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電視劇《突圍行動》是哪個演員主演的有沒有劇情簡介內地會否引進中央台可否會播
1主演:徐子珊 吳卓羲 馬浚偉 廖碧兒 楊思琦 米雪 岳華
2劇情:法庭檢控主任唐志高,於裁判法院負責檢控工作,處理一般性的隨地吐痰、亂拋垃圾、違例駕駛等瑣碎案件,不過,志高胸懷大志,已申請調職政府律師,期望可以一展抱負,處理嚴重刑事大案,伸張正義。志高父親唐大海對他十分支持,經常出席旁聽志高負責的案件,大海望子成龍,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區域法院,甚或高等法院,看見志高處理大案。
一日,大海因為賭馬大有斬獲,大宴親朋,誰知到頭來空歡喜一場,原來大海並非沿正途落注馬會,而是在非法外圍落注,原本欲以贏來的錢償還大耳窿的欠債,因為艇仔走數令大海好夢成空。大海被大耳窿追債時為志高撞破,揭發了大海因賭外圍『篤手指』而輸盡退休金的事。志高向大海痛陳買外圍不當之餘,也動用了本擬買樓的積蓄為父填債,並向後母何美妍和異母異父的妹妹芷敏隱瞞真相。大海痛失兒子血汗錢,決心戒賭,甚至腳傷也改為光顧賽馬會診所,希望省吃儉用,盡量減輕兒子的負擔。
正當志高以為雨過天晴,料不到大海因為抵不住誘惑,再次賭外圍而欠下巨債,及至大耳窿登門催收,東窗事發,家庭頓起紛爭,其間大耳窿更暗中滋擾志高一家,芷敏甚至誇大其詞,令大海以為大耳窿搔擾到志高的工作地點,自覺害了兒子的前途,影響他轉職做政府律師的機會,加上芷敏對大海的不齒和厭棄,令大海情緒低落,終日陷於痛苦自責。一日,志高收到政府取錄通知書,第一時間就想將這個好消息向父相告,卻赫見大海從天而降,原來大海因為賭外圍,自覺累人累物,以死贖罪,從此父子陰陽永隔。
志高有位警察老友殷向明,正在調查一宗關於外圍集團案件,向明從一名艇仔被殺的案件中找得線索,鎖定外圍集團的莊家,就是某上市服裝集團主席童展龍的舅仔宋金元,經過連串追蹤調查,終於人贓並獲,金元被拘捕,而擔當這次檢控的政府律師正正就是志高,最後成功檢控,把金元繩之於法。
志高某次無意中得悉,與自己有數面之緣的富家子童日進,竟牽涉入一宗危險駕駛、肇事不顧而去的案件中。志高深感詫異,直覺認為日進本性善良負責,理應不是犯案者,只是替人頂罪,遂藉某次騎馬會面中,向日進暗示其不智。身為獸醫的日進乃展龍的侄兒,與伯娘宋金枝情如母子,為免真正犯案的金枝次子童日昭鎯鐺入獄,本欲為其頂包,但受志高啟發後決定改變主意,希望日昭能夠從懲罰中得教訓。與此同時,完成搭橋手術後的展龍從外地回港,驚悉事件,迫令日昭出面自首,事件遂告平息。日進與志高雖然只是泛泛之交,但卻惺惺相惜,日後漸發展成摯友。
另外,金元雖然已經被定罪入獄,但向明竟然發現原來另有幕後莊家,金元好可能只是一隻代罪羔羊,向明遂鍥而不舍繼續調查,矛頭直指金元親姊金枝。但在調查期間,向明不幸遇劫,更被賊人刺斃,調查無疾而終。志高痛失好友,傷心之餘,更負起照顧向明妹妹殷向晴的責任。向晴性格與大哥向明一樣耿直不阿,因而在工作上得罪了展龍的次子日昭,結下仇怨。日昭找機會對向晴報復,陰差陽錯下禍及志高,志高被誣陷身藏丸仔,無奈被逼辭去政府律師一職,後得日進幫助,輾轉進入時裝集團內任職法律顧問。志高負責一宗商標版權官司,成功擊敗對方,嶄露頭角,得展龍與金枝賞識。
志高重遇他的初戀情人徐穎,二人對對方仍未忘懷,但礙於種種誤會,未能坦然相對,令徐穎以為與志高緣盡於此,故接受了向明的追求,成為向明的女朋友,這段三角關系糾纏不清,後於向明死後,徐穎因事要回加拿大而暫告一段落。後來,徐穎重返香港定居,志高欲重拾舊愛,但徐穎表現若即若離,志高無從捉摸,及後,志高更發現徐穎與展龍過從甚密,關系似是非比尋常,志高對此痛心不已。
另邊廂,日進亦為感情煩惱,原來金元之女宋嘉兒向其大肆追求,嘉兒從少跟隨父親寄居姑丈家中,一直自覺在家中猶如外人一般,故積極爭取在家中的地位。後來,嘉兒眼見進入公司的向晴和日進感情甚篤,加上向晴又得金枝信任,在公在私都視向晴為眼中釘,處處加以針對。其實日進對嘉兒只有兄妹之情,未有男女之愛,正苦惱要如何令她明白時,金枝的長子童日朗學成歸來,嘉兒性格現實,見日朗年青有為,未幾即見異思遷,但日朗寄情工件,對嘉兒不加理會,嘉兒卻誤會日進和向晴從中作梗,對二人懷恨。
日進與日朗感情要好,亦覺日朗是承繼家族生意的真命天子。某日二人潛水,發生嚴重意外,日朗受創,失去自理能力,每事每物需要重新學習,金枝及展龍大為心痛。
正當這家人愁雲慘霧時,日進出走的生母再次出現,金枝更意外揭發日進竟然是展龍與日進母親的私生子,精神大受打擊,懷疑日進早知此事,所謂潛水意外其實是早有預謀,存心陷害日朗,私藏奪取家族生意之野心。金枝懼怕日進的存在,會威脅到兒子繼承遺產的權利,遂買兇殺人,勢要置日進於死地。而嘉兒亦與金枝連成一線,和日進誓不兩立。
日進被神秘人施襲,幸得志高相助,擊退殺手,志高更發現殺手竟然擁有向明的對象,從而推斷向明之死並非普通的劫殺,甚至可能同金枝有關,遂主動聯絡警方提供資料,警方要求志高繼續潛伏在集團內當線人,志高欣然答應。另外,日進得知自己與展龍的親父子關系,心中並不好過,遂離開公司,轉投另一服裝公司任職,與舊公司打對台。而展龍弟弟展鵬知悉日進身世真相後,晴天霹靂,與展龍決裂
3內地引進也不會事立刻馬上的事 所以要看還是自己下載吧
4央視呀? 難說 一般不能把 你看央視引進tvb的都是創世紀之類的大片
❷ 二戰中的一位蘇聯將領
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率領的俄羅斯解放軍
❸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罪證
731」遺址:不能被遺忘的罪證
「731」,這本來是一串極其普通的數字,但是,當我們把它與侵華日軍聯系起來之後,「731」就成了魔鬼的代名詞,甚至,它比魔鬼更兇殘!
7月16日,我們就站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雖然此刻,四周一片靜謐祥和,但作為60年前「731」部隊的侵駐地,至今在高樓群中,綠樹蔭下,仍能尋找到二十幾處殺人工廠的殘垣斷壁。焚屍房、冷凍房、培養細菌老鼠的地窖和放養黃鼠的小石池等等歷歷在目。
事件回放: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者為實現其獨霸亞洲、稱雄世界的政治野心,公然違背國際公約,秘密策劃了生物戰、化學戰的戰爭陰謀,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這些瘋狂研製出來的鼠疫、傷寒、霍亂、炭疽等各種細菌武器用於戰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兇殘的法西斯戰爭罪人。盤踞在哈爾濱市平房區達13年之久的滿洲第731部隊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實施這一陰謀的中樞機構。他們在這里不僅進行了規模巨大的細菌武器的研究、試驗和生產,而且,慘無人道地用健康人做細菌試驗。僅在1939年至1945年這段時間里,至少有三千人在試驗中被殘殺。在細菌戰過程中,至少有三十萬人受到屠殺和殘害。
現場踏訪:
「731」遺址是不能被遺忘的罪證
「這張圖片上顯示的是日本侵略者所培養的細菌鼠和跳蚤」,「這就是日本人活剖中國人的殘酷鏡頭」,「這個場面是按照當時的真實情況製作的實景模型,這就是當時千千萬萬被鼠疫奪去一家數口人命的其中一家」……在聽完講解員的講解和看完了日軍不擇手段戕害無辜生命的真實圖片和模型後,來自河北的吳先生實在忍不住了,他走出展覽廳外,點燃一支煙,狠狠地吸了一口,激動地說:「日本帝國主義真是太壞了!太讓人氣憤了!」他告訴記者,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到來的特別日子裡,他帶著朋友和10歲的侄子來這里參觀,有著特別的意義。小侄子以前只在書刊、影視上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犯下的暴虐罪行,只是抽象的認識。這次特地讓他到這個真實的地方,來真實地感受日本帝國主義當時對中國人是如何的殘酷無情、毫無人性,激發他的愛國熱情。一定要讓他記住,不忘歷史,不忘國恥!
「滅絕人性」、「慘無人道」……參觀過「731」罪證陳列館的人們紛紛憤怒地表示:「『731』的滔天罪行在此袒露無余!」「『731』遺址是不能被遺忘的罪證,它不僅是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類去關注和反思!」
田村良雄:只要活著,就要為中國人民作證
近年來,在中日兩國歷史學家的努力下,「731」部隊的真相逐漸大白於天下。當年的一批原隊員,也以懺悔之心勇敢地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內情。據陳列館的曹主任介紹,近幾年來,有很多日本友好人士和「731」部隊的成員多次來這里表示最沉痛的悼念和懺悔。在來過這里的原「731」部隊隊員中,又以田村良雄為代表人物,他已來過數次,為的是懺悔和把那段歷史坦誠公布給公眾,特別是要讓日本人了解當年的侵華暴行。
田村良雄,又名筱冢良雄。1939年,他成為「731」部隊少年班的一員。一開始,他做細菌研究的輔助工作,後來還親自參與過對活人進行鼠疫試驗,並對感染鼠疫的活人在無麻醉狀態下進行解剖等血淋淋的經歷。戰後被俘,後轉至撫順戰犯管理所,中國政府的寬大政策使其獲釋回國。近年來,他幾十次出現在日本、中國各地集會場所並公開了「731」部隊的秘密。6年前還曾在東京地方裁判所出庭做證,以自己年輕時在哈爾濱等地的個人經歷,首次在日本法庭上證明了「731」細菌部隊的存在。因為迄今日本政府對於「731」部隊、人體試驗等一直未予正式承認。田村良雄稱,他之所以出庭做證,一是出於對日本政府不肯承認歷史事實感到憤怒,二是對於中國被害者及其家屬有一種強烈的負罪感。
曹主任介紹說,田村良雄現已84歲高齡,不便外出,但是他仍然表示,只要他活著,就要為歷史作證,為中國人民作證。
從地理規模來說,日本的面積是37萬多平方公里,只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連年不斷地發動對外戰爭,給亞洲的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帶來了罄竹難書的浩劫和災難。
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16世紀中葉,日本這一個島國能夠嚴重威脅本朝(即明朝)東海沿岸各省的安全,這種現象是很難理解的。合乎邏輯的倒是本朝的士兵應該越海進攻日本。因為當時的日本不僅地狹人稀,而且幾十年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內戰頻仍,法律和綱紀可謂盪然無存。本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被一個極有組織的文官集團所統治,中央指揮地方如身之使臂,極少發生抗命的事情。同時我們這個帝國在名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人數多達二百萬。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這個問題倒是有一個答案:日本列島是一個蠶,中國則是一片桑葉,蠶就是要吃桑葉。日本的老師就在課堂上給自己的學生們灌輸這個觀點:日本的形狀像個蠶,支那則像個桑葉,蠶吃桑葉天經地義,否則蠶豈不要餓死嗎?
