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爾的企業簡介
海爾集團是世界第二大白色家電製造商、中國最具價值品牌。海爾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已發展成為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2007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1180億元。
海爾品牌旗下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熱水器、電腦、手機、家居集成等19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其中海爾冰箱、洗衣機還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首批中國世界名牌。
2. 海爾管理模式是什麼
全球外匯資金集中管理_境外放款
海爾集團的全球化經營戰略決定了其資金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其外匯資金集中管理採用的是「全球外匯資金集中管理+境外放款」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在分別實行境內、外資金集中管理基礎上,通過設定境外放款綜合頭寸進行境內外資金跨境集中運作,通過境內境外兩個外匯資金集中管理專戶分別對境內境外外匯資金進行集中運營管理,並在外匯局核定的5億美元跨境放款額度內,初步實現跨境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
海爾集團"OEC"管理模式
海爾集團提出的"OEC"管理模式, 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工作準則, 體現了企業不斷進步和持續改進的特點。"OEC"管理模式是海爾集團管理體系的基石, 是其對外並購擴張、推行統一管理的基本模式, 也是全國企業到海爾集團學習先進管理經驗的主要內容。正是通過這種持續改進使得海爾集團由1984年的虧損企業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中國最具價值品牌的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 2007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1180億元。
OEC 是Overa ll Every Contro l and C lear的英文縮寫, 其含義是全方位地對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進行控制和清理, 做到 日事日畢, 日清日高。具體的講, 就是企業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 控制到人不漏項; 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的內容, 並依據工作標准, 按規定的計劃執行。每日對每個過程或每件事進行日控、事事控, 把執行結果與計劃指標對照、總結、糾偏, 確保實現預定的目標。日清日高管理法的實質是: 管理不漏項, 事事有人管, 人人都管事, 管事憑效果, 管人憑考核。簡單的說, OEC 的含義就是: 今天的工作必須今天完成; 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須比昨天有所提高; 明天的目標必須比今天更高。
海爾OEC管理模式的理論依據是"海爾定律"(斜坡球體論): 即企業如同爬坡的一個球, 受到來
自市場競爭和內部職工惰性而形成的壓力, 如果沒有一個止動力它就會下滑, 這個止動力就是基礎管理和企業持續不斷地改進。"OEC"管理法由三個基本框架構成, 即目標系統、日清控制系統和有效激勵機制。
3. 海爾公司的總裁是誰
海爾總裁楊綿抄綿 楊綿綿襲,1941年8月出生,畢業於山東工業大學,研究員工程師。曾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青島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海爾集團公司常務副總裁。現任海爾集團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人大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代表。兩次入選美國《財富》雜志「美國以外世界50位商界女強人」,獲得「2006中國十大卓越首席品牌官」稱號。
求採納
4. 創立於1984年的海爾集團,經過19年的持續發展,現已成為享譽海內海爾營銷哲學內涵包括哪些重要內容
企業戰略管理是企業在宏觀層次通過分析、預測、規劃、控制等手段,實現充分利用本企業的人、財、物等資源,以達到優化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在中國,由於長時間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企業戰略管理還僅僅是一個開頭。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的日益加深和WTO的臨近,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作為市場經濟運行的主要參與者的我國企業,是我國實現經濟繁榮和充分就業的決定因素,筆者認為,加強企業戰略管理,是提高我國企業管理體制水平,提高競爭能力的有力工具,筆者曾從事數百家企業的審查、評價,認為結合我國企業現狀,應從以下七個方面加強企業戰略管理。一、戰略目標:一個企業,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長遠奮斗目標,古語「有志者事竟成」,沒有宏偉戰略目標的企業,猶如一個沒有志向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只有確定了宏偉的奮斗目標,才能使企業凝集全部的力量,眾志成城,向一個共同方向努力。有種說法,一個老闆有多大的雄心,這個企業就能發展到多大,講的就是一個道理。大家都知道美國Oracle公司,公司上下一個口號,同心同德,要趕超微軟,做世界第一,大家齊心協力,經過幾年跳躍式發展,雖說尚未成為世界第一,可也成了響當當的世界第二。再如,中國的海爾集團,提出要在未來若干年,大步跨入「世界500強」的戰略目標。眼下已經沖出中國,走向了全世界,在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投資建廠,甚至美國地方政府還破天荒的命名了一條「海爾路」,讓海內外華人激動不已。 二、戰略規劃:由於戰略目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不是馬上就可以實現的,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必須有一個艱苦的奮斗歷程。所謂戰略規劃,就是要將這個奮斗歷程予以規劃,以期充分調動企業資源,沿著既定方向前進,盡快實現戰略目標。假設有一個公司,要在20年內發展成為世界500強,那麼,首先得明確20年後,世界500強的標準是什麼,然後根據現有實際狀況,制訂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如第1—5年,必須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培養核心能力,建立良好的內部管理體制,儲備人才准備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第6—10年,取得海內、外上市資格,通過發行股票籌集充足的資本以保證高速擴張。第11—15年,大規模擴張,通過兼並、控購、聯合等方式,一舉取得市場優勢地位。第16—20年,鞏固基礎,理順管理結構,提高效益,通過進一步擴張,達到跨入世界500強的戰略目標,使理想最終變為了現實。在此基礎上,企業進行深化和具體化後,對全體職工進行宣傳和鼓動,以戰略規劃為核心建立公司上下一致的奮斗方向。 三、戰略基礎:企業的總的核心能力構成企業的戰略基礎,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在市場競爭之中立足,以致於發展壯大,是因為這個企業必定有特殊的、超過別人的、與種不同的地方,這個不一般的地方就是企業的核心能力,這是一個企業生命力的關鍵,如可口可樂公司,其核心能力就是其秘密配方和品牌;微軟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卓越的軟體開發能力。