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拳打擊私募基金散亂假現象講什麼
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和自律管理實施2年來,行業發展迅猛,截至2016年5月底,已備案私募基金3萬余只,認繳規模6.45萬億元。7月15日,《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和相關的配套文件正式生效,新規除對部分私募機構強化自律規范之外,也將打擊行業「李鬼」,更好保護投資者權益
7月15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私募基金募集新規《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和相關的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等正式施行。自2016年4月份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辦法》以來,經歷了3個月過渡期,2萬余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正緊鑼密鼓進行相關募集行為整改和內部制度建設。新規到底嚴在哪裡?對行業有何影響?
九大內容強化自律管理
我國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和自律管理實施兩年來,行業發展迅速,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上已十分接近公募基金。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5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3萬余家,已備案私募基金3萬余只,認繳規模6.45萬億元,而同期公募基金的規模約為7萬多億元。
不過,私募基金行業散、亂、假等的現象缺失一直存在。截至5月底,管理規模在20億元至50億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48家,管理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127家,管理規模100億元以上的有112家。換句話說,絕大多數都是中小私募管理人,真正在100億元規模以上的管理人數量不足20%。這些數據尚不包括大批未登記備案的「非法私募」。總體看,整個私募行業「小而散」的現象十分明顯。
公開宣傳、虛假宣傳、誤導誘導推介、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承諾保本保收益、售賣「飛單」、挪用募集資金等種種募集資金環節的行業亂象層出不窮,部分私募基金募集主體與管理主體權責不清,缺乏有效的投資者風險揭示、確認機制和救濟機制。從保護投資者意識角度看,《辦法》的出台非常及時和必要。
《辦法》主要「嚴」在9個方面。格上理財研究員徐麗介紹,第一,辦法明確私募基金的募集或銷售活動僅分為2種:私募基金管理人直銷、具有基金銷售業務資格且為基金業協會會員的機構代銷,這意味著其他渠道都屬違法銷售。第二,嚴格私募基金募集流程,把整個募集流程分為特定對象確認、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基金推介、基金風險揭示、合格投資確認、合同簽署及打款、投資冷靜期、回訪確認、認購確認成功等9個環節。第三,明確私募基金募集從業人員應當具有基金從業資格,銷售團隊必須相對獨立。第四,私募基金推介前,須進行合格投資者確認,需採取問卷調查等方式。第五,嚴格推介行為,「預期收益」「預計收益」「預測投資業績」等15類推介詞彙被禁用。第六,合格投資者確認需提供財產證明文件,並接受審查確認。第七,投資冷靜期後需回訪多項內容,確認後合同方可生效。第八,禁止任何機構和個人將私募基金份額或其收益權進行非法拆分轉讓。第九,私募基金募集相關資料需至少保存10年。
私募管理人積極完善管理
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認為,基金業協會先後發布《私募基金登記備案辦法》《私募基金管理人內控指引》《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私募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等多個規則,對強化私募自律管理非常必要。
對私募基金而言,新規最大的影響是對原有募集業務流程的沖擊。新規之下,無法滿足要求的私募基金公司可能被淘汰,但多數私募管理人表示已基本完成過渡期,新規執行對今後的基金募集影響不大。
「監管層推行募集新規旨在規范私募行業,保護投資者利益。盡管對私募尤其是中小型私募來講,要面臨一次洗牌或者增加短期行業成本,但最終將促進行業優勝劣汰,長期來看是好事。」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介紹。他表示,公司已針對投資者風險能力評估的問卷調查環節進行完善,確保在新規執行後投資者可以通過多個渠道進行風險測評。同時,針對冷靜期和回訪制度,銷售部門也已提前完成對投資者的教育,幫助投資者學習和適應新規。
「我們針對新規變動做了幾項重要調整。」福建旭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贇說,首先是通過對不特定投資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篩選出特定對象作為潛在客戶,並針對特定對象推介風險匹配的私募產品。其次,針對冷靜期及回訪制度環節,公司在冷靜期內不主動聯系投資者,並根據基金合同投資者在冷靜期內有權解除基金合同。回訪環節將由公司的非募集人員對投資者進行回訪,進一步加強投資者對自身風險、產品費率及產品信披的理解。
「偽銷售」將被清出市場
「新規除對部分私募強化自律規范之外,也將打擊行業『李鬼』。」格上理財研究員雷蕾說。
統計顯示,截至5月份,符合條件的第三方獨立私募銷售機構有上海天天基金、眾祿基金、數米基金等110家,與數量龐大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以及上萬家所謂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相比,獨立基金銷售機構數量相對較少。
新規實施之後,部分私募基金銷售公司的日子不好過。其中,有的銷售機構開始嘗試補齊資質、申請基金銷售牌照,而有的銷售機構無力拿到正規牌照,將可能另謀他路。
目前,「偽銷售」機構主要採取兩種出路:一是借道正規銷售機構,二是注冊成為正規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行子基金產品來募集資金進而投向私募基金。
但無論哪種方式,均隱含風險。雷蕾介紹說:「部分無牌私募銷售機構,在人、財、物等方面不夠完備,被借道的正規銷售機構作為募集機構、信息披露義務人,無法完全豁免責任,存在違規處分風險。此外,被借道銷售機構將面臨私募基金管理人直接與其解除銷售協議的風險。」
專家表示,對於部分無牌私募銷售機構有意向注冊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這種辦法雖然規避了有關規定,但在私募管理人登記備案及基金存續期間,私募管理人需要承擔更多運營成本,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相關風險會有所提升。
Ⅱ 資產管理計劃與信託計劃有什麼區別
資管產品與信託產品的區別:
相同點:
1.必須報備監管部門,信託是銀監會監管,資管計劃是證監會監管;
2.資金監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3.認購方式相同,項目合同、說明書等類似;
4.本質相同通道不同,都屬於投融資平台,都可以橫涉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產業市場等多個領域;
不同點:
1.全國只有68家信託公司,而能發行資管計劃的資產管理公司多如牛毛;
2.資產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強,尤其在宏觀經濟研究、行業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在這樣的研究團隊指引下選擇可投資項目,能有效的增加對融資方的議價能力並降低投資風險;
3.信託報備銀監會1次,需要募集一定規模才能成立,如果信託計劃規模比較大。往往是分期發行,分期成立;資管計劃要報備2次,募集開始時報備1次,募集滿後驗資報備1次,驗資2天後成立;
4.信託計劃的風控主要由信託公司來把控(具體的風控模式可以閱讀本地公眾號之前的歷史消息,金融狗已經把信託公司的風控體系介紹過了一遍)。資管計劃具有雙重增信,經過資產管理公司、監管層的雙重風險審核。
5.信託計劃最多有50個300萬以下的小額名額,小額額度稀缺。資管計劃小額暢打,最多200個名額。
6.收益高,資管計劃一般比信託計劃高1%/年;期限短,資管計劃期限一般不超過2年。
今後趨勢:基金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是證監會提倡的金融創新結果,因監管嚴格、運作靈活,收益較高,小額不受限制、專業管理等優勢,未來基金專項資管用來分拆信託或發起類信託產品是一種必然趨勢。(畢竟信託現在6-7%的收益客戶認可度在逐漸下降。)
首先,「剛性兌付」是監管層的一個態度。資管計劃這樣的類信託業務,他的「剛性兌付」預期並不比信託弱,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一、監管層面:信託業的「剛性兌付」是 銀監會的一個態度,其也並沒有明文規定。證監會與銀監會同屬於一個級別,證監會的監管風格更加穩健。銀監會是總量控制,證監會是事前控制,我們通過資管計劃的報備次數就可以看出, 證監會雖然放開了資管計劃這樣的類信託 業務,但是其仍然是審慎的監管態度,通過募集前報備,募集滿後再報備一 次,證監會維持其嚴格的監管風格。
二、行業發展層面:資管計劃由於剛開始發展,其初期的業務指引著這個行業的發展,因此行業內的公司都是很謹慎的在操作業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資管計劃成立,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對一的專項資管業務」。
三、基金子公司層面: 發行資管計劃的公司背靠強大的股東背景,他的風險化解能力同樣很強,不比信託差(主要包括產品自身的風控體系化解,大股東接盤,四大資產管理接盤,私募機構接盤,保險資金接盤等等)。還有一點,操作資管計劃的這樣的類信託業務團隊幾乎都是挖信託的人才,他的管理風格, 風控體系延續了信託行業嚴謹 的作風。
四、牌照層面:類信託牌照仍然很值錢,這也是為什麼政策放開之後,所有基金子公司一擁而上,爭搶這個牌照, 沒有哪家資管公司敢於第一個打破「剛性兌付」,從而被監管層檢查,甚至暫停、停止專項業務(即類信託業務)。
五、人員、業務層面:基金子公司都是通過挖掘信託行業的人才,而且都是信託業務骨幹,風控骨幹,中高層領導, 都是信託業中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的業務水準可以說高出信託行業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們對優質類信託項目獲取,融資設計,風險把控更加得心應手,從而保障 「剛性兌付」。
信託的化解能力:信託的化解能力主要包括產品的風險控制措施,大股東償付、自有資金接盤、資金池產品過渡、 資產管理公司接盤、保險資金接盤、私募機構接盤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化解能力同樣很豐富,主要包括產品的風險控制措施、大股東償付、資產管理公司接盤、保險資金接 盤、私募機構接盤等等。只比信託少了自有資金接盤,和資金池產品過渡兩個手段。
目前資管業務屬於初期起步階段,他們為了佔有市場份額,推廣自己的品牌,肯定會在項目風控上做的特別嚴格,而且未來肯定會對信託公司進行很大的沖擊,瓜分信託公司的項目。
家庭理財關鍵是規避潛在風險,保證財產的穩步的保值增值,所以無論投資什麼,一定要投資合法合規的產品。一定要牢記這一點。
基金子公司名稱 成立時間 資產規模
民生加銀資產管理 2013年12月 6240億
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21日 5055億
深圳平安大華匯通財富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15日 4195億
深圳市融通資本財富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5月 3152億
中信信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4月19日 2772億
北京天地方中資產管理有限公 2013年1月 2246億
工銀瑞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 2245億
興業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7月1日 2148億
交銀施羅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2130億
上海浦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1788億
博時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 1726億
鑫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2月 1695億
北京千石創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 1586億
鵬華資產管理(深圳)有限公司 2013年1月 1442億
建信資本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2014年6月 1336億
萬家共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17日 1113億
上銀瑞金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1072億
嘉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11月 1033億
南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1025億
北銀豐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1017億
華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 902億
銀華財富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815億
東方匯智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9月9號 752億
國投瑞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8月 724億
安信乾盛財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 581億
銀河資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5月 564億
中鐵寶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29日 548億
易方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524億
上海金元百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 516億
