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爪哇島的人文地理
島上的特里尼爾(Trinil)是以1891年發現直立人,或稱「爪哇人」的化石而著名。這也表明早在80萬年以前爪哇島已成為人類活動的場所。爪哇的移民顯然來自東南亞大陸。早在西元前2500年爪哇已有家庭農業。
1.印度教和佛教時期
約在公元1世紀印度商人來到爪哇,其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的勢力得到發展,8世紀,當時的馬打藍(Mataram)王國處於繁榮時期。馬打藍王國以爪哇中南部為其中心,由沙倫答臘(Shailendra)王朝統治。盡管最初是濕婆印度教的信徒,馬打藍王朝的後來諸王接受了大乘佛教。公元9世紀末和10世紀初,爪哇的婆羅浮屠(Borobur)、梅都(Ment)和其他許多地方均建立了巨大的佛教紀念物。
馬打藍的勢力衰落後,東爪哇有一個國家曾一度得勢,直到它與蘇門答臘島上的強大的室利佛逝(Srivijaya,三佛齊)帝國發生沖突,並於1006年被擊敗。國王愛爾朗卡(Erlangga,1019-1049年在位)設法重振這個國家,使之恢復元氣。當他在位期間,文學藝術欣欣向榮,印度史詩首次從梵文譯成爪哇文。由此開創了將印度教思想灌輸到普通人民的道路。愛爾朗卡將其王國平分給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是諫義里(沿布蘭塔斯〔Brantas〕河)的統治者,較為強大。這一地區一直是爪哇文化的中心,直到13世紀(當時西爪哇仍由室利佛逝統治)。諫義里王國成為香料貿易的貿易中心。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及中國商人都曾來到這里的各個港口作短期逗留。
後來爪哇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東爪哇瑪琅(Malang)高地的新柯沙里(Singhasari)王國。格爾達納卡拉(Kertanagara,1268-1292年在位)是這個王國最偉大的國王,他統一了爪哇,並將其權力擴張到婆羅洲南部、巴里島及其他東部島嶼。隨著格爾達納卡拉的早逝,他的王國也就瓦解了。隨後,在東爪哇的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國於1293年建立。該帝國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甚至包括在蘇門答臘的前室利佛逝的領土。這一強大帝國的締造者是首相加查瑪達(Gajah Mada,1331-1364年在位)。14世紀末期麻喏巴歇王朝開始衰落,很可能是在16世紀初消亡的,此時伊斯蘭教徒摧毀了印度-爪哇統治的最後殘余。
2.穆斯林王國的興起
最早的伊斯蘭教傳教者被稱為「九位使節」(Wali Songo),他們其中的幾個來自中國,並被認為與當時鄭和遠洋貿易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有很大關系,其中很多傳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蘭教被接受的同時,其教義也被融入了當地人長久以來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島的伊斯蘭教帶有明顯的本地特色。
若干世紀以來,穆斯林商人都曾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群島,但只是在15世紀時麻喏巴歇王國才感受到穆斯林商人的競爭所產生的嚴重影響。當穆斯林國際貿易網在這一地區不斷發展時,沿海的爪哇人面臨兩種選擇∶與穆斯林戰斗或聯合。最後許多爪哇人與穆斯林聯合。16世紀初東爪哇的許多港口完全與垂死的麻喏巴歇帝國脫離關系。在中爪哇和西爪哇也建立了幾個穆斯林王國,部分原因是西爪哇的巽他人(Sundanese)在較早的時期受印度殖民的影響較少,因而能較快地適應伊斯蘭教。16世紀時,帕姜(Padjang)、馬打藍、勃良安(Preanger)、切里博(Cheribon)、萬丹(Bantam)都成為在爪哇的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其中,馬打藍在1580年代曾控制東爪哇和中爪哇,是最後一個大爪哇王國。
3.荷蘭殖民時期
1596年荷蘭船隻首次訪問爪哇,荷屬東印度公司迅速在沿海建立若干貿易港口,並在巴達維亞(雅加達)市設立總部。該市於1619年被荷蘭控制。從1670年代起,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宣稱它控制了爪哇的各個穆斯林王國。17世紀的最後25年中,西爪哇的一些穆斯林王國承認該公司的統治權,1743年爪哇中央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也照樣行事。1755年,馬打藍王國的剩餘部分被畫分為兩個荷蘭的屬國∶蘇拉卡爾塔(Surakarta)及日惹。在荷蘭人對當地的貴族施行強迫交付制度下,爪哇農民種植水稻、槐蘭、糖類、胡椒、咖啡等作物。荷蘭人殘酷的殖民統治激起了爪哇人民前赴後繼的反抗。
1799年荷屬東印度公司關閉,荷蘭政府接管爪哇的行政權。1811年-1816年爪哇曾短期受英國統治,後仍由荷蘭管轄。1825年-1830年發生了蒂博尼哥羅領導的的爪哇人大起義,荷蘭付出很大代價才將這次反抗鎮壓下去。整個19世紀,在全部荷屬東印度群島中,爪哇得到最集中的發展和受到最嚴密的統治。因而在20世紀初期爪哇很自然地成為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的中心。從1903年開始,爪哇人在地方政府中供職的日益增多。1925年,印度尼西亞人在人民議會中佔多數席位。
