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邦誠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看著挺正規的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 貸款金融公司發展起來的 有車貸和房貸 這樣投資理財比較安全可靠
2. 邦誠集團靠譜嗎
靠譜,有空可以自己去看看,公司怪大的
3. 固陽縣的社會經濟
1951年,財政收入26萬元。60年代財政收入年均200萬元左右,其中農業稅佔60%;70年代財政收入年均300萬元左右;1990年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1076萬元。2000年達3000萬元。「九五」期間財政收入一直徘徊在0.2~0.3億元之間,財政支出1億元以上。二00一年財政收入0.22億元,財政支出1.28億元;二00二年財政收入0.31億元,財政支出1.56億元;二00三年財政收入0.8億元,財政支出2.28億元;二00四年財政收入1.82億元,財政支出2.78億元;二00五年財政收入3.36億元,財政支出3.97億元。
全縣共有農行、工行、農發行、信用社、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5家,營業網點37個,其中,農行4個,工行2個,農發行1個,信用社28個,郵政儲蓄2個。2005年底,各項存款74168萬元,其中個人存款47632萬元,各項貸款41534萬元。 固陽縣工業基礎差,起步晚。1949年從事手工業者僅53戶,從業人員125人,以鐵匠、木匠、皮匠、氈匠為多,年產值僅10.4萬元。1958年,全縣掀起大躍進運動,共辦廠礦171個,投產109個,但因盲目上馬,條件差,技術落後,產品質量差,大部分相繼下馬,人員下放。至1990年,主要工業有磁鐵選礦、金礦、水泥、機械加工、糧食加工、造紙、地毯、制磚、印刷、石棉、煤炭、蛭石等,199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21萬元。2003年開始依託資源優勢,實施「工業立縣、資源轉換、開放帶動」戰略,打造「四大工業體系」,即采選、冶煉為主的礦業工業體系;以風電、電網建設為主的電力工業體系;以建材和機械加工為主的建材和加工工業體系;以煤化工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迅速發展,200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3億元,2004年達20.9億元。至200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30.0億元,其中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5.4億元。鐵礦采選企業發展到161個,設計生產規模1750萬噸,鐵精粉產量165萬噸;生鐵冶煉企業發展到27個,設計生產規模160萬噸,生鐵產量43.5萬噸。以邦誠集團50萬噸、包鋼固陽礦山公司50萬噸、匯全集團40萬噸、如阜礦業40萬噸等一批大型鐵精粉選礦業和豐昆煉鐵、海明爐料、宇盛煉鐵等冶煉業的建成投產,實現了資源優勢就地轉化增值。工業產業鏈進一步延伸,鐵礦采選、生鐵冶煉成為全縣工業的支柱產業。以水泥、機制磚、石材加工為主的建材業和以深層煤開采、油母頁岩原油開發的化工項目及硅鐵硅鈣冶煉、機構加工、燒結礦項目、腐植酸、碳素生產、膨潤土加工和馬鈴薯、油料、皮毛、制酒、小肥羊肉品加工等農畜產品加工項目也成為全縣工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00億元,是2007年46.5億元的4.3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預計達到108億元,是2007年21.6億元的5倍,鋼、鎂、風電等產業實現「零」的突破,發展形成了鋼鐵、鎂、新能源、建材和煤炭綜合開發利用五大產業。共實施投資5000萬元以上工業重點項目57個,總投資額達到170億元。引進和實施了包鋼球團、泰恆造塊、東方希望鎂合金綜合利用、凱順鎂業、匯豪鎂業、華電風電、大唐風電、國電風電、東方希望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等一大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支持德順特鋼、海明爐料、豐昆等企業實施了一批擴能和技改項目。資源勘探取得新進展,探明新民村和下濕壕前黑沙煤炭資源,探明多處銅、鉬、金等礦產資源。