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古至今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晉著名文學家。字安仁。出生於今河南中牟縣。(也就是美男子潘安)
潘漢年(1906年2月—1977年4月14日),江蘇宜興歸徑鄉人。1924年,主編《洪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革命軍報》總編輯,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左翼文化總同盟中共黨組書記、中共江西蘇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地方工作部部長等。1936年, 任中共與國民黨談判代表。1937年9月,任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在上海等地領導對敵地下斗爭和開展統戰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社會部部長和統戰部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和第三書記、上海市副市長。1955年4月3日, 因「內奸」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臨終前與愛妻董慧女士軟禁於湖南茶陵米江茶場(湖南省第三勞改場)。1982年8月,被中共中央平反昭雪,公開恢復名譽。
潘美(925-991),字仲詢,大名(今河北大名東北)人,北宋初名將。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持太子商臣,並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潘大臨,字邠老,黃岡(湖北省黃岡)人。著有《柯山集》二卷,是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畫,並擅長於書法,與其弟潘大觀都以詩聞名。潘大臨家境不好,但寫的詩卻優美動人,受到名家的稱贊。據記載,有一年重陽節,窗外下著綿綿細雨,秋風吹動樹葉,發出輕輕的沙沙聲,面對此景,正在家中研詩的潘大臨忽然詩興大發,構思了一首好詩,拿筆寫了起來,剛寫了第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突然門外響起「砰砰」的敲門聲,原來是收租稅的來了。待打發收租稅的人走後,他卻怎麼也想不起後面的詩句了,於是就把這一句詩送給了朋友,以後就有了「滿城風雨」這個成語。
潘 璋(?~234) 三國時東吳戰將。字文珪。[兗州]東郡發干縣 [今河南濮陽今東昌府區人]。從孫權,屢建功業,由別部司馬,加武威校尉。與曹操軍戰於合肥之役,操將張遼掩至,吳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敗退。璋原在後,此時,馳馬急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孫權壯之,拜偏將軍。後,權征關羽,璋部下司馬忠擒關羽並羽子關平、都督趙累等。權即分宜都、秭歸2縣為固陵郡,拜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又與陸遜合力破劉備於夷陵,斬劉備護軍馮習等,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孫權稱帝後,拜為右將軍。史謂:璋為人粗猛,禁令肅然,好為功業,所領兵馬,不過數千,而其所在常如萬人。征伐止頓,便立軍市,他軍所無皆仰取給。
② 歷史上姓潘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姓潘的名人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③ 「潘」姓的發源,分布和遷移情況是怎樣的
潘姓;
一、尋根溯祖
1、 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並,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 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間,台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二、遷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展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後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後又遷居廣東、雲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台灣。由於《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跡,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三、郡望、堂號
1、 堂號: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2、 郡望: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四、歷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江蘇省寶山羅店鎮人。主要從事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華留學預備班學習。1922—1926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生物學、遺傳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吳淞政治大學教務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並講授優生學、遺傳學、家庭問題、心理學和進化論課程。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社會學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發現家譜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學者。他為了研究家譜,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譜,靜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說他喜歡讀他姓家譜,而不修自己家譜,潘聽了笑而不語,好事者送上檻聯:「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蘇青浦趙巷鄉(今屬上海市)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以技術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回國後,任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潛心研製各種類型飛機。以自製飛機作飛行表演,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國第一個駕駛自製飛機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1917年張勛復辟時,駕機討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為航空廠廠長。後以腦傷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時寄居上海。是我國第一個以自行車和徒步形式進行環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青年亞細亞旅行團,行至越南時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堅持不懈,乃以7年的時間,歷經40餘國,1937年7月返回上海。於1976年逝世,終年68歲。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
21、潘序倫(1893-1985):中國會計學家。江蘇宜興人。20年代,在上海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建國後,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名譽校長。著譯有《會計學》、《審計學》、《勞氏成本會計》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國哲學家。江蘇宜興人。抗戰時期,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任社長近十年。建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漢年(1906.1.12-1977.4.14):江蘇宜興陸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長期領導敵區隱蔽斗爭和統戰工作,功勛卓著。上海解放後任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為改造舊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關押達二十餘載。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關於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確認「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產黨員。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5、潘天壽(1897--1971) 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寧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於"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融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獨自風格。又長於指頭畫。於畫史、畫論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
潘氏名人不勝枚舉,有興趣者可去中華一家人看看。
南北兩支潘氏 黃帝軒轅後代
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咸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采於潘,而後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陝西的北部。
