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上市公司對外投資失敗案例

上市公司對外投資失敗案例

發布時間:2022-05-30 15:53:35

A.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FDI)的企業有哪些 成功的例子 和失敗的例子

我們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華為、力帆摩托、聯想、海爾等;失敗的則有TCL、平安、上海一汽等;
拓展資料:
對外直接投資是指我國國內投資者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在國外及港澳台地區設立、購買國(境)外企業,並以控制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FDI是指一國的投資者將資本用於它國的生產或經營,並掌握一定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
FDI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英文首字母簡寫,即(foreigndirectinvestment)。很顯然,外商直接投資就是FDI,無論國外對我國直接投資還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都可以稱為FDI。注意還有FII(對外間接投資)。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股權參與方式
1.股權參與的涵義:股權參與是指以所有權為基礎,以決策經營權為途徑(持有普通股),以實現對企業有效控制或影響的直接投資方式。
2.擁有全部股權—獨資企業。
3.擁有部分股權—合資企業(包括多數股權、對半股權、少數股權3種)。
二、國際直接投資的非股權參與(non-equityparticipation)方式
1.合作經營(contractualjointventure,契約式合營)。
2.國際技術轉讓與技術投資。
技術的含義—製造物品方法與經營管理有關的知識、技術訣竅和能力。可分為製造力、設計力、新技術開發力、管理力。
3.國際租賃(internationalleasing)。
位於不同國家的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在約定期內將出租資產交給承租人有償使用的租賃關系。出租人和承租人及供貨人可以是兩國或三國的自然人、法人或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出租對象一般是價值較高的動產或不動產,如成套設備、輪船、飛機等(二戰期間的租借法案)。
4.國際工程承包。

B. 近幾年中國上市公司並購失敗的案例有那些

如果我們關注歐洲的股市就可以看到,電信板塊的骨幹企業這幾周一直在歐洲市場領跑,英國電信的股價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增長了4.4%。而這一段時間內全球范圍內的電信並購案也不斷發生:荷蘭KPN投入11.2億歐元收購了Telfort,義大利電信公司願意出售其在巴西電信公司的股份,西班牙的Telefynica公司有意以2.9億美元收購中國網通的股份。今年1月31日,SBC以160億美元收購了AT&&T;5月,Verizon以84.4億美元收購了MCI。

但是,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環背後,更多的是失敗者的黯然神傷。許多電信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向海外市場擴張,特別是在全球電信業空前繁榮的上世紀末,部分電信運營商甚至為此孤注一擲,甘冒債台高築的巨大風險。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者,但鎩羽而歸、因此一蹶不振者也大有人在。貌似平坦的大道下面,往往也隱藏著「噬人」的陷阱。國際化,本來就是一場「與狼共舞」的高風險游戲。

1.德國電信:北美玩不轉,遺恨失吞吳

德國電信可謂電信企業國際化的典型代表。多年的擴張使德國電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性運營商,但與此同時,大規模海外擴張也給德國電信帶來了嚴重的「內傷」,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家電信巨頭向美國市場的拓展。

在進軍美國電信市場之初,德國電信首先將目標鎖定在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並將並購這家無線運營商作為進軍美國市場的第一步。

當時,VoiceStream無線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行動電話運營商之一,雖然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但其網路已基本覆蓋全美,擁有大量潛在用戶群體。因此,德國電信將收購VoiceStream作為進軍美國電信市場的切入點,期望這項收購能夠為其進軍美國市場鋪平道路。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收購卻頗費周折。首先是收購計劃宣布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德國電信股價應聲大跌,原因是投資者擔憂收購代價過高,並擔心這項收購會遭遇美國管理層的阻撓。事實證明,這些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這項收購果然遭到美國參議員的強烈反對,以霍林斯為代表的美國參議員堅決反對德國政府控股的德國電信兼並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堅持德國電信的政府參股量不能超過25%。

雖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最終於2001年4月25日批准了這項收購案,德國電信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成功並購VoiceStream公司,但由於這一並購案耗時近一年,全球電信市場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德國電信在終於贏得美國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德國電信已經很沉重的債務負擔。

