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有多少人姓鄒鄒姓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哪裡
zōu鄒
姓
姓氏鄒〔 鄒 〕
拼音zōu
人口約 45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68位。
位於方姓之後,熊姓之前。
鄒姓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最新 68 2018年 68 2014年 71
2013年 71 2007年 69 2006年 70
1995年 67 1987年 67 1982年 74
明朝 61 元朝 94 宋朝 96
北宋 35
鄒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鄒姓名人明星
鄒俊百
鄒志晨
鄒姓郡望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州)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並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鄒姓堂號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省境內遷至范陽(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西漢鄒仲俊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以邑為氏及以國為氏鄒姓的總堂號為范陽堂。
東魯堂:據鄒氏宗譜記載:漢武帝時,仲俊公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與大將軍衛青大破匈奴於涿鹿城,晉秩賜封東魯侯,東魯是鄒氏仲俊的封地,東魯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騶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騶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鄒姓姓氏源流
一、鄒(鄒)zōu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鮮、回、水、苗、土家、布依、紇佬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說文》雲:「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後以為氏。帝顓頊之後所封。」「邾婁」促讀而為「鄒」,曹姓國,故此當以國為氏。系出曹姓。
2、鄭樵則雲:「子姓,宋湣公之後。正考父食邑於鄒,生叔梁紇,遂為鄒氏。其地今兗州鄒縣是也。」此以邑為氏,系出子姓。望出范陽。春秋時齊有鄒衍、鄒忌;漢代有鄒陽;唐代有鄒游;金代有鄒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鄒迪光;清末有鄒容。
二、鄒
綜合:
台灣台北多此姓。按,鄒為鄒之俗寫,故鄒氏源於鄒姓,今台灣有人分鄒與鄒為兩個姓。
三、鄒(鄒)
鄒姓分布: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3%,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西、山東、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6省鄒姓約佔全國漢族鄒姓人口68%。
鄒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後分封有鄒國(故城在今山東鄒平),子孫以國為氏。
2、系自曹姓。古帝顓頊之裔,春秋時邾子之支庶封於鄒(故城在今山東鄒平東南28里),後滅於楚,子孫以邑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涽公之裔,正考父禽邑於鄒(故城或在今山東高青之舊青城縣),生叔梁紇,遂為鄒氏。
4、西夏人姓。
5、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6、回、土家、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鄒姓名人:
鄒忌,戰國時齊威王之相國,封於下邳,成侯。
郡望:范陽,鄹邑。
變化:亦作鄹。
鄒姓歷史名人
鄒姓古代名人
鄒忌戰國,鄒氏家族在戰國時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說齊威王
鄒衍春秋戰國,亦作騶衍,春秋戰國時齊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陰陽家、士大夫。他學究天人,雄於辯口,號「談天衍」。創五行始終說。「深觀陰陽消息」,藉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移。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卷七十四》說鄒衍著有「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第十》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奭漢朝(前283-205),齊襄王至西漢時期,頻采父之術