大約四五百年以後的春秋時代,南方的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這是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帶。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譬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名將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來民間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麥城」的故事中,關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並加以殺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將潘美,也是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大家對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壞人」之林,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在著名的「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處處跟楊家過不去的緣故。
實際上,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名大將,戰功輝煌異常,曾經在太祖受禪之初,為宋室收復兇悍的陝帥袁彥,而鞏固了趙家的天下。後來,他並且平定澤潞揚州,下江南廣東、雲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軍節度使,還被封為代國公。像這樣一位傑出的名將,竟被「楊家將」的作者,隨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個「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個反派的角色。
④ 潘性的來歷
潘姓;
一、尋根溯祖
1、 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並,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 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間,台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二、遷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展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後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後又遷居廣東、雲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台灣。由於《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跡,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三、郡望、堂號
1、 堂號: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2、 郡望: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四、歷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江蘇省寶山羅店鎮人。主要從事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華留學預備班學習。1922—1926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生物學、遺傳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吳淞政治大學教務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並講授優生學、遺傳學、家庭問題、心理學和進化論課程。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社會學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發現家譜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學者。他為了研究家譜,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譜,靜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說他喜歡讀他姓家譜,而不修自己家譜,潘聽了笑而不語,好事者送上檻聯:「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蘇青浦趙巷鄉(今屬上海市)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以技術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回國後,任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潛心研製各種類型飛機。以自製飛機作飛行表演,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國第一個駕駛自製飛機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1917年張勛復辟時,駕機討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為航空廠廠長。後以腦傷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時寄居上海。是我國第一個以自行車和徒步形式進行環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青年亞細亞旅行團,行至越南時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堅持不懈,乃以7年的時間,歷經40餘國,1937年7月返回上海。於1976年逝世,終年68歲。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
21、潘序倫(1893-1985):中國會計學家。江蘇宜興人。20年代,在上海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建國後,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名譽校長。著譯有《會計學》、《審計學》、《勞氏成本會計》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國哲學家。江蘇宜興人。抗戰時期,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任社長近十年。建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漢年(1906.1.12-1977.4.14):江蘇宜興陸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長期領導敵區隱蔽斗爭和統戰工作,功勛卓著。上海解放後任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為改造舊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關押達二十餘載。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關於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確認「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產黨員。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5、潘天壽(1897--1971) 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寧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於"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融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獨自風格。又長於指頭畫。於畫史、畫論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
潘氏名人不勝枚舉,有興趣者可去中華一家人看看。
南北兩支潘氏 黃帝軒轅後代
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咸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采於潘,而後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陝西的北部。
大約四五百年以後的春秋時代,南方的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這是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帶。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譬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名將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來民間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麥城」的故事中,關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並加以殺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將潘美,也是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大家對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壞人」之林,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在著名的「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處處跟楊家過不去的緣故。
實際上,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名大將,戰功輝煌異常,曾經在太祖受禪之初,為宋室收復兇悍的陝帥袁彥,而鞏固了趙家的天下。後來,他並且平定澤潞揚州,下江南廣東、雲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軍節度使,還被封為代國公。像這樣一位傑出的名將,竟被「楊家將」的作者,隨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個「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個反派的角色。
歡迎同姓朋友您的到來!請貢獻您的資料,以求我姓資料的完整,謝謝!!
