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太宗的兒子李恪怎麼死的
李恪自小便聰明機敏,被長孫無忌陷害謀反,最後被謀殺致死。只能說生在皇室便有生在皇室的悲哀,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楊廣的女兒,按理說也是出身顯貴。說來這也是位傳奇的皇子,兩歲,便被封為郡王,十歲,便晉升為蜀王,可見李恪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唐太宗也非常偏愛這個兒子,對他的管教十分嚴格。李恪還因為與乳母的兒子賭錢被免去了官職。李世民專門寫了《勸子書》教導李恪做人的道理,告誡他要有治國的胸懷。李恪也都一滴滴記在心裡,自此之後也從未犯過大錯。
而就在這個時候就恰好有把柄送來。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為了和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爭奪家產,誣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禮,直接給了長孫無忌調查房家的理由。而房家恰巧是李恪一黨,高陽公主這一鬧,不但給自己和夫君扣上了謀反的罪名,與房家交好的李恪也被帶進了坑,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如果沒有長孫無忌的陷害,也許大唐的格局也會修改。
❷ 歷史上真實 李恪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歷史上是比較冤枉的皇家子弟
李恪,唐朝長安人,生於武德二年(619年),薨於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女楊妃之子,排行第三[1]。
族譜言其字「為德」,又說「德」,虛實待考;墓誌此處留白。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李泰於均州,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後因憂心李治「懦弱」,以李恪「英果類我」而欲改立其為太子,遭長孫無忌反對作罷。
永徽四年,房遺愛涉嫌謀反,為乞命誣陷李恪謀反,遭長孫無忌誣陷被唐高宗李治賜死。史書稱其之死「海內冤之,絕天下望」。
生平履歷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2]根據《職官志》所載,此為「恩進」; 武德九年(626年),封漢王(見於兩唐書),墓誌雲為漢中郡王,疑為墓誌貶義行文所需;
貞觀二年(628年),封蜀王,領益州大都督[3](今四川成都),都督益綿簡嘉陵雅眉濛犍邛十州[4]軍事並都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5]共計三十六州,未之官,遙領(見於《唐會要、親王遙領節度使記載》);
貞觀五年(631年),轉秦州都督(今甘肅天水),未之官;
貞觀七年(633年),轉齊州都督(今山東濟南),之官一年;
貞觀八年(634年),復轉益州都督(《四庫全書.刊誤》雲,開親王或宰相遙領都督的首例);
貞觀十年(636年),封吳王,轉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長沙),未之官;
貞觀十一年(637年),年初,轉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陸),之官,世襲;年末,因狩獵過度被彈劾罷官(《新唐書》上記載是李恪與乳母之子賭錢而被彈劾);
安州中都督府至少存在到貞觀十三年[6],《舊唐書.地理志》記載不全或有奪文之誤,且在《舊唐書.列傳二十六李貞列傳》中有如下記載:「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永徽四年,授安州都督。」和《舊唐書.則天本紀》中有如下記載:"弘道元年……相州刺史、越王貞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紀王慎為太子太保。"可以互相佐證並補充,所謂貞觀十一年之後直到開元年這段時間中「安州都督府」不存,是錯誤的論斷 。
貞觀十二年(638年),復安州都督;
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罷世襲詔,諸藩王都督銜留存情況、之藩情況不明,待考;
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議立儲,遭長孫無忌反對作罷;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陝南地區);尋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遷太子太師;
某年,鎮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冤致死;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