鄒陽西漢,西漢散文家,藩王太傅。齊人。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梁,為景帝少弟梁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後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梁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並尊為上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樑王書》。鄒陽是漢代著名文學家,也是雄辯的政治家,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這種文化傳統對子孫後代的發展興盛,無疑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鄒仲俊西漢,西漢上谷刺史、幽州統制,封東魯侯。
鄒牟王西漢,也稱作朱蒙,是古代高句麗國家的第一代王。以高為氏。鄒牟王開創基業,營建城池,發展生產,壯大勢力,合並周圍部落方國,為高句麗國家的興旺發達奠定了基礎。死後被尊為始祖東明聖王。關於鄒牟王的神話傳說,古代文獻《論衡》、《魏書》、《北史》、《三國史記》中均有記載。詳略不同,文采各異。集安市東郊著名的好太王碑碑文一開頭也簡略地記述了這段美好的傳說。實際上,朝鮮學者搞不清鄒牟的來歷,因此將其神話。有許多學者考證其為西漢景帝劉啟執政時期著名的齊國人、文學家鄒陽之後。鄒陽一族就是古鄒國貴族後代。山東膠州《鄒氏宗譜》記載鄒牟是西漢鄒仲俊二夫人所出。
鄒靖東漢末年,籍貫荊州長沙,東漢末年時期的北軍中侯,劉焉之校尉。
鄒全哲唐初,唐初幽州統制。
鄒思道唐朝,諱函字志儒,唐貞觀年間舉孝廉,除江陰刺史,遷杭州刺史。
鄒沨唐朝,字起泓,號綠墅,江西吉水人,唐穆宗年間臨川刺史。
鄒天經北宋,字雲禎,別號阿蠻,行重一,北宋初幽州范陽統制。
鄒天緯唐朝,字雲祥,行重二,唐天祐襲封荊南節度使,屯兵范陽。
鄒望龍北宋,字輝,北宋干德甲子二年錢糧助石守信兵護宋太祖有功授銀青光祿大夫殿前檢校國子監酒兼監察御史。
鄒義甫北宋,太平興國二年登進士,初授河東軍中節度判官,泉州知府,轉授龍圖閣學士與侄子軾卿同寓金陵。
鄒安卿北宋,醇化元年進士,泉州知府。
鄒錫守北宋,字世守名孝先,北宋哲宗年間先後任麻城、泰和縣尹,轉任雲南大理簽判。鄒補之
鄒浩宋朝,常州晉陵人,宋代大臣、詩人,自號道鄉居士。曾兩起兩落,歷吏部、兵部侍郎、寶文閣大學士等職。著有《道鄉集》詩集。
鄒應龍南宋,南宋官員,字景初,泰寧城關水南街人,狀元,官至尚書、參知政事,理宗親書「南谷」兩字送他,並封他為太子少保,開國公。
鄒沨南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將,兵部侍郎。
鄒普勝元末,鐵工出身,元末紅巾軍領袖,天完政權太師,後仍為陳友涼太師。一說他後來戰死,一說他隱姓埋名做了道士,化姓名為何野雲。
鄒應龍明朝,明朝陝西省西安人。嘉靖進士。曾上書揭發嚴嵩父子,言辭激烈,嘉靖帝不久下旨令嚴嵩致仕,將嚴世蕃下詔獄治罪。嘉慶時任雲南巡撫。萬曆年間因得罪東廠太監馮保被罷免,後病死。
鄒守益明朝,江西安福人。明學者,字謙之,號東郭。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師從王守仁,強調「縝獨」、「戒懼」。著作有《東郭集》。
鄒亮明朝,明代學者,工詩文,為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書,著有《鳴珂》、《漱芳》等書。
鄒一桂清朝,江蘇省無錫人,字小山,清代大臣、畫家,累官至禮部尚書。工繪事,尤工花卉,間作山水。著有《小山文集》等。
鄒宏義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始祖。
鄒復勝清朝,清代愛國將領,光緒年間陝甘提督,與老將馮子材並肩取得鎮南關大捷。沒有他率隊及時趕到,炮台就失手。
鄒伯奇清朝,清代科學家,字特夫,廣
鄒魯氏其女為帝嚳之妃。黃帝戰敗蚩尤,千其民於「鄒魯」之地。
鄒丹東漢末期,人物。公孫瓚部下。
鄒湛西晉,文人
鄒文盛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
鄒之有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太子太保錦衣衛東司房掌衛事,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鄒元標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三君」之一。
鄒崇漢清朝,湖北公安縣人,清朝詩人。
鄒勇夫字愈,生於唐末,原籍固始縣。閩國尚書左僕射協鎮閩疆,加封威武軍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至今仍尊稱他為「開泰公」。
鄒伯元(伯原)初授淮安知府,景德三年(1006)任太子太傅兼春坊侍讀,(1021)敕誥命御史。
鄒政(1425-1506),別號淳溪,明英宗天順年間,參加丁丑科會試,取得會元,被欽點為探花,官至兩廣總督,舉家入籍廣東高州府,居茂西頓梭貴牌,成為貴牌鄒氏開基祖,後代分布高州、廉江、茂名及廣西防城等地。
鄒炳泰(?-1820),字仲文,江蘇無錫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七年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兵部、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事,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中,援古制疏請立國學辟雍。先後督山東、江西學政。屢被貶降。嘉慶中,因林清事變罷官。嘉慶二十五年卒。
鄒姓近代名人
鄒傑(1875-1915),字漢卿,原酉陽後溪鄉長園村鄒家堡人。少年練就一身武藝,好打抱不平,有「力挽狂瀾之志」,蜀軍總司令屬下第四標標統,後被袁世凱殺害,追認為「蜀中先烈」,後代分支有龍潭水、九溪、沿溪木塘、大溪等支系.
鄒容(1885-1905),近代革命先驅。原名鄒紹陶,四川省巴縣人。1903年加入愛國學社,組建中國學生同盟會,寫成著名的《革命軍》一書,倡言反清革命,號召推翻清廷,創建中華共和國,頌揚革命為世界之公理,自稱「革命軍中馬前卒」,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當局的迫害,《蘇報》案發,章太炎被租界當局拘捕,鄒容自投捕房,一同入獄於提藍橋的公共租界監獄。1905年4月3日死於獄中,年僅21歲,辛亥革命後被孫中山追授大將軍.
