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鐵礦石海外采購的宏觀環境分析
1. 我國國的鐵礦石的供應主要來自兩個國家四大供應商,分別為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團;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集團,力拓集團與FMG集團.
鐵礦石對比:其中巴西的鐵礦石(主要為揚迪礦粉)含鐵量較高,價格也很高;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礦粉含鐵量較巴西的揚迪礦粉低,但價格相對便宜.
綜合對比:從巴西的桑托斯港到中國上海航程為11840海里,運費為每噸83美元;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港到中國上海航程為4460海里,運費為每噸36美元.由於巴西的鐵礦石價格較高而且運費很貴(巴西的鐵礦石價格出礦價比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運到中國的價格還貴),所以我國的鋼鐵廠商主要從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集團,力拓集團與FMG集團手中購買鐵礦石.
我國每年購買的鐵礦石佔世界當年鐵礦石總產量的39%左右,所以鐵礦石的價格對我國來說事關重大.為此,我國加入了一年一度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當中(鋼鐵生產廠商如中國寶鋼,日本新日鐵,德國蒂森克虜伯與鐵礦石供應商力拓集團,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團與必和必拓集團進行每年一次的一對一談判,以保證自己國家的利益)所以各個國家鐵礦石的區別與談判影響不大.好一點的在巴西和智利,其餘國家的鐵礦石質量都差不多.
2 鋼鐵市場遭遇寒流讓2002年後一路上漲的鐵礦石價格急轉直下。立志在2009年度國際鐵礦石談判中打個翻身仗的中國鋼鐵協會和各鋼鐵企業紛紛表態,鐵礦石價格應該降價。卻被三大鐵礦石巨頭觸碰底線,談判暫陷僵局。
雖然產量早就成為世界第一,但中國鋼鐵業卻始終是跛腳的巨人—作為最大的鐵礦石消費者,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價格談判桌上一直處於下風。每當鐵礦石價格瘋漲一輪,中國鋼廠就多花數十億美元的采購成本。中國何時才能取得和第一大礦石進口國相稱的談判地位?中國鋼鐵行業的整合能否實現突破?中國怎樣才能在原料定價中獲得真正的話語權?
還有一天,2009年鐵礦石價格談判就要結束,但中國鋼鐵行業協會(簡稱「中鋼協」),和三大鐵礦巨頭依然膠著在談判桌邊: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不認輸也不著急,入場5年卻屢戰屢敗的中方,也依舊口氣強硬地堅持至少降價40%的談判底線。
6月30日後,不管最後的談判結果是誰輸誰贏,維持了28年的鐵礦石定價模式或被終結。從來沒有一個商業領域的談判故事能造就這么多年場里場外的熱鬧,也從來沒有哪一年的談判能像今年一樣拖到最後一刻似乎依然沒有退路。
在談判終結的前夜,一直高調示人的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關閉了手機,在這一關鍵時刻選擇沉默,是中鋼協正在力推新的談判方案,還是默認了談判的崩盤?
現在日本新日本制鐵聯合韓國浦項鋼鐵與必和必拓談判,減價35%,德國蒂森克虜伯鋼鐵代表歐洲和巴西淡水河谷談判,減價36%,單尚華不同意,與力拓談判,要求減價40%以上,理由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理由合理}。但力拓不接受.
28年的規則
1981年,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正式形成。即從每年第四季度開始,由世界主流鐵礦石供應商與其主要客戶進行談判,決定下一財政年度鐵礦石價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鐵礦石買賣合同,談判即宣告結束,其它各家談判均要接受此結果。在200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並未參與到這個游戲之中,因為中國國內自產的礦石基本可以滿足鋼鐵行業的需求。但是從2002年開始,中國鋼鐵工業開始了一輪高速增長。
2003年底起,寶鋼集團作為中國鋼鐵業的談判代表,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但這並未動搖規則的基礎——任何雙方一旦達成,其他談判方必須接受。變化的地方在於,談判格局是三對三,即供方——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對需方——寶鋼集團、新日鐵和歐洲鋼廠。
然而,自從寶鋼參與到該游戲規則後,鐵礦石的價格連年上漲。2003-2008年,澳礦和巴西礦累計漲幅分別達到410%和376%。
逐漸崩塌的基礎
從2008年開始,談判發生了顯著變化。2008年初,新日鐵率先與淡水河谷達成協議,其中南部鐵精粉漲65%,卡拉加斯粉漲71%,改變了以往「同品種同漲幅」的慣例。有人打破游戲規則,就會有更多人不遵守。當年,「兩拓」並未接受「首發價」,而是獲得了更高的價格。2009年,游戲規則開始面臨徹底破裂的威脅。從去年歲末談判以來,直至今年5月末才達成首單。
五年辛酸淚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新創表示,目前的條件確實對中方不利,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鐵礦石市場價格談判的長期慣性還在、國際鐵礦石生產的壟斷局面未能打破,用戶各方利益不一致導致談判難以統一進退。
跟其它大宗商品不同的是,鐵礦石一直堅持執行年度合同價格的定價模式,盡管在今天看來,相對於石油等商品名目繁多的價格公式,這個模式已經明顯落後於市場發展。
無論本輪鐵礦石價格談判最終的結果如何,無論鐵礦石價格如何「瘋狂」,現在業界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在明年鐵礦石價格又將呈現出怎樣的變數?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的判斷漸趨明朗,未來的鐵礦石價格會不會繼續「瘋狂」?
