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格力電器營收凈利潤雙下滑,是何緣故導致
格力報表中營收和利潤的雙下滑主要還是受其經營模式的影響,以及去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
格力電器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也是電器行業中的佼佼者,其王牌產品“格力空調”曾一度都是空調品牌的代名詞。
最近,新聞報道出2020年格力公司的全年綜合財報,報道中直觀看出營收和利潤均是下滑狀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
三、其他潛在的原因在2020年,疫情無疑是許多影響許多商戶發展的重要外因,但是除此之外,內因也同樣不容忽視。
格力作為老牌的企業,在經營模式上還是比較傳統的方式,經營的產品線也非常單一,除了空調一直是王牌,其他電器產品也不溫不火。
在手機線上,格力也有參與並發售,但是目前看來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5G時代的來臨,電器也面臨著巨大的改革。
越來越智能化的家居電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對於格力來說,這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
突破和創新固然不容易,但卻是企業想要持續並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對於格力營收雙下滑的原因,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討論。
② 格力是什麼性質企業國企私營還是混合
格力(一般指格力電器公司)屬於國企。
通常所說的格力是指格力電器,格力電器是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控股子公司。格力集團是珠海市國資委監管的珠海市屬國有企業,所以格力電器也屬於國企的性質
在格力電器的前十大股東中,格力集團18.22%,為第一大股東,所以從控股股東來看,格力電器是國企。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國際化家電企業,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手機、生活電器、冰箱等產品。
2016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總收入1101.13億元,凈利潤154.21億元,納稅130.75億元,連續15年位居中國家電行業納稅第一,累計納稅達到814.13億元。連續9年上榜美國《財富》雜志「中國上市公司100強」。
1996年,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隸屬於格力集團旗下。
③ 格力電器業績營收格力電器股價那麼低格力電器股票不跌停
格力電器大家都不陌生,買格力電器這只股的朋友也很多。在家電行業之中,格力作為主導企業,很多人都在關注它,下面學姐就幫大家好好分析分析格力電器。
正式介紹格力電器前,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學姐准備的這份家電行業龍頭股名單,大家領取一下吧:寶藏資料:家電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生產銷售空調器、自營空調器出口業務及其相關零配件的進出口業務。常見格力公司主要的產品有空調、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看《暖通空調資訊》的數據得出,格力中央空調在2021年上半年憑借16.2%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行業中起領跑作用;在《產業在線》中得出的結果是,2021年上半年格力家用空調內銷佔比33.89%,它是家電行業第一名。
簡介證明了格力電器實力很雄厚,接下來我們以特色之處為切入點看看格力電器值不值得投資。
亮點一:員工持股方案落地,利益綁定長期穩增長可期
2021年6月21日,格力電器公布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草案,員工持股計劃資金規模不能高於30億元,公司回購賬戶中的已回購股票是股票的出處,購入單價是 27.68元/股,乃是回購均價的一半,股票規模不超出1.08 億股,占居到總股本1.8%,擬定參股員工的總人數低於12000人,覆蓋了總員工數的14%,將董明珠認購上限3000萬股進行剔除後,總量按照人均進行計算,數值是0.65萬股。員工持有股票的方案實現了核心員工和骨乾的個人利益與上公司業績的高度綁定,有望充分調動核心人員的工作熱情,未來公司業績穩增長可期。
亮點二:公司產品品類逐漸豐富,綜合競爭力增強。
就當下來看,公司已從單一品類發展到當前涵蓋消費品和工業品兩大領域多品類產品,其中,空調發展的趨勢已從家用空調拓展到商用空調以及特殊工況空調,後續將重點向冷藏冷運、軍工國防、醫療健康等領域繼續拓展。
字數有限,更多關於格力電器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在這篇研報裡麵包含了,點一下就能看:【深度研報】格力電器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從2018 年到現在,白電市場經過電商下沉的助推,現在,冰箱和洗衣機這兩個家用電器基本上每家每戶都能有一個了,而空調早早的就進入"一戶多機"時代了,未來升級換代將成為主要需求。在目前低基數背景下,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各地方補貼力度政府應該會逐漸提高,增進白色家電在市場的成交率。當疫情的沖擊和考驗過去之後,龍頭企業依據著它們在產業鏈布局、專利規模、科研投入和人才培養制度等方面的優勢,有更大的機會創造「爆品」,愈加提升的將是市場全體的集中度,格力電器,作為白色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比較有希望從中受益。
三、總結
籠統地說,格力電器還是很有實力的,市場佔有率是比較高的,改革後完善了營商環境,產品也跟著豐富不少,公司發展前景很優秀。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要是想要更加清晰的了解格力電器的未來行情,要是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直接點擊下面的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格力電器現在行情是否是是時候買入或賣出:【免費】測一測格力電器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22,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④ 晶弘冰箱是不是屬於格力電器,為什麼沒有和格力相關的標志,
晶弘冰箱屬於格力電器。
