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東省稀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2015年5月14日,國土資源部發布通知,廣東省稀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稀土集團整合重組方案已經有關部門批准備案。通知指出,為促進稀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按照國務院加快實施稀土企業集團戰略要求,對列入稀土集團並整合重組已完成的,指標在省(區)總量指標中單列,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單列數下達給稀土開采企業,未進入集團或整合重組未完成的,繼續由省(區)分配。
法定代表人:曹玉濤
成立時間:2014-05-26
注冊資本:10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00000010535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江西路17號廣晟國際大廈50樓東面樓層
Ⅱ 中國六大稀土集團有沒有中色股份
我國的新一輪稀土整合始於2009年,信號是大幅縮緊稀土出口配額。2010年,我國全年稀土出口配額總量僅為30258噸,比2009年減少了近40%,而在此前5年,每年稀土出口配額年遞減額均未超出10%。
政府的考慮是,通過出口管控,達到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此後兩年,稀土整合思路逐漸系統化,稀土大集團戰略也被搬上檯面。2011年5月10日,國務院專門發布《關於促進稀土行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此後,中國圍繞稀土資源開發、冶煉分離和流通市場秩序等展開一系列整治,並由工信部提出組建大型稀土產業集團的方案。
稀土資源分為輕稀土和中重稀土兩類,前者以包頭白雲鄂博、四川冕寧、山東微山的氟碳鈰礦為主,後者以南方離子型礦為主,富集於江西、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區。
當時,包鋼已有一統北方稀土市場的架勢,但在南方中重稀土中,一直活躍著五礦集團、中色股份(000758.SZ)、中鋁公司三家央企,以及贛州稀土、江銅、廣晟有色(600259.SH)、廈門鎢業(600549.SH)等地方實力企業。
作為國家的一種戰略資源,誰有稀土誰就能「一夜暴富」,在稀土價格暴漲之時已經得到驗證。同樣,整合本身意味著利益再分配,在稀土新版圖的劃定過程中,沒有哪個企業真正想缺位。
事實也證明,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參與到了南方稀土業的整合大潮中。
「稀土大集團戰略幾經調整,從剛開始北方、南方各成立一家,到後來提出的兩到三家,再到現在的「5+1」方案,稀土整合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百川資訊稀土分析師杜帥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國務院近期通過的全國大型稀土集團組建「1+5」工作方案,明確北方包鋼(集團)公司、中國五礦、中鋁公司、贛州稀土、廣東稀土和廈門鎢業分別牽頭進一步推進兼並重組,組建大型稀土企業集團。這6家企業將拼接成中國稀土的新版圖。
這其中,五礦集團是最早涉足稀土業的央企,實力最為強勁。
按照五礦有色總經理焦健的說法,對稀土尤其是中重稀土,五礦的策略是在國內通過有效整合實現資源相對集中,從而掌握話語權。
2008年11月,五礦集團旗下五礦有色聯合江西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定南大華新材料有限公司組建五礦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江西落腳。其後,五礦集團又不斷在湖南、廣東和廣西等區域「跑馬圈地」,最終形成了今天較為完備的稀土產業鏈。目前,僅以五礦拿下的6家稀土礦分離企業算,其稀土分離產能就佔到南方稀土產能的一半。
相比五礦集團,中鋁公司是稀土產業的「新兵」,但作為國內有色企業的龍頭,同樣被列為稀土整合的牽頭人。「我們的稀土產業從無到有,現在已經取得了大型稀土集團的資格,可以在廣西、江蘇、四川等地開發。」中鋁公司董事長熊維平曾向本報記者如是介紹。
2011年6月7日,中鋁公司與江蘇省5家稀土分離企業及1家貿易公司,共同成立中鋁稀土(江蘇)有限公司,從而獲得稀土分離能力3.47萬噸/年。為保障稀土資源供應,中鋁公司又先後與廣西、江西、廣東、福建等資源地簽署了一批戰略合作協議。
中鋁新聞發言人袁力說,中鋁現已逐步形成了以「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公司」為基礎的技術研發基地,以廣西、廣東等省為基礎的資源保障基地,以江蘇四家分離企業為基礎的分離冶煉基地的產業布局。
如今,中鋁公司的產業觸角又延伸至四川省。3月26日,中鋁領銜的中鋁四川稀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未來將通過這一平台,逐步整合四川省相關稀土產業。
按照早前的思路,南方離子型稀土將形成前三名稀土企業產業集中度達80%的目標。但為了防止被對手吃掉,各個地方實力企業則通過拉攏地方政府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各自的稀土王國。