❷ 中國鐵礦石采購背景
近年來我國鐵礦石產量連年大幅度增長,2003年原礦產量26146萬噸,到2007年已經發展到70707萬噸,是2003年產量的2.7倍,年均增長28.2%。2008年,我國鐵礦石產量再創歷史新記錄,達到82401萬噸,比上年增長16.5%。但原礦品位較低,入選平均品位只有30.82%。而2008年國內鐵礦石市場的需求更高達16.7億噸,缺口部分靠進口解決。2008年共進口富鐵礦砂44403萬噸,占國內鐵礦石市場需求的 54%。我國鋼鐵產量持續高速增長,對鐵礦石的需求越來越大,鐵礦石進口量連年增加,而其進口則完全受高度壟斷的國際鐵礦石供應商的控制,進口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定價權也完全掌握在少數幾個鐵礦石寡頭手裡。對國外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過大,已經直接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最近出台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繼續將鐵礦石列為鼓勵勘查和開發的重要短缺礦種,並要求在規劃期間實現鐵礦找礦的重大突破,新增鐵礦資源儲量90億噸;不斷增加鐵礦資源的持續供應能力,到2015年鐵礦石的產量要爭取達到11億噸。
2009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好轉,鋼鐵行業復甦,生產規模重回2008年最高水平,鐵礦石需求因此持續反彈,國產和進口鐵礦石數量都於2009年上半年創造歷史記錄。但2009年上半年世界鐵礦石仍呈現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2009年1-5月中國進口和國產鐵礦石供應合計超過需求4174萬噸,如考慮到未列入統計的中小礦山產量,雖然2009年上半年鐵礦石需求回暖,但供求基本面沒有根本轉變,因此上半年鐵礦石價格並未出現大幅反彈。中國進口鐵礦石各品種看,2009年1-5月中國進口精粉數量同比增加871萬噸,增幅48.3%;1-5月粗粉同比增加3230萬噸,增幅25.12%;塊礦增加659萬噸,增幅17.94%;球團增加193萬噸,增幅21.15%。可以發現,粉礦仍是中國進口鐵礦石需求的重點,而精粉增加尤其可觀。從價格上看2009年1-5月中國進口精粉平均價格下跌40.5%,粗粉下跌41.5%,而塊礦和球團分別下跌38.5%和28.2%,價格跌幅更大也是粉礦進口增加更明顯的主要原因之一。
❸ 上海寶山鋼鐵廠所 需鐵礦來自哪
上海寶山鋼鐵廠所需鐵礦除了少量來自河北地區的鐵礦石,其他的大部分鐵礦石原料都是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的。最著名的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供貨商。
❹ 寶鋼鐵礦石和煤炭采購量以及各個分布地區和運費
有問題?
-----網路一下!
