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經濟一體化對世界貨幣格局產生什麼影響
概括地說,歐元的積極意義集中表現為歐洲一體化建設有了新的「助推器」,國際經濟發展面臨新格局。
2.1 歐元推動歐洲邁向統一
歐元的誕生標志著歐洲自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又一次實現貨幣統一,其間經歷了漫長的19個世紀。但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羅馬帝國是用武力征服異邦,強行實施單一貨幣,而今天的歐洲聯盟則以經濟的、政治的,即和平的漸進手段逐步邁向統一,各成員國主動、自願地讓渡自己的部份主權,包括貨幣主權,歐元的問世便是這一進程的必然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當因為經濟的、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等因素造成各成員國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明顯時,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便分3個步驟:協調(harmonisation)--趨同(convergence)--統一(integration)。使用的法律工具是,在協調和趨同階段多以指令(directive)的形式,提出總體目標,規定達標時間,但由各成員國依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採取具體的措施和行動;在統一階段,則頒布條例(reglement),立刻無條件地在歐盟所有成員國生效。統一的最高形式就是形成「共同政策」(la politique commune),如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PAC),或者建立經濟貨幣聯盟,如本文論及的歐元。但不論怎樣,歐盟一體化進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從協調到趨同再到統一,自始至終遵循著一種內在的、逐次推進的邏輯法則,一環緊扣一環,形成水到渠成之勢,具有不可逆轉性。建立自由貿易區導致關稅同盟,關稅同盟催生統一大市場,統一大市場需要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由此可見,歐盟一體化進程的每個階段既是承上的結果,又是啟下的引子。歐元的意義也在於此,它的實施必將構成新的動力,推動歐洲走向更高層次的聯合。
首先,歐元將促使歐盟各國整頓並嚴格管理自己的公共財政,防止政府開支無度,努力營造健康穩定的經濟環境,因為《馬約》規定的預算赤字標准和公債標准連同其他3項趨同標准具有不可逆轉性,也就是說,申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必須同時符合上述5個條件,並且一旦成為歐元國,必須始終接受上述5項標準的約束,不得違規,更不能退出。比如義大利,當年為了趕上歐元頭班列車,不得不進行痛苦的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致使政府財政赤字從1990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降到1993年的3.9%。就連法國也是經過一番艱苦努力之後才於1997年底將財政赤字壓到了決定性的3%以下。幾乎在同一時期,歐盟的預算赤字也由1993年破紀錄的6.2%回落至1999年的2.4%,去年僅為1.7%。另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指標是通貨膨脹率。由於通脹水平是貨幣穩定的決定性因素,所以《馬約》明確規定,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既是歐盟成員國入圍歐元區的首要必備條件,也是歐洲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從各成員國,特別是歐元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看,歐元效應非常明顯。上個世紀70年代,歐盟國家的平均物價上漲指數高達10.6%,90年代後持續走低,2001年降至1.8%,歐元區為2.1%。葡萄牙、瑞典等國表現尤為突出,通脹率分別從1990年的13.3%和10.2%下降到1999年的2.2%和0.6%。法國近3年來更是一枝獨秀,1999年歐元正式出台時,它的年通貨膨脹率只有0.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01年也僅為2.1%,遠低於《馬約》規定的上限標准。
第二,統一的歐洲貨幣必將首先強化歐盟內部的市場競爭,促進商品和服務流通,資本和人員流動,這就迫使歐盟各國,特別是歐元國加大稅收、工資待遇、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力度,盡快實現稅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的趨同,以期縮小與鄰國的明顯差異,吸引人才和投資。為此,目前歐盟9國實行了最低標准工資制。按實際數額算,大致可分成3類國家:在西班牙和英國,最低標准工資分別相當於本國平均工資的34%和37%;在比利時、希臘、盧森堡和荷蘭,最低標准工資則分別為本國平均工資的39%、41%、42%和44%;法國和葡萄牙最高,分別為49%和57%。
歐元的第三個良好效應在於刺激歐盟企業的生產與貿易。在沒有統一貨幣的情況下,歐盟15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不能不考慮匯率的波動,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易風險和成本的額外增加(如外匯的買賣差價,支付和轉帳時的銀行手續費等),包括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人們不會忘記,1992-93年間,法國多菲內省的企業家和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老闆就是因為義大利里拉的突然大幅度貶值而在一夜之間傾家盪產的。實施歐元後,由於歐元區之間的貨幣匯率已經鎖定,這類風險便不復存在,類似的悲劇也自然不會重演。據法國專家估算,用歐元交易節省的費用相當於歐盟15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3%~0.4%,僅法國每年可少開支250億法國法郎。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成本的降低、競爭力的增強。歐元還極大地提高了產品價格和服務價格的透明度,有利於公平競爭,有利於深化歐洲統一大市場,有利於改善企業生存的宏觀經濟環境,並最終促進整個歐盟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的確,歐盟區內貿易過去一直占歐盟成員國全部對外出口貿易的60%,而今這一份額已增加到近80%,達1.6萬億歐元。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是歐洲經濟增長的因素。