鄒韜奮(1895-1944),原名恩潤。1895年出生,原籍江西余江,生於福建,長樂縣。中國現代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1921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1922年入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工作。1926年在上海主編《生活》周刊,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創辦生活書店。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遊歐美,並至蘇聯參觀。1935年回國。在上海、香港主編《大眾生活》周刊、《生活日報》和《生活星期刊》,並任上海各界救國會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1936年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為七君子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獲釋。先後在上海、漢口、重慶主編《抗戰》、《全民抗戰》等刊物。1941年皖南事變後,再度出走香港,復刊《大眾生活》。1942年到蘇北解放區。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據他生前的申請,追認為中共黨員。輯有《韜奮文集》。
鄒雲彪民國初年,民國初年孫中山委任福建閩西警備司令,追贈陸軍上將。
鄒鵬振民國,民國第四十四軍中將軍長。
鄒適(1900-1981),廣東佛岡縣人,原國民黨中央委員、廣東省參議員。廣州淪陷後,隨省府遷至韶關,實質是中央派駐華南的特務總指揮,專搞日偽情報工作。出任過西江抗日游擊縱隊司令,授中將銜,總部設在蘆苞,對日偽打擊甚力,偽軍聞風走避,稱之為「高佬鄒」。
鄒殿邦(1895-1993),廣東香山縣人,家族以鹽業起家,16歲就接替父親擔任廣信銀號的掌櫃,因經營鹽業20多歲成為百萬富翁,長期擔任廣州銀業公會主席、廣州市總商會主席,參與過近代廣州不少重大事件。民國時期廣東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鄒殿邦活了99歲,1988年嶺南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時,他兒子鄒至庄陪同年已94歲的鄒殿邦來到嶺南大學校園參加慶典,一時傳為佳話。
鄒平凡偽武漢綏靖公署第29師少將師長,偽第14軍中將軍長,和平救國軍副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後擁兵自重,拒絕國民黨和李先念的勸降,在大漢奸黃大中、胡蘭成等慫恿下在武漢上演了一場短命的「武漢獨立」的鬧劇,成立大都政權13天就垮了,後被蔣介石臨時委任為「武漢守備軍」總指揮和暫編第21軍軍長,9月,第6戰區命令鄒平凡率部集中漢陽蔡甸拆散改編,後被查辦離開湖北。1949年溫州解放,他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後偷渡到日本。
鄒大鵬遼寧遼陽人。解放戰爭時期東北社會部副部長、長春市市長、社會部秘書長。政務院首任情報總署署長、中央調查部常務副部長,文革中迫害致死。
鄒國厚開國少將,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旅長、軍分區司令員、河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省軍區副司令員、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和蟠龍等戰役,為軍隊和公安部隊的建設崇高的貢獻。
鄒衍(1915-),1955年少將,後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
鄒善芳開國少將,河南省光山縣人。曾任商丘軍分區司令員、河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
鄒承魯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人工胰島素的發明人。
鄒雅著名畫家。1938年進延安魯迅美術學院學習,此後在太行抗日根據地搞戰地宣傳工作。解放後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73年任北京畫院院長。1974年到陽泉煤礦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難。
鄒桐河北省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趙城縣犧盟會特派員、太岳區農救總會組織部部長。1942年入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後任中共安澤縣委副書記,太岳二地委辦公室主任、民運部部長。1948年入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學習。建國後,歷任中共唐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開灤趙各庄礦黨委書記兼礦長,開灤煤礦黨委書記,河北煤炭管理局局長,煤炭工業部副部長、顧問。
鄒家尤原國家地質總局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副部長。
鄒炎抗美援朝空軍二級戰斗英雄,1973年在周總理指導下他與另一位戰斗英雄張積慧為空軍副司令員。
鄒洪(1897-1945),國民黨陸軍上將。台灣新竹人,祖籍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其高祖父於道光年間遷居至台灣。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團長、師長、蔣介石南昌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兼辦公室主任、粵漢鐵路警備司令、廣東省保安處處長、新編第二軍軍長、第三十五集團副總司令、粵桂邊區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住所病逝.
鄒若衡雲南「鄒家拳」創始人。早年從軍為蔡鍔侍衛長,後負傷脫離軍界.
鄒家華1926年10月生,上海人,1945年6月在新四軍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2月參加工作。前蘇聯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學院機械製造系畢業,大學文化。前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韜奮之子。
鄒德華1926年生,女高音歌唱家。
鄒瑜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原部長。
鄒爾康深圳特區市委首任秘書長,曾任海南省副省長。
鄒爾均廈門特區創建人,原市長、市委書記,省政協副主席。
鄒永鈳晚清民國,政治人物,文人。
鄒漢勛(1805—1854),清著名學者,湖南新化人,字叔績。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輿地學家,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
鄒姓相關姓氏