包括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在內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今年7月初,這家德國電信業巨擘透露,正在考慮出售公司下屬的T-Mobile美國子公司。而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此前德國電信費盡周折並購的VoiceStream無線公司。這意味著德國電信在美國市場已萌生退意,也意味著德國電信此前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之舉,實際上是一著錯棋。

德國電信目前意欲退出美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美國子公司的網路正面臨可能高達100億美元的升級改造,這必然會進一步加重公司的債務負擔,而德國電信出售其美國業務,則可以獲得302億美元左右的現金。在目前情況下,對於德國電信而言,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

2.NTT DoCoMo:「I-Mode」的柔情,歐美永遠不懂

2000年11月,鑒於當時「i-Mode」移動網路服務在本土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日本NTT DoCoMo公司決策層決定趁機拓展海外市場。為此,NTT DoCoMo向包括荷蘭KPN-mobile公司和美國AT&T無線通信公司在內的四家海外移動通信運營商投入了總計達160億美元的巨資。作為交換,這四家公司將在各自的網路中運行DoCoMo公司的「i-Mode」移動網路服務,以及其WCDMA 3G技術。當初DoCoMo公司的如意算盤是,這些海外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後,公司就可以從「i-Mode」服務和3G技術專利中獲取來自海外的滾滾收益。

然而,事與願違,在日本本土大獲成功的「i-Mode」服務在海外市場卻一敗塗地。2002年末,日本國內「i-Mode」服務用戶已多達3500萬,而整個歐洲「i-Mode」服務用戶還不足15萬。在美國,這項服務同樣遭到市場冷遇,DoCoMo公司在AT&T無線通信公司98億美元的投資損失高達80%。

DoCoMo公司揮師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實更多地歸咎於文化層面上的沖突。在日本本土市場,「i-Mode」服務由於恰好迎合了日本年輕一代的需求,因而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在歐美市場上,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歐美用戶對這一服務缺乏足夠興趣。更為不幸的是,在歐美市場,人們普遍認為「i-Mode」服務只是3G服務之前的過渡性技術。因此,DoCoMo公司的「i-Mode」服務難以吸引歐美用戶是必然的,也決定了DoCoMo公司這項海外投資戰略註定將以遺憾收場。

3.沃達豐:看家本領也有失手時

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英國沃達豐集團從一家規模不大的電信業公司,在短短數年內發展壯大成為業務橫跨25個國家的全球電信業巨擘,公司國際化戰略的成功功不可沒。但即使是這家被公認為擅長打海外戰的巨頭也同樣有失手之時。如2004年,對美國AT&T無線公司志在必得的沃達豐就出人意料地落敗於競購對手Cingular無線公司,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收購AT&T無線可以使沃達豐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並在美國市場推出沃達豐自有品牌,並使其客戶可以在全球眾多國家使用同一網路,進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性收益。但誰也不曾料到,2004年2月17日,Cingular無線公司最終報出405億美元的天價,一舉擊敗出價380億美元的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將美國第三大移動電信運營商AT&T無線收歸旗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出價原因外,沃達豐之所以在這次競標中落敗,與其外國公司的身份也有很大關系。因為這之後,曾有消息稱,沃達豐進軍美國市場的另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強行收購西南貝爾。但最終可能考慮到這項收購不僅成本高,而且可能會遭遇美國政府的阻撓,因而也宣告作罷。

實際上,除了競購美國AT&T無線公司失利外,沃達豐在海外其他市場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沃達豐在日本市場的業績就明顯不佳,銷售額與運營利潤分別下滑了6%與27%,並出現客戶流失現象,不少客戶轉投到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門下。

從美國運營商的並購大潮到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海外資本試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都很多。相對於國際大型電信運營商公司成熟的多元化資本運作理念與技巧,國內電信運營市場的資本運作方式和融資方式仍略顯單一。

但隨著企業的壯大和國際化的需求,海外並購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國內運營商在實施戰略合作或者並購的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問題:

1.不單純追求規模。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效應,應該明確自身的戰略目的,明確要將資源投入到什麼領域,避免盲目投資。沃達豐進入美國市場時,選擇Verizon無線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但後者的技術與沃達豐的服務並不兼容,致使沃達豐在美國業務的開展出現重重困難。