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說。
要回答日本為什麼侵略中國,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國的情況。
從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國,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國。前者解釋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後者則回答日本侵略中國的可能性。
第一個問題:從日本方面來看。它為什麼要侵略中國.為什麼想侵略中國?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在哪裡?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道路,根子還在於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著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形成軍國主義的傳統呢?
1.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關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個名詞,但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麼貨色?它是怎樣形成的?它對日本有什麼作用和影響呢?
日本歷史上曾經歷了很長的戰國時期,大名領國群雄割據,混戰不已,並逐漸形成了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個武士政權——鐮倉幕府,從此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武士統治時代。「武家習氣」、「弓矢之道」與中國的儒家倫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等一整套封建倫理規范,統稱「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識大大強化了,它不但從倫理關繫上加固了武士階級,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為特徵更加明確了。中國儒家倫理所倡導的儒雅之風,不但沒有使日本武士變得像中國儒生那樣弱不禁風,反而給嗜殺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與文墨之間達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經常為試刀而無故砍殺路人,然後彬彬有禮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說聲「對不起」。這典型地體現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質彬彬和兇殘嗜殺的雙重性格。這也是日本武士與西方強盜的不同之處。在武士統治的數百年間,武士道一直被作為日本社會倫理的基本內容而加以宣揚,武士道潛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強烈的強悍尚武的特點。
明治維新推翻了武士階級的統治地位,廢除了武士等級,但武士道卻被日本統治者作為主導性的倫理傳統繼承下來,用以向國民進行灌輸,甚至將武士道精神滲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計地培養青少年的殘酷心態。比如,為了培養小孩子的膽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場取死人頭,誰敢做就給誰獎勵;給小孩喝紅色的羹湯,讓他體驗喝血的感覺。
2.與軍國主義密切相關的第二個因素是天皇制
天皇制政體是明治維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個封建殘余。日本的天皇制有兩個特點:一是萬世一系,從未改姓,絕大多數日本國民對天皇有著絕對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實權。天皇制的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於軍事領域。日本軍隊實行所謂的統帥權獨立制度,即軍隊的指揮權不歸內閣而歸天皇,日本軍閥可以藉助天皇的名義隨意對外用兵,日本的政黨體制對日本軍方不起約束作用。
可以說,軍國主義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軍國主義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礎。
3.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日本踏上了軍事立國的軍國主義道路
從西方列強的情況看,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帶來對海外資源和海外市場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經濟的不平衡性和資本主義列強在政治組織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使它們得以通過暴力強行奪取海外資源,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要比歐美列強晚得多,國力也相對較弱,因而日本統治者普遍懷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殺黷武的武士道傳統和天皇制政體的影響,所以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比歐美列強更多地藉助於暴力性的對外擴張。
要通過暴力強行奪取海外資源和開拓海外市場,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此,明治政府以軍事立國為根本國策,竭力擴充軍備,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義傳入日本,形成法西斯軍國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源自歐洲的法西斯主義思潮也開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義和日本的軍國主義可以說是一對異姓兄弟。經過日本民間法西斯鼻祖北一輝和另一名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紹和鼓吹,法西斯主義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軍界迅速蔓延。由北一輝、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經軍內法西斯加以補充,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體系,即:通過「天皇歸一」的忠君思想樹立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國體意識」;依靠軍隊進行「國家改造」,廢除政黨政治,打擊保守派統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通過實行國家總動員建立總體戰體制,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奪取遠東霸權,完成「昭和維新」。
1936年二二六政變後,軍政大權完全落入軍部之手,日本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體制正式確立。
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思路:武士道使日本人強悍尚武,強悍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天皇制的特性,加之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日本的軍國主義與從西方舶來的法西斯主義相交媾,又孕育出一個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戰、更加殘暴、更富於冒險性侵略性擴張性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這樣一來,日本就猶如一輛被惡魔操縱的戰車,不可能不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這便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
第二個問題:日本侵略中國的可能性,也就是日本為什麼有能力侵略中國?
這首先與明治維新有關,可以說,明治維新是近代日本歷史命運的根本轉折點。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但基本沒有達到侵略企圖,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日本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其對外擴張,可謂心有餘力不足;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對外擴張幾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於維新後的經濟發展為其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
僅以武器裝備為例,到全面侵華戰爭前夕,日本已能夠批量生產當時所有的先進重型武器,如坦克、裝甲車、大口徑火炮、作戰飛機、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和軍用通信設備,其性能也與英美製武器相當,而當時的中國只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賴進口。
所以,明治維新是日本之幸,而為中國之禍。鄰國一次成功的改革,卻給自己國家的命運帶來莫大的影響,這是許多中國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這個血的事實提醒我們,必須放眼看世界,必須密切關注國際事務。
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強化了日本的國力,也強化了日本侵華的能力
在推動和有利於日本侵華的種種因素當中,除了武士道、天皇制、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經濟發展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一些體現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特性的東西,如團結、認真敬業、善於創造性摹仿和有危機意識等。日本因為強大起來才可能發動一場全面侵華戰爭,而日本的強大是與這些民族特性分不開的。
1.不搞內哄
日本人並非沒有內部矛盾,但他們不大搞內哄,他們對自己的同胞很愛惜,誰動了日本人一根毫毛,哪怕是偽軍的高級將領不小心傷了一個日軍士兵,那也是不得了的事。
抗日戰爭期間,我們策反偽軍十分容易,而策反日軍部隊從整體上無一成功。日本軍隊從未發生過內戰,而中國軍隊內部磨擦不斷。抗戰時,我們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但是,正義一方的中國人沒有完全做到,非正義一方的日本人反而基本做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一部了不起的戰略著作,經過抗日戰爭實踐的檢驗,基本的預測都實現了,惟獨有一樣沒有實現,即:「中國抗戰的勝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將有待於國際的援助和日本國內的變化」。所謂「日本國內的變化」即指日本反戰力量的增長。但是,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的反戰力量仍極為有限,幾乎沒有構成一種力量。
那麼,日本人為什麼比較團結?
原因有三個:一是對天皇的忠誠,二是民族優越論,三是矛頭對外。先說日本國民對天皇的忠誠。在以等級制為基本結構的日本社會中,天皇站在最頂端,這與中國古代的帝制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皇位頻繁更姓,總計三十六姓,而日本自神武天皇開創天皇制之後,天皇從未改姓,可謂萬世一系。
在日本,天皇不是實際的統治者,而只是一個象徵。天皇的隔絕塵世,一來不妨礙重臣掌握實權,控制朝政,二來無實權就不會犯什麼大的錯誤,也不會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這樣有利於維護天皇制的長久性和國民對天皇的精神信仰。於是,皇統綿延不絕,皇恩浩盪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成了日本統一與永存的超凡脫俗的象徵。對天皇的效忠就是對日本國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個日本國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這就使得日本有一個凝聚國
民的核心和集中統一的精神信仰。
二是民族優越論。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把自己視為「天照大神」的子孫,視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優越感使日本人強化了對本民族的認同和對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時也強化了日本人對其他民族的蔑視和鄙薄心理。
三是矛頭對外。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很小,資源貧乏,很多需求從日本國內無法解決,而必須通過貿易或戰爭的手段從國外解決,所以它的矛頭是對外的,貿易是對外貿易,戰爭是侵略戰爭。無論是解決資源、市場問題,還是擴張領土,日本都是把矛頭指向他國,尤其是中國。矛頭對外,可以緩和內部矛盾,所以日本人從整體上比較團結。
2.認真敬業
日本人的認真和較真,在世界上只有德國人可與之媲美。而這兩個國家恰恰是世界一流的強國,其產品質量的信譽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日本學者研究鄭和下西洋那條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鉚釘;一位專門研究李大釗的日本女學者能把李大釗在日本時住在什麼地方,在那個飯館吃飯,到哪裡散步等等說得一清二楚,這讓中國研究李大釗的專家們瞠目結舌;還有日本學者專門研究唐朝皇帝死後,太子守靈的禮儀,這個問題如果讓中國的學者來解釋不知是否有人說得清楚。日本學者的論文與中國學者的論文反差很大,我們講究篇章布局,講究觀點的提煉和總的結論性評價;而日本人重視細節,重視資料,寫得極為細致。中國人讀了日本人的論文感覺過於繁瑣,日本人看了中國人的論文則感覺大而空,不扎實。
日本人之所以認真,恐怕與它小有關,家小業小,土地少資源少,事事必須精打細算;也可能與日本的對外擴張有關,你一個小國去打人家大國,總得精心准備吧。也可能與日本的私有制有關,什麼都是自己的,不認真自己吃虧。
認真作風與生活的所有內容都有關系。認真的民族肯定是一個敬業的民族,認真的好處不僅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辦事的准確無誤,更有助於在國民中樹立科學精神,日本人能把西洋的科技學到手,進而後來居上,肯定與認真有關。因為科學是精細的東西,來不得半點馬虎。
3.創造性摹仿
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要進步就不可能不摹仿,但摹仿的水平和結果卻大不相同。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國一直是世界一流的先進國家,中國人也一直習慣於以老大自居。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國門被英國的艦炮轟開,中國人才發現自己已經樣樣落後了。於是,清廷的有識之士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下發起了洋務運動,企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但是,由於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禁錮了中國人的想像力、主動性和創造性,加上體制方面的大鍋飯等原因養成的惰性,我們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往往只摹仿不創新,落後了再引進。
日本人的摹仿,與中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他們跟著英國人學習造船的技術,最終達到甚至超過了老師,建起世界一流的「聯合艦隊」;他們向德國人學習照相機的製造技術,最終成為世界第一照相機強國;他們跟著西方學習汽車的製造技術,最終使日本汽車大舉佔領西方市場;他們向中國人學習陶瓷、造紙、染料、豆腐和景泰藍等傳統產品的製作技術,最終把我們甩在了後面。
可見,日本人的摹仿與我們不同,這可以叫作創造性摹仿或超越性摹仿。何以日本人能夠實現摹仿的超越效果呢?首要的原因是日本人認真、較真,對引進的和學來的東西仔細揣摸,把它吃透,這樣超越和創新就有了基礎;第二個原因是日本人對於強者的態度,你的技術厲害,我佩服,我學習,我引進,但最終我要超過你。這表明了日本人對於強者的不服輸的精神。
4.有危機意識
危機意識可以視為日本島國心態的一部分。日本人因為自己的國家面積太小,資源貧乏,所以形成了特別強的危機意識,稍有風吹草動,就大呼小叫,如臨大敵。在中國人看來,簡直神經過敏,小題大作。但實際上危機意識並不是一件壞事。它使日本人總是處在一種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狀態,這樣就容易把事情做得好,而不致犯大的錯誤。相形之下,中國人的盲目樂觀和麻木不仁與此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個問題:從中國方面來看,日本為什麼侵略中國?
