦之爭中日益削弱。這時,北方趙國掘起,先滅中山,後敗林胡、樓煩,震動列國。齊、秦為了各自利益又想聯合起來伐趙,矛盾斗爭復雜多變。

2005-8-30 09:17 回復

九天玄女桔梗
20位粉絲
3樓

秦重創齊、楚、趙階段。齊、秦瓜分趙國的圖謀很快被燕的反間計所破壞。燕昭王為了防止齊國攻燕,派蘇秦入齊破壞齊、秦關系,引齊攻宋,孤立齊國。齊緡(敏)王中計,遂與趙、韓、魏、燕合縱攻秦,迫秦交出所佔韓、魏部分土地。又連續攻宋,滅其國,引起列國震懼。秦國決心聯合天下力量以摧毀強齊。經多方努力,終成聯合伐齊局面。周赧王三十一年,燕、秦、趙、韓、魏五國聯合攻破齊都,緡王身死,齊亡。其後,齊將田單在即墨之戰中智破燕軍,使齊得以復國,但已元氣大傷。此後,秦又想滅魏,因強趙存在而作罷,移兵攻楚,迫楚從郢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盡占楚大別山以西之地。齊、楚既弱,惟有趙國可與秦抗衡。秦低估了趙國的力量,冒險強取,在閼(煙) 與(今山西和順) 被趙軍擊敗。隨後,秦採取遠交近攻之策,先取韓、魏,後攻齊、趙。五十五年,秦、趙大戰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40萬趙軍戰敗降秦。不久,趙又借魏、楚之力在邯鄲擊敗秦軍,但已無力稱雄了。

秦滅六國階段。長平之戰後,六國皆弱,已無抗秦之力。各國又只圖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難於形成合縱抗秦的力量。秦則堅持遠交近攻的戰略,攻佔了韓、魏、趙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齊、秦領土已接壤,阻斷了趙、楚聯系,對韓、魏成三麵包圍。秦滅六國條件已經成熟。秦王政採納大臣建議,以破壞六國合縱為指導思想,重點打擊趙、楚兩國。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國四次出兵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秦軍先勝,後被趙將李牧擊敗。秦遂轉向弱小的韓國,於十七年滅韓。這時趙國遭災,秦國趁機實施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於十七年滅了趙國。趙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接著,秦軍又重創燕軍主力,燕王喜與代王嘉退往遼東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滅魏,進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萬大軍攻楚,不料大敗而歸。後派老將王翦率 60萬大軍再次攻楚, 終將楚國滅亡。二十五年,秦軍又掃清了燕、趙殘余勢力,僅剩下一個齊國。二十六年,秦軍避開齊國正面防禦,自燕地南下,一舉攻佔齊都。至此六國皆平,終成統一大業。

戰國後期戰爭的特點除規模較前更大之外,由於青銅和鐵兵器的使用,傷亡劇增。戰爭持續時間有的長達三五年。由於騎兵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和進攻的突然性。合縱、連橫使戰爭與政治、外交的結合更加緊密,戰爭的取勝更有賴於國家戰略的正確與策略的靈活

❸ 西周與東周如何劃分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

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

(3)東周集團濱海擴展閱讀:

一、西周建立: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後稷」,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

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

周人在這里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

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二、東周滅亡: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周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

周赧王時,國勢益弱,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國借道東周攻打韓國,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

東周王城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被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東周覆亡。七年後,東周國亦被秦所滅。東周共傳25王,歷時515年。

三、烽火戲諸侯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

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❹ 東周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東周的重要人物太多了,以東周時期的各大思想流派為代表: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孔子: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  荀子主張「性惡論」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

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翟:主張兼愛非攻: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4)東周集團濱海擴展閱讀:

東周的重要人物多的原因: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時期,是由封建領土製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在此期間新舊階級、階級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從本階級或本集團利益出發,對宇宙、社會以及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

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這樣,在思想領域里就出現了一個十分活躍的、後世十分少見的「百家爭鳴」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並非實指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等等。

後人把這九家稱為「九流」。「三教九流」的說法就是從這里來的。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❺ 東周小區到上虞濱海新城暢和路8號乘車路線

