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袁紹集團形成

袁紹集團形成

發布時間:2022-05-29 16:32:46

❶ 袁紹袁術兩兄弟是如何相互競爭成為兩大軍事集團的

袁紹和袁術是東漢末年的兩個軍閥,而且都一度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閥之一。袁紹如果在“官渡之戰”中擊敗曹操,就能夠掃平北方,走扶植天子再取而代之的路子;袁術也曾經占據揚州、豫州、徐州等郡縣,野心膨脹僭號仲家,最後也因此而失敗。如果袁紹和袁術能夠聯手,三國歷史舞台中心的家族很有可能就是汝南袁氏。可惜兩個人並不以家族利益為先,而是注重個人的權益,各自拉攏其他軍閥組建黨羽,形成兩個競爭的軍事集團。對於這一點小編不好評價,但結局就是二袁各自被消滅,汝南袁氏這個東漢時期的頂級家族沒落下去。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袁紹、袁術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除了這些人以外,兗州刺史劉岱也曾經加入過袁紹的勢力,不過沒過多久就死於青、徐黃巾軍的手中,曹操趁虛而入成為兗州牧,收編三十萬黃巾降卒,一百萬人口,更擴大了袁紹一方的實力。最後袁紹一方逐漸壓制袁術一方,袁術經歷“匡亭之戰”的失敗後,轉移到揚州,袁術與陶謙、公孫瓚的聯盟隨之瓦解;而袁紹與曹操的裂痕,就要等到曹操履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之後了。

❷ 袁紹是怎麼崛起的

袁紹是怎麼崛起的?從如何籠絡人才說起

淚痕春雨

在貴族政治漸漸萌芽的時代,所有的政治集團,其實都好像我們現在的股份公司。那些能進入權力核心的人,通常都也不是什麼打工仔,甚至都不是什麼單純的經理人;他們通常都是攜帶大量股權,進入各個利益集團的。

最經典的人物就是許禇。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許禇只是一個單挑高手,但真實的許禇,實際上是一個標準的大哥級人物,換而言之,許禇在投靠曹操的時候,也是領著一大把小弟,而且許禇的這些小弟,都也是如虎如狼的人物。

「許褚字仲康,譙郡譙縣人。身高八尺多,腰闊十圍,相貌雄偉剛毅,勇氣力量大得驚人。漢朝末葉,許褚聚積青年人和自己宗族幾千家堅壁清野抵抗賊寇。」

「跟隨他來的俠客,都用為虎士。」「起初許褚所統率的虎士跟隨曹操東征西討,曹操認為他們都是壯士,同一天把他們都任為將軍。後來,因功升任將軍封侯的有幾十人,作都尉、校尉的一百多人,都是劍客。」

因為,歷史常常變成了英雄傳奇,所以那些可以叱吒風雲的軍方大佬,都是因為他們一個人能打幾十個人。其實,所謂的「萬人敵」都是因為他們有著過人的組織、領導才能;如果所謂的「萬人敵」,就是因為有著過人的單挑能力,那關羽、張飛肯定是越混越差勁。因為,一個年過四十的人,越變越老,與人單挑時,自然是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許禇之所以是許禇,就是因為他的小弟,也有著太多大大小小的關羽、張飛。

我為什麼說,許禇是一個最經典的攜股投靠曹操的人呢?原因非常簡單,許禇並沒有很強大的家族背景,而且人們通常也認為,他只是靠勇武出名的。問題是,這樣的人都是攜帶大量股權投靠曹操的,其它人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無論曹操,還是袁紹,在籌建自己的政治集團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把越來越多的股東拉到自己旗下。換而言之,你能讓越來越多的豪門代表人物、現職的軍政長官、亂世崛起的大哥級人物站在你的大旗下,你就越容易取得勝利。

而且,無論曹操、劉備、孫權都不敢隨便侵犯那些大股東的利益。就是呂布那種標準的虎狼作派,讓陳登父子玩的跟個傻子一樣,也只能陪著笑臉。

所以,劉備看不起許靖,但是蜀漢帝國坐頭把交椅的臣子就是許靖。許靖活著的時候,就是諸葛亮見許靖的時候也得下拜。

當然了,在關鍵時候,張昭極力勸說孫權交槍投降,但是,就是張昭在江東的地位,永遠也不可動搖。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曹丕娶了袁紹的兒媳婦,孔融就對曹操說,我聽說周武王伐紂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開始以為孔融是幫曹丕納甄氏找歷史依據,卻沒想到孔融告訴他,你打敗袁紹,就讓自己兒子娶了袁紹的兒媳婦;以此推想,周武王打敗紂王後,自然也會讓他弟弟娶紂王的老婆。面對孔融這樣公開冷嘲熱諷自己,曹操自然氣得抓狂了,但是曹操也必須得把氣忍在心裡,因為曹操想收拾孔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袁紹、袁術角逐天下的主要資本就是,他們都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換而言之,當大家都開始建立股份公司時,袁氏兄弟可以迅速獲得最多的股東支持;在這種背景下,豫州、兗州、冀州的豪門大族代表,自然都紛紛表示要支持袁紹。不要說別的了,當袁紹決心爭奪冀州牧時,就是單純的這種力量,也會讓韓馥喪失繼續與袁紹角逐的勇氣。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時里,袁紹一直非常尊重帝國的游戲規則。所以,袁紹雖然一直是關東最牛逼的人物之一,卻只是以渤海郡太守的身份出現。換而言之,袁紹始終也不敢試圖通過非法的手段奪取一個刺史、或州牧的職務。