潘姓網同第一館 潘美 (潘美) 建館於2000-3-20 15:01:27
潘姓網同最新館 潘震紀念館 (潘震) 建館於2006-2-21 19:52:01
潘姓網同人氣館 妙手丹青女畫家-潘玉良 (潘玉良) 當前訪問量為40979人次
⑤ 近代史上姓潘的著名歷史人物有誰,麻煩知道的告訴一下。
1、潘世恩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輔,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號芝軒,晚號思補老人,室名有真意齋、思補堂、清頌。吳縣潘氏先世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時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滿,父老攀留,遂家於歙」。
潘世恩六世祖潘仲蘭自明代起由歙縣北遷,落籍素享「風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譽的蘇州。先撰,嘉慶間歷侍讀、侍講學士、戶部尚書。
道光間至武英殿大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進太子太傅。為官五十餘年,歷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與堂兄潘世璜、孫潘祖蔭合稱為「蘇州三傑」,著有《恩補齋集》。
4、潘世征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寧鄉縣人。石河子大學首任校長。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四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軍醫處衛生隊隊長,紅六軍團衛生部醫生,第十七師野戰醫院醫務科科長,軍團後方醫院院長,軍團衛生部政治委員。
5、潘壽才
潘壽才將軍(1906—1974)河南省新縣人。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團政委、第四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⑥ 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潘姓歷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翼: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⑦ 幫忙告訴一下」潘」姓的來歷
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尋根溯源 潘姓起源有四:1、出自羋姓,以字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七四零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六八九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2、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於潘(今陝西西安、咸陽一帶),子孫以邑為氏。3、出自姚姓。舜之後有潘國,以國為氏。4、出自他族改姓。A.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B.清康熙末年,台灣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台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台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C.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持太子商臣,並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繁衍播遷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干(治在今山東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氵睿,為漢壽(今湖南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氵睿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佔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號 潘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的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滎陽郡,治所在滎陽(今屬河南);2、廣宗郡,治所在廣宗(今河北威縣);3、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4、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
堂號:「承志」、「如在」、「花賢」、「篤慶」、「優肅」、「永言」、「司諫」、「滎陽」、「黃門」、「春茂」、「花果」等。�
宗族特徵 1、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岳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艷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一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為:「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名人精粹 潘璋:干(今山東冠縣)人,三國時東吳名將,關公父子敗走麥城後,被潘璋所擒。潘岳:中牟(今屬河南)人,西晉文學家、名臣。以「美姿容」著稱,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詞華靡,與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機齊名,其《悼亡詩》為世傳誦,明人輯有《潘黃門集》。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潘美:大名(今屬河北)人,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潘大臨: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潘翼: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潘季馴:浙江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四任總理河道,先後達二十七年,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潘之恆:歙縣(今屬安徽)人,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並有詩集《涉江集》。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潘耒:江蘇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潘亦雋:江蘇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潘天壽:浙江寧海人,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寫意花鳥和山水畫,布局善於「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融詩、書、畫、印於一爐,亦能人物,並長於指畫。著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
⑧ 從古到今姓潘的偉人名人有哪些
1、潘璋
潘璋(?-234年),字文珪,東郡發干(今山東冠縣東)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潘璋年輕時家貧,跟隨孫權後得到其賞識,加上其作戰勇猛,不斷升遷,其一生為孫權東征西討,在合肥之戰、追擒關羽、夷陵之戰、江陵保衛戰中多次立下戰功。
但其為人奢侈貪財。經常設立軍市,又劫殺將士以獲得財物,但孫權念其有功未予深究。被陳壽盛贊為「江表之虎臣」。
⑨ 古代名人有誰姓潘
1、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輔,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號芝軒,晚號思補老人,室名有真意齋、思補堂、清頌。吳縣潘氏先世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時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滿,父老攀留,遂家於歙」。
潘世恩六世祖潘仲蘭自明代起由歙縣北遷,落籍素享「風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譽的蘇州。先撰,嘉慶間歷侍讀、侍講學士、戶部尚書。
道光間至武英殿大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進太子太傅。為官五十餘年,歷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與堂兄潘世璜、孫潘祖蔭合稱為「蘇州三傑」,著有《恩補齋集》。
2、潘祖蔭(1830~1890)清代官員、書法家、藏書家。字在鍾,小字鳳笙,號伯寅,亦號少棠、鄭盦。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學士潘世恩之孫。
內閣侍讀潘曾綬之子,咸豐二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數掌文衡殿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樓彝器圖釋》。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
3、潘清(?——乾隆31年)雍正四年間於翁岩及錢堅創立清幫,徒眾昔皆以運糟為業,故稱糧船幫。後世稱青幫。大江南北,入幫者頗眾。
青幫是清初以來流行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間秘密結社之一。清幫雖為翁、錢、潘三位祖師所創,然草創之初,翁、錢二位祖師爺先後仙逝,潘祖獨撐大志,與門下弟子共同訂定家規法則,勸戒幫眾修德論道。
4、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5、潘檉章(1626年—1663年),字聖木,號力田,江蘇吳江平望鎮溪港人,潘耒之兄。明末清初史學家。明亡後,隱居故里,用功讀書,尤精於史學,康熙二年(1663年)因浙江南潯庄廷鑨明史案牽連,與吳炎同被凌遲於杭州弼教坊。著有《國史考異》、《松陵文獻》。
⑩ 潘氏的人數,分布
一、尋根溯祖 歡迎同姓朋友您的到來!請貢獻您的資料,以求我姓資料的完整,謝謝!
