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上市公司出現破產或經營失敗之後,投資者要起訴會計師事務所,從而使會計
上市公司出現破產或經營失敗之後,投資者要起訴會計師事務所是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的不足
有限責任合夥制是西方國家大會計師事務所普遍採用的組織形式,我國政府為了加快會計師事務所的做大做強。
『貳』 近幾年中國上市公司並購失敗的案例有那些
如果我們關注歐洲的股市就可以看到,電信板塊的骨幹企業這幾周一直在歐洲市場領跑,英國電信的股價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增長了4.4%。而這一段時間內全球范圍內的電信並購案也不斷發生:荷蘭KPN投入11.2億歐元收購了Telfort,義大利電信公司願意出售其在巴西電信公司的股份,西班牙的Telefynica公司有意以2.9億美元收購中國網通的股份。今年1月31日,SBC以160億美元收購了AT&&T;5月,Verizon以84.4億美元收購了MCI。
但是,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環背後,更多的是失敗者的黯然神傷。許多電信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向海外市場擴張,特別是在全球電信業空前繁榮的上世紀末,部分電信運營商甚至為此孤注一擲,甘冒債台高築的巨大風險。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者,但鎩羽而歸、因此一蹶不振者也大有人在。貌似平坦的大道下面,往往也隱藏著「噬人」的陷阱。國際化,本來就是一場「與狼共舞」的高風險游戲。
1.德國電信:北美玩不轉,遺恨失吞吳
德國電信可謂電信企業國際化的典型代表。多年的擴張使德國電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性運營商,但與此同時,大規模海外擴張也給德國電信帶來了嚴重的「內傷」,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家電信巨頭向美國市場的拓展。
在進軍美國電信市場之初,德國電信首先將目標鎖定在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並將並購這家無線運營商作為進軍美國市場的第一步。
當時,VoiceStream無線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行動電話運營商之一,雖然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但其網路已基本覆蓋全美,擁有大量潛在用戶群體。因此,德國電信將收購VoiceStream作為進軍美國電信市場的切入點,期望這項收購能夠為其進軍美國市場鋪平道路。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收購卻頗費周折。首先是收購計劃宣布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德國電信股價應聲大跌,原因是投資者擔憂收購代價過高,並擔心這項收購會遭遇美國管理層的阻撓。事實證明,這些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這項收購果然遭到美國參議員的強烈反對,以霍林斯為代表的美國參議員堅決反對德國政府控股的德國電信兼並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堅持德國電信的政府參股量不能超過25%。
雖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最終於2001年4月25日批准了這項收購案,德國電信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成功並購VoiceStream公司,但由於這一並購案耗時近一年,全球電信市場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德國電信在終於贏得美國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德國電信已經很沉重的債務負擔。
包括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在內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今年7月初,這家德國電信業巨擘透露,正在考慮出售公司下屬的T-Mobile美國子公司。而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此前德國電信費盡周折並購的VoiceStream無線公司。這意味著德國電信在美國市場已萌生退意,也意味著德國電信此前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之舉,實際上是一著錯棋。
德國電信目前意欲退出美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美國子公司的網路正面臨可能高達100億美元的升級改造,這必然會進一步加重公司的債務負擔,而德國電信出售其美國業務,則可以獲得302億美元左右的現金。在目前情況下,對於德國電信而言,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
2.NTT DoCoMo:「I-Mode」的柔情,歐美永遠不懂