從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獲悉,2018年10月22日格力電器日前已完成對合肥晶弘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弘電器)100%股權的收購。
根據天眼查,晶弘電器的股東在2018年10月11日發生變更,由原來的北京盛世恆興格力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世恆興)變更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電器已經成為晶弘電器的唯一股東。同時,晶弘電器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也變更為格力電器總裁助理胡文豐。
對於格力電器「悄然」收購晶弘電器,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收購資產達到一定披露條件時,才有對外披露義務,「要看交易標的和相應財務指標的佔比,如果是關聯交易的話,還有特殊的佔比規定。」
(4)格力集團15年營收擴展閱讀:
晶弘電器創立於2006年,其主要產品便是冰箱。但自創立之初,其與格力就有密切的合作。晶弘冰箱使用的是格力的線上以及線下銷售渠道,董明珠親自為其代言做廣告,而晶弘電器的董事長何遠航同時也是湖北格力的銷售總經理,晶弘電器的總經理何學斌更是格力的前員工。
此次格力全資收購晶弘電器,不僅僅是在品類上增加冰箱來實現產品多元化的影響,更多的是鞏固和整合銷售渠道。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格力電器全資收購晶弘電器
⑤ 格力集團是國企還是私營的董明珠是老闆娘嗎
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控股企業,現任董事長是董明珠。
擴展內容:
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自1985年3月創立以來,已成長為珠海市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國有龍頭企業,主體資信評級達AAA級。奠定了「一個核心,四大支柱」的戰略性產業布局,涵蓋製造業、金融投資、建設投資、建築安裝、海島旅遊多個領域。
憑借對市場的精準洞察和未來趨勢的准確把握,三十多年間,格力集團完成了一家國際化企業的成長蛻變。旗下核心製造企業——格力電器是享譽全國的著名品牌,家用空調產銷量連續13年領跑全球,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榮獲「世界名牌」稱號,並連續16年位居中國家電行業納稅第一。四大支柱產業中,金融投資和建設投資板塊自組建以來發展迅猛,前者已獲融資擔保、私募基金管理人等專業資質,並開展了多項大型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業務,後者在城市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建設與運營等方面承接了多個優質項目,項目投資總額逾200億元。
建築安裝板塊底蘊深厚,建安集團是市屬唯一國有壹級建築施工總承包企業,擁有多項工程總承包壹級資質。海島旅遊板塊蓬勃發展,目前已在東澳島開業格力東澳大酒店——南沙咀、南沙灣兩家五星級酒店,未來將以泛海洋離島游的生活模式進行規劃,助推城市旅遊產業發展,提供國際海島旅遊度假新體驗。
從單純的家電製造企業發展成為資產規模超2000億元的多產業大型國有獨資企業集團,格力的每段征途都回響著蹄疾步穩的鏗鏘足音,著眼長遠,謀定而後動。當改革創新基因深度融入企業肌理,激活的不僅是集團綜合競爭力,更是智造高地的產業活力。立足本土,放眼國際,格力集團將積極發揮業務多元優勢,依靠引領時代的技術實力和感性,一如既往地將創造未來的事業推進下去,全面提高格力在國際市場的傳播力和競爭力,成為不負大眾喜愛和信賴的全球化企業。
⑥ 格力電器在世界五百強中排名多少
你好!8月2日,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新鮮出爐。總部位於珠海的格力電器連續第3年入圍榜單,但排名較去年下滑52位,居第488名。
下面我介紹一下格力電器。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國際化家電企業,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手機、生活電器、冰箱等產品。
2019年1月1日,格力電器於1月16日召開股東大會進行董事會換屆選舉,在董事候選人方面,第一大股東格力集團推薦董明珠、黃輝、望靖東、張偉參選,第二大股東京海擔保推薦張軍督、郭書戰參選。同時,董事會推薦劉姝威、邢子文、王曉華為獨立董事候選人。
2019年7月,發布2019《財富》世界500強:格力排名414位。2019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第37位。 「一帶一路」中國企業100強榜單排名第82位;同年11月13日,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榜單項冠軍示範企業(第四批)名單;同年12月,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入選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榜樣100品牌;2020年1月10日,格力大容量高效離心式空調設備關鍵技術獲得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盤後公告,公司通過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30.47%股權。銀隆新能源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擁有格力等品牌,主營家用空調、手機、中央空調等產品。2016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總收入1101.13億元,凈利潤154.21億元,納稅130.75億元,連續15年位居中國家電行業納稅第一,累計納稅達到814.13億元。連續9年上榜美國《財富》雜志「中國上市公司100強」。格力電器旗下的「格力」品牌空調,是中國空調業的「世界名牌」產品,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⑦ 格力是私企還是國企
格力集團是國有企業,是珠海市國資委監管的珠海市屬國有企業。2002年3月,珠海市政府對格力集團實施授權經營。
格力集團作為國有資產授權經營主體,肩負著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使命。
1、國有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雖然也有營利目的,但也有非營利性目的,或者說它不以營利為目的。國有企業要執行國家計劃經濟政策,擔負國家經濟管理(調節社會經濟)的職能。
