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神榜到底是什麼東西
封神榜是《封神演義》中的一件靈寶,是元始天尊煉制的,姜子牙上昆侖山時元始天尊命南極仙翁將封神榜交付給姜子牙,並命其在岐山建造封神台,台上張掛封神榜。
用以分封天庭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如:管領三山正神炳靈公(黃天化),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崇黑虎),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聞聘),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崔英),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蔣雄)等。
(1)信崇集團擴展閱讀
後來拍攝成電視劇《封神榜》上部:38集;下部:40集。講述殷商王朝已漸漸走向終點。一切皆以祭祀女媧娘娘為肇始,時殷商紂王拜祭之時為女媧娘娘的美貌所攝,不禁觸動,遂寫下輕佻詩詞。
此舉觸怒女媧,於是派出千年狐狸精前往殷商禍亂朝綱,斷其龍脈。不久,紂王聽信崇侯虎讒言,執意命冀州侯蘇護之女妲己入宮。
途中狐狸精暗中調包,假扮妲己入宮,遂與朝中奸臣禍亂內外,豎炮烙、修蠆盆、掘酒池、圍肉林,任人為奸、陷害忠良,致令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四方諸侯群雄並起。
時西伯侯之子姬發指天立誓,討伐商紂。朝代更迭的車輪自此而動,凡人天神紛紛捲入其中,書寫出一部浩浩盪盪的封神榜。
2. 義和團帶有宗教色彩么
准確的說義和團帶有迷信色彩,宗教可以幫助人,迷信可以害人。宗教和迷信不一樣,但是宗教信徒成為宗教狂就和迷信沒什麼兩樣了,比如歐洲中世紀的天主教和現在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都有迷信色彩。
我們看一下義和團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他們不是什麼好人:
一,義和團的起源
在當時的中國能夠進入內陸地區的只有傳教士,而義和團運動仇恨的一個重要目標正是教會組織。教會在中國吸納教眾引起了當地人的很大不滿,這裡面固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傳教者中間良莠不齊,不過就以幾個傳教士的能力,又能做出多少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呢,為何能夠掀起這么一場巨大的排洋風潮?
回顧當時發生的「教案」,絕大多數並非利益沖突,而是思想沖突,當時的中國人指責洋人的宗教是宣揚「無君無父」,還有婦女若是信教則被視做「傷風敗俗」之事。比如1875年元月,荊州教案,旗營婦女誦經,被其夫逼殺。
中國古代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的對立是造成後來仇洋情緒泛濫的根源。除此之外,當時人們的無知和愚昧也是造成這種敵視情緒的重要因素。比如通過自己的想像虛構一些現在看來極其荒謬的「洋鬼子罪行」:
(洋)銀必取中國人睛配葯點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國人死,無取睛事,獨中國人入教則有之。……(洋人)能咒水飛符,攝生人魂與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婦女發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樹上,咒之,攝其魂為耳報神,……甚或割女子子宮、小兒腎子,及以術取小兒腦髓心肝!(《反洋教書文揭帖選》9頁)
(北京西什庫教堂)牆壁,具用人皮粘貼,人血塗抹,又有無數婦人赤身露體,手持穢物站於牆頭,又以孕婦剖腹釘於樓上,故(義和團)團民請神上體,行至樓前,被邪穢所沖,神即下法,不能前進,是以難以焚燒。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內,專用邪術傷人,固難取勝,反多受傷。(《庚子記事》28頁)
在當時廣為流傳的義和團揭帖中記載了眾多類似這樣的控訴洋教的文字,經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們不會相信這一套,不過當時的義和團自己也到處開壇做法,人們自然深信不疑。
義和團運動於90年代後半期起源於山東和直隸,以「練拳」為名組織起來,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東冠縣梨園屯拳民起義,使義和團運動迅速興起,從山東發展到直隸,並於1900年夏進入北京天津。
二,義和團的興旺
如果說這種極端情緒只是在民間的話,那還不至於惹出什麼大麻煩。不過很不幸的,這股力量捲入了一場更加巨大的政治斗爭之中並被迅速催生成更為可怕的政治運動。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通過政變重新實行訓政。但慈禧對於屢屢反抗自己意願的光緒皇帝仍然非常不滿,打算另立新君,不料各國公使都喜歡光緒的開明,聯合起來反對,慈禧只得作罷。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群臣,宣布封端郡王載漪之子為皇子,再次試圖廢光緒,兩天之後,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等1200餘人發電報反對廢立,稱「各國有調兵干預之說。」慈禧一心要廢光緒,但又被洋人打得怕了,就在此時,端郡王向其推薦了義和團,說他們可以到槍不入,不畏洋槍洋炮。