作為企業董事會和最高領導人,應該認真分析判斷本企業的核心能力之所在,然後鞏固核心能力,發展核心能力,保護核心能力。否則一旦喪失了核心能力,企業也就如同一具行屍走肉,沒有了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戰略保障:一個企業的發展和戰略目標的實現還必須通過嚴格的經營管理來實現,包括:計劃預算編制與實施、現金控制與管理、成本利潤分析、技術開發制度、采購與付款方式、銷售與收款政策、籌資與投資決策、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形象設計等各個方面,這是企業成功的戰略保障,也是企業戰略核心能力得以發揮的基礎。諸如這方面的問題,諸多企業管理學家都有很精深的論述。這里就不談了。 五、戰略決策:現代經濟生活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一個人的經驗和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圍,必須建立良好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報告體制,以保證決策的靈敏性、准確性。在進行重大決策時,應該共同討論,各展所長,形成科學決策。經過幾百年的市場經濟的實踐,董事會決策和委員會咨詢是企業決策的有力工具。董事會中應該包括有股東代表、經理層代表外,更關鍵的是必須有足夠的專家學者組成的獨立董事,獨立董事不代表個別股東或高級管理人員的利益,而是代表整個企業的長遠利益,為企業董事會決策提供專業意見,以彌補內部董事的種種缺陷。全體董事會成員對其決策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包括經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美國法律規定:一個公司必須有獨立董事和由獨立董事組成審計委員會。這是美國公司決策成功的關鍵之一。同樣,建立各種專業性咨詢委員會,容納各方面利益的代表,進行蹉商,為有關方面提供決策依據,也是通向科學決策的有力工具之一。在我國雖然曾經廣泛建立過深有影響的黨委會集體決策模式,但是由於企業是以盈利為主要目標,而黨卻是以政治為主要目標是有嚴重沖突的,本質上黨委會並不是企業產權所有者利益的代表者,不符合法律和國際慣例,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無法適應經濟運行規律,而導致這種決策模式失敗,現在雖然建立起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等機構。但是,由於長時間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長期封建社會意識的殘 留,現在很 多企業反 過來形成了廠長、經理一言堂,主觀臆斷,獨斷專行的怪胎,在少數民營企業 猶其突出,往往造成了一言興「國」,一言亡「國」,最高管理者一個盲目決策,最後有可能不僅葬送了企業,也葬送了最高管理者本人。著名的沈陽飛龍集團姜偉因決策失誤而痛陳「二十大失誤」,巨人集 團史玉柱也因隨意決策興建「第一高樓」差點破產,可見在中國建立科學的戰略決策體制已經是刻不容緩。
5. 海爾—真誠到永遠海爾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叫「真誠到永遠」。海爾總裁張瑞敏解釋說,一個金業要永續經營
摘要 1.x09海爾集團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6. 對青島海爾集團的了解
青島海爾
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9年4月28日,它是在對原青島電冰箱總廠改組的基礎上,以定向募集資金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於1993年10月12日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並於11月1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簡稱:青島海爾,股票代碼:600690。上市十多年來,公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主營業務收入由上市初的6.8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152.99億元,在股本大比例擴張的情況下,2004年實現每股收益0.309元。同時,公司由原先只生產電冰箱這一個產品擴展到目前涉及電冰箱、空調、冷櫃、系列小家電、滾筒洗衣機、電腦板、注塑件、電子商務等業務。公司良好的業績也漸為廣大投資者所認同,公司掛牌證「青島海爾」連續入圍上證180指數和道中88指數,連續入選「上市公司50強」、「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在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與國際最具權威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共同對2001年度「中國令人尊敬的上市公司」評選的當中,青島海爾一枝獨秀,得票高居榜首,是證券市場藍籌績優股的典型代表。
公司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狠抓產品質量,繼在全國家電行業中率先通過ISO9001認證後,又先後通過了ISO14001環保認證、美國UL、加拿大CSA、德國VDE和GS、歐盟CE等近20項認證,這使海爾產品不出廠就可獲得國際認證,是真正的世界級產品供應商。
公司上市之前,生產用資金主要靠企業自身積累及銀行貸款,但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其所能提供的資金已不能滿足公司正常發展的需要。 公司抓住93年國家大力發展證券市場之機,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3.69億元,分別投資於出口冰箱技術改造項目、出口冰箱配套設施改造項目、無氟冰箱技術引進項目、多規格定尺料精密沖裁中試基地項目、大型精密注塑中試基地項目、海爾工業園沖壓基地項目、海爾工業園模具中試基地項目、中意合作生產潔廚具項目、風直冷蒸發器項目等。這些項目的實施使公司生產能力及技術含量有了大幅提高,為以後冰箱生產上規模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改制上市也使公司從根本上轉變了經營機制,企業的產權關系也更加明晰。股票上市後,公司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理順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並在公司內部形成了股東、員工、用戶互動的價值鏈,使公司的發展目標與股東的投資回報有效的結合起來。 股票上市後,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優勢,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整合市場資源,在公開發行股票後,又先後進行了四次再融資,整合了市場資源,極大的促進了公司的發展。 96年公司配股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無氟冷櫃項目的生產,該項目投產後使海爾在冷櫃行業的生產能力大大增強,為海爾在下世紀初進一步拓展世界冷櫃市場奠定了基礎,並為公司保持無氟技術的領先地位以及向相關領域拓展,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1997年公司配股募集資金用於青島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二期工程、青島海爾電冰箱(國際)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以及小家電項目。這些項目的投入生產,使海爾公司在穩步擴大銷售額,占據冰箱行業領先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海爾的名牌效應,形成小家電這一新的利潤增長點。 99年公司配股募集資金將主要投向出口大型冰箱生產項目、出口洗碗機項目、出口燃氣灶項目、建立國際物流中心、收購章丘電機廠、模糊控制電子模塊項目。這些項目的投產有力推動公司的國際化進程,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2001年公司實施A股增發,利用募集資金及部分自有資金共20億元,收購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74.45%的股權。通過整合空調這一高盈利業務,為上市公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利於公司開展規模化經營,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入世後的進一步擴張創造條件。除此之外,還將完善白色家電概念,增強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有助於實現產品多元化戰略,降低經營風險。