2、國有企業雖然是一個組織體,但它只有或主要為國家一個出資人。這不同於合夥、合作企業和一般的公司,也不同於私人獨資企業。國家作為企業出資人,一般並不由最高國家機關(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或中央政府)直接進行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而是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分別由各級有關國家機關或其授權部門,代表國家所有權人負責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
3、國有企業同所有其他企業一樣都必須依法設立,但它們所依據和適用的法律有所不同。國有企業設立的法律程序較其他企業更為嚴格、復雜。它受到國家和有關主管部門的政策性限制,承擔許多特別的義務,如必須執行國家計劃、價格許可權制、生產經營自主權的限制,要優先保障國家和社會需要,滿足國家調節經濟的要求,有時利微或無利也得經營等等。
(7)格力集團15年營收擴展閱讀: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國際化家電企業,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手機、生活電器、冰箱等產品。
2016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總收入1101.13億元,凈利潤154.21億元,納稅130.75億元,連續15年位居中國家電行業納稅第一,累計納稅達到814.13億元。連續9年上榜美國《財富》雜志「中國上市公司100強」。
⑧ 直擊格力股東大會,董明珠將再干三年,格力未來有何計劃
格力未來可能會把更多的業務放到儲能市場上,同時也會大力開辟傳統市場。
每當我們提到格力集團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格力集團的空調產品,格力集團在空調產品領域也確實有著一定的領先地位。隨著這個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們發現格力在空調產品的領域基本上已經到了瓶頸。如果想要進一步突破的話,格力集團必須開啟新的賽道。
一、格力集團召開了股東大會。
在2022年的2月份,格力集團召開了股東大會,董明珠和諸多獨立董事先後發表了關於格力集團的演講。在董明珠演講的過程當中,董明珠表示會繼續拓展格力集團的業務,董明珠也重新當選為格力集團的董事長,這就意味著董明珠至少需要再干三年。
⑨ 格力和美的歷史的不同
1、產業調整中,三大家電巨頭的不同並購路徑
2015年家電行業遇冷,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 萬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而據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電中僅洗衣機實現微增長,零售額增幅約1.8%。
中國白電三大格力、美的、海爾的營收均出現下滑。根據三家公司2015年年報:
海爾2015年總營收為89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75億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總營收為977.4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23.14億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總營收下降1384.41億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反而上升15.14%,達1091.13億。
而在空調市場收到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格力所收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總營收下降接近30%,但凈利率上升2.37%達12.55%,明顯領先其他兩家公司。
市場普遍認為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但國內家電市場整合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目標將主要集中在國際整合或者產業轉型和升級上。進入2016年,海爾、美的、格力相繼發布並購方案,其並購標的背後隱含的未來發展戰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爾收購GE家電
交易方案
預案時間:2016年1月16日;
標的公司: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A);
標的作價:5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54.44億元);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上市公司自籌資金,及通過申請並購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獲取的資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並購貸款金額不超過交易對價的 60%;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3年417,401.74萬元,2014年5,337,54.10萬元,2015年4,300,76.05萬元;
標的過去3年凈利潤:2015年-5,795百萬美元,2014年15,345百萬美元 2014年13,355百萬美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已實現並表。
1.2 美的連續收購東芝家電、庫卡集團、義大利Clivet
美的集團上半年公布的跨境並購除了最受關注的收購德國庫卡,還有收購日本東芝家電,和義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交易方案
草案發布時間:2016年5月26日;
標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擬接受要約的股東所持有的庫卡集團股份(最低意圖持股比例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歐元/股的價格進行全面要約收購;
標的作價:若庫卡集團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東全部接受要約,收購總價約292 億元人民幣;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銀團借款和自有資金;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 2015年1,270,673萬元,2014年1,050,222萬元,2013年531,746 萬元;
標的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6年1-3月21.1百萬歐元,2015年86.8百萬歐元,2014年68.1百萬歐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尚需通過美國CFIUS和DDTC的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