2.合理規劃並購步驟。應採取合作-收購部分股份結成戰略聯盟-整體並購的方式循序漸進,規避風險,積累經營經驗。

3.預先評估。對企業新的協同要求的考慮,預先准確評估未來整合的難度和風險。

4.法國電信:德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2001年10月,法國電信出價37億歐元購買了德國行動電話運營商Mobilcom AG公司28.5%的股份,期望通過參股形式向德國移動通信市場滲透。但由於Mobilcom公司創始人格爾哈德?施密特仍持有這家德國移動運營商40%的股份,仍是德國移動最大的股東,仍掌握著公司的實際操控股,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法國電信對Mobilcom公司日常業務根本無從置喙。不久之後,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裂痕,法國電信與施密特在網路建設等問題的決策上出現了巨大分歧,尤其是施密特家族動用Mobilcom公司資金購買股票一事,更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陰影。

最後施密特向法國電信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法國電信或者投資13億歐元完成3G網路建設,或者完全兼並Mobilcom公司。對於施密特的要求,其時已債務纏身的法國電信當然不會接受。

2002年9月12日,法國電信決定停止投資Mobilcom公司,並出讓所持有的Mobilcom公司股份。至此,法國電信進軍德國移動通信市場的行動宣告收場。在當年的財務報表上,法國電信將參股Mobilcom公司列為投資損失,虧損額總計高達71億歐元。

法國電信投資德國Mobilcom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對德國3G通信市場估計錯誤。德國3G許可證拍賣結束後不久,國際電信市場就風雲突變。一度炙手可熱的3G技術驟然冷卻,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使Mobilcom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並殃及法國電信深陷泥沼,無以自拔。

5.Quam公司:美麗的泡泡讓我昏了頭

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合資組建的Quam公司,是另一個在德國3G市場鎩羽而歸的案例。

2000年,鑒於歐洲3G市場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在德國合資組建了Quam公司,並在德國3G牌照競拍中出價164.46億德國馬克,獲得了一份3G牌照。但此後,3G市場卻並未如同人們所料的那樣出現爆炸性增長,而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卻使包括Quam公司在內的不少運營商不堪重負。

2002年10月,在競拍3G牌照之後不到兩年,Quam公司宣布破產,標志著Telefynica公司與Sonera公司聯手德國3G市場夢的最終破滅。

有業內人士指出,Quam公司進軍德國市場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對3G牌照和市場需求評估失當。同時,競得3G牌照的Quam公司在著手建設網路的過程中,由於不滿足互聯互通的條件和要求,未能順利實現與其他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網路能力不足以滿足需求,也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6.印度市場:早起的鳥不一定有蟲吃

自1992年開始,印度電信市場逐漸走向全面開放,尤其是在最初幾年,由於印度的BSNL、MTNL與VSNL等三大固定電話運營商被禁止進入移動通信市場,因而使印度行動電話市場一度成為對國外運營商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包括英國電信、和記電訊、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在內的海外運營商,相繼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迅速向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滲透。

但實際上,印度市場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發展迅速、利潤豐厚,並且後來印度政府還逐漸解除了固話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市場的禁令,使印度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最終導致先期進入印度市場的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海外電信運營商相繼撤離。

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在印度市場挫敗的原因是對這一市場的發展情況估計不足,貿然進入加之政策出現反復,使這些海外運營商措手不及,不得不悻然而去。

7.中國移動:我要是拿的彩禮多一點就好了

6月18日,國內最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試圖收購巴基斯坦電信股份,開始國際化戰略的首次嘗試,卻折戟沉沙。

中國移動最終報出14億美元的報價,但由於同時參與競標的阿聯酋電信最終報價約為25.98億美元,高於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的出價,因此阿聯酋電信最終成功入股巴基斯坦電信。

電信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認為,缺乏國際化經驗讓中國移動在「臨門一腳」時,顧慮重重,直至落敗。「中國移動勇敢地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嘗試值得鼓勵,瞄準東南亞電信市場也可圈可點,但它缺乏國際化經驗,最終的報價就是佐證。」王煜全認為,中國電信企業國際化直面三個問題:第一,涉及到企業本身管理水平、國際化經驗以及市場判斷力等諸方面;第二,政府的支持;第三,因為海外收購牽涉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讓許多「國」字頭的企業顧慮重重。

