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流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物流管理科學是近一二十年以來在國外興起的一門新學科,它是管理科學的新的重要分支。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人們逐漸發現,企業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的競爭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產品質量的好壞也僅僅是一個企業能否進入市場參加競爭的敲門磚。這時,競爭的焦點開始從生產領域轉向非生產領域,轉向過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視為輔助環節而不被重視的,諸如運輸、存儲、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領域。人們開始研究如何在這些領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創造第三個利潤源泉。 物流管理從此從企業傳統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和學科範圍。物流管理科學的誕生使得原來在經濟活動中處於潛隱狀態的物流系統顯現出來,它揭示了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的內在聯系,它的發展和日臻完善,是現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法寶。 在西方國家,引起現代物流管理科學不斷發展和完善,有以下幾個直接的技術、經濟和政策上的原因:(1)由於產品越來越趨向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產品的多樣性和小批量化決定了配送的復雜化;(2)製造業和營銷業中JIT、快速響應、連續補貨等技術的採用,引進了以時間為基本條件的物流服務,要求人們做到在庫存、運輸和生產、銷售之間進行嚴格控制與協調,以使存貨量能夠降低到最低限度,改變傳統上依賴於安全庫存的物流戰略;(3)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現代物流的發展。物流管理高度依賴對大量的數據、信息的分析、處理。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為物流系統提供了一個分析問題、處理事務、進行評估和決策的支持處理功能。條形碼技術、EDI、衛星通訊技術等信息技術在物流作業中廣泛採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務的水平和物流過程的透明度;(4)發達國家在運輸領域廣泛採取的放鬆管制政策,使運輸市場的競爭空前激烈,以客戶服務為中心的物流創新層出不窮。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的外界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客戶服務激增、時間性成為管理的焦點、以及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迫使企業越來越重視物流管理。由於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發現通過在生產過程中降低成本獲得競爭優勢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因此,企業開始把尋求成本優勢和服務差別化優勢的目光轉向向生產前後延伸的物流領域,並開始在這一領域里實行全程質量管理。可以說,從世界范圍看,在當今工商企業面臨的諸多戰略問題中,最具挑戰的領域之一就是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物流活動諸要素的管理,包括運輸、儲存等環節的管理;對物流系統諸要素的管理,即對其中人、財、物、設備、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對物流活動中具體職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計劃、質量、技術、經濟等職能的管理等。 實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盡可能最低的總成本條件下實現既定的客戶服務水平,即尋求服務優勢和成本優勢的一種動態平衡,並由此創造企業在競爭中的戰略優勢。根據這個目標,物流管理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數量和合適的價格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地點提供給客戶。 物流管理強調運用系統方法解決問題。現代物流通常被認為是由運輸、存儲、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諸環節構成。各環節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觀念。系統方法就是利用現代管理方法和現代技術,使各個環節共享總體信息,把所有環節作為一個一體化的系統來進行組織和管理,以使系統能夠在盡可能低的總成本條件下,提供有競爭優勢的客戶服務。系統方法認為,系統的效益並不是它們各個局部環節效益的簡單相加。系統方法意味著,對於出現的某一個方面的問題,要對全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評價。從這一思想出發,物流系統並不簡單地追求在各個環節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為物流各環節的效益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傾向,存在著交替易損的關系。比如過分強調包裝材料的節約,就可能因其易於破損造成運輸和裝卸費用的上升。因此,系統方法強調要進行總成本分析,以及避免次佳效應和成本權衡應用的分析,以達到總成本最低,同時滿足既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目的。 物流管理的發展經歷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3個層次。物流管理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輸送物資裝備所發展出來的儲運模式和技術。在戰後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界,並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運作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多客戶。當時的物流管理主要針對企業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產出來後,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經過配送中心把產品送達客戶,並盡可能維持最低的庫存量。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那時叫做實物配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協會則叫做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這個初級階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數量的成品生產出來後,被動地去迎合客戶需求,將產品運到客戶指定的地點,並在運輸的領域內去實現資源最優化使用,合理設置各配送中心的庫存量。准確地說,這個階段物流管理並未真正出現,有的只是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和庫存管理。物流經理的職位當時也不存在,有的只是運輸經理或倉庫經理。 現代意義上的物流管理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利用跨職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問題非常有效。通過分析物料從原材料運到工廠,流經生產線上每個工作站,產出成品,再運送到配送中心,最後交付給客戶的整個流通過程,企業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卻實際上降低了整體效率的局部優化行為。因為每個職能部門都想盡可能地利用其產能,沒有留下任何富餘,一旦需求增加,則處處成為瓶頸,導致整個流程的中斷。又比如運輸部作為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總是想方設法降低其運輸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將一筆必須加快的訂單交付海運而不是空運,這雖然省下了運費,卻失去了客戶,導致整體的失利。所以傳統的垂直職能管理已不適應現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而橫向的物流管理卻可以綜合管理每一個流程上的不同職能,以取得整體最優化的協同作用。 在這個階段,物流管理的范圍擴展到除運輸外的需求預測、采購、生產計劃、存貨管理、配送與客戶服務等,以系統化管理企業的運作,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標》一書風靡全球製造業界,其精髓就是從生產流程的角度來管理生產。相應地,美國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則在1992年改名為加拿大物流管理協會。 一個典型的製造企業,其需求預測、原材料采購和運輸環節通常叫做進向物流,原材料在工廠內部工序間的流通環節叫做生產物流,而配送與客戶服務環節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關鍵則是系統管理從原材料、在製品到成品的整個流程,以保證在最低的存貨條件下,物料暢通的買進、運入、加工、運出並交付到客戶手中。對於有著高效物流管理的企業的股東而言,這意味著以最少的資本做出最大的生意,產生最大的投資回報。 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企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各大生產企業紛紛外包零部件生產,把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零部件轉移到人工最廉價的國家去生產。以美國的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三大車廠為例,一輛車上的幾千個零部件可能產自十幾個不同的國家,幾百個不同的供應商。這樣一種生產模式給物流管理提出了新課題:如何在維持最低庫存量的前提下,保證所有零部件能夠按時、按質、按量,以最低的成本供應給裝配廠,並將成品車運送到每一個分銷商。這已經遠遠超出一個企業的管理范圍,它要求與各級供應商、分銷商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系,共享信息,精確配合,集成跨企業供應鏈上的關鍵商業流程,才能保證整個流程的暢通。只有實施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才能達到同一供應鏈上企業間協同作用的最大化。市場競爭已從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到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拿大物流管理協會於2000年改名為加拿大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協會,以反映行業的變化與發展。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曾試圖擴大物流管理概念的外延來表達供應鏈管理的理念,最後因多方反對,不得不修訂物流管理概念,承認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