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雲南采礦業公司有哪些
雲南地質現象繁多,成礦條件優越, 其中,有色金屬是雲南 優勢礦產,素稱』有色金屬王國』,是全國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寶地.雲南礦產儲量大, 分布廣,了解的恆 益集團屬於騰 沖龍頭企業,植根騰沖
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歷史沿革
1986~2000年,是新疆地礦行政管理機構更名易屬和管理體制改制、轉軌向企業化邁進的重要階段。此期,地礦部新疆地礦(勘)局把深化改革,發展地質市場經濟,努力開創地礦工作的新局面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始終堅持以「地質成果商品化、地質單位企業化、地質工作社會化」為目標的改革方向,強調在地礦工作改革中必須以地質找礦為中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爭取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和地質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地礦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簡稱地礦部新疆地礦局)於1988年在全國地礦系統最早提出「地質礦產科研、勘查、開發一體化,探采工貿一條龍」的改革發展思路,制定了「科技先行,加強基礎,區域展開,重點突破,深化北疆,開拓南疆」的戰略布局,使新疆地質找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制定了「以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為主導產業,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經濟發展戰略,從而開始了組建經濟實體和派生外向型經濟創收單位,積極吸收社會資金,使地礦工作逐步走向市場經濟軌道,將地礦工作資金來源由單純依靠國家預算撥款,轉變為國家預算撥款與吸收社會資金多渠道,使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局的工作生產和經營活動倍增活力。與此同時,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為重點,強化地礦行政管理工作。以整頓礦業秩序為突破口,逐步加強新疆礦產資源管理、礦產開發監督管理、地質環境管理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職能,使新疆成為全國礦業秩序全面好轉的省區之一。
本著改革的精神,地礦部新疆地礦局於1985年開始,對部、局下達的指令性計劃的完成,試行了按地質項目管理,把市場經濟機制引進地質工作,以地質成果比作商品進行管理,在地質項目中試行項目承包或委託承包責任制。在承包或委託承包時以合同形式明確甲乙雙方(局、直屬單位)的責任和權利,輔以獎懲辦法。隨著地質工作(生產)計劃由直接分配改按項目管理,以承包或委託承包形式去完成,局對直屬單位行政領導幹部的任免程序也隨之改變,局只對承包人(法人代表)或委託承包人進行任命、聘任(其職務仍為隊長、廠長、主任等),承包期領導班子其他成員由承包人提名,經所在單位黨組織議定報局審批,凡未被提名聘任的原行政領導班於成員的職務自行免除。在承包聘任期內,實行目標責任制,其任期與承包期一致,定為2年,3年、4年。到1995年基本停止地質項目承包形式,實行目標管理經濟責任制,直屬單位行政領導幹部的任免也恢復到由局直接任免的程序。
1996年7月,地礦部新疆地礦局更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簡稱新疆地礦廳),另組建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正式掛牌公布成立後,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地質礦產部隨即下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據此,廳、局及時地調整了職能機構,理順工作關系,在加強新疆地礦行政管理,抓好地礦工作(生產)年度計劃的實施和完成的同時,加大開拓地質市場經濟的力度。根據1999年4月國務院批準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和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地質勘查隊伍屬地化管理的商談紀要》的要求,原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歸屬自治區人民政府直接領導,更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新疆地礦局,正廳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僅保留一支技術素質高、裝備精良、精幹高效的地質勘查隊伍,組織開展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基礎性、戰略性地質勘查隊伍,其餘則逐步改組成按照市場規劃運行和管理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多種經營和創收的經濟實體,向企業化邁進。
據此,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按照1998年制定的《關於戰略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加大改革力度,重點抓好優化產業結構,按照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立足於主業及相關產業和現有企業上的改制、調整,拉長主業鏈條,充分利用地質產業本身優勢,積極佔領市場,本著以資產為紐帶,產業為關聯,進行資產重組,使之形成合力優勢,規模經營,以期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保證改制、轉軌工作的順利進行,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2000年元月全局經濟工作會議上同時出台了《礦業公司組建方案》、《地質調查院組建方案》,《寶地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實施方案》、《資產經營責任制實施辦法》、《競爭上崗實施辦法》、《中小學改革實施辦法》等六項改革措施。到2000年,除在直屬單位中派生外向型創收單位外,局還先後組建新疆地質工程勘察總公司、新疆地質工程勘察設計院、新疆礦產品開發貿易公司、新疆地質物資供銷總公司、新疆寶地企業集團公司、新疆深圳城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大華建築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寶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新疆寶地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寶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經濟實體和支柱產業,為新疆地礦局改制、轉軌,向企業化邁進奠定了基礎。 1986~2000年的15年過程中,新疆地礦管理機構隨著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幾經更名,易屬。
地礦部新疆地礦局,原系地礦部派駐新疆的地質礦產管理工作機構,又是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本地區地質礦產工作進行規劃管理的主管部門,實行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地礦部雙重領導,以地礦部管理為主的領導體制。使用事業編制,由事業費開支。直接領導管理本局所屬地質隊伍進行地質礦產資源的調查研究和勘查工作。
1995年10月26日,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以新黨發(1995325號文下發《關於自治區黨政機關、機關後勤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的通 知》,通知中決定設立地質礦產廳,作為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地質礦產工作的行政管理機構,此前,地礦部副部長張宏仁代表地礦部黨組和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就自治區地礦行政機構改革問題在烏魯木齊市進行會商,取得共識,地礦局黨組書記馮志學、局長高壯參加了會商。據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代錶王友三和地礦部代表張宏仁於1995年u月29日在烏魯木齊就新疆地礦管理機構改革有關問題進行了會商,取得一致意見,並形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地質礦產部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礦行政管理機構改革的會商紀要》(簡稱「會商紀要」)。其中:關於新疆地礦行政管理機構改革問題,根據新疆的實際情況,將地礦部新疆地礦局更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進入自治區人民政府序列,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履行全區礦產資源管理、礦產開發監督管理、地質環境管理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職能。地礦部在新疆的地質礦產勘查隊伍,組成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與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實行地礦部與自治區雙重領導,以地礦部管理為主的領導體制;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的行政經費與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工作經費,由地礦部按原渠道核撥。基本建設投資渠道不變,國有資產不分,權屬關系不變,實行統一管理;關於新疆地礦廳與地礦部新疆地勘局幹部管理,實行地礦部與自治區雙重領導,以地礦部管理為主。幹部任免,由雙方考察,取得一致意見,由自治區、地礦部分別按規定程序辦理任免手續。