荷蘭殖民時期,清朝稱爪哇為「噶羅巴」。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澳門紀略跋》:「 聖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辛亥聖訓雲:朕訪聞海外有呂宋、 噶羅巴 兩處地方。 噶羅巴 乃紅毛泊船之所, 呂宋 乃西洋泊船之所,彼處藏匿盜賊甚多。」徐繼畲在《瀛寰志略》中提到一本書,名《海島逸志》,乾隆五十六年撰成,作者是王大海。王大海,漳州府龍溪縣人,應試不第,泛海至爪哇,徐繼畲說他「居噶羅巴十年,贅於甲必丹某之家」。「噶羅巴」泛指爪窪島:「甲必丹」,為Kapitan之音譯,荷語為Kapitein,漢語之意是上尉。
4.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1945年,爪哇為日本人所佔。1950年爪哇成為新近獨立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爪哇島同時也以爪哇猿人而著名,直立人於約公元前100萬年到達爪哇,在爪哇東部的布蘭塔斯河附近曾經發現過直立人化石。兩百萬年之前,在巽他和迪古爾(Digul)高原充沛的降雨,使得大量熱帶植物生長繁茂,為很多史前文化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1.印度教和佛教王國
爪哇文化、語言,在很大程上受到了南亞次大陸語言文化的影響,很多歷史遺跡都證明了這一觀點,例如佛教聖殿遺址婆羅浮屠,和布蘭班南印度教神廟(Prambanan)。 二世紀東漢孝順皇帝永建六年(131年)葉調國派遣使東漢。 「葉調」就是古代爪哇島梵文名 Yavadvipa 的對音。 五世紀東晉義熙八年(412年)高僧法顯登陸耶婆提。耶婆提就是Yavadvipa, 就是古代爪哇。 後漢到隋朝稱為呵羅單 唐朝稱為訶陵、闍婆 宋朝爪哇島上有三個國家:塔魯納國在西部,馬打蘭在中部,諫義里在東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東爪哇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遣使朝貢。當時穆羅茶王已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展到巴哩島、渤林邦、並和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國交戰。但東爪哇-三佛齊戰爭結果,東爪哇國兵敗,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被殺。三佛齊勢力擴展入爪哇島。 13世紀爪哇島上信訶沙里國崛起。 1290年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Kertanagara)將三佛齊逐出爪哇。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亞薩(Kertarajasa)創立強大的滿者伯夷王朝, 以滿者伯夷城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隨後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賈亞卡特望(Jayakatwang)殺害。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滿者伯夷王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里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爪哇國的國都。 滿者伯夷被稱之為最顯赫的印度教王國,滿者伯夷曾一度統治了今天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滿者伯夷這個名字來源於印度教奉為神的Majapahit桔樹。到了16世紀,當穆斯林王國取代滿者伯夷在西部島嶼的地位時,滿者伯夷王國轉移到了東面的巴厘島。 明朝稱為爪哇。 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到過爪哇杜板(Turban)、新村(Geiresik)、蘇魯馬益(Surabaya)、滿者伯夷(Madjapahit)和漳沽(Changkir)。 在第六七世紀,很多海洋勢力王國在蘇門答臘和爪哇崛起,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水域。同時,伴隨著與中國和印度興盛的海上貿易往來,這些王國繁榮一時。在此期間,不少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者翻譯了很多文學和宗教典籍。
2.穆斯林王國與荷蘭殖民統治
最早的伊斯蘭教傳教者被稱為「九位使節」(Wali Songo),他們其中的幾個來自中國,並被認為與當時鄭和遠洋貿易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有很大關系,其中很多傳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蘭教被接受的同時,其教義也被融入了當地人長久以來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島的伊斯蘭教帶有明顯的本地特色。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天的雅加達)建立了「貿易和行政管理總部」。在殖民統治時期,荷蘭人將注意力集中在雅加達和其他一些海濱城市,例如三寶壟和泗水。荷蘭殖民者還通過一些歸順的本土勢力,間接對這個多山的島嶼進行統治,例如爪哇島中部的馬打蘭王國。