先從客觀上看,日本為什麼將對外擴張目標指向中國?
日本對外擴張的方向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遠東的國際形勢所決定的。中國、朝鮮與日本隔海相望,距離很近,同時因與歐美相距遙遠,故尚未完全被歐美列強所控制。這幾個因素都有利於日本。日本可以將軍事力量全部集中於遠東,全力展開對亞洲大陸尤其是中國的爭奪。
這是中國遭受日本侵略的客觀因素。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距惡魔太近。
但是,這不是一個主要的因素,我們遭受日本侵略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我們自身。
從中國的主觀因素上看,有以下原因:
首先,由於中國國力衰弱,使日本侵略者認為中國不堪一擊
中國綜合國力落後,表現在各個方面,政治腐敗,經濟落後,人民愚昧而不覺醒。從軍事方面看,中國軍隊在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中所暴露的落後,實際上經歷過明清兩代長期的量的積累,最終形成了質的落差;並且,這種落後不是某一個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綜合性的,表現在武器裝備,軍事訓練,戰略戰術,組織指揮能力,官兵的軍事修養、文化視野與自信心等各個方面。
日本軍閥是最看重實力的,甚至是迷信武力的,日本在中日實力對比上的顯著優勢極大地助長了他們的侵略野心,也使其全面侵華戰爭具備的切實的可行性。有的日本軍閥甚至吹噓:日本只要派出3艘巡洋艦、1個師團,用1個星期就可以滅掉中國。其氣焰之囂張可見一斑。
其次,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使日本軍閥覺得中國軟弱可欺
日本在實力上的優勢使日本具備了侵華的物質條件,而中國人在民族性格上的弱點更使日本軍閥感覺中國軟弱可欺。
崇尚以德服人的中華民族待人以和為貴,遇事處中庸之道,這種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人平和善良,容忍克制,消極懦弱,重文輕武,性格內向。
那麼這種民族性格因何而來呢?
首先來源於中國幾千年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因為經濟基礎是所有社會生活和文化觀念的決定因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安土重遷,崇尚和平。小農經濟模式,需要土地的主人守護著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到處游移擴張。「男耕女織」,「牛郎織女」,「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便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最典型的生活圖景。
小農經濟的守土性決定了中國軍事的防禦性。中國的軍事理論和軍事設施從體繫上說完全是防禦性的。萬里長城是中國防禦文化的軍事產物,這個雄偉的軍事設施所體現的不是進攻的野心,而是和平的意願。雖然中國不乏聞名於世的軍事家和勇武善戰的將軍,但他們基本上都是在自衛戰爭中涌現的。中國武術囊括十八般武藝,精彩絕倫,十分了得,但其主旨也不是進攻而是防身。歐美騎士、日本武士莫不以征戰為榮,以征戰為樂,就怕戰爭不大,惟恐征程不遠。他們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對戰爭的謳歌和對勇武的贊頌。而中國古代描寫戰爭的詩詞基本上說的都是征戰之苦,而不是征戰之樂。打開唐詩宋詞,這類作品比比皆是。比如岑參的一首七律是這樣寫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千尺冰,愁雲慘淡萬里凝。這種作品所反映的是中國人一種普遍的心態:這個仗不得不打,但實在是太苦了!苦到什麼程度呢?將軍凍得拉不住弓,都護凍得睡不著覺,放眼望去一片冰天雪地,一片愁雲慘淡,這個仗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啊!
中國人崇尚和平有其根深蒂固的經濟基礎,中國人的和平意識幾乎是滲透到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的。由此不難理解中國古代描寫戰爭的詩詞何以總是那樣愁悵凄苦,而沒有一點沖天豪氣,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史上強大而統一的中國王朝尤其是漢人王朝,從未產生過對弱小日本的侵略慾望。
安土重遷、崇尚和平本非壞事,但事情總有它的反面:安土重遷難免不思進取,崇尚和平難免重文輕武,久而久之,中華民族的性格中少了血性和膽量,多了安逸和保守,文官諳於世故,武將怯於疆場。魯迅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
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是鑄造中國人民族性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體制是極為龐大的、專橫的和高壓性的,懦弱順從、缺乏血性就成了這種體制下的臣民們的必然性格。因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體系是極為龐大的、專橫的、高壓性的,個人與之相比,太渺小,太卑微,太軟弱了。這種極大與極小、極強與極弱的對比使中國人從民族性格上派生出一系列的特點:輕則缺乏主見,缺乏自信和獨立人格,追隨大流,膽小怯懦,畏懼強權,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重則軟弱可欺,甘於壓迫,奴性十足。在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下,只允許皇帝和官員出頭,不允許平民百姓出頭,所以中國古往今來告誡人們不要出頭的諺語多得很。當年偽軍投敵,基層官兵多數是隨大流,挺身反抗的人極少。南京大屠殺時,十幾個日本兵看管上千俘虜。實際上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有人帶個頭,大家就是用腳踩也把日本人踩成肉醬了,但就是沒有一個人敢帶這個頭。抗日戰爭期間,在廣大的淪陷區,一個班或者一個排的日本兵統治一個縣城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卑微懦弱的民族性格使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對待強者的態度上大相徑庭。對於強者,日本人一是欽佩,二是學習,三是征服,懷著敬佩的心情把你打倒。如對待張自忠,雖然尊其為「現代關公」,但想方設法加以打擊,直至將其打死。對待美國也是如此,你再強大也不怕,照樣開戰。中國人對待強者,一是敬佩,二是畏懼,三是躲避。敬畏,即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不開就畏而服之,不是敬而學之。
當然,中國人當中並非沒有頂天立地、叱吒風雲的人物,但它並不標志中華民族的整體風格。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像譚嗣同、秋瑾、鄒容、陳天華,像彭德懷、吉鴻昌、張自忠、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那樣的人多了,日本再強大也不敢於發動一場旨在滅亡中國的全面戰爭。
第三,中國的內亂和內耗給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不僅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封閉性,也決定了中國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內向性,所有的需求和因需求而產生的矛盾摩擦,都是從內部解決而不是通過侵略擴張尋求解決途徑。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封建的中國必定是一個對外講和平、對內講斗爭的國家,內部矛盾和內部斗爭相當激烈。
地域廣袤但四周封閉的地理特點也從自然環境方面強化了這一狀況。
中國的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阿爾泰山、天山,西南面是喜馬拉雅山,南面是十萬大山和大海,北面是荒漠和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這種地理環境的特點是大而封閉。地大而物博,予取予求,應有盡有,無需向他國索取和掠奪;封閉則是指中國的四周不是高山即是大海,嚴重阻隔著中國與鄰國的交往。這種大而封閉的獨特的地理因素,強化了因小農經濟而造成的中國民族性格和矛盾斗爭的內向性。
國民黨內部的激烈的派系斗爭,不僅給外敵以可乘之機,而且直接促使一部分民族敗類投入日本侵略者懷抱,在日本人的卵翼下殘害自己的同胞。汪精衛也好,大大小小的偽軍頭目也好,有許多人投敵叛國的直接起因正是內部矛盾。
❹ 朝戰志願軍哪個軍全軍復沒
志願軍180師,建制打沒了,接近全軍覆沒
1951年春夏之際,聲勢浩大的第四次戰役後,新入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3、19兵團於4月上中旬到達指定集結位置,並做好了發動攻勢的准備,中朝聯合司令部隨即決定發起第五次戰役。
4月22日至29日為戰役第一階段,西線以志願軍第9、3、19兵團組成左、中、右三個突擊集團,實施主要突擊;東線以人民軍第3、5軍團實施鉗制性突擊。22日黃昏,中朝軍隊迅速突破對方防禦,發展順利,23日各部隊向前推進15至20公里,24、25日,先後殲滅美第24師、第3師、英軍第29旅及南朝鮮軍第l、6師各一部,「聯合國軍」為保存實力,主動後撤。志願軍各突擊集團繼續發展進攻,相繼佔領清平川、加平、春川,再次逼近漢城,至29日停止進攻,進行休整。「聯合國軍」乘機反攻,但進展不大。中朝軍隊調整部署後,於5月16日發起第二階段攻勢,以志願軍第3、9兵團和人民軍第3、5軍團轉向東線實施主要突擊,以19兵團在西線牽制對方,配合東線作戰。17日,中朝軍隊在縣里地區切斷南朝鮮軍第9、3師退路,達成合圍,經兩天激戰,將其大部殲滅,在「聯合國軍」戰線中間打開一個大缺口,繼續向南發展進攻。美軍第3師由西線迅速東調,20日到達下珍富里一帶,封閉了戰役缺口。志願軍連日作戰,糧彈供應困難,遂停止進攻,向後轉移。
在緊急後撤中,5月23日,「聯合國軍」動用13個師,以坦克打頭陣,發起了進攻。在60軍180師正面上,進攻之敵是美軍第7師、陸戰第1師;在西側進攻的,是美軍第24師、偽軍第2師、第6師。早飯後,60軍軍長韋傑正在軍指揮所,突然,參謀報告:
「從偵察得來的情況,了解到從洪川方向出發的敵人坦克機械化部隊沿公路向正屏山、春川方向開來。」
韋傑一聽,緊張起來,因為若不採取措施果斷阻敵,敵軍在2個小時左右就可能突進到軍指揮所附近,中午就有可能推進到3兵團指揮所附近。他急令180師控制正屏山以南公路,抗擊阻敵。
180師538團、539團緊急行動,在漢江南岸擊退了敵人先頭部隊,延遲了敵軍進攻的速度。
不久,韋傑又接到180師的報告,右翼友鄰部隊已經撤離陣地。在此情況下,軍指揮部作出了一個決定:180師主力撤過北漢江,在北岸組織防禦。
180師擊退敵人進攻後,立即收攏部隊,准備轉移。可是,23日中午,軍部接到3兵司令部的電令,說道:「由於運力缺乏,現戰地傷員尚未運走,12軍5000傷員全部未運。15軍除已運走外,現泗水洞附近尚有2000不能行動之傷員,60軍亦有傷員1000餘名,為此決定,各部暫不撤收,並於前沿構築堅固工事,阻擊敵人,運走之後再行撤收,望各軍以此精神布置並告我們。此外,各部除以自己運輸力量搬運傷員外,並組織動員部隊,特別是機關人員甚至幹部全體參加抬運傷員,以期將傷員迅速轉運下來。」
60軍很快將這份電報發給了180師,結果,180師主力撤過北漢江的決心就無法實現了。180師師長鄭其貴立即召集師級幹部研究當前的形勢,眾人認為要完成轉運傷員的任務,決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掩護部隊首先要爭取主動,佔領有利地形,否則不可能完成這一任務。於是,副師長段龍章建議:
「我們還是將師主力撤過北漢江以北,江南只留一些精乾的小分隊控制要點阻擊敵人,一旦受到威脅可以迅速撤過北漢江,以免陷入被動。」
但鄭師長說:「那麼多傷員還沒有來得及轉運,上級又明確要求我們暫不撤退,我們怎麼能違背上級指示?並且還放棄江南陣地?」
鄭其貴是一位老紅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長期從事政治工作,執行上級指示態度非常堅決。這樣,180師作出了堅守江南的決定。
此時,駐扎在四萬隅的敵人出動1個連及坦克10餘輛,攻佔了426.4高地,這本來是180師的陣地。另外,九萬里敵人的8輛坦克已推進至揪谷里,還有幾輛坦克進至君子里。這時,位於180師右翼的187師已經撤離,東面之敵已經威脅到杜武洞,有向456.0高地、386.9高地、正屏山陣地進攻的企圖。為遲滯敵人北犯,保證兵團主力轉移及傷員的安全,179師以1個營的兵力進至連葉山、607.0高地、405.7高地一線阻擊敵北犯,確保180師左翼的安全。180師開始在426.3高地及155.8高地構築翼側陣地,以保障翼側安全,准備在北漢江以南堅持5天時間。
結果,180師在正屏山與敵人苦戰。部隊已經斷糧了,戰士們挖野菜充飢。沒有彈葯了,戰士們只能到敵人屍體上收集。誰知,敵人槍炮的口徑與志願軍的不同,繳獲了也無法使用。迫擊炮,我軍使用的是82口徑,而敵人是81口徑。手榴彈,我軍用的是木柄的,敵人的手榴彈像個小地瓜,許多戰士缺少知識,拿在手裡不知道怎麼用。到了下午,美軍第7師一部向開始正屏山發起進攻。美24師、偽第6師利用19兵團與3兵團之間的空隙,佔領了江村、城隍堂、濟寧里,控制了北漢江渡口。180師右側後已被切斷,結果三面受敵。
但是,538團、539團依託著正屏山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扼守城隍堂的3營教導員任振華指揮全營,擊退了敵人的6次沖擊,傷亡很大。子彈打光了,當敵人逼近時,任振華拿起最後一枚手榴彈沖入敵群。只聽「轟」的一聲,任振華拉響了手雷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戰至晚里,180師試圖避開敵人封鎖的渡口,但由於在漢江南岸背水作戰,時值雨季,江水位上漲,徒涉過江已不可能,只好採用各種簡易的辦法渡江。538團在可以徒涉過江的地段拉起鉛絲,一部分指戰員攀沿而過。有的戰士拉著馬尾巴過江,也有不少指戰員被急流捲走,但全師還是渡過了北漢江。
25日拂曉,538團在西上里、上芳洞、下芳洞一帶布防,539團在明月里、九唇岱山一線布防,540團佔領了雞冠山、北培山。
此時,全師已不足6000人了,仍布防在10多公里的正面上。在缺糧、缺彈葯的情況下,還面臨著美24師、韓6師的進攻。盡管179師佔領了馬跡山、水利峰、陽通嶺、沙坪里一線,但180師態勢仍然三面受敵,形勢非常不利。
天剛亮,激烈的戰斗就開始了。敵人的幾十架飛機對180師新佔領的陣地進行狂轟濫炸,接著又以坦克擁護步兵實施沖擊。在雞冠山前沿陣地,戰斗異常殘酷。540團3連幹部全部傷亡,剩下的10多名戰士自發地組織起來抗擊敵人。539團2營營長馬興旺、教導員關志超率領全營在306.9高地上勇敢地抗擊敵人。這天,敵人約1個營的兵力企圖搶佔九唇岱山,馬興旺命令5連迅速搶佔主峰陣地,堅決打退敵人的進攻。於是,雙方同敵兵在山的北、南兩面展開了爬山競賽。敵人有坦克、汽車,耀武揚威,可是,他們下車後徒步,弱點就暴露出來了。
5連指導員楊小來跳到一塊石頭上,大聲喊道:「同志們,加油啊!我們一定要搶在敵人的前頭。」
聽了指導員的話,戰士們爭先恐後,終於趕在敵人前面,佔領了主峰。前衛排長張天有命令全排迅速展開,給敵人迎頭一擊。戰至中午,全排殺傷敵人120餘名。16時,敵人又沖上來了。這時,他們的子彈也打光了,楊小來和戰士們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格鬥,將敵擊退。
經過一番激戰,張傑、王逸民率師部機關勤務分隊及1000多名傷員越過敵人的合圍圈,但師主力陷入了重圍。韋傑要通了179師副師長張國斌電話: 「張國斌,現在180師的處境很危險,你趕到536團指揮反擊,接應180師。」
「軍長,我認為最好派師主力去接應。」
「不要爭執了,你馬上趕到536團去。」
「是。」
張國斌剛轉身,電話鈴又響了,他拿起電話,還是韋軍長的聲音。
「你去指揮535團、537團,536團由查玉升副軍長指揮。」
26日中午,180師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參謀長王振邦、政治部主任吳成德在538團指揮所開會,研究執行軍部的命令,准備向北突圍,決定在黃昏時全師分兩路,主力縱隊為538團、師直、540團,另一路為539團,以2營為先頭,實施突圍。會議要求輕裝,要快,突圍前實施火力准備,把炮彈全部打出去,減輕負荷,堅決突破敵人的合圍圈。
誰知,會議討論來討論去,開了3個多小時,結果失去了寶貴的突圍時間。
536團在副軍長查玉升在指揮下,同敵人展開一場激戰,遭受很大傷亡,無力反擊。結果,全師被包圍於芝岩里以南地區。面對極為嚴峻的形勢,師部依然決定,於當晚向西北方向突圍。
黃昏,538團參謀長胡景義率2營、3營先行一步,在駕德山突過公路時與敵人遭遇,他們以勇猛的動作打開一個缺口。敵人拚命地以火炮和自動武器嚴密封鎖突破口,2營、3營傷亡很大。2營命令5連堵住口子的一側,3營命令7連堵住口子的另一側,掩護後續梯隊通過。
可是,敵人集中兵力火力封閉缺口。5連的一側遭到敵人坦克、步兵的強大攻擊,連長喬遷虎連忙組織戰士用炸葯包、手榴彈打坦克。炸葯用光了,戰士們就爬上敵人的坦克,用手榴彈炸堵塞坦克的瞭望孔,同敵人進行反復搏鬥。在敵人的連續沖擊下,5連指戰員大部壯烈犧牲。只剩下10多人,但他們守住了陣地。在另一側,7連指導員賀永國指揮戰士們與敵人反復拼殺,大部犧牲。
次日凌晨,180師主力突出敵人的包圍圈,到達鷹峰山下。因為上級通報,過了公路就是我方陣地。此時,部隊斷糧已經7天了,十分疲勞。按軍部的計劃,在這里應該有部隊來接應。可各接應部隊都在與敵激戰,不可能到達。唯一能接應的181師542團因為天下大雨,山大路小,受山洪影響,且距離有遠,無法趕到接應地區。沒有部隊接應,180師處境更加困難了。
很快,敵人在鷹峰山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合圍圈內。
鷹峰山,海拔1436.9米,叢林密布,敵人已經佔領了主峰東側的高地。怎麼辦?鄭其貴、段龍章決定全力拿下主峰東側高地。隨即,他們把攻打東側高地的任務交給了538團。接到任務後,團長龐克昌、胡景義將到達鷹峰的300餘人集中起來,編成一個突擊隊,由1營參謀長潘輝指揮,趁敵立足未穩,攻下了高地。與此同時,539團奉命佔領主峰。團長王至誠,政治處主任李全山集中本團能戰斗人員,控制要點,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這樣,180師在鷹峰佔領了陣地。
下一步怎麼辦?韋傑在報話機里對段龍章說:「你們向史倉里方向突圍,軍部派部隊接應。你們一定組織好,把部隊帶出來。」
這時,敵人已從兩翼合擊佔領了史倉里,以飛機、火炮猛烈突擊在鷹峰山下的180師。全師在鷹峰山下只有1000人,而且極度疲勞、飢餓。段龍章將韋傑的指示向在場師領導作了匯報。師首長當即決定,兵分兩路行動:539團1營為前衛,由鄭其貴和政治部主任吳成德指揮,打開一個口子。段龍章指揮其餘部隊跟進,黃昏出發,向史倉里突圍。若遭遇阻擊,可自行選擇敵人間隙突圍。
夜幕降臨了。師部集中400多人,編為3個連,有組織地向前突進。鄭其貴、吳成德率先頭部隊出發,沒有向導,道路又少,僅靠朝鮮發的30年代日本人印製的一幅地圖,結果前衛部隊走錯了方向,誤入灘甘里,結果遭到敵人的阻擊,傷亡很大。師保衛科長燕宏義、538團1營參謀長劉吉耀、教導員趙國太,3營營長郭光業,539團政委韓啟明,3營教導員楊彬、副營長羅彥義、副教導員郭春玉、師宣傳股長楊長彩、擔架營長、教導員和其他幾名股長英勇犧牲。部隊只好返回鷹峰。
這時,天已大亮。敵人已經控制了鷹峰各山頭和道路。為打開通道,擔負前衛任務的2個連與敵人展開激戰。因傷亡過大,失去了戰鬥力。
撤出戰斗後,部隊在鷹峰西邊名一片名叫東野川的灌木叢中休息。
師部首長分析了眼前的處境。突圍又沒有重火器,堅守又沒有吃的,大家一時拿不出更好的辦法。在此情況下,鄭其貴提出:「我們以團為單位,利用夜暗林密向北突圍,到伊川、鐵原集結。」
但吳成德、段龍章表示:「還是看看軍部的意見如何?」
正好539團王至誠團長還帶有一部完整的報話機,於是,鄭其貴又召集各團團長在東野川一面開會,一面與軍里取得聯系。
韋傑得知同180師聯繫上後甚為激動,因來不及用密碼發報,就在報話機上對鄭其貴大聲說道:「你不能那麼干,命令你們集中向史倉里方向突圍,軍部派部隊接應。」
這里距史倉里還有20多公里,師部立即改變了突圍方案,決定集中兵力向北突圍。但此時已人心渙散,集中突圍的命令有的單位傳達了,有的單位沒有傳達,有的已經自由行動了。
15時以後,軍部與180師失去了聯絡。
原來,敵人從對面山上用迫擊炮向180師師部射擊。一顆炮彈正好落在師指揮所中間,報話機被炸壞,背機員小劉被炸死。鄭其貴立即命令機要科長文青雲:「將密碼全部燒掉!」
文 青雲是位一直在機關工作的老知識分子,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危急的場面,聽說要燒掉密碼本,嚇得哭了,邊哭著邊和譯電員趙國友、通訊員小尹來到一個山崖邊, 把汽油潑在密碼本上點火燒了起來,不料,山上敵人看到燒密碼的火光,立即又以迫擊炮和機關槍朝點火處同時射擊,鄭其貴命令:「警衛班掩護燒密碼。」