交易方案
標的:珠海銀隆100%股權;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以15.57元/股的價格發行83,493.90萬股,合計作價130億元;新發股份占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12.19%;
標的歷史凈利潤:2014年度扣費歸母凈利潤-2.65億元,2015年度扭虧為盈,全年扣非歸母凈利潤4.33億元,2016年1-6月扣非歸母凈利潤3.22億元;
業績承諾:2016年-2018年經審計的實際凈利潤分別不低於7.2億元、10億元和14億元;
募集配套資金:15.57元/股的價格,鎖價發行不超過62,263.29萬股,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96.94億元;
募資用途:擬全部用於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認購方:格力集團、銀通投資集團、珠海拓金、珠海融騰、中信證券、孫國華、招財鴻道、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
交易進程:股東大會募集配套融資相關等議案未能獲得通過,目前正在著手修改方案。
2、不同並購選擇帶來的收益與其背後的驅動力
2.1 海爾和格力並購獲得顯著成效
海爾和美的的海外並購都給其帶來了十分可觀的並表業績:
海爾收購GE家電的交易於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電貢獻收入143.5億元,貢獻歸母凈利潤3.17億元。
美的收購東芝家電80.1%股權的交易於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並東芝家電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3億元人民幣,增加歸母凈利潤1970.2萬元人民幣。
美的和海爾的並購都已獲得顯著的成效,但格力的並購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礙。
2.2 格力電器並購受阻,公司股權架構成為最大的誘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結果。結果顯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方案中關於募集配套融資的部分全部被否。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股權攤薄問題。
小汪@並購汪在《格力百億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東? | 小汪天天見》一文中總結過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三大訴求,除了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外,剩餘兩大訴求均與格力電器的股權架構息息相關:
格力股權分散,面臨「野蠻人」入侵壓力,存在鞏固控制權需求
格力電器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僅18.22%,2015年曾面臨險資入侵,中國人壽、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均曾大幅買進。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集團的控股股東關聯企業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電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層希望通過交易提高對公司的控制力
格力電器管理層和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在公司發展上曾經產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為首的格力電器管理層一直希望能夠提高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
反觀美的集團和青島海爾,則並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電器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青島海爾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美的集團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的創立時間相近,發展過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為國資背景。但最終卻形成了不同的股權架構,出現如今這樣迥異的並購路徑。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3、復盤股權變動歷史:從格力困境到美的、海爾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權架構隱含的內憂外患
格力集團創立於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區發展經濟總公司,而目前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珠海海利空調廠。
格力電器很快發展為國內空調銷量第一的龍頭企業,並於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個發展期間,一直伴隨著公司管理層與公司國有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其中兩件事將雙方的矛盾逐漸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電器成功樹立品牌後,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授權給旗下其他子公司,生產同質化產品,與格力電器爭搶市場份額,引發了格力電器方面的不滿。2001年時任總經理朱江洪曾提議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集團旗下類似子公司,但遭拒絕。直到2004年,雙方才達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團曾經試圖將格力電器出售給國際空調巨頭、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開利。當時曾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管理層直至開利准備前往格力電器進行盡調,才得知格力電器將被出售。當時格力電器的董事長朱江洪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電器對於將企業轉讓給外資公司十分擔憂」。
