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恆大保險公司排名第幾
恆大人壽是在銀保監會備案的公司,受到銀保監會的監管,從安全性角度來看,保險公司是沒有問題的,原因如下:
(一)事前把控;
保險牌照中,尤其壽險牌照,因為繳費時間長,且關繫到投保人的人身安全,醫療健康等重大事宜,事關民生大計,銀保監會在批准成立保險公司的要求是很嚴苛的。
(二)事中監管;
1、保證金,保險公司應當按照其注冊資本總額的20%提取保證金,存入指定的銀行,除公司清算時用於清償債務外,不得動用。
2、責任准備金。保險公司每出一份保險產品,實際等於收入了一份負債,所以保險公司必須為這每一份負債計提責任准備金,用以應對保單賠付,包括退保、滿期支出及理賠。
3、最低償付能力要求。償付能力是指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而償付能力充足率=企業實有資本/要求最低資本,是企業實際擁有的資產與監管要求的最低擁有資產的一個比例。
(三)理賠時事後處理;
1、保險公司並不能隨便宣布破產,人壽保險公司還必須得到國務院的批准才能宣布破產,宣告破產需要成立清算小組進行清算,且對財產的清償順序也做了嚴格的要求。
2、在破產清算時,保險合同跟責任准備金必須轉讓給別的保險公司,如果無保險接受,則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轉讓.
學姐對保險公司進行過測評,因展現不便(密密麻麻看不清),在此就不放對比表格了(有需求的,可以點擊下面原文查看~):》》》排名前十的保險公司哪家好?
B. 恆大停止處置資產跟停止訴訟有何關聯
C. 恆大現在是什麼情況
7月19日,一則民事裁定書傳出: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宜興支行申請凍結恆大地產銀行存款13201萬元或查封、扣押其他等值的財產。「恆大系」股票應聲而跌——19日午後,截至撰稿前,中國恆大跌超16%,恆大汽車跌近15%,恆騰網路跌超12%,恆大物業跌近10%。這波銀行催還貸款金額雖不大,但卻預示著,恆大集團資金流動性緊張已不是傳聞那麼簡單——從曾經的利息高企,到現在的借不到錢,股債雙殺,恆大集團已搖搖欲墜。
1.債務違約不斷
6月29日,合作十餘年的上游供應商三棵樹塗料公司發布了一則公告,稱中國恆大逾期票據金額5137.06萬。公告一出,恆大趕緊回應稱兌付了。這成了有名的「公告催款」事件。
三棵樹起碼還有個地方可以發公告,但中小供應商就沒這么走運了,只好擠到媒體的公眾號文章下面去排隊。6月以來,恆大下游供應商的商業承兌匯票出現逾期,並有幾張逾期未付的商票截圖流傳於網路,事件涉及恆大旗下寧波、南陽、陽江等多個城市的項目公司,金額少則數萬元,多則百萬、千萬元,個別商票貼息甚至超過30%。也就是說,商票如果賣出,100萬只能賣到70萬左右。
這些商票,簡單理解,都屬於應付款。去年恆大的該項數據為466億,而到今年驟增16倍,變成了7400億,隱藏著巨大的兌付風險。
也就在6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中的惠譽和穆迪都陸續下調了恆大評級。
2.融資難,負債高
欠供應商的錢是一部分。更大的原因在於貸不到款,融不到資,資金源頭被掐斷。
房地產本來就是資金密集行業。一直以來,恆大的資金成本都比較高。央企或國企房企可以用3-5個點利息借到錢,可是恆大卻要付出10個點以上才能從市場上找到錢。據恆大2020年度財報,截止到2020年底,其有息總負債為7165.32億元,其中境外債務為1789.74億元。2021年恆大通過「七折賣房」銷售回款3211.9億抹平了一部分負債。
地方政府或許也在排雷。2021年以來,許家印一直高呼,「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目前總計負債16151億元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到2022年負債率降低到70%的目標或許不難完成。現在的恆大,已經成了銀行、金融機構避之不及的對象,想要依靠新債滾舊賬,來實現資金周轉,變得異常艱難。
就在7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住建局通知:即日起至10月13日,暫停恆大未來城項目和恆大華府項目的預售許可、暫停網簽備案、暫停預售資金撥款。因兩項目監管金額與實際銷售金額不符,存在帳外收存和使用挪用、預售資金的行為,蓄意逃避監管。
現在的恆大,可以說是四面楚歌。恆大已經成了銀行、金融機構避之不及的對象,想要依靠新債滾舊賬,來實現資金周轉,變得異常艱難。
D. 中國恆大復牌時間
恆大地產目前所有存續的公司債券自2021年9月16日開市起停牌1個交易日,於2021年9月17日開市起復牌,復牌之日起上述債券交易方式發生調整。
1、「15恆大03」、「19恆大01」、「19恆大02」的交易方式自復牌之日起調整為僅採取報價、詢價和協議交易方式,並由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提供逐筆金額結算;「20恆大01」、「20恆大02」、「20恆大03」、「20恆大04」、「20恆大05」和「21恆大01」的交易方式自復牌之日起調整為僅採取協議大宗交易方式,並維持原有凈價計價方式。
2、據悉,9月15日,恆大地產收到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出具的《中誠信國際關於調降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主體及相關債項信用等級並將其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的公告》,中誠信國際將公司主體信用等級由AA下調至A,將「15恆大03」、「19恆大01」、「19恆大02」、「20恆大01」、「20恆大02」、「20恆大03」、「20恆大04」、「20恆大05」、「21恆大01」債項信用等級由AA下調至A,並將主體和上述債項信用等級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