2000年11月,鑒於當時「i-Mode」移動網路服務在本土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日本NTT DoCoMo公司決策層決定趁機拓展海外市場。為此,NTT DoCoMo向包括荷蘭KPN-mobile公司和美國AT&T無線通信公司在內的四家海外移動通信運營商投入了總計達160億美元的巨資。作為交換,這四家公司將在各自的網路中運行DoCoMo公司的「i-Mode」移動網路服務,以及其WCDMA 3G技術。當初DoCoMo公司的如意算盤是,這些海外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後,公司就可以從「i-Mode」服務和3G技術專利中獲取來自海外的滾滾收益。
然而,事與願違,在日本本土大獲成功的「i-Mode」服務在海外市場卻一敗塗地。2002年末,日本國內「i-Mode」服務用戶已多達3500萬,而整個歐洲「i-Mode」服務用戶還不足15萬。在美國,這項服務同樣遭到市場冷遇,DoCoMo公司在AT&T無線通信公司98億美元的投資損失高達80%。
DoCoMo公司揮師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實更多地歸咎於文化層面上的沖突。在日本本土市場,「i-Mode」服務由於恰好迎合了日本年輕一代的需求,因而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在歐美市場上,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歐美用戶對這一服務缺乏足夠興趣。更為不幸的是,在歐美市場,人們普遍認為「i-Mode」服務只是3G服務之前的過渡性技術。因此,DoCoMo公司的「i-Mode」服務難以吸引歐美用戶是必然的,也決定了DoCoMo公司這項海外投資戰略註定將以遺憾收場。
3.沃達豐:看家本領也有失手時
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英國沃達豐集團從一家規模不大的電信業公司,在短短數年內發展壯大成為業務橫跨25個國家的全球電信業巨擘,公司國際化戰略的成功功不可沒。但即使是這家被公認為擅長打海外戰的巨頭也同樣有失手之時。如2004年,對美國AT&T無線公司志在必得的沃達豐就出人意料地落敗於競購對手Cingular無線公司,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收購AT&T無線可以使沃達豐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並在美國市場推出沃達豐自有品牌,並使其客戶可以在全球眾多國家使用同一網路,進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性收益。但誰也不曾料到,2004年2月17日,Cingular無線公司最終報出405億美元的天價,一舉擊敗出價380億美元的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將美國第三大移動電信運營商AT&T無線收歸旗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出價原因外,沃達豐之所以在這次競標中落敗,與其外國公司的身份也有很大關系。因為這之後,曾有消息稱,沃達豐進軍美國市場的另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強行收購西南貝爾。但最終可能考慮到這項收購不僅成本高,而且可能會遭遇美國政府的阻撓,因而也宣告作罷。
實際上,除了競購美國AT&T無線公司失利外,沃達豐在海外其他市場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沃達豐在日本市場的業績就明顯不佳,銷售額與運營利潤分別下滑了6%與27%,並出現客戶流失現象,不少客戶轉投到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門下。
從美國運營商的並購大潮到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海外資本試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都很多。相對於國際大型電信運營商公司成熟的多元化資本運作理念與技巧,國內電信運營市場的資本運作方式和融資方式仍略顯單一。
但隨著企業的壯大和國際化的需求,海外並購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國內運營商在實施戰略合作或者並購的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問題:
1.不單純追求規模。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效應,應該明確自身的戰略目的,明確要將資源投入到什麼領域,避免盲目投資。沃達豐進入美國市場時,選擇Verizon無線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但後者的技術與沃達豐的服務並不兼容,致使沃達豐在美國業務的開展出現重重困難。
2.合理規劃並購步驟。應採取合作-收購部分股份結成戰略聯盟-整體並購的方式循序漸進,規避風險,積累經營經驗。
3.預先評估。對企業新的協同要求的考慮,預先准確評估未來整合的難度和風險。
4.法國電信:德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2001年10月,法國電信出價37億歐元購買了德國行動電話運營商Mobilcom AG公司28.5%的股份,期望通過參股形式向德國移動通信市場滲透。但由於Mobilcom公司創始人格爾哈德?施密特仍持有這家德國移動運營商40%的股份,仍是德國移動最大的股東,仍掌握著公司的實際操控股,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法國電信對Mobilcom公司日常業務根本無從置喙。不久之後,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裂痕,法國電信與施密特在網路建設等問題的決策上出現了巨大分歧,尤其是施密特家族動用Mobilcom公司資金購買股票一事,更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陰影。