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自發行股票至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公司將一如繼往地以創中國的世界名牌為已任,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保持高速穩定的發展,給投資者以滿意的業績回報。
——————————————————————————
海爾電器
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是海爾集團旗下之一間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碼為「1169」,並於2005年1月31日正式完成更名,即為現用名。本集團主要業務包括生產及銷售行動電話,以「海爾」品牌名稱製造及銷售之洗衣機等。
發展沿革
1、2000年9月和10月,海爾集團與中建電訊在香港及青島分別成立了飛馬香港和飛馬青島兩家手機合資企業;
2、2001年12月,海爾集團將其擁有的49%飛馬香港的股權注入1169;同時,中建電訊亦將其持有的51%飛馬香港和49%飛馬青島的股權注入1169,因此1169擁有飛馬香港100%的股權與飛馬青島49%的股權;而海爾集團獲取1169股權比例為22%;
3、2002年10月,海爾集團將其飛馬青島剩餘15.5%的股權注入1169,使海爾集團在1169的股權提高至29.9%;
4、2005年1月,海爾集團將其飛馬青島剩餘35.5%的股權與其下洗衣機的大部分資產注入1169,注資完成後集團控股1169比例為50.3%;
5、2005年2月,海爾中建更名為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後直至目前,海爾集團持有1169股權比例為50.3%。
業務介紹
手機業務
本集團於2004年推出了一系列嶄新產品,如具備26萬像素的TFT顯示器匹配OLED彩色分支顯示器先進功能、長達十八天超常備用時間、畫中畫功能、來電呼喚及短訊防火牆等功能的手機。此外,本集團亦成為國內首個提供130萬像素數碼相機電話的製造商。一如海爾集團過往於白色家電及電子市場創下之佳績,「海爾」品牌亦在手機市場被廣泛認同為優質品牌,贏得消費者青睞。
洗衣機業務
本集團製造及銷售「海爾」品牌洗衣機,2004年表現非常理想。根據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按照中國洗衣機市場銷售額計算所得,「海爾」品牌的市場份額一直持續上升,由2003年的31%提升至34%。2004年共推出了43款新型號洗衣機,廣受市場歡迎,進一步鞏固了本集團的市場領導地位。
前景展望
本集團的管理層對中國手機和洗衣機市場的長遠潛力充滿信心,並對本集團在鞏固其市場主導地位的實力深感樂觀。盡管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本集團手機和洗衣機業務的市場份額及知名度正與日俱增,業務量也隨著「海爾」品牌的優勢不斷壯大。
正如2004年注資通函所述,海爾集團有意將本公司打造成為其旗艦上市公司,並通過本公司將其白色家電業務上市,致力成為全球三大白色家電巨擘之一。
7. 海爾集團企業戰略和人力資源是怎樣整合的
海爾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一、海爾人力資源發展的戰略
1、「國際化的企業,國際化的人」--海爾人力資源開發目標
在總裁張瑞敏「走國際化的道路,創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導下,海爾集團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取得了持續穩定高速的增長,其品牌價值不但穩定居中國家電業榜首,在國際市場的美譽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國家經貿委確定海爾為重點扶持沖擊世界500強的6家試點之一。海爾的國際化經營駛入快車道,在國際市場贏得越來越多的尊重。海爾清醒地認識到,在目前這種環境下,要想成為國際化的名牌,每一個員工首先應成為國際化的人才。因此,海爾集團人力資源開發的目標,必須適應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大目標,為企業培養真正具備國際化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2、「賽馬不相馬」--海爾人力資源開發原則
海爾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始終堅持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堅持創造一種公平、公正、公開的氛圍,建立一套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機制,在實現企業大目標的同時,給每個人提供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發展空間--「你能翻多大的跟頭,就給你搭多大的舞台」。
3、「挑戰滿足感、經營自我、挑戰自我」--海爾人力資源開發的市場機制
海爾認為:在新的經濟時代,人是保證創新的決定性因素,人人都應成為創新的主體。為此海爾設計了市場鏈的思路,海爾認為:企業內外部有兩個市場,內部市場就是怎樣滿足員工的需要,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外部市場就是怎樣滿足用戶的需求。在海爾內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市場,都有一個需要對自己的市場負責的主體。下道工序就是用戶,他就代表用戶,或者他就是市場。每位員工最主要的不是對他的上級負責,更重要的是對他的市場負責。同時,海爾提倡即時激勵,以此來充分挖掘和發揮內部員工的積極性。
二、用人策略:兩大理論
海爾集團是至今惟一被搬上哈佛大學講壇的中國企業。十多年前,還是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經過海爾人十多年的卧薪嘗膽,一躍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產品開發速度最快、規模最全、品種最多、質量最好、服務最優、商標價值最高的企業。這一切是與海爾集團在長期的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套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分不開的。海爾集團用人機制歸結為兩大理論:「斜坡球體人才發展論」和「變相馬為賽馬」。
1、斜坡球體人才發展論:每一個人都是在斜坡上上行的球體,惰性的危害最大。
海爾認為,每一個人恰似在斜坡上上行的球體,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規模越大,這個斜坡的角度越大。員工的惰性是人才發展的阻力,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質,克服惰性不斷向目標前進,才能發展自己,否則只能滑落和被淘汰。止住人才在斜坡上下滑的動力是人的素質。在海爾談到素質,人們都認同這樣一種理念:在一點一滴中養成,從嚴格的管理中逼出。為此,海爾實施了全方位的對每天、每人、每件事進行清理、控制,「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以求把問題控制在最小的范圍,解決在最短時間,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這就是海爾管理模式,即「OEC管理」。
2、變相馬為賽馬:企業不缺人才,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是激發員工內在潛能
