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滸傳中李忠是做什麼的
打虎將李忠,水滸傳裡面桃花山的大頭領。
② 打虎將李忠和小霸王周通誰排在前面
應該原著上是對的吧,不了解
③ 李忠的《漁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漁父
李中
偶向蘆花深處行,溪光山色晚來晴。
漁家開戶相迎接,稚子爭窺犬吠聲。
雪鬢衰髯白布袍,笑攜赬鯉換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釣艇歸來明月高。
李中,唐代詩人,字有中,隴西人。在南唐做過淦陽宰的官職。寫過《碧雲集》三卷,今編詩四卷。
我向蘆花深處走去,群山掩映著潺潺溪水,在夕陽中顯出明艷的美景。
打魚人家打開房門出來迎接我的到來,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個不停。
我的頭發和胡須都已經花白,穿著一件白色的布袍,笑著提著一條紅鯉魚來換鄉村裡的酒喝。
漁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漁船也歸來了。
這首詩描寫了一幅清新動人的水鄉風俗畫,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漁家生活的恬靜閑宜,令人陶醉。
前兩句寫詩人尋訪:一個偶然的日子裡,朝著蘆花叢中行去,但見波光粼粼,山色青青,好一派晚晴秋色!著一「偶」字,可見並非常來,而是忽然發現這宜人之處,就更顯其風光優美了。用一「深」字,大有一種曲徑通幽、誘人前往的情趣,其蘆花飄飛、蘆葉瑟瑟之景躍人眼簾。「行」字令人浮想聯翩,詩人也許是乘著一葉扁舟而來的吧,或是獨自閑步信走?不管怎樣,總是一路觀賞、一路歡愉,雅情逸致溢於言表,從中亦可想見漁人生活之誘人。後兩句寫漁家迎客:詩人的行蹤,驚動了漁村裡的狗,它叫了起來。於是村舍里的大人急忙打開門戶,迎接遠來的客人,孩子們也爭先恐後地看個究竟。詩人先寫「開戶」,再言「犬吠」,足見漁家迎客速度之敏捷,感情之殷切,而且「犬吠聲」起,於水鄉寧靜的氛圍中,又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爭窺」二字,活脫脫地勾勒出孩子們的形象,其機靈活潑、逗人喜愛的神情漾然紙面。這首詩,取材平易,只是漁家尋常事,但寫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濃,不做作,無斧鑿,使人覺得純朴的民風迎面吹來,好舒暢好舒暢!
(2)本詩表現漁村(好客 )的景色和漁家待人的(熱情 )。
④ 水滸傳中李忠是誰演的
李永林,1973年4月11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演員。
憑借其獨特的外形,超群的演技深受廣大觀眾影迷的喜愛。作品有新版《水滸傳》《隋唐英雄》、《東北剿匪記》等。
李永林雖然生於國內卻在香港成名,他之前與結拜大哥成奎安共同拍攝過多部電影,因而得到了眾多方面的關注及支持。
自從2000年與香港著名演員何家勁結識,並拜其為師,他的演藝道路更上了一層新的台階。
在高希希版《三國》中飾演神勇將領牛金,被中國大陸觀眾熟悉,在網路中被稱為09年硬漢代表人物。
2011年播出的《新水滸傳》中,李永林飾演"打虎將"李忠,相信會給國內的觀眾朋友留下深刻的硬漢印象。
⑤ 武媚娘傳奇中的李忠最後怎麼樣了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忠出生於東宮,當時李忠的父親唐高宗李治還是太子,李忠出生後,唐高宗在弘教殿宴請宮僚。李忠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親臨,環視宮臣們說道:「近來王業日漸振興,盡管酒食准備不周,還是冒昧地請卿等赴宴,因為朕有了孫兒,故請大家一起樂一樂。」唐太宗酒酣起舞,又屬目群臣,於是群臣遍舞,盡日而罷,凡參加宴樂者均有所賜。
貞觀二十年(646年),李忠被封為陳王。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繼位。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任命李忠為雍州牧。