第四,歐元的產生正在導致歐洲金融市場的資產重組,或者說促使歐洲的金融市場趨向統一。這是因為實施歐元後,匯率風險的消除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證券發行人能夠以低成本集中籌措大量資金,擴大股票和證券的交易能力,並在短期內獲得規模效益,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集團、跨國公司和個人使用歐元工具在歐元區進行多元化投資。1998年,歐元出台之前,在歐洲金融市場發行的美元證券總額為4090億美元,第二年歐元正式啟動後,達到4700億美元,增幅15~20%。而在同一時期,以歐元計價的證券總量則從1998年的2210億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5220億美元,翻了一番半。
第五,更為重要的是歐元對歐洲就業形勢的積極影響。長期以來,流行於西方經濟學界,特別是法國經濟學界的一種傳統觀念認為,貨幣與就業從來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創匯,有利於創造就業機會,強勢貨幣抑制通脹的同時抑制經濟增長,導致就業不足。其實並非如此絕對。眾所周知,瑞士、美國和德國等都是貨幣堅挺的國家,但也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和就業率。法國法郎在1981-1987年間曾經5次貶值,法國經濟卻並沒有因此回升,失業率則從7.4%猛增到10.5%。所以說貨幣疲軟不一定保證就業,正如貨幣堅挺絕非必然導致失業一樣,關鍵要看所定幣值是否真實反映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如通貨膨脹率、國家財政預算、對外貿易形勢,以及本國產品的競爭力等。通過綜合分析近3年來歐盟這些方面的數據,表明歐元充份體現了歐盟的整體經濟實力,因而對歐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穩定使企業和經濟人可以從長計議,增強投資信心,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再生產規模和能力。穩定使自由貿易得以制度化持續發展,促進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些都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據歐洲統計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歐盟的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已由當初的10%(1999年超過1800萬人)回落到2001年的7.6%。法國1999年的失業大軍高達250萬,占就業人口的11.1%,目前破紀錄地降到200萬以下(8.8%),年降幅達15%。
最後,歐元帶動並促進歐洲政治一體化。實現歐洲聯合,建立一個泛歐聯邦式合眾國是歐洲數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歐洲一體化進程從發端時起就含有這種強烈的政治意願,只不過限於時局等主客觀條件的考慮,「歐洲大廈」的設計者們採取了一種務實的態度,選擇了「先經濟、後政治」,「政治經濟化」的發展道路,但無論如何,他們從沒有放棄歐洲政治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歐元的意義如同業已建成的歐洲關稅同盟、歐洲統一大市場,都是推動歐洲邁向統一的手段。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其核心內容就是實現歐洲經濟與貨幣的聯盟,同時正式啟動歐洲政治聯盟。這標志著歐共體開始從「政治經濟化」自然過渡到"經濟政治化"階段。正是在這之後,歐盟非常明顯地加大了歐洲政治合作的步伐和力度:任命原北約秘書長索拉那為「歐洲安全先生」,專事歐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為了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准備籌建一支6萬人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和5000人的歐洲警察部隊,並實行統一的歐洲逮捕令制度;中東歐12個候選國的入盟談判進程將於今年底結束,至遲在2004年著手接納第一批新成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最近任命堅定的歐洲統一派、德高望重的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為歐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席,足見其推動歐洲聯合的決心和意願。
歐元帶動並促進歐洲聯合的另一個重要現實是,3億多歐洲公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走近歐盟,關心歐盟,因為共同的貨幣意味著共同的國家,這種特有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才是未來「歐洲統一神殿」的永久基石。法國《發展》周刊(Expansion)2001年底進行的一次抽樣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法國人對歐元持積極歡迎的態度。64%的受問者相信歐元將促進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認為歐元保證了價格的透明度,使消費者收益的高達71%。另有54%的受訪者認為歐元將增加歐盟各國人民之間的凝聚力。
2.2 歐元促進世界走向多極
前面我們主要從歐盟的角度討論了歐元的積極意義。其實,歐元的影響早已超越了這個范疇,以歐盟厚實的綜合經濟實力做後盾,以《馬約》、《歐洲穩定與增長公約》和《歐元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法律文件為保障的歐元必將給世界經濟貿易和國際貨幣體系帶來意義深遠的變化。