海爾認為,企業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關鍵是企業是不是將每一個人所具備的最優秀的品質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了。為了把每個人的最為優秀的品質和潛能充分開發出來,海爾人「變相馬為賽馬」,並且在全體員工高度認同的情況下,不斷實踐、提高。具體表現為:在競爭中選人才、用人才,就是要將人才推到屬於他的崗位上去賽,去發揮最大的潛力,去最大限度地選出優秀人才。這是一個有利於每一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機制,使每一個人都能在企業里找到適合自己價值的位置。這一機制最初體現在公司內部實行「三工轉換制度」。
該制度是將企業員工分為試用員工—合格員工—優秀員工,三種員工實行動態轉化。通過細致科學的賽馬規則,進行嚴格的工作績效考核,使所有員工在動態的競爭中提升、降級、取勝、淘汰。努力者,試用員工可以轉為合格員工乃至優秀員工。不努力者,就會由優秀員工轉為合格員工或試用員工。更為嚴格的是,每次考評後都要按比例確定試用員工,如此一來,人人都有危機感。
這里的賽馬,遵循著「優勝劣汰」的鐵的規律。任何人,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只有創業,沒有守業;誰守業,不進取,誰就要被嚴酷的競爭所淘汰。實際上是斜坡球體人才發展理論的一種體現、保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三、價值分配體系:員工收入由市場決定
1、讓市場「發」工資
最早在1998年的某次會議上,張瑞敏就提出了海爾市場鏈的思路。其後,海爾逐步推進這項工作,大致走了以下四步:
第一階段:將外部市場的競爭效應內部化。具體體現為三個轉化:外部指標轉化為內部指標,內部指標轉化為個人指標,個人指標轉化為個人收入。第二階段:體現市場鏈的SST機制(索酬、索賠、跳閘),內部有了市場就要建立與用戶的索賠機制。第三階段:搭建操作平台以推進市場鏈進程。第四階段:負債經營,就是把企業的總負債表轉化成3萬份每個員工的小負債表,落實到每個人,使每個人得到發展。
而市場工資,就是對前四項工作的深化。實行市場工資後,企業的主要目標由過去的利潤最大化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以市場為中心,每個人的利益都與市場掛鉤。具體做法就是SST。索酬,就是通過建立市場鏈為服務對象做好有償服務,從市場中取得報酬;索賠體現出市場鏈管理流程中部門與部門,上道工序與下道工序之間互為咬合的關系,如不能履約就要被索賠;跳閘就是發揮閘口的作用,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賠,第三方就會跳閘,「閘」出問題。
2、研發部的市場化工資
改革以前,研發人員的任務只是設計產品,工資也只和產量掛鉤,至於在市場上好賣不好賣,他可以不聞不問。2000年5月份,開發部開始實施市場工資,工資來源以市場訂單為依據,訂單多,則工資收入高;反之,則一分沒有。自從實施市場工資以來,開發部的員工壓力大了,但工作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因為,從市場拿錢,作為開發人員就必須深入市場、研究市場,開發出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來,這使個人和企業都受益。
3、「小三角」彰顯市場化工資
海爾的改革都是從小三角開始的。所謂小三角,海爾的解釋是:如果我們把企業看成一個大三角,那麼,它是由無數個小三角組成的。任何單位和部門在改革時都要找到自己的小三角進行試點,形成樣板力量,然後復制到其它小三角。到了2003年9月,海爾商流、洗衣機、空調、技術裝備等單位已先後在本單位一些部門試點實行市場工資,試點時間雖然不長,但反響卻很強烈。
4、設備事業部:市場工資的合理性
以前,設備維修工按區域承包的停機時指標是「零停機」,而設備科長和設備處長的指標,卻確定有「停機率」,於是造成了崗位之間的考核不平衡,也導致了工資分配的不合理性。於是,設備事業部把所有設備管理人員的停機時考核指標也同維修工一樣,定為零,並設定了不降低就否決的市場增值否決線,使市場工資完善合理。通過試點,管理人員積極性和責任心進一步提升,大家都圍繞著零停機進行創新,體現了很好的市場效果。實行市場工資後,效果明顯,停機時實現了整合以來的最低點,降低了15.9%,大部分設備實現了零停機。
5、空調事業部:市場效果的真實性
過去商用空調檢驗處的工資主要由分廠效益決定,體現不出檢驗處的市場——最終產品質量的好壞,對工資的影響。自從檢驗處實施市場工資以後,就大不相同了,檢驗處將共用信息平台完善起來,工資不再單純由檢驗員自己查出的問題說了算,而是根據信息反饋的問題和抽樣室查出的問題進行判斷。所以市場效果的真實性大大提高。
6、信息系統「算」工資
在海爾,信息化絕對不是裝飾詞。有了信息化,海爾員工才真正做到了實實在在干工作,明明白白拿工資。海爾通過信息化的全面推進,不僅實現了從投入到產出的信息化,而且通過信息化給每個員工搭建自主經營的平台,給員工提供公平、公正、公開、透明、開放的工作環境。海爾通過員工自動計酬系統實現了信息的自動錄人、數據的自動計算、收入的自動兌現,通過觸摸屏自動查詢,通過查看對應平台實現自動培訓,最終實現了員工自主經營。
四、員工培訓策略:立體人才培訓體系
海爾集團從一開始至今一直貫穿「以人為本」提高人員素質的培訓思路,建立了一個能夠充分激發員工活力的人才培訓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從而使企業保持了高速穩定發展。
1、海爾的價值觀念培訓
海爾培訓工作的原則是「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在此前提下首先是價值觀的培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干,什麼不該干」,這是每個員工在工作中必須首先明確的內容,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內容。對於企業文化的培訓,除了通過海爾的新聞機構《海爾人》進行大力宣傳以及通過上下灌輸、上級的表率作用之外,重要的是由員工互動培訓。目前海爾在員工文化培訓方面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培訓及文化氛圍建設,如通過員工的「畫與話」、燈謎、文藝表演、找案例等用員工自己的畫、話、人物、案例來詮釋海爾理念,從而達成理念上的共識。
「下級素質低不是你的責任,但不能提高下級的素質就是你的責任!」對於集團內各級管理人員,培訓下級是其職責范圍內必須的項目,這就要求每位領導亦即上到集團總裁、下到班組長都必須為提高部下素質而搭建培訓平台、提供培訓資源,並按期對部下進行培訓。特別是集團中高層人員,必須定期到海爾大學授課或接受海爾大學培訓部的安排,不授課則要被索賠,同樣也不能參與職務升遷。為調動各級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海爾集團將培訓工作與激勵緊密結合。海爾大學每月對各單位培訓效果進行動態考核,劃分等級,等級升遷與單位負責人的個人月度考核結合在一起,促使單位負責人關心培訓,重視培訓。
2、海爾的多種培訓形式
崗前培訓:對所有的新人進行業務知識、企業文化、經營哲學、組織目標、價值觀的培訓。不確定崗位先輪流工作一定時間,再定崗建立員工組織歸屬感,集體主義,合作精神,為以後的高效管理奠定基礎,此項工作由集團中心做。
崗位培訓:半年到一年之後,崗位培訓主要是業務能力培訓。對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法及應盡的責任進行培訓,此項工作由事業部做。
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海爾所有的管理幹部都有責任為下一級的幹部及員工,設計個性化的培訓計劃。所有人員包括對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員工,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每人定出一個升遷,發展的個人規劃,要有目標的工作。
轉崗培訓: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海爾採用轉崗培訓使員工適應新的工作需要。
半脫產培訓:對於骨幹員工和管理人員,有計劃安排人才以半脫產的方式,參加各種培訓班。
出國考察培訓:為了掌握國際高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利用各種機會,派出有關人員到國內外,參加各種專業研討會、學術會議、科技博覽會,出國進修。
3、新員工培訓是好的開端
海爾大學是如何來培訓新員工的?首先海爾會努力讓新進公司的員工把心態端平,對於新員工顧及的待遇和條件等問題,海爾會給予肯定的滿足,讓新人把心放下,做到心裡有底。