此後,自治區和地礦部根據《會商紀要》原則,相繼任命子廳、局黨政領導班子組成人員,但地礦部新疆地礦局更名為新疆地礦廳,另組建地礦部新疆地勘局未正式對外公布,因而,原地礦部新疆地礦局繼續運作。1996年7月5日,正式掛牌對外宣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業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地礦部批准成立,並分別啟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和「地質礦產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兩枚印章,原「地質礦產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印章停止使用。至此,地礦部新疆地礦局才終止工作,新的使命和續管工作則由新疆地礦廳和地礦部新疆地勘局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地礦部所賦予的管理許可權,職責范圍履行各自的職能。
《會商紀要》形成後,為進一步明確新疆地礦廳、地礦部新疆地勘局的工作職能、內設機構、人員編制等問題,地礦部新疆地礦局根據自治區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自治區級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實施「三定」的意見》,擬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L《地質礦產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於1996年5月,分別呈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地礦部審批。經自治區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徵得地礦部同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於1996年8月16日,1996年11月19日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地礦部分別發出《關於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新政辦[19963140號)、《關於地質礦產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的批復》(地發[19961249號),對新疆地礦廳和地礦部新疆地勘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製做了明確規定。
新疆地礦廳是主管自治區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勘查的職能部門。其主要職責:(1)負責《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參與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組織制定自治區地礦工作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以及有關規章制度,組織實施和監督,指導並監督檢查自治區各級地礦行政管理工作。(2)負責自治區礦產資源管理;組織編制自治區礦產資源規劃,依法合理分配礦產資源;負責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和使用管理,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權益;統一管理全區各類地質成果資料,負責地質勘查成果登記和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審批和管理礦產儲量,審批下達礦床工業指導,審批礦山閉坑地質報告。(3)負責自治區礦產資源開發的監督管理,依法參與審批開辦礦山企業的立項報告;負責采礦登記發證管理工作;組織協調自治區有關部門調查處理重大采礦權屬糾紛;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督管理。(4)在國家和自治區環境保護規劃指導下,負責全區地質環境及其開發利用工作;組織編制地質環境保護、監測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計劃,參與編制自治區環境保護規劃;組織協調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對重大建設項目、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經濟開發規劃的審批提供有關審查意見;負責全區地質環境監測站、網統一管理。(5)參與全區水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協同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下水資源;負責全區地下水資源勘查、監測、統計、分析和儲量審批管理工作,並對全區地下水資源(含天然礦泉水、地熱水)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監督管理。(6)負責全區地質勘查工作的行業管理;組織制定編制自治區地質勘查工作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並發布自治區地質勘查工作布局指南,管理自治區地方地質勘查資金和地質勘查基金,組織監督勘查項目的實施;依法負責地質勘查單位的資質認證和地質勘查項目的登記管理,協調處理地質勘查糾紛;負責地質勘查綜合統計工作。(7)組織制定全區地質科技發展規劃,負責協調重大地質科技項目的實施;管理地質科技成果;組織開展地質人才需求預測,編制地質教育發展規劃。(8)組織協調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工作的對外交流與合作;負責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的招商引資洽談和協議簽署,參與審批中外合資、合作與外資在自治區境內進行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歸口組織參加有關國際重大地礦活動。(9)管理直屬地質勘查隊伍;提供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指導地礦行業各類協會、學會的工作。(10)承辦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地質礦產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地礦部派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廳局級事業單位,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廳一套工作班子,實行地礦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地礦部為主的管理體制。其主要職責是:根據國家計劃和產業政策,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抓好地質找礦,發展礦業經濟,帶好地質隊伍,承擔地礦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交辦的有關事宜。
由於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地礦部對新疆地礦廳、地礦部新疆地勘局的管理許可權,職責范圍作了明確的規定,從而使廳、局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998年3月l0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批准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由地質礦產部、國家土地局、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測繪局等4單位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於4月8日正式掛牌宣告成立。盡管地礦部被撤銷,其工作業務劃歸國土資源部領導、管理,但地礦部新疆地勘局的名稱未改仍繼續運作。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1999年4月30日,國辦發C1999337號文印發的1999年4月9日國土資源部、中編委、體改委制訂並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要求,1999年6月2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就原地礦部所屬駐新疆地質勘查隊伍屬地化管理問題進行商談,形成《國土資源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地質勘查隊伍屬地化管理的商談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代表蔣承菘,新疆維吾爾自治 區人民政府代表吾甫爾·阿不都拉共同簽署,並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於1999年8月6日,以新政辦[1999396號文印發新疆地、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各部門、直屬單位,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抓緊落實並予以大力支持,以保證駐疆地勘隊伍屑地化管理工作順利實施。