2.2.1 歐元將提升歐洲在新世紀國際經濟貿易格局中的地位
歐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和貿易集團,面積為319.1萬平方公里,人口3億零4百萬。它的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達8.8萬億美元,佔世界總產值的32%,高於美國的27%,人均產值1999超過2萬美元大關,其經濟規模和實力可見一斑。
再以對外貿易為例。據歐洲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2000年世界總出口額達5.4萬億歐元,其中歐盟名列前茅,為9379億歐元,佔18%,高於美國的16%(8374億歐元),日本的10%(5183億歐元)和加拿大的6%(2985億歐元)。
⑵ 歐洲貨幣市場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是歐洲貨幣市場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2、東西方的冷戰。
3、英鎊危機是促成歐洲美元市場形成的重要條件。
4、西歐國家外匯管制的放鬆。
5、美國政府對國內銀行活動的管制。
6、匯率的波動和金融市場的動盪。
歐洲一體化和外部的互相爭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造成美元地位下降,歐洲逐漸成為三足鼎立(美國,日本,西歐)中的一足,歐洲國家不斷努力,在各國流通,慢慢就逐漸佔有優勢。
(2)歐洲貨幣投資者集團擴展閱讀:
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有很大吸引力的市場,這個市場與西方國家的國內金融市場以及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有很大的不同,關鍵在於這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由於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不受任何國家政府管制和稅收限制的市場,所以經營非常自由。例如,借款條件靈活,借款不限制用途等。因此這個市場不僅符合跨國公司和進出口商的需要,而且也符合許多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⑶ eurobonds groupltd 是什麼意思
歐洲債券groupltd
歐洲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國外債券市場上以第三國貨幣為面值發行的債券。例如,法國一家機構在英國債券市場上發行的以美元為面值的債券即是歐洲債券。歐洲債券的發行人、發行地以及面值貨幣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
歐洲債券產生於60年代,是隨著歐洲貨幣時常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國際債券。6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資金不斷外流,美國政府被迫採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1963年7月,美國政府開始徵收「利息平衡稅」,規定美國居民購買外國在美發行的政權,所得利息一律要付稅。1965年,美國政府又頒布條例,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限制對國外借款人的貸款數額。這兩項措施使外國借款者很難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或獲得美元貸款。另一方面,在60年代,許多國家有大量盈餘美元,需要投入借貸市場獲取利息,於是,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在美國境外發行美元債券,這就是歐洲債券的由來。
歐洲債券最初主要以美元為計值貨幣,發行地以歐洲為主。70年代後,隨著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增大,以德國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為計值貨幣的歐洲債券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發行地開始突破歐洲地域限制,在亞太、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發行的歐洲債券日漸增多。歐洲債券自產生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2年債券發行量為2761億美元,1996年的發行量增至5916億美元,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歐洲債券所佔比重遠遠超過了外國債券。歐洲債券之所以對投資者和發行者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歐洲債券市場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債券發行較為自由靈活,既不需要向任何監督機關登記注冊,又無利率管制和發行數額限制,還可以選擇多種計值貨幣。
第二,發行歐洲債券籌集的資金數額大、期限長,而且對財務公開的要求不高,方便籌資者籌集資金。
第三,歐洲債券通常由幾家大的跨國金融機構辦理發行,發行面廣,手續簡便,發行費用較低。
第四,歐洲債券的利息收入通常免交所得稅。
第五,歐洲債券以不記名方式發行,並可以保存在國外,適合一些希望保密的投資者需要。
第六,歐洲債券安全性和收益率高。歐洲債券發行者多為大公司、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他們一般都有很高的信譽,對投資者來說是比較可靠的。同時,歐洲債券的收益率也較高。
⑷ 到底什麼是歐洲債券
歐洲債券:是票面金額貨幣並非發行國家當地貨幣的債券。是指以外在通貨(external currency)為單位,在外在通貨市場(external currency market)進行買賣的債券。歐洲債券不受任何國家資本市場的限制,免扣繳稅,其面額可以發行者當地的通貨或其他通貨為計算單位。對多國公司集團及第三世界政府而言,歐洲債券時他們籌措資金的重要渠道。 傳統的歐洲債券可分為直接債券(straight bond),可轉換債券(convertible bond),附股權認購證不可轉換債券(straight bond with warrant)與浮動利率本票(floating rate notes)等。除此之外,亦有多元通貨(multcurrency)及使用記帳單位(unit of account)兩種方式發行的債券。前者雖其面值為單一貨幣,但投資人可從幾種通貨中選擇一種還款;後者則指以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歐洲組合單位(Eurco),阿拉伯通貨關聯單位(Arcru)及特別提款權(SDR)等記帳單位所發行的債券。歐洲債券亦可以不記名的方式發行,但若借款人不被准許發行時,可與經辦發行的銀行協商,由後者發行不記名存券收據(bearer depositary receipt)。
