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華網什麼時候成立
新華網的前身是新華通訊社網站,2000年3月改名為新華網,同年7月全面改版,並啟用新域名。
新華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主辦,為中國最重要的官方網站之一
② 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屬於什麼單位
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新華通訊社管理的中央企業。新華網是由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部署,新華社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
新華網2010年轉企改制,實行公司化運作體制機制。目前新華網正在努力奮進,向著建設符合現代全媒體業態要求的國際一流網路媒體、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新型互聯網文化企業邁進。
2016年10月28日,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該公司A股股本為20761.1744萬股,本次上市數量為5190.2936萬股,發行價格為27.69 元/股,發行市盈率為22.99倍。
(2)新華社成立集團公司擴展閱讀:
新華網特色:
1、網站規模最大、權威發布最多、原創新聞最多,新聞圖片最多,內容涵蓋最廣,外語語種最多,地方頻道最全,重大報道最快。
2、是中國最權威的網上中外文新聞發布平台受權發布中央政策、法規及各類重大新聞信息;
3、依託新華社遍布國內外的150多家分支機構,第一時間報道世界各地熱點新聞;
4、新華網已從單一媒體快速發展為多媒體;
5、閃亮登場的「焦點網談」欄目追蹤新聞熱點,關注百姓生活;
6、新華網技術平台先進,獨享接入互聯網帶寬,搜索引擎功能齊全;
7、提供多元化網路服務新華網已形成以新聞中心、專題、視聽、動漫為主體的新聞區,以財經、體育、科教、IT等為主體的專業頻道區,以焦點網談和發展論壇、統一論壇為主體的訪談區,以簡訊、汽車、房產等為主體的服務區,以政府在線、VIP專區為主體的政務區。
③ 新華社什麼時候成立的
新華社成立於1931年11月7日。
1931年11月7日,新華社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最早的新聞機構。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國的國家通訊社,法定新聞監管機構,同時也是世界性現代通訊社。
新華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的重要宣傳輿論機構,從誕生起就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肩負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發揮喉舌、耳目、智庫和信息總匯作用,為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華社的職能:
1、是傳統形式的報道。主要是公開報道(包括通稿、專線稿、專稿)和參考報道。
2、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在新技術條件下興起的網路、信息和音頻、視頻、手機簡訊等報道。
3、是社辦報刊。這三種形式的報道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在正確引導國內輿論、積極影響國際輿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 新華傳媒與新華社是一個公司嗎
你好,首先該兩家並非同一機構。
新華社不是公司,全名為新華通訊社,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通訊社機構。
新華傳媒前身繫上海時裝(集團)公司,1993年9月始進行股份制改組,將原公司凈資產折為國家股3000萬股,經同年10月至11月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時總股份5000萬股。
⑤ 「新華社」「中新社」是屬於黨營還是國營它們是由中宣部主管的嗎他們的社長是怎麼任命的
理論上是國營,實際上都是黨管。
當然是中宣部管。
社長屬於部長級,人選要由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內部討論通過。
⑥ 新華社旗下剛成立的什麼財經媒體集團
中國中央電視台(簡稱央視;英語簡稱CCTV),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視台。中國中央電視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視台,1958年5月1日試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電視台,1978年5月1日更名為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是中國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是黨、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國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是當今中國最具競爭力的主流媒體之一,具有傳播新聞、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是全國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在國際上的影響正日益增強。