鄒屠(鄒屠)、鄒時(鄒時)
4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5戚謝鄒喻,柏水竇章。
6雲蘇潘葛,奚范彭郎。
7魯韋昌馬,苗鳳花方。
丕姓
驃姓
騙姓
毗姓
倗姓
婆衍姓
破丑姓
仆散姓
婆羅姓
匹婁姓
老黃歷
百家姓大全
姓名測試打分
十二生肖
周公解夢
歇後語大全
二十四節氣
三字經
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民間諺語
歷史上的今天
解密生日
萬年歷
地母經
鄒姓學者
鄒建新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鄒冰腫瘤學
鄒繼斌電機與電器
鄒吉軍工業催化
鄒曉庭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鄒建衛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鄒春靜森林工程
鄒海波岩石學
鄒永廖天體物理
鄒翔中葯學
鄒軍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鄒經湘工程力學
鄒統釺自然地理學
鄒薇發展經濟學
鄒建成演算法理論
鄒兵城市規劃與設計
鄒海魁化學工程
鄒惠仙環境工程
鄒桂偉水產養殖
鄒銀生結構工程
鄒定輝水產養殖
鄒雪城電路與系統
鄒思湘臨床獸醫學
鄒欣慶海洋地質
鄒衛華環境工程
鄒恆甫管理科學與工程
鄒驥環境工程
鄒世潔中西醫結合
鄒鈞水產養殖
鄒偉中西醫結合
鄒世昌光學
鄒仲敏放射醫學
鄒捷中管理科學與工程
鄒海東眼科學
鄒綱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鄒北驥演算法理論
鄒宇曉食品科學
鄒憶懷中西醫結合
鄒艷麗系統科學
鄒洪分析化學
鄒國燕環境工程
鄒碧土壤學
鄒志青有機化學
鄒建平有機化學
鄒友峰采礦工程
鄒淑娟口腔醫學
鄒麗雲免疫學
鄒長亮運籌學與控制論
鄒仕洪通信與信息系統
鄒曙明水產養殖
鄒飛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鄒喜華光學
鄒正光有色金屬冶金
鄒莉波中葯學
鄒海峰地質工程
鄒建剛運動醫學
鄒建華光學
鄒旭東電機與電器
鄒建東中西醫結合
鄒豐才臨床獸醫學
鄒姓起名大全
鄒愛明
鄒本成
鄒國芳
鄒興平
鄒學東
鄒濱
鄒建敏
鄒學平
鄒曉丹
鄒連生
鄒躍
鄒慧芳
鄒曄
鄒俊輝
鄒玉花
鄒鳳玲
鄒學英
鄒慶林
鄒德清
鄒曙光
鄒世英
鄒德興
鄒青雲
鄒莉萍
鄒建興
鄒本軍
鄒棟
鄒永興
鄒文勝
鄒旺
鄒霖
鄒振東
鄒建鋒
鄒菁
鄒成華
鄒立偉
鄒德江
鄒敏華
鄒明武
鄒禮禮
鄒生
鄒通
鄒德娟
鄒冬英
鄒桂鳳
鄒美鳳
鄒小蓮
鄒彩虹
鄒躍進
鄒偉光
鄒彩鳳
鄒玉婷
鄒翠芳
鄒軍輝
鄒亞東
鄒培
鄒飛飛
鄒燕玲
鄒忠明
鄒振興
鄒新文
鄒玉輝
鄒益民
鄒標
鄒夢
鄒密
鄒文革
鄒浪
鄒德玉
鄒淑敏
鄒曉飛
鄒國春
鄒鈺
鄒常
鄒人人
鄒沛沛
鄒英華
鄒金霞
鄒繼東
鄒桂萍
鄒金芳
鄒德斌
鄒鳳梅
鄒麗明
鄒新國
鄒保華
鄒家林
鄒小瓊
鄒正文
鄒東平
鄒詠梅
鄒金波
鄒巧雲
鄒均
鄒程
鄒淑紅
鄒小虎
鄒文偉
鄒慶國
鄒躍華
鄒蘭蘭
鄒森
鄒萌
鄒超群
鄒青青
鄒焱
鄒炎
鄒奕
鄒壯壯
鄒婭
鄒嬋
鄒利群
鄒愛蓮
鄒素芬
鄒志東
鄒偉文
鄒玉秀
鄒朝霞
鄒麗群
鄒桂霞
鄒立春
鄒燕芳
鄒亞娟
鄒海斌
鄒紅玲
鄒元
鄒妮
鄒德山
鄒麗玲
鄒華東
鄒曉文
鄒文亮
鄒新生
鄒明海
鄒吉慶
鄒雲波
鄒書華
鄒繼軍
鄒衛兵
鄒繼文
鄒本強
鄒廣明
鄒高峰
鄒正豪
鄒雅
鄒蔚蔚
鄒楓
鄒品品
鄒沖
鄒筱筱
鄒連華
鄒秋霞
鄒靜靜
鄒偉林
鄒志武
鄒鳳蓮
鄒秀清
鄒家興
鄒文祥
鄒秋梅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任袁柳,酆鮑史唐。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樂於時傅,皮卞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舒屈,項祝董梁。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鍾徐丘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萬支柯,昝管盧莫。經房裘繆,干解應宗。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牧隗山谷,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
甯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景詹束龍。葉幸司韶,郜黎薊薄。印宿白懷,蒲邰從鄂。索咸籍賴,卓藺屠蒙。池喬陰郁,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郤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溫別庄晏,柴瞿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歐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荊紅。游竺權逯,蓋益桓公。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於單於,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鍾離宇文,長孫慕容。鮮於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晉楚閆法,汝鄢塗欽。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歸海,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況後有琴。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商牟佘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終。
Ⅱ 東晉十六國中的十六國都有哪些國家,有多少皇帝
十六國分別是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
成漢有5個皇帝,前趙有6個,後趙有6個,前涼有8個,後涼有4個,北梁5個,西涼3個,南涼3個,前燕3個,後燕7個,南燕3個,北燕3個,前秦6個,後秦3個,西秦4個,夏3個。
一、成漢
1、國家介紹
成漢(304——349)是十六國之一。
西晉末年,天災人禍橫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特率領難民起兵反晉。297年,李特率領關中流民團南下漢中。
李特之子李雄於304年攻下成都,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
334年,李雄病死,遺命其兄之子李班繼位,數月後李雄之子李期殺李班自立。338年,李驤之子李壽又殺了李期自立為帝。
347年,東晉的執政桓溫率兵攻打成漢,李勢投降,成漢的殘余勢力在2年後也被東晉徹底消滅。
2、皇帝介紹
成武帝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羅氏,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304年―334年在位。
李特在四川起兵時,被封為前將軍。303年李特喪身沙場,秦文王李流收拾殘兵敗將,接管其部,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