義和團原本在山東聲勢最為浩大,原因就是山東巡撫毓賢縱容當地義和團攻擊教會,直到後來他們闖了禍(殺死了洋人),惹的外國公使問罪,清廷才罷了毓賢的官,將其召回京城,改派袁世凱去當山東巡撫。袁到了山東後毫不留情的.,當地拳民紛紛逃往直隸京津一帶。再說毓賢到了京城,到處向王公大臣們吹噓義和團的刀槍不入。當時京城中頑固派勢力的代表端郡王、庄親王和大學士徐桐如獲至寶,鼓動慈禧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說起這個徐桐,後來魯迅曾說他「只知道世界上有英格蘭、法蘭西,卻不知葡萄牙、西班牙,認為那是洋人要得太多不好意思了,所以才編出來的」,而這位徐中堂正是後來義和團的實際指揮者。
2 義和團的真相——籠罩中國一百年的陰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慈禧派軍機大臣趙舒翹等前往涿州、良鄉宣撫義和團。該月二十日深夜,有人送了一份洋人的照會給榮祿,要求慈禧立刻歸政於光緒。二十三日,清廷召開會議,決定宣戰。後來慈禧才發現原來那份照會是假的,是端郡王為了讓自己兒子當皇帝所使的激將法,但為時已晚。次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門大街被殺。清軍及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及西什庫教堂。二十五日,清廷正式下詔與各國宣戰。六月起,義和團大規模進京,其強盜本性才真正暴露出來。搶教民之財物是常事,坐地賣所搶之物亦有之。他們稱"所燒皆奉教之家,並未延及良民。"(《庚子記事》第13頁)在義和團的邏輯中,凡是信了教的中國人全都該殺。7月15日開始,義和團進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三天後陳澤霖又帶2500名新軍加入;到20日,義和團用炸葯包炸毀圍牆攻入,殺死了所有做最後抵抗的修女,然後對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燒,只有五十人從窗口逃出;加上被陳澤霖帶回北京的、被義和團賣為奴隸的、夜間逃出的,只有五百人倖存。
義和團把傳教士稱為「毛子」,教民稱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用洋貨」……者依次被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統統在嚴厲打擊之列。他們經常隨便找一家大戶人家,指其「里通外國」,然後沖入家中洗劫一空。因為義和團仇視一切育洋人有關的東西,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對開明官紳,維新派人士,義和團更是明言打殺,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等,所有師徒,均不饒放」。
由於義和團是「奉旨造反」,其威勢無人能匹,他們甚至膽大到沖進紫禁城去捉拿光緒這個「頭號賣國賊」,結果被慈禧罵了出去。其他大小官員,外國使節,更是不放在他們眼中。本來洋務大臣李鴻章也是義和團的目標,不過他倒是有先見之明,提前討了個兩廣總督的差事避難去了,直到後來慈禧逃出京城之時下旨讓他全權負責收拾殘局。
三,義和團的衰亡
義和團的衰亡可以說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們「刀槍不入」的神話在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約20000人的「八國聯軍」面前徹底破滅了。可笑的是,八國聯軍已經打來了,義和團卻還仍然熱衷於燒教堂、殺教民的運動,甚至於為了保私仇,天津的義和團還從背後攻擊正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清軍聶士誠部。
六月十二日,慈禧調兩廣總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辦理對外交涉。十八日,八國聯軍陷天津。二十七日,主和派官員許景澄、袁昶奏劾大臣信崇邪術,誤國殃民。七月初四日,慈禧將許景澄、袁昶處死。十七日,又將同樣為主和派的徐用儀、立山、聯元處死。二十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次日,慈禧與光緒帝出北京西奔逃走。
這場運動最終以簽訂辛丑條約告終,四億五千萬中國人每人為義和團陪一兩銀子,同時俄國還趁機佔領了東北。
四,後世對義和團的看法
鄒容在其著作《革命軍》中說「有野蠻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蠻之革命有破壞,無建設,橫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時代,如庚子之義和團,義大利加波拿里,為國民添禍亂。」
魯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說:「清光緒中,曾有康有為者變過法,不成,作為反動,是義和團起事……」。
蔡元培在1916年說:「滿洲政府,自慈禧太後下,因仇視新法之故,而仇視外人,遂有'義和團'之役,可謂頑固矣。」(《華工學校講義》)