這時,突然幾個美國兵摸到了譯電員跟前,想抓活的,在緊急關頭,小尹將手榴彈投向了敵群,敵兵應聲倒下,接著一顆炮彈炸來,趙國友用身子護著火堆,壯烈犧牲,小尹負傷滾下了山崖。
29日晚上7點鍾,大雨傾盆,閃電雷鳴。洪學智正在楠亭里新成立的志願軍後勤司令部辦公室一個潮濕陰暗的礦洞里,電話鈴忽然響了。他立即拿起聽筒,電話里響起了彭德懷沉重而沙啞的聲音:「你是洪副司令嗎?」
「是我,彭總,有什麼事嗎?」
「當然有事,你趕快回來,有重要事情。」
洪學智一聽這話,心裡一驚。他昨天冒著傾盆大雨連夜從空寺洞趕到楠亭里。怎麼才來一天的時間,又讓回去?於是就問道:「昨天晚上剛來的,才住了一個晚上怎麼就讓我回去?到底有什麼重要的事情?」
彭德懷有點不耐煩,語氣堅定地說:「你別問了,讓你回來,你就回來,馬上回來!」
說完後,彭德懷就撂下了電話。
洪學智二話沒說,連忙吩咐司機發動汽車。幾分鍾後,他和警衛員就坐上了汽車,沖進茫茫夜雨之中。
楠亭里距空寺洞有50多公里,如果在平時,汽車跑起來,不過一個小時。但雨大天黑,山高路險,加上敵人空襲,不敢開大燈,所以,車走得很慢,等他們到了空寺洞,已經是半夜兩點多種了。洪學智跳下車,急急忙忙地彭德懷的住處。
一進洞,他就見裡面點著洋蠟燭,彭德懷一個人站在那兒,只穿著一條短褲,打著赤膊,滿頭大汗,焦急地來回踱著步子。彭德懷已經是一夜沒有合眼了,聽見動靜,停下腳步,抬起熬得發紅的雙眼看著洪學智:「噢,你回來了?」
「回來了。」
「你看!」他一邊說著一邊遞給洪學智一份電報,「你看看,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都發生了。」
「怎麼了?」洪學智吃了一驚。
「60軍出問題了,那個180師同軍部,同3兵團和志司都失去了聯絡。電台怎麼也聯絡不上。韋傑昨天還說,這個師還在行軍,還在往回撤,可派部隊去找呢,又找不到。」
彭德懷說著,嘆了一口氣,急得要命地說道:「現在讓哪個軍去接應呢?有的軍離它不遠,可是電台忽然又不通,接他也沒法子接呀!」
洪學智看了電報後也很著急,擔心地說:「我們的部隊正在往後撤,敵人正在跟蹤追擊,現在聯系不上,不會出了什麼問題吧?」
「還要想辦法繼續聯系,整整一個師,不能就這么白白地丟了。」彭德懷停了一下又說,「3兵團、60軍的領導太猶豫,遲疑不決,聯系不上就乾等著,也不趕快派人去找,去接應,把好幾天的時間白白地耽誤了!」
說著,他又遞給洪學智一份電報:「剛才,我給60軍發一份緊急電報,命令他們立即派人救援180師。」
洪學智一看電報:「應即以181師、45師解180師之圍。60軍、並15軍首長並王王:至現刻止,無反映我180師被消滅。據悉:27日有2個營襲擊美軍指揮所,被其援軍趕到未成。另悉:在納實里、退洞里獲得我一部分武器。據上判斷:我救援部隊如是堅決,一定可以救出該師,如再延遲不決,必嚴重損失。」
此時,已經陷入困境的180師各團、營開始各自選擇突圍方向。538團參謀長胡景義帶領50餘人已於28日晚突圍出來,與541團會合。180師能戰斗的人員已經不多了,因負傷、飢餓,在鷹峰山下掉隊的人也不少。
這時,179師、181師已逐步靠攏,但敵人已經向北合圍,若用這兩個師進行反擊,傷亡勢必很大,難以奏效。在60軍指揮所,韋傑、袁子欽、查玉升、鄧仕俊焦急萬分。查玉升、鄧仕俊主張堅決反擊。雙方各執己見,60軍只好將處置意見報告3兵團。
3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考慮了60軍的意見,最後指出:「鑒於該師已分散突圍,反擊將付出很大傷亡,令他們派得力幹部、戰斗英雄和偵察分隊滲入敵縱深尋找失落人員。」
這天,539團團長王至誠、政治處主任李全山帶領1營及機關幹部40餘人突圍歸來。該團1營營長丁占勝、2營教導員關志超、團衛生隊長郭富明帶領50餘人於6月1日成功突圍。
幾乎同時,段龍章、王振邦、龐克昌及538團政治處主任張啟率部分人員同537團7連會合。鄭其貴率20餘人回到537團陣地。537團3營營長楊樹華派人引導,他們來到179師指揮所,同張向善、張國斌、姚曉程會合。
539團3營副營長邢春生、教導員衛福善指揮本營及收容的人員360餘人回到181師陣地上。
軍務科長張傑、直工科長王逸民帶領機關幹部和直屬分隊400餘人突圍歸來。
5月31日上午9時,志願軍總部致電60軍,轉達了毛澤東對180師的關心。電文是:「韋袁查:毛主席31日2時來電詢問180師情況如何,甚以為念,請你們將180師詳細情況電告。」
下午,韋傑將180師情況作了報告:「180師由於連續突圍,傷亡在2000以上,由於沒飯吃,沿途搞野菜,中毒不少,有的餓得走不動,有的掉了隊,到達鷹峰時約有1000人,27日晚攻下三個陣地後已無力再突圍,因而分散利用敵空隙突圍,現已在零散地回來,副師長段龍章、參謀長王振邦、538團參謀長胡景義已到我處,似此已無成大股者,他們渡過北漢江即將第二梯隊人員及笨重火炮不分白天夜晚後撤,現已收容約1300人……」
第二天,韋傑又向彭德懷等志願軍首長報告說:「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參謀長王振邦、539團團長、538團參謀長等已先後歸隊,加上零散人員及該師二梯隊540團2營共約2000餘人。全師損失近8000人,其中傷亡約2000人,其餘大部掉隊失散。在突圍中山炮、82迫擊炮已全部炸毀,密件密本已全部焚燒,只留一份報話機密話,必要時亦予焚燒。我們已派員到各交通要道收容流散人員、馬匹、車輛。另該師於渡江後白天堅守、夜間突圍部隊作戰表現了英勇頑強,並斃傷敵1000餘名……」
洪學智後來回憶說:「五次戰役第二階段,60軍在東線的最西面,插得最淺。美軍猛插我軍以後,我們本想讓60軍很好阻止一下,掩護東面的3兵團主力和9兵團撤回來,讓60軍斷後。180師又是在60軍的最西面,所以要180師掩護該軍的側翼。撤退時,180師過了北漢江到了北培山和駕德山之間,正好趕上美軍在山中一條斜的公路上插過去。他們就隱蔽在山裡。敵人並沒有發現他們,沒想那兒會藏著1個師。180師 師長叫鄭其貴,他看見白天公路上有敵人的坦克轟轟隆隆地開過很多,就以為是被包圍了。其實他那個地方離我們控制地區很近,就隔了一條公路,他們完全可以在 晚上撤回來。但是師長害怕了,他怕敵人測向,測出他們位置,就命令把電台砸了,把密碼燒了。這樣軍、兵團和志司就都同他聯系不上了。他們藏的那個山很大, 樹林很密,他們不發信號,也不知他們藏在哪兒,也就無法派人去接他們。以後180師師長又命令幹部扔下戰士分散突圍。最後,除了師長及少數跑散了的同志陸續回來了一些,其餘大部失散未回。這是我軍入朝以來,損失最嚴重的一次。180師師長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他如果不命令分散突圍,是可以把部隊撤回來的,因為敵人並沒有發現他們,只是把他們同我們大部隊隔斷了。另外,美國的機械化部隊晚上是不敢行動的,他們完全可以利用夜晚往回走嘛。12軍的第91團,也被包圍在了敵後,插到敵後,脫離大部隊已經100多公里了,還一直同師部保持著無線電聯系。這個團比180師插得遠多了,孤軍深入,還是很有秩序地,完整地撤回來了。180師師長只看見公路上敵人汽車、坦克不停地過,就慌了,作出了錯誤的決定。這次被俘的人員,是我們志願軍被俘人員的大頭,這對我們以後的停戰談判中有關戰俘問題的談判造成了很大不利。」
6月3日,3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主任劉有光、副參謀長李懋之向志願軍司令部、中央軍委報告了180師損失的經過及檢討。他們在報告中說:「60軍180師在戰役第二階段結束,向北轉移時遭受嚴重損失,使我們萬分痛心。現該師僅有事前撤出的第二梯隊及隨軍後勤擔任掩護任務的540團第二營,突圍出來的539團一營及該師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參謀長王振邦等共計4000人,損失7000餘人。這7000人中,估計突圍戰斗傷亡2000人,被敵俘去五六百人,吃野草中毒及餓死一部分,失散一部分。」
6月中旬,志願軍總部在空寺洞召開了一次由各軍長、政委參加的會議。
會上,彭德懷總結了第五次戰役的經驗教訓,當講到180師的情況時,他當著軍長、政委們的面,把韋傑叫起來,說道:「韋傑,你們那個180師,是可以突圍的嘛,你們為什麼說被包圍了?你們並沒有被包圍,敵人就是從前面過去。晚上還是我們的天下嘛,後面也沒有敵人,中間也沒有敵人,晚上完全可以過來嘛,為什麼要說被包圍了?哪有這樣把電台砸掉,把密碼燒掉的?」
接下來,彭德懷的話說得就很尖銳了:「你這個韋傑,軍長怎麼當的?命令部隊撤退時,你們就是照轉電報,為什麼不安排好?你像不像個指揮員?把部隊搞成什麼樣子了?這是我們志願軍的恥辱!」他還說:「我們的教訓在哪裡?主要是指揮員用將的問題。」
這時,會場上鴉雀無聲,除了彭德懷的聲音外,再沒有別的聲音。大家都知道彭德懷的脾氣,弄不好真要殺人呢!鄧華見狀,連忙問洪學智:
「怎麼辦?」
剛剛入朝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的陳賡正好在場,洪學智就讓他出面求請:「陳司令,你說說吧。」
陳賡聽了,站起身,說了一句:「老總,該吃飯了,肚子餓了。」
「好,吃飯。」彭德懷也同意開飯。
不久,志願軍總部發出指示,對180師的問題作了總結:必須承認損失是非常重大的,我軍建軍以來少有,我們很慚愧,要以悲痛心情總結經驗,從各方面想辦法挽救此損失。造成此次損失的原因,是上上下下許多錯誤和各種因素湊合在一起造成的。倘若我們一方面搞得好,損失完全可以減少,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1.初戰時部隊對敵人不夠熟悉,對朝鮮戰場與中國戰場、對美帝與對國民黨軍隊認識不夠深刻,因此,在指揮與通信聯絡方面有很大缺點;2.從領導方面來說,對部隊不大熟悉,因此在戰役結束時,部隊收縮未像過去那樣認真部署,以防止敵人追擊、截擊。尤其是五次戰役勝利結束後,領導上有些輕敵。另外,補給問題上存在很大弱點,不能及時按需要補給……
但是,志願軍是打不垮的,英勇的志願軍又開始了反擊,中朝軍隊隨即展開8個軍進行防禦,遏制「聯合國軍」反攻,至6月10日,雙方在汶山、鐵原、金化、構口、明波里一線形成對峙,戰役結束。此後,雙方均轉入戰略防禦。
隨後,敵我雙方開始了漫長的停戰談判,在打打停停中較量著。
❺ 《突圍行動》中的嘉兒是搞什麼的,她怎麼樣
姓名:宋嘉兒(楊思琦飾)
年齡:25歲
性格:
外表善良,聰明勤奮,溫純沒機心,實則工於心計,記仇善妒,野心勃勃,現實勢利,自尊心強,不甘寄人籬下,為向上爬,不擇手段。
背景及遭遇:
宋嘉兒是時裝集團主席夫人宋金枝的侄女,父親宋金元是時裝集團人事部的主管,嘉兒在理工大學畢業後,也順理成章進入公司,擔任設計師一職。和喜歡攀富貴的金元相反,嘉兒討厭仰人鼻息,希望出人頭地,所以從小努力讀書,長大後工作賣力,渴望藉著童家的優勢更深入上流社會,而對阻礙自己向上爬的人,嘉兒會不擇手段,加以鏟除。嘉兒對父親的阿諛奉承和不長進,抱不以為然的態度,及後,金元因外圍事件入獄,更激發嘉兒向上爬的決心,希望藉著權勢,洗清種種不名譽。