李雄帶兵打敗晉建平太守孫阜,大獲全勝,聲勢復振。李流病死後,將軍權交給侄子李雄。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
不久,攻克成都。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改元晏平。314年漢中的楊虎和梁州的張咸也先後投奔了李雄,成國疆土達到最大。
334年李雄頭頂生瘡而死,享年61歲,謚號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安都陵。
二、前趙
1、國家介紹
前趙(304-329),亦稱漢趙,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十六國」之一,是西晉晚期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權。
公元328年,二趙大戰於洛陽城西,劉曜飲酒過量,兵敗被擒,前趙主力被消滅。
329年,後趙軍乘勝西進,前趙太子劉熙棄長安而奔於上邽[guī](今甘肅天水)。九月,後趙石虎攻克上邽,殺劉熙及其文武百官,前趙亡。
前趙5主15年,後趙2主11年。一說漢趙傳3世5主,凡二十六年。
2、皇帝介紹
劉粲(?-318年),字士光,新興郡(今山西忻州市)人,匈奴族。十六國時期漢趙君主,昭武帝劉聰之子。
才能出眾,文武雙全,封為河內王,領兵進入洛陽、殺死司馬模、攻取晉陽。建武元年(317年),冊立為皇太子。太興元年(318年),劉聰去世後,正式即位,年號漢昌。
即位之後,沉湎酒色,耽於游樂,誅殺輔政大臣,處死晉愍帝,將軍國大事全權委託靳准決斷。不久,靳准發動叛亂,歷數罪名後,殺死劉粲,謚號隱皇帝。
三、後趙
1、國家介紹
後趙(公元319——352)是十六國時期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政權,後期改國號為「衛」。歷經七帝,享國三十二年。
319年,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台)自立,稱趙王,史稱後趙。329年石勒滅前趙,次年(330年)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旋稱帝。
太寧元年(349年),石虎卒,其諸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坐大把權,並於350年改國號為「衛」,不久殺皇帝石鑒,並屠殺石氏子孫及羯胡,同時石祗也在襄國稱帝,內戰全面爆發。
351年,石祗被手下大將劉顯所殺,之後劉顯也被冉閔攻殺,後趙最終覆滅。
2、皇帝介紹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㔨(bèi),字世龍,上黨郡武鄉縣(今山西榆社縣)人。十六國時期後趙政權建立者,羯族部落首領周曷朱之子,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奴隸皇帝。
石勒壯健有膽力,雄武好騎射,喜歡儒家文化。跟隨流民帥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馬穎部將公師藩。八王之亂後,投靠漢趙國主劉淵。
重用名臣張賓,以襄國為根據地,消滅王彌、幽州王浚、並州劉琨、冀州邵續、遼西段匹磾的割據勢力,占據幽並冀州之地。靳准發動平陽政變後,正式與劉曜決裂。
光初二年(319年),自稱趙王,定都襄國,西取關中,東擒苟晞和曹嶷,滅亡前趙,南掠晉土,北征代國,令後趙成為北方最強的國家,實行多項措施,推動了文教和經濟的發展。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患病逝世,享年六十歲,謚號明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高平陵。
四、前涼
1、國家介紹
前涼(公元301-376),是東晉十六國中的北方大國,公元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公元313年封西平公、涼州牧,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對前涼發動全面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覆滅。
2、皇帝介紹
張茂(278―325),字成遜,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十六國時期前涼君主,前涼武王張軌之子,前涼昭王張寔胞弟 。
清靜好學,不慕名利。初任平西將軍、秦州刺史。建興六年(320年),兄長張寔遇害後,繼任涼州牧。尊奉晉朝,西控諸戎,東攘劉曜。
太寧三年(325年),去世,終年四十八歲,謚號為成。 張祚稱帝後,追謚成王 ,廟號太宗。
五、北涼
1、國家介紹
北涼(397年——439年或460年)是十六國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遜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401年蒙遜誣男成謀反,段業斬男成,蒙遜以此為借口攻滅段業,仍稱涼州牧,改元永安,因此亦有人以此為北涼立國之時。
北涼都城先為張掖,蒙遜自稱張掖公。412年遷都武威,稱河西王,涼州牧。最強盛的時候控制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
421年滅西涼。433年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
之後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國,444年沮渠無諱病故,弟弟沮渠安周繼任。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殺,北涼遂亡。
2、皇帝介紹
沮渠蒙遜(368年-433年),臨松盧水(今甘肅張掖)人,匈奴族,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涼國君,謚稱北涼武宣王。天璽三年(401年)到北涼義和三年(433年)在位。
張掖臨松(今甘肅肅南東南馬蹄鎮)匈奴盧水胡人。
後涼龍飛二年(397年)四月,因伯父沮渠羅仇、麴粥被後涼呂光所殺,沮渠蒙遜與諸部會葬者萬餘人結盟起兵。是月,與從兄沮渠男成共推後涼建康太守段業為大都督、涼州牧。
天璽三年(401年)五月,沮渠蒙遜用計使段業殺沮渠男成,又聚眾起兵,斬段業。六月,被眾推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
永安三年(403年)七月,與南涼王禿發傉檀聯合出兵進攻後涼;八月,與後秦結盟,滅後涼。
永安十一年(411年)二月,攻佔魏安人焦朗所據姑臧(今武威),遷都於姑臧、稱河西王。此後,與南涼、西涼、西秦連年混戰,時勝時敗。玄始九年(420年)滅西涼。
玄始十二年(423年)二月,遣使入貢南朝宋,受封為都督涼、秦、河、沙四州諸軍事、河西王。後遣使朝貢北魏,受封為侍中、涼王。
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元陵,廟號太祖,謚號武宣王。
六、西涼
1、國家介紹
西涼(400年—421年),河西走廊一帶曾先後產生過五個涼政權,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於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