「對於純粹資本的輸出,中國公司不佔優勢,可以多向跨國公司學習經驗、管理的高層次輸出。」王煜全說。

8.阿爾卡特:失利緣起「巨人情結」。

2001年5月,當法國電訊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公司宣布欲收購美國朗訊科技公司的消息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是這家法國頭號電訊設備製造巨頭進軍美國市場的最好機會。

對於阿爾特公司而言,如果能夠成功收購朗訊,將對北電網路構成強大威脅。阿爾卡特公司雖然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某些技術領域、尤其是光纜和有線領域,仍落後於北電和朗訊,因此,收購朗訊不僅可以使阿爾卡特順利挺進北美電信市場,而且能夠加速其向全球性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轉型。

但最終,這項收購卻以失敗告終。2001年6月,朗訊科技公司斷然結束了與阿爾卡特公司的並購談判,使阿爾卡特借朗訊公司進軍北美電信市場的計劃化為泡影。

阿爾特公司收購朗訊失敗的原因首先是阿爾卡特自身規模有限,雖然在歐洲市場上取得了不欲的業績,但在全球電信市場上,阿爾卡特仍無法與沃達豐或諾基亞等巨頭相提並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區域性巨頭,這可能是導致收購朗訊計劃折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可能是朗訊公司的「巨人情結」在作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全球電訊市場獨步天下的朗訊公司甚至曾計劃將諾基亞收歸旗下。而十年後,竟會成為當年根本未入自已法眼的阿爾卡特公司的盤中餐,自然不是朗訊、甚至美國投資者願意看到的,這也是朗訊最終拒絕阿爾卡特收購的一個深層原因。

C.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

D. 尋上市公司並購因融資問題而失敗的案例。

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

E. 企業投資失敗案例

從紡織龍頭企業到農機航母再到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華源在陌生的產業領域,整合末見起色。到2000年,華源在紡織品總量上已躍居全國第一,但始終看不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突出的品牌,沒有「單打冠軍」。而農機業也無法實現整合的協同效應,虧損嚴重,華源最終在2005年5月全線退出。華源進入上葯集團和北葯集團,雖力求實現紡織和醫葯的整合效應,卻由於紡織板塊日頹,醫葯板塊內部也難有協同,僅是「兼而不並」,使並購流於形式。此外,華源內控薄弱,沒有實現財務整合,主要表現在:一是財權比較分散,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各子公司的財權較大,集團總部難以控制。二是對各子公司未建立起有效的財務負責人委派制度,集團總部不能完全掌握子公司的資金運行狀況。三是集團未建立起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和財務報告制度。四是集團內審體系建設較薄弱,對子公司缺乏必要的內審流程。五是財務基礎管理特別是財務信息化的基礎十分薄弱。華源外部主要依靠高額銀行貸款投入,內部又無法實現管理、財務與運營的協同效應,無法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入,經營和財務風險日益加大,最終使資金鏈斷裂,從而導致整個集團的倒塌。三、華源並購引發的思考1、政府對國有企業並購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在華源並購擴張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除了一路「綠燈」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外,並沒有給予相對應的政策指導和監管。如果政府對於重點央企在給予重點支持的同時,還能夠給予重點關注,關注其風險與並購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多進行一些例行檢查,則華源的問題就可能早一點被發現。因此,政府在對國有企業並購給予支持的同時也應加強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2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華源並購失敗,很大程度上緣於盲目並購。多元化投資與經營作為分散財務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減少企業的風險損失。但是如果不切實際地搞多元化投資與經營,涉及過多產品或項目,主業不突出,不僅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會使企業陷入困境。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立足長遠發展,從理性層面考慮規模效應,實行強強聯合、優化重組,從而達到企業間優勢互補、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目的。3、重視財務風險的防範與控制從財務角度看,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以及現金流量的合理匹配是抵禦流動性風險、防範財務危機的根本舉措。在並購融資過程中,應遵循優化資本結構的要求,盡可能按合理的資本結構安排負債與股權比例;應在對未來流動資金進行准確預測的基礎上,合理配置資產與負債結構;應當適當平衡長、短期負債,使企業資金能滿足未來現金流的需要,又不至於使大量資金沉澱在企業而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4、加強企業並購後的財務整合工作「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是華源並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華源並購失敗的現實表明:僅僅追求並購的表面效應,而忽視了並購的財務整合,「捷徑」就有可能變成「困境」;縱使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但缺乏財務整合能力,仍然無法避免並購的失敗。因此,並購企業在並購協議簽署以後,應根據事先的規劃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並購後的企業進行財務整合。不同的並購企業,其財務整合的框架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個到位、七項整合」。一個中心即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中心。三個到位,即對並購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及融資活動的財務管理到位。七項整合包括財務管理目標、財務制度體系、會計核算體系、資產、業績考核體系、現金流轉內部控制及債務的整合。從我國企業並購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提高並購的成功率,企業在強化財務整合的同時還必須做到:制定系統的整合規劃和有效的整合執行計劃;加強並購雙方的溝通、交流和協調,重視人員整合,注意調動被並購方員工的積極性,防止關鍵人員的流失,解決好並購方與被並購方員工的矛盾;此外,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企業文化,成功的並購還必須考慮到雙方企業文化的融合