當時王皇後無子,她的舅父中書令柳奭勸說皇後收養李忠為太子,因李忠母親地位低賤而沒有答應。之後,長孫無忌、於志寧等人上疏高宗,請求立李忠為皇儲。永徽六年,王皇後被廢,立武昭儀為皇後。這時,武皇後生子李弘已3歲,禮部尚書許敬宗按照武後的要求上書皇帝立李弘為太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李弘立為太子,將李忠貶為梁王,授梁州都督,又轉任房州刺史。
自顯慶年間起,高宗患風疾,朝廷事務全部委託給武則天詳決,時稱「二聖」。李忠被廢後,眼見宮廷風雲變幻,時常害怕遭來殺身之禍,又常做惡夢,有時身著婦人衣服以防刺客行凶,還經常占卜問卦以備不測。事情敗露後,於顯慶五年高宗將他貶為庶人,流放黔州,囚禁在李承乾的流所。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上官儀、王伏勝被誣陷謀反問成死罪,許敬宗等人誣告李忠為同謀,被高宗賜死於郁山。初葬今保家鎮陳園村。第二年,太子李弘上表請求將李忠收葬昭陵,高宗准奏。神龍初年(公元705年)追封李忠為燕王。現陳園村留有李忠墓遺跡——太子墳。
⑥ 李忠為何稱史進為賢弟
江湖中人不論來路統統稱兄道弟
這跟《水滸傳》設置的整個氛圍有關系,這部作品講述的就是一群綠林草莽英雄的故事。既然是綠林好漢就脫不了綠林習氣,這種習氣就是所謂的五湖四海皆兄弟。不論年齡,職業,身份,只要脾氣相投統統都是稱兄道弟的。
總結:李忠之所以稱史進為賢弟一方面是江湖慣例,另一方面是李忠由於自身能力所限並沒有傳授過史進真功夫,故而不敢以師父自居。這說明李忠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此正是:
兄弟相逢,三碗酒 ;兄弟論道兩杯茶,兄弟投緣四海情 ;兄弟交心五車話,兄弟思念三更夢 ;兄弟懷舊半天霞,兄弟今生兩家姓 ;兄弟來生 一個媽!
⑦ 龜船的設計者和他的戰績
龜船發明設計者是李舜臣。
李舜臣(1545.5.5~1598. 12.16)
朝鮮民族英雄。 朝鮮海軍將領,抗日民族英雄。祖籍京畿道開豐,生於漢城。字汝諧,號德水。
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
1576年武科及第後,曾任全羅道井邑縣監等職。
1591年任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為抵禦外侮,操練水軍,建造鐵甲「龜船」。
(從1591年起,日本就積極著手進行侵朝戰爭的各項准備。李舜臣在國家危難之時,承命於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這一海軍要職。李舜臣到職後,即竭盡全力加強海軍建設,做好反侵略戰爭的准備。他著重抓了整頓軍隊和改制武器兩件事。在整頓軍隊方面,他吸收了朝鮮海軍的優良傳統及外國的先進經驗,對所屬海軍的戰斗編隊、戰略戰術、進行了改革;並加強了對部隊的愛國主義教育,使指戰員都成為忠於祖國、英勇善戰的勇士。先進的武器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朝鮮海軍的戰鬥力,李舜臣還對「龜船」進行了改造。改進後的「龜船」長10餘丈,寬1丈多,船身及上面的「龜殼」用硬木製作,包上鐵板,敵人炮火不易傷害它。鐵板上還裝有密集的鐵釘,使敵人在接舷戰時無法攀登。船頭有一個大龍頭,上設兩個炮眼,在行進中船內可焚燒硫磺等物,煙從龍口噴出,可以起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作用。船身四周鑿有很多炮眼槍眼,便於士兵在船內敵人發射火力。同時,船的兩側各有10面船槳,戰斗時一齊劃動,航行飛快,進退自如。加大後的船體可多存淡水、糧食,適合長時間、遠距離航行。經李舜臣改造後的龜船馬上投入成批生產,在以後的壬辰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後,6~8月率部在玉浦、泗川和閑山島等海戰中連戰皆捷,奪取制海權,粉碎日軍水陸並進計劃。9月任忠清、全羅、慶尚三道水軍統制使。10月在釜山海戰中擊沉敵船百餘艘。他率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