包頭金山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23家,總投資達到120億元,升級成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獲批自治區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啟動與稀土高新區合作共建園區。基本完成了「工業園區化、產業集群化」的工業布局。 1985年7月成立保險公司。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2家機構。2005年人壽保險公司承保總額1071.3萬元,年收入63.8萬元,綜合賠付率49.8%。財產保險公司承保總額3億元,年保費收入400萬元,綜合賠付率56%。至2005年,全縣職工養老、醫療、失業等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23130人,十五期間累計發放社會保障金2.03億元,4537名城鎮貧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低保標准每人每月138元。2005年,固陽縣還相繼啟動了農村低保工程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2005年全縣各鎮有敬老院10所,設床位302張,收養孤寡老人218人,資金採取鎮辦公助的方式,每人每年1200元,鎮敬老院共投入資金26.16萬元;縣城內成立了光榮院、福利院、敬老院三位一體的服務中心,共設床位57張,收養老復轉軍人17人,孤兒18人,孤寡老人6人,資金上級資助,平均每人每月156元,共投入資金76752元。 2005年固陽縣共有醫療機構165個,其中國有醫療機構11所,集體創辦的鄉鎮衛生院7所,村衛生室138所,個體診所9所。共有病床470張,醫務人員572人,每千人擁有病床2.2張、擁有衛生技術員2.2人、醫師1.4人。2005年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工作量統計,門診14萬人次,住院3000人次。業務收入950萬元,其它收入75萬元。
縣人民醫院創建於1958年,屬二級乙等醫院,擁有大型醫療設備CT機1台,中小型設備主要有彩色B超機1台、X光機1台,黑白B超機1台、巡迴醫療車1輛等,共有內、外、婦等9個臨床科室,醫技科室5個,是縣內規模最大的一所綜合性醫院。
中蒙醫院創建於1985年,編制床位30張,擁有黑白B超機1台、X光機1台等中小型設備,共有10個臨床科室和4個醫技科室,主要從事中西醫、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還有主要從事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的固陽縣衛生防疫站和從事婦女兒童預防保健工作和健康教育的固陽縣婦幼保健所等。 明磴山麓金界壕:坐落在距縣城東南方向7公里處,山的北坡有一道界壕,距考證是金、夏雙方「天會議和」談判後,金世宗為防禦北方新起的蒙古的進攻,而修築的長城。固陽境內金界壕長60公里,從達茂穿越武川二份子鄉到我縣春坤山和明磴山。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是明磴山這段金界壕,長約10公里。明磴山上有一座廟,相傳是楊六郎在此與金兵交戰,擊退金兵,人困馬乏,飢渴難耐,楊六郎的戰馬用後踢刨出一個水坑,解了燃眉之急。後人為紀念楊六郎,就在山上建了此廟。離明磴山不遠處有一個小村莊,名葛舍溝,據專家考證,村裡有元代古城遺址,遺址長寬各150米,曾出土雙耳綠釉小香爐、褐色粗釉瓷杯等文物。
4. 邦誠國際的老闆是誰
老闆是邦城國際集團董事長名字叫:蔣志勇
我能肯定,望採納我的回答。
5. 新加坡邦城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的新聞
人才合作是新加坡企業拓展中國市場很重要的制勝之道。
新加坡邦城規劃顧問公司對這一點體會尤其深刻。憑借人才優勢與實戰經驗,邦城成立6年以來站穩了腳跟,逐步壯大,取得可觀的業績表現。
但是中國專家學習很快,新加坡企業的優勢已經逐漸縮小,公司相信未來更應該以團結及更認真的態度保持競爭力。
新加坡邦城規劃顧問公司成立於2004年,當時全公司只有22人。6年後的今天,新加坡總部與中國分公司共有150多人,一躍成為新加坡規模最大的、專注於城市與區域規劃的企業。 憑借多名曾供職於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建屋發展局、裕廊集團和旅遊局等重要部門的資深專家組成的團隊,邦城規劃在短短幾年內,在中國城市規劃界樹立了口碑,越來越多的城市政府找上門洽談業務。6年來,公司在中國已經完成了小至幾公頃、大至1000平方公里的160多個項目。