F. 求一個近5年資本運作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資本運作的核心是整合資源,它以資本為紐帶,使社會資源迅速向投入產出高的地方集中,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例如,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獲得急需的資金,得以把蛋糕迅速做大,進而與投資者共同分享成果;或者通過戰略重組,合作雙方取長補短,實現共贏等。說到底,它是一種經營策略,可以快速獲取資源,但如何用好這些資源,還要看企業自身的能力。以下五個小故事,展示的是通過資本運作,資源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迅速集聚的過程。故事結束了,現實中的主人公們並非可以從此高枕無憂。快速得來的東西,一不小心也會快速失去。千萬不要以為資本運作就等於「爆發式增長」加上「窮小子登上富豪榜」。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時的成功也不能代表永遠。那些想通過炒作引來資金,而後直接套現的人已涉嫌欺詐。而所謂「純資本運作」,鼓吹百分百保本保收的,更是需要萬分警惕的赤裸裸的謊言了。
【一】
有一IT人士,其實也談不上他懂多少IT知識,但是他有博士頭銜,有在國外學習、生活k的經驗和圈子。這就是他的資源,於是,他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創富夢想。
做法是:他先提出了在中國建立一個搜索引擎網站設想(那時,中國網站很少,不像現在,網站多如牛毛),並告訴他的老師,老師借給他10萬美金,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探索出一個有可能賺錢的模式,於是找到國外的風險投資進行游說,並成功獲得了新的投資,幾年後又成功在那斯達克上市,趕上股市正瘋狂炒做互聯網概念,該股票價格和其他類似股票價格一樣,一路彪升,於是乎,該IT人士,立馬成為了IT精英,一舉進入中國富豪榜。其他IT精英創富的路數,也基本差不多。
評論:其實現在看來,建一個網站很容易,找10萬美金也很容易,那麼,為什麼他能成功,而別人沒有成功,關鍵在於:一、他充分利用了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並且將它發揮到了極致。試想,如果他沒有在國外生活過,沒有博士頭銜,他就很難有超前的眼光,來發現他的機遇,很難去說服國外的風險投資商,除非你實打實地拿出現金流,拿出利潤來。二、他抓住了一個可以讓人發揮想像力的項目,既是說,這個項目有無限擴張的潛力。
【二】
十幾年前,有一個17歲的小夥子來到北京,經過幾年打拚,經營起了一家經營家電的商店,後來又變成若幹家連鎖店,同時也做過一點房地產。盡管他乾的很成功,但也默默無名。最近由於進行了資本運作,突然身價百億,成了中國首富。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很簡單。
做法是:他首先把房地產作價與一家香港上市的公司(香港把低於1港元錢一股的股票叫仙股)進行資產股權置換,從而很容易就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權。然後迅速擴張他的連鎖店,由幾家變成幾十家,無形資產迅速膨脹。經過評估,再次作價進行資產股權置換,上市公司隨即變成市值超過百億的幾十家家電連鎖店的控股公司。小夥子也從擁有看不見的、迅速膨脹的、一時無法變現的、說不清楚的無形資產,一夜之間變成了擁有價值上百億的可以隨時變現的上市公司股票。