但2005-2006年適逢國企改制,按照證監會股權分置改革意見中的規定,格力集團在改制一年內不能轉讓格力電器的股份,一年後轉讓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圍以內,使得收購最終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東的高壓之下,格力電器未能如美的、海爾一樣借國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國資控制公司的股權架構的基礎。
同時,由於格力集團在股權分置一年後開始逐漸減持套現,最終目前作為控股股東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權,給公司留下了股權分散的隱患。
3.2 美的、海爾:艱難MBO解決公司產權問題
美的集團:國內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美的集團的前身是創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資創辦的塑料瓶蓋生產廠,1980年開始生產風扇,此後相繼注冊「美的」商標和進入空調行業,並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進行事業部制改造,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業管理體系。但創始人何享健一直對公司產權問題可能對公司未來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於是在2000年推動美的管理層和工會組織共同組建了美托投資。
美托投資於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價格協議受讓當地鎮政府下屬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價格再次協議受讓。兩次收購共計獲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資約3.21億元。最終美托投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美的管理層完成了對美的集團的MBO,美的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權架構的「初始版本」。
青島海爾:持續數年的股權激勵和「MBO」之路
青島海爾創立於1984年,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張瑞敏作為廠長接手時,這家工廠已經虧損147萬元,瀕臨破產。張瑞敏接手後嚴格進行品控,還留下了因冰箱質量不過關下令員工親手「砸冰箱」的美談。
此後海爾憑借出色的品控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發展成為冰箱企業龍頭,1997年總營收就突破百億,同時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爾一直致力於提高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謂「MBO」也引發了著名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論戰,後來被總結為「郎顧之爭」。但海爾在論戰中始終保持足夠的低調和沉默,並表示公司的屬性是「集體企業」而非「國有企業」。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權激勵和「MBO」措施,將管理層對海爾的控制權提升到目前的情況。
4、從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成為世界500強之一,中國企業依然任重道遠
4.1 美的與海爾的發展史上,並購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2004年-2005年相繼收購現代電器和金科電器等家電企業。同時開始就通過收購美泰克國際投資,間接控制另一家電巨頭榮事達50.5%的股權,將公司業務向冰箱等領域拓展,並於2008年完成對榮事達的整體收購,同年收購另一國內冰箱龍頭企業華菱集團,並購洗衣機龍頭企業小天鵝。
海爾集團則從一開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魚」的理論,並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內相繼並購紅星電器和菜陽家電等數十家公司。同時很早就開始進入海外市場,從2002年開始就和日本三洋電器合作,此後分三次收購了三洋在日本、東南亞等地的家電業務,進行逐步整合消化。還在2012年收購紐西蘭家電巨頭Fisher & Paykel。
4.2 格力電器發展史少有「並購身影」,資本結構差異導致處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電器的歷史上少有「並購」這一關鍵詞的出現,此前最為著名的一次「並購」是差點被格力集團賣給美國開利。此次130億收購珠海銀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小汪@並購汪查閱三者2016年三季報發現,美的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185.84億元,青島海爾賬面貨幣資金為198.67億元,而格力電器的賬面貨幣資金高達972.34億元人民幣。然而在並購的表現上,前二者在舉債收購國際產業龍頭,進行產業鏈的拓展和升級;格力則在發行股份收購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謀求轉型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控制權方面的「外憂內患」。
這樣的情形,固然和企業家個人管理風格和發展中形成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但其中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也絕對無法忽視。美的和海爾在艱難的「MBO」過程中雖然面臨了諸多爭議,但確實解決了企業產權問題給公司帶來的隱患。而格力電器管理層和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則難免使公司的發展受到掣肘,最終造成了如今格力電器與其他兩者截然不同的處境。
然而即便在不斷跟控股股東進行博弈,面臨了諸多的「外憂內患」,格力電器的業績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認地十分出色。
格力電器從當初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了今天,成為世界500強之一。而兜兜轉轉,當初差點收購了格力的美國開利,其旗下拉美業務則被格力電器的最有利競爭者美的集團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