19世紀,荷蘭政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上接管了東印度群島,1830年荷蘭統治者開始實行所謂「耕種制」(荷蘭語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變相奴役制度,導致了大范圍的飢荒和貧困。隨即發生了各種政治和社會反抗運動,其中一位名叫Multatuli的荷蘭作家寫了一本名叫《Max Havelaar》的小說,以抗議當時的社會狀況。迫於各種反抗運動此起彼伏,1901年荷蘭國會通過倫理政策(Etnisch beleid),客觀上使一部份爪哇人接觸到荷蘭式教育,在這些人中,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印尼民族主義者,並且在二戰後的印尼獨立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爪哇的居民屬於蒙古人種的海洋支系(或南方支系)。島上住有3個主要的種族集團,即占優勢的爪哇人、巽他人和馬都拉人,還有兩個較小的種族集團:滕格爾人和巴杜伊人。爪哇人占爪哇人口的近70%,主要住在島的中部和東部。巽他人主要住在西部,馬都拉人住在爪哇東部和馬都拉島。這3個主要的種族集團都講馬來語,絕大多數人是穆斯林。 另外還有約200萬-300萬華人。
爪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770人。爪哇島的面積僅為全國土地的7%,而其人口佔印度尼西亞人口的大多數。爪哇的人口成長率一直很高;1815年人口約500萬,20世紀初則增長到約1億人。絕大部分人口仍在農村,但爪哇的城市已迅速增長。主要城市是雅加達、萬隆(Banng)、三寶壟(Semarang)、泗水(Surabaya)、蘇拉卡爾塔(梭羅)和日惹。在中南平原和北部平原地區,農村人口密度最高。 島上2/3以上的土地都已開墾,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幾百年來形成的一個由運河、水壩、溝渠、水庫組成的精密的灌溉網,大有助於島上水稻生產。其他作物有玉蜀黍、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絕大部分種植在低地地區,由農民在小塊土地上經營。開成梯田的山坡和灌溉後的水稻田是農村景象中最常見的特色。生產木棉、芝麻、蔬菜、香蕉、芒果、榴連果、柑橘和植物油供當地消費。出口茶葉、咖啡、煙草、橡膠、金雞納(奎寧的原料,種植在西爪哇高地)、甘蔗、木棉(種植在島的東部)和椰子。這些專供銷售的作物中,有幾種曾一度通常在大的家庭種植園中種植。飼養牲畜,特別是水牛,主要作為拉畜。輸入咸魚和干魚,但在中爪哇和西爪哇的池塘和稻田中也養魚。爪哇生產的奎寧佔世界奎寧產量的絕大部分。
西北海岸外的阿周那(Arjuna)油田是印度尼西亞石油的主要來源。有一條天然氣管道將這些油田和芝勒貢(Cilegon)連接起來。在芝拉札(Cilacap)、札普(Jepu)和泗水均有煉油廠。島上也開采少量的錳、硫磺、磷酸鹽、金和銀。小規模的製造業包括蠟染印花、鑄鐵、銀器加工、農具、鞣革、瓷磚及其他陶瓷製品的生產。較大的工業包括紡織、橡膠製品、汽車裝配、釀酒,以及生產鞋、紙張、肥皂、水泥、香煙的工廠。
普哇加達(Purwakarta)附近的賈蒂盧胡(Jatiluhur)水壩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水壩。一個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網連接各主要城市。雅加達有國家無線電網總部,還有一個國際機場。泗水和雅加達附近的丹戎不碌(Tanjungpriuk)是主要港口。 西元3-16世紀的印度-爪哇式建築包括婆羅浮屠的大型窣堵波(stupa,建於800年左右)和梅都廟;塞烏(Sewu)佛廟(建於9世紀);壯觀的濕婆廟普蘭巴南(Prambanan,建於9世紀);聖浴池賈拉通達(Jalatunda,建於10世紀末)和巴拉漢(Belahan,建於11世紀中葉);及圓形的印度廟加邦(Jabung,約建於10世紀)。
1.婆羅浮屠佛塔
在爪哇島中部的日惹市,西北約40千米處,有一群大約建於公元778年的婆羅浮屠佛塔,被稱為與金字塔、吳哥窟、萬里長城、泰姬陵、比薩斜塔等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這些建在丘陵上的石刻藝術,歷經戰亂、地震、火山爆發和宗教紛爭等等天災人禍,在漫長的歲月中,熱帶樹木繁茂的枝葉與根基,不僅裂開了浮屠的岩石,也掩蓋了這座丘陵上的寺廟。
所謂婆羅浮屠,按印尼土語解釋,它即指「丘陵上的寺廟」之意,通常「浮屠」是指佛塔。婆羅浮屠的建築結構與式樣不同於一般的佛教寺院,據說從空中往下看,整座建築形成一個幾何形的曼陀羅,也就是下寬上窄階層式的塔形狀。在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確認後,從1973-1983年才開始大規模全面發掘、修復。
2.普蘭巴南
在建造婆羅浮屠相同的時代,印度教徒也不甘示弱。在位於日惹東北方約16千米的地方,建造了一個擁有237座大大小小的神廟的龐大神廟群,命名為「普蘭巴南」。然而,普蘭巴南因為與吳哥窟建築如出一轍,其規模又遠遠小於吳哥窟,因此,知名度要遜於婆羅浮屠。 有泗水、雅加達、萬隆、三寶壟等。
在印度尼西亞13700多個島嶼中,面積僅占國土7%的爪哇島當屬首善之島。這里集中了首都雅加達、第二大城市泗水、第三大城市萬隆、第三大港口三寶壟以及著名歷史名城日惹、茂物等全國的主要工商業、旅遊城市。從交通上看,爪哇島的鐵路長度佔全國的75%,由此不難看出爪哇島在印度尼西亞的重要位置。 爪哇島上約有200-300萬華人華僑。回顧歷史,早在公元前已有中國人漂洋過海到爪哇島了。在爪哇島上發現了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雕像、陶器和薄綠釉龍勺。荷蘭考古學家德·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國陶磁器得出結論,認為遠在2000年前中國人已漂洋過海踏上印尼國土,有的可能已在西爪哇的萬丹定居下來。