公司董事總經理廖金源曾是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和土地管理部門副總經理與裕廊顧問公司的首席規劃師。邦城的主要人員還包括新加坡市區重建局規劃管理署前署長符基仕與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局前副局長陳啟寧。
對於公司在短短數年內就取得成長數倍的驕人業績,廖金源歸因於熱誠與專業,以及許多人的幫助。
「無論大小,我們對每一個項目都很重視,不惜代價地以最高熱忱去做好。所以經常是一個地區做完一個項目,就被接二連三地委託其他項目,因為地方領導們的確能體會我們在項目上花的心血。」
比較典型的例子包括邦城在上海金山區完成了17個項目,在蘇州工業園區完成3個,在廣西南寧完成十幾個。
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就是蘇州工業園區。不斷有中國各地方領導人前往蘇州工業園區借鏡參觀。當被問起規劃者,最後都指向邦城這個團隊。
對中國客戶來說,相較於其他外國規劃團隊,邦城規劃的最大優勢在於實戰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總規劃師楊曉敏認為:「這個班子在做規劃方面,因為對園區的情況與新加坡的情況都很熟悉,所以很有針對性,而且公司人員具有城市管理的經驗,做起來也更超前以及具有可操作性。」
他說:「雖然歐美日公司的規劃也有亮點,但邦城在總體性方面把握得更好。」
他表示,雖然在蘇州工業園區內有來自各國的規劃公司,但邦城可以為十幾年來的規劃提供很強的延續性,這是特別之處。 廖金源也持同樣觀點,他表示歐美國家的經驗在中國有時候不大適用,尤其做整個園區的經驗可能比較缺乏,在規劃手法與理念上也會出現不融洽的情況,例如習慣蓋矮房子等。在這些方面,新加坡的規劃理念更具優勢。
山東濟寧市任城區安監局局長孟慶波認為,邦城在當地做的濟北區高新技術產業園是個化工園區,邦城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國有地方規劃單位所不具備的。
廖金源說,從規劃領域來說,新加坡人的經驗就是個優勢:掌握兩種語文、文化背景相通,在吸收西方理念上比較快,而且有很好的實踐成果。
但他也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挑戰與壓力。隨著中國規劃界的長足進步,新加坡公司的優勢正在逐步流失。
他的一個強烈感覺是,蘇州工業園區開始時的中國與現在完全不同了,「中國一直在進步,(規劃)水平與我們越來越近。一個例子是上海的地鐵,幾年之內增加了那麼多,建得那麼快。」
說話誠懇而謹慎的廖金源說:「作為新加坡規劃師,我估計也許再過五年就沒有這個優勢了。中國專家在技術上、創意上與見識上,如果不是比我們更好就是和我們一樣好。」 中國每一個地方都有規劃院、設計院,人才很多,吸收也很快。外國公司一旦將理念或成果發布或者轉移,很快就被借鑒與吸收。對邦城來說,這是公司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而「新加坡製造」的城市模式,近年在中國也開始出現批評聲浪,認為那不過就是一座座整齊、劃一、干凈的城市面貌。
廖金源強調,對這兩大挑戰的最佳應對莫過於實踐。
在實踐過程中保持一絲不苟,認真設想、勤於溝通,兢兢業業地做事,才是一般公司不容易學到的手法與態度。換言之,就是讓規劃不只局限在圖紙上,而是要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為地區的發展增值。
與地方領導密切溝通,與地方規劃單位深入合作,充分了解需求,將各地風土文化特色融入規劃之中,則可以確保每一個地區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從規劃領域來說,新加坡人的經驗就是個優勢:掌握兩種語文、文化背景相通,在吸收西方理念上比較快,而且有很好的實踐成果。隨著中國規劃界的長足進步,新加坡公司的優勢正在逐步流失。
——邦城董事總經理廖金源
新加坡旅遊前局長 鑒於了解人才對開拓市場的重要性,邦城一直以開放心態網羅精英。新近加入的公司高層包括新加坡旅遊局前局長林梁長出任公司主席;裕廊國際前中國區總裁柯坤財出任中國區總裁。
雖然挑戰不小,但公司董事總經理廖金源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隨著林梁長與柯坤財的加入,今年將是邦城騰飛的一年。柯坤財加入不久已經為公司帶進歷來最大筆的業務,林梁長則著眼於開拓中國和印度的旅遊規劃市場。
除了繼續在中國市場鞏固聲譽,開拓印度等其他市場也是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這可能也正是新加坡企業不容易被取代的優勢。
廖金源表示,希望以最豐富的經驗與專業精神,有一天能將邦城打造成耳熟能詳的新加坡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