3、據觀點地產新媒體昨天報道,截止9月15日10時15分,20恆大02下跌7.11%,現價26.01元;20恆大01下跌6.66%,現價28元;15恆大03下跌6.47%,現價28.05元。
拓展資料
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於1997年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成立,是中國恆大集團的下屬控股企業,也是集團的地產業務主體。恆大集團是集地產、金融、健康、旅遊及體育為一體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總資產達萬億,年銷售規模超4000億,員工8萬多人,解決就業130多萬人,在全國180多個城市擁有地產項目500多個,已成為全球第一房企。2017年8月1日,恆大集團總部和恆大地產集團、恆大金融集團總部正式入駐深圳辦公,而恆大旅遊集團、恆大健康集團總部則繼續留在廣州辦公。廣州和深圳「雙總部」戰略正式實施,兩個城市的總部員工各三千多人。
E. 增長勢頭強勁的企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債券融資在約束債務代理成本方而具有銀行信貸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企業債券通常存在一個廣泛交易的市場,投資者可以隨時予以出售轉讓。這就為債權投資人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可以降低投資的「套牢」效應,也即是降低了投資的專用性。其次,債券對債權融資代理成本的約束還通過「信號顯示」得以實現。
陳湛勻從案例中指出:面對如此高昂的債務成本,恆大作為中國三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增長勢頭自然也不甘示弱,可謂近年增長勢頭最為強勁的公司之一。恆大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在2016年房價和地價增長之前,恆大就已經儲備了足夠多的低價土地。
陳湛勻教授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面對如此高昂的債務成本,恆大作為中國三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增長勢頭自然也不甘示弱,可謂近年增長勢頭最為強勁的公司之一。恆大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在2016年房價和地價增長之前,恆大就已經儲備了足夠多的低價土地。2018年上半年恆大營業額3003.5億,同比大增59.8%;凈利潤530億,同比大增129.3%,上半年凈利潤超過碧桂園、萬科、保利、綠地四家企業之和,堪稱行業「利潤之王」;2018年前三季度累計銷售額已完成年目標的80%,達到4450億元。
2017年恆大開始瘦身計劃,提前還清永續債,引入戰略投資者。2017年度,恆大通過三輪共計引入1300億元戰略投資,公司凈資產大增204.3%至2422億元;2017年5和6月份兩個月內還清1129億的永續債,節省大量利息支出,使得公司凈負債率大幅下降。
恆大未來的發展也得到國際投資機構的認可,2018年9月,全球三大評級機構標准普爾、穆迪、惠譽分別上調恆大的信用評級;花旗、野村證券、中銀國際、國泰君安、法巴、聯昌國際等知名投行也都給予恆大「強烈買入」或「買入」的評級。
房地產企業債務融資的趨勢:
此次恆大債務融資的利息成本高達13.75%,創行業歷史之最,但此前2015年2月,恆大就曾有一筆10億美元,2020年到期的優先票據,債券利率也是高達12%。其實發債成本高並非恆大一家,2018年7月,雅居樂發行1筆票面利率高達8.5%的債券;2018年8月,合景泰富就曾以7.875%的利率發行2021年到期的3年期債券。未來,中國房地產企業發債的利率成本將會呈現增長的趨勢。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未來房地產企業將出現債務的集中兌付期。2018年就有2.9萬億元債務進入兌付期,2019年將迎來對付高峰,將有6.1萬億元債務進行兌付,2020年有5.9萬億元,2021年有3.4萬億元債務將兌付。因此,恆大也將面臨著一定的短期償債壓力。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教授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F. 恆大地產最新消息
G. 國衡信國際有出企業信用評級報告嗎
有的,好像國衡信給 恆大集團,萬達的評級都是AAA級
H. 2017中國房地產前十強是哪些企業
中國房地產排名
隨著地產行業已步入白銀時代,新房開發整體增量空間受限,房企布局由擴張轉向收斂,核心城市激烈的土地競爭不斷壓縮企業盈利空間。但盡管如此,房地產行業的利潤依然非常大。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一:萬科地產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5月,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企業之一。1988年進入房地產行業,1991年成為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住宅開發企業,業務覆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經濟圈以及中西部地區,共計53個大中城市。年均住宅銷售規模在6萬套以上。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二:中國恆大