最後施密特向法國電信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法國電信或者投資13億歐元完成3G網路建設,或者完全兼並Mobilcom公司。對於施密特的要求,其時已債務纏身的法國電信當然不會接受。
2002年9月12日,法國電信決定停止投資Mobilcom公司,並出讓所持有的Mobilcom公司股份。至此,法國電信進軍德國移動通信市場的行動宣告收場。在當年的財務報表上,法國電信將參股Mobilcom公司列為投資損失,虧損額總計高達71億歐元。
法國電信投資德國Mobilcom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對德國3G通信市場估計錯誤。德國3G許可證拍賣結束後不久,國際電信市場就風雲突變。一度炙手可熱的3G技術驟然冷卻,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使Mobilcom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並殃及法國電信深陷泥沼,無以自拔。
5.Quam公司:美麗的泡泡讓我昏了頭
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合資組建的Quam公司,是另一個在德國3G市場鎩羽而歸的案例。
2000年,鑒於歐洲3G市場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在德國合資組建了Quam公司,並在德國3G牌照競拍中出價164.46億德國馬克,獲得了一份3G牌照。但此後,3G市場卻並未如同人們所料的那樣出現爆炸性增長,而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卻使包括Quam公司在內的不少運營商不堪重負。
2002年10月,在競拍3G牌照之後不到兩年,Quam公司宣布破產,標志著Telefynica公司與Sonera公司聯手德國3G市場夢的最終破滅。
有業內人士指出,Quam公司進軍德國市場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對3G牌照和市場需求評估失當。同時,競得3G牌照的Quam公司在著手建設網路的過程中,由於不滿足互聯互通的條件和要求,未能順利實現與其他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網路能力不足以滿足需求,也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6.印度市場:早起的鳥不一定有蟲吃
自1992年開始,印度電信市場逐漸走向全面開放,尤其是在最初幾年,由於印度的BSNL、MTNL與VSNL等三大固定電話運營商被禁止進入移動通信市場,因而使印度行動電話市場一度成為對國外運營商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包括英國電信、和記電訊、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在內的海外運營商,相繼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迅速向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滲透。
但實際上,印度市場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發展迅速、利潤豐厚,並且後來印度政府還逐漸解除了固話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市場的禁令,使印度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最終導致先期進入印度市場的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海外電信運營商相繼撤離。
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在印度市場挫敗的原因是對這一市場的發展情況估計不足,貿然進入加之政策出現反復,使這些海外運營商措手不及,不得不悻然而去。
7.中國移動:我要是拿的彩禮多一點就好了
6月18日,國內最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試圖收購巴基斯坦電信股份,開始國際化戰略的首次嘗試,卻折戟沉沙。
中國移動最終報出14億美元的報價,但由於同時參與競標的阿聯酋電信最終報價約為25.98億美元,高於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的出價,因此阿聯酋電信最終成功入股巴基斯坦電信。
電信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認為,缺乏國際化經驗讓中國移動在「臨門一腳」時,顧慮重重,直至落敗。「中國移動勇敢地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嘗試值得鼓勵,瞄準東南亞電信市場也可圈可點,但它缺乏國際化經驗,最終的報價就是佐證。」王煜全認為,中國電信企業國際化直面三個問題:第一,涉及到企業本身管理水平、國際化經驗以及市場判斷力等諸方面;第二,政府的支持;第三,因為海外收購牽涉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讓許多「國」字頭的企業顧慮重重。
