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經濟生活》角度說明為什麼要推動經濟發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讓城市帶動農村!從髙耗能源轉型走向低碳能源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科技創新與招才引智相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新體系!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我們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緊密合作,力爭使物聯網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說起最近的「喜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兼感知物聯集團總裁劉海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當前站在了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高點上, 十二五 期間,一定要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
這位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的信心,源自過去5年發生的變化 從研究、標准到應用,短短幾年間,從上海到北京,從東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物聯網的熱潮.
物聯網,僅僅是中國過去5年間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
過去5年,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為未來十多年規劃科技發展藍圖,到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行動日程.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5年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碩果累累.
高檔數控機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 5年來,來自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喜報頻傳.
高性能計算機、電動汽車、載人潛水器、重大傳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過去的5年,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發展最活躍的5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
各地各部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短短3年,我們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發企業169家,聚集擁有國際視野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負責人劉毓文告訴記者.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嘗試,折射出過去5年來在許多地方所發生的變化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間,各地紛紛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中華大地上,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回望5年來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不平凡歷程,一系列事實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舉措.
❷ 全柴動力重組
全柴動力(600218)停牌,控股股東安徽全柴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全柴集團」)以及實質控制人全椒縣人民政府回函,全椒縣人民政府近期就全柴集團產權制度改革事宜進行討論。
7年前,還與吉利集團傳過「緋聞」的全柴集團,這一次可能有真的重組消息。記者昨日聯系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柴動力」)了解到,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天集團」)與全柴動力的重組有了進展。 記者 樊立慧
央企要重組全柴集團
一切並不是空穴來風。2009年12月2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的「安徽省與中央企業調整結構合作發展會」上,全椒縣政府與央企——恆天集團簽訂了《全柴集團合作項目合作協議》。
記者了解到,協議的主要內容為:全椒縣政府提供全柴集團資源,與恆天集團共同進行戰略合作,並在土地、稅收等相關方面提供最優惠政策支持;恆天集團充分發揮央企在資本、品牌、產業、營銷網路、政策等方面的優勢,與全椒縣政府合作,共同推動全柴集團加快發展,在3-5年內投資15億元,對全柴集團的發動機等產業進行整合、升級,力爭使全柴集團銷售收入達100億元,並共同努力推動在機動車方面汽車相關產業在全椒縣的發展。
2010年1月13日,恆天集團董事長及總經理等高層領導在全椒縣政府人員的陪同下,參觀了全柴集團有限公司。
雖然之後全椒縣與恆天集團有往來,但雙方卻沒有簽訂具體的協議。而因為傳出重組消息,全柴動力股價在年初出現連續上漲。
誰是央企恆天集團?
很多人對央企恆天集團並不算熟悉。記者了解到,成立於1998年9月的恆天集團,由原國家紡織工業部所屬中國紡織機械 (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紡織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中國紡織機械和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化纖總公司、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中恆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六家子公司組建而成。目前有15家直屬子公司,旗下有上市公司4家。
恆天集團的業務包括機械、紡織、地產等三大主業,這其中,紡織機械業務是恆天集團的核心業務板塊之一,綜合實力在國內紡織機械行業第一,在全球紡織機械領域居於前三名之列。
作為紡織機械行業的大鱷,恆天集團與全柴集團的合作也是有關聯的。成立於1949年的全柴集團位於全椒縣,一直致力於我國內燃機產業的發展。公司核心控股企業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於1998年成功上市,是安徽省內燃機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吉利曾有意全柴集團
其實,曾與全柴集團傳「緋聞」的還有著名的造車民企吉利集團。
早在2003年,市場就出現吉利集團重組全柴動力的傳聞。2003年6月10日,全柴動力發布公告,證實了全柴集團與吉利集團就重組全柴動力進行接觸的消息。坊間傳聞的吉利集團借殼全柴動力上市的消息也似乎更加「篤定」。
不過,接觸並沒有最終的結果,一年後的2004年5月13日,全柴動力公告稱,公司接到第一大股東安徽全柴集團有限公司通知,該公司已終止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公司股份受讓事宜的接洽。
吉利牽手全柴集團不成,此後,也有傳聞分析,主要是因為安徽省內的汽車企業要進行整合。
這之後,江淮汽車要與全柴集團合作的消息不脛而走,不過,也只是傳聞而已。全柴動力董秘徐明余否定了這一說法,「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我們都沒有就此事展開過前期研究,如果整合可能早就整合了。」
最遲10月11日見分曉
不是吉利,不是江淮,全柴集團目前的「緋聞對象」是央企恆天集團。
記者了解到,今年7月22日,全椒縣委副書記、代縣長曹付忠等一行拜訪了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總部與集團董事長張傑、總裁劉海濤等高層領導進行了磋商。
這一次的拜訪有了實質進展,記者了解到,上述雙方就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和全椒縣人民政府經濟合作等項目進行了進一步洽談,洽談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目前肯定不方便透露具體的情況。」昨日下午,全椒縣經濟委員會主任唐陳告訴記者。
「我們從集團獲得的消息,縣政府目前正在進行最後商談。」昨日下午,記者聯繫到全柴動力,前任董秘、目前任公司副總的馬國友表示,「最遲在10月11日前,肯定會有消息。」
❸ 中原工學院的學校領導
陳革,教授,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
張江琳,南京板橋中學校長
張仲民,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
龔毅,鄭州輕工業學院教授
勾志霞,高級編輯,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院長、中原文化藝術學院(籌建)副院長
管登高,博士後,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范玉璋,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教授
曹賢通,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常務副院長 王壹,影視動畫導演,製片人
李靜,模特,第20屆世界超模環球賽全球總決賽冠軍被稱為「全球美皇後」
李恆建,東方衛視主持人,曾在2009年新絲路模特大賽河南賽區獲得亞軍。
王小東,國內知名動畫人,技術顧問,黃科大藝術設計學院特聘導師,河南東鼎動畫工作室創始人、戲曲動漫總導演,中國戲曲動畫研究學會名譽主席。
潘林風,服表081班,模特,第23屆世界超模環球賽全球總決賽「亞洲美皇後」
郭愛群,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記者 李乾元,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師師部作訓科參謀