1999年6月23日形成的《國土資源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地質勘查隊伍屬地化管理的商談紀要》共十項,其中:為確保平穩過渡,保證地質勘查隊伍穩定,原地礦部駐疆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地勘單位現行的有關政策繼續執行,並同時享受自治區事業單位的同等政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原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更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新疆地礦局),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繼續管理原地礦部駐疆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後,地勘單位不再層層下放。新疆地礦局所屬單位事業性質不變、建制不變、級別不變、黨團組織隸屬關系不變;原地礦部駐疆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後,其國撥地勘費的年度預算基數為16 020萬元,劃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在自治區區級財政預算科目中單列,用於原地礦部駐新疆地勘隊伍離退休人員費用、經常性費用和自身發展必需的地質勘查工作費用支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保證資金及時全額到位,不截留,不挪用。同時,根據地方財政狀況及發展需要給予必要的支持根據1998年財務決算,原地礦部駐疆地堪隊伍的資產總額90 939萬元,負債48 790萬元,凈資產42149萬元,其中國家基金(資本)33 832萬元,劃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將此資產委託新疆地礦局管理;原地礦部駐疆地勘隊伍現有下屬縣處級事業單位32個,職工總數15 584人,其中在職職工9 417人,離退休人員6 167人,屬地化管理後,其組織、人事、勞動關系分別劃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織、人事、勞動部門管理。地勘單位下崗職工與當地下崗職工同等對待,職工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制度改革(包括住房公積金)按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事業單位的規定辦理,養老保險待國家和自治區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方案出台後按規定統一解決;鑒於新疆國土面積大、成礦條件好、勘查程度低等原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新疆地礦局保留一支技術素質高、裝備精良、精幹高效的地質勘查隊伍。國土資源部表示,將繼續重視和加強新疆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並對新疆的找水及全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給予支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新疆地礦局所屬隊伍由於經濟薄弱、投入不足、基地建設欠帳過多等特殊困難,希望國土資源部繼續給予支持和幫助。對上述困難,國土資源部完全理解,將盡力給予支持,並積極幫助解決好基地建設等遺留問題;自本商談紀要簽署之日起,原地礦部駐疆地勘隊伍正式劃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管理。
1999年6月23日,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商談紀要》形成後,由於自治區人大對此未開會 研究,因而原地礦部新疆地勘局名稱未改,繼續運作。
2000年7月20日,自治區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審議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機構改革後的機構設置,自治區人民政府原組成部門的廳長、主任,這次未重新任命的,其職務一律自行免除,不再履行免職手續的決定。以原新疆地礦廳、新疆土地管理局、新疆測繪局組成的新疆國土資源廳於8月5日正式掛牌宣告成立,同時宣布了新疆國土資源廳黨政領導班子組成人員名單,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由原地礦部新疆地勘局改稱)黨委書記兼副局長李琳、局長兼黨委副書記田建榮為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 原新疆地礦廳、地礦部新疆地勘局黨組書記兼副廳、局長馮志學仍任自治區政協委員;原新疆地礦廳廳長兼黨組副書記、地礦部新疆地勘局局長兼黨組副書記高壯改任新疆國土資源廳正廳級巡視員;原新疆地礦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地礦部新疆地勘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阿不都書庫爾·阿不都拉(維吾爾族)改任新疆國土資源廳副廳級助理巡視員。
按照《國土資源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地質勘查隊伍屬地化管理的商談紀要》原則,2000年7月13日,自治區黨委以新黨干字[20001213號文發出《關於成立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發局委員會的通知》(註:後經自治區黨委批准改設黨組),並任命了黨委書記、副書記;7月28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以新政任字C2000]111號文發出《幹部任職的通知》,任命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副局長。8月11日,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以新機編字[2000]33號文發出《關於「地質礦產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更名」的批復,根據「商談紀要」精神,為理順關系、規范機構名稱,原地礦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放地方管理後,更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據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於8月16日正式掛牌宣告成立並開始運作。
此後,自治區人民政府又發出數項廳、局領導任命的通知:2000年11月13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以新政任字[2000]128號文發出任命田建榮為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新疆地礦局局長兼黨委副書記)的通知和新政任字[20001129號文任命曾小剛、安尼瓦爾·阿不力孜(維吾爾族)為新疆地礦局副局長的通知:12月7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以新政任字[20001151號文發出任命王福同為新疆地礦局總工程師的通知 。
㈢ 太原有哪些大型企業
最著名的是太原鋼鐵集團。2017年該集團利稅總額為45億 (凈利潤10億)
㈣ 新疆寶地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公司前身為新疆寶地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1年11月14日。 2013年12月18日,公司由寶地投資、金源礦冶、潤華投資、海益投資作為發起人,以寶地有限截至2013年7月31日經審計的凈資產1,486,484,854.29元以為基準,按照2.4775.1:1的比例折為60,000萬股發起人股份,剩餘886,484,854.29元計入資本公積,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胡建明
成立時間:2001-11-14
注冊資本:6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50000030002517
企業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克拉瑪依東街390號深圳城大廈15樓
㈤ 華北電力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1.華電走出來的名人那其實很多都是去國家電網工作的,畢竟一個電力大學主要就是培養這些電力大佬來為國家的電力事業做貢獻。下面我來介紹介紹:
5.還有軟體工程專業071班的黨弘揚,他是計算機系學生會前副主席,本科畢業後進入網路工作,成為了網路最年輕T7(5%以下)之一。現任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專家。雖然華電計算機不是那麼的出名,但是華電計算機畢業的大佬也是很多的。
6.華電的名人是真的多,畢竟也是一個211嘛,除了這些很成功的名人以外,其實很多在校的學生也是很厲害的,他們代表著華電參加過很多比賽並且拿到大獎,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啦。希望學弟學妹報考了華電以後來到華電也可以成為這樣優秀的人。
最後感謝觀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新疆一隊勘查開發一體化典型案例調研分析報告
一、基本情況
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以下簡稱新疆一隊)位於新疆鄯善縣,前身是地質部第一地質大隊,1976年鐵礦勘查大會戰時由雲南奉調進疆,後劃歸新疆地礦局,從此在新疆紮根。2006年全隊在職職工人數581人,中高級以上職稱人員125人;離退休職工1089人。
目前全隊擁有總資產2.3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2億元。2004年全隊總產值即超過4億元,佔新疆地礦局產值的1/3。其礦業開發產值已突破3億元,也是全國礦業產值較大的地質隊之一,年利潤1億元,年上繳各類稅金達6000萬元。2002~2006年,5年累計完成經濟總量22億元,收入20.8億元,生產增加值9.75億元,利潤5億元,上繳稅金3億元。2006年與2001年相比,經濟總量由1.65億元增加到7.27億元,增加近4.4倍,年均增幅達34.49%。職工人均年收入達4萬元。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試行內部企業化管理,1996年設立吐魯番金源礦冶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與大隊「一套機構、兩套牌子」進行企業化運作。除職能管理部門外,隊屬二級單位包括地質礦產調查所、實驗室、勘察公司、寶地公司等7個,經營梧桐溝等12座礦山。與當地聯營的礦山有:石英灘金礦一廠、馬頭灘金礦(選廠)、紅雲灘鐵礦和寶地球團廠。參股控股的有新疆寶地礦業公司、哈密鑫富源礦業公司、新疆同興礦業公司、鄯善彩宏礦業公司、鄯善銀興礦業公司、鄯善眾和礦業公司、新疆盛寶礦業公司、新疆華源通盛礦冶公司等。目前該隊除從事地質勘查、工程勘察外,還經營鐵、金、銀、銅、鉛、鋅等金屬和石材、菱鎂礦等非金屬礦產開發。
近40年特別是近10餘年來,大隊已從單一的地質勘查隊伍發展成為集勘查、采礦、選冶、工程、修造、商貿、物業等一體的資源型集團企業。專業承攬地質勘查、應用地球物理勘查、應用地球化學勘查、實驗測試、岩心鑽探、稠油井鑽探、工程勘察、工程測繪、電腦制圖等項目,經營鐵礦、金礦、銀銅礦、石材、鉀鹽、菱鎂礦、鉛鋅礦等礦產的開采、選冶和深加工,生產鐵精粉、銀精粉、銅精粉、鉛鋅精粉、菱鎂粉和花崗飾材等。產品產銷兩旺,供不應求。建隊至今,共計承擔各類地質項目246個,發現、勘查評價各種礦產地170處。已取得哈密土屋特大型銅礦、鄯善維權大型銀銅礦、哈密褲子山大型鉀鹽、昌吉薩日達拉大型金礦、鄯善彩霞山大型鉛鋅礦的重大找礦突破。新發現吉源、黃龍山、彩霞山、東霞、冰峰等五處具良好開發前景的多金屬礦產地。是全國承擔地質項目最多、取得找礦突破最多的地勘隊伍之一。
二、改革發展模式
新疆一隊目前的改革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勘查開發一體化、探采工貿一條龍。
(一)選擇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的背景
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道路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步走出來的。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
(1)初期的采礦開發階段(20世紀8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後整個地質勘查工作任務逐年減少,地勘經濟陷入低谷。尤其是新疆一隊地處「四不靠」的偏遠地區,在巨大的生存發展壓力下,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其中在當時國家政策允許下成立了采礦隊,開始嘗試小規模的礦業開發之路。20世紀80年代一隊開采了三個鐵礦、一個鉻礦、一個鹽礦、一個煤礦和一個菱鎂礦。這一階段大約有90%的職工從事地質勘查主業,其餘人員則主要從事采礦活動。從礦業開發賺取的「第一桶金」奠定了新疆一隊礦業開發模式的雛形。
(2)采選開發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三個配套法規的頒布,明確了礦業權的財產權地位。新疆一隊在總結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地勘改革發展的新形勢,確立了以地質找礦為主業,實行「一隊兩制」,即地質勘查專業力量積極承擔國家預算內外任務,把礦業開發為主的多種經營業放開搞活,成立了吐魯番金源礦冶公司,以采礦銷礦為主,以黃金選冶為輔,「抓大放小」,調整產業結構。至20世紀90年代末,建成4個聯營黃金選冶廠,擴建了兩個鐵礦,全隊經濟總量突破億元大關。
(3)全面開發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通過近20年的實踐探索,加上礦業市場的復甦,新疆一隊決定把礦業開發作為支柱產業做大做強。一方面積極爭取勘查立項,開展滾動立項工作,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為礦業開發奠定資源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整合礦產開發力量,擴大開發規模,並向礦產深加工領域進軍,形成采選冶貿一條龍的產業鏈。「十五」期間,新疆一隊立足自身資源基礎,通過聯合、控股、參股等形式成立了6個礦業公司,興建了6個稀貴有色金屬選廠,建成了兩個工業園區(鄯東貴金屬工業園區和連木沁黑色金屬工業園區)。這樣,通過向下游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大大增加了利潤空間,實現了產業升級。
(二)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的主要制度安排和運作思路
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的模式主要是:試行「一隊兩制」的管理辦法,即將從事地質找礦和礦業開發的人員、設備分開,實行不同的經營機制、政策導向和管理方式。
總體思路是:以地質找礦為中心,以找礦促開礦,以開礦帶動找礦。形成「找礦——開礦——回報補償——再投入找礦」的良性循環機制:①地質找礦隊伍相對獨立於全隊經濟,是「精乾的小地質隊」,獨立承攬預算內外地質找礦項目,積極為大隊礦業開發服務,實行事業機制管理。②對下屬的礦業開發實體,成立吐魯番金源礦冶有限責任公司,實行「一級法人、統一管理、分級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模式。通過投資控股、參股等形式出資設立獨立法人的礦業公司,理順產權關系,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全面實行現代企業制度。
(三)運作方式及其特點
在經營機制上實行「一隊多制」,著力推進了內部企業化管理。地質勘查隊伍與礦業開發實體分開運行,前者實行事業機制管理,後者實行企業管理,對所屬經營單位實行資產承包經營,對非生產性單位實行定額補貼、差額自掙、虧損自負、盈利全留的目標管理;對機關等事業性單位按事業機制管理,事業費用一次性核死,包干使用。
推動以責權利相結合的經濟責任制。對全隊職工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管理,並建立內部勞動力市場,實行內部調控和用工一方與勞動者雙向選擇相結合的辦法,打破幹部與工人的身份界限,擇優錄用,競爭上崗;引入以效率效益為中心的工資分配調控機制,推行工效掛鉤辦法和試行企業初級勞動工資分配製度,改效益工資年終發放為按季度激勵發放,對突出貢獻人員實行重獎。
三、取得的成效
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增強了經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
新疆一隊由單一的地勘業發展成為以地質勘查為基礎,礦業開發為主導產業,工程勘查和多種經營等多業並舉,努力構建「大地質、大礦業」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格局,效果比較明顯。一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通過礦業開發培育和建設了多個經濟增長點,打造了12家產值超2000萬元的二三級企業。大隊綜合實力名列吐魯番地區十強企業榜首。二是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新疆一隊地質勘查業基礎地位增強,黑色金屬、貴金屬、有色金屬和非金屬四輪並驅的礦業開發主導優勢凸顯。兩個工業小區初具規模,14個開發項目九成見效。礦業開發產值由「九五」的1.08億元增加到「十五」末的5.70億元,增加4.27倍,年均增幅達39.43%,佔全隊經濟總量的91%。職工收入增速較快。在冊職工年平均收入從2002年的2萬元,提高至2006年的4萬元,年增長幅度平均達到20%。職工福利、醫保、養老和住房公積金都得到切實保障,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大為改善,職工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各種實惠。