呵呵 http://..com/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B1%A6%B8%D6%CC%FA%BF%F3%CA%AF%BA%CD%C3%BA%CC%BF%B2%C9%B9%BA%C1%BF%D2%D4%BC%B0%B8%F7%B8%F6%B7%D6%B2%BC%B5%D8%C7%F8%BA%CD%D4%CB%B7%D1&fr=wwwt
這-----
給分給分,呵呵
❺ 寶鋼的鐵礦石為什麼必須全部進口
原因如下:
1、距離港口近,進口方便
2、國外進口的多是富鐵礦,廢渣少,煉鋼流程稍微簡單
3、鐵礦石相對價格便宜(單位鋼材煉鋼成本)
4、政府政策鼓勵
5、戰略意義
鐵是世界上發現最早,利用最廣,用量也是最多的一種金屬,其消耗量約占金屬總消耗量的95%左右。鐵礦石主要用於鋼鐵工業,冶煉含碳量不同的生鐵(含碳量一般在2%以上)和鋼(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
生鐵通常按用途不同分為煉鋼生鐵、鑄造生鐵、合金生鐵。鋼按組成元素不同分為碳素鋼、合金鋼。合金鋼是在碳素鋼的基礎上,為改善或獲得某些性能而有意加入適量的一種或多種元素的鋼,加入鋼中的元素種類很多,主要有鉻、錳、釩、鈦、鎳、鉬、硅。此外,鐵礦石還用於作合成氨的催化劑(純磁鐵礦),天然礦物顏料(赤鐵礦、鏡鐵礦、褐鐵礦)、飼料添加劑(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和名貴葯石(磁石)等,但用量很少。鋼鐵製品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各個方面,是社會生產和公眾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材料。自從19世紀中期發明轉爐煉鋼法逐步形成鋼鐵工業大生產以來,鋼鐵一直是最重要的結構材料,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是現代化工業最重要和應用最多的金屬材料。所以,人們常把鋼、鋼材的產量、品種、質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❻ 力拓間諜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上海市國家安全局昨天稱,2009年以來,在中外進出口鐵礦石談判期間,胡士泰等人採取不正當手段,通過拉攏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刺探竊取了中國國家秘密,對中國國家經濟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損害。 自從中國鋼鐵業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以來,談判從未被國內評價為成功。每一年談判的結果公布,都引來陣陣質疑。 「原來是中國鋼鐵企業出了內鬼,提供情報給競爭對手。」昨天山東張店鋼鐵廠一位內部人士這樣對CBN記者發出感慨。 這並不是力拓瓦解中國參加鐵礦石談判根基的唯一路徑,了解力拓在中國運作路徑的人士向CBN記者介紹,除了通過中國鋼廠竊取中國國家秘密外,力拓在中國的「耳目」非常之多。 「耳目」遍布 三大礦山公司中國區一位主管曾與CBN記者共進晚餐時透露,他們經常派遣一些員工到全國各地的鋼廠進行調查,了解鋼廠的生產需求情況。 「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通過種種途徑,對中國鋼廠的需求情況可以說是非常了解。」一位鋼鐵行業分析師告訴CBN記者。 從2003年起,力拓瓦解中國鋼鐵企業談判的基礎就逐漸建立起來。這一年,寶鋼集團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中國因素就開始令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欣喜。他們知道中國是個潛在的巨大市場。 然而,一個不幸的消息是,中國作為全球鐵礦石巨大的買家,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沒有任何話語權。從2004年至2007年,鐵礦石長協價分別上漲了 18.6%、71.5%、19%和9.5%。同期中國鋼鐵產量也接連增長24.51%、30.94%、23.84%和15.17%。2008年開始,鐵礦石談判規則被「兩拓」破壞,「兩拓」通過「談判」從鋼鐵企業那裡「要挾」到了比淡水河谷更高的漲幅。 而自從1981年鐵礦石談判機制形成以來的28年時間里,2002年以前的時間都是平靜的,一年一度的談判價格都沒有大的波動。自從中國加入這個游戲規則,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就琢磨如何從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獲得更高的價格。 