兩年前的一次行業會上,廈門鎢業副總裁鍾可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南方稀土整合的現狀,已經跟國家原來的期望思路有些不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廣東、福建先後以廣晟有色和廈門鎢業為主建立了各自的地方稀土產業集團,即便進度較慢的贛州稀土,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國務院召開的相關會議已經原則上同意由贛州稀土集團牽頭組建中國南方最大的稀土集團。」贛州市市長冷新生近期公開表示,贛州目前已經拿到了國家級稀土集團的「路條」。
早在去年3月,贛州市就籌備成立集開采、冶煉分離、加工、貿易、研發於一體的大型稀土企業集團—贛州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成南方稀土龍頭企業和第一大資源平台,是目前贛州稀土唯一采礦權人。
與上述南方稀土的諸侯割據不同,以輕稀土為主的北方將組成一個大集團。按照此前方案,北方大集團戰略,將由包鋼集團牽頭,聯合甘肅稀土集團公司,吸收四川、山東等地骨幹企業共同發起設立。
值得關注的是,四川省雖以輕稀土為主,但其兩個主力礦冕寧氂牛坪稀土礦、德昌大陸槽稀土礦的儲量均居國內前列,這一獨特優勢,自然成為大企業眼裡的「香餑餑」。在大批外來「淘金者」中,江銅集團在冕寧運作多年,並有望在這一區域整合中分得一杯羹。
此外,同樣具備實力但未寫進大集團名單的還有中色股份,這家企業旗下的中色南方稀土(新豐)有限公司已與當地政府合建了稀土礦業公司,正在運作的7000噸/年分離項目不容忽視。
利益博弈
「整合仍將是未來中國稀土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之一,重點將是冶煉分離環節的整合以及上下游全產業鏈的整合。」安泰科稀土市場研究分析師陳歡說。
但在整合過程中,不僅充斥著央企與地方政府的博弈,大集團內部鏈條如何理順、如何解決生產指標不夠等難題,也逐一暴露。
鍾可祥透露,國內一些央企,也曾前往福建省與廈門鎢業洽談合作,「只要有想法的都去談」,但福建省選擇了扶持本省骨幹企業,拒絕了央企的好意。
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曾向本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稀土行業整合這個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戰略是統一的,但因為「考慮的方式和所處的位置不同,導致了戰術層面上有些不同」。
如今,在四川省的稀土整合中,類似矛盾已經隱現。在中鋁公司宣布進軍四川稀土業的同時,江銅旗下四川江銅稀土公司就聯合其他5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了「四川金攀西稀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這同樣是一家集開采、冶煉分離、加工、研發於一體和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大型稀土企業集團。
在今年「兩會」期間,四川經信委主任王海林甚至表示,鑒於四川本地沒有比較強的稀土大企業,未來將由江銅一家主導四川稀土的重組。但不在六大集團之列的江銅,未來採取什麼方式與中鋁「對抗」,有待觀察。
即便相對明晰的北方輕稀土整合,到目前為止,包鋼雖然早與內蒙古自治區內的相關企業簽了重組協議,但實質性重組工作遲遲沒有展開,何時能完成對甘肅、山東等其他省份企業的兼並重組,更無明確下文。
「整合後還是"各自為政",並沒有在稀土市場上起到集中性。」一位行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像中鋁在江蘇的幾個分離廠,基本還是維持原來的老客戶,中鋁只管定價和開票等,下一步它在四川怎麼弄還不清楚。
更深的問題還在於,這些大集團成立後,如何解決內部各個企業的「吃飯」問題。
杜帥兵表示,整合後期的大問題是產能過剩怎麼解決的問題。「像包鋼,整合完了,整個產業鏈條是不是已經理順,國家給它5萬噸指標,怎麼分配,都是問題。」他說。
據了解,目前國家給各企業下達的生產指標總計為9.38萬噸,但根據市場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稀土產能已超出40萬噸,「指標不夠、私礦來湊」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整個稀土產業,現在除了正規的產量,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私礦,私礦打擊不完,就算集團整合,產能那麼大,企業生存怎麼辦?」前述包頭企業高層說。
杜帥兵的擔憂是,稀土整合完成,如果私礦打擊不了,其他中小型企業還可以用,考慮到成本等因素,等到出口放開後,整合完的大集團可能還不如一些中小企業有優勢。「有些企業做稀土很多年了,也很老牌,總不能一句話就把它關停了。」他說。
對於這一局面,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會長干勇在「兩會」期間向媒體坦承,國內稀土行業整合只是剛剛開始,任重道遠,「還需要真正的、規范的稀有金屬、戰略資源的保護制度,需要從立法層面來保護稀土等戰略資源」。
Ⅲ 中國鋁業等6家稀土集體股票代碼多少
中國鋁業等6家稀土集體股票代碼是:
中國鋁業(601600);
包鋼稀土(600611);
廣晟有色(600259);
廈門鎢業(600549);
五礦稀土(000831);
贛州稀土(還沒有上市)。
Ⅳ 湖南稀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介紹