(二)實現了找礦成果的不斷突破
從勘查開發良性循環中獲益直接刺激了地勘隊伍的找礦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年來新疆一隊投入勘查資金總計達1.5億元以上。按照「深化北天山,主攻中、南天山,開拓西天山,探索新區,擇優突破」的找礦總體思路,通過充分運用最新地質科技理論,依靠先進的物化探、探礦工程、實驗測試等探測技術和精良的地質裝備,發現各類礦點40餘處。一些深部盲礦體被圈定,礦山外圍綜合研究取得突破。維權銅銀礦填補了自治區中型銀礦找礦的空白,彩霞山鉛鋅礦、尖山菱鎂礦、玉泉山石墨礦、黑山多金屬礦等礦床規模均可望達到大型。
(三)形成了勘查開發的順暢連接機制
一方面突破了過去地勘單位「為找礦而找礦」的局限性,避免了不考慮資源後續開發技術經濟條件(形成大量呆礦)的弊端,另一方面通過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實施,促進了勘查開發以及後續采選冶貿各產業鏈的有序銜接。勘查開發一體化為地勘產業創造了一個成功的盈利模式,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即把地質勘查當作整個產業鏈的重要環節之一。勘查開發一體化突破了地勘單位僅僅運作礦權的局限,開發但又不離勘查,這才是地勘單位的主業。就目前情況而言,對地勘單位來說,純粹勞務打工,或者是純粹開發,都是不可持續的,只有二者有效銜接,才能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四)促進了地勘單位融入地方經濟發展
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實施,促進了勘查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顯化了地勘單位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地勘單位屬地化後,通過勘查開發項目的實施,地勘單位在經貿、工商、稅收、環保等與地方聯系交往大大加深,使屬地化地勘單位與地方經濟密切融合,共同發展,拆除了地質隊與地方社會的「圍牆」。如今新疆一隊的礦業開發企業已經成為當地的財稅大戶,為地方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2002年以來,上繳地方各類稅金達3億元,僅2006年上繳稅金就近億元。作為當地礦業開發的龍頭企業,一隊礦業開發還拉動了地方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就業,地方各部門和群眾對地質隊的認知程度普遍提高。新疆一隊的隊長同時兼任鄯善縣副縣長,在直接參與地方經濟和社會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反映的問題
在對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模式調研中反映的主要問題有:
(一)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看到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對地勘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客觀地看到,與國內外礦業公司相比,地質隊目前在礦業開發上並不具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礦業開發存在低水平、不規范的現象。目前新疆一隊的所有礦山和選廠都屬中小型規模。一些礦業開發項目還沿襲了過去「邊探邊采」的做法,大多屬於安置型的礦業開發項目,生產也不是十分規范。並且礦業屬於高危險、高風險行業,這對安全管理、環境管理等對傳統的地勘單位管理也提出了挑戰。調研中地質隊的同志也承認,尤其是在采選冶技術和人才方面,與大型礦業公司相比不具備競爭力。
(二)人才問題十分突出
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礦業開發對地勘單位的人才結構提出了挑戰,勘查開發一體化要求地勘單位調整現有的人才隊伍結構;二是勘查開發一體化加劇了當前地勘單位對地質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形勢。目前各地勘單位地質技術力量本來就面臨短缺,而各類礦山的開發又需要一定數量的礦山地質人員,這部分人員往往從野外地質技術人員抽調出來。這樣更加加劇了本來就很緊張的野外地質人員的需求矛盾。我們擔心可能會對地勘單位的勘查技術力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
(三)現有的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能否形成持續的產業運作模式
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的基礎是有資源保障,這就需要有持續的勘查投入和不斷的找礦新發現。現有地勘單位的勘查開發一體項目,大多是立足於過去長期地質工作的積累成果。大多數開發項目是國家投入與自籌投入捆綁運作、共同作用的結果,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吃的是過去的老本」,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雙軌制」(當然這也可以算是國家對地勘單位改革的一種政策扶持)。調研中發現,由於大部分礦山開發時都沒有達到詳細勘探的程度,所以開發風險極高。依託這些礦山建立起來的選廠往往面臨著礦源枯竭的形勢。不少礦山只好邊采邊探進行探礦增儲工作,才能保證有一定的三級礦量儲備。據調查,如果不擴增新的資源量,新疆一隊現有資源也就只能維持3~5年的礦業開發。
(四)產權制度改革滯後形成改革發展瓶頸
目前,地勘單位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內部企業化管理的改革階段,即所謂的「戴事業單位的帽子,走企業化的路子」。這種「不事不企」狀態下的改革,由於沒有觸及產權制度等深層次的問題,勢必使地勘單位改革停留在淺層的內部管理制度調整的層面上。尤其是對近年發展較快的一些地勘單位,由於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在收入分配製度、人事制度、法人資本運作等方面無法進行深化突破。從新疆一隊調研的情況看,隨著貨幣經濟總量的增大,除地勘費用外,在礦業這個大盤上流動的現金流量達上億至數十億元,財務管理復雜,資金流動頻繁且流向多變,這對一個以事業體制為外殼的地勘單位的財務管理帶來挑戰。銀行給予其A級信貸授信,但地質隊數億元的投資全部為自有資金。在資本運作和風險分擔機制等觀念上,地勘單位顯得相對落後。在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等方面,由於地勘局局屬各單位發展極不平衡,在現行體制下各單位之間的改革發展相互掣肘,對發展快的地勘單位形成了制約。在調研中我們認識到,體制內改革只能解決生存問題,解決不了地勘單位的持續發展問題。不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即使發展再快、規模再大,也難以避免重蹈過去國企的老路。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像新疆一隊這樣的地勘單位下一步發展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環節。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新疆「勘查開發一體化、探采工貿一條龍」的實踐調研,可以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1)勘查開發一體化運作模式在理論基礎是:礦產勘查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的生產活動,它必須依賴於後續的礦業開發才能獲得收益回報的實現,才能形成產業投入的完整現金流。計劃經濟體制下,勘查與開發分別是礦業經濟中兩個獨立的部門(「生產車間」),勘查投入是通過「財政大循環」來實現資金的周轉;現行體制下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勘查分開運行,企業成為勘查找礦的主體,必然要求礦產勘查投入實現在「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勘查開發一體化就是形成礦產勘查產業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
(2)從法律意義講,勘查開發一體化是礦業權「優先權」的具體體現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6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也明確:「鼓勵國有礦山企業實行探采結合、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礦業公司或企業集團,增強在國內外參與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能力。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公司。」地勘單位礦業開發的優勢在於:一是地勘單位佔有過去長期形成的地質資料;二是地勘單位掌握本地區礦產賦存規律;三是地勘單位佔有礦業權的優勢;四是地勘單位具有政策法規賦予的優惠政策條件。從而容易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勘查開發一體化對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一是勘查開發一體化在實踐上解決了礦產勘查逐步融入礦業(「融地入礦」)的問題;二是為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形成了礦產勘查產業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之一。勘查成功、轉入開發的礦業項目,為地勘單位提供了相對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形成了地勘單位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而主導產業的形成則是地勘單位進行企業化改革的必要前提條件。能不能形成產業鏈、如何構建產業鏈,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核心。地勘單位企業化,前提是地勘單位要有產業,要有主營業務、主導產業,單純做勘查能不能形成穩定的產業?國外有初級礦業公司(資源公司),專門做勘查,但國外的初級公司一般是小型的,3~5個人,經營機制靈活,也沒有什麼負擔,企業也可能因為一個重大找礦發現就能「就地做大」,但也可能血本無歸。對於地勘單位來說,只有通過向下游延伸,形成穩定的產業鏈,才能建立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礦業本身就有一個生命周期的問題,如果單純搞礦業權經營,則生命周期更短,更難以形成持續的產業模式。這就是勘查開發一體化對地勘單位發展的意義。