根據鐵礦石談判規則,談判格局是三對三,即供方——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對需方——寶鋼集團、新日鐵和歐洲鋼廠,決定下一財政年度鐵礦石價格(離岸價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鐵礦石買賣合同,談判即宣告結束,其他各家談判均要接受此結果。 由於中國鋼鐵企業過於分散,寶鋼集團每年參加談判,都會有一些鋼鐵企業私下與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進行接觸。 2003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全球鋼鐵業對鐵礦石需求格局的改變,影響到了力拓公司的戰略。因為中國企業分散,力拓找到了瓦解中國這個看似龐大的陣營的突破口。 據CBN記者了解,除了通過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和公司派遣內部人員前往全部各地鋼廠調研外,力拓還從全國各大鋼廠和政府部門高薪「挖」來政府公關人員、中國鋼鐵專家、中國礦業專家等「人才」。 記者了解到,此前曾供職於五礦集團、萊鋼集團等公司一些人員目前就職於三大礦山公司之中,這些人對中國鋼鐵企業非常了解,且與相關鋼鐵公司和政府部門人員非常熟稔。 斷供和輿論推波助瀾 擁有一群對中國鋼鐵企業非常熟稔的「耳目」顯然不夠,力拓還需要藉助其他手段進行「推波助瀾」。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在此前協會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鐵礦石談判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談判的不僅僅是供需關系。 長期關注力拓以及鐵礦石談判的一位分析師告訴CBN記者,力拓藉助輿論壓力,通過斷供等途徑在中國鋼鐵市場上製造緊張氛圍。 從2006年開始,記者頻繁在外媒上看到關於澳大利亞礦山被洪水沖擊、港口受到影響、礦山被迫減產等消息。如2009年2月17日,力拓表示,暴雨和洪水正對西澳大利亞Pilbara地區鐵礦石運營造成嚴重的影響,迫使鐵礦關閉,鐵礦石列車停開,碼頭操作停頓。 這給原本供需平衡的鐵礦石市場增添一些緊張情緒。「通過製造緊張氛圍,可以拉動現貨價格上漲,而現貨價格上漲,又是長協價格上漲的借口。」上述分析師說。 類似的輿論氛圍多了,力拓又製造出更多的緊張氛圍——斷供。今年6月,就從中國鋼鐵企業內部傳來,力拓停止供應現貨。此時,現貨價格明顯比按照今年「首發價」執行的長協價要低。 這同樣發生在淡水河谷的身上。2006年5月16日,淡水河谷與德國鋼廠蒂森克虜伯公司達成上漲19%的「首發價」。一周以後,淡水河谷要求中國的鋼廠在5月31日之前接受「首發價」,否則將把原定銷往中國的鐵礦石轉賣至其他國家。這讓中方最後被迫接受了「首發價」。 從去年開始,因為「奇貨可居」,必和必拓提出了鐵礦石指數定價,即變相的現貨價。而力拓雖然沒有主動提出,但對必和必拓提出的要求給予了默認。今年6 月30,英國鋼鐵指數公司(The Steel Index)總裁史蒂文·蘭達(Steven Randall)在北京推銷其鐵礦石指數TSL。他對面坐著的是一群來自中國鋼鐵公司、鐵礦石貿易公司、礦山公司、期貨公司的代表。 執行指數定價,是力拓等礦山公司希望看見的。「三大礦山公司掌控著全球70%以上的海運貿易量,操縱BDI指數非常容易。」一位長期從事海運指數和鐵礦石指數交易的經紀人告訴CBN記者。 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為了擴大銷售面,從去年歲末開始,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開始在中國尋找更多的銷售對象。據國內媒體報道,去年年底,胡士泰就代表力拓與江西、河北、山西等中小鋼廠達成協議。這些鋼廠並不具備進口長協礦的資質。 一個確鑿的證據是,力拓鐵礦石執行官山姆·威爾士也公開透露,今年力拓在全球鐵礦石銷售中,現貨銷售已經躍升到總量的50%。而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高瑞思也公開表示,必和必拓上一季度在現貨市場銷售的鐵礦石占總量超過20%以上。 「在這些因素中,最核心的應是通過中國鋼鐵企業套取情報,得到了中國鋼鐵業的底牌,那麼還怎麼跟別人談判呢?」山東張店鋼鐵廠內部人士說
❼ 如何破除鐵礦石采購談判的怪圈
