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國內有哪些在中醫葯方面發展的較好的企業
三口山的企業,是互聯網與中醫葯企業
運用當代互聯網技術去創新弘揚中醫葯文化
目前為止,是國內發展較好的互聯網中醫葯企業。
⑵ 中葯上市公司有哪些
1、廣州葯業:廣州葯業股份有限公司由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屬下八家中成葯製造企業和三家醫廣州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葯貿易企業於1997年9月1日重組成立。
(2)中醫葯上市公司排名擴展閱讀:
以中國傳統醫葯理論指導採集、炮製、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葯物,統稱為中葯。簡而言之,中葯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葯主要來源於天然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葯、動物葯、礦物葯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類葯物。由於中葯以植物葯居多,故有「諸葯以草為本」的說法。
⑶ 中醫葯股票龍頭股票有哪些
一、中醫葯龍頭股票有哪些:
1 片仔癀
2 雲南白葯
3 九芝堂
4 同仁堂
5白雲山
6江中葯業
7馬應龍
二、中醫葯股票介紹:
1 片仔癀
漳州片仔癀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醫葯製造、研發為主業的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經營6大品e類、470多個產品系列。
2 雲南白葯
雲南白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經營化學原料葯、化學葯制劑、中成葯、中葯材、生物製品等的公司。公司產品以雲南白葯系列、三七系列和雲南民族特色葯品系列為主,共17種劑型200餘個產品。
3 九芝堂
九芝堂前身「勞九芝堂葯鋪」起源於清順治七年,「九芝堂」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型大小」;公司擁有中葯類、化學葯類、生物製品類、大健康產品類等各類品牌產品。
4 同仁堂
公司擁有經國內外質量認證的30條生產線,530個產品批准文號,250個常年生產品種,涵蓋丸劑、散劑、酒劑及膠囊劑、口服液、滴丸劑等23個產品劑型,自主研發了中葯新葯巴戟天寡糖膠囊,在中葯治療中輕度抑鬱症領域打開了新的局面。
5白雲山
中西成葯、化學原料葯、天然葯物、生物醫葯、化學原料葯中間體的研究開發、製造與銷售;西葯、中葯和醫療器械的批發、零售和進出口業務;大健康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養生養老等健康產業投資。
6江中葯業
華潤江中制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華潤江中)前身是江西中醫學院的校辦企業-江中制葯廠,公司擁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江中葯業,股票代碼:600750),主要從事中成葯、保健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7 馬應龍
痔瘡治療領域的第一葯,馬應龍以肛腸及下消化道領域為核心定位,深化實施品牌經營戰略,推行「客戶主體一元化,功能服務多元化」的思路,集葯品經營、診療技術、醫療服務於一體,構建肛腸健康方案提供商的戰略目標,為肛腸病患者提供整合解決方案。
內容來源於網路。
⑷ 醫葯的龍頭企業除了恆瑞醫葯還有哪些
一般把大醫葯行業分為兩大板塊和七個子行業。其中,兩大板塊分別是:醫和葯。
關於七個子行業,又可以如下劃分:
以醫為代表的,可以分為:醫療服務、醫葯商業、醫療器械。
以葯為代表的,可以分為:原料葯、化學制葯、生物制葯、中葯。
下面分別列出醫葯行業中各個子行業業績最佳的龍頭個股。
1、化學制葯龍頭:恆瑞醫葯 (600276)。這里就不介紹了。
2、創新葯服務龍頭:葯明康德(603259)。公司是全球領先的“一體化、端到端”的新葯研發服務平台。從2016年到2019年三季度,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29%、21%、23%、9.89%。營業收入增長分別為25%、27%、24%、34%。凈利潤增長分別為179%、25%、84%、-8%。
7、醫葯商業龍頭:益豐葯房(603939)。公司是聚焦華中、華南、華東區域的葯品零售連鎖企業。從2016年到2019年三季度,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0%、10%、12%、9%。營業收入增長分別為31%、28%、43%,58%。凈利潤增長分別為27%、40%、32%、35%。