(4)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需要正確引導。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符合礦業生產的內在經濟規律,有利於推進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但對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定位,則不應局限於理解為就是地質隊小打小鬧的開礦。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實現途徑不能限於地質隊直接開發礦業,還應該因地制宜,「宜開則開、宜轉則轉、宜合則合」。對於大礦,應鼓勵地勘單位與大型礦業集團合作,上技術、上規模、提高開發利用水平,實現與礦業集團的優勢互補。另外,總體上看目前大多數國有地勘單位的優勢還是在勘查,實施勘查開發一體化,應立足進一步發揮地勘單位的勘查人才技術優勢,利用其勘查技術和礦業權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加強與相關開發單位的優勢互補,切實引導地勘單位走高水平、可持續的礦業開發路子。因此,對地勘單位走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發展道路,還需要從政策上、機制上進行積極引導,促進其規范、健康發展。
(2007年7月)
㈦ 鞍鋼機組 識別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Ansh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rporation
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位於中國遼寧鞍山市。前身是1916年動工興建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日本投降後,大部分設備被蘇聯拆遷。1948年後成立鞍山鋼鐵公司。
鞍山鋼鐵公司現有職工20餘萬人,工人數15.2萬人,鞍鋼附企職工人數11.4萬人,其中科技人員近3萬人。佔地面積120平方千米,下屬8個二級公司、16個廠礦(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開坯、軋材主體生產以及化工、耐火、機修、動力、運輸、修建、綜合利用等輔助生產部門)、10餘所科研設計部門、9所大中專院校、13座綜合醫院。公司擁有設備總重量93萬噸,固定資產原值101億元,具有年產鐵礦石2500萬噸、生鐵770萬噸 、鋼800萬噸,鋼材56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工業總產值49億元。所產鋼材有600多種,規格達2萬多個,供應冶金、煤炭、電力等全國30多個行業,並向港澳地區、日本、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區出口。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國有企業周圍還蘊藏著豐富的菱鎂石礦、石灰石礦、粘土礦、錳礦等,為黑色冶金提供了難得的輔助原料。
鞍鋼的前身是鞍山制鐵所。 1948年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一五計劃時期(1953年底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翌年 7 月 9 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復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現總佔地面積 176 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 129.19 平方公里。 集團公司擁有 6 座大型鐵礦山、 4 個選礦廠、 1 個煉鐵總廠、 2 個煉鋼廠、 13 個軋鋼廠和焦化、耐火、機械、動力、運輸、建設、綜合利用等輔助配套單位,以及技術中心、設計研究院、自動化公司等科研、設計單位。生鐵、鋼、鋼材的綜合能力均在 1000 萬噸以上。
建國以來,鞍鋼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鋼共生產鋼 3.21 億噸、生鐵 3.16 億噸、鋼材 2.22 億噸。上繳利稅 835 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對鞍鋼投資的 15.4 倍,並向全國冶金行業輸送技術人才 5 萬餘人。 鞍鋼目前能夠生產 700 多個品種、 25000 多個規格的鋼材產品。全面通過 IS0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 認證。 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過程中,鞍鋼採用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廠區上空呈現一片藍天。建成了日處理能力 22 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環水 16.8 萬噸。 加強了礦山排岩場和尾礦壩的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完成礦山復 墾面積 155 公頃,植樹 60 萬株。廠區綠化面積達到 34.2 %。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和國際先進水平標准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
1995 年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形成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成立了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企業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硅鋼的完整產品系列。鞍鋼成為國內能夠生產轎車面板的少數鋼鐵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鋼板供貨企業。
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是鞍鋼人在市場經濟的錘煉中形成的堅定的經營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管線鋼、冷軋硅鋼等為主導產品的 1600 萬噸鋼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鋼整體規模達到 2000 萬噸鋼以上,成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進入世界 500 強。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奪取了原由俄國控制的長春至大連之間的南滿鐵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為加強對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侵略,於大連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在經濟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本營。
1909年8月,滿鐵派人對鞍山地區進行非法的秘密探礦,先後調查了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大孤山、櫻桃園、關門山、小嶺子、弓長嶺等十餘座鐵礦山,並發現了大石橋菱鎂礦、煙台粘土礦等資源,發現鞍山地區是開礦建廠冶煉鋼鐵的寶地。
於是滿鐵總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奪鞍山地區鋼鐵資源的計劃,由大漢奸於沖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總局在奉天成立,資本14萬日元,名義上中日投資各半,實則由滿鐵全額初資。在千山設采礦總局,兩年後總局遷鞍山。1917年獲得了大孤山、櫻桃園、東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對面山、關門山、小嶺子、鐵石山等8個礦區的開采權。其總面積達14578畝。1921年又獲得的白家堡子、一擔山、新關門山等3個礦區的開采權。僅在1926年—1933 年采量480萬噸。該總局經營到1940年宣布解散,並入昭和制鋼所。