來源:《石油石化物資采購》2009年第12期供稿文/朱思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導讀]曾被媒體炒得火爆的中國鋼企采購鐵礦石案仍沒有淡出讀者的視野。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曾被媒體炒得火爆的中國鋼企采購鐵礦石案仍沒有淡出讀者的視野。業內人士心裡十分清楚,雖然與Fortescue Metals(以下簡稱FM)達成鐵礦石供應合約,但對將來形成「中國價格」的影響有限,與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國際鐵礦石供應商三巨頭的後續談判仍然艱巨、復雜。在有識之士來看,2009年鐵礦石采購案的意義已不在於當年鐵礦石采購首發價、長協價格、現貨價格的高低,已成為中國鋼企為自己發展與供應商的生存之戰,總目標是產生「中國價格」的定價規則。業內決策者的目光不應僅限於關注一城一地的得失,應當深刻反思中國鋼企發展戰略的時候了,否則將走到更加困難的境地。此案還在繼續進行之中,但已給我們很多重要啟示。
啟示一:市場調節機制不是萬能的,政府「出手時就出手」
近年來,兩拓與淡水河谷三巨頭用不正當手段哄抬價格,中國鋼企強烈要求政府部門採取措施時,卻有人反對,主張政府不要干預,依靠市場機制自我調節。他們把市場機制看成是萬能的,完全脫離實際情況。商人是逐利的,企業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缺乏法規監管和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利用其佔有的各種資源控制市場,形成壟斷以實現本企業的不正當得利。這種例子屢見不鮮,華爾街銀行家們的投機行為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鐵礦石采購案又是其中一例而已。
烏克蘭、俄羅斯在全球鐵礦石資源量居一、二位,其主要供應歐洲並受本國政策的影響出口有限。中國擁有全球14%的鐵礦石資源,位居全球第三,但品位低(平均品位僅為25%左右),不能滿足國內需求,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而排位在後的澳大利亞和巴西,卻成為中國最大的鐵礦石供應商。供應商在全球鐵礦石版圖中的地位,首先是由品位決定的。因此控制高品位(平均品位在40%以上)鐵礦石的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在全球市場上取得了壟斷地位。總體來看,巴西淡水河谷的鐵礦石品位最高,但對中國市場而言澳礦有明顯的海運優勢。在全球金融危機嚴重的形勢下,全球鋼鐵市場需求驟減,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時(2009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分別減產25%),三大國際礦商逆市而上,不斷飈升鐵礦石價格,2008年迫使中國鋼企接受了最高漲幅達96%的談判價格。這除了利用中國鋼企內部的漏洞之外,關鍵是他們通過寡頭聯合控制了鐵礦石市場,使中國鋼企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關統計認為,自2002年以來的八年間,中方為此累計多支付7000億元。在市場調節作用下,供大於求時價格降低,鐵礦石價格卻逆向而動,並驚人的飈升,這難道是市場經濟規律嗎?不是寡頭壟斷的黑手操縱嗎?壟斷市場、操縱價格,這在完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的。
啟示二:中國鋼企內部混亂,產業整合勢在必行
2009年8月11日上海市檢察機關對涉嫌「間諜案」的澳大利亞力拓公司胡世泰等四人做出批捕決定,其後罪名卻戲劇性地變化。不論結果如何,胡世泰等人只是在中國鋼企行業一片混亂局面中失手的投機者。《紐約時報》說,這些行為只是全球公認的商業謀略……力拓案的轉折,可以說是商業的勝利。這真是中國鋼企的莫大恥辱,對方用不正當的手段造成我們巨大的損失,僅僅是採用公認的「謀略」。
中國鋼企的現狀,是他人「謀略」成功的溫床。中國鋼企現有千餘家,大批鋼企產能在100萬噸以下,分散、規模小,歸屬國家、地方政府、民營多頭管理,難以統一協調,中國鋼鐵企業協會(簡稱中鋼協)成員只是國字型大小的大型鋼企,眾多的中小鋼企被排除在外,加上中央和地方利益難以擺平,民營企業沒完全平等的地位,產業內存在的問題太多,頭緒繁雜,解決難度大。
濫用進口資質是導致進口秩序混亂的直接原因。近幾年,中鋼協一直在大力縮減鐵礦石進口資質。2005年,我國擁有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超過了600家,目前已被縮減到211家,擁有進口資質的鋼企產能基本在500萬噸以上。2009年1月,中鋼協正式推行鐵礦石代理制,這種模式借鑒了日本企業的做法。在日本,大鋼廠負責確定長期談判合同價格後,由幾家大的獨立貿易商做代理負責進口,代理費是進口價格的1%-3%,中國的代理費是進口價格的3%-5%,造成沒有進口資質的中小企業負擔過重。我國對鐵礦石進口管制越來越嚴,其結果是沒有進口資質的鋼企在需要進口鐵礦石時,就必須找有資質的企業代理,為此需要支付大筆傭金。某鋼企的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每噸鐵礦石需繳納1-3美元的代理費,每年他們企業進口1000萬噸鐵礦石,相當於要繳納1-2億元代理費。與其說是代理費,不如說是一種獲取暴利的倒賣行為,在礦石供應緊張時,他們賣給我們的價格是原價的1.5-2倍。代理制形成大魚吃小魚的黑洞,引起中小鋼企的強烈反彈。