顯慶五年(659年),追王鬱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光宅中李榮獲罪,適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襲爵;
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神龍中,復爵土。
註:神龍(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神龍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綜合贈官考量,應為神龍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龍二年(706年)年初。
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❸ 吳王李恪是怎麼死的
答:唐太宗去世後,長孫無忌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李恪自縊,年僅34歲,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 吳王李恪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郁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還有一樣東西是不得不提。 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卷土重來,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騎射,在當時也不可能讓他當上皇帝。 至於之後他能當上司空,我覺得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的一種政治伎倆。挑個在皇帝上頭最大的兄弟封賞,安定人心。李治豈是無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當皇帝最大的阻礙,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無懮。長孫無忌更不是不忠或什麼奸詐的,只是他是隨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當然不會拱手將皇位送給這個隋煬帝的外孫,吳王李恪。 吳王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子,乃太宗與隋帝之女所生,集隋唐兩代皇室血統.生平事跡並不多,但是被太宗看成是"英果類我", 十四個兒子中,只有吳王恪才有此論. 以至最後被長孫無忌所害,海內皆冤之.而本人實感遺憾.如果太宗可以立李恪為太子,可以想像,另一個貞觀之治可以再現,唐朝就不用武周之亂,使江山易手他人.但是其難度有多大,一為庶出,二為其外祖父為千古暴君隋煬帝. 但人不可能蹋進兩條河裡面.這種假設也只不過是個人願望而已。 宋朝的新唐書編制者歐陽修及司馬光等對李恪懷憐憫之心. 唐朝一族中的後裔,最有才能者莫過於吳王恪之後.四子皆有名於史,四個曾孫皆官至宰輔.十一世孫唐末之太子太傅李道,在照宗遷都洛陽中,是照宗的幾位心腹之臣.說出唐祚將逝,叫各宗親各奔前程. 明 太宗關於授安州刺史吳王恪等官制文授安州刺史吳王恪等官制 門下:體國經邦,資懿親而作屏;設官分職,俟方岳以宣風。用能式固本枝。克隆盤石。前安州都督吳王恪等,並識量明允,體業貞固。禮高彝器,望重維城。學藝之譽日新,忠孝之風早茂。分命有典,僉議攸歸。可依前件。 史書關於太宗第三子的記載甚是寥寥,僅留給後世人一個模糊籠統的印象。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皇後及九位嬪妃所生。若論這些王子的母親,則三子李恪的母親最尊。 《舊唐書.太子諸子傳》記載:恪母,隋煬帝女也。」《新唐書》中也記載:「(恪)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從史書的記載看,李恪身上有著隋唐兩代皇族的血統,可謂是大唐最尊貴的王子。 李恪不僅身份尊貴,且「善騎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資質通鑒》所記與此相同,並綜合評論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 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文武兼備,剛毅堅強。因是庶出,一生都擺脫不了陪襯的命運。他的母親是前隋公主,他就是前隋皇帝的外甥,這個身份卻註定要受到打擊排劑的命運,長孫無忌當權,豈會看著自家外甥的王位被外人奪走?李恪成為一個悲情的人物,最終一無所獲,在那個時代也就在常理之中了。盡管唐太宗曾出「英果類我」的評語,可見對這位三王子的喜愛之情致深。 唐太宗在立皇儲這件事上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毛澤東在《新唐書》讀書 筆下了這樣的批語:「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看看這些,我覺得李恪是最初敗在唐太宗的失誤,最後敗在太過急躁,不會韜光養晦,這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如果李恪不想當皇帝,李恪沒有野心,那他就不是李恪了.