歐洲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國外債券市場上以第三國貨幣為面值發行的債券。例如,法國一家機構在英國債券市場上發行的以美元為面值的債券即是歐洲債券。歐洲債券的發行人、發行地以及面值貨幣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
這種債券的發行比較嚴格,首先是待發行的債券要通過國際上權威的證券評級機構的級別評定,其次債券還需要由政府或大型銀行或企業提供擔保,另外還需有在國際市場上發行債券的經驗,再者在時間間隔方面也有一些限制。這種債券的發行通常由國際性銀團進行包銷,一般由4~5家較大的跨國銀行牽頭,組成一個世界范圍的包銷銀團。有時包銷銀團還要組織一個更大的鬆散型的認購集團,聯合大批各國的銀行、經紀人公司和證券交易公司,以便在更大范圍內安排銷售。歐洲債券的票面貨幣除了用單獨貨幣發行外,還可以用綜合性的貨幣單位發行,如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體系記帳單位等。歐洲債券每次的發行范圍也可以同時是在幾個國家。
歐洲債券的生產與發展
[編輯本段]
歐洲債券產生於60年代,是隨著歐洲貨幣時常的形成而興起的一種國際債券。6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資金不斷外流,美國政府被迫採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1963年7月,美國政府開始徵收「利息平衡稅」,規定美國居民購買外國在美發行的政權,所得利息一律要付稅。1965年,美國政府又頒布條例,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限制對國外借款人的貸款數額。這兩項措施使外國借款者很難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或獲得美元貸款。另一方面,在60年代,許多國家有大量盈餘美元,需要投入借貸市場獲取利息,於是,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在美國境外發行美元債券,這就是歐洲債券的由來。
歐洲債券最初主要以美元為計值貨幣,發行地以歐洲為主。70年代後,隨著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增大,以德國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為計值貨幣的歐洲債券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發行地開始突破歐洲地域限制,在亞太、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發行的歐洲債券日漸增多。歐洲債券自產生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2年債券發行量為2761億美元,1996 年的發行量增至5916億美元,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歐洲債券所佔比重遠遠超過了外國債券。
歐洲債券被看好的原因
[編輯本段]
歐洲債券之所以對投資者和發行者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歐洲債券市場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債券發行較為自由靈活,既不需要向任何監督機關登記注冊,又無利率管制和發行數額限制,還可以選擇多種計值貨幣。
第二,發行歐洲債券籌集的資金數額大、期限長,而且對財務公開的要求不高,方便籌資者籌集資金。
第三,歐洲債券通常由幾家大的跨國金融機構辦理發行,發行面廣,手續簡便,發行費用較低。
第四,歐洲債券的利息收入通常免交所得稅。
第五,歐洲債券以不記名方式發行,並可以保存在國外,適合一些希望保密的投資者需要。
第六,歐洲債券安全性和收益率高。歐洲債券發行者多為大公司、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他們一般都有很高的信譽,對投資者來說是比較可靠的。同時,歐洲債券的收益率也較高。
歐洲債券的特點
[編輯本段]
和其它債券相比,歐洲債券具有一些顯著特點:
1.投資可靠且收益率高。歐洲債券市場主要籌資者都是大的公司、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這些籌資者一般來說都有很高的信譽,且每次債券的發行都需政府、大型企業或銀行作擔保,所以對投資者來說是比較安全可靠的,且歐洲債券與國內債券相比其收益率更高。
2.債券種類和貨幣選擇性強。在歐洲債券市場可以發行多種類型、期限、不同貨幣的債券,因而籌資者可以根據各種貨幣的匯率、利率和需要,選擇發行合適的歐洲債券。投資者也可以根據各種債券的收益情況、風險程度來選擇某一種或某幾種債券。
3.流動性強,容易兌現。歐洲債券的二級市場比較活躍且運轉效率高,從而可使債券持有人比較容易地轉讓債券以取得現金。
4.免繳稅款和不記名。歐洲債券的利息通常免除所得稅或不預先扣除借款國的稅款。另外歐洲債券是以不記名的形式發行的且可以保存在國外,從而使投資者容易逃避國內所得稅。
5.市場容量大且自由靈活。歐洲債券市場是一個無利率管制、無發行額限制的自由市場,且發行費用和利息成本都較低,它無需官方的批准,沒有太多的限制要求,所以它的吸引力就非常大,能滿足各國政府、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的多種籌資要求。
歐洲債券的種類
[編輯本段]
按面值貨幣劃分,歐洲債券可分為歐洲美元、歐洲馬克、歐洲日元、歐洲英鎊和歐洲瑞士法郎債券等多種形式,其中歐洲美元債券市場比重最大。80年代以來,歐洲馬克、歐洲日元市場份額有所增加。
歐洲債券按計息方式有固定利率債券、浮動利率債券、可轉換債券、多種貨幣債券等。期限通常是15年,最長的可達30年,但更多的是較短期的,如6年、7年或8年。歐洲債券的償還,有的是在期滿時一次性償還,更多的是在期滿前分階段償還。
對發行者來說,可轉換為股票的債券有兩方面的好處:
第一,由於這種債券對投資者很有吸引力,所以能以低於普通債券的利率發行。