嘉兒和金元都在童家居住,嘉兒懂得觀言辨色,揣摸姑丈童展龍和姑媽金枝心意而不著跡,所以和二人關系良好,唯獨對只懂吃喝玩樂的表哥童日昭關系一般。
嘉兒與堂表哥童日進青梅竹馬,感情甚佳,嘉兒亦一心以為和日進會是一對,希望將來嫁入童家,堂而皇之進駐上流社會。無奈日進對嘉兒只有兄妹之情,嘉兒對日進力追未果,又眼見新入職的買手殷向晴,和日進投契之餘,又得到金枝的歡心,嘉兒在公在私皆視向晴為眼中釘,處處與向晴作對。
及後,金枝和展龍的長子童日朗學成歸來,加入掌管時裝集團事務,嘉兒既仰慕日朗的外表和才能,更因為日朗比日進更接近權力核心,遂轉而向日朗追求示好,可惜日朗對嘉兒無意,嘉兒誤會是日進和向晴從中作梗,懷恨在心。其後日朗意外重傷,頓成傷殘,金枝認定禍首乃日進,嘉兒遂與金枝連成一線對付日進...
❻ 八路軍三五九旅
三五九旅
1937年8月25日,由紅軍第六軍團和第三十二軍等部編成,陳伯鈞任旅長,王震任副旅長(後任旅長兼政委),隸屬第一二○師,轄第717團、第718團。當年9月上旬,第718團歸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建制,旅部率第717團由陝西省富平縣出發,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1938年1月,編成第719團和新的第718團。1939年10月,進駐陝甘寧邊區,接替綏德警備區的防備。1941年開赴南泥灣,實行「屯田政策」,至1944年墾荒播種26.1萬畝。1944年11月,旅主力4000人組成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進軍湘粵邊。1945年後加入中原軍區第二縱隊戰斗序列。中原突圍後,歸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建制,參加了西北解放戰爭的歷次戰役,改為第二軍第五師,解放後編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該旅另一部組成第二梯隊,於抗日戰爭勝利後,進軍東北,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第二十八師,現隸屬蘭州軍區某集團軍。
以身作則的羅章
羅章,在參加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從政治機關調到旅供給部任政治委員,分管全旅大生產的組織實施。他經常扛上一把為自己特製的七八斤重的大钁頭,往來於全旅分散在各個山頭、山坳的100多個生產點上,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和幹部戰士一起開荒。他說:「幹部的以身作則首先是要勇敢,不怕犧牲,沖鋒在前。其次,幹部的以身作則還要勤奮,不怕吃苦,艱苦奮斗。」由於在南泥灣的生產運動中成績顯著,在1942年12月召開的西北局高幹會上,被評為全邊區22位勞模之一,毛澤東題詞授予他「以身作則」的獎狀。1955年,羅章被授予少將軍銜。
模範團長陳宗堯
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三五九旅718團團長陳宗堯(中)曾受到毛澤東表揚:「陳宗堯同志是八路軍的團長,他率領全團走幾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騎馬,自己背米,馬也背米,全團指戰員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人人精神百倍,無一個開小差。」在生產中,陳宗堯把團部設在第一線,指導各連的勞動生產,最先組織了百人開荒大競賽,戰士們還給他編了個《生產忙壞了陳團長》的歌。1942年西北局高幹會議上,毛澤東為他題寫了「模範團長」的題詞。1944年秋,陳宗堯任第二支隊長隨軍南下,1945年在戰斗中光榮犧牲。
特等模範家屬陳敏
陳敏,1917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在大生產運動中,她的丈夫譚文邦在三五九旅一個團里當政委,帶領官兵整日在南泥灣開荒、挖窯洞。陳敏帶著兩個孩子在家紡線,紡出大批頭等細紗,她的模範行動鼓舞了許多婦女走上生產戰線。西北局高幹會議上,毛主席在題詞表揚22位勞模的同時,為她親筆題寫了「模範家屬」的贊語。1945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親筆題名,給她頒發了「特等模範家屬」的獎狀。
特等勞動英雄趙占奎
718團模範班長趙占奎,原名趙占魁,1943年出席陝甘寧邊區勞模大會時,工業上有位勞動英雄也叫趙占魁,為了區分,政府徵求他的意見後,改為了帶「土」的奎。718團曾組織過百餘勞動英雄參加的開荒競賽,有6個人創造了日開荒3畝以上的紀錄。其中,李位和趙占奎更是分別達到了3畝6分和3畝7分,被邊區評為特級勞動英雄。趙占奎的生產熱情,不僅推動了所在班成為全連開荒最多的一個模範班,而且影響了全連,原來規定開荒800畝,結果開了1700畝。
背景鏈接三五九旅1937年8月25日,由紅軍第六軍團和第三十二軍等部編成,陳伯鈞任旅長,王震任副旅長(後任旅長兼政委),隸屬第一二○師,轄第717團、第718團。當年9月上旬,第718團歸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建制,旅部率第717團由陝西省富平縣出發,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1938年1月,編成第719團和新的第718團。1939年10月,進駐陝甘寧邊區,接替綏德警備區的防備。1941年開赴南泥灣,實行「屯田政策」,至1944年墾荒播種26.1萬畝。1944年11月,旅主力4000人組成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進軍湘粵邊。1945年後加入中原軍區第二縱隊戰斗序列。中原突圍後,歸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建制,參加了西北解放戰爭的歷次戰役,改為第二軍第五師,解放後編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該旅另一部組成第二梯隊,於抗日戰爭勝利後,進軍東北,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第二十八師,現隸屬蘭州軍區某集團軍。
❼ 皖南事變有一個會議叫什麼
新四軍皖南部隊北移時,編隊序列為三路縱隊,南下茂林時,第一縱隊為左路縱隊,第二縱隊為中路縱隊,第三縱隊為右路縱隊。1941年1月5日,各路縱隊先後到達茂林一帶。1月6日晨,新四軍第二縱隊老三團三營派出一個排向高壇方向警戒。7時許遭國民黨40師120團搜索部隊襲擊。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的第一槍打響了。同日下午,新四軍軍部在茂林潘村的潘家祠堂召開了新四軍各路縱隊領導幹部的軍事會議,史稱「潘村會議」。會議研究了具體的行動方案,形成了決定:「以一縱隊全部出球嶺(註:亦作求嶺);二縱隊四個營(註:實為三個營)出丕嶺,二個營出博刀嶺(註:又名縛刀嶺);三縱隊(註:欠五團)出高嶺,五團為全軍後衛,隨二縱隊行動。並決定戰斗分三個步驟:各部於6日黃昏開始行動,7日拂曉佔領各嶺,正午前會攻星潭;攻下星潭後分二路攻三溪四十師師部。」(《皖南事變資料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頁。)
1939年周恩來、葉挺、陳毅、粟裕在新四軍皖南軍部
難忘,1941!那是一場「兄弟鬩於牆」的悲慘事件。皖南事變發生後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親筆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一切正義的人們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又一次反共內戰的憤怒和譴責,這也是皖南事變被稱為「千古奇冤」的由來。
60年前發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國民黨頑固派在新四軍軍部和所屬部隊決定北撤到長江以北蘇皖敵後地區時精心策劃的聚殲新四軍部隊於涇縣茂林地區的一個極其險惡的反動陰謀,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所發動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一、「千古奇冤」的由來
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將反共重心由華北轉到華中。先是命令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全部開到長江以南指定的狹小地區,企圖割斷新四軍與八路軍的聯系,便於各個擊破。在中共中央針鋒相對地進行了斗爭以後,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發出皓電,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全部開到災情、敵情並重的黃河以北,欲陷八路軍、新四軍於絕境,並調兵遣將,在皖南集中了7個師8萬餘人的大軍,以上官雲相為總指揮,採取前堵後追、兩翼夾擊的部署,伺機圍殲勢孤力單的新四軍軍部和所屬皖南部隊。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和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為顧全團結抗戰大局,在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率領下,從皖南涇縣雲嶺及其附近地區出發,准備繞道茂林、三溪、寧國、郎溪,到江蘇省溧陽待機渡江北移。1月6日,蔣介石得知新四軍開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戰區「採取行動」。第3戰區於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團軍「迅速部署所部開始進剿」,並強令「徹底加以肅清」。7日拂曉,當新四軍北移部隊行至涇縣茂林以東山區時,即遭到國民黨軍層層堵截和進攻。新四軍指戰員在軍長葉挺的指揮下,被迫奮起自衛,浴血苦戰8晝夜,到1月14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少部分人分散突出重圍外,其餘分別被打散、被俘或犧牲。葉挺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饒漱石的意見,14日下午走出隱蔽處准備同國民黨軍談判,竟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在突圍時犧牲。副軍長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在涇縣濂坑石牛塢赤坑山的蜜蜂洞隱蔽時於3月12日夜遭叛徒殺害。1月17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發表命令和談話,反侮新四軍為「叛軍」,宣布撤銷新四軍番號,將葉挺「交軍法審判」。1月30日,蔣介石親自出馬,以行政院長名義發表撤銷新四軍番號的所謂「訓令」,從而把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到了頂峰。