但是,後來關東地區越來越混亂,而袁紹在此過程中,也與眾多的大佬們達成了默契,終於決定混一個刺史、或州牧玩玩了。

因為,傳統歷史為了貶低袁紹,或是為了模糊政治博弈的真相,所以有意無意的讓人感覺,袁紹這個冀州牧之職,就是忽悠來的。總而言之,如果韓馥不是一個二傻子級別的人物,袁紹根本沒有機會奪取冀州。

《白話資治通鑒》是這樣記述相關內容的。韓馥性情怯懦,於是同意了他們的計策。韓馥的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得到消息,勸阻韓馥說:「冀州地區可以集結起百萬大軍,所存糧食夠吃十年。袁紹只是一支孤單而缺乏給養的客軍,仰仗我們的鼻息,好像懷抱中的嬰兒,不能他奶吃,立刻就會餓死,為什麼要把冀州交給他呢!」韓馥說:「我本來是袁家的老部下,才幹也不如袁紹,自知能力不足而讓賢,是古人所稱贊的行為,你們為什麼偏要反對呢?」

許多人都是據此認為,韓馥如果不是一個二傻子,袁紹就絕沒有機會得到冀州。其實呢,韓馥絕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一個人拿著董卓的委任狀,就能成為一個大州的州牧,能是一個省油的燈嗎?

更主要的是,我們看歷史時,不能孤立的看一段內容,而應該結合前後文去看。事實上,韓馥從始到終,都是與袁紹爭鋒不讓的。對此,我們看一《白話資治通鑒》中的內容。

「袁紹在勃海郡,冀州牧韓馥派了幾個部從事來監視他,使他無法起兵。」

「韓得到這份文書,請屬下的從事們來商議,向他們說:『如今應當幫助袁紹呢,還是幫助董卓呢?』治中從事劉子惠說:『如今起兵是為了國家,怎麼談到袁紹、董卓!』韓馥面有慚愧之色。」

「冀州刺史韓因為各地豪傑多擁戴袁紹,心中嫉妒,暗地裡減少對袁紹的軍糧供應,想使他的軍隊離散。」

一直與袁紹爭鋒不讓的韓馥,突然願意拱手讓出冀州牧之職,真會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簡單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韓馥願意拱手讓出冀州,無非是因為韓馥發現,再與袁紹爭下去,實在是看不到什麼前途的。於是就說了一番極盡超然的話,總而言之,這個冀州牧是他主動讓給袁紹的,絕不是被逼無奈才讓給袁紹的。其實呢,如果有機會與袁紹相爭,他還會從前一樣相爭的。

希望韓馥繼續與袁紹相爭的人,在給韓馥鼓勁時,自然都是說對韓馥有利的內容。總而言之,袁紹的後勤全靠我們補給,我們停止給袁紹供應後勤,袁紹當時就啥也不是了。問題是,以袁紹擁有的軍事、政治資源,袁紹想大舉向冀州的行政、經濟領域滲透,韓馥拿什麼阻攔呢?

替袁紹游說韓馥的領銜人物是荀湛。

荀湛是何許人也,也許有人不熟悉。但是,荀湛的叔叔是荀爽,董卓執政後,馬上就起用荀爽,「又派使者到荀爽家鄉去任命他為平原國相,荀爽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又被任命為光祿勛。荀爽到任辦公三天,又升任司空。從他被徵召,到升任三公,一共九十三天。」只要我們知道荀爽的這段歷史,自然就知道,荀湛代表袁紹游說韓馥意味著什麼,因為這意味著荀氏家族就支持袁紹取代韓馥的。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荀爽是何許人也。但是荀湛的弟弟(一說是哥哥)

大家肯定都知道,因為荀湛就是荀彧的親哥哥(也有一說是親弟弟);而且荀彧也曾在袁紹手下效過力,後來認為跟袁紹不會有前途,才投靠的曹操。

而且和荀湛同去游說韓馥的人,是高幹、辛評、郭圖等人。這些人,都也不是普通人,他們都也有著絕不可低估的家族背景。

高乾的爺爺當過司隸校尉;他的父親是蜀郡太守,叔叔是蜀郡都尉;這是標準的世代兩千石。高幹在袁紹一系中,官居並州刺史;高乾的從弟高柔,投降曹操後,最後位列三公。

大家都知道,高幹本人又是袁紹的外甥;而且高乾的地位,一直與袁紹最主要的兩個兒子地位相當(都獨領一個州)。相關的內容,顯然更證明高氏家族的地位非常高,否則,他就沒有資格與袁氏聯姻,更沒有資格在袁氏家族中,擁有這樣高的地位。