第二,一旦債券轉化為股票,不僅能與按時價發行股票增加資本一樣,增加本金和准備金,從而增加自有資本,同時也對外幣債務作了清算,清除了外匯風險。這種可轉換債券對投資者的好處則在於:當股票價格與匯率上升時,將債券轉為股票,再賣出股票可得到更多的資本收益。
除上述三類主要的歐洲債券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歐洲債券,如中期歐洲票據、附有認購各種金融商品權的債券、無票面利率債券、可轉讓的歐洲貨幣存款單、歐洲商業票據、附有轉換期權的浮動利率債券、永久債券、循環浮動利率債券、附有紅利證書債券、次級信用債券、高票面利率的轉換公司債券、雙重貨幣債券等。
在歐洲債券市場上,所有貨幣種類不受限制,但歐洲美元債券、歐洲日元債券和歐洲西德馬克債券所佔的比重較大
⑸ 歐洲貨幣聯盟的一體化
歐元引入促進了歐洲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並成為結構性改變的催化劑。但也應該看到,過去幾年,歐元只是對歐元國金融市場發展影響的一種因素,同時還有其他因素,如融資活動不斷推進造成的自由化、取消管制和全球化,信息、通信技術跳躍性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歐元提高了市場透明度和競爭。對投資者來說,金融市場1999年起過渡到歐元簡化了歐元國金融產品價格和收益比較,擴大了貨幣風險投資的范圍。對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來說,通過歐元使限制用本幣的投資擴大到聯盟范圍。歐元區取消匯率風險和貨幣相關的投資障礙,導致歐元區跨國資產組合加強。德國投資者1999和2000年對其他歐元國的證券投資猛增了1500億歐元。
金融市場各組成部分(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差異很大。貨幣市場從聯盟第一個交易日(1999年1月4日)完全一體化,統一利率的貨幣市場(銀行間拆借市場)也相繼建立。這對於順利實施貼近市場的貨幣政策很有必要。TARGET支付系統克服最初技術困難後運轉正常,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歐元區金融市場發展的積極因素是,1999年初貨幣市場很快為貸款、期貨和掉期等金融業務引入EURIBOR、EONIA參考利率,代替了舊的如DM-FIBOR利率。
貸款市場也取得了顯著的一體化進展,並得以拓寬和深化,出現了眾多的融資和投資工具,例如企業債券激增,抵押市場發展顯著,因為後者在有些國家(法、西)是才建立的。歐洲結構融資市場強勁增長,如通過ABS(資產證券化)擴大了投資總規模。市場深化首先表現在聯盟國家國債的流動性顯著增長。各國政府發債集中在非市場通行期限,發債金額猛增。聯盟造成其他歐元國政府債券與德國聯邦債券收益率的趨同。聯盟啟動後前者與後者利差很低(小於50基點),德國聯邦債券基於其流動性和收益性,在聯盟成立後其收益率成為其他國債底線。這種狀況當然沒有保證,必須通過穩定的財政政策贏得。
在股票市場和交易所結構方面,一體化進展緩慢。積極的是,通過新的股票指數可以了解股票表現,使股票投資在歐洲范圍的轉換明顯增加。聯盟導致股票投資焦點由面向國家轉為面向行業。股市上漲和企業上市行為顯著擴大了歐洲包括德國股票文化的影響。
股票市場在聯盟啟動的四年後尚待進一步完善。聯盟內部稅收、會計制度和法律框架的差異為一體化帶來顯著障礙。這與統一規則的美國相比尤其明顯。無論如何歐盟在更高透明度道路上取得了進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市企業從2005年起有義務按國際會計准則(LAS)年終決算。
期望統一貨幣增加對歐洲證券交易所結構和清算結構的整合,目前只處在萌芽狀態。為比、法、荷、葡上市股票創立共同交易平台的EURONEXT,在法蘭克福與倫敦項目失敗後成為最重要的整合措施。清算方面,在荷、比、法、英中央證券保管機構在歐元清算基礎上的聯合以及與德國證交所集團清算一體化後,已經邁出結構改善的第一步。
⑹ 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發展
歐洲貨幣市場(Euro currency market),也稱「歐洲通貨市場」(Eurocurrency Market)
歐洲貨幣市場起源於20 世紀50 年代,市場上最初只有歐洲美元。當時,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凍結了中國存放在美國的資金,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為了本國資金的安全,將原來存在美國的美元轉存到原蘇聯開設在巴黎的北歐商業銀行和開設在倫敦的莫斯科國民銀行以及設在倫敦的其他歐洲國家的商業銀行。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一些資本家為避免其「帳外資產」公開暴露,從而引起美國管制和稅務當局追查,也把美元存在倫敦的銀行,從而出現了歐洲美元。當時,歐洲美元總額不過10 億多美元,而且存放的目的在於保障資金安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通過對飽受戰爭創傷的西歐各國的援助與投資,以及支付駐扎在西歐的美國軍隊的開支,使大量美元流入西歐。當時,英國政府為了刺激戰爭帶來的經濟萎縮,企圖重建英鎊的地位。1957年英格蘭銀行採取措施,一方面對英鎊區以外地區的英鎊貸款實施嚴格的外匯管制;另一方面卻准許倫敦的商業銀行接受美元存款並發放美元貸款,從而在倫敦開放了以美元為主體的外幣交易市場,這就是歐洲美元市場的起源。
到了60 年代,歐洲貨幣市場逐漸發展起來。其主要原因是: 美國政府的限制措施促使大量美元外流
由於美國國際收支不斷出現逆差,趨勢日益惡化,所以從60 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就採取了一系列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如美國政府從1963 年起實施利息平衡稅,對外國政府與私人企業在美國發行的債券利息,一律徵收平衡稅,藉以限制美國企事業對外直接投資,同時限制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和銀行對外信貸。1968 年美國政府的金融管制當局正式停止美國企業匯出美元到國外投資。還有,根據在30 年代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制訂的Q項條款規定,美國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不付利息,並對定期與儲蓄存款利率規定最高限額,而在國外的歐洲美元存款則不受此種限制。另一個聯邦儲備銀行的M條款規定,美國銀行對國外銀行的負債,包括國外分支行在總行帳面的存款,必須繳存累進的存款准備金,而國外的歐洲美元存款則可以不繳存任何存款准備金。這些措施引起美國國內商業銀行的不滿,紛紛向國外尋求吸收存款的出路。全世界的跨國公司也不得不轉向歐洲貨幣市場,以滿足其資金融通的需求。這些因素都大大地促進了歐洲貨幣市場的發展。 西歐主要國家從1958 年12 月開始,允許出口商和銀行擁有外幣資金,主要是美元資金。當時,美元是國際間主要的支付與儲備貨幣,西歐各國解除對外匯的管制,就意味著各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美元。這些措施使得歐洲銀行的美元存放業務迅速增長,同時也促進了美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大量增加。