公交線路:818路 → brt5號線,全程約31.5公里

1、從東周小區步行約290米,到達太平路站

2、乘坐818路,經過12站, 到達高鐵紹興北站

3、步行約390米,到達紹興北站

4、乘坐brt5號線,經過10站, 到達越中路口站

5、步行約1.1公里,到達暢和路8號

❻ 春秋戰國有海防主張的軍事家是誰

春秋戰國時代(BC770~BC221)根本不存在「海防」主張,因為那個時代列國爭霸都是爭奪大陸霸權,沒有哪個諸侯國會向海上擴張,也沒有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海戰。春秋戰國時代的齊國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山東省一帶,瀕臨今渤海、黃海,是濱海大國,但齊國從來沒有向海外廟島群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等地擴張過,相反不論是姜齊還是田齊都熱衷於向西南邊中原內陸擴張,一直致力於爭奪東北亞大陸霸權。春秋戰國時代主要的戰役如春秋時期(BC770~BC476)的城濮之戰、戰國時期(BC475~BC221)的長平之戰都是在內陸打的,沒有發生過類似於同時代古希臘那樣的海戰。春秋戰國時代各國都在內陸擴張,海上沒什麼威脅,不需要「海防」。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代根本沒有「海防」主張。

❼ 從東周時期分封制有那些諸侯國

1,變化
分封制的設立使得中央集權加強。但後來也容易形成地方割據。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布全國的交通網路,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通過分封,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等。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分封制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展。分封制到了西周後期加劇了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
2、原因
①分封制允許諸侯擁有進一步分封權力和獨立的武裝,周王室不能有效控制地方,一旦周王室衰落,就會導致諸侯憑軍隊來抗衡周王局面,加之分封後諸侯與周王室血緣關系越來越淡,就形成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局面。
②在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體表現在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為私田,變分封制為郡縣制,政權不斷下移,並紛紛制定自己的法律。

❽ 東周時期有怎樣的實力強大的卿大夫

當時稱這種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為強家。各國都有若干在侯國統治集團中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家(公族)。君主如得不到公族的支持,其統治就很難維持下去。但公族勢力過於強大,又會削弱公室的力量。特別到春秋晚期,同姓或異姓的強家,其實力越來越大,如晉的谷阝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軍",魯國的季氏"富於周公",君主已有名無實。這種"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的現象在當時非常普遍,造成權去公室,政在家門的結局。所以不久之後,便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

❾ 東周 西周 北周 武周 後周,這些王朝的開國皇帝分別是誰

東周(姬宜臼)、西周(姬發)、北周(宇文覺)、武周(武則天)、後周(郭威)。

1、姬宜臼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後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

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於後宮得褒姒以後,生子伯服。不久,竟廢申後及姬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

於是姬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與鄭桓公均被犬戎所殺。隨後,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

姬宜臼為避犬戎之難,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周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去世。

2、姬發

周武王姬發(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9年。

約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沿用「受命」年號。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3、宇文覺

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閔帝(557年在位),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為元皇後(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一位君主(當時稱天王),但實際上是權臣宇文護擁立的傀儡。

宇文覺七歲(一說九歲)時,被封為略陽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拓跋廓命宇文覺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為大司馬。十月,宇文泰過世,由宇文覺繼承太師、安定公等官爵。十二月,拓跋廓又下詔以岐陽之地封宇文覺為周公。

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拓跋廓派濟北公元迪將皇帝的玉璽和綬帶送給宇文覺,二月十五日,在其堂兄宇文護的扶持下,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國號大周,史稱北周。

宇文覺稱帝後為了親自執政,與大冢宰宇文護發生沖突。宇文護於是與尉遲綱合謀廢立之事,先設計誅殺乙弗鳳,並使宇文覺身邊沒有侍衛;接著派賀蘭祥逼迫宇文覺遜位,將他貶為略陽公並幽禁。

不久宇文覺被宇文護殺害,年僅十六歲。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謚宇文覺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

4、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5、郭威

後周太祖郭威(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出仕後漢,累有大功,拜鄴都留守、樞密使。後漢隱帝劉承祐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處死郭威。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動兵變,向南攻破開封,推翻後漢。次年,郭威建立後周,年號廣順。在位期間,崇尚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促進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趨向好轉。

顯德元年(954年),因病駕崩,時年五十一,謚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嵩陵。遺詔令養子柴榮即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姬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姬宜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宇文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郭威

閱讀全文

與東周集團濱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雷克蘭股票 瀏覽:344
華發股份威海 瀏覽:934
查詢歐洲上市集團財報 瀏覽:138
合法股票配 瀏覽:59
000960錫業股份新浪 瀏覽:465
HOU股票 瀏覽:957
中投證券買基金 瀏覽:362
豆一期貨杠桿 瀏覽:156
國泰君安傭金2016 瀏覽:752
負債杠桿率百分之百什麼意思 瀏覽:909
天天基金券商理財無法購買 瀏覽:219
河源股份股票 瀏覽:595
前海金控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1
關於民生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556
北京融資門檻 瀏覽:229
主要的金融機構的作用 瀏覽:395
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變化趨勢 瀏覽:574
怎麼查看農業銀行理財的收益 瀏覽:791
中航信託是個怎樣的貸款公司 瀏覽:691
成交量黃柱指標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