路錄平,94級,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王瑰曙,湖南省岳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都建成,山東煙台開發區市政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尹春華,安徽省公安廳機關黨委辦公室主任
黃敏鴻,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處長
馬 瑞,新疆自治區國資委監事會副主任
楊武中,河南省政協委員
羅 庚,河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室機械室主任 劉海濤,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兼總裁
張宏宇,通風882班 ,北京王府井廣告有限公司和河南宏宇設備安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仝文奇,機制803班,北京中麗制機化纖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蒙喆,熱821班,鄭州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陳志宏,校傑出校友、鄭州市科慧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明干,寧波博洋家紡公司部門經理
陳劍,寧波杉杉兒童用品開發公司總經理助理
張仲民,機822班,山東金海馬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衛東,紡機912班,長沙科技創新技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牛尚水,安彩集團企劃部部長
王紀偉,2004年畢業於中原工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鄭州樂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史恩恆,1999年畢業於鄭州紡織工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鄭州樂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魏玉平,常州科發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
扈付貴,青島紡織機械股份公司經發部部長
李曉華,香港華飛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濱,深圳市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興付,北京探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 明,恆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動力設備處處長
張帆,浪潮現任協同產品事業部總經理
鄭睿敏,杭州奧通科技公司董事長
唐 華,廈門歐寶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常旭,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張懷軍,湖南衡陽紡織機械廠副總經理
王澤民,湖南邵陽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王曉毅,哈爾濱百瑞環保工程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志輝,吉林釀業集團開發有限公司經理
褚雅雙 ,上海丹締雅紡織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
曹秀成,河南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蒙吉吉 ,鄭州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恆宇,中煙工業公司南陽卷煙廠副廠長
謝 文,中國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
韓保倉,中煙工業公司南陽卷煙廠原料部主任
❹ 張房有的個人榮譽
2007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1月30日舉行。本次評選的標準是「推動力、責任、創新」。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本次盛典。右圖為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房有獲得2007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
張房有稱,今後汽車企業的排名不能只看產量,而應該更看重企業的綜合實力。廣汽的目標是要跟幾大集團並駕齊驅。廣汽集團能不能進入大型集團,讓時間來驗證。
作為廣州汽車工業的掌門人,張房有下一個目標是將廣汽集團推向資本市場,實現上市的願望。
作為一個國企,張房有說,廣汽會考慮組織優質資產上市,不良資產會在適當的時候剝離。用這部分最好的資產去融資,接受資本市場的考驗。通過融到的資金去增加廣汽的活力,擴大發展。這樣,廣汽將走向一個良性循環。
他認為,廣汽改制的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為高速發展的汽車工業注入資金,提供支持,所以要考慮融資;另一方面,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應該把廣汽集團提升到與國際接軌、跟市場接軌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的高度。他表示,上市不是簡單的唯一的功能求資,主要是為了把整個企業推向市場。而改制是前期工作,企業從改制到上市還有個過程,需要時間。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創辦於2000年,主辦方是中央電視台。每年一屆,到當前已經成功舉辦了8屆,2008年是第八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旨在以人物為線索和載體,梳理每一年度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與走向,具有中國經濟晴雨表的作用。 年度 獲獎者名單 2000年度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
中國網路通信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田溯寧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
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宏偉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作義(已故)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
金山集團董事長求伯君
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2001年度 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史玉柱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
香港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寧高寧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
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
北京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裁衛留成
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
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倪潤峰
年度人物大獎 :吳敬璉
公眾人物大獎 :張瑞敏 2002年度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李毅中
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總經理謝企華
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賢足
春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陶建幸
中國一汽集團公司總經理竺延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維迎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李東生
浙江正泰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南存輝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
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
年度社會公益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邵逸夫
年度創新獎: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李東生 2003年度 網易創始人及首席架構執行官丁磊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
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運祥
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發靜
年度人物大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
年度新銳獎:盛大網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天橋
年度社會公益獎:重慶市雲陽縣人和鎮農民熊德明 2004年度 阿里巴巴(中國)網路技術有限公司CEO馬雲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麥伯良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