要想實現「中國價格」這一目標還有艱巨的道路。國際慣例,每年開始鐵礦石價格談判後,任何一個國家的鋼企與供應商達成協議價格,全球各鋼企都要接受這個價格。2009年8月,淡水河谷公司於義大利第一大鋼企里瓦確定了鐵礦石年度基準價格,在2008年的基礎上,粉礦價格下降28.2%,球團價格下降48.3%,這與之前淡水河谷與全球主要鋼企確定的降幅一致,與亞洲的日本、韓國鋼企達成的價格相當,並比照了早些時候日澳定下的首發價。隨後,全球最大的鋼企安賽樂米塔爾也接受此價格,歐洲市場價格基本確定。
主持全年中方鐵礦石談判的中鋼協堅持得到一個比首發價略高的降幅,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卻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固守首發價,雙方形成僵局。隨後曝出中國鋼企與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企業FMG達成結果的消息,表面上看這個價格降幅超過日澳首發價,實現了半年定價和對中國統一價,基本滿足了中鋼協的談判底線。但這個小勝不足以擺脫「僵局」,FMG的鐵礦石產量有限,今年才有5000萬噸的產量,即使全部賣給中國,也只能滿足中國鋼企全年進口鐵礦石的1/10,更何況FMG也不會「把所有雞蛋都放一個籃子裡面」,中國和FMG達成鐵礦石價格,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其中,中國某公司是FMG的大股東,中國許諾給FMG可觀的融資幫助其迅速擴產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普遍認為壓三大礦商接受「中國價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國鐵礦石采購談判模式剛剛調整,新模式正在探索。此前,所有鐵礦石談判都由商務部來做整體規劃,寶鋼牽頭談判,然後再把情況報告給中國鋼協,中鋼協再報商務部,商務部再報中央。今年商務部第一次放權給中鋼協,以寶鋼代表中國鋼企與礦商談判,應當看到企業對企業的談判模式更加專業,效率更高,干擾更少。環節越多,胡世泰等人採用商界公認的「謀略」投機獲利就更多。因此,談判模式的探索是有益的,將有利於「中國價格」的形成,防止個別中國鋼企出於自身短期利益的需要,單獨與礦商談判攪局。
去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顯露了中國鋼企產能過剩,這次鐵礦石采購案反映中國鋼企產業散亂的現象,必須出重拳整頓鋼企,特別要在兼並重組上下功夫。產能過剩也為優質企業提供了並購重組的良好時機,推動鋼企規模化經營勢在必行。推動鋼企兼並重組是非常復雜的難題,但這是振興鋼鐵產業的必由之路,金融業、石油石化、電子工業、軍工業等都曾兼並重組,而擺脫困境走向騰飛。據工信部官員透露,今年年底前《鋼鐵行業兼並重組條例》將正式出爐。將以寶鋼、鞍鋼和武鋼為行業龍頭,實現鞍本鋼鐵集團、廣東鋼鐵集團、廣西鋼鐵集團、河北鋼鐵集團和山東鋼鐵集團這五大鋼鐵集團的重組與整合。隨著近來山東、河北等省鋼鐵企業重組的進行,「中國第一鋼鐵巨頭」的名頭不斷在寶鋼、山鋼、河北鋼鐵集團之間交替。業內人士分析,這反映了中國鋼鐵產業重組啟動,逐漸步入「熱火朝天」的階段。只有規模上去了,才能在成本、質量、節能減排上與國際巨頭競爭,才能在礦石價格上更有發言權。相信不長時間會有中國價格的誕生,進而成為全球價格。
啟示三:破解鐵礦石采購談判怪圈的根本途徑在於實施產業鏈安全戰略
近幾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鋼鐵和鐵礦石的需求增長迅猛,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已達4.4億噸。占年度鐵礦石需求的52%,其中60%以上來自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專家普遍認為對進口原料依賴度超過50%,這個產業則處於缺乏安全保障的狀態。全球經濟或國際供應商一旦有風吹草動,則危及這個產業的生存,更談不上競爭了。中鋼協即使借力國家賦予的行政權力,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達到產業兼並重組的理想目標,爭取到「中國價格」,如果沒有長遠的發展戰略實施作保障,特別是對資源的控制,也難以保證「中國價格」長期穩定與合理。