1597年日本施反間計使其受誣告而被革職下獄後,調集重兵再犯朝鮮。朝鮮水軍在庸將元鈞指揮下幾遭全滅。9月,他重被起用後重整艦隊,10月鏖戰於鳴梁海峽,以13艘艦船擊退330餘艘敵艦,粉碎日軍西進企圖。隨後移師古今島(今莞島),建立海軍基地,同陳璘、鄧子龍率領的中國水軍組成聯合艦隊,對敵加強進擊並實施海上封鎖。
其具體的戰事介紹:1592-1597)
(1592年4月,日本侵略者以陸軍的優勢兵力在朝鮮釜山登陸,同時以強大的艦隊配合陸軍行動。李舜臣指揮朝鮮水師奮起抗擊,屢挫日本海軍,牢牢地控制著制海權,遲滯了日本陸軍的進攻速度。5月上旬,李舜臣水師與日本海軍在玉浦洋面上展開激戰。當時,日軍傲氣十足,不把朝鮮水師放在眼裡,在玉浦港的日本戰船上的大部分水兵一登岸,便進村莊搶劫去了。李舜臣乘敵不備,率85艘艦船隱蔽疾駛,直撲玉浦港,當即擊沉、燒毀敵艦26艘,當晚又擊沉擊毀敵艦18艘,朝鮮水師僅一人負傷。
從5月底到6月上旬,李舜臣又指揮了唐浦戰役。5月29日,李舜臣率領備龜船的23艘戰艦,與元均指揮的水師會合,准備向泗川洋面的日軍陣地發動進攻。到達預定地點時,李舜臣發現敵占據的地形險要,不利攻擊,便隨機應變,採取以退為進的戰術,誘敵出港,准備在洋面上殲滅敵人。日本海軍見朝鮮海軍不戰而退,誤以為是膽怯,即全力追擊。待敵追至對朝鮮水師有利的海域時,李舜臣出其不意地轉退為進,以「龜船」充當先鋒,沖入敵陣,左沖右撞,往來穿梭,同時發射各種火炮,將敵艦撞破或擊沉。其它戰船也不甘示弱,箭炮齊發,日本艦隊大亂。經過一番激戰,日軍參與追擊的全部艦船不是被擊沉就是被繳獲。6月2日,李舜臣率艦隊進攻唐浦敵軍,令龜船沖向敵旗艦並將其撞破,同時縱火將在唐浦的21艘敵艦全部燒毀。6月5日,李舜臣與李仁祺部,採取誘敵出洋,前後夾攻的戰術,又燒毀敵艦26艘。7月,朝鮮水師在閑山島海戰中擊毀敵艦近百艘,一舉殲滅敵海軍主力。
為挽回敗局,日寇巧施反間計得逞,李舜臣被撤職,致使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閑山島大本營被敵人佔領。這時朝廷迫於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重新任命李舜臣為三道水師統制使,委以挽救國家危亡的重任。但同時,朝廷認為水師已垮,難以御敵,令李舜臣率部登陸作戰。臨危受命,再次復出的李舜臣以軍事謀略家的眼光洞察形勢,認為水師絕不可廢。李舜臣以殘存的12隻戰船和120名水兵為基礎,首先補充了一部分兵員,抓緊訓練,其次重新選擇了新的水師基地,李舜臣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及其它因素。很明顯,敵人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我方要取勝,必須藉助地利,即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8月底,李舜臣指揮朝鮮水師擊退前來偷襲的8艘敵艦後,主動撤到地勢險要的珍島碧波亭隱蔽起來。這一帶的地勢李舜臣是了如指掌的:前有小島阻攔,港內可以隱藏數十艘戰船;更為有利的是這個海域有一條狹窄的通道,即鳴梁海峽。這里每天海潮漲落4次。李舜臣認為這個「阻難狹路」是殺敵好戰場。他派人在鳴梁海峽東西兩個出口暗設鐵索和木樁,目的是要漲潮時駛入的敵艦,退潮時不能駛出,給朝鮮水師提供一個理想的瓮中捉鱉的場所。
9月16日,日軍以330艘戰船和2萬多人的兵力向朝鮮水師發起進攻,在敵我雙方兵力十分懸殊的情況下,李舜臣胸有成竹,沉著應戰。他先派出幾艘戰船進攻敵艦,將大批敵艦引入鳴梁海峽。不久,潮水退落,敵艦被暗設的鐵索;木樁所阻,無法駛出。李舜臣即派水師反攻,以12艘戰船擊沉敵船30多艘,殲敵4000餘人。這就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鳴梁大捷」也是世界海軍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隨後李舜臣移師古今島(今莞島),建立海軍基地,同陳璘、鄧子龍率領的中國水軍組成聯合艦隊,對敵加強進擊並實施海上封鎖。)
1598年12月在露梁海戰中,與陳璘等指揮聯合艦隊大敗敵船隊,但在追擊逃敵時中彈犧牲。死後謚號忠武,追封為右議政、左議政及領義政。遺著輯成《李忠武公全集》。
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國內四島的統一,妄圖以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1592年,他率