大成創新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10月 513億
申萬菱信(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510億
國壽財富管理有限公司 506億
長安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11日 497億
農銀匯理(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9月 482億
諾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9月 480億
深圳中歐盛世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9月 479億
匯添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469億
首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449億
瑞元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6月14日 399億
華安未來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2013年9月 371億
上海長江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8月22日 361億
長城嘉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8月 355億
富安達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2013年1月 342億
上海財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6月 335億
北京方正富邦創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 324億
上海新東吳優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 297億
深圳前海金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79億
永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273億
深圳新華富時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4月 268億
德邦創新資本有限責任公司 2013年2月 232億
上海興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2月 217億
上海興全睿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1月14日 182億
中融(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9月26日 172億
上海華富利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7月 171億
國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126億
深圳華潤元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04年1月 120億
國泰元鑫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5月 114億
中海恆信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2013年7月 112億
前海開源資產管理(深圳)有限公司 2013年9月5日 107億
富國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100億
上海銳懿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 99億
深圳市紅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 90億
信達新興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80億
上海瑞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9月 76億
上海富誠海富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71億
深圳華宸未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68億
上海聚潮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2月 49億
天治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9月 41億
北京國開泰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4年5月 29億
長盛創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 10億
柏瑞愛建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2014年9月 4億
Ⅲ 求一份企業的價值評估報告
崑山新大眾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企業價值評估報告書摘要
滬財瑞評報(2006)3-128號
上海財瑞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接受上海大眾房地產開發經營公司的委託,根據國家有關資產評估的規定,本著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按照公認的資產評估方法,對崑山新大眾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以股權轉讓為目的而涉及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進行了評估。現將資產評估情況及評估結果報告如下:
一、評估目的
本次評估目的為滿足上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崑山新大眾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80%股權轉讓給原股東上海大眾房地產開發經營公司的需要,對崑山新大眾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的企業價值進行估算,並發表專業意見。
二、評估基準日
本次資產評估的基準日為2005年12月31日。
三、評估方法
根據國家資產評估有關規定,本次評估充分考慮了評估目的、評估對象和范圍的相關要求,採用單項資產加和法進行評估。
四、評估結論
經評估,崑山新大眾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在評估基準日2005年12月31日資產總額帳面價值為339,737,686.16元,調整後帳面價值為339,737,686.16元,評估價值為389,990,359.96元,增值率為14.79%,負債總額帳面價值為289,217,905.80元,調整後帳面價值為289,217,905.80元,評估價值為289,323,438.72元,增值率為0.04%,股東全部權益帳面價值50,519,780.36元,調整後帳面價值為50,519,780.36元,評估價值為100,666,921.24元,增值率為99.26%。
2006年5月22日
Ⅳ 中國十大資產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