東晉時代高僧法顯自陸路去印度取經,在取海道歸國途中曾於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漂泊至耶婆提(即爪哇島)。法顯是我國史籍上提到的最早到過爪哇島的中國人。
唐朝末年(9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部分居民因黃巢起義而逃至三佛齊的巨港。南宋(公元12-13世紀)印尼華人社會初步形成。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至15世紀初)印尼華人社會已十分繁榮。
15世紀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撰《瀛涯勝覽》爪哇條載:「滿者伯夷……國有三等人,……一等唐人,皆是廣東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多有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者。」這說明在鄭和抵爪哇之前,那裡已有一些華人,部分是華人穆斯林。
而清朝末年的「下南洋」則使華人數量急劇增長。最多可能達到3000萬以上。
長期以來,華人與當地人民一起,辛勤勞動,友好相處。16世紀末以後,印尼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不斷遭到殖民者的干擾和破壞。從那時候起,尤其是近百年來,兩國人民在反抗殖民主義和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患難與共,互相支持。在反抗殖民主義的斗爭中,他們並肩戰斗。1740年巴達維亞華人反荷起義(紅溪事件)就是一個光輝的例子。1945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成立後,華人也為維護印尼獨立和發展經濟作出了貢獻。1956年蘇加諾總統訪問廣州時,對當年支持過印尼人民斗爭的華僑領袖黃潔說:「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你們的幫助,讓我們再次表示感謝。」
在長期的文化和貿易交往中,華人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1955年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指出:「遠在我們兩國第一次通航有海上貿易以來,印尼便和中國一直是友好鄰邦。中國的航船不僅帶來了貨物,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中國商人、工人和手工業者,他們在我國定居下來,帶來了中國的技術和古老的文化,直到現在,我國許多島嶼上還保留著這些文化的精華。」
不過,自從1960年代印尼軍人執政開始,印尼政權便開始大規模地排華。他們以「清共」為名,屠殺了50多萬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遂與其斷交。到1998年,印尼排華騷亂又起,上千華人遇難,而爪哇島上的華人往往首當其沖。
㈡ 爪哇人的現代爪哇人
爪哇人:Javanais
印度尼西亞語作Orang Djawa。
(Javanais) 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大民族。人口7630萬(1983),佔全國人口的46.2%。主要居住在爪哇島,部分散居在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島嶼。原講爪哇語,以中爪哇方言為官方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現多講印度尼西亞國語(蘇門答臘東部占碑地區的一種馬來語方言)。爪哇人與巽他人、馬都拉人、米南卡保人等民族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公元前1000~300年之後移入的具有東亞大陸血統的新馬來人的後裔。據文獻記載,公元2~3世紀時,爪哇人已建立了早期封建制王國,當時與中國已有友好往來。?~15世紀,曾建訶陵、占婆、爪哇麻喏巴歇等城邦國家。歷史上曾受中國和印度文化影響。17世紀初,受荷蘭殖民者的統治。1945年獲得獨立。經濟以農業為主,80%以上人口從事水稻種植業,兼種玉米、木薯、花生、大豆、甘蔗、煙草等作物,沿海地區居民從事捕魚業。20%人口居住城市,有的在政府機關、工廠工作,有的經商或開設各種手工業作坊。手工業以製作銀器、花裙布紡織聞名。13世紀前後,伊斯蘭教通過來自印度北部的穆斯林商人傳入爪哇各沿海地區,由於王室貴族的歸信、印度穆斯林商人同當地居民的通婚,以及中國穆斯林商人如彭瑞父子的傳教活動,伊斯蘭教得到廣泛傳播。現爪哇人中有1/3的人屬遜尼派的沙斐儀教法學派,他們被認為「桑特里」。另有一些屬於印度教化的穆斯林,被稱為「普里阿伊」,信仰較為淡漠。但割禮、婚禮、葬禮都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其它各種節日、喜慶活動和社會禮俗仍多保留印度教的傳統。爪哇島是印尼伊斯蘭教傳入較早的地區之一,在農村普遍建有清真寺,據統計,僅在爪哇人城鄉就有大小清真寺6000多座。在城市還設有若干伊斯蘭組織和團體,與國外伊斯蘭組織建有友好往來關系。近年來,到聖地麥加朝覲的人數不斷增加。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主體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島,以中部人口最密,部分居住在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島嶼。