「對於純粹資本的輸出,中國公司不佔優勢,可以多向跨國公司學習經驗、管理的高層次輸出。」王煜全說。
8.阿爾卡特:失利緣起「巨人情結」。
2001年5月,當法國電訊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公司宣布欲收購美國朗訊科技公司的消息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是這家法國頭號電訊設備製造巨頭進軍美國市場的最好機會。
對於阿爾特公司而言,如果能夠成功收購朗訊,將對北電網路構成強大威脅。阿爾卡特公司雖然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某些技術領域、尤其是光纜和有線領域,仍落後於北電和朗訊,因此,收購朗訊不僅可以使阿爾卡特順利挺進北美電信市場,而且能夠加速其向全球性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轉型。
但最終,這項收購卻以失敗告終。2001年6月,朗訊科技公司斷然結束了與阿爾卡特公司的並購談判,使阿爾卡特借朗訊公司進軍北美電信市場的計劃化為泡影。
阿爾特公司收購朗訊失敗的原因首先是阿爾卡特自身規模有限,雖然在歐洲市場上取得了不欲的業績,但在全球電信市場上,阿爾卡特仍無法與沃達豐或諾基亞等巨頭相提並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區域性巨頭,這可能是導致收購朗訊計劃折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可能是朗訊公司的「巨人情結」在作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全球電訊市場獨步天下的朗訊公司甚至曾計劃將諾基亞收歸旗下。而十年後,竟會成為當年根本未入自已法眼的阿爾卡特公司的盤中餐,自然不是朗訊、甚至美國投資者願意看到的,這也是朗訊最終拒絕阿爾卡特收購的一個深層原因。
『叄』 公司投資失敗,如何賬務處理
對外投資發生的支出,區分不同情況,應計入不同科目:
1、對於短期獲利性質的投資支出,一般應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其中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投資收益科目;
2、對於有意圖且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債券型投資,一般應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
3、對其他企業的具備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或者對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及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應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一般的會計處理: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現金或其他資產
長期投資虧損賬務處理:
進行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X公司
貸:銀行存款
公司發生虧損:(金額接實際發生填列)
借:投資收益
貸: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
拓展資料:
長期股權投資(Long-term investment on stocks)是指通過投資取得被投資單位的股份。企業對其他單位的股權投資,通常視為長期持有,以及通過股權投資達到控制被投資單位,或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或為了與被投資單位建立密切關系,以分散經營風險。長期股權投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可以通過分得利潤或股利獲取,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取得,如被投資單位生產的產品為投資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在市場上這種原材料的價格波動較大,且不能保證供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企業通過所持股份,達到控制或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使其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能夠直接從被投資單位取得,而且價格比較穩定,保證其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但是,如果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不佳,或者進行破產清算時,投資企業作為股東,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投資損失。
『肆』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
『伍』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上市公司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是負數