西涼,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自西漢建武威郡以來名字換了多次,匈奴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佔領後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周圍幾省,史稱涼州。
李廣後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涼王朝, 在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
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次年北涼軍繼續圍攻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就此被北涼攻滅。
2、皇帝介紹
李暠[hào](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自稱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 ,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唐朝李氏認定的先祖。
李暠少年時十分好學,特別擅長文辭。隆安元年(397年),段業自稱涼州牧,李暠被授為效谷縣令,後升為敦煌太守。
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建立西涼政權,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
義熙元年(405年),李暠改元建初,遣使奉表東晉,並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義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謚號武昭王,廟號太祖,葬於建世陵。
天寶二年(753年),李暠十一世孫唐玄宗李隆基追尊其為興聖皇帝。
七、後涼
1、國家介紹
後涼(公元386年~403年)是十六國時期氐族貴族呂光建立的政權。以地處涼州為國號。東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淝水兵敗後前秦瓦解,呂光據有姑臧(今甘肅武威)於386年稱大將軍、涼州牧
。公元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後改稱天王,建立大涼,史稱後涼。統治范圍包括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一部分。
399年呂光卒,子呂紹繼位,庶長子呂纂又殺呂紹自立。401年呂隆(呂光弟呂寶之子)又殺呂纂自立,國勢益衰。403年,呂隆因後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於後秦覆滅。
2、皇帝介紹
呂光(338年-399年),字世明,滑州(今河南浚縣)人,東晉十六國時後涼建立者,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麟嘉八年(公元396年)六月,呂光即天王位,國號大涼,定都姑臧(今甘肅涼州)。
呂光初為前秦將領,屢立戰功,率軍征服西域。前秦因淝水之戰戰敗而國亂,呂光回軍消滅涼州刺史梁熙,入主涼州,遂在姑臧建立政權。
他在收到苻堅死訊後,駐兵割據,自稱使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
386年,復改稱天王,國號大涼,改元龍飛。389年,稱三河王,改元麟嘉。399年,呂光病死,時年六十三歲,廟號太祖,謚號懿武皇帝,葬於高陵。
太祖呂光創立了後涼,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 ,年僅22歲就一戰成名,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
八、南涼
1、國家介紹
南涼(397年—414年)位十六國時期16國之列,鮮卑政權。河西鮮卑禿發烏孤所建,都樂都(今屬青海),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和寧夏一部。
歷三主,共十八年。禿發即「拓跋」的異譯。漢魏之際,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長統率,從塞北遷到河西涼州,被稱為河西鮮卑。
在此居住約兩個世紀,部眾漸盛,務農桑,修鄰好,境內安定。至禿發烏孤時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西北)為中心,勢力不斷發展,初附於後涼呂光。
公元414年,禿發傉檀率軍西掠時,西秦偷襲樂都,南涼滅亡,立國十七年。
2、皇帝介紹
禿發烏孤(?—399年),河西鮮卑人,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建立者,397年―399年在位。後涼龍飛元年(396年)後涼王呂光遣使署征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烏孤不受。
龍飛五年(397年)正月叛後涼,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西平王,改年號太初,即出兵代涼,攻克金城,在街亭打敗後涼將軍竇荀。
明年(398年)改稱武威王。太初三年(399年)因酒後墜馬傷及肋骨,回宮後不久病情加重,後不治而亡,謚武王,廟號烈祖。其弟禿發利鹿孤繼立。
九、前燕
1、國家介紹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時代由鮮卑族貴族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其國號為「燕」。
其全盛時的統治地區包括冀州、兗州、青州、並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歷三世三主,共三十四年。
前燕以其所在地為戰國時燕國舊地,故國號為「燕」。《十六國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襲用之。
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稱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這個稱呼,「慕容燕」成為前燕的專稱。
337年十一月,遼東公慕容皝自立為燕王。342年,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解除了來自中原的壓力,建都於龍城(今遼寧朝陽)。
燕王慕容儁四年(352)十一月,慕容儁稱帝,建年號元璽,遷都於薊(今北京西北)。隨後的幾年前燕平定了北方的局勢。
357年,定都於鄴(今河南安陽北)。前燕幽帝建熙十年(369),枋頭之戰中吳王慕容垂大敗桓溫。建熙十一年(370)十一月,前秦滅前燕。
2、皇帝介紹
慕容皝(297年—348年10月25日),即前燕文明帝,字元真,小字萬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的建立者。
慕容皝勇武剛毅且多有謀略,崇尚經學,熟悉天文。建武初年拜冠軍將軍、左賢王、封望平侯。
太寧末年,慕容皝拜平北將軍,封朝鮮公。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慕容皝嗣遼東郡公,以平北將軍行平州刺史,督攝部內,統治遼東。