8、中葯龍頭:片仔癀(603939)。公司核心產品片仔癀被國內外中葯界譽為“國寶名葯”,入選“中華老字型大小”。從2016年到2019年三季度,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6%、21%、25%、19%。營業收入增長分別為22%、60%、28%、21%。凈利潤增長分別為14%、50%、41%、20%。
⑸ 目前國內有哪些實力強大的中醫葯企業求推薦。
三口山中醫葯產業啊,企業資歷久遠,實力強大。
⑹ 中國現在有多少家中醫葯制葯公司
這個不太好統計。你可以到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上查,然後自己統計。可以查到全國有多少葯廠,然後根據經營范圍和品種判斷其是否是中葯廠。
⑺ 在中國做中醫葯的企業有哪些
福建省葯材有限責任公司
⑻ 有知道中國所有做醫葯的公司的企業名錄嗎
我的畢業論文
從世界范圍看中葯產業的發展
中醫葯是我國豐富的民族遺產中最燦爛的部分之一。因為其不僅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如果對其進行合理的挖掘整理,用現代文明的科技、文化成果促其發展,那麼古老的中醫葯必將成為「先進醫學」的一部分,在新的時代里,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人類種群的欣欣向榮做出重要的貢獻。
一、現代醫學的弱點與中葯產業的意義
(一)現代醫學的弱點
現代醫學是由現代西方醫學占統治地位的醫學。西醫起源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臘,從時間上看與中醫相近。但是,西醫在其誕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於種種原因,水平一直停滯不前,直到近代科學的出現。在最近三百年間,隨著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誕生與井噴式發展,西方醫學也得到了質的飛躍,與古代西醫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聯系。古代西醫已成為了僅具有歷史意義的「逝去的名詞」。
現代西醫無疑是成功的。它為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立下了汗馬功勞。三百年間,人類平均壽命在西醫的幫助下增長了近一倍,其中中國人口期望壽命由1949年的35歲增長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的71.4歲。○1許多疑難病症在今天變得容易治癒,如肺炎等。因此,現代西醫隨著西方文明的擴散也一並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2002年,世界醫葯產業總值為4000億美元,其中植物葯為450億美元(中葯260億美元),其餘基本為西葯產值○2醫葯產業的數據最直觀地反映了西醫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這種地位是對其作用的肯定。
然而,從上世紀初開始,西方醫學的弊端逐漸顯現。
首先,雖然新技術、新葯物、新療法數量仍然與日俱增,但現代西醫從某種角度講,已成為最落後的一門現代科學。在系統論得到廣泛應用,促進各門科學發展的今天,西醫的指導思想仍然是十八世紀的機械論。在此指導下,西醫將人體分解為若幹部分與組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針對其各自具有的不同病症研製葯劑與醫療手段;卻無法有效地將人體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人體)、要素(人體子系統)、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規律性,並優化系統的整體功能。因此,在很多情況下,西醫才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這是西醫弊端的根本原因。
其次,由於缺乏系統論的支持,西醫無法將人體作為一個整體定量研究,因此許多西葯具有無法預測或無法抗拒的副作用。在很多情況下,對某一系統的病症具有療效的葯品卻對另一系統具有破壞性作用。因此,在西方葯品認證體系中,代價高昂的大規模臨床葯性試驗成為每一種葯品獲得上市許可的必經之路。但這種為期數年的檢測,在受檢人種及基因的廣泛性上均有局限。
再次,西醫的一統天下令包括中醫在內的其他醫學日益邊緣化,許多有益的治療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即告失傳。在使人類失去了相當的醫學財富的同時,也放大了西醫自身的缺陷。當然這是全球化,現代化的綜合後果,西醫是其直接原因。
最後,隨著後工業、後現代主義、自然主義思潮的興起,人們對自然植物葯的興趣大增,也從主觀上使得西葯在副作用等方面的問題被放大。
因此,包括中醫在內的諸多替代療法、邊緣醫學得到了難得的振興自我的機會。
(二)中醫葯的優勢
相對於西醫與其他邊緣醫學,中醫葯具有以下幾大優勢:
首先,傳統中醫理論與系統論有相近之處,這是中醫葯最根本,最長久的優勢。中醫認為人體是一有機整體,相信有一種規律—— 天人合一 ——支配著人體的發展。人體各器官遵循這一規律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中醫的任務是通過望、聞、問、切,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辨證施治」;從而努力使人體做到天人合一,使各系統不越雷池一步,平衡氣血。比利時學者普利高津曾說:「中醫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和自發性,協調與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醫的哲學思想。」○3
其次,中醫數千年來的臨床經驗無論從時間跨度之長,還是從檢驗人群之廣上講,都是無與倫比的。雖然目前中醫的學術思想尚無法得到現代科學的有效論證——這是中醫復興最大的障礙——但數千年來,中葯的有效性與健康性,已被並且正在被數以億萬計的病患無數次地證明著。中醫葯的臨床經驗與葯性檢驗是僅有二、三百年歷史的現代西醫,覆蓋人群相對較少的其他邊緣醫學所無法比擬的。這是當代尚無法被完全肯定的中醫能夠被人們接受的最大的理由。
再次,中醫在許多特殊的,西醫目前無所作為的領域擁有不可否認的功效。這是中醫葯當前最直接的優勢。在癌症治療、病毒性瘟疫防治、調養內臟機能等方面,中醫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最近的例子就是中醫在「非典」中的表現。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36名非典患者,全部治癒出院,無後遺症。WHO專家馬奎爾博士對此的評價是「非常神奇」。○4到五月上旬,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中醫是抗擊非典型性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鼓勵中醫更多地介入非典治療一線。○5
最後,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崛起,國際影響的與日俱增,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被重新認識與重視。中醫是保留至今的,為數不多的,以中國傳統思想為指導的「實踐科學」之一。人們在欣賞中國傳統哲學、藝術、建築的同時,必然會對仍然在發揮巨大功效的中醫葯發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擴大其市場。這時正在發生著的事實。
由於以上的原因,中葯產業成為了一個相對於世界醫葯產業而言,目前規模雖並不大,但增長迅速,特別是在中長期將大有作為,並將對國計民生做出巨大貢獻的產業。
二、中葯定義初探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中葯」的定義較為模糊。依據不同定義做出的關於中葯產業的報告,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發展前景上說,差異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因此有必要在此辨析一下中葯的定義,分而述之。
「中葯」一詞的出現是在近代。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包括西方醫葯學在內的近代實驗科學大量湧入中國,國人接觸到一類新的醫葯形式,在中國開始出現兩種有著較大差異的醫葯學系統並存的局面。由於我國自有的葯物的應用是以中國傳統醫葯學理論為基礎,所以人們把它稱為「中葯」。於是,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中葯定義產生了:凡主產於中國,在中醫葯學基本理論指導下,長期為中醫所慣用的原生葯物叫中葯。(定義一)
這個定義中的中葯能反映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點,內涵比較豐富,但明顯縮小了中葯概念的外延,只能包含部分中國的傳統葯物,使許多現在公認,古已有之的外來「中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這是一個有缺陷的定義。
基於此,有人從中葯葯性角度著手分析,認為在東西方醫葯科學技術還存在著較大差異的今天,中葯的概念應該描述為「在中醫葯學基礎理論指導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葯物」。(定義二)只要能從療效直接總結歸納出葯物本身的獨特性能(中葯葯性),功效用中醫葯學的術語和指標表述,使用時能根據理、法、方、葯的思維順序辨證配伍用葯,則該葯物即已被納入中醫葯學體系,成為了中葯。
這個定義擴大了中葯概念的外延,也較為符合中葯發展的歷史,是一個在理論上較為完備的定義,並逐漸被中醫界所接受。但此定義中「中醫葯學基礎理論」的提法容易引起爭議。就一般而言,這一基礎理論指傳統的「辨證施治」,調理中和;並且要有中醫傳統方式釋病,診病的前提,也就是「醫葯不分家」。然而目前許多以「中葯」之名流傳於世的葯品是經過西醫理論整理或是用西醫手段研究後的新成果,著名的青蒿素、珍珠草即是此類。而且,在歐美市場銷售的中葯全部要經過嚴格的依西醫定製標準的臨床葯性檢查。這種檢測要求被檢葯品必須擁有令西醫信服的葯理,所以這類中葯實際是被納入西醫軌道的「中葯」。此外,這種「中葯」還包括未經中醫傳統手段診斷而銷售的中葯。
