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國家大股東減持也要在二級市場進行嗎
可以通過二級市場,也可以通過大宗交易來減持。
美國對減持限制相當明確:出台了《144號條例》對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超過5%的大股東、公司高管、董事等關聯方以及從關聯方獲取證券者的減持行為作出了詳細規定,要求上述人士在賣出限制性證券時必須遵守慢走和披露程序。如果你從公司關聯方獲得了限制性證券,並想向公眾出售限制性或有控制權的證券,就需要同時符合《144號條例》列出的五個條件:
首先,賣出前必須持有這些限制性證券一年,鎖定期開始於購買這些證券並足額付清時,且僅適用於限制性證券。
第二,在拋售前必須公布證券發行方的最新信息。這就意味著發行方必須編寫定期財務報表,進行提前報備。相較於我國的先減持後報備,美國的做法無疑能減少市場的拋壓。
第三,一年鎖定期滿後,每三個月可以出售的股份數額不能超過同類已發行股份的1%或四周內平均周交易量(美國三大交易所交易)的較大者。對於櫃台交易的股票,包括在OTC場外市場和粉單市場交易的只能按1%的數額出售。
第四,此類出售必須在各方面都看作是常規的交易行為。不能做廣告,經紀人不能收取高於正常水平的傭金,以防止利益輸送。
最後,美國證監會(SEC)特別突出對高級管理層、董事等內部交易的監管,要求此類人員每三個月的總交易額大於5萬美元或交易量大於5000股,須向證監會提交書面申請。
⑵ 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能在二級市場頻繁交易嗎
(1)看持股比例。如果前10大股東均為持股5%以上的股東
根據於2020年3月1日實施的新《證券法》第四十四條關於短線交易的規定: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董事、監事、高管人員,將其持有的公司股票在買入後6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6個月內又買入,構成短線交易。所得收益歸上市公司所有,上市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
因此,如果前10大股東為持股5%以上的股東(如為自然人股東的,還包括其配偶、父母、子女)的,在買入股票後(以最後一筆買入起算)必須鎖定6個月不賣出;如果是賣出股票(以最後一筆賣出起算),6個月後才能再買入;不能頻繁反方向操作,構成短線交易的話,收益就歸上市公司所有了。
而且,根據大股東減持的規定,持股5%以上的股東要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話,需在首次賣出15個交易日前公開披露預減持公告。
(2)看任職情況。如果前10大股東有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的(包括其配偶)
除了受到上條所述的「短線交易」的約束外,同時還受到「敏感期禁止交易」的約束。以深交所為例。在以下期間不得買賣上市公司股票:定期報告公告前30日內;業績預告、業績快報公告前10日內;自可能對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發生之日或者進入決策程序之日,至依法披露後2個交易日內。
禁止在敏感期交易,主要是為了避免董監高人員掌握上市公司尚未公開的內幕信息,而利用該消息獲利。
同時,如果是上市公司董監高在職人員,每年自身持有的股票中的75%是鎖定的,不能賣出,只有25%是可以賣出的,而且要賣出的話,也要在首次賣出15個交易日前披露預減持公告。
因此,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在交易的數量上、頻率上、期間上都有限制,不是想賣就賣,想買就能買的。
⑶ 大股東減持的規定
(1)受到減持限制的特殊主體范圍。
根據《減持規定》第一條、第二條的規定,受到減持限制的特殊主體范圍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以下並稱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下簡稱董監高),這與以往的規定及18號公告是一致的,除此之外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不受《減持規定》的約束。
(2)區分擬減持股份的來源。
明確了《減持規定》的適用范圍。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適用《減持規定》,但大股東減持其通過二級市場買入的上市公司股份除外。
(3)遵循「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理念,設置大股東減持預披露制度。
