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發布時間:2021-12-08 00:03:07

A. 【請問】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閑置資金投資理財產品,是利好還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還是利空需要根據上市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的市場行情具體而定。分兩種情況,具體如下:

1、利好(即利多)時:對多頭有利且能刺激股價上漲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對房地產板塊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次日地產股板塊集體漲幅超1%。

利好(即利多)對多頭有利,它能刺激股價行市上漲,利多的具體表現如公司利潤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經營狀況好轉、利率降低等。

2、利空時:對空頭有利,且能促使股價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重大利空消息,導致13日滬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1)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擴展閱讀:

利空與利多,從來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勢不兩立還不說,有時還真假難辨。市場人士一般把利空分為實質性的利空,例如調高印花稅,就帶有政策調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場傳聞之類的利空,那就經不起考驗了,晚間有關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開高走。

利多也具同樣的道理,也有實質性和非實質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稅,就帶有政策鼓勵的用意,股指便會一沖上天,但也有傳說中的利多,一旦沒有兌現,不用說,所涉及的個股便跌跌不休。這種真假利空利多「騷擾」股市的例子,舉不勝舉。

多頭當然喜歡多出些利多,而空頭唯恐利空少了;多頭有時會利用利多出貨,也利用利空來吸貨;空頭也會利用利多反手打壓,真是一對股市中的活寶。

B. 上市公司首次發行股票的募集資金,短期或長期內可以用於購買銀行低風險類理財產品嗎

募集資金相當於是公司的錢,理論上可以。

C. 中國上市公司為什麼會大量購買理財產品

很多上市公司有大量沉澱資金,隨便翻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可以看到很多類似公告,比如2014年德力股份發布公告,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1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多喜愛公告,增加閑置自有資金5000萬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2016年11月份,有9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資金中包含閑置募集資金。

為什麼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

公司的理由通常是這樣的:為了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大多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是以保障資金安全為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大多會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這樣一算,一個億買一年理財利息是:1億元*3%=300萬元,這可是凈利潤,基本沒有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劃算。

但作為投資者,我們不能對上市公司的說法偏聽偏信,需要審視公司的經營情況。通過眾多案例的總結,可以看出,其實上市公司熱衷於銀行理財,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理財產品收益高,獲利快;二是主業增長空間有限,經營性盈利艱難,企業發展的動能不足。這其中透露出的風險如下:

首先,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流向了「理財市場」,這違背了我們投資者的初衷。投資者買股票,是希望企業通過經營,獲得長期的獲利能力,提升公司估值,使股價上漲獲利。但有的公司在主業不振的情況下,不做業務創新改進,而是去買了理財產品,用錢生錢,實際是存在一定的資金浪費。

其次,所有的投資均有風險,上市公司用投資者的錢買了「理財產品」,無非是將理財產品的風險轉嫁給了「買股票的人」。趨利避害!

另外,某種程度上說,那些上市公司里的「理財專業戶」,是一種「懶惰」的投資行為,反映出公司高管缺乏進取精神。

再補充一句,入市有風險,投資一定要謹慎!

D. 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對股民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少股民,往往認為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其實,從利潤增長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這類操作,屬於一種相對中性的行為。

正常情況下,上市公司往往都能及時收回理財產品的本金、獲得相應的利息。這類利息收入,最終會被納入上市公司的利潤累積當中。從這個角度看,上市公司的相應理財行為,對股民是件好事。

不過,上市公司的理財操作不應當過於頻繁。如果一家公司頻繁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就說明該公司的生產效率不高,資金大量閑置,而這對於投資者來說並不是個長期的利好。

E.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有哪些

最近,銀行理財收益率超5%已成常態,甚至超7%的產品再現「江湖」。這種理財產品收益的節版節攀升,不但吸權引了個人投資者,也令A股上市公司嗅到了「錢味」。據統計,6月份以來,已有298家上市公司耗資629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不過今年以來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已經開始不淡定了,年初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得將募集資金投向理財等財務投資領域。對於廣大股民和實體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投資者還要留意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比例情況,留意相關公告信息。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發生的重大訴訟、仲裁事項涉及金額占公司最近一期審計凈資產絕對值10%以上且絕對金額超過500萬元,上市公司應該及時披露。

對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相信監管層後續會繼續完善相關規定內容,更有效的發揮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用投資者的錢或者自有閑置資金用於財務投資。

F. 上市公司用自🈶️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好事嗎

操作好了就是好事情!現在養老金都入市了!只要操作良好有序,讓錢生錢,還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不可以違規冒進!

G. 理財產品收益率走低但上市公司購買熱情高嗎

新年開市第一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再一次「如約」回落。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上周共有242家銀行發行了1468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數減少30家,產品發行量減少399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82%,較上期下降0.09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年初以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再高企,但這似乎並未影響上市公司委託理財的熱情,由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可以輕松地獲得穩定的收益,年初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不降反升,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高達27.88%。

H. 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都有哪些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針對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有哪些也是讓很多朋友對此表示非常疑惑的,實際上我們要知道上市公司的理財產品購買的種類是非常多的,其中包括發起設立私募基金,直接購買私募基金產品,都是上市公司直接購買相應理財產品的重要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顯的知道,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包括的內容有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以及相映的醫療領域的個人基金,只要能夠給公司賺錢,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會選擇去這樣做的。

I. 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必須公告

都需要進行公告.

J. 上市公司推出的理財產品可以買嗎。據說由銀行監管

現在大額理財
回款很慢
上次我們公司
有比較多的錢在賬上
讓財務偷偷的買了開放式理財
結果贖回的時候
說是大額贖回
需要等待

差點進去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通的國家首批戰略配售基金 瀏覽:979
北京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 瀏覽:393
陸金申華融資租賃登錄 瀏覽:767
2008年中美匯率 瀏覽:403
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交易時間 瀏覽:207
廣州盛融小額貸款公司旗下 瀏覽:102
藍箭電子股票 瀏覽:436
歐元匯率什麼時候低 瀏覽:662
淘寶貸款1000利息 瀏覽:145
金融機構沒有將某一具有可疑 瀏覽:75
wind每日信託 瀏覽:90
合肥長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67
農行理財產品待清算 瀏覽:319
杠桿利用二力平衡 瀏覽:823
保費杠桿率高 瀏覽:436
公司虧損小股東不出資 瀏覽:689
安逸花匯率 瀏覽:866
集中量常有指標 瀏覽:985
idc融資方式國外 瀏覽:345
證券公司融資案例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