湖南稀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要任務是,打造行業龍頭企業,由政府主導成立湖南省地方性稀土企業集團,引進有實力的央企、民企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對省內稀土企業進行產業整合和布局優化,打造稀土行業龍頭企業,將其建成全省稀土產業發展總平台,並支持其依法參與詳查探礦,依法取得探礦權、采礦權,發展稀土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Ⅳ 介紹六大稀土集團包括哪些
六大稀土復集團包括中鋁公司、制北方稀土、廈門鎢業、中國五礦、廣東稀土、南方稀土。
中國是在敞開了門不計成本地向世界供應稀土。義大利稀土問題研究專家德古拉伯爵在其文章中稱:中國稀土在世界的比例,不久前說的是85%以上,但是當前中國的實際稀土量已經不足世界的30%。德古拉伯爵的觀點得到了中國官方數據的佐證:2012年6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該文件指出,我國以23%的稀土資源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美、俄以及一些是有稀土資源的歐洲國家均為從中國進口稀土。
2010年8月10日上午,南方五省(區)15市稀土開發監管區域聯合行動啟動儀式在廣東省河源市舉行。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區)15市共同簽署《南方五省(區)15市稀土開發監管區域聯合行動方案》,共同規范中國稀土開發經營秩序,促進中國稀土產業協調發展。
Ⅵ 世界最大稀土礦一直被當做鐵礦挖,其中有什麼隱情
稀土被譽為「萬能之土」,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截至目前,已被多國列為「關鍵礦產」。
生產第一、出口第一、應用第一……我國稀土產業擁有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近年來,通過加強資源保護,創新體系建設,我國努力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私挖盜采、「黑礦」走私等亂象依然存在,影響稀土資源價值體現。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雲鄂博礦,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稀土礦。由於家底長期不清,基礎研究「斷檔」,交易「惡性競爭」等原因,白雲鄂博稀土礦長期被當成鐵礦開采,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稀土價格偏離真實價值。
專家建議,應盡快摸清白雲鄂博礦家底,補上基礎研究短板,建立統一的國家交易平台,努力建設稀土強國,助推高質量發展。
人才匱乏制約我國稀土科技研發
「當今世界每六項新技術的發明,就有一項離不開稀土。」范宏瑞說。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我國稀土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層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檔」,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多年來難以擺脫「挖土賣土」、稀土賣成「白菜價」的尷尬。
「根本原因在於研發落後,特別是基礎研究更是少有人問津,核心技術專利大量向國外購買。」池建義坦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表示,當前我國供應著全世界90%的稀土,生產著全球70%的稀土磁性材料,「但專利大多在日本和美國企業手中,出口產品還得向人家付專利費。生產的許多稀土材料部件,都不知道人家用在了什麼地方」。
在楊占峰等人看來,我國稀土整體研究水平與國外大約相差20年,許多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由徐光憲院士率領的科研團隊,20世紀70年代研發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工藝,是我國在稀土領域少有的國際領先技術,正是靠這一優勢,我國在稀土分離方面搶佔了制高點。
之後,我國在稀土技術研發上並無大的建樹。據楊占峰介紹,直到2020年初,我國在江西贛州成立中科院稀土研究院。目前,各大院校沒有稀土專業,沾邊的也僅有中南大學和東北大學等高校的冶金工程專業。
人才匱乏已經成了我國稀土科技研發的瓶頸。目前,全國20餘位與稀土研究相關的院士中,專門研究稀土的幾乎沒有。
內蒙古包頭市有一所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13人建制,其中11位是從外面臨時聘請的專家。
池建義等認為,由於人才匱乏、力量分散,我國很難就統一的稀土研究課題進行合作攻關,更難形成共同的稀土理論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稀土基礎研究不連貫,核心技術研發乏力,難搶制高點。
被譽為「稀土之父」的徐光憲先生曾說,目前人類對稀土的認識不足四千分之一,探究空間巨大。
「現在我們像在『蒸饅頭』,只知道放『鹼面』,不知道背後的化學反應是什麼。」楊占峰說,基礎研究滯後制約著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亟須數、理、化等多學科交叉,攻克稀土元素的內在機理。此類「燒錢」、費時費力的事情,需國家頂尖研究團隊才能完成。
專家建議,在有一定基礎的高校設立稀土專業,培養後續人才;同時,可由科技部牽頭在稀土科研力量、設施設備、產業較集中的內蒙古包頭市,組建一個國家級稀土綜合研究院所。