1916年滿鐵在辦公司的同時開始鞍山制鐵所的建廠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鐵所,1917年4月3日舉行「地鎮祭」, 動工修建高爐。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鐵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鐵所所長,建廠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煉焦廠開始生產焦炭。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標志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軍部支持下,將原定在朝鮮興建的昭和制鋼所改遷鞍山,由滿鐵全額出資,在鞍山制鐵所已有基礎上,興建制鋼廠、軋材廠,成為鋼鐵聯合企業。株式會社鞍山昭和制鋼所為日本法人,屬滿鐵的子會社,社長為伍堂卓雄。昭和制鋼所成立前與滿鐵簽訂了繼續僱用原鞍山制鐵所全部工作人員的協議,從而兼並了鞍山制鐵所。1936年6月4日,振興公司將大孤山等11個礦區的礦業權租給昭和制鐵所直接從事開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鋼所接管了振興公司的產權債務。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鋼所辦完了礦轉讓手續,徹底兼並了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形成了采礦、選礦、煉鐵、軋鋼的連續生產作業系統。
隨著日本軍備規模的擴大,鞍鋼的生產規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41年,已經具備年產生鐵250萬噸、鋼錠130萬噸、鋼材75萬噸的能力。其鋼鐵生產能力占日本控制的總生產能力的28.4%,規模僅次於九州的八幡制鐵所(今天的新日鐵)。當時滿洲國另外一個鋼鐵生產企業——本溪湖煤鋼會社(隸屬於日本大倉財閥),規模僅相當於昭和制鋼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達到最高,當年生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據《鞍山志•鞍鋼卷》記載:「1935年—1945年,昭和制鋼所及滿洲制鐵會社鞍山工廠累計生產生鐵905.6萬噸、鋼547.4萬噸、鋼材327.8萬噸。
昭和制鋼所的一些主要數據:
一、高爐
到1944年,已經有9座高爐,使用還原焙燒法。
1號高爐,第三代,1932年建,主要部件為德國德馬克公司製造,年產能力70萬噸生鐵
2號高爐,第三代,1935年建,主要部件為德國德馬克公司製造,年產能力70萬噸生鐵
3號高爐,第二代,1930年建,主要部件為美國GE公司製造,年產能力80萬噸生鐵
4號高爐,第一代,1937年建,主要部件為德國德馬克公司和AEG公司製造,年產能力70萬噸生鐵
5號高爐,第一代,1938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6號高爐,第一代,1938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7號高爐,第一代,1939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8號高爐,第一代,1939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9號高爐,第一代,1943年建,自建,年產能力25萬噸生鐵
(年產能力是在使用撫順煤——所謂「標准東洋煤」——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理想產量。實際由於煤炭供應和生產問題,各高爐均未達到過最高產量)
二、煉鋼
當時的煉鋼技術按設備可分為單獨煉鋼法和合並煉鋼法。單獨煉鋼法分平爐法(又包括酸性平爐法和鹼性平爐法)、轉爐法、電爐法、坩堝爐法。合並煉鋼法分酸性轉爐與預備精煉爐兩種,分別結合固定式平爐、傾動式平爐和塔爾波特式平爐,一共有六種。由於鞍山鐵礦品位問題,只能使用預備精煉爐和傾動式平爐合並法。按原料供應,可分為生鐵+廢鋼、生鐵+礦石、廢鋼三種。鞍山制鐵所使用生鐵礦石法。
第一煉鋼廠:600噸混鐵爐1座、300噸精煉爐3座、150噸平爐2座、100噸平爐4座,年產能力鋼錠58萬噸。
第二煉鋼廠:600噸混鐵爐2座、300噸精煉爐4座、150噸平爐62座,年產能力鋼錠75萬噸。
鋼錠需要加工成鋼材。煉鋼廠的配套工廠包括兩個初軋廠(年產鋼材能力106萬噸)、大型廠(年產鋼材能力20萬噸,包括鐵軌、特殊型鋼)、兩個小型廠(年產鋼材能力17萬噸,主要是鋼管和線材)、薄板廠(年產能力4萬噸)、中板廠(年產能力7萬噸)。此外還有煤氣發生爐8座。主要設備為德國克虜伯、AEG、德馬克公司、日本神戶制鋼生產。
三、礦山:
鞍山地區的礦山儲量為貧礦427.6億噸,富礦1.6億噸。主要礦山為弓廠嶺、大孤山、櫻桃園,其他鐵礦13處。采礦能力為年產300萬噸。
四、配套工廠:
火力發電所,10000kW和18000kW發電機組各兩套,美國GE公司生產;25000kW發電機組一套,德國德律風根公司生產
煉焦廠四座,考波式煉焦爐19座,年產能力207.5萬噸焦碳。配套設施包括苯精煉工廠一座,有塔式精苯蒸餾器12套;焦油廠兩座,蒸餾器16套,生產中油和重油。化工廠一座,年產萘1800噸,硫酸61000噸,硫銨46000噸。
此外,在鞍山地區還有其他幾家鋼鐵企業,號稱是昭和制鋼所的「衛星工廠」:
1,亞鉛鍍株式會社,日本原田商事會社投資,年產鍍鋅板、鐵絲、鐵釘32000噸
2,鞍山鋼材株式會社,昭和制鋼所的子公司,年產鋼材30000噸,鋼軌60000噸
3,日滿鋼管株式會社,日本鋼管株式會社的分支,年產焊接管和無縫管70000噸
4,井口洋行,私人產業,年產鉚釘、螺絲2400噸
5,住友鋼管株式會社,住友財閥分支,年產武器用鋼管25000噸,其他鋼管15000噸
6,滿洲鑄鋼所,神戶制鋼所投資設立,年產鍛鋼件和鑄鐵件6000噸
7,滿洲鋼輥製作所,私人產業,年產各種鋼輥、機械鑄件54000噸
8,滿洲久保田鑄鐵管會社,大阪久保田鐵工所、東隅田川精鐵所、大連機械製作所投資,年產鋼管33000噸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後,8月26日,蘇軍到達鞍山。從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僅40多天時間里,蘇聯紅軍監押數萬名日本戰俘,將鞍鋼的機械設備連同其他一些物資共達七萬余噸拆卸運走。尤其是一些關鍵設備被竊取之後,整個工業生產能力下降為零,破壞極為嚴重。此外,蘇軍撤離鞍山後,社會秩序混亂,一些居民乘機拆卸並拿走了鞍鋼的一部分運輸皮帶、滾珠、油脂、小型馬達和電線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損失。
國民黨資源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鞍鋼的原有設備,完好的部分多被拆遷到了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地鋼鐵工廠。一些拆遷時損壞的殘次設備下落不明,估計已經被回爐或報廢。
鞍鋼重要設備被拆卸狀況
一、礦山設備:
弓長嶺礦山破碎設備的70%,空氣壓縮機的全部,圓錐碎礦機全部,機車全部,貨車車廂60%,卡車全部;
大孤山礦山年產能力700萬噸的采礦設備的全部,德制休來曼電氣探礦機械全部,機車全部,貨車車廂全部;
二、選礦設備:
年產85萬噸的選礦設備全部,球磨機全部,管磨機50%,磁力選礦機全部,燒結設備全部
三、粒鐵設備:
年產18萬噸海綿鐵的粒鐵廠全部機械和設備
四、煉鐵設備:
3、4、5、6、7、8號高爐的全部可拆卸部分,包括卷揚機、計器、冷卻設備、裝料車、平衡車、大鍾卷揚機、天井起重機、除塵器、鑄床起重機、焦碳起重機、熱風爐。全部為從德國、日本和美國進口的設備。此外還拆卸龍門吊6台,鑄鐵機3台。
五、煉焦設備:
11號到18號煉焦爐的全部附屬設備和機械;其他煉焦爐附屬設備的45%
六、洗煤設備:
150噸洗煤設備的70%,200噸洗煤設備的全部
七、化工設備:
苯精煉工廠、萘工廠、硫酸廠、硫銨廠的全部設備
八、煉鋼設備:
年產75萬噸的第二煉鋼廠全部機械設備;年產58萬噸的第一煉鋼廠45%的機械設備
九、鐵合金設備:
15噸電爐1座,6噸電爐2座以及全部配套機械設備
十、軋鋼設備:
年產50萬噸的第二初軋廠全套設備;20萬噸的大型廠全部設備;15萬噸的中板廠全部設備;10萬噸的第二小型廠全部設備;4萬噸的薄板廠全部設備
十一、動力設備:
25000kW和18000kW發電機組各一套;高壓鍋爐6台,高壓送風機8台
十二、機床:
主要機床的64%
十三、研究用機械設備:
全部研究用機械設備
其他機械:
總重45000噸
製造和加工機械:
住友金屬工業會社、久保田鑄鐵管會社的全部設備
總的來說,各廠損失均在二分之一以上,選礦、煉鋼、軋鋼則在七成以上。由於大量機械設備被拆運走,動力設備完全停轉,鞍鋼生產作業完全癱瘓。在軋鋼方面,僅有鞍山鋼材會社的中型廠、大谷重工業會社的中厚板工廠的破壞程度較輕,可勉強使用。其他如滿洲制網、滿洲鍍鋅等工廠,設備雖未受到致命性的破壞,但是也因第二小型廠被全部拆遷、沒有原料而無法生產。生產重軌的大型廠和生產無逢鋼管、薄板的工廠設備已經全部被拆。因此,當時這么大一個鋼鐵聯合企業,連鐵絲和鐵釘都無力生產。
鞍鋼生產能力下降情況:
原有能力 殘存能力 能力下降%
(單位:萬噸)
弓長嶺采礦所 125 12 90%
櫻桃園采礦所 25 0 100%
大孤山采礦所 700 20 97%
還原工廠 230 20 91%
選礦工廠 99 18 82%
中礦工廠 22 0 100%
燒結工廠 100 0 100%
團礦工廠 40 15 63%
原鐵工廠 19 0 100%
粒鐵工廠 18 0 100%
洗煤工廠 150 0 100%
焦碳工廠 230 50 78%
煤塔工廠 135 4 97%
硫酸工廠 6.2 0 100%
硫銨工廠 4.6 0 100%
苯工廠 2.9 0 100%
煉鋼工廠 133 28 82%
初軋工廠 100 7 93%
大型工廠 20 0 100%
第一小型工廠 7 5 29%