TCL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李東生
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廣昌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總裁胡茂元
中興通訊董事長侯為貴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憲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年度人物大獎: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
年度新銳獎: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總裁兼CEO馬化騰
年度社會公益獎:中國消費者協會(集體) 2005年度 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厚健
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
網路董事長兼CEO李彥宏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
奇瑞汽車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同耀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穩根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總裁魏家福
年度人物大獎: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
社會公益獎 :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曉義 2006年度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尚福林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家祥
玖龍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建清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
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
蘇寧電器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德康
特別榮譽獎: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
年度創新獎:北京華旗資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馮軍
年度人物公益獎: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哈希·扎西多傑 2007年度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金志國
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總經理王建宙
深圳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列
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房有
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肖亞慶
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李長江
中國博奇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兼CEO白雲峰
投資中國貢獻獎:國際數據集團IDG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
年度創新獎:深圳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列
社會公益獎:青藏鐵路總設計師李金城
年度人物終身榮譽大獎: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2008年度 年度人物大獎:
斯澤夫(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總經理)
陳游標(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十大經濟年度人物:
林毅夫(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馬興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
李寧(李寧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新禮(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蔣錫培(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韓三平(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
王一新(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海南省農墾總公司總經理)
萬捷(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紹勇(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總經理)
盧文兵(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CEO)
年度創新獎:王傳福(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李世鶴(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特別榮譽獎: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高新戰略研究院院長) 2009年度 譚躍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
沈文榮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
曹國偉新浪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梁昭賢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劉積仁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書福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徐留平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總裁
靳海濤深圳創新投資集團董事長
董文標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
年度創新獎:
劉海濤物聯網研究專家
尹衛東科信制葯總經理
年度公益獎:
曹德旺福耀集團董事長
余彭年彭年實業董事長
提名獎:
王信兗州煤業董事長
雷闖「乙肝維權第一人」
❺ 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的成員企業
中國紡織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前身是紡織工業部對外工程公司和中國成套設備出口公司紡織分公司,主要業務是接受國家委託承擔對外援建紡織工程項目。
中國化纖總公司主要以化纖、紡織原料及其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為基礎,集業內經濟、技術、信息咨詢服務、金融資本運作成一體的多元化經營公司。
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負責全國絲綢行業的發展規劃、生產計劃、科研、技改、基建和進口原料組織、分配和經營的管理公司。
中國服裝集團公司主要業務范圍為服裝、服飾、皮革製品、針毛麻織品的生產銷售;承辦服裝展覽、展銷等業務。
中國服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於1998年上市的股份制公司,主要業務范圍為紡織品、服裝、服飾等的生產、銷售及進出口;國內展覽展銷;模特展示演出、服裝服飾文化交流等。
中國紡織科學技術開發總公司是國家科委確認的科技開發型企業,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掌握國內外先進的紡織技術成果,致力於科技成果產業化、商品化,集科技開發、技術交流、經營貿易於一體,為紡織企業技術進步、技術改造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墨西哥紡織有限公司。 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是集團最大的子公司,其資產、銷售、利潤、人員分別佔全集團的89.43%、82.26%、92.32%和98.07%,其所屬全資和控股企業36家,主要生產經營棉紡、化纖、印染等成套設備。其中,經緯紡機為H股和A股上市公司。
中國紡織機械和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創建於1984年,是紡織工業系統成立最早的全國性國營工貿公司,也是全國最大的紡織機械和技術進出口企業。
恆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集團公司為整合內部金融證券業務而新成立的證券投資公司。
恆天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戰略性產業整合、經營和資本運作為主要手段,開展貿易經營及產業投資與創業投資。公司的發展戰略是「高科技、外向型、有限多元化」。公司已形成紡織與貿易、房地產開發與新型建材、生命健康等三大產業板塊。
恆天凱馬股份有限公司屬機械製造類企業,主營載貨汽車、汽車配件、中小功率多用途柴油機、船用及陸用發電機組、機床、工程(礦山)機械、通用機械。恆天董事會