前去勸說韓馥的人,用怎樣的說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得讓韓馥看到,支持袁紹的力量有多強大。如果這種力量足夠強大,說詞再無力,也會讓韓馥屈服的;如果這種力量非常弱小,說詞再有煽動性,也難以讓韓馥屈服的。

辛評在給袁氏家家族效力時,一直身居權力核心,他弟弟辛毗投降曹操後,依然身居權力核心。辛氏兄弟的這種地位,表面上是因為他們才能傑出,但是在拼爹時代已拉開序幕的背景下,顯然是因為他們有著絕不可低估的家族背景。

說到荀氏叔侄時,人們總認為,這完全是因為荀氏叔侄才能傑出,卻常常忘了,如果他們不是穎川荀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哪有機會隨便進入曹操的權力核心呢?因為他們是荀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們無論進入哪個利益集團,也可以馬上進入權力核心的。關於這一點,只要看看荀爽在董卓集團的地位,荀湛在袁紹集團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了。

郭圖因為死的比較早,所以他的家世背景,我們不太清楚,但是他能與荀湛、高幹、辛評一塊勸說韓馥,還能成為袁紹陣營的權力核心人物,他們的家世背景,應該也不可低估。

這些人前去游說袁紹時,用怎樣的說詞去勸說,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公開游說韓馥,等於告訴韓馥,他們都支持袁紹取代韓馥;而且他們的意思,絕不是他們個人的意思,換而言之,他們身後的利益集團,也支持袁紹取代韓馥。

單純的這種原因,也足以讓韓馥,有可能選擇主動交槍投降。而韓馥當時的處境,顯然比這還危險。

在袁紹奪取冀州前,韓馥的下屬麴義就公開火並韓馥了,而且在第一回合里,韓馥還被麴義打敗了。「正在這時,韓部將麴義叛變,韓進行討伐,反被麴義戰敗。袁紹就乘此機會與麴義相互聯合。」

麴義也是一個早早被淘汰出局的軍方大佬,所以他的背景資料並不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冀州最重要的軍事首領之一(雖然他不是冀州籍大佬,因為他一直在涼州任職)。就是在袁紹入主冀州後,麴義也一直與袁紹分庭抗禮。當然了,他最後被袁紹火並了。「麴義仗著自己有戰功,驕傲放縱,不遵法度,袁紹將他召來殺了,合並了他的部隊。」

而且麴義的戰鬥力非常強悍。事實上,在麴義死前,袁紹一方的軍事行動,主要都是由麴義領銜進行的。

「公孫瓚見麴義兵少很輕視,縱放騎兵直沖過來,麴義的士兵趴在盾牌下面,同時發動進攻,公孫瓚的軍隊大敗,殺了公孫瓚委任的冀州刺史嚴綱,斬獲敵人首級一千多。麴義追到界橋,公孫瓚收聚部隊回頭又戰,麴義再次打敗公孫瓚,接著追到公孫瓚的營壘,攻佔了軍營的旗門,公孫瓚剩下的人馬全逃走了。」

那些非冀州籍的豪門代表(荀湛、郭圖、辛評、高幹)夥同袁紹奪取韓馥的冀州牧;而這個非冀州籍的軍方大佬麴義,不但公開與韓馥火並,更與袁紹建立了合作的關系。這兩個原因,加在一起,就足以讓韓馥缺乏與袁紹相爭的勇氣了。

更可怕的還在於,當時的韓馥,與朱漢的矛盾也非常激烈。

朱漢因為很早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關於他的背景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是,袁紹入主冀州後,朱漢的職務是都官從事(都官從事,是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因為袁紹只是一個州牧,所以他手下的都官從事,實際上就相當於他系統內的司隸校尉)。

雖然朱漢的背景資料不詳,但朱漢從前是韓馥的下屬,而在投降袁紹後,可以擔當這樣高的職務,本身證明他在韓馥手下也擔任很高的職務。

袁紹入主冀州後,「朱漢原先曾被韓馥輕慢,這時又想迎合袁紹的心意,便擅自發兵包圍韓馥的住宅,拔刀登屋。韓馥逃上樓去,朱漢捉到韓馥的大兒子,將他的兩只腳打斷。」

我們不知道,朱漢與韓馥從前有什麼樣的矛盾,但從朱漢後來的行為去看,肯定積怨非常深。史書為了醜化袁紹,所以有意無意希望人們認為,朱漢這樣整韓馥,就是為了討好袁紹,其實這種原因,絕不可能是主要原因。

因為韓馥已失勢了,袁紹實在沒有必要對韓馥斬盡殺絕,而且韓馥怎麼說也算是退位讓賢給袁紹的;如果袁紹用這樣下作的手段整韓馥,以後誰還敢輕易向袁紹主動妥協呢?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袁紹哪敢擔這種惡名呢?