他雖沒有成為大唐的皇帝,但在人們的心裡他永遠是一代英雄王子---李恪。 李恪有那麼沉重的心事,偏偏有那麼單純肆意的笑容;暗使心機手段,卻又那麼沖動血性。集冷酷與多情,堅強與脆弱,復雜與單純……種種矛盾於一身。看他在頡利大營的明銳英發,在老師面前的孩童心性,在對手面前的凌傲不遜,在愛人面前的誠摯深情……。最打動我的,是他那滿含悲痛、凄涼、無助、絕望的一雙淚眼。呵呵,真的很沒辦法,這種神態太具蒙蔽性了,很容易讓人原諒他的種種不好,而生出強烈的憐惜之意,恨不得不惜一切代價給他想要的一切。 大唐王子李恪從一出生,就註定了他的悲情命運。帝王之家的身世,不僅沒使他終其富貴頤養天年,反而使其命運多舛英年早逝,成為大唐史冊上最悲情的王子。 李恪,這個唐太宗李世民與隋朝公主所生的兒子,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孫,繼承了兩代帝王的血脈,是兩個朝代興衰榮辱的見證。誠然,李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名望素高,欲立為太子,」(《舊唐書.太宗諸子傳》),但李恪卻有天生無法改變的血緣,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他的身上永遠擺脫不了隋朝的陰影,朝堂上的官員既是大唐的功臣,也就是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統會讓朝臣們忌憚,李恪敏感的身份,註定他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這雖然不是歷史的必然,但卻是歷史的選擇,無論是哪個朝代,都無法容忍一個有著前朝血統的王子成為儲君,哪怕他是最優秀的,是融合了兩代帝王血統的。這個最像唐太宗的隋唐之子上台,只能再次揭起隋唐之間的舊疤新怨。 血緣的關系糾纏不休,那些功臣們又打出了另一張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禮制,君王立太子,不是優勝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上疏諫曰:「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雖然李世民發動玄午門之變,廢掉李建成,迫使李淵禪位於他,但他也沒敢逾越出立子以嫡的宗法制度。所以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長孫皇後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恪再優秀,也掙脫不了庶出的背景,只能望著皇位郁悶了。 但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睿智和魄力,何以不知繼承人的選擇關系國家社稷安危呢?何以分辨不出幾個皇子的高低優劣呢?其實,李恪的身世和身份在李世民的眼裡根本不是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世民的確有所忌憚和隱憂。他忌憚李恪的對立面,那些世族士大夫。以士族集團為基礎的統治階級左右著大唐的國家政權,長孫家族出現了輔政達三十多年的長孫無忌和正宮娘娘長孫皇後,成為打著封建禮制的幌子誓死保衛嫡子繼承權的龐大勢力,觸動這些人或集團的利益,必將影響李氏江山的穩定性和延承性。李世民這個靠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大唐皇帝,在打破封建禮制之後,又偽裝封建衛道士,竭力避免誅殺手足兄弟的殘酷事實重演。是以,盡管李世民英武絕倫,但他不敢輕易拿政權開玩笑,立子以庶。是以,李世民只能沖長孫無忌發發火:「公豈以非己甥邪?」 電視劇在塑造李恪人物形象時,解讀他雄心壯志,有才能,有智慧,做事雷厲風行,但也濃墨重彩地突出了李恪急功近利,行事鹵莽等特點,甚至子虛烏有地勾畫了他強奸太子妃一幕。似乎只有這樣的人物性格缺欠,才為李恪不能接掌皇權開釋了理由。但人無完人,與李世民殘殺同胞兄弟,李治截留父親的嬪妃,李隆基強占兒媳婦相比,李恪的這點過錯反而使人物豐滿可愛,欲恨不能。論智謀,李恪遠勝於太子承乾,論學識,他不遜於魏王李泰,論膽識,他更勝過晉王李治。他出眾如斯,卻偏偏逃不過命運的掌控。若他平庸如其他王子,也許可以善終,做一世的閑散宗室。然名望如他,出色如他,心高氣傲如他,卻註定以悲歌作為生命的終曲。所以,唐太宗去世後,長孫無忌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李恪自縊,年僅34歲,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 其實,李恪的悲情,不在於他奇特的身世和復雜的背景,那隻是放棄選擇的詰口,更不在於他融天地精華,木秀於林,風必吹之的孤傲。究其根源,在於封建王朝幾千年的迂腐固執,在於封建制度的最高維護者李世民權衡利弊、棄英選庸的冠冕堂皇,無論其為了遵從封建禮儀,立太子以嫡,還是搞政治平衡,求得天下太平,他最終要維護的還是士族大夫的利益,因此立李治不立李恪在當時可能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但在歷史上卻是最大的遺憾。