進入70 年代以後,歐洲貨幣市場進一步發展。無論從該市場上的資金供應方面,還是從資金需求方面來看,都在迅速增加。
從資金供應方面來看,有以下因素促進了歐洲美元的發展:
第一,美國巨額和持續的對外軍事開支和資本輸出,使大量美元流入外國工商企業、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手中,它們把這些美元存於歐洲各國銀行中套取利息。特別是1971 年8 月15 日美國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兌換後,促使更多的美元流入歐洲市場。
第二,石油生產國的美元。1973 年10 月油價提高,石油生產國的石油美元收入急劇增加,這些國家將美元收入的一部分存入歐洲貨幣市場。
第三,經營歐洲貨幣市場業務的各國商業銀行的分行,為適應業務的需要,常將其總行的資金調至歐洲市場,以便調撥使用。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為促進其業務的發展,便於資金的使用,也增加在歐洲銀行的投放。
第四,派生存款的增加。歐洲銀行在吸收一筆歐洲美元存款後,留存一定的備付金,將剩餘資金貸出,而接受貸款的借款人,又將所得貸款存入歐洲銀行,這樣就像在國內銀行體系中所發生的存款派生過程一樣,在歐洲貨幣市場上,也會發生類似的存款派生過程。而且,由於沒有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規定,其派生存款的倍數往往要高於國內派生存款的倍數。
從資金需求方面來看,60 年代到70 年代歐洲貨幣市場以短期貸款為主,主要滿足工商企業短期資金周轉的需要,所貸款期限多在1 年以下。但在70年代後,發生了一些變化。
(1)自石油提價後,1974 年以來,西方工業國及第三世界非產油國出現國際收支巨額逆差,開始向歐洲貨幣市場舉債。原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也到歐洲貨幣市場舉債。
(2)1973 年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後,一些銀行與工商企業,為了減少匯率風險並投機牟利,增加了外匯買賣,從而擴大了對歐洲貨幣市場的資金需求。
其他歐洲貨幣是在美元危機中逐漸形成的。從60 年代以來,美元的霸權地位日益衰落,拋售美元、搶購黃金或其他硬通貨的風潮頻繁發生。而各國的企業與投機商,以及西方各國中央銀行所掌握的外匯儲備,絕大部分是美元。因此,它們就不得不按照在金融業務中要謹慎行事這一個最簡單的原則,使它們的儲備構成多樣化。這種儲備多樣化的過程,必然導致美元在國際市場的價格下降。美元價值下降,又會使大量持有美元的外國企業以及各國中央銀行的儲備頭寸價值低落。由於在儲備多元化的過程中,導致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動搖,致使當時國際市場上的硬通貨,如聯邦德國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身價倍增,成為搶購的對象,再加上有些國家對非本國居民存戶存入所在國貨幣施加種種限制,而對外國貨幣則不加限制或限制較少,這就形成了「歐洲德國馬克」、「歐洲瑞士法郎」等其他歐洲貨幣。最初的歐洲美元市場,也就逐漸發展成為歐洲貨幣市場了。同時,歐洲貨幣市場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它的地區分布區擴展至亞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因此,所謂歐洲貨幣,不一定是存放在歐洲各國的生息資本。歐洲貨幣市場這一名詞的含義不斷發生變化。這個名詞的詞頭「歐洲」是因為原先的市場在歐洲,但實際上由於歐洲貨幣市場的不斷發展,它已不再限於歐洲地區了。
這些歐洲貨幣的存放借貸多集中於銀行業務和金融市場比較發達的倫敦市場。1980 年時,它占整個歐洲貨幣市場的份額的1/3 左右。
現在歐洲貨幣市場規模已經很大。所謂市場規模,是指某一時點未清償的歐洲貨幣存放款或其他金融資產的存量。在實際統計時,人們是以銀行的歐洲貨幣負債額而不以資產額來測定歐洲貨幣市場的規模。這是因為銀行的資產除了金融資產以外,往往還包括有形資產。而銀行的負債主要是存款,從是否存繳法定準備金上就可以辨認出存繳某筆外幣存款是不是歐洲貨幣存款。
目前,關於歐洲貨幣市場規模有多種統計資料,其中以國際清算銀行、摩根保證信託公司和英格蘭銀行的統計比較可靠。國際清算銀行根據與歐洲美元市場有聯系的大多數銀行的報告,對這一市場的資金總額和凈額進行估計。其總額只限於報告國銀行的外幣負債的總計,它沒有把所有有關國家和地區都包括進去,例如巴林、拿騷等地。而且,它只計算呈報銀行對非居民的外幣負債,而呈報銀行對本國居民,包括本國銀行和本國金融當局的外幣負債則略而不計。因此,這種估計顯然是偏低的。
摩根保證信託公司的資料,在統計方法上和國際清算銀行相同,但范圍大。在測度歐洲貨幣市場總額時,它是將商業銀行所有外幣負債匯總而得出的,總額中剔除銀行間負債的數字就是凈額。不過,它用各國官方關於本國銀行的外幣資產負債的資料對國際清算銀行的估計進行補充和核實,差別不太大。
⑺ 歐洲貨幣一體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在國際貿易方面,在歐元區國家對區外國家的商品與服務進出口貿易中,歐元的使用量大幅上升,大約50%的歐元區對外貿易使用歐元結算。在歐元現金使用方面,歐元在歐盟的一些鄰近國家已經順利地取代了原歐盟各成員國貨幣。有資料顯示,歐元區外的歐元現金流通量大約在200億~250億歐元之間,占歐元總流通量的8%。此外,在歐元現金轉換過程中,歐盟鄰近國家的歐元存款從380億歐元增加到520億歐元。雖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元仍將是外匯市場、石油和飛機等交易的主要國際結算貨幣,但一些石油生產國也開始嘗試改用歐元進行石油交易,如伊拉克已改用歐元,伊朗由於近半數進口產品來自歐元區國家,也希望用石油來換歐元。
⑻ 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一些傳奇故事!