1、 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魯宣公十二年(前597),楚滅潘,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 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間,台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二、遷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展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後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後又遷居廣東、雲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台灣。由於《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跡,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三、郡望、堂號
1、 堂號: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2、 郡望: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四、歷史名人
1、潘 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亦稱為潘河陽、潘安,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貌比潘安」,是人所共知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其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韓國公。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二年(999),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 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
6、潘大臨: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宋代學者,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18、潘光旦(1899—1967年): 字仲昂,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江蘇省寶山羅店鎮人。主要從事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華留學預備班學習。1922—1926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生物學、遺傳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吳淞政治大學教務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並講授優生學、遺傳學、家庭問題、心理學和進化論課程。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社會學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發現家譜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學者。他為了研究家譜,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譜,靜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說他喜歡讀他姓家譜,而不修自己家譜,潘聽了笑而不語,好事者送上楹聯:「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楣」。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蘇青浦趙巷鄉(今屬上海市)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以技術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回國後,任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潛心研製各種類型飛機。以自製飛機作飛行表演,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國第一個駕駛自製飛機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1917年張勛復辟時,駕機討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為航空廠廠長。後以腦傷致疾卒。
20、潘德明(1908-1976):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時寄居上海。是我國第一個以自行車和徒步形式進行環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青年亞細亞旅行團,行至越南時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堅持不懈,乃以7年的時間,歷經40餘國,1937年7月返回上海。1976年逝世,終年68歲。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
21、潘序倫(1893-1985):中國會計學家。江蘇宜興人。20年代,在上海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建國後,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名譽校長。著譯有《會計學》、《審計學》、《勞氏成本會計》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國哲學家。江蘇宜興人。抗戰時期,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任社長近十年。建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漢年(1906.1.12-1977.4.14):江蘇宜興陸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長期領導敵區隱蔽斗爭和統戰工作,功勛卓著。上海解放後任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為改造舊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關押達二十餘載。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關於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確認「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產黨員。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5、潘天壽(1897--1971) :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寧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於"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融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獨自風格。又長於指頭畫。於畫史、畫論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
潘氏名人不勝枚舉,有興趣者可去中華一家人看看。
南北兩支潘氏 黃帝軒轅後代
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咸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采於潘,而後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陝西的北部。
大約四五百年以後的春秋時代,南方的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這是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帶。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譬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名將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來民間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麥城」的故事中,關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並加以殺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將潘美,也是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大家對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壞人」之林,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在著名的「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處處跟楊家過不去的緣故。
實際上,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名大將,戰功輝煌異常,曾經在太祖受禪之初,為宋室收復兇悍的陝帥袁彥,而鞏固了趙家的天下。後來,他並且平定澤潞揚州,下江南廣東、雲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軍節度使,還被封為代國公。像這樣一位傑出的名將,竟被「楊家將」的作者,隨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個「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個反派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