另有部分居住在南美洲的蘇利南。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使用爪哇語,分直葛、井裡汶、南安由、外南夢、瑪琅、泗水、滕格爾等方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使用古體文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通用印度尼西亞語。原信印度教和佛教,15世紀下半葉後多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20世紀中葉起部分人信奉基督教。現仍保留萬物有靈信仰。每年各村均舉行一次驅逐惡靈的儀式。爪哇人的祖先約在公元前5世紀即出現在爪哇島上。2~3世紀時,形成早期封建制國家。當時與中國有友好往來,唐代史籍稱其地為訶陵、闍婆、爪哇。中世紀建滿者伯夷王國(1293~1451),元代史籍稱麻喏巴歇國。歷史上受中國和印度文化的影響。爪哇人各村都有共同的祠堂和墓地。村中土地多為公共所有,鄰里間重視互助合作。親屬組織為雙系制。男女均行割禮,都有繼承權。文化藝術比較發達,有古典舞劇、音樂、雕刻、帛畫。主要從事農業,修築梯田,種植水稻、玉米、甘蔗、咖啡和橡膠等;也從事捕魚,飼養家畜、家禽。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最大的民族集團。語言屬澳斯特羅尼西亞(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逾7,100萬人使用。爪哇人是穆斯林,然而早期的印度教傳統現仍明顯,恪守穆斯林戒律的爪哇人較少。普遍信仰靈魂。傳統的爪哇社會組織結構不同,有比較平等的農村社會,也有等級分明的城市社會,其中宮廷生活尤為復雜。言語根據說話人的社會地位不同而有俗語、敬語和最敬語等之分。爪哇大城市的成長,產生了主要來自農村的城市無產階級。爪哇的農村是由一家一家的住宅密集而成的。雖然稻穀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也生產其他各種穀物,包括玉米、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
㈢ 爪哇人民大起義發生的經過是怎樣
爪哇人民大起義是19世紀初期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爆發的由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的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這次戰爭雖然以起義者的失敗而告終,但它沉重打擊了荷蘭的殖民統治,揭開了世紀中葉亞洲民族解放斗爭高漲的序幕。
爪哇是「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最主要的島嶼,呈狹長形,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除生產稻穀、玉米、橡膠、甘蔗、椰子外,還盛產著名的金雞納霜、咖啡、油棕、可可、各種香料等熱帶作物。16世紀初,貪婪的西方殖民者接踵而至。1602年,荷蘭三級會議批准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並授予該公司擁有東起好望角、西至麥哲倫海峽廣大地域內的貿易壟斷權,還准予在該區域內招募軍隊、建築炮台、發行貨幣、任免官吏,以及向外國宣戰和締結條約。從此荷蘭殖民者對東南亞展開了一系列罪惡的武裝侵略和野蠻掠奪活動。由於安汶島和班達島的居民暗中反對東印度公司壓低香料收購價格,將豆蔻等賣給其他國家的商人,荷蘭殖民者把班達島1.5萬居民殺戮殆盡,安汶島居民也從15萬減至5萬人。1619年,荷蘭侵佔雅加達,並以此作為侵佔整個爪哇島和其他島嶼的中心據點。爪哇島上的馬打蘭王國、萬丹王國等土著政權先後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或保護國。荷蘭殖民者還大捕骯臟的奴隸貿易,甚至到中國東南沿海劫擄居民為奴。為了適應資本原始積累和商人集團的利益,東印度公司採取壟斷貿易制、強迫供應制、強迫種植制以及奴隸勞役制等超經濟剝削手段,對爪哇人民進行了敲骨吸髓的壓榨。為反抗殖民統治,爪哇人民展開了前赴後繼的英勇斗爭,如1666~1669年望加錫人民反荷斗爭、1676~1679年特魯諾佐約領導的反荷起義、1683~1707年著名的蘇拉巴蒂反荷大起義、1750~1755年的萬丹人民起義。1798年東印度公司解散,印尼由荷蘭政府直接統治。
1806年,拿破崙佔領荷蘭,爪哇成為法國屬地。1811年英國侵略軍佔領爪哇,並於1816年將爪哇歸還荷蘭。但這時的爪哇已不是荷蘭一家獨霸的天下,停泊在爪哇各港口的商船中,英、美兩國居多,荷蘭被遠遠甩在後邊。缺乏本國工業基礎的荷蘭無力與工業發達的英美等國競爭,加上剛擺脫拿破崙的控制,國庫空虛,迫切希望從海外殖民地廣進財源。為此,荷蘭殖民者決定以百倍的瘋狂從爪哇這塊失而復得的肥肉上吸吮脂膏。於是,荷蘭殖民當局又重操東印度公司時代的剝削手法,繼續推行竭澤而漁的野蠻掠奪政策。殖民者巧立各種苛捐雜稅,到處設關立卡。殖民者還嚴格限制封建王公的權力,並蠶食其領地,禁止封建主把土地租給外國種植園主,預收的租金也必須退還,這嚴重侵害了封建主們的利益,引起他們極大的不滿。1825年7月20日晚,殖民當局不顧日惹蘇丹之子蒂博尼哥羅的反對,用大炮把其領地上的穆斯林墳墓轟平開路。具有反荷思想的蒂博尼哥羅逃往斯拉朗,在那裡樹起了起義大旗。
蒂博尼哥羅及其叔父莽古甫美在斯拉朗成立起義總指揮部,號召人民進行一場「反對一切歐洲人」的聖戰。不滿殖民政策的77名封建王公貴族也攜家帶眾加入起義軍。伊斯蘭教學者奇阿依?摩佐帶著一大群伊斯蘭教學生投奔起義軍。起義軍很快發展到6萬多人。