喬治·索羅斯1930年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1944年,隨著納粹德國佔領布達佩斯,索羅斯隨全家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1947年秋天,17歲的索羅斯隻身離開匈牙利,准備前往西方國家尋求發展。他先去了瑞士的伯爾尼,爾後又去了倫敦。他曾經不名一文,只能靠打一些零工維持生計,直到1949年進入倫敦經濟學院學習。
1969年開始,索羅斯與他的著名合夥人吉姆·羅傑斯在紐約開設了「雙鷹基金」,初始資本為25萬美元;十年之後,這家基金更名為「量子基金」。在過去42年中,量子基金的平均每年回報率約為20%,被列為給投資者帶來最高凈回報的10個對沖基金之首。
1992年,他成功押注英國將被迫讓英鎊貶值並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狂賺10億美元,並得名「打垮英格蘭銀行的人」。這一年其基金增長了67.5%。
1994年,他又對墨西哥比索發起攻擊,使墨西哥外匯儲備在短時間內告罄,不得不放棄與美元的掛鉤,實行自由浮動,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國內股市的崩潰,而量子基金在此次危機中收入不菲。
1997年3月,索羅斯基金開始放空泰銖,隨後在國際游資的推動下泰銖狂跌不止,索羅斯管理的基金從中獲取了暴利。之後他決定席捲整個東南亞,再狠撈一把。這場掃盪東南亞的索羅斯颶風一舉颳去了百億美元之巨的財富,使這些國家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化為灰燼。
(8)歐洲貨幣投資者集團擴展閱讀:
索羅斯的金融名言
(1)當有機會獲利時,千萬不要畏縮不前。
(2)承認錯誤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犯錯誤並沒有什麼好羞恥的,只有知錯不改才是恥辱。
(3)人們認為我不會出錯,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我的超人之處在於我能認識自己的錯誤。這便是成功的秘密。
(4)永遠不要孤注一擲。
(5)生命總是迸發於混亂的邊緣,所以,在混亂的狀況中生存是我最擅長的。
(6)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需要負責任。
(7)數學不能控制金融市場,而心理因素才是控制市場的關鍵。更確切地說,只有掌握住群眾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場,即必須了解群眾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聚在某一種股票、貨幣或商品周圍,投資者才有成功的可能。
(8)炒股就像動物世界的森林法則,專門攻擊弱者,這種做法往往能夠百發百中。
⑼ 英國ADM金融集團
與ADM交易
為什麼選擇英國ADM金融集團?
注冊期貨經紀商
受英國金融管理局監管(FSA)
24小時全天候提供交易設施及客戶支持
交易主要貨幣配對和交叉匯率
真實的銀行同業市場差價
杠桿式外匯交易
免費提供即時報價、圖表和分析工具
可執行的透明報價
有效執行交易
英國ADM金融集團使用實時看盤為交易者提供最高的價格透明度,以及市場上無可比擬的快速交易執行速度。客戶只要簡單地點擊現行買入或賣出價,交易便會實時執行及確認,而所有交易活動均可在計算機屏幕實時追蹤,包括未平倉合約、實時損益、可利用保證金、帳戶結余,以及所有過往的交易紀錄。英國ADM金融集團可以獲得這樣龐大的客戶基礎,是因為我們為客戶提供可靠的價格和交易執行。我們與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銀行以及流通量提供者的良好關系,讓我們的客戶可以直接進入全球貨幣市場。這龐大的流動量吸引了需要執行大手交易的客戶,加上高效的直通交易處理程序,龐大的交易也幾乎可以根據顯示的價格執行。
具競爭力價差與直通交易處理程序
沒有交易部門執行交易時可以結合直通銀行同業市場的方便以及英國ADM金融集團專屬交易平台英國ADM金融集團 METATRADER的速度,英國ADM金融集團的直通交易處理程序(STP)便是結合上述兩項優點。我們為每名客戶,包括散戶及機構投資者提供平等的機會進入銀行同業市場。直通交易處理程序的另一個優點,是交易者幾乎不會從我們的交易平台收到重新報價,上述情況只會在極端市場波動時發生。客戶可以信任我們,因為英國ADM金融集團只會從貨幣組合的價差中賺取收入,在您成功的交易中分享一點獲利。
卓越的客戶服務
英國ADM金融集團對於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客戶服務團隊引以為傲,我們專業的客戶服務員每日24小時全天候為客戶解答疑問,包括有關開立帳戶程序、技術性問題以及我們的專屬交易平台英國ADM金融集團 MT4。我們的客戶服務員能操多國語言,客戶可以透過電話、電郵或網站的在線聊天室與我們聯系。另外,英國ADM金融集團在世界主要城市均設有辦事處,這項優勢令我們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讓英國ADM金融集團的代表與世界各地的客戶會面,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而我們的機構帳戶經理也會您會面,並為您定製一份的合適的計劃。英國ADM金融集團明白到不論個人或機構客戶,均有其獨特的需要和目標,因此我們會為客戶和合作夥伴分別設計一套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
合作方案
中國區戰略合作夥伴計劃