咸和九年(334年),慕容皝接連派兵攻殺鮮卑木堤和烏丸悉羅侯。咸康二年(336年)正月,慕容皝堅持趁海面結冰而從海路進攻慕容仁,慕容仁被擒後賜死。
咸康三年(337年)十月,慕容皝聽從封奕的勸告,自稱燕王,建前燕,追慕容廆為武宣王,夫人段氏為武宣後,立世子慕容儁為王太子。
咸康七年(341年),慕容皝獲東晉任命為使持節、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幽州牧、大單於,封燕王。慕容皝「雄毅多權略」,崇尚漢族文化。
其在位期間平定內部叛亂,擊敗宇文部和段部,擊退後趙進攻,破高句麗,威震北方,為日後前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咸康八年(342年),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
永和四年九月丙申日(348年10月25日)慕容皝去世,時年五十二歲。其子慕容儁稱帝後,追謚為文明皇帝,廟號太祖。
十、後燕
1、國家介紹
後燕(384—407年)是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諸燕之一,建立者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後遷往龍城(今遼寧朝陽),全盛時有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大部。
384年,慕容垂在滎陽(今河南滎陽)自稱燕王,建立後燕。初期後燕實力強盛,曾打退東晉、擊敗前秦、攻滅西燕,但後燕在395年的參合陂之戰中輸給了北魏,396年六月,北魏攻下後燕都城中山。
自此後燕被一分為二,一蹶不振。後燕遷都到龍城,此時的後燕內亂不斷,最終在407年被北燕所取代。後燕歷七位君主,共23年。
2、皇帝介紹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一說字道業、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郡棘城縣(今遼寧錦州市義縣),鮮卑族。
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軍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為蘭淑儀。
十三歲隨父征戰,才兼文武,勇猛多謀。慕容皝十一年(344年),參與討伐鮮卑宇文部逸豆歸,從旁攔擊,斬其主將涉夜干,導致宇文部散亡。
慕容儁元年(349年),乘著後趙石虎新喪內亂之機,獻策攻打後趙,為燕王所採納,率軍攻取幽州等地,力勸燕王勿殺降卒,收服人心。
元璽三年(354年),受封為吳王。建熙六年(365年),隨同太宰慕容恪合力攻破洛陽,拜征南大將軍、荊州牧。建熙十年(369年),抵抗桓溫進攻,大敗晉軍,威名大振。
不久,前燕內訌,西投前秦,深得苻堅賞識。次年,前秦滅亡前燕,回到鄴郡,密圖興復。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勸苻堅進攻東晉。
結果,淝水之戰中,前秦慘敗,兵力大損。慕容垂屯據鄖城(今湖北安陸),實力保存。
建元二十年(384年),起兵反抗前秦,建立後燕,次年稱帝。建興十年(395年),派遣慕容寶進攻北魏,慘敗於參合陂。
次年三月,親率兵馬,大敗北魏。四月,因病還師,卒於途中, 時年七十一歲,謚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
十一、南燕
1、國家介紹
南燕(398年-410年),十六國時期慕容氏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398年建都滑台。統治范圍包括今山東及江蘇的一部分,國號為燕。
慕容德原是後燕宗室范陽王。397年,當後燕君主慕容寶於參合陂之戰為北魏所敗之後,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分。398年慕容德於滑台(今河南滑縣)自稱燕王。
次年滑台為北魏攻佔,慕容德率眾向東,攻取青兗之地,入據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400年,慕容德改稱皇帝。405年,慕容德病逝,侄子慕容超嗣位。
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410年二月廣固失陷,南燕亡。歷二帝十二年。
2、皇帝介紹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 ,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孫氏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為其兄,五胡十六國時期南燕開國皇帝。
太和四年(369年),在枋頭之戰中,隨兄慕容垂打敗東晉的軍隊。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立後燕,任命慕容德為車騎大將軍,復封范陽王,居鎮護衛,參決政事。
慕容寶繼位後,任慕容德為使持節、都督冀兗青徐荊豫六州諸軍事、特進、車騎大將軍、冀州牧、南蠻校尉,鎮守鄴城,專統南境。
隆安二年(398年),率眾自鄴城遷至滑台,自稱燕王,史稱南燕。隆安四年(400年),慕容德正式稱帝,改元建平。
義熙元年(405年),立兄子慕容超為太子,同月去世,時年七十歲,謚號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十二、北燕
1、國家介紹
北燕(407年或409年-436年)是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化漢人馮跋建立的政權。
407年,馮跋滅後燕,擁立高雲(慕容雲)為天王,都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仍沿用燕國號,史稱「北燕」。
409年,慕容雲被部下離班、桃仁所殺,馮跋平定政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今遼寧省義縣)。據有今遼寧省西南部和河北省東北部。
436年被北魏所滅。
2、皇帝介紹
北燕文成帝馮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是胡化的漢人。
馮跋為馮和之孫,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西燕亡,馮安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居於長谷。慕容寶時,署中衛將軍,慕容熙繼位後,提升馮跋為殿中左監,後又升為衛中郎將。
慕容熙在位時為政暴虐,且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前曾因事獲罪於其,因此慕容熙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
馮跋、馮素弗、張興等人發動政變推翻慕容熙,擁慕容雲(高雲)為天王。高雲以之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錄尚書事,封武邑公。
409年高雲為近臣所殺,馮跋平定叛亂,自立為天王,改元太平,史稱北燕。
馮跋在位期間,振頓朝政,肅清吏治,勸課農桑,省徭薄賦,設立太學,重視教育。平定內亂,外與柔然、契丹、東晉交好,鞏固統治,維持偏安局面達20餘年。
430年,馮跋病重,命太子馮翼攝理國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為其子馮受居圖謀王位之意,馮跋之弟馮弘於是帶兵進宮平變。倉促間馮跋於驚懼中去世,謚號文成皇帝,廟號太祖。