蒂博尼哥羅領導的爪哇人民大起義分三個階段。起義軍採用游擊戰術,多次擊敗殖民軍,並於1825年10月成立爪哇伊斯蘭教王國。蒂博尼哥羅為蘇丹,他的叔父莽古甫美為最高顧問,奇阿依?摩佐為宗教顧問,雅貝依親王為統帥。起義的高潮到來了。1826年4月,起義軍開辟了東北、南部和中部3個戰場,並取得赫赫戰果,有效控制了明諾列和婆羅浮屠,直到勃羅科河之間的地區,切斷了孤守明諾列的荷軍與馬吉冷荷軍的聯系。1826年6月,起義軍為堅守勃列列,與具有強大火力的敵人展開了激烈戰斗,最後全部壯烈犧牲。7月,起義軍德克梭大本營在敵人猛攻之下失守。此後,為避免同敵人主力決戰,起義軍多次轉移,但一有機會就會反退為攻。7月30日,蒂博尼哥羅消滅了從巴拉斯開往登柏爾的荷蘭軍隊,8月2日又在日惹地區全殲了梭羅王的土著附庸軍隊。8月,他又利用圍城打援的戰術發動了德朗古和格基宛兩個戰役,不僅喚起了梭羅東部地區的反荷起義,而且佔領了德朗古地區,使日惹首府成為一座孤城。至此,起義軍幾乎解放了整個日惹和梭羅以西地區,起義發展到了頂峰。
1826年9月底,年輕的義軍指揮官申托特率部隊在卡窩克西部地區擊敗了荷軍和附庸軍的進攻。10月15日,在宗教顧問摩佐的勸阻下,起義軍在卡窩克同荷軍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陣地戰,雖然起義軍將士浴血奮戰,但無法抵抗敵軍猛烈的炮火。起義軍主力傷亡慘重,蒂博尼哥羅也受傷,被迫撤退。卡窩克一戰是起義軍攻勢的失利,標志著起義高潮已經過去,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這一階段,起義軍仍然堅持游擊戰,在1826年12月的葛都戰役中打得殖民軍七零八落。在西部戰場,戰斗也十分激烈。但是,有兩個因素使起義軍處於越來越被動和不利的局面。卡窩克戰役的失利,使一些王族首領意氣消沉,在荷蘭殖民者拉攏勸降的攻勢下,紛紛叛變。掌握葛都戰區指揮權的王族三兄弟首先叛變投敵,緊接著東部戰場的兩名起義軍將領也率部投降。與此同時,荷蘭殖民軍頭子科克通過兩年的較量找到了對付游擊戰的有效辦法,即堡壘戰術。隨著一批批裝備精良的援軍源源而來,科克於1827年7月開始實施圍剿起義軍的新戰略,妄圖把起義軍封鎖在勃羅科河以西和波科宛多河以東的狹長地帶並加以殲滅。
在同起義軍進行兩次停戰談判失敗後,荷軍加強攻勢,劃分三個戰區,大力推行堡壘作戰辦法。荷軍在游擊區各要道先後修築了200多個堡壘,並派出14支騎兵隊來回巡邏。蒂博尼哥羅在卡窩克戰役失利後重新組織起義軍隊伍,把隊伍分成若干支,每支都有自己的名稱、旗幟,成為相持階段堅持游擊區武裝斗爭的中堅力量。在敵人強大攻勢面前,起義軍多次重創荷軍,跳出圍追堵截的封鎖網,突破敵人的防線,取得無數次勝利。1828年12月,申托特率領起義軍猛烈襲擊了駐守囊固朗堡壘的荷軍,擊斃了荷軍將領范?印恩和土著附庸軍指揮官勃朗維達納。這是起義軍在艱難歲月里取得的名震遐邇的大勝仗。申托特在戰役中展示出非凡的軍事才幹,蒂博尼哥羅遂任命他為起義軍總司令。
1828年底,就在申托特獲勝的同時,起義軍的高級領導、宗教顧問摩佐叛變投敵,這一事件標志著起義軍走向低谷。在摩佐的帶動和荷蘭殖民軍的誘降攻勢下,起義軍的許多高級將領接二連三地向荷軍投降。1829年9月,已是古稀之年、身為起義軍最高顧問的莽古甫美投向敵人懷抱。10月24日,連在戰場上威震敵膽的申托特也變節投敵。掌握後期起義軍最高作戰指揮權的申托特的投降,使起義軍遭受了滅頂之災。此後,雖然蒂博尼哥羅仍機智英勇地同敵人周旋,但起義軍面臨的困難形勢日益嚴重。起義軍最堅定的將領雅貝依在殘酷的圍剿中戰死沙場,被荷軍五馬分屍,起義軍其他首領有的壯烈犧牲,有的落入敵人的魔掌,有的投敵叛變,蒂博尼哥羅身邊的義軍將領越來越少,起義軍的力量一天天被削弱。
1830年2月,蒂博尼哥羅也產生了同敵人談判的幻想。從2月16日到3月28日,他一步步走入敵人的圈套。當他在談判桌上提出建立獨立國家的要求時,立即被逮捕。5月3日,他同家人一起被流放到蘇拉威西島。轟轟烈烈的爪哇人民大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㈣ 印尼爪哇人是世界三大人種的哪一種
馬來人種
馬來人種,又稱南島-蒙古利亞人種或海洋蒙古人種,最初是由德國科學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提出的人種概念,認為是棕色人種一個分支。事實上是馬來人種是由爪哇白色人種與安達曼人種融合的結果。主要分布於馬來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台灣、南九州、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現在人類學已放棄此概念,把它劃入蒙古人種中。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用來形容南島民族。
馬來人自何處來,歷史學界尚無定論。但主要有二種說法,起源於馬來群島的爪哇島或來自緬甸、雲南。
1.馬來群島起源說
馬來群島起源說的支持有J.Crawfurd, K.Himly, Sutan Takdir Alisjahbana和Gorys Keraf等。
以下是馬來群島起源說的論據
馬來人和爪哇人在19世紀都有很高的文化。能達到這種成就只有不斷發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達到。以此說名馬來人並非來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長。
K.Himly 不同意馬來語與柬埔寨語相似。認為二語相似只是表面印象,沒有足夠理據。通過比較語言學判定馬來語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而柬埔寨語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除了部分詞彙發音表面相似但意義卻不同之外,兩者截然不同。