「新老大學生見面會是接下來的重要環節,老員工用自己在海爾的工作經歷講述對海爾的感受,使新員工盡量客觀地認識海爾。同時,一些部門的領導也會出席,他們努力解決新人心中的疑問,在面對面的溝通中不迴避海爾當前階段存在的問題並鼓勵新員工也發現和提出問題。這種溝通和交流使新員工真正把心態端平放穩,認識到沒有問題的企業是不存在的,企業就是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關鍵是認清這些問題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還是機制本身的問題,讓新員工正視海爾內部存在的問題,不走極端。
另外海爾還鼓勵新員工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否合理,讓員工把話說出來是最好的解決矛盾的辦法。海爾給新員工每人都發了「合理化建議卡,員工有什麼想法,無論制度、管理、工作、生活等任何方面都可以提出來。對合理化的建議,海爾會立即採納並實行,對提出人還有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而對不適用的建議也給予積極回應,因為這會讓員工知道自己的想法已經被考慮過,他們會有被尊重的感覺,更敢於說出自己心裡的話。
4、海爾的個人生涯培訓
海爾集團一直將培訓工作放在首位,上至集團高層領導,下至車間一線操作工人,集團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設計為每個人制定了個性化的培訓計劃,搭建了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提供了充分的培訓機會,並實行培訓與上崗資格相結合。
海爾的人力資源開發思路是「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在具體實施上給員工搞了三種職業生涯設計:一種是對著管理人員的,一種是對著專業人員的,一種是對著工人的。每一種都有一個升遷的方向,只要是符合升遷條件的即可升遷入後備人才庫,參加下一輪的競爭,跟隨而至的就是相應的個性化培訓。
後備人才的海豚計劃:海爾認為,一個幹部要負責更高層次部門的工作時,不能馬上讓他到該崗位任職。而應讓他去該崗位的基層崗位輪崗鍛煉。然後再根據其輪崗表現決定升遷。這樣,可以使幹部在輪崗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子。也可以讓這些未來的管理者們廣泛積累基層工作經驗,以便將來有的放矢地工作,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近年來,海爾每年新進一千多名大學生。大學生加盟後先把他們放在各生產崗位實習鍛煉從基層為海爾「後備人才庫」物色幹部,海爾所採用的就是這種海豚機制。
5、海爾大學
海爾大學是在海爾集團提出的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背景下,在新經濟的浪潮中為滿足海爾集團國際化戰略轉移而成立的。海爾大學始建於1999年,是海爾集團培養員工管理思路創新的基地。創建伊始,張瑞敏就提出了海爾大學的定位:要成為海爾員工思想鍛造的熔爐和能力培訓基地,要成為中國企業界的「哈佛大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應對企業業務流程再造給全體員工帶來的思想觀念沖擊下,今天的海爾大學已經成為員工觀念創新的發源地、海爾集團戰略創新的推廣地、海爾集團培養中高級管理人才的搖籃。
為提高培訓效果,海爾大學搭建了完善的培訓教學軟硬體環境。軟體建設方面除海爾大學內部有16名各單位輪值老師外,在海爾集團內還建有330餘人的內部兼職教師師資隊伍,海爾內部培訓師資網路設置得非常嚴密:首先對所有可以授課的人員進行教師資格認定,持證上崗。在外部,建立起了可隨時調用的師資隊伍,已與清華、北大、IMD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聘請兼職教授80餘人,並且已與哈佛、劍橋、清華、北京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院校成立案例編寫關系,利用國際知名企業豐富的案例進行內部員工培訓,引入國內外先進的教學和管理經驗的同時,又利用這些網路將海爾先進的管理經驗編寫成案例庫,成為MBA教學的案例,也成為海爾內部員工培訓的案例,達到了資源共享。現已有6個案例進入以上國際級商學院MBA教學案例庫,成為全球通用的教學案例,已有20餘個在國際各大院校使用。
海爾大學秉承海爾集團「清楚目標、找出差距、需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急用先學,立竿見影的培訓原則,依據海爾的發展戰略,圍繞市場終極效果,通過「現場、案例、即時、互動」的創新培訓形式,開展問題管理培訓、創新能力培訓、發展能力培訓等。為調動各級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海爾集團將培訓工作與激勵緊密結合。海爾大學每月對各單位培訓效果進行動態考核,劃分等級,等級升遷與單位負責人的個人月度考核結合在一起,促使單位負責人關心培訓,重視培訓。
五、績效管理:從「三工轉換」到「負債開發」
為什麼海爾的績效管理制度能夠奏效?這在於它的績效管理與經營戰略、人力資源政策和戰略相匹配。海爾的績效管理主要的一點是「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建立目標,當天的目標必須當天完成。20%的管理層要對80%的業績負責任,出了事故當事者的責任是20%,主管是80%。在海爾,個人的業績跟資源相匹配。以業績為例,第一年是最後10%,公司送你去培訓,第二年如果還是10%,你自己花錢去培訓,第三年還是10%的話你就得走了。
海爾績效評估的指導原則是公平、公正、公開。公平是賽馬的原則,它不相信伯樂相馬,而相信賽馬,跑到前面就是成功。管理者的升職和降職是每個月都要發生的事情,你輸了就要降,贏了就要升。除了最高管理層如張瑞敏等以外,其他的員工每個月的管理績效評估全部公開。海爾有內部的「法庭」,你如果覺得績效評估不合理可以申訴,而這個「法庭」是由公司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資格的人組成的。
海爾有一套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實行「三工並存,動態轉換」。所謂「三工轉換」,是指全體員工分為優秀員工、合格員工、試用員工三種,分別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包括:工齡補貼、工種補貼、分房加分等),並根據工作業績和貢獻大小進行動態轉換,全廠分布。業績突出者進行三工「上」轉,試用員工轉為合格員工,合格員工轉為優秀員工;不符合條件的進行三工「下」轉,甚至退到勞務市場,內部待崗。退到勞務市場的人員無論原先是何種工種,均下轉為試用員工。試用員工必須在單位內部勞務市場培訓3個月方可重新上崗。同時,每月由各部門提報符合轉換條件員工到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填寫《三工轉換建議表》,然後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審核和最後公布。對於在一些企業看來很難推向市場的工作,海爾則實施了「負債」經營。海爾對技術人員包括項目開發人員和項目組織人員,採取了「負債開發」,即企業給員工一定資源,技術人員要創造出相應的價值,要按時開發出產品,且產品還要有質量保證和銷售額的保證。
海爾的績效管理過程完全透明。它的績效管理有一個「市場鏈」原則,評估一個單位的績效的是它的內部客戶和外部客戶。海爾內部的人際關系非常非常簡單,每一個員工都感覺到市場的壓力,客戶反應是它最終的目標。為什麼海爾的客戶服務是最好的?因為它的客戶服務概念是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從高到低,全部貫穿其中。
海爾績效的成功在於其可執行性。海爾的績效評估系統一點都不復雜,它的成功不在於復雜性和完善性,而在於它系統的簡單和易於執行,以及持之以恆。每天開早會,談一談每個人這一天要干什麼事情、達到什麼目標,十分鍾就夠了。到工作快結束的時候開一個晚會,大家匯報一下今天取得了什麼成績、有沒有達到目標。目標一天要比一天高,因為互相之間也要有競爭,它也是有一定的對比。根據你早上的目標、晚上的匯報,你的主管根據他的觀察當時就給出你一個紅、綠或者是黃的評估,這就是你績效評估的結果,整個過程很簡單。
以上一些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8. 海爾4名員工午休被開除,如此嚴苛的管理下薪酬是否可以匹配
不確定!如果這四名被開除的海爾員工是剛入職不久的小白,很有可能他們的薪酬與嚴苛的管理完全不匹配!