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
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並肩作戰,多次擊敗日軍,屢立奇功。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
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予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另外,在漢城(首爾)的韓國國會門外,有一尊李舜臣雕像;他與李氏朝鮮世宗雕像對立與國會門外兩旁,可見他在韓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⑧ 《水滸傳》中的李忠為什麼稱作打虎將
李忠在《水滸傳》里一出場就被稱作「打虎將」。關於其綽號由來書中並未做任何介紹,也難以觀文明義,這種現象在整本書中還有很多,實在難以捉摸,無法解釋,但卻有趣得很。像豹子頭林沖、小旋風柴進、玉麒麟盧俊義、船火兒張橫、聖水將-單廷珪
、獨火星孔
亮、
金毛犬段景住、險道神郁保四、鐵叫子樂
和、活閃婆王定六、旱地忽律朱貴等等,皆屬此類,不一而足。我們不妨作為一種現象來理解它。
⑨ 水滸傳中打虎將李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武功低、出身低,所以在江湖上混得很艱難。性格唯唯諾諾,格局小,行事慳吝。
⑩ 武媚娘傳奇中太子李忠是怎麼死的
李忠被高宗賜死於郁山,年僅二十二歲。
李忠(643年-664年1月6日),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長子 ,母為宮人劉氏。由於柳奭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於志寧等人相繼向高宗請求立李忠為太子,於是在永徽三年立李忠為太子,六年為他元服。然而不久後就將他貶為梁王。顯慶五年,廢為庶人,遷徙至黔州。麟德元年,李忠被賜死,年僅二十二歲。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忠出生於東宮,當時李忠的父親唐高宗李治還是太子,李忠出生後,唐高宗在弘教殿宴請宮僚。李忠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親臨,環視宮臣們說道:「近來王業日漸振興,盡管酒食准備不周,還是冒昧地請卿等赴宴,因為朕有了孫兒,故請大家一起樂一樂。」唐太宗酒酣起舞,又屬目群臣,於是群臣遍舞,盡日而罷,凡參加宴樂者均有所賜。
貞觀二十年(646年),李忠被封為陳王。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繼位。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任命李忠為雍州牧。
當時王皇後無子,她的舅父中書令柳奭勸說皇後收養李忠為太子,因李忠母親地位低賤而沒有答應。之後,長孫無忌、於志寧等人上疏高宗,請求立李忠為皇儲。永徽六年,王皇後被廢,立武昭儀為皇後。這時,武皇後生子李弘已3歲,禮部尚書許敬宗按照武後的要求上書皇帝立李弘為太子。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李弘立為太子,將李忠貶為梁王,授梁州都督,又轉任房州刺史。自顯慶年間起,高宗患風疾,朝廷事務全部委託給武則天詳決,時稱「二聖」。李忠被廢後,眼見宮廷風雲變幻,時常害怕遭來殺身之禍,又常做惡夢,有時身著婦人衣服以防刺客行凶,還經常占卜問卦以備不測。
事情敗露後,於顯慶五年高宗將他貶為庶人,流放黔州,囚禁在李承乾的流所。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上官儀、王伏勝被誣陷謀反問成死罪,許敬宗等人誣告李忠為同謀,被高宗賜死於郁山。初葬今保家鎮陳園村。第二年,太子李弘上表請求將李忠收葬昭陵,高宗准奏。神龍初年(公元705年)追封李忠為燕王。現陳園村留有李忠墓遺跡——太子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