中央電視台現為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內設16個副局級中心(室),包括辦公室、總編室、人事辦公室、財經辦公室、機關黨委、新聞節目中心、海外節目中心、社教節目中心、文藝節目中心、廣告經濟信息中心、體育節目中心、青少節目中心、網路傳播中心、技術管理辦公室、技術製作中心、播出傳送中心;有3個直屬處級單位,包括監察室、審計處、中國電視報社;以及新台址建設工程辦公室(臨時機構)。中央電視台的直屬單位包括: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1983年10月18日成立,國家級電視製作專業機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1993年劃歸,拍攝製作紀錄影片,並為台承擔節目製作;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台科影製作中心),1995年劃歸,拍攝科教影片,並承擔台節目製作,生產動畫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1984年成立,為中央電視台全資公司,業務包括影視製作、節目銷售、網路傳播、廣告營銷、旅遊開發、市場調查、實業開發等;中央衛星電視傳播中心,1995年成立,負責衛星加擾電視運營;中央數字電視傳媒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負責中央數字付費電視平台運營,負責中央電視台付費電視頻道的市場化運營;中國愛樂樂團,2004年劃歸,為國內一流樂團。此外,中央電視台開辦有「央視國際」網站、《中國電視報》和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刊物《電視研究》、《現代電視技術》等,擁有國內最大的廣播影視音像資料館(與廣電總局共建)。中央電視台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電視傳播為主業,電影、互聯網、報刊、音像出版等相互支撐的多媒體宣傳、廣告經營和產業拓展的多元化經營格局。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創建於江西瑞金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在延安改為現名。70多年來,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新華社的職能逐步加強和拓展。新時期新華社主要擔負著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國家通訊社、消息總匯和世界性通訊社的職能。履行上述四項職能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圖表通稿、專線稿、專特稿,國內、國際參考報道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在新技術條件下興起的網路、信息、音頻、視頻、手機簡訊等業務;三是社辦報刊。 新華社現有工作人員13,000多人。總社設有11個管理職能部門、10個采編職能部門、20個直屬單位。在全國除台灣省以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設有33個分社,在全國20個大中城市設有支社或記者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設有分支機構;在香港、墨西哥城、內羅畢、開羅和布魯塞爾設有亞太、拉美、非洲、中東、歐洲5個總分社,並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社。 中央電視台的資金大部分源於廣告收入,按照國家財政部給予的包干優惠政策,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努力創新,節目質量不斷提高,收視份額基本保持在全國收視市場的30%左右。同時充分重視收視市場和廣告市場的調研,堅持「以客戶為中心 「,實施」抓大不放小「的方針,廣告營銷服務專業規范,市場反饋良好,企業廣告投放踴躍。中央電視台廣告收入基本上也保持在全國電視廣告收入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央電視台廣告創收的持續、大幅度增長,從另一個側面充分證明了近些年來堅持宣傳改革、欄目和節目創新的成效。12年來,中央電視台每年11月對來年第一套節目黃金段位廣告招標。目前該活動已成為企業界對來年經濟發展預期的展示,因而被經濟分析人士評價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風向標「。2005年11月18日成功進行了2006年中央電視台黃金段位廣告招標,招標總額達58.69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從1999年以來,中央電視台的收入年年遞增,每年躍上一個新台階。 1999年為51.2649億,2000年為57.4241億,2001年為60.9977億,2002年為70.4179億。2003年開始採用國際通行的統計方法,納入企業收入,全年總收入為102.2772億元(事業收入81億元、企業收入21億元)。2004年總收入約為112.05億元(事業收入約87億元、企業收入約25億元)。2005年總收入達124億元(事業收入94億元,企業收入30億元)。「十五」期間,中央電視台累計上繳國家稅費30.9億元,廣電總局56.3億元,兩項合計87.2億元,為廣電事業發展和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新聞信息報道是新華社的中心工作,目前,新華社已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新聞信息發布體系,每天24小時不間斷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種文字,向世界各地播發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網路、手機簡訊等各類新聞和經濟信息產品,用戶總數達數萬家。