大家其實不難發現——在非常嚴苛的管理下,薪酬也有可能是完全不匹配的,因為這些員工大多數都是小白,他們沒有資格,也沒有任何權利去要求公司給他們合理的薪酬!希望在未來,小白們能夠被公司更多的關懷,得到那份他們期盼已久的溫暖和關愛……致敬小白!!
9. 4名員工午休被開除,海爾的領導和職能人員真的不午睡嗎
應該這樣說,海爾集團的管理部門確實有一個不午睡——行政管理部門!而行政部門主要有三個職能:
不利影響:
但是從行政職能的效率和行政職能的結果來看,其實這樣做我個人認為:弊大於利——因為你太牢固的讓員工處在一種壓迫和一種被監視的狀態下,員工的積極性不會得到良好的調動,那麼工作自然不會起到最好的效果,也有可能讓員工產生很強的心理壓抑甚至離職!
10. COO,CFO 各代表什麼
ChiefOperationOfficer
首席運營官
運營總監(Chief Operating Officer縮寫COO),也有的稱首席運營官。該職位要全面負責公司的市場運作和管理;參與公司整體策劃,健全公司各項制度,完善公司運營管理;推動公司銷售業務,推廣公司產品,組織完成公司整體業務計劃;建立公司內部信息系統,推進公司財務、行政、人力資源的管理;負責協調各部門工作,建立有效的團隊協作機制;維持並開拓各方面的外部關系;管理並激勵所屬部門的工作業績效。
其權責范圍主要是:
1、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有計劃權、建議權、否決權、調度權;
2、對下屬各職能部門完成任務的情況有考核權;
3、對下屬各職能部門經理的工作有指導權和考核權;
4、對總經理決策有建議權。
其責任范圍主要是:
1、對公司年度生產經營計劃的完成負組織與協調責任;
2、對公司中、長期發展規劃負組織、推動責任;
3、因調研信息嚴重失真,影響公司重大決策給公司造成損失,應負相應的經濟責任和行政責任。
一般要求:
1、教育背景:管理類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
2、培訓經歷:受過管理學、財務管理、企業運營管理、領導藝術、生產作業管理等知識培訓。
3、經驗:5年以上工作經驗,4年以上高級管理經驗。
4、技能:出眾的領導管理才能和良好的商業理念;
5、具有很強的團隊協作精神、組織及策劃能力和良好的溝通技巧;能與政府、企業高層人士廣泛接觸,並深入溝通;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英文聽、說、寫能力及熟練的計算機應用及操作能力;
6、個性特徵:辦事認真嚴謹;追求成功,精力充沛,可以承受較大工作壓力。
首席執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縮寫CEO)是在一個企業中負責日常經營管理的最高級管理人員,又稱作行政總裁(香港和東南亞的稱呼)或最高執行長(日本的稱呼)。在香港,大企業和大集團的CEO口頭上也被稱作「大班」,這是一個帶有褒義的尊稱,是企業掌舵人的意思。在亞洲大多數通用華文的資本市場比較成熟的國家(地區)的中小企業中,CEO的稱呼是「老闆」的代名詞,並非嚴謹的專指行政總裁,而被直接作為中小企業管理者的英文簡稱使用。
嚴格來說,首席執行官是一個不恰當的稱呼,它英語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逐字逐句的生硬翻譯,行政總裁才是CEO最恰當的翻譯。但由於「首席執行官」這個名詞在中國內地已經廣泛傳開,人們已經慢慢習慣了這個不恰當的稱謂。
[編輯本段]
CEO的基本職責
概括地說,CEO向公司的董事會負責,而且往往是董事會的成員之一。在公司或組織內部擁有最終的執行經營管理決策的權力。在較小的企業中首席執行官可能同時又是董事會主席和總裁,但在大企業中這些職務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擔任的,避免一個人在企業中扮演過大的角色、擁有過多的權力,同時也可以避免公司本身與公司的擁有人(即股東)之間發生利益沖突。
CEO的主要職責是:
一,對公司的一切重大經營運作事項進行決策,包括對財務、經營方向、業務范圍的增減等;
二,參與董事會的決策,執行董事會的決議;
三,主持公司的日常業務活動;
四,對外簽訂合同或處理業務;
五,任免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
六,定期向董事會報告業務情況,提交年度報告。
CEO的其他職責還可以包括樹立、鞏固或變更企業文化,團隊建設等等。
[編輯本段]
CEO的出現和歷史
CEO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企業領導人與職業經理人兩種身份的合一。 CEO制度實質上是將董事會的一些決策權過渡到經理手中。CEO最早起源於美國公司結構治理,近年來,中國一些企業紛紛實行首席執行官制度,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首批企業首席執行官(CEO)。企業首席執行官制度的出現是對傳統公司治理結構的新挑戰。根本上來說,公司的擁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就是CEO出現的原因。
CEO往往未必擁有公司的任何股權,但其決策權力非常大,可以對公司的經營管理作出重大決策。事實上,很多公司會用贈送股份或者贈送認股權證作為CEO報酬的一部分。因此,盡管CEO最初未必擁有股權,但很多CEO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會擁有公司股權,或者他/她在自願的情況下,會用自己賺取的薪金和獎金(花紅)來購買公司的股票。
設立CEO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一種公司治理方式。在世界500 強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都設有這一職位。CEO在我國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一些網路公司中,在那裡,CEO往往是自封的,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也很少有人去研究這一稱謂對中國企業到底意味著什麼。後來,CEO一職在中國許多公司尤其是傳統大公司中陸續出現,例如,海爾的張瑞敏、春蘭的陶健幸、康佳的陳偉榮、長虹的倪潤峰相繼改稱CEO。據不完全統計,到2002年中國公司中自稱為CEO的就已達到1.2萬人。
企業CEO制度是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把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權交給最有能力去管理公司的人,這個人就是CEO,也就是首席執行官。有時候,擔任企業CEO的,可以是董事長或副董事長,也可以是總經理。
CEO領導下的執行班子,包括: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主管(CFO, Chief Financial Officer)、人事部主管、營運主管(COO, Chief Operations Officer)、各部門經理、總會計師、總工程師等。
在國外,CEO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已建立並運轉成熟的基礎上出現的。198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全球業務的拓展,企業內部的信息交流日漸繁忙。由於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存在的信息傳遞阻滯和溝通障礙,影響了經理層對企業重大決策的快速反應和執行能力,一些企業開始對傳統的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式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變革。CEO就是這種變革的產物之一。