⑷ 大股東什麼時候可以減持
大股東在3年以後以後可以進行股票減持。
1、 大股東減持也是資本運營和參與資本退出的重要方式。該指標在市場的不同時期也應得到不同的對待。具體分析取決於減持目的、減持規模、減持方式、接收機構以及減持期間的股價走勢。減持有多種目的,但只不過是:一些是資本利得和撤資;一些是大股東,目的是改善他們的生活並使現金正常化;有的對公司發展不樂觀而退出;有的積極進行市場價值管理;當然,一些人正在退出股權斗爭。
2、有幾種常見的方法可以減少二級市場的持股、減少大宗交易的持股和轉讓股權,但每種類型的減持對市場的影響不同。① 二級市場減持,這種方法是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由於二級市場上投機者和散戶較多,信息不對稱。他們往往將大股東減持視為蔑視公司的表現,有時也會跟風,直接導致公司股價波動;② 大宗交易,為了防止公司股價波動,大股東有時會選擇大宗交易作為減持的重要方式。大宗交易的接受者一般為機構基金,相對穩定,但降價規模、降價價格和訂單結構應事先協商;③ 股權轉讓,股權轉讓和並購也是大股東減持股份的方式之一。它往往涉及更深層次的資本運營,減持是資產剝離或重組的一部分。嚴格來說,資產重組減少和二級市場現金減少的性質和目的是不同的。如果成功,它可能會改善公司的估值、融資或財務報表中的亮點,然後使股票上漲。
拓展資料:
大股東減持股份意味著什麼?大股東減持低持股是指大股東在股票低位拋售二級市場持有的大量股票的行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如下:1。大股東對個股並不樂觀,認為個股如果繼續下跌會晚一些,那麼大量的股票會在低水平上賣出,以減少股票持續下跌造成的損失。這樣的降價將引起市場投資者的恐慌。大量庫存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場。短期訂單導致股票價格下跌。
⑸ 大股東減持後,多久才可以重組,進行定向增發
沒有強行規定。
大股東減持對股票產生兩個不利的影響
一是稀釋了二級市場的資金總量,因為大股東們減持1%,往往也會帶來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的資金流出證券市場,尤其是那些從財務投資角度減持籌碼的大股東們更是如此。一旦大股東們的減持行為具有持續性,那麼,將抑制A股市場的牛市氛圍,降溫A股市場。
二是從產業資本的角度提醒金融資本,因為連控股股東都開始減持,大股東們的減持相當於提供了一個估值新標尺。
減持也有兩個積極的影響。一是盤活了A股市場的籌碼,提升了A股市場的籌碼流動性。畢竟部分大股東的減持並非是因為股價嚴重高估,而是控股股東為財務問題而做出的減持動作。二是大股東們的減持籌碼一旦被市場所消納,且股價再度積極走高,那麼極有可能強化A股市場的牛市氛圍,就如同前期的中信證券、蘇寧電器等個股在限售流通股解禁後的持續減持聲中一路上漲一樣。
⑹ 大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導致二股東變成實際控制人,這種實際控制人變更是否需要上報證監會批准
需要。首先必須通過工商局的更名申請,然後再通過證監會的申請批准、原因很簡單,由於該公司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由證監會統一管理。
出售方的信息披露義務包括:減持比例達到5%的,應當在三個交易日內公告,並在公告後的二日內不得再行買賣;5%以上大股東因減持股份導致其持股比例低於5%的,應當在二個交易日內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因減持股份導致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變更的,應當公告權益變動報告書;已實施股改公司的股票,持股5%以上股東每增減1%時必須公告。
購買方的信息披露義務包括: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達到5%的,應當在三個交易日內公告(權益變動報告書)且不得再行買賣該公司股票;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5%後,每增減5%,應當在三個交易日內公告,並在公告後的二日內不得再行買賣;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30%時,繼續增持的,應當進行要約收購,並應當編制要約收購報告書,並就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作提示性公告。中國證監會在15日內無異議的,收購人可以公告要約收購報告書。對符合規定條件的收購人,也可以向中國證監會申請要約豁免。