因此,盡快實施產業鏈和物流鏈的安全戰略才是中國鋼企的根本出路。即在嚴重依賴國際市場資源供應的背景下,中國鋼企在兼並重組條件下形成產業集中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集團,把握全球鋼材和鐵礦石快速增長的難得機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資源、兩個市場,到海外合作投資、開礦、建鋼廠、建海運船隊,參股或控股海外礦企,重點投資包括三大礦企在內的礦商,憑實力爭奪話語權,而不是以巨大的需求坐等「中國價格」的到來。
類似的成功實例在國內外皆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在國企中是實施產業鏈安全戰略的成功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石油就預測到國內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必然會帶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巨大需求,在分析國內資源和生產潛能的基礎上,做出21世紀初中國對進口油氣依存度將達到50%以上的准確估計,積極開展實施海外戰略,以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從1993年開始在海外投資並購油氣田,用10年左右時間成功收回投資,不僅使中國油氣勘探、開發生產技術和隊伍在海外展示實力,還創造了超投資的利潤回報。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拿下伊拉克戰後第一份國際油氣合同,簽下伊拉克特大型油田——魯邁拉油田的單子。到今年為止,中石油在海外共有合作項目近80個,油氣年產量近7000億噸,不遠的將來其海外產量將翻一番以上,在有力地保障國內能源安全的同時企業效益和競爭力大增,成為全球500強中利潤最多的中國企業,躍居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第五名。它的成功經驗在於早期向海外油氣資源上游產業鏈發展,用投資並購控制資源,確保了企業和國家的利益。
日本是個礦產資源貧乏的國家,它的鋼鐵產業是國家的支柱型產業。在解決鋼企原料的產業鏈和物流鏈發展上,日本鋼鐵企業通過幾家綜合商社早已形成國際鐵礦石市場的戰略布局。鋼企龍頭新日鐵公司和投資海外鐵礦石、海運物流鏈為主的三井物產聯手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相互持股、共同投資形成緊密的戰略聯盟。三井物產在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中都有股份,澳礦24家企業中,日本三大商社重點投資8家,參股16家,三井物產還與淡水河谷建立了聯盟關系,提供採掘機械、建立物流合資企業。目前三井物產擁有權益比例的鐵礦石控股產量已躍居全球第四位,年開采權益已超過4000萬噸,相當於為日本建立了一個FMG。三井物產等商社在發展鋼鐵產業鏈上的海運物流業,超前布局已成規模。三井物產從2004年到2009年,在購船和租船兩方面投資巨大,船隊規模從2003年5月的547艘將增加到720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海運集團,通過港口布點,簽訂長期協議和擴大運能,日本海運巨頭逐漸掌握了鐵礦石海運的主動權。盡管全球鐵礦石和海運費價格上漲,三井物產向新日鐵讓利,在價格下跌時,三井物產從新日鐵獲得補償,這樣日本的鋼企和物流企業互惠互利,互為支撐,共抗危機和發展,實現雙贏。即使鋼企保證產業鏈的資源供給,又使新日鐵獲得有利的國際競爭地位。近期兩拓擬合並遭到全球鋼鐵企業大會反對,可以認定鐵礦石供應方和采購方都意識到控制資源的重要性,一場新的博弈拼殺正在展開……
不論是中石油走向海外的發展戰略,還是日本新日鐵與三井物產的戰略聯盟範例,都告訴我們破解鐵礦石采購談判怪圈的根本途徑在於實施產業鏈安全戰略。
❽ 中國鐵礦石采購模式幾個階段
28年的規則
1981年,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正式形成。即從每年第四季度開始,由世界主流鐵礦石供應商與其主要客戶進行談判,決定下一財政年度鐵礦石價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鐵礦石買賣合同,談判即宣告結束,其它各家談判均要接受此結果。在200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並未參與到這個游戲之中,因為中國國內自產的礦石基本可以滿足鋼鐵行業的需求。但是從2002年開始,中國鋼鐵工業開始了一輪高速增長。