評論:經營家電零售業,據說利潤很低。很多商店經營困難。而為什麼,這個小夥子能成功。關鍵是,一、他看到了連鎖店的好處,即一家成功的模式可以迅速復制,而實際投入的資本不需要增加太多,但無形資產卻能以幾何級數增長;二、他通過學習,成功地掌握了資本運作的技巧,無須花費太多的資金就實現了市值上百億上市公司的控制。
【三】
前些年,有一個所謂發明家發明了一種據說可以代替現行冰箱或空調中的製冷劑的環保產品。為了推廣該產品,他在全國各地注冊了許多家公司,並創造了一種新的推銷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免費更換更環保的製冷劑的名義,向賓館、飯店、機關單位、廣大的家庭住戶直接推銷該產品。由於產品具有壟斷性,國內市場又是如此龐大。經過一番精心准備和概念化包裝,他終於使自己的公司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上市後,由於故事畢竟是故事,公司業績並不理想,於是改變主意,打著整合製冷行業的大旗,利用上市所融資金以及其他杠竿資金,大肆收購國內的空調、冰箱企業,經過合並報表,使上市公司的業績,由虛變實。幾年下來,發明家已不再是單純的發明家,而更多的是行業內的財富人士。
評論:發明家如果只是將發明專利賣掉,撐死了也就是個百萬富翁。但此案例中的發明家,把發明專利與特殊的營銷方式結合起來,編成一個故事,並用這個故事在股市中圈錢,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故事無法再講下去的時候,一個新的故事又開始,而且做得很成功,的確不是常人所能為的。
【四】
網上傳說,有一高官之子,在國外讀完書,當然讀金融或MBA,之後在一家投資銀行工作,可能也攢了一些錢,即使沒有錢,估計也有人會借給他。
做法是:於是他大肆收購了一家在內地經營燃氣,但不太景氣的香港上市公司股票。前期工作完成之後,他通過正常渠道,從中牽線搭橋並運作,使國內某大型國有控股石油公司出巨資參股該燃氣公司。該高官之子當然就成為該燃氣公司之董事長。消息一傳出,燃氣公司股票價格扶搖直上,兩個月之內,股價翻了一番。股票則由原來的垃圾股,變成了熱門股。隨之可以想像的是,高官之子,也變成了財富之子。
評論:此案例是典型的利用人際關系資源,經過合法的資本運作手段創富的例子。盡管常人會對此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並表示自己的不滿,但我相信,如此高明的高官之子,絕對不會因此而犯法。因為這一切都是那麼地順理成章,無可挑剔。案例中,所有交易各方當事人所獲得的好處,都是不言而喻。
【五】
有一個文化人,幾年前去了香港,發了財。後來回國投資失敗,變得幾乎一無所有,甚至欠了一屁股債,於是他打起了資本運作的主意。
做法是:先在維京群島注冊一個A傳媒公司,並以A名義與各地方電視台簽了一攬子協議,協議規定,A公司將免費為各電視台提供一定時段的節目,回報是給A公司每天幾分鍾廣告時間。接著,他又找到某節目製作公司,承諾向該公司進行投資,回報是製作公司必須向A公司每年提供若干小時節目。一切搞定之後,他向一家股票已成仙的香港上市公司老闆講,他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廣告時段經營權,這足以使他每年獲得幾個億的廣告收益。老闆聽後,心知肚明。於是決定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購A公司30%的股權,該文化人立即成為上市公司第2大股東,所獲現金拿出部分投資給製作公司,以兌現諾言。文化人如此這般一番後,又成了有錢人,時間不超過兩年。
評論:只要善於整合資源,把各方利益擺平,就會結出碩果。這是此案例給我們的啟示。縱觀當事各方,電視台有廣告時段,沒節目製作能力;製作方有節目製作能力,沒有節目製作資金,上市公司有資金卻又沒有項目。而文化人什麼都沒有,卻把他們整合在一起,從而突顯了文化人的價值。再通過資本運作,使這種價值得以在股市上以具體數字體現出來。
- END -