更主要的是,老上司剛失勢,朱漢就這樣公開往死里整他,新上司會怎樣看他呢?所以,單純的為討好袁紹,朱漢實在沒有必要這樣做,因為這樣討好袁紹,後果絕不是朱漢可以承受的。

所以更符合情理的情形應該是這樣的,那就是朱漢與韓馥積怨很深,而朱漢認為打擊一下失勢的韓馥,並不會有什麼太不了起的後果。所以,就派兵往死里整韓馥。

當然了,朱漢這樣整韓馥,一時惹得群情激憤,因為,不論怎麼說,韓馥也算是退位讓賢給袁紹的,而且還是朱漢的老上司,朱漢看到韓馥失勢,就這樣對韓馥,這叫什麼事呢?更主要的是,韓馥這種不幸的遭遇,會讓韓馥從前的嫡系都兔死狐悲的。因為,我們拱手投降,等待我們的竟然是這種秋後算賬,這叫什麼事呢?

在這種背景下,袁紹把朱漢殺掉了。雖然袁紹把朱漢殺了,但是韓馥在袁紹那裡,也是一點安全感都沒有了。「但是韓馥仍然優慮驚恐,請求袁紹讓他離去,袁紹同意,於是韓就去投奔陳留郡太守張邈。後來,袁紹派使者去見張邈,商議機密時,使者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韓當時在座,以為是在算計自己。過了一會兒,他起身走進廁所,用刮削簡牘的書刀自殺。」

韓馥結局,對袁紹而言,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潛在損失。因為,這顯然會讓人們感覺,袁紹缺乏應有的王者氣度。雖然袁紹並沒有往死整韓馥,但是韓馥之死,顯然與袁紹有著不可推脫的關系。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裡,曾經與你為敵的人太多了,如果這些人都認為你勝利後,就會對他們斬盡殺絕;他們自然會傾向於支持你的敵人。

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一個人必須得有王者的氣度,否則,就絕沒有成功的機會。因為,你有王者的氣度,你從前的敵人、或是曾冒犯過你的人,才會在必要的時候選擇站在你一邊。如果你沒有王者的氣度,你的敵人、或是曾冒犯過你的人,自然都會選擇一條道跑到黑,自然都會支持你的競爭對手。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荀湛、郭圖、高幹、辛評等非冀州籍大佬,聯名勸說韓馥把冀州牧之職讓給袁紹;而當時公開支持袁紹當冀州牧的,還有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大佬,他就是張景明。只是張景明被淘汰出局的比較早,所以背景資料不詳。

臧洪後來說到自己不願意投降袁紹時,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從前張景明登壇歃血為盟,拿著書信往來奔走,終於使韓馥讓印,袁公得了冀州,後來張景明只因拜章朝主,賜爵獲傳,不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遭到夷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袁紹奪取冀州牧之職時,這個張景明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後來被袁紹殺了。張景明為什麼會讓袁紹殺了呢?大約與麴義類似,那就是他本身的影響力比較大,所以一心想與袁紹分庭抗禮。

當然了,當時支持袁紹的人,顯然還有很多。最簡單而言,曹操之類的人,當時肯定都是支持袁紹的。因為,袁紹、曹操當時還是合作夥伴。關於曹操、袁紹的關系,我後面會詳細分析,這里就不多說了,在這里,我只希望大家知道,當時的曹操肯定也是支持袁紹的。

這樣強大的力量支持袁紹,韓馥拿什麼對抗呢?更主要的是,韓馥與冀州的一些地頭蛇,關系也不是太好。「魏郡人審配、巨鹿人田豐都因為人正直,不為韓馥欣賞、、、」審配、田豐不被韓馥欣賞重用,顯然不是簡單的因為這兩個人多麼正直。但是韓馥不能取得這種地頭蛇的支持,想與袁紹爭奪冀州牧,估計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當時的沮授,雖然支持韓馥,但是態度顯然不堅決。對此,只要看一下,袁紹入主冀州後,沮授成為袁紹的首席謀士就可以看出來。

更主要的是要,當時的韓馥,還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當時是公孫瓚、袁紹要聯手瓜分冀州。所以,韓馥的冀州牧,是註定無法守住。

「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乘勝南下,各郡紛紛響應,軍鋒銳不可當。袁紹又率軍向東移動,意圖不可估量,我們為將軍擔心。」荀湛勸說韓馥投降袁紹時,最先說的就是這個事實。