毛澤東對此評價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而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一世英明,一時糊塗。」可惜歷史不能重來,後人只能為一個有才之士的冤屈而扼腕嘆息。 李恪這一代的皇位之爭實在不如他們老子那一輩玩得驚心動魄,如果李恪野心大一些,索性再發動一次玄武門事變,那唐朝的歷史必將要改寫了。或許就不會出現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會有著名的開元盛世,不會有安史之亂,一切或許有更好的發展,或許有更糟的結局。然而,歷史沒有那麼多假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恪終究沒能象父皇一樣通過爭奪戰登上皇位,施展雄韜偉略。 李恪,這個敗於時運的悲情王者,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皇子,註定只能在我們追憶大唐的時候用「盛唐之殤」來唏噓感嘆了。 恪公墓誌 恪字厶,隴西狄道人也。太祖武皇帝之孫,太宗文皇帝之第二子也。弗遵大訓,侮慢彝則。譬以周德休明,管蔡為文王之子;漢邦隆盛,胥旦為武帝之男。爰自髫綺,早紆寵命,封漢中郡王。太宗龍德既升,帝業方遠,康建茅社,式固磐石。進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簡綿嘉邛隆六州諸軍事益州刺史。綸紱已行,輶軒未駕。大開盛府,高選僚屬。第優游於未邸,又育景於宸扃。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乃擁旆梁岐,驅馬岍雍。度關山而明月,逾隴首而吟簫。跨躡盡於華戎,刺舉窮於河渭。七年,還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居魯衛之親,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氣漸剛。傅相懷賜罷之憂,官司申切責之言。改封吳王,徙授潭州都督。不行,轉授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十一年,又與諸王同(缺一字)詔代襲安州刺史。天爵彌厚,逸情轉縱。逞騖豊凌踐稼穡。扼青蕪於雲澤,褫文豹於平林。大馬悠悠,掩旬彌晦。主相之奏屢間於丹陛,士師之請頻造於青蒲。天子鑒前王之轍跡,念姬德之仁厚。雖王赫斯怒,物皆無妄。而思貸之言,恕以更新。自是頗修外跡,懷卷凶戾。今上以大明纂位,敦序九族。飫賜加等,榮望益隆。()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尋又重授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任控方隅,位升台輔。履霜弗滅,堅冰轉積。遣構之惡情滅於人理,干紀之釁罪拯於常刑。皇帝冤旒常寧,思八辟而興念。公卿進執,三刺而無舍。春秋三十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薨於有司之別舍,嗚呼哀哉。積惡數稔,自貽灰滅。雖行父之志,鶩鷹鸇而不已;姬文之泣,寔有愴於宸衷.乃下詔曰:恪等性各凶愚,識皆庸鄙.苞禍心於睥睨,彰逆節於家國..雖不義所(),旬人之制難虧.深衷所悼,私親之情何已.以其年四月十五日優賜國公.葬於高陽之原也.()塗夙啟,遣()宵溢.悼精魄之離散,閔生靈之永畢。導隴路之超遠,望松()之蕭瑟。卷()霧於()(),()愁雲於豊()。負深釁於重壤,背休明之白日。庶千載而申鑒,紀凶德於泉室。其銘曰:……地紀(效)靈天樞(表)慶宗文祖武光臨寶命帝嚳才子姬昌公姓玉葉載敷金柯以映(誕)維凶淚赤叨嘉福(屬)系(璇)景氣不青陸接萼文昭連華武(捭)照曜光寵聲明事服擁萬里錫壤千城履危忘懼(招)湍(處)轔轔車馬靡靡旃旌(丘)馳原陸騁須(塵)(塵)(乾)鑒匪諶臨下有赫警無妄肅斂凶(跡)大明載纂重滋宸澤(變)袞台衡董司方伯履霜既積禍淫斯著清問靡辭金(科)有附三千莫比八辟奚恕(斂)(耘)明刑甘心泉路聖慈惻隱(庸)被哀榮蜃慌宵引悲笳夜驚凄涼原野(寂)漠墳墓勒銘申(試)永志佳誠 圖片❹ 金華市妤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金華市妤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是2014-06-11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橋里方村(金華市恆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內)(自主申報)。