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是中國恆大集團的下屬控股企業,是集團的地產業務平台[1-3],總部位於中國廣州。中國恆大集團是集民生住宅、文化旅遊、快消、農業、乳業、畜牧業及體育產業為一體的企業集團。企業員工達8萬人。2015年銷售額2013.4億,總資產達到7570.4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496位。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三:碧桂園
碧桂園集團,即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007.HK),總部位於廣東佛山順德,是中國最大的新型城鎮化住宅開發商。採用集中及標准化的運營模式,業務包含物業發展、建安、裝修、物業管理、物業投資、酒店開發和管理等。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四:保利地產
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保利集團控股的大型國有房地產企業,是中國保利集團房地產業務的運作平台,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企業。
總部位於廣州。2006年7月31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在股權分置改革後,重啟IPO市場的首批上市的第一家房地產企業。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第五:綠地集團
綠地集團房地產開發項目遍及全國主要省區市,特別在超高層、大型城市綜合體、高鐵站商務區及產業園開發領域遙遙領先,目前的世界十大高樓近一半來自綠地。2014年實現經營收入超過42,51.51億元,較上年增長3.7%,預計2015年經營收入突破5000億。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第六:中海地產
中海地產全稱是:中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是香港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屬下企業,其前身中海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8月8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金人民幣61020萬元,企業類型中外合資。作為中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企業——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1992年即在香港上市(香港聯合交易所代碼:0688),曾被國際知名的《財富》雜志評為中國上市公司(香港和中國大陸)百強中的房地產主要企業。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第七:萬達集團
萬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萬達集團」),中國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企業。創建於1988年,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總資產800多億元、佔地560多萬平方米、員工13000多名,涵蓋輪胎、電纜、化工、地產開發四大產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級實驗室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第八:龍湖地產
龍湖地產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股份代碼:00960),創建於1993年,成長於重慶,發展於全國,是一家追求卓越、專注品質和細節的專業地產公司。龍湖在地產中國網舉辦的紅榜評選活動中,兩次上榜。2011年被評為最具風險控制能力的多業態領軍企業」。截至2015年12月末,集團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為545.4億元人民幣。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第九:融創中國
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融創),是一家於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專業從事住宅及商業地產綜合開發的企業,公司堅持區域聚焦和高端精品發展戰略。在京、津、滬、渝、杭擁有眾多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項目,產品涵蓋高端住宅、別墅、商業、寫字樓等多種物業類型。
中國房地產排名第第十:中南置地
中南控股集團起步於1988年,已發展成為擁有各類員工40000餘人、總資產514億元、2011年綜合產值270億元的大型集團化上市企業。中南集團擁有「房地產業」、「建設產業」、「土木工程產業」、「工業產業」等產業板塊,下轄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南房地產業有限公司、南通建築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南通市中南建工設備安裝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中南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金豐環球裝飾工程(天津)有限公司等30多個子公司。