當然了,這個事實,其實是袁紹運作出來的。「逢紀說:『韓馥是一個庸才,您可秘密聯絡公孫瓚,讓他攻打冀州。韓必然驚慌恐懼,我們便乘機派遣有口才的使節去為他分析禍福,韓迫於突然發生的危機,必然肯把冀州出讓給您。』」

在這種背景下,韓馥當時只有三種選擇。

第一,讓公孫瓚、袁紹瓜分冀州;第二、讓公孫瓚占據冀州;第三、讓袁紹占據冀州。但是不論怎麼選擇,韓馥也是沒有機會再當這個冀州牧了。現在的韓馥,只是能選擇一種對自己最有利的下台方案。

被動的讓公孫瓚、袁紹瓜分了冀州,那韓馥註定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因為這樣一來,韓馥就只是一個被敵人打敗的諸侯。

所以,在這種結果出現之前,韓馥應該把冀州當人情送給某個人。這樣做,多少還可以讓自己以後的處境比較有利。當時,荀諶就是這樣勸韓馥的,「冀州是天下物產豐富的重要地區,他要是與公孫瓚合力奪取冀州,將軍立刻就會陷入危亡的困境。袁紹是將軍的舊交,又曾結盟共討董卓,現在辦法是,如果把冀州讓給袁紹,他必然感謝您的厚德,而公孫瓚也無力與他來爭。這樣,將軍便有讓賢的美名,而自身則比泰山還要安穩。」

在這種背景下,韓馥就發表了一番非常超然的話,總而言之,自認道德、才能、勇氣都不如袁紹,所以願意主動讓出冀州牧之職。

當然了,韓馥顯然還可以選擇把冀州讓給公孫瓚,問題是,讓給公孫瓚,估計更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因為當時圍繞冀州角逐的大佬,顯然都不看好公孫瓚,至少沒有什麼有身份的人,前來游說韓馥投降公孫瓚。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韓馥一心把冀州送給公孫瓚,估計不會得到太多的人支持。既然如此,韓馥就只能接受荀湛的勸說,順坡下驢的,把冀州讓給了袁紹。

❸ 從庶出子弟到漢末北方霸主,袁紹究竟是怎樣一步步煉成的

這是因為袁紹當初舉孝廉出身,而在當時的讀書人眼裡一個極其孝順的人其實會受到非常多的贊揚以及推崇。所以當時袁紹得到了很多讀書人的尊重,這也為袁紹後來能夠擁有非常多的文臣武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其實袁紹是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這也使得當時很多沒有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人紛紛選擇投靠袁紹。

當然我們也知道袁紹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這也得到了很多河北地區的老百姓的支持,後來曹操選擇殺害袁紹手底下的士兵,這主要是因為曹操非常清楚袁紹手底下的士兵根本不會忠心於自己。

❹ 袁紹集團也曾三次謀劃「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最後都沒成功

袁紹曾經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當初為何沒這么做,後來追悔莫及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相信袁紹對這句話一定非常認同。當曹操利用皇帝頤指氣使發號施令的時候,袁紹這才意識到,那個曾經被自己認為一錢不值的皇帝實在是個難得的寶貝,但後悔已經晚了。



沮授


窩里斗給袁紹帶來的損失遠不止一個皇帝,袁紹集團最後的覆滅,外因當然是有強敵曹操,但內因就是敗在窩里斗與內部不和上。等曹操搶到皇帝,又利用這張王牌戲耍袁紹的時候,袁紹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吃了啞巴虧的袁紹,只能品嘗自己種下的苦果。

❺ 如果正確評價袁紹手下的謀士集團有什麼特點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袁紹是漢末諸侯之一,在董卓亂政期間,曾擔任關東聯盟盟主討伐董卓,董卓被殺後,漢末進入諸侯割據的年代,而袁紹卻是眾多諸侯勢力最強大的一位,其麾下擁有超豪華智囊團,完勝劉備曹操,可惜被袁紹浪費了,最終敗於曹操手中,遺憾終身。

就這樣,袁紹在潁川派和冀州派智囊團的協助下,向北剿滅了公孫贊、向西討伐了黑山賊、向東兼並了青州,終於實現了當年的「南拒河,北阻燕代」的戰略意圖,成為了三國早期的最強大的地方諸侯。這個時候的劉備和曹操,完全不是曹操的對手,不論是資源,還是人才;也不論是武力還是智力,那個時候的袁紹集團都是當時最強大的。只是很可惜,袁紹卻將一手好牌打爛了,敗給了曹操。

❻ 占盡優勢的袁紹集團為什麼最後反而失敗了

說起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我們常常認為只要謀略過人,就能成為頂類謀士。其實,一個優秀的謀士,絕不是這么簡單的。

在三國時期,決定謀士之間最大差別的,並不是什麼謀略,而是他們背後的家族。



袁氏集團內的第一次內訌,是在袁紹南征時表現出來的。這次內訌並不明顯,只是田豐和沮授不積極支持袁紹南征。

後來袁紹南征失敗,所以後人總依此來說明田豐和沮授高人一籌。

這件事情我以前分析過,這並不能證明田豐和沮授高人一籌,而只能說明袁紹內部派系林立。袁紹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手下有田豐和沮授這種人。袁紹大舉南征曹操,真可謂功敗垂成。換且言之,袁紹距離勝利,曾經是那樣的接近。如果沒出意外,勝利者就是袁紹。

而袁紹的這種勝利,是建立在田豐和沮授不積極支持袁紹的基礎之上。如果田豐和沮授積極支持袁紹,如果袁紹集團的眾多謀士真能形成合力,曹操又算得了什麼呢?