新華社日均播發文字新聞信息稿11,000多條,圖片900多張,音視頻新聞20餘條。互聯網用戶可通過新華網,瀏覽新華社每天播發的采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新華社的經營工作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新華社對一些部門和國內分社採取了經費包干、自收自支的經濟政策,鼓勵各單位以創收補貼經費不足,各部門、各單位、各分社紛紛興辦經營實體,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從事的經營項目五花八門,有的單位搞旅遊開發,有的稿出租公司,有的搞酒業開發、時裝模特表演,經營項目涵蓋了服裝百貨、休閑娛樂、餐飲服務、食品交通、農業種植等,攤子鋪得很大,經營實體最多時達600餘家。由於管理不規范,隨意性大,「毀牌」現象時有發生。又由於資源被嚴重肢解、難以形成整體優勢,以及經營隊伍膨脹、人員良莠不齊,導致一些經營實體經濟糾紛不斷,既損害了新華社的形象和聲譽、影響了新華社職能的履行,也影響了新華社事業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完成黨和人民賦予新華社的歷史使命,集中精力履行新華社的四項職能,在維護自身形象的基礎上,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求得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新華社黨組根據新時期的主要職能和經營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對全社經營管理的方針政策作了根本性調整:明確了新華社的整個經營工作主要是營銷新聞信息產品、發展有效用戶;對那些與新聞信息報道無關的經營實體,除了既符合國家法規政策,又能為新聞信息事業發展積累一定資金的外,首先從有「毀牌」行為、管理混亂和虧損的入手,對經營實體進行徹底清理整頓。 2O02年下半年,新華社正式拉開了這項工作的帷幕。至2005年底,新華社的經營實體已從437家減少到70家,共撤並停辦經營實體367家。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近5年的實踐中,新華社的經營工作圍繞履行四項職能,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努力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增強投入產出觀念,實現了經營結構的歷史性轉變,與新聞信息產品營銷及其他各項工作實現了良性互動,贏得了兩個效益的統一。「十五」期間,全社累計實現經營利潤比「九五」增長68%;其中新聞信息產品營銷利潤所佔比重由「九五」末的三成上升到「十五」末的近八成。
⑦ 新華社哪年成立﹖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成立於1931年11月7日。是中國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是涵蓋各種媒體類型的全媒體機構。
新華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1937年1月在陝西延安改新華社標識為現名。
⑧ 新華社的全稱是什麼
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通訊社。全稱「新華通訊社」。其前身是紅色中華通訊社,1931年11月7日於江西瑞金成立,和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合而為一,兼有新聞通訊社和報社的雙重作用。它負責向各根據地播發新聞,溝通互相之間的聯系;向國民黨統治區傳送新聞,打破國民黨對根據地的新聞封鎖;抄收國內外通訊社的消息。最初為隔日,後改為每天播發一次新聞。1933年3月建立專門的新聞收報台,並逐步發展了通訊員網。1934年10月,因長征停止向外發稿。1936年1月恢復各項業務。
1937年1月,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新華通訊社,社址在延安,同時建立了第一個分社——西安分社。1939年初,新華社與《新中華報》分離,成立獨立的編輯部,受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領導。1941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各地報社的通訊部門一律改為新華社分社,形成統一的通訊系統,重大消息由總社發布。新華社成為中共中央指導各地工作的有力工具,中共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各地情況的交流,很多是通過新華社進行的。
1946年春,新華社總社擴大改組,成立了五個部,還在重慶、北平(今北京)、南京等地建立分社。解放戰爭開始後,又在解放軍部隊中設立分、支社系統。1947年4月起,總社大部分人遷到河北涉縣,其餘隨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此時由於黨報停刊,新華社一身多任,成為傳播中央聲音的主要渠道。同時增設了對國外的英語口播,還向布拉格派出了第一個駐外記者。1948年,新華社在布拉格,倫敦建立了分社。同年4月下旬,新華總社隨中共中央遷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與轉戰陝北的新華社工作隊會合。到1948年10月,新華社總社已有七百五十四人,每日抄收電訊二十萬字,發稿近三萬字,出版四種刊物。1949年3月,新華社總社遷入北平。先後擔任過新華社領導人的有楊尚昆、任質斌、向仲華、博古、廖承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華社成為國家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