[編輯本段]
CEO制度的真正意義
CEO制度的真正意義,就是這個職位為企業更有效率的經營管理開辟了新途徑。CEO體現著真真正正的擁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CEO這個職位擁有很大的權力,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並不需要凡事先請示老闆或者最高管理層。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全球業務的拓展,企業內部的信息交流日漸繁忙。由於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存在的信息傳遞阻滯和溝通障礙,影響了經理層對企業重大決策的快速反應和執行能力,一些企業開始對傳統的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式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變革。CEO就是這種變革的產物之一。它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原來董事會手中的一些決策權過渡到原有經營層手中。CEO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裁,它的權力非常大,其中有40%~50%是董事長的權力。董事會成為小董事會,其主要職能是選擇、考評和制定以CEO為中心的管理層及其薪酬制度。 CEO雖不是企業的出資人,但它對重大決策卻有拍板權。在國外,對CEO的約束主要不是董事會,而是企業中一個稱為戰略決策委員會的機構。這種戰略決策委員會才是支持或否定CEO經營決策的主要權力機構。在許多國家,組成戰略決策委員會的人員大部分不是企業中的人,更不是企業的出資人,而是社會上從事企業管理、經濟學、法學等方面專業的知名人士。所以說,是人力資本控制了企業,而不是出資人,出資人的利益僅僅表現在產權的利益回報上。 CEO的設立,體現了能者為之,以人為本和為人力資本合理定價的思想。我們通常所講的兩權分離理論為基礎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模式正在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事實顯示,現代生產正在由圍繞機器轉向圍繞知識進行。人力資本由此取得了對貨幣資本的壓倒性地位。人們不難發現,年薪制、股票期權以及其他類似的激勵舉措只不過是市場為合理定價企業家人力資本而順理成章作出的制度安排。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家人力資本必然會找到自己的合理價位。人力資本作為一種制度安排進入企業之後,已經引發了企業產權制度的巨大變革。人力資本除了獲得工資之外,還應該獲得產權回報。企業由出資人完全擁有的現象正在逐漸改變。CEO的出現,也標志著傳統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必須分立的理論也已經有了重要修正。面對經濟全球化及我國加入WTO,讓許多企業都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忙著策劃、調整,厲兵秣馬,以應對世界市場的挑戰。CEO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在我國出現的。也應看到,我國一些企業的CEO只是稱謂上作了更改,實際上還是董事會決策下的總經理日常負責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CEO。應該說,人力資本作為資本走上前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一個企業總經理的稱謂改稱CEO,不能僅僅只是稱謂上與國際慣例的接軌,讓企業在產權制度、治理結構以及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與國際慣例接軌應為更重要。
[編輯本段]
CEO制度在中國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在中國,很多的CEO並非真正擁有名副其實的決策權的CEO,要看清楚誰才是中國公司真正意義上的CEO,或者說,董事長和總經理誰才是真正的CEO,有時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些研究指出,在中國:(1)在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情況下,這個人就是CEO。這種情況與美國的董事長兼CEO相似,有20.9%的中國上市公司董事長兼任總經理,該類公司的決策和執行權高度合一。(2)在董事長不任總經理並且不是每天在公司上班的情況下,總經理可以看作是CEO。這種情況與美國的董事長和CEO分任情況類似,該類公司的決策權和執行權相對分離,有34.3%的中國上市公司是這種情況。(3)在上述兩者之間,董事長不任總經理但每天在公司上班,這種情況下,董事長和總經理都具有CEO的職能,類似於國外往往在兩個公司合並後的磨合期產生的雙CEO現象。至於實際運作中董事長和總經理誰的權力更大就要看實際情況了,一般而論可能董事長強一些而總經理弱一些,有44.8%的中國上市公司是這種情況。
產生這種結果,也有我國法律的原因,《公司法》規定董事長是法定代表人,並且董事長在董事會閉會期間有代行董事會部分職責的權力——而不是董事執行委員會在董事會閉會期間代行董事會。如果天天在公司上班,董事長必然要介入到執行活動中。
因此,在中國,在CEO體制下,董事長與CEO是否由同一人兼任要根據各公司具體情況而定,建立起適合CEO體制的董事會治理機制和結構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編輯本段]
一部與CEO有關的中國電影
2002年上映的中國電影《首席執行官》讓CEO這個名稱為更多人所熟悉。該影片以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為創作原型,講述了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胸懷振興民族工業的大志,17年如一日奮力拚搏,把一個欠債百萬元,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銷售額602億元人民幣的大型跨國企業的輝煌經歷,該片由導演吳天明執導,不僅是一部弘揚民族正氣,歌頌民族自強自立精神的主旋律影片 ,而且是一部風格新穎,故事精彩,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電影。
[編輯本段]
圖書《什麼是CEO:關於CEO成長的學問》
作者: (英)帕瑞
譯者: 楊晶,朱美琴
ISBN: 9787508036380
頁數: 240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定價: 25.0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5-1-1
簡介 ······