袁氏集團內的第二次內訌,是在火燒烏巢前不久表現出來的。這次內訌也不明顯,只是許攸的家人貪贓枉法,被審配抓了起來。

問題是,在貴族政治的背景下,豪門士族貪贓枉法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如果因為一個豪門士族貪贓枉法就抓他,那不過是沒事想找茬罷了。因為,用這種理由,抓誰不是個抓啊?

❼ 心機謀略不輸曹操的袁紹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袁紹在青春之時,已然積攢了足夠的本錢,身為庶出的他,卻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既獲得了名氣,又獲得了人脈,可以說已然是當時的潮流一哥、世之明星,不過袁紹卻深知自己的未來絕對與眾不同,他要做一番屬於自己的大事,而不是和自己的長輩那樣位列三公即可,所以,在東漢末年日趨黑暗的時代里,袁紹要開辟一片屬於自己的光。

服喪結束之後,袁紹已然拒絕朝廷的徵召,在洛陽隱居,這其實就比較的奇怪了,因為洛陽這個地方比較的特殊,是當時的首都,如果真的想要隱居的話,絕不會在首都隱居,而袁紹之後做的事情,正好顯露了他的真心——組建集團。


袁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報,184年黃巾起義的爆發使得朝廷不得不取消黨錮,袁紹的反社會集團一下子從非法組織迅速轉正,一大股知識分子湧入了何進的門下。袁紹也名正言順的從事於宦官們的頭號敵人——何進門下,在袁紹的帶動下,一大股知識分子亦湧入了何進的門下。袁紹對自己的官職是有心思的,縱觀袁紹的官職,有虎賁中郎將、中軍校尉等等,皆為武官,是有對軍隊的控制權力的,這裡面既是朝廷的任命,也一定有袁紹(或者說袁家)的推力在起作用,可以看得出來袁紹已經做好了時刻用槍桿子迎接歷史的准備。

黃巾軍肯定蹦躂不了多久,但是何進和宦官的矛盾卻是永恆的,袁紹作為何進底下首席參謀員,可以說是完整的計劃了除掉宦官的全過程。在大火和動亂之中,宦官如袁紹所願的倒了,外戚也倒了(這個就不知道是不是袁紹所期望了,但是結果對於袁紹來說卻並不是壞事,正是東漢的兩大支柱都倒下了,亂世才會開始,袁紹才能完成從八校尉到諸侯盟主的蛻變,他的逆反集團才能夠開始慢慢的控制這個時代)。但是,隨之而來西涼軍閥董卓,改變了這個時代的軌跡,也改變了袁紹的命運,當然這是後話。

❽ 評價一下河北諸侯袁紹的政治集團是怎樣的一個團體

從袁紹集團覆滅看「小圈子」的危害
何為「小圈子」,一般的解釋是「為個人利益而互相拉攏、互相利用的小集團」,同時也被稱為小幫派、裙帶風、拉山頭、近親繁殖等。圈子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自然生態圈,不具備排他性,萬物和諧共生;圈子既為「小」,當然就有強烈的非我族類的排外性,比如學術、權力、經濟上的「小圈子」等。「小圈子」在政治上表現為一種「政治次生態」,常見的表現形式是黨同伐異、蠅營狗苟,對小集體、小幫派、小兄弟利益錙銖必較,而對國家利益、民族福祉漠不關心,甚至於鯨吞豪奪國家與集體財產。

「小圈子」在歷史上最極端的表現是朋黨之爭、外戚亂政與宦官專權。在集權專制時代,掌控權力也就享有了經濟利益,「小圈子」總是在帝王家庭或是權臣的周圍形成。筆者將在下文通過袁紹集團覆滅的經驗教訓論述這個問題。

袁紹集團之敗,不在地不大、兵不強,也不在缺乏足智多謀與忠直耿介之士,而在於袁氏集團內部派系斗爭,謀士不齊心、不團結,上下關系不和諧,或者說是「小圈子」毀了袁氏集團的大好前程。《孫子兵法》上說,「上下同欲者勝」。內耗常常是失敗的前奏,也是失敗的根源。但是,袁紹集團並不是一開始就不團結的。依據歷史經驗,一個政權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常常因團結興盛,因分裂終結,這就是興亡無定的歷史周期律。