1月18日,中共中央發言人發表談話,全面揭露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真相。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表毛澤東起草的命令和發言人談話。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於恢為政治部主任,重建新四軍軍部。談話提出了嚴懲禍首、取消1月17日反動命令等12條解決皖南事變辦法。周恩來在重慶除同國民黨當局進行面對面的斗爭外,並運用各種形式在各界人士中揭露和痛斥國民黨頑固派的暴行。中國共產黨的正義自衛立場,得到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海外僑胞和國際進步輿論的同情和支持。
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蔣介石在政治上、軍事上都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在政治上,蔣介石的反共面目在全國人民面前暴露無遺。國內各小黨派和中間勢力對蔣介石已失去幻想;中共敢於斗爭,敢於勝利,贏得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同情和支持,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和在全國人民中的聲望。在軍事上,盡管新四軍在皖南遭受局部失利,但是何應欽、白崇禧「皓電」、「齊電」限令八路軍、新四軍撤至黃河以北的陰謀化為泡影。而皖南事變後不久新四軍軍部的重建,使部隊由原來的6個支隊擴編為7個正規師,新四軍從此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蔣介石妄圖通過圍殲皖南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部隊來達到取消新四軍的陰謀也徹底破產。
二、皖南事變的難解之謎
對於皖南事變這樣一個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國共兩黨關系史上重大事件,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學術界,特別是黨史、軍史學術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之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由於歷史的塵封不可能一一拂盡,因而,迄今為止,仍然留下許多待解難解之謎,尚需學術界繼續不斷的加以深入研究探討。
●謎之一:走什麼路線最為安全?
新四軍選擇南下皖南事變前,皖南新四軍各部北移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這就是向東、向南和向北:向北是由雲嶺、蕭村、北貢里、土塘等皖南新四軍各部駐地向北,經銅陵、繁昌之間的渡過長江至江北無為一帶。這條路線基本上是敵占區。向東是由我軍駐地向東開拔,由蘇南北渡,其具體路線是,從駐地經涇縣的馬頭鎮、宣城縣的楊柳鋪、孫家埠、畢家橋、郎溪、梅渚鎮、南渡鎮至簣橋、水西地區,然後進入蘇南之敵占區,從鎮江附近渡江。這條路線所經之地是敵、頑的交錯防區。向南是皖南新四軍最後所選擇的路線,這就是從駐地向南開拔,經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腳附近的寧國、郎溪,繞道蘇南的溧陽,然後待機北渡。這條路線所經過的地區,不僅行程最遠,而且全是國民黨軍隊的防區,沿途有國民黨駐軍的幾個師。新四軍最終所選擇的路線是向南的路線。從皖南事變事後的結果來看,新四軍所選擇的北上路線與北上時間是最壞的。在新四軍北移的問題上,新四軍所選擇的路線是一條絕路,結局是皖南部隊的全軍覆沒,試想,即使選擇向東、向北的北移路線,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如此了,因為已經不可能有比這更差的結果了。也有人認為是在對向東、向北和向南路線作出比較後作出的在當時看來是最佳選擇的路線。
有學者據此認為「部隊最後確定的北移路線,並不失為一種有利選擇,它並非是一條自投羅網的自殺路線。有誰能保證說由涇縣往北在銅陵、繁昌間北渡,或向東去蘇南再北渡,就一定是平安無事或較少犧牲呢?」(李良志:《烽火江南話奇冤——新四軍與皖南事變》,中國檔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頁。)筆者認為,鑒於國民黨頑固派及其所代表的階級本性,鑒於國民黨有破壞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前科,鑒於黃橋戰役、皖南1940年秋季反掃盪、曹甸戰役中新四軍在作戰中的傑出表現和實力的顯現,蔣介石發動內戰與同室操戈的事不可避免,但這種內戰發生的具體地點、時間可以移易,但是,筆者還認為,在新四軍北移的問題上,新四軍所選擇的路線是一條絕路,結局是皖南部隊的全軍覆沒,試想,即使選擇向東、向北的北移路線,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如此了,因為已經不可能有比這更差的結果了。現在的問題是,歷史只具有一維性,邏輯推論畢竟代替不了歷史事實。走向東和向北的路線無非有這樣幾種後果:全軍覆沒;遭遇(頑軍或日軍)阻擊,有部分傷亡;順利北移。如果走了其他的路線,該是哪一種結果,這是永遠也無法揭開的謎——因為歷史上沒有發生的事永遠只能是猜測。
●謎之二:項英為何一再推遲皖南新四軍部隊北上日期?
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後,蔣介石將其反共活動的重點由華北轉向華中。1940年7月16日,國民黨提出所謂「中央提示案」,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至黃河以北,並要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縮編為10萬人。1940年9月19日,毛澤東指示葉挺、項英「率部迅即渡江,應於兩星期內渡畢增援皖東為要。」(《皖南事變(資料選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頁。)10月8日向皖南軍部提出了三個行動方案:一、軍部移動到銅陵、繁昌三支隊活動地區,准備在頑軍進攻時渡江到皖北;二、如有可能,移到蘇南也可;三、如直接移皖北,即令江北四支隊派兵到無為沿江接應。10月9日,劉少奇致電葉挺、項英,要軍部從速北移,指出「如果遲緩,恐有被頑固派阻斷封鎖可能。」10月12日,毛澤東又再次致電耐心說服項英,說明北移理由,要皖南軍部「絕對不要遲延。」10月21日,毛澤東又致電葉挺、項英,要葉挺盡快渡江,以速為好。10月25日,毛澤東又向項英等人轉發了周恩來「將新四軍主力開至江北」的意見。以後的11月15日、11月21日、11月24日、11月30日、12月14日、12月26日等日又反復催促項英盡快北移,或在情況有所變化、項英猶豫不決的情況下給予鼓勵,或給予嚴厲的批評,其目的都是為了要項英北移,但對於黨中央的指示,項英或直接拒絕之,或婉言拒絕之,直至1940年12月28日才召開新四軍軍分委會議,決定於1941年1月上旬北移,致使新四軍被圍而聚殲,使革命隊伍遭受慘重損失。對於項英遲遲不率部北移的原因,有的分析是項英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受到王明右傾錯誤的嚴重影響,抵制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向敵後發展的戰略方針,強調皖南特殊等。有人認為,僅僅作這種分析是不夠的,還要「研究歷史的、現實(指當時的現實)的、國際的、國內的、個人的種種因素」,要「進入人物的心態」來進行研究。那麼,項英當時的心態究竟如何?既未留下片紙隻字,也不見有人聽到項英的任何流露,盡管我們可以對之進行分析和揣測,但不能作為信史,項英其時最真實的心態恐怕這實在是永遠也解不開的千古之謎了。
●謎之三:項英究竟有沒有一個「三山計劃」?
這是關繫到新四軍北上抗日為什麼選擇南下茂林的問題而遭到國民黨部隊圍剿的問題。1940年4月3日,毛澤東致電項英,詢問新四軍皖南部隊應付突然事變的准備情況,其中問到:「軍部及皖南部隊被某方襲擊時,是否有沖出包圍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以向南打游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絕對不可能?」4月9日,項英收到毛澤東來電,當天立即回電,報告皖南部隊應付突然事變的准備情況,其中說:「向南,為黃山、天目山、純石山,人少糧缺;靠江,則須經過敵友之間,極不利;渡江,絕對不可能,敵在長江封鎖更嚴,江北桂軍已密布江邊。」「向東,某方已有布置,須沖過兩道封鎖,經過幾次戰斗,才能與陳支會合。到蘇南,地區不利,處在敵友夾擊,地區狹小。只有在廣德、寧國一帶堅持,繼續戰斗。」(《新四軍·文獻》(一),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頁。)可見,最後決定繞道的路線時,項英是作了遇到襲擊時堅持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堅持戰斗的准備的,並且主要是考慮了新四軍各部隊善於在山區地形進行作戰的因素的。只不過在北上的實際過程中,由於他對蔣介石等的反動本性認識不足,應付突然襲擊的准備不充分,故在皖南事變中遇到襲擊時,還等不到我軍到達廣德、寧國一帶就被圍殲,連他本人也在皖南事變中不幸犧牲。那麼,項英為什麼要率領皖南新四軍部隊向南而北上呢?這里的關鍵是:有人說項英有一個建立「第二延安」的想法,也有人認為與新四軍大部分部隊缺乏在國共合作抗日情況下對所謂「友軍」進行集團作戰的經驗有關。究竟事實是怎樣的,這個謎尚待解決。
●謎之四:新四軍北移出發不利之謎?