1.正常而言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在股票和基金市場進行頻繁的交易,其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負的是正常的,除了股票和基金市場投資以外,企業常見的與投資活動有關的不外乎對外股權投資的出資與處置、長期資產的購建與處置等,一個發展勢頭強勁的企業,其資產購建活動必然較多,因而其現金流量較大,所以出現負值。當然還有可能是股票和基金投資失敗,所以需要查看明細項目,如果是因為購建資產導致的,不是什麼大問題。如果是其他活動導致的,表明企業投資活動存在一定問題。
2.每股收益是針對股份有限公司而言的,中國的企業類型有很多,還有有限責任公司、一人公司等等,這些企業只有實收資本,沒有股本,也沒有股權數量,自然不能計算每股收益。
『陸』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FDI)的企業有哪些 成功的例子 和失敗的例子
我們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華為、力帆摩托、聯想、海爾等;失敗的則有TCL、平安、上海一汽等;
拓展資料:
對外直接投資是指我國國內投資者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在國外及港澳台地區設立、購買國(境)外企業,並以控制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FDI是指一國的投資者將資本用於它國的生產或經營,並掌握一定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
FDI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英文首字母簡寫,即(foreigndirectinvestment)。很顯然,外商直接投資就是FDI,無論國外對我國直接投資還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都可以稱為FDI。注意還有FII(對外間接投資)。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股權參與方式
1.股權參與的涵義:股權參與是指以所有權為基礎,以決策經營權為途徑(持有普通股),以實現對企業有效控制或影響的直接投資方式。
2.擁有全部股權—獨資企業。
3.擁有部分股權—合資企業(包括多數股權、對半股權、少數股權3種)。
二、國際直接投資的非股權參與(non-equityparticipation)方式
1.合作經營(contractualjointventure,契約式合營)。
2.國際技術轉讓與技術投資。
技術的含義—製造物品方法與經營管理有關的知識、技術訣竅和能力。可分為製造力、設計力、新技術開發力、管理力。
3.國際租賃(internationalleasing)。
位於不同國家的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在約定期內將出租資產交給承租人有償使用的租賃關系。出租人和承租人及供貨人可以是兩國或三國的自然人、法人或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出租對象一般是價值較高的動產或不動產,如成套設備、輪船、飛機等(二戰期間的租借法案)。
4.國際工程承包。
『柒』 上市融資的失敗原因
上市之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對失敗教訓的借鑒,在企業准備發行上市階段尤為重要。怎樣掌控資本游戲話語權?如何降低上市犯錯率?雖然企業上市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根據最近兩年的案例,我們依然可以歸納出企業上市失敗的十大典型原因。 因為盈利能力問題被否決往往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業績依賴嚴重。如稅收依賴和關聯方依賴,前者的問題常見於科技創新型企業,該類高科技企業往往在一定時期內享受增值稅退稅、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有些業績看起來不錯的企業往往在剔除稅收優惠後,業績便表現平平甚至不升反降。
未過會的南京磐能電力,通過分析其招股說明書發現,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公司所享受的所得稅和增值稅減免金額,佔了公司同期利潤總額的41.4%、42.29%、29.96%和25.78%,而如果以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基數計算,這一比率還將會更高。
而安得物流則引起關聯方依賴的討論。根據其招股說明書,在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報告期內,安得物流與大股東美的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的業務收入占同期業務總收入的8.19%、32.53%、
29.56%、27.47%,關聯交易產生的毛利額占總毛利的比重分別為48.18%、42.28%、34.51%、30.82%,被疑凈利潤對關聯方存在重大依賴。
第二,持續盈利能力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比較嚴重。這方面的因素比較多,如專利糾紛、合資條款、銷售結構變化、未決訴訟、重大合同不利影響等。 主體資格缺陷主要體現在歷史出資瑕疵、歷史股權轉讓瑕疵、實際控制人認定不準確和管理層變動四個方面。