2003年底起,寶鋼集團作為中國鋼鐵業的談判代表,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但這並未動搖規則的基礎——任何雙方一旦達成,其他談判方必須接受。變化的地方在於,談判格局是三對三,即供方——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對需方——寶鋼集團、新日鐵和歐洲鋼廠。
然而,自從寶鋼參與到該游戲規則後,鐵礦石的價格連年上漲。2003-2008年,澳礦和巴西礦累計漲幅分別達到410%和376%。
逐漸崩塌的基礎
從2008年開始,談判發生了顯著變化。2008年初,新日鐵率先與淡水河谷達成協議,其中南部鐵精粉漲65%,卡拉加斯粉漲71%,改變了以往「同品種同漲幅」的慣例。有人打破游戲規則,就會有更多人不遵守。當年,「兩拓」並未接受「首發價」,而是獲得了更高的價格。2009年,游戲規則開始面臨徹底破裂的威脅。從去年歲末談判以來,直至今年5月末才達成首單。
❾ 寶武鋼鐵集團的采購制度是怎樣的
寶鋼與武鋼合並後,部分核心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將大幅提升,如二者取向硅鋼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0%,高端汽車板市場佔有率約60%。合並後公司不僅可以避免競爭,還可以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鋼鐵製造能力。另外,合並後的公司產能超過7000萬噸,躍居全國第一,對於鐵礦石的需求約1億噸,約佔全球鐵礦石貿易總量的7%,在原材料的采購方面,該公司將更有議價能力。在去產能的背景下,寶鋼和武鋼可謂捷足先登,在提高市場佔有率、 整合資源、控製成本、技術創新等各方面都會獲得發展先機。同時,該公司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削減成本,取得了積極效果,預計相關降本增效措施將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固化。
統一策劃製造、采購、銷售、研發以及管理,統一國際化路徑,打造一支理念相同、技能業績一流、嚴格苛求創新、知行合一執行力強的員工隊伍。
❿ 中澳鐵礦石談判案
新一輪的鐵礦石談判很快就要開始,博弈各方目前都在互相試探底線。坐擁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的位置,在力拓竊密案的陰影和多一些計劃還是多一些市場的艱難抉擇下,中國鋼鐵業既信心滿滿信誓旦旦,又有幾許惶惑和憂慮。 惶惑和憂慮,來自對利益和市場主動權的艱難把握。我國目前由寶鋼一家代表中國鋼鐵企業與外方談判的方式,沿襲的是日美的做法。對這樣的方式,筆者一直持懷疑的態度。日本鋼鐵業產業集中度非常高,而且鋼鐵集團就那麼幾家,彼此差異化競爭比較明顯,在海外又有許多股份和權益,對原料價格的消化能力自然就比較強,由誰去談判都影響不大。而我們呢?鋼鐵企業成分復雜,數量散、多且規模偏小,寶鋼一家,其實無法照顧到大多數企業的利益,也無法集中和體現全行業的智慧,更無法托起整個行業的發展責任。 中鋼協意在「一統江山」。他們最近提出的按中國財會年度結算、整合長協與現貨市場、統一鐵礦石進口價格三條建議,市場反響很大。有人甚至進一步提出,可以讓中鋼協統一進口價格、統一購買渠道和統一對外采購。這樣一來,蛋糕人人都有,市場皆大歡喜,我國談判的話語權還可以大大加重。這似乎是一種無可挑剔的策略。 但是仔細想來,鐵礦石如果集中采購,其指標分配是一件非常繁瑣且費時費力的事情,難免會產生許多新的矛盾。以行政手段來對待資本結構、法人結構和利益結構如此復雜的鋼鐵業,似乎也不明智,有悖於我們市場化改革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它在急劇擴張協會權力的同時,將人為地限制市場的自由交易,阻礙企業的活力和創造性。 統死不好,那麼,全部放開呢?也就是說,讓所有鋼鐵和外貿企業都擁有平等的鐵礦石進口資質,而不是僅限於目前的100多家,情況又會怎樣呢?表面上看,進口放開之後,倒賣鐵礦石行為會因無利可圖而消失,市場變得公平而透明。但實際上,目前鐵礦石的市場已是嚴重的賣方市場,國際上70%以上鐵礦石又集中在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家企業手裡,放開進口之後,難免出現群狼撲食、萬人過江的局面。在這個時候,巨頭們就像手裡拿著「肉」和「救生圈」的人,隔岸觀火的是他們,坐收漁利的,更是他們。 顯然,對待鐵礦石的亂局,走極端不行,習慣性思維也不行。這需要我們運用新思維去破解,必要時可以另闢蹊徑。從當下來看,似乎可以在寶鋼之外多增加一兩個談判主體,以體現他們背後各自的巨大需求,並充分發揮他們的市場力量。從中長期來看,則應該以提高規模效益和產業集中度為目標,汰劣存優,並小為大,開辟出一個健康平穩、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最終服務於經濟全局和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