張傑: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任傳俊: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周明臣: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王振侯: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陳天立: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高世星: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劉海濤: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
楊永元: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
孫立實: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職工董事。
石廷洪: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
❻ 為什麼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
不久前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了「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回首過去5年 以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中國攻堅克難,取得了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輝煌成就。
展望未來之路 以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將再創新輝煌,走上科學發展的康莊大道。
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我們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緊密合作,力爭使物聯網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說起最近的「喜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兼感知物聯集團總裁劉海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當前站在了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高點上, 十二五 期間,一定要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
這位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的信心,源自過去5年發生的變化 從研究、標准到應用,短短幾年間,從上海到北京,從東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物聯網的熱潮。
物聯網,僅僅是中國過去5年間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
過去5年,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為未來十多年規劃科技發展藍圖,到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行動日程。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5年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碩果累累。
高檔數控機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 5年來,來自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喜報頻傳。
高性能計算機、電動汽車、載人潛水器、重大傳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過去的5年,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發展最活躍的5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
各地各部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短短3年,我們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發企業169家,聚集擁有國際視野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負責人劉毓文告訴記者。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嘗試,折射出過去5年來在許多地方所發生的變化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間,各地紛紛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中華大地上,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回望5年來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不平凡歷程,一系列事實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舉措。
輝煌背後的隱憂
作為共和國「鋼鐵長子」,鞍鋼集團近年來加大科技創新步伐,有條不紊地調整結構、加強創新,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已佔總產量七成以上。
「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就是從核心技術的 追隨者 變為 引領者 。」鞍鋼股份公司技術中心汽車板研究所所長劉仁東說。
鞍鋼的追求,緣於我國鋼鐵工業所處的尷尬局面 我國是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然而長期以來鋼鐵工業因高耗能、高污染而飽受詬病。鋼鐵產能過剩嚴重,鋼鐵工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一道無法迴避的難題。
鋼鐵工業的尷尬,正是「十一五」收官之際中國發展處境的真實寫照
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而非「創新驅動」階段。而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使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路、生物醫葯、節能環保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尋找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
反觀國內,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總體上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戰略基點和核心要素,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上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軌道。」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說。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指出:「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到了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發展科技,加快構建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才能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進入綠色發展的良性軌道。」
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
「下一輪上海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構建以高端製造、創新驅動、品牌引領、低碳發展為特徵的新型產業體系。」上海市副市長艾寶俊日前透露了上海「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的初步思路。
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個地區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十一五」即將收官,「十二五」行將起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未來5年,是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務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進一步完善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尤其造就一批領軍人才;
「如果說過去5年是 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啟動和全面布局的階段,未來5年就是關鍵時期和攻堅階段。」王元說,「從戰略部署、資源配置、環境營造、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看,未來5年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基礎研究的投入將明顯加大、重大專項投入會繼續增加、越來越多的高新產業群涌現、創新企業和創新型城市越來越多、更加重視科技惠民 專家為人們描述了這樣一幅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圖景。
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到來之際,人們有理由相信:科技進步和創新必將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引領中國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