歷史出資瑕疵。常見於出資人未足額出資或出資的財產權利有瑕疵的情況,2008年被發審委否決的一例個案中,首發申請企業存在無形資產出資問題,公司控股股東以原有申請人無償使用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經評估作價2.16億元向申請人前身增資。該公司設立時,控股股東已將其所屬科研部門投入該公司,相關專利及非專利技術已由前身公司及改制後的申請人掌握並使用多年,且已經在申請人過往的經營業績中。因此,相關無形資產作價增資存在瑕疵。
歷史股權轉讓瑕疵。由於不少擬上市企業是經國有企業或者集體所有制企業改制而來,其國有股權或者內部員工股權在轉讓過程中,往往出現瑕疵。如國有股權轉讓,企業需考慮是否獲得國有資產主管部門的書面批准。
法律法規規定企業上市前職工持股人數超過200人的,一律不準上市;存在工會持股、持股會以及個人代持等現象的公司也不準上市。而在內部員工持股的清理過程中,IPO申請公司很容易因為各種利益問題在上市過程中被舉報或遭受質疑。
某些BVI構架的紅籌公司在轉為內地上市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股權轉讓問題。如未能過會的深圳海聯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界普遍猜測其被否原因是由於海外上市未果,轉為在國內上市,在企業類型由外資公司變更為內資公司時,由於BVI股權構架的問題,股權交易復雜且存在瑕疵。
實際控制人認定問題。根據未過會的北京福星曉程招股說明書顯示,漢川市鋼絲繩廠直接和福星生物醫葯間接持有的公司股份為41.97%,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問題是,福星曉程的主營業務是集成電路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實際控制人對公司業績的提升沒有明顯作用。而公司第二大股東程毅作為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經營管理工作,公司成立時的核心技術也是由程毅投入,因此市場猜測,程毅才是福星曉程真正的實際控制人,公司實際控制人認定不夠准確。
管理層重大變動。創業板明確規定:「發行人最近兩年內主管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被否決的天津三英焊業,2009年1月12日,兩名董事朱樹文、盧迅代替因工作變動辭職的李琦、覃西文進入董事會。此時距離公司申請上市不到一年,最終上市失敗。 未過會的賽輪股份,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募投資金投向之一是生產半鋼子午線輪胎,並說明該產品80%用於出口,且北美市場占其出口總額的50%。但在賽輪股份上市的過程中,不曾料到2009年國際環境突變,美國政府宣布對產自中國的輪胎實施3年懲罰性關稅,其募投項目未來的經濟效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這類風險還包括經營模式變化、項目可行性等,這些都需要企業給予全面的分析論證。如上海超日太陽能募投資金的投向是,將光伏電池片產能從現有的20兆瓦擴充至120兆瓦,增加幅度為5倍,同時電池組件產量增加1.82倍。但在2009年,光伏產業還未復甦,在國內也被認為是產能過剩行業,因此公司募投項目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盈利能力都缺乏合理解釋。
融資必要性不足也屬於募投資金運用的問題。一般來說,企業能夠自籌解決資金問題,就沒有必要上市融資。如前文所述的福星等公司,申報材料時其賬面顯示資金充足,是「不差錢」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如果倉促上市,往往被懷疑為「上市圈錢」。
此外,募投項目與企業現有生產規模及管理能力不匹配,企業小馬拉大車,則會存在較嚴重的匹配風險;某些投資項目手續不齊,不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則存在一定的合規風險。 立立電子早在2007年就向證監會遞交了IPO申請材料,於2008年3月5日通過發審會審核,5月6日獲得IPO核准批文並完成資金募集。但是,立立電子的上市一直備受社會質疑,被認為掏空另一公司浙大海納資產並二次上市。證監會在接受舉報後,調查發現立立電子在2002年部分股權交易程序上有瑕疵,存在權屬糾紛的不確定性。
2009年4月3日,證監會發審委在會後事項發審委會議上撤銷了立立電子IPO核准批復,並要求將全部募集資金連本帶利退還投資者,開了證券市場IPO申請先批後撤的先例。 創業板首批上市公司神州泰岳曾在2008年沖擊中小板未果,在2009年9月24日的網上路演中,神州泰岳董事長王寧對投資者表示,中小板未通過是因為「對審核所關心的問題理解不充分,回答陳述不夠清楚,信息披露不夠完整,導致委員有不同意見。但是公司本身不存在持續盈利能力及規范運作方面的問題」。
有不少擬上市企業,申請材料未按規定做好相關事項的信息披露。申請文件以及招股說明書准則是對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由於投資者更看重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上市企業在信息披露時,應當坦誠相待,尤其是對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無論准則是否明確規定,申請人公司均應披露。否則,如果在發審委會議上被發審委委員當面指出問題要害,對上市過程的危害性反而更大。
在另一例個案中,某申請企業在成立之初設計了一套「動態股權結構體系」,把內部員工股東分為三檔,股東每退一個檔次,折讓50%的股份給公司,作為公司的共有股權。為此,公司出現了股份代持和多次內部股權轉讓,但申請材料中對歷次股權轉讓的原因披露不準確、不完整,且未披露股東代持的情形,上市最終失敗。 主要指企業濫用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涉嫌通過財務手段粉飾財務報表。
