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1970年10月,江蘇淮鋼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清江鋼鐵廠成立。當時的清江市政府投資100萬元。
1981年,國民經濟貫徹調整方針,清江鋼鐵廠被列入「下馬」之列,淮陰地區和清江市基於發展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力爭保留。在當時召開的全省煉鐵工作會議上,企業領導立下扭虧軍令狀,淮陰行置《關於保留清江鋼鐵廠的報告》得到省政府「如能源可自行解決,也可以保留,由地區研究決定」的批復,清江鋼鐵廠方渡過生存危機。
1982年--1986年,企業鞏固提高求發展。1982年以後企業抓住市場機遇,對現有設備進行配套改造並擴大生產能力。其間共籌資3015萬元大量的進行技術改造:1982年將13m3高爐改造擴建為19m3高爐,當年結束了煉鐵生產12年虧損的歷史,83、85年先後籌資自行安裝了二台5噸電爐,其間1985年4月排除干擾建設了150m3×2制氧機組的制氧車間,1982年軋鋼車間改造擴建為300×5軋鋼機組。
1987年--1995年,企業不斷壯大爭蘇北冶金第一。1987年以來,企業結合現狀制定了技術改造分兩步走的戰略方針:第一步圍繞現有工藝裝備進行配套完善改造,理順工序關系,在取得一定效益的基礎上積累資金上更大更新項目;第二步引進國外先進工藝設備建設現代化鋼廠,從根本上改變企業裝備水平落後的局面,進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1996年--2000年,企業飛躍發展跨入全國冶金50強。1996年企業改制為江蘇淮鋼集團有限公司,並以此為核心,組建了省級企業集團--江蘇淮鋼集團。
2001年--2004年,科技領航爭做世界特鋼前十位。
2005年,省發改委將淮鋼集團列入「十一五」期間江蘇省突出發展的四個重點鋼鐵企業之一。
2005年5月28日,江蘇省人民政府55號文件同意:將南京市政府持有的江蘇淮陰鋼鐵集團有限公司26.15%國有股權劃轉淮安市政府持有。在淮鋼與南鋼聯合5年中,淮鋼與南鋼先後實施了改制,雙方原合作的基礎發生了變化。此外,南鋼還將在未來的3年內陸續投資120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南鋼已無餘力再轉向淮鋼投資。 為此,2005年3月1日,雙方通過友好協商達成意向,將原南鋼代管的、南京市國資委所持有的淮鋼公司26.15%的國有股權劃回淮安市,並由淮安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履行出資人職責。2005年10月依法辦理國有資產產權變更登記等相關法律手續,南京鋼鐵集團江蘇淮鋼有限公司名稱從2005年11月1日起廢止使用,企業名稱恢復為江蘇淮鋼集團有限公司。
2005年,淮鋼與新加坡昂國企業合辦新型建材廠——江蘇淮龍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其總投資8800萬元人民幣,興建高爐渣微細粉生產線。
2006年6月,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重組淮鋼,出資收購珠海國利等四家企業64.4%的社會法人股,同時,將在8月份通過招投標收購占淮鋼股本26.15%的國有股,屆時,沙鋼集團有限公司將擁有淮鋼80%的股權,經營層、管理骨幹共持有20%的股。
2007年元月1日,何達平愛青基金會正式運行,這是淮鋼關愛青年職工的重要舉措。基金會每年有100萬元人民幣可供使用,其中,何達平每年出資50萬元,其餘為公司其他領導及中層幹部等出資。
公司榮獲「江蘇省信貸誠信企業」稱號。
大圓坯連鑄機於2007年3月1日成功拉出第一根直徑500毫米圓坯,成為我國最大口徑連鑄圓坯,淮鋼的品種結構調整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公司汽車大梁用扁鋼、船用錨鏈鋼、鍋爐用無縫鋼管坯三個產品榮獲2006年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
淮鋼在「能效電廠」項目建設中成效顯著。全年累計節電1300千瓦時,獲省經貿委嘉獎。
淮鋼副總經理兼技術中心主任王忠英博士後被確定為「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帶頭人,公司其他五名同志被確定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
淮鋼副總經理王忠英獲江蘇省百萬創業創新資金,全省共有44名高層次人才首批獲此資助,王忠英是淮安唯一獲此殊榮的人才。
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何達平提出了「三精方針」即:精心工藝 精確操作 精細管理
沙鋼及淮鋼特鋼有限公司並購河南永興鋼鐵。
轉爐廠職工施海亮勇救落水者在社會上獲得廣泛贊譽。市見義勇為基金會表彰獎勵施海亮。公司授予施海亮「見義勇為道德模範」稱號。
2007年11月28日,江蘇利淮鋼鐵有限公司股東向淮安市慈善總會捐贈1350萬元,用於建造市美術館和設立淮中獎學金。
截至2007年12月19日,電爐廠產鋼70萬噸,創13年來最好成績。
為進一步開拓汽車用鋼市場,公司貫徹實施ISO/TS16949:2002體系。
2007年公司銷售收入超100億,公司召開大會隆重慶祝,副省長李金林,省有關部門領導、市委書記丁解民、市長樊金龍等出席慶祝大會。市委、市政府發出賀信,全公司幹部職工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