可是,如果將以上並不符合「定義二」的「中葯」剔出中葯隊伍,那麼中葯產業將幾近解體。目前銷售的「中葯」,半數以上均不符合定義二,國外市場更是幾乎全部不符合。更重要的是,這些葯品都與「定義二」中的中葯具有緊密的聯系。青蒿素、珍珠草等葯物都是以中葯經典專著為依據而進行的全新研究的成果。出口中葯的「入軌」是不得已而為之,其葯品本身並沒有本質變化。因此,就需要一個新的定義將以上諸種「中葯」進行整合,能夠將目前產業中的「中葯」均容納其中。這樣不僅具有產業報告上的意義,而且將對中葯產業進一步的發展具有利好性,做到「去偽存真」。這一新的定義,我認為可以這樣敘述:凡從葯理或方法上可以被追溯到中醫典籍的葯物,即為中葯。(定義三)
三種定義中,定義一已被證明是應被淘汰的不完善定義;定義二是目前中醫界的主流,雖無法全面體現現代中醫的發展與情狀,但它能夠反映中葯長期發展某種方向,定義二下的中醫葯復興是中葯復興的最高追求,應予以保留;定義三是本人對中葯定義創新,以適應中葯產業發展的一個嘗試,它反映的是目前中葯產業的現狀,最具有分析價值。因此,下面關於中葯產業的報告將從定義二與定義三兩方面入手。
三、定義三下的中葯產業現狀
由於目前西醫在醫學界的統治地位,中葯自身標准化的缺失,定義三下的中葯產業是目前中葯產業的主體,也是發展最快的一部分。
1、 世界中葯產業現狀
在世界范圍內,中葯產業在近幾年中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中葯的優勢逐漸被人們認識外,大量使用中葯的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004年,世界中葯產業總產值約275億美元,其中中國中葯總產值958億人民幣(比2000年增長約92%),約佔世界中葯產值的41%。而直到去年,中國中葯出口總值僅7.25億美元。○6這說明世界中葯產業的中心仍是中醫的故鄉——中國,中葯的主要銷售市場也是中國。
其餘中葯主要供應國有日本、韓國、歐洲諸國;消費市場主要為日本、德國、韓國、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
中葯製品中,中成葯、中葯飲片的主要生產與消費國是中、日、韓、東南亞等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國家與地區以及歐洲少數國家,且產品基本為自產自銷。中葯原料的主要生產國為中國、韓國,消費市場為東亞、東南亞以及歐美國家,且規模不斷擴大。
目前各中葯生產國出口的中葯產品,大部分是中葯原料;成葯、飲片出口較少,近年還略有下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現代人對植物葯、替代療法的興趣與日俱增,這使中葯原料出口激增;歐美國家對葯品進口限制較多,中成葯目前難以達到標准;中國生產了大部分中成葯、飲片產量,但質量較差,無法出口者甚多。
2、 中國中葯產業現狀
中國是中葯的故鄉,且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葯資源庫與最龐大的中葯消費群體,因此必然成為世界中葯產業的中心。
首先,中醫雖然在近代以來遭到過數次浩劫,曾被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汪偽政府多次「廢止」,但由於舊中國醫療保健體系的極端不完善,以及傳統文化的延續,中醫葯一直被國人視為極其重要的健康保障之一。這一狀況在歐美文化強勢進入,以西醫為主體的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的今天依舊如故。據零點調 查 公 司 在 中 國 的 北 京 、 上 海 、 廣 州 三 個 具 有 代 表 意 義 的 城 市 進 行 的 ,總 計 1543 戶 市 民 的 調 查 顯 示 ,有 31% 的 居 民 更 傾向於中葯,23% 的居民傾向於西葯,41% 的居民認為二者各有千秋。○7這說明中葯在現代中國仍然有著十分巨大的市場,也保證了在西醫呼風喚雨的近現代,中醫葯能留住香火,以待再創輝煌。
其次,自80年代開始進行的全國中葯資源調查表明,我國現有的中葯資源種類已達12807種,其中葯用植物11146種,葯用動物1581種,葯用礦物80種。僅對320種常用植物類葯材的統計,總蘊藏量就達850萬噸左右。○8如此豐富的中葯材寶庫為我國中葯產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上兩點造就了我國中葯產業在世界上的至尊地位:創造了約50%的中葯產值,為全世界提供了人們所需的中葯葯方和近八成的中葯原料。但是,我們與世界其他重要生產國相比也有明顯的劣勢。