一、重用大才,上下齊心,統一北方四州

雖然袁紹在「袁曹爭鋒」中失敗了,但不能因此就輕易下結論說他是一個無能的人。袁紹家族地位顯赫,「四世三公」,按袁紹後來雄踞北方四州的成就來看,並不遜於其先輩。他曾經勸何進誅殺宦官,不要召董卓一類的外官入京,他還反對董卓另立陳留王為帝,說明了他政治上的清醒;他巧殺冀州牧韓馥的謀略、大戰公孫瓚的勇武,也表明了他非同常人的政治軍事才能。袁紹前期的成功與他重用沮授和田豐密不可分。

沮授、田豐是有戰略眼光的人才,他們都是曹操「傾心折節」的大才。沮授是袁紹最重要的謀士,《獻帝紀》說他「少有大志,多權略」,曾做冀州牧韓馥的騎都尉,歸順袁紹之後迅速得到重用,忠正多謀,屢獻良策,是袁紹倚重的股肱之臣,「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袁紹初領冀州牧時,沮授為之設計了占據北方四州、伺機南面爭奪天下的戰略,即「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袁紹聽到這番話後,曾高興地說:「此吾心也。」沮授的戰略構想絕不亞於後來的「隆中對」,巧合的是「隆中對」只完成了一半,袁紹集團也只是完成了沮授謀劃的前半部分。

田豐是河北名士,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說他「名重州黨」,袁紹起義時,「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意思很明白,田豐為官絕不是為了高官厚祿,也有諸葛亮一般「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的宏大的政治理想。這一點田豐與沮授的政治訴求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開始時袁紹拒絕了田豐「迎天子」的建議,但是平定公孫瓚後就採納了田豐的謀略。

重用沮授、田豐兩位大才,上下齊心,是袁紹集團能夠順利奪取北方四州,形成有利態勢的先決條件,也是其迅速崛起的關鍵所在。

二、決斷不力,取捨失當,陷入政治上的被動

統一北方四州,取得軍事上的主動之後,按照沮授、田豐的政治構想,袁紹集團本應該取得政治上的主動,即「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就在這個問題上,袁紹集團分成了兩大政治對立方,一方以沮授、田豐為首的激進派力主這個政治策略,另一方以郭圖、淳於瓊為首的保守派強烈反對。贊成一方以沮授為主,認為「迎天子」有兩大好處:其一,能夠占據政治上的主動,可以「畜士馬以討不庭」;其二,這是「大義」,是與時俱進的重大戰略,宜早不宜晚。反對一方的理由也有兩點:一是漢室到頭了,不可能再興復了;二是「迎天子」將處處受到朝廷掣肘,行動不方便。袁紹沒有聽從沮授的謀劃,失去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等到曹操迎天子都許,從而「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後,袁紹後悔莫及,令曹操「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曹操斷然拒絕。

此時的袁紹集團雖然在政治主張上有不一致的地方,可能緣於政治眼光的遠近不同,還沒有形成明顯的政治派別,但是已經有了「小圈子」的苗頭,身為領袖的袁紹沒有發現這種苗頭的潛在威脅,最終鑄成官渡之戰慘敗的嚴重後果。

三、謀臣失和,意氣用事,陷入軍事上的被動

沮授、田豐被重用,加之他們傲岸耿介的性格,招致了其他謀士的不滿與嫉妒,這在官渡之戰前後表現得尤其明顯。審配、逢紀結成政治同盟,郭圖、辛評、辛毗結成另外一個「小圈子」。這兩個「小圈子」之間並非涇渭分明、水火不容,他們之間也有交集,比如在反對沮授、田豐的問題上就高度一致。查閱史料,沒有證據表明沮授、田豐是一個「小圈子」中的人,相反,他們都是有政治操守的賢才,生性耿直,考慮問題不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更多的是袁紹集團利益與匡扶漢室的大義,他們在政治追求上確實高度一致,並被歷史證明為英雄之見。審配、郭圖等人考慮更多的是小圈子的利益與個人的政治得失。比如逢紀與田豐不和,只是因為「憚豐亮直」,逢紀在正義凜然的田豐面前雖有嫉妒心理,但更多的是害怕。逢紀在袁紹面前進讒言詆毀田豐,加之田豐「懇諫」反對南征曹操,激怒了袁紹,於是袁紹下令把田豐投入監獄。袁紹南征曹操時,反對者只剩下沮授一人。袁紹兵敗官渡之後,自覺慚愧,不願再見田豐,有心殺之,逢紀適時再進讒言,「豐聞將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袁紹順勢殺掉田豐。