十三、夏
1、國家介紹
大夏政權是南匈奴屠各種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都統萬城,也是十六國時期最後出現的一個政權。中國古代以「夏」為國號的政權頗多,因此史家又稱十六國時期的夏政權為赫連夏,又稱為胡夏國。
赫連夏政權從赫連勃勃公元407年稱天王大單於算起,到431年北魏(拓跋鮮卑)的屬國吐谷渾俘赫連定止,僅存在了二十五年。
2、皇帝介紹
赫連勃勃(381年-425年),原名劉勃勃,或字敖雲(北魏皇帝拓跋嗣給他取個侮辱性名字「屈孑」,屈孑是卑下之意 ,《晉書》誤作為其表字。 ),匈奴鐵弗部人,十六國時期胡夏國(又稱赫連夏)建立者。
其父劉衛辰曾被前秦天王苻堅任為西單於,督攝河西諸部族。407年,劉勃勃殺沒弈干,並吞其部眾,自立為天王,大單於,國號夏,年號龍升,定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北)。
赫連勃勃為政殘暴嗜殺,狂妄自慢,關中人民受害極深。413年,改姓赫連。418年,乘東晉將領劉裕滅後秦急於南歸之機,攻取長安,在灞上(今陝西藍田縣)稱帝。
不久回師,因統萬宮殿完工而刻石於城南,歌功頌德。425年去世,謚號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於嘉平陵。
十四、前秦
1、國家介紹
前秦(公元350年—394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公元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據關中,稱三秦王,共歷六主,享國四十四年。
370年,前秦滅前燕,擒慕容暐。371年,滅仇池氐楊氏。373年,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公元376年,滅前涼。同年,進兵滅代。前秦統一北方。
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關系,只有東南一隅的東晉與他對峙,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都接受前秦冊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盛時疆域東起朝鮮,西抵蔥嶺,南並川蜀,北逾陰山,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2、皇帝介紹
前秦景明帝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羆,字建業(一作世建),氐族,略陽臨渭(甘肅秦安隴城)人,前秦惠武帝苻洪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繼父位統領部眾,並成功入關,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稱天王,建立前秦,年號皇始。
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後屢次作戰征服其他反抗前秦的關內勢力,更擊敗北伐的晉軍。
永和十一年(355年),苻健去世,時年三十九歲,謚號景明皇帝,廟號世宗(後改稱高祖),葬於原陵。
十五、西秦
1、國家介紹
西秦(385年—431年),十六國之一。隴西鮮卑族(一說屬貲虜)首領乞伏國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肅蘭州西固)。其國號「秦」以地處戰國時秦國故地為名。
最盛時期,其統治范圍包括甘肅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區。歷四主,共三十七年。431年被夏國所滅。
2、皇帝介紹
乞伏國仁(?—388年),隴西人,鮮卑族 ,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司繁之子,十六國時期西秦政權建立者,385年―388年在位。
公元376年(太元元年),乞伏司繁去世,乞伏國仁接替其父鎮守勇士川。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堅任命乞伏國仁為前將軍、先鋒騎。
元385年(太元十年),乞伏國仁逐叛前秦,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兼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年號建義,設置武城、武陽、安固等十二郡,建都勇士城(今甘肅榆中)。
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乞伏國仁去世,謚號宣烈王,廟號烈祖。
十六、後秦
1、國家介紹
後秦(公元384年~417年)是十六國時期羌人貴族姚萇建立的政權。傳三世共三帝,歷經三十四年。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大軍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姚泓舉國投降,後秦覆滅。
2、皇帝介紹
後秦武昭帝姚萇(329 ~393年),字景茂,南安郡赤亭縣(今甘肅隴西西梁家營村紅崖)人。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開國皇帝(384~393年在位)、軍事統帥。羌族首領姚弋仲第二十四子,魏武王姚襄之弟。
年少聰慧,頗有權略,隨從姚襄出征,常參大謀。壽光三年(357年)五月,姚襄與前秦交戰被俘而死,姚萇被迫投降前秦。苻堅繼位後,多次派姚萇出戰,屢建大功。
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國力頓衰,內部瓦解。二十年四月,姚萇隨同苻堅之子苻叡征討慕容泓反叛,戰敗逃奔於渭北馬牧。
羌族和西州豪族以為盟主,稱大將軍、大單於、萬年秦王,年號白雀,史稱後秦。不久,屯兵北地郡,厲兵積粟,以觀時變,羌胡投靠者十餘萬,聯合慕容沖一起反抗苻堅。
白雀二年(385年),苻堅為慕容沖所逼,逃出長安。姚萇遣派兵圍擒苻堅,縊殺於新平(今陝西彬縣)。三年四月,正式稱帝,建都長安。
建初四年(389年),屢次為前秦所敗,進逼安定(今甘肅涇川),親率三萬騎兵襲擊大界(在安定郡與新平郡之間),奪取前秦儲藏輜重,俘虜前秦名將數十人,男女五萬餘人。
建初八年(393年)十月,病重返回長安。十二月,去世,時年六十四,遺詔令太尉姚旻、左僕射尹緯、右僕射姚晃、將軍姚大目和尚書狄伯支輔政,輔助皇太子姚興。
姚興秘不發喪,次年發布死訊,謚號武昭皇帝,廟號太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六國
Ⅲ 為什麼金庸武俠小說中,所有的大事都在少林寺解決呢
《白馬嘯西風》的女主角李文秀,幾乎是金書中最冷門的角色了...
見到蘇普對阿曼深情款款的樣子,李文秀終於知道,就算蘇普小時候跟她做好朋友,他年紀大了之後,見到了阿曼,還是會愛上她的。可是得不到心愛的人,就將他殺死,李文秀做不到。所以李文秀終於答應了馬家駿,要和馬家駿一起回中原去。
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終究是能回到中原的。可是在已經長大了的李文秀心中,中原雖然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她的經歷飽含著夢幻般的寂寞和傷情,卻註定給我們留下一個落寞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