生產能力與研發能力是推動一個產業前進的動力。目前的中國中葯業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截至2001年,專業中葯生產廠家1059家,生產50多種劑型,6000多個品種的中葯20多萬噸。○9但同時,我國中葯出口額僅為7.25億美元(2004年),為世界中葯市場(不含中國大陸)的5%。雖然就絕對出口額而言,我國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這個值與中國在世界中葯產業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葯產業並不是一個完全公平的市場經濟市場:中國在中醫葯領域的積累、沉澱與中葯材資源優勢是壓倒性的,應具備佔領世界市場的能力。中葯產品出口少的主要原因在於產品質量的不足。第一,我國超過半數的中葯成品是由鄉鎮小型制葯廠生產的,質量低劣;同樣比例的中葯材由不符合國際標準的葯田生產。這樣的產品無法被發達國家的中葯市場認同。第二,我國許多中葯產品外觀、口味欠佳,也是無法得到國外用戶青睞的重要原因,這與我們的固有觀念不無關系。
我國中葯產業的研發能力同樣不盡如人意。雖然目前我國擁有中醫葯科研人員八千餘名,但2004年我國中醫發明專利僅15件,且無一件國際專利。○10這是我國中葯產業發展進途中的一大憂患,也是我國與日、韓、歐洲等其他中葯生產國家最大的差距。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中葯產業規模居世界首位我,但中葯生產仍處於量高質低階段。
⑼ 中葯相關龍頭股票有哪些
中葯相關龍頭股票有:
1.雲南白葯(000538):
雲南白葯1902年由曲煥章創制,原名「曲煥章百寶丹」。曲煥章原在雲南江川一帶是有名的傷科醫生,後為避禍亂,游歷滇南名山,求教當地的民族醫生,研究當地草葯,苦心鑽研,改進配方,歷經十載,研製出「百寶丹」,另外他還研製出虎力散、撐骨散的葯方。1916年,曲煥章將它們與白葯的葯方一起交給雲南省政府警察廳衛生所檢驗,合格後頒發了證書,允許公開出售。1917年,雲南白葯由紙包裝改為瓷瓶包裝,行銷全國,銷量驟增。1923年後,雲南政局混亂,曲煥章在此期間,鑽研配方,總結臨床經驗,使雲南白葯達到了更好的葯效,形成了「一葯化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寶丹、重升百寶丹、三升百寶丹、保險子。此時百寶丹以享譽海外,在東南亞地區十分暢銷。1931年,曲煥章在昆明金碧路建成「曲煥章大葯房」。1955年曲煥章的妻子繆蘭英向政府獻出該葯的配方,之後雲南白葯開始在其他葯廠生產。
2.同仁堂(600085):
北京同仁堂是中葯行業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1年)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葯房用葯,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產品行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同仁堂已經形成了在集團整體框架下發展現代制葯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個院、二個中心的「1032」工程,其中擁有境內、境外兩家上市公司,零售門店800餘家,海外合資公司(門店)28家,遍布15個國家和地區。
3.片仔癀(600436):
片仔癀與雲南白葯一樣,二者作為我國中葯的兩大獨家生產絕密品種,其特效配方及獨特工藝受國家絕密保護。明朝萬曆年間,宮廷政變,有一太醫不滿朝政,取方出僧,明朝動亂中檔案流失,故而明清太醫秘方不見經傳,但可從片仔癀處方中主方三七去考證,典籍首見於李時珍《本草綱目》,時間是一五五六年本記載三七產於南方深山,既稀又貴,用三七入葯傳入宮廷,再配置成方,用特殊工藝製作成片仔癀後定為宮廷秘方。當為傳世之寶,需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盛名,所以我們可以判斷片仔癀成方之日當不晚於崇禎年間(公元一六二八年或一六四四年)。那位削發為僧的太醫原籍是閩南,後則在璞山岩廟主持傳授徒弟幾代。民國時期漳州城的一些茶莊開始製作片仔癀。1956年,政府宣布進行私營改造。
4.東阿阿膠(000523):
價格上漲,銷量或有下降。銷售收入同比上漲10.72%,主要原因也是價格的上漲所導致的,但相比價格的上漲,明顯較低,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公司阿膠產品雖然橫跨春節消費高峰,但高昂的價格導致一季度的阿膠產品的銷量同比有所下降。我們認為這也屬正常現象,畢竟市場對阿膠產品的認可度與價格承受力之間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但人們對醫療保健及健康產品的需求,仍將為其提供持續上升的空間。
阿膠產品多層級發展戰略。公司根據阿膠產品特性,直接定位於抗疲勞、抗缺氧、補血養顏等方面的保健佳品,定位精準,在聚焦阿膠主業,塑造「東阿阿膠」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時,做大阿膠品類,初步形成了以阿膠為中心,以「葯品-保健品-食品」逐步向大消費領域延伸的戰略格局。我們認為公司產品的延展性強,尤其看好阿膠衍生產品在市場各層級中的定位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