金華市妤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70230745762X4,企業法人江惠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金華市妤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項目:塑料製品製造;勞動保護用品生產(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在浙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70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3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金華市妤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❺ 北宋仁宗年間是誰假託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
《唐李問對》一作《李衛公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問對》一書的簡稱。全書因
以李世民與李靖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而得名。
自《唐李問對》一書行世以來,歷代學者就普遍認為此書是北宋仁宗時(1023—
1063年)人阮逸的依託之作。如陳師道(1052—1101年)的《後山談叢》、何薳(1077
—1145年)的《春渚紀聞》認為此書是阮逸所著。邵博(?—1158年)的《邵氏聞見後
錄》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則認為此書是阮逸擬作和假託。後人因《唐李問對》
一書不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的著錄,《太平御覽》、《武經
總要》等書沒有引用該書,其內容文字又淺陋不文,也都認為此書是贗作,成書於北宋
中葉。
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的。如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就認為此書並非出
自阮逸的假託。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李問對》曾論述到上古陣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問題來看,
此書恐怕不是阮逸所能憑空臆造,而是應另有所本。公元1042年成書的《崇文總目》著
錄有《李靖行述》1卷、《韜鈐秘錄》5卷和《衛國公手記》1卷。南宋人王應麟所撰
《玉海》卷141《兵制·兵法·〈李衛公問對〉》條引《書目》說:「李靖《兵鈐新書》
1卷,載靖與秦王論兵,如《問對》書。」據此,可知《唐李問對》一書很可能是阮逸
根據《李靖行述》、《韜鈐秘錄》和《衛國公手記》諸書編撰附益而成。
《唐李問對》共分3卷。卷上主要論述奇正、陣法、兵法和軍隊編制等問題。
奇正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中常用的一對概念。自黃帝以來的兵法都主張先正後奇,
先仁義後權譎。曹操解釋奇正說,先投入戰斗的是正兵,後投入戰斗的是奇兵;正面作
戰的是正兵,從側翼發動攻擊的是奇兵。此書作者認為投入戰斗的主力部隊是正兵,主
將自己統率的出擊部隊是奇兵。奇正之分不在於投入戰斗的先後,以及是正面作戰還是
迂迴側擊。它指出,奇正之分完全是人為的,奇正可以互相轉化。訓練部隊時,可按奇
正來劃分,但在作戰時,卻不能有奇正有別,固定不變的觀念,而應隨機應變,以奇為
正,以正為奇,變化無窮,使敵人捉摸不透,將我軍的正兵誤認作奇兵,奇兵誤認作正
兵。它對奇正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作了深刻的闡述,發展了《孫子兵法》有關「奇正相
生」的思想。它又對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的名稱提出了新的解釋。作
者認為,八陣本是一陣,臨陣對敵時,出於變化制敵的需要,才散成八陣,戰斗結束後,
又復歸為一陣。其中天陣、地陣的名稱來源於旗號;風陣、雲陣的名稱來自幡名;龍、
虎、鳥、蛇四陣的名稱則本自隊伍的分別。後人出於誤解和以訛傳訛,才將其誤認為8
種事物。其實在實際戰斗中,陣勢的變化遠遠不止這8種。它還對楚國和中原各國車兵
編制的差異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它指出,按周朝兵制,每車一乘由步兵72人,甲士3
人組成,分為3甲,每甲25人。楚國每車一乘由150人組成。這是因為楚國地處丘陵和江
河湖澤地帶,車少而人多。
卷中主要論述如何戍守北邊、訓練軍隊、擇人任勢、避實擊虛、增強部隊的戰鬥力
和排列營陣諸問題。
它認為,在平定突厥和薛延陀後,戍守北邊的漢兵和蕃落應採取不同的教習方法。
一旦戰爭爆發,就臨時變易兩者的旗號服色,使敵人難以捉摸,產生誤解,然後出奇制
勝。它又認為,君主良將應善於選擇將士,利用其優勢。蕃兵的長處在於騎兵,漢兵的
長處在於強弩。善於用兵的人應分別利用和發揮其各自的優勢,以戰勝敵人。它還發展
了《孫子兵法》中關於虛實的思想。虛通常指劣勢和弱點,實則指優勢和強點。要識別
虛實,必須先懂得奇正相生的方法。不懂得以奇為正,以正為奇,就不會了解虛是實,
實又是虛。懂得了奇正相生,就可以採取主動,用這一方法來調動敵軍,從而摸透敵軍
的虛實,然後用正兵對抗敵軍的堅實之處,出奇兵攻擊敵軍的虛弱之處。敵人以為我是