第二小型工廠 10 0 100%
中板工廠 8 0 100%
薄板工廠 4 0 100%
鐵合金工廠 1.5 0.1 93%
發電設備 81000kW 38000kW 53%
受電設備 60000kVA 35000kVA 42%
蒸汽設備 480噸/小時 100噸/小時 79%
其他:
住友金屬工業會社
第一鋼管工廠 2.5 0 100%
第二鋼管工廠 1.8 0 100%
擠壓管工廠 0.1 0 100%
冷拔管工廠 0.13 0 100%
輪箍工廠 1.6 0 100%
神鋼金屬會社 2.4 2.4 0%
大谷重工業會社
軋輥工廠 0.3 0.21 30%
鑄型錠盤工廠 0.12 0.084 30%
中型鋼板工廠 3.24 1.2 63%
鞍山鋼材會社 1.6 1 30%
久保田鑄鐵管
直管工廠 3.6 0 100%
異型管工廠 0.25 0 100%
鑄件工廠 0.3 0 100%
日滿鋼管會社
焊接管工廠 3 1.8 40%
滿洲制鋼會社
鋼繩廠 0.6 0 100%
前蘇聯紅軍撤退後,在國民黨統治的22個月中,鞍鋼總共只生產了9500噸鋼,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已是千瘡百孔、滿目凄涼了。這期間,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鞍鋼破敗荒涼,市街蕭條零亂,水、電、煤氣停供,工人失業,居民外流,建成區僅剩9萬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鋼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沈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同時宣布撤銷鞍山鋼鐵廠。
翌年4月鞍鋼在邵象華等專家努力下恢復生產。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 鞍鋼成立後組建了機構:設4處、9部,29個廠礦。(即:秘書處、計劃處、人事處、經理處、制鐵部、運輸部、煉焦、化工、煉鐵、選礦、煉鋼、耐火、軋鋼、中型、鋼管、薄板、氧氣、發電、給水、燃氣、製造一廠、製造二廠、制釘、鋼繩、機修、電修、裝配、造廠及弓長嶺礦、小房身礦、櫻桃園礦、雙廟子礦等。此處設置了職工醫院,工業學校等。公司職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職員486人,技術人員418人,工人 9608人。)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鞍鋼從沈陽、丹東等地接回保護下來的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量才任用。成立了專家組,起草修復鞍鋼計劃方案。並做好遺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工作,發揮這些人的技術特長,使鞍鋼生產能力到1949年底達到產礦石51萬噸,生鐵及鋼分別為20萬噸位,鋼坯50萬噸,鋼材30萬噸。為了解決設備緊缺問題,鞍山市發動了全市人民獻器材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獻交器材1123種21萬件。1948年12月到949年 1月,鞍鋼職工4255名獻出器材62400件,從而解決了鞍鋼修復設備急需。接著又展開了生產立功競賽等活動,促進修復進度加快。1949年3、4月間有部分廠先後復工。4月5日煉出第一爐鋼。5月1日中央派賀龍出席煉鋼廠復工典禮。6月又煉出第一爐鐵水。年底基本恢復生產。1950年從全國各地調來500多縣地級以上幹部支援鞍鋼,從中南、華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質高、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這時期一邊堅持生產,一邊修復,想盡一切辦法,包括從湖北大冶、四川重慶等地將國民黨時期殘存的鋼鐵工業設備調集到鞍鋼,以及花費外匯通過香港向瑞士、瑞典購買重要器件設備,才使其恢復生產的。1950年3月27日中蘇簽定《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1952年3月19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就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方針、速度與分布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1、集中全國力量,特別是技術人員,首先進行鞍鋼的恢復與改建,爭取迅速完工。2、確定大冶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建設的第二個鋼鐵基地。3、大 冶的設計工作委託蘇聯進行。4、正式通知蘇聯,本溪在「一五」期間只恢復偽滿時留下現未開工的2座高爐、2排煉焦爐和相應的礦山、選礦等工程。中共中央於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的決定。7月14日鞍鋼三大工程之一的無縫鋼管廠動工建設。由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提供設備支援(由中國利用蘇聯貸款購買,多是從西里西亞繳獲的和蘇聯替換下來的翻新二手設備)。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復的鞍鋼8號高爐開工。
到1952年殘存在鞍鋼的設備全部恢復生產。煉鋼煉鐵、焦爐、礦山、平爐、高爐、選礦及其他廠礦都已生產。這時期國家總投資達2.32億元。這時期總人數為6.7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29人。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擴大鞍鋼生產規模,建設大型國有聯合生產企業,在原生產規模基礎上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擴建;達到生產鐵250萬噸,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一五期間實現37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軋鋼、無縫鋼管、煉鐵高爐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鞍鋼全面得到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超過原計劃指標。這一時期出現了王崇倫,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1957生鐵產量達336.1萬噸,鋼291.07萬噸,鋼材192.39萬噸。國家投資17.59億元,上繳利潤 22.4億元。為此,鞍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㈧ 東北大學和吉林大學哪個更好
「吉林大學的綜合實力、排名和知名度都要比東北大學好一些。但是東北大學也有自己的優勢。他的控制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都比吉林大學好一點。所以,建議你結合具體專業進行評價。
吉林大學始建於1946年,1952年經院系調整成為建國後中國共產黨親手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60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大學。2000年,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並組建新吉林大學。2004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轉隸並入。
截至2019年6月,學校6個校區7個校園佔地611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下設46個學院;教師6624人,在校全日制學生72376人;本科專業13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覆蓋17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
㈨ 新疆國投寶地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公司概況
新疆國投寶地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根據2004年11月19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簽定的戰略框架協議的精神,由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煤炭公司和新疆地礦主管部門下屬新疆寶地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由國投煤炭公司控股於2005年1月12日在烏魯木齊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8750萬元,主營業務為煤炭資源勘探開發投資和一般性經營業務,公司目前擁有中高級職稱者占員工總數的50%。公司董事長、法人代表:韓鳳星;總經理:王金福。
公司在尼勒克胡吉爾台-塘壩一帶擁有9個勘查許可證,總面積217.02K㎡,自2005年以來公司投資上億元對新疆伊犁州尼勒克部分地區煤炭資源開展了大量的勘探工作,經過幾年大規模的地質勘查工作,為該地區煤田總體開發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依據,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目前在公司勘探區獲得地質儲量近5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