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1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急!
1月5日,遼寧新興佳向美國紐約州法院提交訴狀,起訴納斯達克交易所違反了其規章及其法定訴訟程序,導致該公司聲譽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害並使公司市值縮水2.2億美元。
此事件起源於2011年1月13日,納斯達克市場向新興佳發出退市警告,表示該集團未能及時向納斯達克市場提交有關2010年12月完成的財務重組相關情況。這造成遼寧新興佳股價從每股9美元最終跌至不到70美分。當時,新興佳表示,已經及時提供了所有必要的信息。
在起訴書中,新興佳方面表示,公司通過反向收購在美國上市而受到了納斯達克交易所管理人士的不公對待,同時「程序上有缺陷是武斷與任意地調查,並且匆忙作出決定的」, 「公然帶有歧視性」,目標就是摘牌中國公司。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分析此事稱,按照當前公布的事件起因來看,納斯達克對於新興佳的處罰過程不是非常透明,處罰依據較為模糊,且存在處罰過重的嫌疑,如果新興佳能夠充分地向法官說明上述事實,那麼案件訴訟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在訴訟進行的過程中,新興佳可能被貼上不遵守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法律法規的中國公司群體中一員的標簽,這將非常不利於法官做出公正裁決。
中國企業
在美上市遇難題
此事件的起因是中國企業在美上市所採用的反向收購的方式。反向收購又稱買殼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股東通過收購一家殼公司的股份控制該公司,再由該公司反向收購非上市公司的資產和業務,使之成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而原非上市公司的股東一般可以獲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從而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
李勝茂認為,美國證券市場是以完全披露信息為基礎的,如果新興佳通過反向收購方式上市僅是為了規避上市時的信息披露義務,那麼其就很有可能存在納斯達克指控的違規行為;如果僅是將這種行為當做一種正常的上市途徑,那麼違規的可能性就較小。
新興佳只是大約400家通過反向收購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中的一員。美國證監會2011年6月警告投資者購買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公司的股票,稱它們可能有「欺詐及其他弊病」的傾向,並稱「調查發現數十家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存在會計問題」。
這種曲線上市路線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避免首次公開發行時證券交易所的嚴格審核。此事件也表明中國在美上市企業必須要嚴格遵守美國證券交易市場的法律法規。李勝茂分析,這對今後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路徑將會產生一定影響。
B. 罕見!這家上市公司連續7年財務造假,為何10年間不曾被發現
原因如下:1、審計師喪失職業道德視而不見甚至合謀造假;2、審計程序教條化、程式化;3、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
上述違法事實,有青海中信國安提供的2009年預售策略會議紀要、預售合同、客戶方提供的結算函、青海中信國安銷售部公路運輸客戶資料流水賬、中信國安及青海中信國安出具的情況說明、青海中信國安提供的明細賬、相關人員詢問筆錄等證據證明。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證監會將分別給予處罰。
C. 歌爾股份涉嫌財務造假,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是怎麼樣的
關於科爾這一個股份現在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說它一個股份現在是於一個相應的造假。而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問題,就是說真的要用所造成的一個結果真的是非常的可怕。同時這樣的一個相關的一個上市公司也是被證監會進行一個相應的調查,還要進行法律扣除。如果出現了財務造假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對於相關的一個法律新聞進行一個相對延長,這也是我們大家所能夠進行一個想要了解的一個問題的一個解決辦法了。
同時在一個大公司而言,應該要做的就是保持一個需要那個程序,而在這個時候連誠信都做不到的話,那麼對於一個公司的他們的長遠運行而言,我們可以想像的到也是非常不好的一個事情的。所以說對於現在整體的這樣一個運行狀態而言,我們還是應該進行一個相應的注意,因為只有這樣的話才能夠在根本意義上解決解決這樣一個相關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大家能夠去體會和了解到的一個。道理。
D. 新綠股份財務造假案例核心觀點描述
摘要 你好,新綠股份財務造假案例核心觀點就是:虛構收入和資金流。
E. 2020年之後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20年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比較出名的,應該就是康美葯業,虛增了
F. 財務造假的原因和手段
財務造假也就是會計造假。
一、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它的存在又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腐敗。
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應當找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
(一)造假的內在原因
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
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設「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負責人出於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主要表現在:
(1)為了業績考核而造假 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辦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到會計數據。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包裝、粉飾。
(2)偷稅、漏稅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於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於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點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和不交稅的目的。多見於民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
(3)粉飾業績,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昔日為省優、部優而今已失去競爭優勢、失去市場的企業。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造假。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一番。為了發行股票而造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
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
(4)為獲利而造假
其特點是:調整賬務,虛增虛報利潤,欺詐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強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的范圍內籌措大量資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為公司追逐的目標,對條件不成熟的公司,財務資料做假便成為其首選捷徑。還有的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主管領導,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件。其次,對於那些已經上市但經營虧損的公司,為了滿足增發新股或者配股的條件,提高配股價格,達到從資本市場上撈到更多資金的目的,經常採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投機行為盛行,出現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業績變動不一致,優股不優價,「垃圾股」價不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的心理大於投資,於是他們對「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並不重視,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難以達到降低市場中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功效。
除此之外,股市承擔了企業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企業「包裝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由於公司的治理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為了能長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
(5)為推卸責任而造假
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虧,並將責任歸咎於新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捲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6)貪污盜竊,轉移國家資產
其特點是:出具假憑證,收入不入賬,辦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或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等。多見於管理比較混亂的中小國有企業。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G. 當年藍田股份財務造假
劉殊威,先後任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當她在《上市公司虛假從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一書的寫作過程中,於2001年10月9日開始對上市公司藍田股份的財務報告進行分析。劉姝威認為:藍田股份的短期償債能力很弱,已經成為一個空殼,完全依靠銀行的貸款在維持生存,這是非常危險的。於是,劉姝威寫了一篇短文《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2001年10月26日,只供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領導和有關司局級領導參閱的《金融內參》刊登了這篇600字的短文。此後不久,國家有關銀行相繼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新的貸款。此後引發了轟動全國的"藍田事件"。她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戳穿藍田的騙局,並在收到恐嚇信且被告上法庭的情況下毫不退縮,防止了大量資金繼續陷入那個「黑洞」,其行為不能不說是挽救了銀行,挽救了股民。
H. 股票財務造假索賠幾率有多大
股票財務造假索賠幾率很大,但是因為股份有限公司沒有錢了,即使官司打贏了,也沒有多少錢賠,可能都不夠打官司請律師的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