正兵,我就出奇兵攻擊它,反之,就用正兵攻擊它。這樣,就可以達到掌握主動,調動
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的目的,並最終戰勝敵人。作者在這里全面而又深刻地論述了虛
實與奇正、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對如何爭取用兵的主動權問題作了精彩的闡述。它
又指出,為保持和提高我軍的戰鬥力,削弱敵軍的戰鬥力,可以採用以近待遠,以逸待
勞,以飽待飢,和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待懈,以治待亂,以守待攻的
方法,來取得作戰的勝利。它還對李靖創制的六花陣作了詳細、朴實的闡述,指出該陣
來源於諸葛亮的八陣法,並介紹了方、圓、曲、直、銳等陣形和陣名。這在陣法研究中
陰陽五行八卦之說和穿鑿附會之風盛行的時代,是十分難得的。唐宋時的軍事著作往往
將古代軍隊宿營部署的營,和作為戰斗隊形的陣這二個概念混為一談。作者在這里雖沒
有犯同樣的錯誤,但也沒有將這二者的區別和聯系論述清楚。
卷下主要論述重刑峻法與勝負的關系,以及義利、主客、步兵對抗車騎、分合、攻
守、御將、陰陽術數、臨陣交戰和對兵法的理解等問題。
它認為,用兵應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要鏟除大患,就不能顧慮小義。主客是既對
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有因時制宜,善於反客為主,變主為客,才能屢戰屢勝。它又
對《孫子兵法》「形」篇所說的「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它認為,
「不足」不是指弱,「有餘」也不指強,而是指有勝算或勝利的條件。「守則不足,攻
則有餘」指的是當戰勝敵人的條件不足時,我就防守;當取勝的條件有餘時,我就進攻。
這種解釋是頗有道理的。它雖遭到一部分學者的反對,但又為另外一部分學者所接受。
它對攻守的論述是相當精闢的。它指出,進攻是防守的樞紐,防守是進攻的策略。
進攻不僅僅是進攻敵城、敵陣,還必須攻敵之心。防守不只是守衛營陣壁壘,還必
須保持我軍的士氣,等待戰勝敵人時機的到來。它認為,攻敵之心的人就是所謂的知彼
者,保持我軍士氣的人就是所謂的知己者。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
先使自己不可戰勝的人,就是知己者。我軍可以戰勝敵軍,在於敵軍有可乘之機;等待
並尋求可以戰勝敵人之時機的人,就是知彼者。這是用兵作戰要點。
不過,它在論及攻守時犯有將攻守和好戰、忘戰這二個概念混為一談的錯誤。它一
方面引述《司馬法》說:國家雖大,好戰必定自取滅亡;天下雖然安定,忘記戰爭勢必
危及穩定。另一方面又承認好戰、忘戰和攻守的道理是一樣的,將進攻等同於好戰,將
防守等同於忘戰。其結果就是將攻守這兩種不同的戰略態勢和作戰形式,與好戰、忘戰
這兩種對待戰爭的不同態度相提並論,混而為一。
它還指出,陰陽術數不可信,功成業就,事在人為。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又認為
陰陽術數是不可廢除的。其理由是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為,善於用兵的人自己不能
相信陰陽術數,但可以假託和利用這些東西,以驅使和命令那些相信陰陽術數的貪欲、
愚昧之輩。
總之,《唐李問對》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兵書。它提出了一些新的創見,發展了前人
的一些光輝思想。毋庸置疑,它也存在一些錯誤和不足之處。但這些錯誤和不足並沒有
構成這部著作的主要方面。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右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鬱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光宅中,仁遇赦還,適會榮以罪斥,故得襲鬱林縣男,歷岳州別駕,爵郡公。嘗使江左,州人遺以金,拒不內。武後遣使者勞曰:「兒,吾家千里駒。」更名千里。自天授後,宗室賢者多株剪,唯千里詭躁不情,數進符瑞諸異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紀。未幾,進王成。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數十人斬右延明門以入。太子敗,誅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詔還氏及官爵。瑋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礻玄,出繼蜀王愔。開元中,以傍繼國改封廣漢郡王,遷太僕卿同正員,薨。
《舊唐書》
吳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吳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將赴職,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有子四人:仁、瑋、琨、璄,並流於嶺表。