他們認為,新組建院所決不能走老路,一定要創新體制機制,打造產、學、研、政、企共同參與的稀土研究應用國家平台,讓稀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盜采偷賣「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位於包頭市黃河大街上的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簡稱「包頭稀交所」),是國內稀土「明碼標價」的交易所。
記者在這里看到,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各種稀土產品的交易量和價格,展現著稀土系列指數和價格走勢。
包頭稀交所董事長李振宏頗為感慨地說,國內稀土企業交易絕大部分通過雙方協商交易完成,真實成交價格就像「袖筒里掰手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國內一家稀土生產企業負責人坦言,公司一直採用傳統貿易方式,稀土定價由公司領導內部開會決定,「就是靠低價競爭,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
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六大稀土集團及下屬企業,在銷售環節仍各自為戰,貿易方式傳統,成交價格不透明,行業內部競爭混亂。
「國外都是大買家,而我們是上百家企業分散對外銷售,國外買家在低價時大量買進,價格上漲時則停止采購、使用庫存,逼著國內企業競相降價出售。」李振宏說。
「黑稀土」交易是稀土市場另一亂象。盡管近幾年,國家持續整治打擊「黑稀土」,但假借廢料回收、進口稀土名義盜采偷賣的「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2019年全國稀土開采量配額控制在13.2萬噸,但實際產量大大超出。據業內估計,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稀土中,來源不明、生產指令性計劃外的「黑稀土」,已經超過一半以上,導致供過於求,加劇稀土低價外銷現象。
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六大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也明顯下降。其中,北方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從2011年最高72.8%,下降到2019年的10%左右。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擁有稀土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地位,但一直沒有取得相應的稀土定價權。
「原因之一在於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稀土產品交易市場,缺乏客觀價格形成機制。」李振宏說。
其實早在2011年5月,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內蒙古就批准成立了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由北方稀土、中鋁稀土、五礦稀土、國儲中心等13家稀土骨幹企業、機構共同出資組建,當時此舉被視為中國稀土產業謀求國際定價權的關鍵之舉。此後,國內相繼設立湖南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江西贛州稀有金屬交易所等平台。
然而9年過去了,國內稀土交易依然是線上線下「兩張皮」。目前,全國稀土企業在公開交易平台上的交收量微乎其微。2019年,包頭稀交所的實際交收額僅13.3億元,交收量僅0.3萬噸。
李振宏分析,除本身交易機制不夠成熟外,平台級別低、指令性生產和市場化交易相矛盾等因素疊加,嚴重製約稀土交易平台發揮作用。
一方面,交易制度的設計空間不足。2011年以來,我國對非國家級交易所制定了很多限制措施,包頭稀交所等幾大交易平台,都是省區級交易平台,服務稀土行業的功能難以發揮。
另一方面,行業客戶參與度不高。多家下游稀土應用企業反映,稀土產品生產是計劃性管理,而下游應用是市場化行為,造成計劃管理和市場行為的不協調。
稀土與黃金、石油一樣都是國家戰略資源,理應像黃金、石油一樣有國家設立的交易所。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級統一交易平台,避免「區自為戰」,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稀土定價機制,將稀土定價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業內專家認為,統一的國家級交易平台可以通過商業收儲調節市場供需,實現供應穩定、開采銷售可控,並建立出口可追溯機制,解決行業偷逃稅問題,堵住「黑稀土」交易,避免稀土賣個「白菜價」。
包頭市市長趙江濤表示,一個公開透明的全國統一市場,既可以通過價格形成機制理順產業,也能成為實施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抓手。
池建義等人指出,市場應用較多的輕稀土儲量並不低,而且隨著澳大利亞、美國、越南等國外稀土企業的投產,多元化的全球供應格局逐漸形成,輕稀土的開放競爭已經不可避免。因此,我國稀土調控政策不能輕重不分,應適時放開輕稀土,管住重稀土,促進輕稀土交易進入公開透明的市場化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