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馬來文:Homo Soloinensis)和維傑人(馬來文:Homo Wajakensis)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
馬來群島各族的語言與中亞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異。
馬來群島起源論在世界范疇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
2.緬甸、雲南起源說
緬滇起源說主要的支持者有R.H Geldern, J.H.C Kern, J.R Foster, J.R Logen, Slametmuljana 和Asmah Haji Omar等。
緬滇起源說的依據如下:
在馬來群島發現的古老斧頭,與中亞的某些地區類似,說明有中亞居民移民馬來群島。(但移民只是一部分,不能代表所有)
馬來族的風俗與Assam地區類似(Assam是印度與緬甸之間的地區)。(事實上馬來文化受南亞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是中古時期的事,但同時馬來文化也影響著緬甸、孟-高棉的文化)
馬來語與柬埔寨語相似(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比較語言學判定兩者屬於兩種不同的語系),而柬埔寨人又被認為來自於緬甸、雲南、孟加拉等地,雲南的一部分移民沿著湄公河南下到柬埔寨。
緬滇起源說並沒有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於本土和移民的融合。依此學說,馬來人的祖先分為本土系和移民系,而緬滇起源說只能證明移民的那部分。二批移民在不同年代從緬甸、雲南等地遷移到馬來群島。這二批移民的祖先分別稱為緬甸人及雲南人,統稱為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Deutro),而本土的爪哇馬來人被稱為
3.原始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Proto〕。
原始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馬來文:Indonesian),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後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洲種人(英文:Australoid),尼利多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
以下對二類馬來人做出介紹:
原始馬來人
根據出土文物,公元前2500年原始馬來人就居住在馬來群島。他們有農耕技術。
混血馬來人
公元前1500年就存在於馬來群島,他們多生活在海邊,漁業發達。
4.馬來西亞人與馬來人
馬來人並非馬來西亞人的簡稱,而是馬來西亞的一個主要民族。
馬來西亞人簡稱為大馬人,(Malaysian,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主要有三大族群,分別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以及其它一些少數族群。各族群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同時也尊重其他種族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
5.五分法
19世紀時,有多位自然科學家在種族的問題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Blumenbach的五分法則是19世紀時比較常見的: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等地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
衣索比亞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種,即紅色人種,主要分布在美洲
馬來人種,即棕白人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與北亞阿爾泰民族(注意:和20世紀的棕色人種不同)
在Blumenbach之後的幾十年裡,研究人員漸漸將美洲、馬來兩個人種歸並於南島-蒙古利亞人種,結果進入20世紀初剩下三個主要的人種:
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南島-蒙古利亞人種,即黃棕人種
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
波利尼西亞人:
為居住在太平洋東部波利尼西亞群島地區的土著民族集團。包括紐西蘭的毛利人、塔希提人、夏威夷人、湯加人、薩摩亞人等十餘個支系。其種族背景較復雜,一般認為,屬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有的學者認為其是介乎於蒙古、赤道和歐羅巴三大人種之間的第四大人種。語言背景則為南島語系波利尼西亞語族。
關於波利尼西亞人的來源,也曾有多種不同觀點。現今多數人主張"西來說",認為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大體上是在距今約2500年前從東南亞渡海遷徙而來的。當時東南亞海島地區,古馬來人已佔據優勢地位。」西來說「也有一定的不成立性。