尋追封恪為鬱林王,並為立廟。又封仁為鬱林縣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後改名千里。天授後,歷唐、廬、許、衛、蒲五州刺史。時皇室諸王有德望者,必見誅戮,惟千里褊躁無才,復數進獻符瑞事,故則天朝竟免禍。長安三年,充嶺南安撫討擊使,歷遷右金吾將軍。中興初,進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將軍,兼領益州大都督,又追贈其父為司空。三年,又領廣州大都督、五府經略安撫大使。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數十人斫右延明門,將殺三思黨與宗楚客、紀處訥等。及太子兵敗,千里與禧等坐誅,仍籍沒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詔曰:「故左金吾衛大將軍成王千里,保國安人,克成忠義,願除凶丑,翻陷誅夷。永言淪沒,良深痛悼。宜復舊班,用加新寵,可還舊官。」又令復姓.
❻ 蕪湖市仁瑋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蕪湖市仁瑋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1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汽車租賃,汽車美容、裝潢,汽車事務代理,二手車中介等。
法定代表人:丁雲平
成立時間:2014-03-19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20000019026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蕪湖市鳩江區水岸星城G12-1-602室
❼ 李恪是怎麽死的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愛子也。族譜言其字「為德」,又說「德」,虛實待考;墓誌此處留白。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 生平履歷 武德三年(620年),封長沙郡王,根據《職官志》所載,此為「恩進」; 武德九年(626年),封漢王(兩唐書),墓誌雲為漢中郡王,疑為墓誌貶義行文所需; 貞觀二年(628年),封蜀王,領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貞觀五年(631年),轉秦州都督(今甘肅天水),未之官; 貞觀七年(633年),轉齊州都督(今山東濟南),之官一年; 貞觀八年(634年),復轉益州大都督,遙領,開親王或宰相遙領大都督的首例; 貞觀十年(636年),封吳王,轉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長沙),未之官; 貞觀十一年(637年),年初,轉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陸),之官,世襲;年末,因狩獵過度被彈劾罷官(《新唐書》上記載是李恪與乳母之子賭錢而被彈劾); 貞觀十二年(638年),復安州都督; 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罷世襲詔,諸藩王都督銜留存情況、之藩情況不明,待考; 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議立儲,遭長孫無忌反對作罷;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陝南地區);尋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遷太子太師; 某年,鎮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冤致死;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 顯慶五年(659年),追王鬱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光宅中李榮獲罪,適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襲爵; 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神龍中,復爵土。 註:神龍(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神龍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綜合贈官考量,應為神龍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龍二年(706年)年初。 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李恪與父親經常見面,父子相愛,關系融洽;甚至與李恪關系密切的人,太宗都會另眼看待。