李大釗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論文《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7月1日)中說:「時至近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滅之氣象腐化世界。」
陳獨秀在發表在《新青年》上的《克林德碑》一文,更是全面分析了義和團運動在五個根本方面反時代潮流的特徵,陳獨秀最後總結說:「照上列的事實看起來,現在中國製造義和拳的原因,較庚子以前,並未絲毫減少,將來的結果,可想而知。我國民要想除去現在及將來國恥的紀念碑,必須要叫義和拳不再發生;要想義和拳不再發生,非將製造義和拳的種種原因完全消滅不可。 現在世上是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向共和的科學的無神的光明道路;一條是向專制的迷信的神權的黑暗的道路。我國民若是希望義和拳不再發生,討厭克林德碑這樣可恥的紀念物不再豎立,到底是向哪條道路而行才好呢?」
3 義和團的真相——籠罩中國一百年的陰影
甚至於,聞一多談到自己從支持國民黨到支持共產黨的轉變時說,因為蔣介石1943年出版了《中國之命運》一書,要大力弘揚八德四維等中國傳統文化,他這樣寫道:「《中國之命運》一書的出版,在我一個人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簡直被那裡面的義和團精神嚇一跳,我們的英明的領袖原來是這樣想法的嗎?五四給我的影響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向五四挑戰,我是無論如何受不了的。」(《八年的回憶與感想》)
可見就在義和團之亂的幾十年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者們對於義和團的認識有著驚人的相似。
3. 門有車馬客行的作品鑒賞
《門有車馬客行》,樂府舊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皆言問訊其客,或得故舊鄉里,或駕自京師,備敘市朝遷謝,親戚雕喪之意也。」西晉武帝末年,陸機和弟弟陸雲離開江南家鄉,北上洛陽以求取功名。不久,晉武帝去世,圍繞權力的再分配,統治集團內部各派系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陸機沉浮於這種復雜的環境中,備感仕途艱險、人命危淺,由此也常常生發出懷念故鄉親友之情。這首詩雖沿用樂府古題,但反映的卻是陸機自己的感情。
詩的開端六句,交代有客自故鄉來,詩人急忙出門迎接。首句點應詩題。「念君」二句,以故鄉客口吻點明作者離鄉時間之長,以故鄉客遠涉而來暗示他們之間的關系並非一般,為下文的問訊作了鋪墊。「江湘」,偏指長江,因從江東至中原無須經湘江,詩人此為協韻而已。「濡跡」,涉江時沾濕的足印,二字概寫故鄉客行旅的艱辛,起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投袂」兩句,刻畫詩人迎接故鄉客的急切狀態,神情畢肖,透過這毫無斯文氣的動作描寫,讀者可以聯想到詩人平素對鄉音的殷切企盼。
接下來「拊膺」二句,寫詩人見到故鄉客的激動情態。詩人連用「拊膺」「攜」「掩淚」幾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創造出一種極端傷痛的氛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那積抑已久的悲情。重情是魏晉思潮的一大特徵,由於個人意識加強,魏晉文人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有了更敏銳更強烈的感受;在情感的表達上,也沖破了漢儒「溫柔敦厚」、「哀而不傷」詩教說的抑制,敢於盡力宣洩。陸機不僅在理論上首標「詩緣情」之說,而且在創作上大力實踐之,他「觀尺景以傷悲,俯寸心而凄惻」(《述思賦》),往往盡最大的努力來強化自己的感情。「拊膺攜客泣,掩淚敘溫涼」,不正是這種創作傾向的流露。
「借問」八句,寫親友零落,桑梓傾覆的慘淡現實。重逢鄉親,自然就要問訊故鄉親友的情況。而世間最牽動人心的,莫過於親友的存亡問題,譬如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的八十歲老兵,他「道逢鄉里人」,最掛念的也是「家中有阿誰。」「惻愴論存亡」,同樣真切地表現了陸機的這種心情。然而,答案卻令人黯然神傷。「親友多零落」六句,展示了一幅極其慘淡的圖景:親友大部分零落了,有德望的老人則全死光了;昔日豪華壯麗的官府殿堂傾頹殆盡,或淪為雜草叢生的荒丘,或淪為商販出入的集市;放眼望去,郊原墳冢壘壘,松柏郁蒼。六句詩,「親友」兩句和「墳壟」兩句形成相反相成的強烈比照,「市」與「朝」,「城闕」與「丘荒」,也對比鮮明。這都體現著作者巧妙的藝術匠心,只有通過這種對比組合,才能創造出滄桑陵谷的氣氛和驚心動魄的感染力。
結尾四句,詩人把親友零落、生命短促的現實痛苦升華為對整個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悲嘆感傷。「道」,此指自然規律。信,確實。「崇替」,衰亡,滅亡。「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長」——宇宙間萬靈萬類終歸要走向衰亡,人又豈能獲免!著一「信」字,更見沉痛。既然人的衰亡是宇宙之必然,那每個人都在劫難逃了,零落者的今天,便是「我」的明天,於是詩人便在一曲欲解不能的傷嘆中收束全詩:「慷慨惟平生,俯仰獨悲傷。」惟,思。「俯仰」二字突現詩人敏感的時間意識,與悲傷縈懷、感慨淋漓的氣氛相吻合,更易產生「每讀一過,令人輒喚奈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