事實上,波利尼西亞人與其西面兩大群島的土著居民也有很多不同之處,而與其東面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在體形上,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人都身材矮小,而波利尼西亞人則相對要魁偉些,這與印第安人更為相近。在血型上,波利尼西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都缺少B型和AB型血型。另外,人們還發現,波利尼西亞人的神話傳說和傳統習慣中,也有若干與印第安人相似之處。因此,有一些人類學家認為,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是從東面的美洲遷來的。
泰國人和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一樣是馬來人種
波利尼西亞的語言表明,他們跟居住在亞洲、澳洲之間的馬來群島上塌鼻樑、矮個子的人有較遠的血緣關系。那些人...根據種族學家的意見,從身體特徵上看,波利尼西亞人跟馬來人在各方面—從顱骨和鼻子的形狀,到身高和血型—顯著不同。
㈤ 爪哇戰役是在什麼時候
爪哇戰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於1942年2月14日至3月15日為佔領爪哇島而進行的一次戰役。
戰役的目的是,攫取爪哇島極其豐富的原料和人力資源,完成對整個荷屬印度各島的佔領。1942年2月14日前,日軍從東、西、北三面推進到爪哇島近接近地,控制了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和其他島嶼。
日軍指揮部的企圖是,預先突擊盟軍在南海海域的基地和戰艦,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削弱爪哇島的防禦,從海上封鎖爪哇島接近地域,以後從東西兩岸同時上陸,佔領爪哇。為實施爪哇戰役,日軍投入的部隊有:第16集團軍、海軍第3艦隊、第11航空隊,第3航空兵團部隊也參加了這次戰役。
與日軍相比,盟軍兵力處於劣勢,他們在荷屬印度各島只有5萬守備部隊,約200架飛機,以及由英、美、荷三國的艦只拼湊的聯合分艦隊,先後停泊於雅加達和蘇臘巴亞基地。2月14日,日軍使用航空兵對荷屬印度軍事目標實施突擊之後,在巴鄰旁地域空降兵機降和海軍陸戰隊上陸,2月17日佔領港口和附近機場。2月19日,日軍在巴厘島登陸。當日,日軍航空母艦編隊對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實施突擊,停泊在那裡的船隻幾乎全部被擊沉。2月底,日軍佔領了蘇門答臘島和帝汶島,切斷了爪哇海的各個通道,封鎖敵方艦隊,使其無法從澳大利亞派兵增援爪哇。盟軍分艦隊阻止日軍在巴厘島登陸的企圖遭到失敗。
為佔領爪哇,日軍登陸部隊從東西兩面向爪哇推進,航空母艦突擊編隊海上掩護。由荷蘭海軍少將多爾曼率領的盟軍分艦隊企圖阻止日軍在爪哇上陸。2月27日~28日,與日本海軍上將高橋率領的東方兵團的護衛艦隊交戰。盟軍兵團沒有空中掩護,而且所屬戰艦又從未進行過協同行動。
交戰結果,日軍擊沉敵軍兩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只有4艘美國驅逐艦得以逃往澳大利亞。2月28日,日軍開始在爪哇拉森地域上陸,3月1日,在雅加達開始登陸,整個登陸過程是在完全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情況下進行的。3月5日,日軍佔領了雅加達,3月8日佔領了蘇臘巴亞。於月12日佔領了爪哇島。3月15日佔領了荷屬印度諸島。
爪哇戰役的結果,使日軍完成了對整個東南亞的佔領,戰場態勢大大得到鞏固。爪哇戰役的特點是:日軍不停頓地向爪哇挺進,海、空軍隨之轉場,頻繁佔領敵方基地,奪取制空權,從海上和空中封鎖爪哇。
㈥ 成都java培訓,爪哇培訓哪家好
誒,現在的it行業還是多不錯的呢。當時我就是在新南門那邊找到盛課盟的了,我在這邊學的java了,之後還介紹了幾個同學過去培訓呢,確實這邊老師教得不錯。
㈦ 爪哇戰役的綜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於1942年1~3月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對同盟國軍隊實施的進攻戰役。日軍企圖以菲律賓和馬來亞為基地實施兩翼包圍,首先攻佔荷屬東印度外圍島嶼,奪取制海制空權,爾後集中兵力消滅盟軍主力,攻佔主島爪哇島,掠奪石油資源,支持其侵略戰爭。1月11日,日軍展開外圍作戰,先後攻佔南蘇門答臘、英屬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里伯斯(今蘇拉威西)等島嶼。2月14日,日軍第1傘兵旅約430人在巨港空降,接著第38師主力在海軍支援下迅速推進,佔領油田和航空基地。19日,日軍攻佔巴厘島。至此,日軍第16集團軍主力對爪哇島形成東西夾擊態勢。2月26日,盟軍艦隊與日軍第5艦隊在泗水(蘇臘巴亞)近海激戰,遭重創。28日,雙方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近海再次交戰,盟軍艦隊被殲,日軍掌握戰區制海權。與此同時,日軍航空兵轟炸泗水、巴達維亞等地,摧毀盟軍空軍力量,掌握爪哇島周圍制空權。盟軍由此喪失固守荷屬東印度的信心,戰區司令部宣告解體。3月1日,日軍第16集團軍各部隊分別在爪哇島的三個地點登陸,在優勢海空力量掩護下迅速推進,5日攻佔巴達維亞,8日攻佔蘇臘巴亞,9日攻佔萬隆,盟軍投降。戰役中,日軍傷亡約1萬人,俘獲盟軍8萬餘人,繳獲飛機177架。
㈧ 這幾天原是爪哇集團的成都龍泉陽光城地在測地基,是要開工了嗎
是的,修房子,蓋高樓,有影院、有超市。
㈨ 夢幻谷爪哇歡跳項目高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