⑺ 大股東減持是利好還是利空
正常股民當聽到大股東減持的公告的時候,通常會認為這是一種利空。正所謂「大股東都不看好自己家的股票准備套現逃跑了,小散們還不快跑?」的節奏。
但是資本市場就是這么有趣,本以為受「利空」消息影響的股票反而走出了一波非常犀利的行情,反倒是逼空了那些前期逃跑的小散們。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每件事情的發生總會有他背後的邏輯。
要想分析大股東減持公告對股價的影響,我們首先要知道事件的要素。
首先,大股東減持無非就是兩種原因,認可上市公司股價或者缺錢需要賣股票套現。而大股東減持最常見的兩種減持方式就是大宗交易或者二級市場直接拋售。
如果通過大宗交易減持,接盤的一般都是有實力的游資或者機構;如果通過二級市場直接減持,接盤的大部分就是小散了。
大股東減持股價反而持續走高,一般來說最有可能性的原因就是大股東以稍微低於市面的價格套現,而機構或者游資繼續接盤加以炒作。
這種情況下大多數是以大宗交易的方式成交的。其中大宗交易簡單說就是經雙方協定價格並且單筆交易金額很大的一種交易方式,而且大宗交易成交量,成交價都是在每日收盤後由單獨公告發布的,因此對指數不會有影響。
其實像萬一免五這樣的超低佣對中長線玩家的實惠有限,只有像大叔這樣的超級短線和短線玩家才能體會到實實在在的福利!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在乎自己的手續費,總覺的沒多少,還有人說只有不賺錢的才會去在乎手續費的多少,當然了,如果你有錢不在乎,願意給券商多做貢獻,也沒有什麼問題哈。
或者你像大叔一樣,技術過關的話,贏率在60%甚至更多的情況下,確實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大部分短線投資者也是平凡的打工者,而且交易頻繁,這時候免五就顯得相當重要了,一次省五元,一年下來數字相當可觀的!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如果大家有什麼疑問,歡迎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學習!
⑻ 大股東持續減持說明了什麼
股東減持就是指持股比例較高的股東,包括大股東賣出手中股票,降低持股比例就稱之為減持,這種行為對股票價格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中小散戶減倉。
大股東減持具有以下方面的意義:
第一:大股東以及重要股東減持上市公司股票,公司缺錢用用減持來補漏洞,還有一方面就是對公司的未來不看好的可能性。
第二:在牛市暴漲的情況下,重要股東減持,意味著公司股價已經被高估,出現了泡沫。
第三:就是大股東以及重要股東以及公司高管減持,是純粹的套現,按照人家的話來講,創業這么多年了,拿點錢出來花很正常,這句話好像我記得是某個傳媒公司的老總說的,這種類型的減持,只要公司是屬於朝陽產業,那麼即使有波動那也是短暫的,對於長期的走勢影響不大。
⑼ 大股東減持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是好事。
大股東減持一直被投資者看作利空。每當出現大股東減持的消息,不僅個股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挫,如果減持比較集中,還會對整個股市產生沖擊和影響。大股東、董監高集中、大規模減持沖擊市場,給其他投資者帶來傷害。
大股東減持、特別是大規模減持是對企業前景不看好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上市公司,多數的大股東減持不是為了投資更好的產業、更好的項目,而是將資金轉移或圈錢走人。
(9)大股東持續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擴展閱讀:
證監會2016年1月7日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自2016年1月9日起施行。這項規定是對去年證監會發布的18號公告的補充和銜接。
18號公告明確提出,從2015年7月8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也正是因為這份公告,才有了今年1月8日可能會出現大股東減持潮的傳言,且減持額度高達萬億以上。
從總體上講,對大股東以及董監高等的減持行為是一種約束,對可能出現的大股東及董監高大規模減持是一種規范。特別在股市尚處於不太穩定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約束是完全符合實際的。但是,這樣的方式,也是不利於股市的健康有序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