2009年12月23日被否決發行申請的華西能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前就遭到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師鄭朝暉(筆名夏草)的質疑。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呈增長態勢,但是同期的應收賬款及存貨量同樣高速增長,而預收賬款大幅下降。應收賬款的上升意味著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並沒有增加,且大量的存貨將影響未來收益。
夏草還指出,華西能源職工的薪酬和所得稅費用在報告期內逐年下降,一般而言,如果企業營業收入處於持續增長時期,這兩項指標應該逐年上升。綜合多種疑問,表明華西能源有操縱報告期內收益的嫌疑。
因此,企業如果在准備上市的過程中出現業績滑坡,應當暫緩上市步伐,待經營好轉以後再擇機上市。如果企業股東迷戀於股市火爆的「創富神話」或者迫於資金短缺的壓力鋌而走險倉促上市,難免偷雞不成倒蝕把米。 未過會的東方紅航天生物技術公司,據其招股說明書所知,在2006年、2007年的前兩大客戶中,上海寰譽達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系公司董事邱斌配偶張莉控股的公司,2006年銷售第二大客戶上海天麴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系邱斌控制的公司,其銷售收入占航天生物同期銷售收入的80%以上。雖然航天生物已經聲明上述兩家公司已在2009年開始注銷,但是仍然難免利益輸送嫌疑。
而對蘇州通潤驅動公司被否的質疑聲,則是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兄弟公司常熟市千斤頂鑄造廠為其主要供應商,報告期內,2006~2008年來自鑄造廠的采購金額在總金額中的佔比一直高達12%以上,上市前的2009年上半年才降至9.1%。而且通潤驅動的董事、監事均在關聯企業任職。 證監會發審委往往會以「補充公告」的方式宣布取消對該公司發行文件的審核,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多半是「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落實」,但是並不對外公布詳情,往往引發坊間對當事公司的種種猜測。
上會前數小時被取消上會資格的同花順,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同花順涉嫌「虛假宣傳炒股軟體,誘騙股民投入資金升級軟體」而被舉報,存在影響發行的問題。作為監管部門的證監會,如果有舉報就會盡量核實。
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發生糾紛在所難免,主要是看企業處理糾紛的應對能力。而且,取消這次上會資格,並不意味著企業不能再次上會。待企業補齊材料後可重新上會,並可能順利通過。如同花順在2009年9月24日被取消上會資格後,於11月2日再次上會並通過發行申請,並於12月25日在創業板掛牌交易。 企業IPO一般要聘任中介機構,如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IPO的成功與否,除了企業的基本素質之外,還包括中介機構的專業能力以及服務質量。
中介報告瑕疵往往見於評估報告、審計報告及律師報告。如評估報告未經具備評估資格的評估師簽字,或者相關評估機構不具備評估資格,均可被發審委認為是無效評估報告,評估結果便不能作為企業某個經營活動的依據。
企業在上市過程中也可能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要注意審計報告的簽名、簽字是否有錯。律師報告同樣如上述情況,一定要找有經驗的審計、律師、評估部門參與企業上市,否則就是花小錢壞大事。
『捌』 公司對外投資企業倒閉,財務處理方法
中國民營企業常見的10種倒閉原因:1、「病死」。這類企業要麼是先天不足——內部機制不健全;要麼是機制老化——按部就班,諸如論資排輩、榮辱難共、毀譽相爭、權益不公;要麼是高層分裂,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結果輕而易舉地被對手各個擊破。總的來說是由於肌體內部產生了病變,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久疾而終,是為病死。2、「拖死」。有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由於各種原因,企業始終未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不善,導致成本上升;分配不公,導致士氣低落;企業沒有創新能力,導致企業產品積壓;職業經理人玩過程,導致企業資產流失嚴重。例如,有一家全國性的集團公司,子公司老總一多半都是職業經理人,這些人很厲害,一上手就把投資人套牢,錢他們掙著花著,客戶資源緊緊地攥在他們自己手中。他需要多少你都得投入,他掌握資源,你不能輕易換他,否則你的損失會更大。本來投資到位後,我就問你要回報,你經理人做不下去了,我就得咬著牙斬倉,割肉。但是投資人一般做不到,民營企業多半是講感情的,他很難做到這一點。他又要照顧自己的社會影響,又要照顧什麼兄弟感情,結果人家覺得是你非要他做,你老闆只要還願意給錢,他當然去玩了。最後是老闆也被「拖死」。3、「找死」。當一個公司對項目的決策犯了一些常識性錯誤的時候,這叫做自己「找死」。