I. 港股中國恆大房地產百分百股權嗎
南舒123: 今年9月,恆大拋售27億非主營業務,全力回歸房地產。對此業界褒貶不一,有人說,「許家印本質上與王石爬山相同,恆大今天的回歸多半是暫時的。」也有人說,「萬達成功的關鍵是王健林敢負債,恆大的「秘訣」是許家印敢拿地。許家印「捨生忘死」地拿地,成為中國「地王」。」如今,恆大與深深房達成合作,如果中國恆大回歸A股成功,三年880億元的業績承諾,以10倍估值計算,將遠超目前估值。
不是傳聞已久的嘉凱城,也不是廊坊發展,而是和中國恆大傳出緋聞不到一周時間的深深房,出人預料的成為中國恆大地產業務的注入平台。正所謂緋聞不在早晚,而看是否情真意切。
周一晚間,中國恆大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與深深房訂立協議,後者以發行A股或現金方式購買中國恆大境內附屬公司廣州市凱隆置業有限持有的恆大地產100%股權;在正式協議簽署前,恆大地產可引入總額約300億元的戰略投資者。
這項交易規模之龐大,通過利潤承諾就可以看出。
中國恆大公告,根據標的資產的業務發展計劃和行業發展狀況,對標的資產未來三年(2017 –2019年)預期合約銷售額分別約為4500億元、5000億元、5500億元,預期營業收入分別約為2800億元、3480億元、3800億元,預期扣非凈利潤分別約為243億元、308億元、337億元。
凱隆置業對目標資產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的業績作出承諾,預期業績承諾期扣非凈利潤累計約為888億元。若在業績承諾期滿後,標的資產的實際利潤不足承諾業績,則凱隆置業應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和認可的方式進行補償。
今年9月29日晚間,A股上市公司深深房A發布公告,確認公司正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當時證券時報·e公司就率先做出報道,深深房A目前籌劃的事項極有可能和恆大有關,涉及到「賣殼」事項。但當時猜測只是恆大從深深房大股東手中收購股權。實際上,雙方謀劃的這項交易遠遠超過市場預期。
中國恆大是通過VIE結構在香港上市,從公告內容上看,這次恆大注入到深深房的資產,是將境內平台公司地產業務注入。
從股權關繫上看,凱隆置業下屬兩家公司,分別是恆大集團有限公司和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其股東是廣州市超豐置業有限公司。
恆大集團和恆大地產是中國恆大境內運營的兩大平台,後者是恆大的地產主業平台,前者則包括恆大金融、教育、互聯網、大健康、乳業、畜牧業等多元化資產,中國恆大稍早前剝離礦泉水等虧損資產,涉及恆大集團這個平台,與本次注入深深房的資產無關。
資產注入完成後,凱隆置業將成為深深房大股東,凱隆置業的股東則不發生變化,港股中國恆大的股東股權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這種資本運作模式,有點類似雙匯發展和萬洲國際,但范圍和上市先後順序有所不同,雙匯發展在A股率先上市,主要是雙匯集團在境內資產,之後雙匯集團又將收購的海外資產和境內資產打包,通過VIE結構到香港上市融資一次,目的是償還海外收購之貸款。
萬達商業的運營模式與此也有很大不同,萬達商業首先是私有化,相當於拆除了VIE結構,將來在境內上市,其股權結構相對簡單。中國恆大沒有私有化,並不拆除VIE結構,操作步驟也少很多。但是在港股和A股就會有兩個平台資產幾乎完全一樣的。
中國恆大總股本136.84億元,總市值717.02億港幣,約和人民幣580億元,僅相當於萬科的五分之一。
如果中國恆大回歸A股成功,三年880億元的業績承諾,將對估值貢獻良多,以10倍估值計算,將可評估為2200億元,遠超目前市值。
地產公司大都善於使用資金,中國恆大也准備藉此次機會,為風險資本大開方便之門,在正式協議簽署之前,恆大地產可引入總金額約300億元的戰略投資者。引入戰略投資者後,建議重組對象將相應調整。
中國恆大規模增速一方面靠凈利潤積累,另一方面靠借貸。 去年年末中國恆大總資產為7570.4億元,其中現金1640.2億元,營收1331.3億元,凈利潤173.4億元。同期萬科的總資產為6112.96億元,其中現金531.80億元,營收1955.49億元,凈利潤181.19億元。
萬科2015年年底凈資產達1001.83億元,是中國恆大的近兩倍。杠桿比較大的中國恆大,急需要充實資本金增加安全防線,也需要國內上市的市值擴張來建築安全堡壘。
借殼上市的審核一項比較嚴格,在上市之前改變股權結構,也是比較忌諱的事情。中國恆大需要趟過至少這兩關。
中國恆大宣布借殼深深房後,嘉凱城和廊坊發展的中小股東估計要失望,其實恆大還有副業資產還未在境內上市,活躍的恆大系有其他布置安排也未可知。
另一方面,深圳國資的五朵金花,被摘掉一朵後,深圳地鐵可以運作的資本平台范圍又進一步縮小了。
J. 恆大集團負債逼近兩萬億,將如何翻身
恆大集團負債逼近兩萬億,將如何翻身?這究竟什麼原因呢?前段時間一直流傳著恆大集團因為負債過重,正在准備申請資產重組。據說資金數目相當大,高達兩萬億,再度登上熱搜。因為沒有辦法繼續償還債務,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不過這種情況大家不必過多解讀,畢竟如今哪家房地產企業,沒有負債呢,凡是從事這個行業,負債率都是最高的。至於說資不抵債,明顯有些誇張,目前還沒有達到那個地步。雖然恆大已經頻繁有大“動作”,但是短時間很難解決財政危機問題。存在著一些“不利信號”,穆迪將中國恆大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還有蘇寧,在投資者會議上表示,如果明年1月份恆大地產不能如期在境內重組上市,蘇寧計劃要求拿回之前投資的200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