新四軍北移出發這條路線,是經12月28日新四軍軍委會反復討論決定的,當時確認這條路線是一條較少犧牲的路線,但是1月4日部隊出發時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一是出發的具體時間是晚上而不是白天,而且又因連日的大雨,路滑難行,這就給部隊行軍從一開始帶來了困難。二是大部隊於5日拂曉到達章家渡時,因青弋江水陡漲,在通過章家渡浮橋時,因過於擁擠,僅過千餘人,浮橋即被折斷,部隊被迫涉水過河,延長了渡河時間,加之由於是隆冬季節,很多人衣服濕透,造成了部隊的疲憊。三是由於初出雲嶺等地不利,部隊被迫在茂林停留兩個白天加以修整,這樣就給了頑軍形成緊密包圍圈的時間,使北移隊伍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未能在合圍之前沖出去。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作為全軍行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那樣的重大行動前沒有精心作周密的安排,不作種種的預案,使部隊從一開始就陷入行軍的困難之中。為什麼部隊出發不選擇在白天?為什麼不考慮連日降雨青已經弋江漲水而採取加固浮橋的措施,成而造成延長渡河時間?為什麼一定要在茂林停留兩個白天?這個謎至今也不見有令人信服的解答。
●謎之五:新四軍突圍部隊會攻星潭究竟有沒有成功?
新四軍皖南部隊北移時,編隊序列為三路縱隊,南下茂林時,第一縱隊為左路縱隊,第二縱隊為中路縱隊,第三縱隊為右路縱隊。1941年1月5日,各路縱隊先後到達茂林一帶。1月6日晨,新四軍第二縱隊老三團三營派出一個排向高壇方向警戒。7時許遭國民黨40師120團搜索部隊襲擊。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的第一槍打響了。同日下午,新四軍軍部在茂林潘村的潘家祠堂召開了新四軍各路縱隊領導幹部的軍事會議,史稱「潘村會議」。會議研究了具體的行動方案,形成了決定:「以一縱隊全部出球嶺(註:亦作求嶺);二縱隊四個營(註:實為三個營)出丕嶺,二個營出博刀嶺(註:又名縛刀嶺);三縱隊(註:欠五團)出高嶺,五團為全軍後衛,隨二縱隊行動。並決定戰斗分三個步驟:各部於6日黃昏開始行動,7日拂曉佔領各嶺,正午前會攻星潭;攻下星潭後分二路攻三溪四十師師部。」(《皖南事變資料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頁。)
皖南新四軍突圍部隊會攻星潭有未成功,不僅關繫到皖南事變中的一個重要的史實問題,而且還涉及到新四軍在事變發生後是否貽誤了突出重圍的有利時機,更牽涉到項英到底負有多大責任的問題。對此,學術界一直爭論不斷:一種觀點認為,新四軍沒有攻剋星潭。其主要理由是,當時突圍時機已經喪失,兩側部隊未能合圍星潭,星潭一帶地形不利,突圍部隊缺乏足夠火力,缺乏強大預備隊,星潭守敵40師裝備精良,文字記錄史料中找不到攻剋星潭的證據等。涇縣黨史辦曾於1984年和1986年兩次召集星潭村了解當時戰斗情況的老人座談,這些老人們回憶新四軍確未打進星潭村。另一種觀點認為,新四軍部隊攻克了星潭,其直接證據是幾位新四軍老同志的回憶材料,還有時任顧祝同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少將參謀處長岳星明的談話材料。這兩種觀點均言之灼灼,星潭究竟有沒有打下,如果沒有最確鑿的材料發現,這個謎底恐怕已經很難揭開了。
●謎之六:遭圍剿皖南新四軍部隊究竟突圍出來多少人?
關於皖南事變中新四軍突圍出來的人數,學術界持論不一。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認為:「除約兩千人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記載:「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犧牲。」由馬洪武、童志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新四軍發展史》認為,「在皖南事變中突圍歸隊的新四軍指戰員,總數應為1000人左右。」《皖南1941》(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的作者房列曙認為「新四軍突圍人數為1300人。」新四軍指戰員的突圍人數,十分精確的數字已經永遠是個謎了,但概數究竟是1000人左右、1300人,約2000人,還是2000餘人,尚需學術界繼續深入探討。
❽ 突圍電視劇原型
一、紅心商人楊廉安
電視劇中,林滿江介紹得很清楚,當年華潤集團就是以五根金條起家的。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總部設於香港灣仔港灣道26號,是中國共產黨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對外貿易機構,它的歷史要追溯到1938年在香港悄然成立的一家名為「聯和行」的貿易商號。這家僅有3個人小商號,第一任老闆叫楊廉安。
二、暗藏萬金的粗布馬甲
根據上級指示,楊廉安以僑商身份為掩護,多點辦公,先後辦起5家商號。聯合行成立之後,為蘇區和抗日前線提供了電台、葯品、醫療器械等物資120多噸,資金500萬美元。
1941年12月25日,日軍攻陷香港。聯合行區去了與上級組織的一切聯系,為了保護聯合行的大筆資金,楊廉安將讓妻子帶著不滿一歲的兒子和帶著年邁失明的婆婆逃離香港,從此失散多年。
楊廉安親手縫制了一件特製的馬甲,他把所有資金捲成小卷,塞進一個個小口袋裡,將沉重的馬甲穿在身上,保護著聯行的大額資金和黨的經費,一路撤退到廣州,然後穿著它穿越8千里戰火,在黨最苦難的時候,將這筆抗日資金送到了周副主席的面前。在電視劇鏡頭中,志行大千的匾額就是在講述這段光榮的歷史。
三、海上突圍
電視劇的名字叫作《突圍》,是依據2013年原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貪污案件改編的。電視劇男主在腐敗分子的重重阻撓下實現了國有企業的「突圍」,其實華潤公司在抗戰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實現過「海上突圍」。
隨著蔣介石兵敗如山倒,國統區的迫害日益嚴重。國民黨特務對民主人士採取盯梢、監視甚至暗殺等手段。1949年,中央領導指示,華大商行與華潤公司合並購買船隻到香港出口農副產品、采購物資的名義,秘密接送民主黨派領袖和著名愛國人士去解放區。
《突圍》由耀客傳媒出品,由靳東、閆妮、陳曉、黃志忠、秦嵐等人主演,定於2021年10月21日在浙江衛視、東方衛視聯合播出,並且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同步播出,首更1集,會員周日到周五每天22:00更新2集同步衛視。
非會員次日觀看,11月10日會員暫停更新,11月11日非會員暫停更新,11月13日(周六)更新2集,11月14日(周日)更新1集,會員11月15日播出大結局。
❾ 台兒庄戰役是誰指揮的
台兒庄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將領指揮。戰役期間,中國抗戰最高統帥蔣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視察、督導、調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蔣介石在台兒庄戰斗最激烈的時刻親赴台兒庄南站觀戰,並親自勉勵池峰城,前線將士因而士氣大振,大大增強了前線將士的戰鬥力。
參戰將領:
1、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台兒庄戰役國軍總指揮。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過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1923年加入國民黨。1924年奉孫中山之命與黃紹宏、白崇禧合組「廣西全省綏靖督辦署」,任督辦。1926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參議院議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
2、第五戰區第2集團軍司令孫連仲。
孫連仲,字仿魯,河北雄縣人,1893年生,保定中學畢業後投筆從戎。成為馮玉祥的部下後,因為頭腦機靈,作戰勇敢,受到了馮玉祥的賞識,之後不斷升遷,為馮部中的虎將——「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蔣、馮、閻大戰後,馮玉祥集團瓦解,孫連仲部被蔣介石改編為第26路軍,孫任總指揮。抗日戰爭爆發後,26路軍又改建為第2集團軍,孫仍任總司令。
3、第五戰區第59軍軍長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被譽為「抗戰軍人之魂」。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1914年,他投筆從戎,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抗日戰爭暴發後,他率部南下抗戰。1940年5月1日,在棗宜會戰(棗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國,為盟軍在二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4、第五戰區第30軍軍長田鎮南。
田鎮南(1888--1974),字柱峰,號位午,項城市王明口田老家村人。陸軍速成學堂畢業。1938年,任陸軍第2集團軍第30軍軍長。奉命開赴台兒庄前線,正面迎擊板垣和磯谷兩師團的一部。
5、第五戰區第52軍軍長關麟征。
關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東。陝西省戶縣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關麟征在黃埔系中以「畢生窮力殺倭寇、一代名將姓字香」著稱。1938年8月與倭寇第九師團遭遇瑞昌苦戰,東京廣播稱:皇軍遭遇最為強勁之敵寇。關麟征素有「關鐵拳」之稱,與孫連仲之「孫鋼頭」一時齊名。1939年,軍功赫赫的關麟征坐升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此為黃埔學生中升任集團軍總司令之第一人,時年34歲。
6、第五戰區第31師師長池峰城。
池峰城(1903-1955)河北景縣人。又名鳳臣,字鎮峨。1920年加入北洋軍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旅第三營營長。中原大戰後,任國民黨政府軍陸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三十一師師長。抗戰期間,分別擔任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一師師長、第六戰區江防軍副總司令、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等職,曾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台兒庄會戰。解放戰爭中,任國民黨軍保定警備司令部警備司令、國防部中將部員。1949年參加北平和平解放。
1955年3月16日病逝。傅作義是中國著名的「善守將軍」,畢其一生,他的成名是「守涿州之役」,以少勝多,以弱制強,成就了他在舊中國軍界的功名。抗戰時,長城之役還是以守著名。傅作義頗以此自負,對國軍中眾多名將,他曾不屑一顧,可是,傅作義卻佩服抗日名將池峰城。老傅看過台兒庄一役的戰例報告後,曾這樣稱贊池峰城:池將軍是中國戰史上一神人也。
7、第五戰區作戰部參謀長封裔忠。
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指揮部隊在淞滬、台兒庄、桂柳等戰役中英勇殲敵。其直接指揮的雲南松山戰役,戰功卓著。1944年國民政府授予抗日救國一等勛章。
8、第五戰區第122師師長王銘章。
王銘章將軍,字之鍾,四川新都太興場人,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在台兒庄戰役中為國捐軀。
9、國軍敢死隊隊長,一線戰地指揮官仵德厚。
仵德厚(1910-2007)陝西三原人,時任第30軍30師88旅176團第三營營長,敢死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