一個組織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就必須由一個有企業家天才並遵循管理原則的CEO來領導,這個管理企業的人不應只是主持公司的運轉,他或她必須能夠把領導權和管理技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CEO們總是生活在聚光燈之下,一系列丑聞、災難性的戰略錯誤、大手筆的投資、爭議性的工資收入等等,也總是與CEO們相伴相隨。本書提示了CEO事業生活的全部重要方面,包括設計組織願景、戰略和組織框架、選賢任能,投資決策,以及促進溝通。
羅傑·由的瑞各人們展示了首席執行官領導風格的新宣言。對CEO們以及所有企業領導人的挑戰在於為公司創造持續的、長期的價值,而不只是短期收入和股價的突然增加。
《什麼是CEO》是關於如何成為有效的領導者的,它不僅是寫給首席執行官的,也是寫給每個具有領導者角色的和渴望成為領導人的人士之必需的讀物。
作者簡介 ······
羅傑·帕瑞(Roger Parry)研究CEO的角色已經有25年:起初作為BBC的商業記者,繼而是麥肯錫公司的咨詢顧問,最近他自己也成為了一名CEO。
他最近成了一家上市場公司的主席,同時也是廣播通訊公司的一個國際分支機構的CEO。廣播通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傳媒集團之一,羅傑·帕瑞負責其在六十多個國家的運營。
[編輯本段]
首席體驗官
首席體驗官:或稱「首席用戶體驗官」
英文簡稱:CEO
英文全稱:Chief Experience Officer
由於互聯網公司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催生一種新的職位「首席體驗官」。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首席體驗官」這個職位將在IT,旅遊航空等服務類行業興起。
這里還有:
首席品牌官【CBO】 chief brand officer
首席文化官【CCO】 Chief Cultural Officer
開發總監【CDO】 chief Development officer
首席執行官【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首席財務官【CFO】 Chief finance officer
人事總監 【CHO】 Chief Human resource officer
首席信息官【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首席知識官【CKO】 chief knowledge officer
首席市場官【CMO】 chief Marketing officer
首席談判官【CNO】 chief Negotiation officer
首席營運官【COO】 chief Operation officer
公關總監【CPO】 chief Public relation officer
質量總監【CQO】 chief Quality officer
銷售總監【CSO】 chief Sales officer
首席技術官【CTO】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評估總監【CVO】 chief Valuation officer
CAO:Answerer 首席答辯人,專門負責解答媒體、債權人和用戶等有關網站倒閉問題的
詢問。
CBO:Business Plan 首席商業計劃官,是首席財務官的助理之一,專門針對不同的投
資人制訂相應的BP。
CCO:Cost Control 首席成本控制官,凡超過100元以上的支出必須由CC0批准。
CDO:Domain name 首席域名官,負責公司域名注冊、網站清盤時域名的拍賣、域名法
律糾紛等相關問題。
CEO:Exchange 首席交換官,一般由國際CEO自由聯盟隨時更換,是一個常設的短期職
能崗位,類似足球教練。
CFO:Financial 首席財務官,公司最重要的領導人,決定公司命運的主要人物。
CGO:Guideline 首席方針制訂官,規劃公司的宏偉藍圖,一般是5年以後的目標。
CHO:Harmony 首席協調官,調解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沖突,並確保公司內部矛盾不
要泄露。
CIO:Inspector 首席檢查官,檢查公司內部工作狀況,監督員工工作態度。
CJO:Judge 首席執法官,解決內部勞資糾紛,包括員工對降薪、辭退補償等所引起的
問題。
CKO:Keep connecting,網路連接專員,最繁忙的崗位之一,當中國電信的網路連接中
斷時及時向員工通報。
CLO:Lawer 首席律師,負責公司被控侵權時的應訴以及各種合同文本的審核。
CMO:Media 首席媒體官,保持和媒體之間的友好關系,為公司隨時發布新聞做准備。
CNO:News 首席新聞官,向媒體披露公司網站被黑、裁員、被收購等重大新聞。
COO:Observer 首席觀察員,每天在各大網站BBS灌水,有時也被稱為「大蝦」,工作
向CWO直接匯報。
CPO:Privacy 首席隱私官,負責公司內部員工Email、ICQ、OICQ等通信內容的監控。
CQO:Quantity Making,數量指標編造專家,負責注冊用戶數量、頁面瀏覽、營業收入
等指標的編造。
CRO:Rece the stafftrimmer 首席裁員官,負責所有與裁員有關的事務,直接向股
東大會負責,包括董事長在內都不得干預其工作。
CSO:Strategy 首席戰略官,由已經退位的公司主要創建人擔任,在政府機關一般稱為
調研員或顧問。
CTO:Testing 首席測試官,是公司唯一負責網站建設的專家,由於技術開發不成熟,
需要一直測試下去。
CUO:Union 首席聯盟官,以戰略聯盟的名義,專門尋找有收購自己意向的網站。
CVO:VC reception 風險投資商接待專員,首席財務官的另一重要助理。
CWO:Writer 首席網路寫手,負責將小事擴大化,通過炒作達到擴大網站知名度的目
的,其下屬為COO。
CXO:Xingxiang(因為中國特有,所以只能用漢語拼音表示) 網站形象代言人,一般
由學歷不高且沒有任何網路知識的年輕人擔任。
CYO:Yearly 公司元老,這是一個榮譽稱號,授予在同一網站工作滿一年的員工(這個
職位通常空缺)。
CZO:Zero 最後離開公司的一個人,負責關好門窗,將公司大門鑰匙交給物業管理處,
可以由CAO兼任。
[編輯本段]
CEO的自我改造
一.CEO思維的成熟才會有企業成熟的發展
1、企業家必須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情
2、企業發展的四個階段
二.與「政府」保持密切聯系,與「官場」保持安全距離
三.從「單思維管理」向「彼此沖突的雙思維管理」轉變
中國文化常常使CEO墮落成「企業帝王」
3、中國文化的「三味」毒素
四.老闆:企業不是你的
4、首先是員工的
5、然後是客戶的
6、最後是股東的
五.求之於勢,而不責於人
7、天令其亡,必令其狂
六.領導力是CEO的核心能力
8、領導力=藝術+力量
9、力量=藝術+思想力+愛+原則力
CEO」是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10、「敢於面對殘酷的現實」走向「自我超越」
ceo叫首席執行官,是網路的一個頭銜名稱,是15級和16級,相對應的積分是:十四級 80001-120000,十五級 120001-180000。在網路注冊的用戶中,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頭銜,網路訂做了五套角色系列,你可以在注冊時選擇一個最喜歡的角色,你可以通過問答等操作不斷增加積分,同時你的等級和頭銜也會隨著積分的增加而不斷晉升。
CEO在國內還被引申映射為管理者的意思,如,某部門CEO某科室CEO,已經部分管理網站也以CEO表述為最高經理人或企業管理者的意思而並非指精確的「首席執行官」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