英國ADM金融集團承諾為合作夥伴提供邁向成功之道的領先工具。我們結合了無縫交易執行、專業的客戶服務以及為您特定的需要提供解決方案,促進您的中介經紀業務的發展。我們的中介經紀計劃讓您或您的公司利用我們的在線交易設施和技術,免除您的後顧之憂,讓您可以把寶貴時間專注於市場推廣服務,從而提升您的收益。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我們能為您提供以下的優質服務:
1. 為合作夥伴提供完善的新進員工的培訓
2. 為合作夥伴提供專業的客戶講座
3. 為合作夥伴提供及時的每日黃金分析報告
4. 為合作夥伴提供優質的人才培訓
5. 為合作夥伴提供駐場分析人員
6. 為合作夥伴提供開戶入金等協助工作
7. 為合作夥伴的優秀員工提供到訪總部再培訓計劃
8. 為優秀合作夥伴提供免費香港總部參訪學習活動
9. 績優合作夥伴可享受年底分紅
增加您的收益
英國ADM金融集團非常重視與策略合作夥伴的關系,因此我們特別為向英國ADM金融集團轉介客戶的合作者提供一套回扣計劃。我們現有的夥伴可以證明,英國ADM金融集團所提供的計劃是同業之中,其中一個最具吸引力的酬金計劃。投資組合或對沖基金經理更可對其提供的投資服務收取業績表現費、管理費以及傭金。
⑽ 分析歐洲貨幣市場規模擴大與國際金融之間關系
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真正的完全自由的國際資金市場,它與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相比,具有許多突出的特點:
1.擺脫了任何國家或地區政府法令的管理約束
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必須受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約束,而歐洲貨幣市場則不受國家政府管制與稅收限制。因為一方面,這個市場本質上是一個為了避免主權國家干預而形成的"超國家"的資金市場,它在貨幣發行國境外,貨幣發行國無權施以管制;另一方面,市場所在地的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歐洲貨幣資金,擴大借貸業務,則採取種種優惠措施,盡力創造寬松的管理氣候。因此,這個市場經營非常自由,不受任何管制。
2.突破了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業務匯集地的限制
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通常是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務極其發達的中心城市,而且必須是國內資金供應中心,但歐洲貨幣市場則超越了這一限制,只要某個地方管制較松、稅收優惠或地理位置優越,能夠吸引投資者和籌資者,即使其本身並沒有巨量的資金積累,也能成為一個離岸的金融中心。這個特點使許多原本並不著名的國家或地區如盧森堡、拿騷、開曼、巴拿馬、巴林及百慕大等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
3.建立了獨特的利率體系
歐洲貨幣市場利率較之國內金融市場獨特,表現在,其存款利率略高於國內金融市場,而放款利率略低於國內金融市場。存款利率較高,是因為一方面國外存款的風險比國內大,另一方面不受法定準備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額限制。而貸款利率略低,是因為歐洲銀行享有所在國的免稅和免繳存款准備金等優惠條件,貸款成本相對較低,故以降低貸款利率來招徠顧客。存放利差很小,一般為0.25%~0.5%,因此,歐洲貨幣市場對資金存款人和資金借款人都極具吸引力。
4.完全由非居民交易形成的借貸關系
歐洲貨幣市場的借貸關系,是外國投資者與外國籌資者的關系,亦即非居民之間的借貸關系。國際金融市場通常有三種類型的交易活動:(1)外國投資者與本國籌資者之間的交易;如外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直接購買本國籌資者發行的證券 (2)本國投資者與外國籌資者之間的交易;如本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購買外國籌資者發行的證券 (3)外國投資者與外國籌資者之間的交易。如外國投資者通過某一金融中心的銀行中介或證券市場,向外國籌資者提供資金第一種和第二種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間的交易,這種交易形成的關系是傳統國際金融市場的借貸關系。第三種交易是非居民之間的交易,又稱中轉或離岸交易,這種交易形成的關系,才是歐洲貨幣市場的借貸關系。
5.擁有廣泛的銀行網路與龐大的資金規模
歐洲貨幣市場是銀行間的市場,具有廣泛的經營歐洲貨幣業務的銀行網路,它的業務一般都是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工具在銀行間、銀行與客戶之間進行;歐洲貨幣市場是以批發交易為主的市場,該市場的資金來自世界各地,數額極其龐大,各種主要可兌換貨幣應有盡有,充分滿足了各國不同類型的銀行和企業對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資金的需求。
6.具有信貸創造機制
歐洲貨幣市場不僅是信貸中介機制,而且是信貸創造機制。進入該市場的存款,經過銀行之間的輾轉貸放使信用得到擴大,這些貸款如果存回歐洲貨幣市場,便構成了貨幣市場派生的資金來源,把其再貸放出去則形成了歐洲貨幣市場派生的信用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