比如說,自己所選的項目與人才結構不匹配,與自己的實力不匹配,與自身的能力不匹配,與自己的文化不匹配,特別是再犯一些已經犯過的錯誤,犯一些不該犯的常識性錯誤。沒有人要你這么做,也沒有誰命令你一定要干這個項目,這是一種很低級的錯誤。不僅對項目判斷不了,對自己也判斷不了,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做,這叫做「找死」。4、「壓死」。在民營企業裡面這種現象很多:盲目地擴張,貪多求大,不注重基礎建設,不練內功,內部管理混亂。雖自知效益低下,卻敢去大筆貸款,甚至不怕高息貸款,宣稱利潤等於貸款減掉利息。自己找來巨額負債,結果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孰不知貸款終歸是要連本帶利歸還的,最後,企業就被自己找來的巨額負債活活壓死。5、「憋死」。現金流是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現金流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利潤更重要。在國外,尤其是資本市場,對現金流是格外重視的。而國內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往往忽視這一點,故而導致因為現金流中斷,而使企業在對外經營比較正常的情況下,內部財務卻難以為繼。現金流狀況的好壞是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另一口氣,雖然你還有資產,還有庫存,一旦現金流中斷,到頭來你還得宣布破產。6、「猝死」。由於企業過分依賴個人能力,可供使用的資源往往又高度集中,一旦個人的判斷力出現偏差,或是個人出了意外,必然使企業遭受重創,結果導致企業突然死亡。這也就是通常說的「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帶來的後果。一個成熟的企業,不論是從投資風險的角度,還是從對員工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角度,都不應該去冒企業可能毀於一旦的風險。7、「冤死」。這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受到--調整,導致企業沒法幹了,因為你這個行業政策性太強了,一旦國家政策做出不利於企業的調整,造成的後果就是企業的死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政企關系過於密切。8、「擠死」。市場經濟講的是優勝劣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是前有封堵,後有追兵,企業不堪擠壓,市場份額越做越小,人才越走越少,效益越來越差。由於力量對比的懸殊,國有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雙重擠壓迫使你不得不退出某個行業,結果被「擠死」了。9、「老死」。有不少企業由於當家人的素質不高,眼光短淺,小富即安,缺乏遠大目標和長遠的眼光,不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人才結構,那麼這種企業的壽命肯定是不長的。但它有一個特點,它是慢慢地消亡,它的年齡雖然不大,但已經開始衰老了。發生老死現象最多的就是過去第一批和第二批下海的人,他們也掙了錢,但大都歷史很短;他們可能盡了力,但決不會想到要做世界500強。由於先天不足,決定了它的壽命就這么短促。10、「捅死」。這是由於企業管理不規范,處處違法,毛病諸多,授人以柄。一旦東窗事發,要麼委曲求全,息事寧人,要麼被人到處告狀,此起彼伏,結果三告兩告就被告垮台了。這樣的企業即使再有遠大目標、宏偉抱負,由於自身不規范,也只能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玖』 有沒有高人分析一下對於中資企業海外並購的失敗原因有什麼對策
西方人更信仰自由與民主,但中國人更信仰和平與民生。兩種信仰雖然沒有根本矛盾,但在表象層存在尖銳的矛盾。在求得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中,存在很多障礙。
具體一點說:
信仰自由民主的人,可能會選擇船堅炮利去獲取財富,他們信奉弱肉強食,並且,還會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會讓弱者自強,最終達成競爭後適者生存的效果,通過優勝劣汰來讓人類更加優秀。他們弘揚競爭,而競爭是不擇手段的,最終變得越來越虛偽。
而信仰和平與民生的人,則完全不認同這種強盜邏輯,認為人人平等,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是目前看似沒什麼用的人,也能在特定環境中,發揮其作用。我們不可以去掠奪,不可以去傷害他人,應該在和平的氣氛下相互合作,各展所長,各取所需,達成雙贏,最終共同進步。
總體上,對自由民主的信仰,正在不斷為歷史證明其缺陷,和平與民生正在逐步成為人類的共識。但這一周期可能相當長,想要達成全人類共同和平發展,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而中資企業海外並購失敗,只是其中的表象之一。
具體到中資企業海外並購,結合信仰差異。信仰自由民主的人,其實要的是實力。如果你的實力強到讓他恐懼,他一定會溫順的服從,但如果你的實力只能讓其嫉妒甚至蔑視,那就一定會給你找麻煩。因此,想要海外並購順利,本質還是能否自立自強,而不是浮誇的吹噓自己強大,也不是錢多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並購本身,就是在增強自己的實力。因此,總結而言,我們要繼續努力,在矛盾中求得對立統一,艱難地走向讓自己實力足夠強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