沮授和田豐一樣,強烈反對南征。審配和郭圖本是兩個「小圈子」的人,為了反對沮授、田豐二人,他們決定聯手。由此可見,「小圈子」缺少始終如一的政治信仰與操守,政治利益總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問題,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即便相互敵視,也能臨時抱成一團。郭圖、淳於瓊與沮授不和,郭圖為此甚至不惜誣陷沮授,說沮授權力太大,意見又屢與袁紹不和,為了防止他坐大,應該削奪他的權力。於是,在臨戰前,袁紹決定分監軍為三都督,讓郭圖、淳於瓊與沮授「各典一軍」。在南征途中,沮授主張「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袁紹不聽,沮授只好稱疾辭職,袁紹乾脆將沮授所屬部隊劃撥給郭圖。這樣,沮授在隨後的官渡之戰中徹底失去了發言權,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四、派系斗爭,內部分裂,導致覆宗滅國

沮授、田豐死後,袁紹集團在政治上失去了方向,制定方針政策時更加急功近利,導致派系斗爭加劇。袁紹死後,「小圈子」之間的派系斗爭明朗化,於是集團內部分崩離析,袁氏集團最終土崩瓦解。

袁紹暴亡之前,雖然有意立小兒子袁尚為繼承人,但並沒有明確的政治交代。袁紹死後,袁氏集團圍繞繼承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爭斗。審配、逢紀等人支持袁尚繼位,辛評、郭圖主張袁譚繼位。雖然更多的人主張應該由年齡更大的袁譚來繼位,但是審配、逢紀二人擔心袁譚繼任對己方不利,於是聯絡袁紹的寵妾劉氏,假託袁紹的意願立袁尚為繼承人,結果導致了兄弟失和,禍起蕭牆。自古以來,廢長立幼是大忌,容易導致政局動盪,審配等人對此不是不知,只因為與辛評、郭圖不和,怕立袁譚之後,辛評、郭圖二人加害於己,於是極力促成擁立袁尚,最終審配等人如願。這種把個人利益放在集團利益之上的做法絕不是忠臣良將的政治操守。依據史料,審配並非毫無政治操守的奸佞小人,他也是「忠烈慷慨」之士。審配兵敗被俘之後,並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而是甘心做袁氏家族的死節之士,「臨刑北向」,從容赴死。就是這樣的人,卻被政治利益蒙蔽了雙眼,陷入「小圈子」不能自拔,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袁尚繼位以後,北方再次陷入戰亂,袁氏政權僅傳兩代就草率收場,覆宗滅國,給後人留下了千年的慨嘆。

閱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小圈子」造成的危害不勝枚舉,因為「小圈子」不解決,可能會變成更大的圈子,變成政治路線與派系之爭,袁氏集團只是其中一例。我們所要做的是以史鑒今,抑制或是解決當今中國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小圈子」現象。

在「家天下」的時代,專制集權的體制堵塞了破解「小圈子」問題的制度設計,只能憑借君主的權威與個人魅力去解決,最終的結果要麼人亡政息,要麼像袁紹那樣解決不了這個痼疾而鑄成大禍。在社會主義民主體制下,可以靠制度改革破解千年難題,但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政治智慧。

❾ 袁紹集團中的七大名將們,都出自哪個地區

在漢末時期的眾多割據諸侯之中,袁紹的身份極為尊貴和特殊。袁紹的祖上四代之中,有五人是位高權重的重臣,素有「四世三公」之稱。因此,當袁紹逃出洛陽後能夠憑借自己的巨大影響力成為關東聯軍的統帥,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組建了自己的政治、軍事集團。在袁紹集團當中,人才濟濟,其中知名武將就有七位。本文按照如今的區域劃分,對這七位名將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其中,河北省三人,河南省二人,山東省一人,甘肅省一人。


第七位:淳於瓊。淳於瓊是如今的河南省許昌市代管禹州市人。淳於瓊早期與袁紹、曹操同在朝廷為官,是著名的西園八校尉之一。董卓專權期間,淳於瓊加入了河北袁氏集團。官渡之戰中,淳於瓊負責屯守袁紹大軍的糧草重地烏巢。在許攸的建議下,曹操親率大軍企圖烏巢。經過一番激戰,淳於瓊兵敗被俘,最終被曹操誅殺。

閱讀全文

與袁紹集團形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產品的利息和分紅是兩個么 瀏覽:392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贖回時間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54
聯通基金理財 瀏覽:299
八年級物理下冊杠桿視頻講解 瀏覽:255
哪個劵商傭金比較低 瀏覽:408
深圳市前海達飛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69
格林大華期貨有限公司首頁 瀏覽:478
信託公司崗位層級 瀏覽:203
海康威視股票歷史行情 瀏覽:105
哈葯集團組織機構 瀏覽:991
冠群旗金融服務 瀏覽:518
招聘國內期貨高手 瀏覽:613
中色股份薪酬 瀏覽:226
金融公司的中後台什麼意思 瀏覽:144
廣東貴金屬回購和銷售 瀏覽:237
期貨出現在什麼時候 瀏覽:425
玩股票感覺 瀏覽:914
期貨原油股票 瀏覽:599
股指期貨一點通 瀏覽:42
民間融資合法化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