李恪頗得父親疼愛與欣賞,特別是「類己」的評價,這在有著家天下法則的帝制時代,是有著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繁華的國家,其疆域東至大海,西越巴爾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興安嶺,遼闊之極!國家如此之大,國務如此繁復,然而,不論是教育栽培李恪德才,還是責罰糾正李恪過錯,常見太宗親歷親為,或者父子促膝,或者丹書通信,動之以父子真情,曉之以聖義賢理,申之以國法嚴肅,娓娓道來,語重心長,足見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期盼! 貞觀十七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子李承乾被廢,此時李世民「陰許」立魏王李泰,但因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李治,並且因為「太宗面加譴讓。承乾曰:『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乃幽泰於將作監」,遂立晉王。但因疑晉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而作罷。 不過此事,成為李恪與國舅長孫無忌不協的起點。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長孫無忌、褚遂良與王皇後的戚族共同謀立太子李忠,後借「房遺愛謀反案」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至此,長孫無忌炙手可熱的權勢達到頂點——但是同時,相權也已經強過皇權,政局的平衡被打破,這在帝制體制下,必然會導致後來的朝局進一步洗牌。至於後來武則天當權後,如法炮製,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後話,不再細表。歷來的宮廷斗爭血雨腥風,只要和權力沾上點關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麼「貞觀之治」後的大唐,在李恪經營之下,也許有鮮花著錦之榮、烈火烹油之盛。但是,歷史不能假設!怯懦的李治繼承了大統,又為武則天所專權,使李唐王朝的子孫遭受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於世,名傾四海而被權臣、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誣陷而殺。 在李恪不得為儲的問題上,李恪的隋楊血脈,這個問題比較的微妙,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關鍵還在「嫡庶有別」的問題上,此外,朝局形勢也有著重大影響。李恪有無爭儲之心,目前史書並無具體記載;並考後世對李恪的良好評價,有自知之明,而不輕舉妄動,李恪還是很當得起的! 李恪被冤殺後,海內冤之,絕天下望。顯慶四年,長孫無忌被誣陷謀反,以罪賜死之後,唐高宗追封李恪為鬱林郡王並為其立宗廟。他的四個兒子被流放嶺南,但未被加害,在武後時期封王加爵,親王一人、嗣吳王一人,郡王兩人,有的歷任五州刺史,有的歷任六州刺史,子孫四代、五服之內,名臣輩出:
❽ 姓闞,仁字輩,屬羊男孩女孩
闞仁崢 闞仁政 闞仁通 闞仁焱 闞仁高 闞仁然 闞仁杞 闞仁育 闞仁成 闞仁適 闞仁里 闞仁業 闞仁朗
闞仁竣 闞仁嚴 闞仁斯 闞仁晗 闞仁奕 闞仁豪 闞仁樺 闞仁珂 闞仁漢 闞仁垚 闞仁彗 闞仁萌 闞仁萁
闞仁鎧 闞仁琦 闞仁坡
女孩:
闞仁曼 闞仁冬 闞仁燃 闞仁薇 闞仁馨 闞仁蕊 闞仁珍 闞仁霞 闞仁描 闞仁颯 闞仁帆 闞仁譽 闞仁漠
闞仁琴 闞仁斌 闞仁嫣 闞仁菡 闞仁爍 闞仁水 闞仁瀅 闞仁辛 闞仁朔 闞仁雙 闞仁茜 闞仁娜 闞仁瑞
闞仁菊 闞仁梅 闞仁瑋
❾ 重慶緯仁識創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重慶緯仁識創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是2018-07-2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重慶市南岸區二塘路79號1幢23-5號。
重慶緯仁識創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00108MA60125F3H,企業法人陳彥余,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重慶緯仁識創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銷售、安裝、維修、保養(僅限上門服務):空調設備、燃氣器具(需取得相關行政許可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地暖設備、新風設備、水處理設備、空氣凈化設備、凈水設備、除濕系統、製冷設備、樓宇智能化設備、弱電設備、智能家居系統、家用電器。(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重慶緯仁識創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