G. 誰能提供幾個中國企業 走出去失敗案例

上汽折戟韓國:5億美元買教訓

2004年,上汽花5億美元控股雙龍,在當時曾經是一件被大吹大擂的並購案。上汽將此次並購作為實現其全球戰略目標的主要步驟。按照上汽的計劃,通過這次並購,上汽既可以把雙龍汽車的產品推廣到中國,同時又可以藉助雙龍,迅速提升自己的技術,增加自己在國際汽車市場上的競爭力。
急欲走出去的上汽一拍即合地收購了韓國雙龍,但由於整合不當,雙方磨合了長達4年之久,最終以失敗告終,上汽耗資5億美元僅僅買了一個跨國並購的教訓。

平安收購富通:沖動的懲罰

這一筆讓 中國平安當初為之興奮的海外投資,目前看來已經是噩夢一場。根據2008年12月2日富通集團的公報,在拆分後,富通目前僅剩國際保險業務、66%的結構型投資組合權益與汽車融資的資產同負債,且富通將不再涉及任何銀行業務。至200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富通僅報於0.93歐元。
可以確定的是,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隨著雙方從交好到交惡的演變,中國平安收購富通案已經宣告失敗,這家試圖通過海外並購擴張的保險公司,未來的國際化金融公司之路會繼續走下去嗎?

TCL-湯姆遜並購成TCL負擔 不可忽略的「專利市場有效期」

2004年,並購剛剛完成時,李東生曾公開在媒體上闡釋此次並購的收益,他說:「公司合並後,仍將會沿用雙方的原有品牌,在亞洲及新興市場以推廣TCL品牌為主,在歐洲市場以湯姆遜品牌為主,在北美以湯姆遜原有的RCA品牌為主。同時,並購後的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可以利用湯姆遜已有的34000餘項彩電專利;1000多名員工的研發隊伍,通過其全球六大研發中心,合理分配資源,從而提升核心技術的積累。」然而,這個說法會讓局內人頗為疑慮,因為湯姆遜的名頭雖然是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類生產商,但專利許可卻是其四個主要業務方向之一,一個經營專利許可的企業,怎麼會把諸多專利拱手送人?

這個問題,在2006年8月公布TCL2006年上半年年報的時候就明白了。

TCL指出:「集團在歐洲遭遇滑鐵盧主要由歐洲彩電市場環境的劇變導致。2005年下半年開始,以液晶等離子為代表的平板電視開始大幅取代傳統CRT電視,而TCL集團在平板電視方面的核心技術甚少。」也就是說,在TCL並購過來可以利用的34000餘項彩電專利中,符合市場需求趨勢,擁有使用生命力的專利技術並不多。

H. 有沒有高人分析一下對於中資企業海外並購的失敗原因有什麼對策

西方人更信仰自由與民主,但中國人更信仰和平與民生。兩種信仰雖然沒有根本矛盾,但在表象層存在尖銳的矛盾。在求得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中,存在很多障礙。
具體一點說:
信仰自由民主的人,可能會選擇船堅炮利去獲取財富,他們信奉弱肉強食,並且,還會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會讓弱者自強,最終達成競爭後適者生存的效果,通過優勝劣汰來讓人類更加優秀。他們弘揚競爭,而競爭是不擇手段的,最終變得越來越虛偽。
而信仰和平與民生的人,則完全不認同這種強盜邏輯,認為人人平等,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是目前看似沒什麼用的人,也能在特定環境中,發揮其作用。我們不可以去掠奪,不可以去傷害他人,應該在和平的氣氛下相互合作,各展所長,各取所需,達成雙贏,最終共同進步。
總體上,對自由民主的信仰,正在不斷為歷史證明其缺陷,和平與民生正在逐步成為人類的共識。但這一周期可能相當長,想要達成全人類共同和平發展,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而中資企業海外並購失敗,只是其中的表象之一。

具體到中資企業海外並購,結合信仰差異。信仰自由民主的人,其實要的是實力。如果你的實力強到讓他恐懼,他一定會溫順的服從,但如果你的實力只能讓其嫉妒甚至蔑視,那就一定會給你找麻煩。因此,想要海外並購順利,本質還是能否自立自強,而不是浮誇的吹噓自己強大,也不是錢多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並購本身,就是在增強自己的實力。因此,總結而言,我們要繼續努力,在矛盾中求得對立統一,艱難地走向讓自己實力足夠強大的目標。

I. 有哪些企業收購失敗的案例

中海油並購優尼科失敗啊!
非常有名的收購失敗案例,當時很轟動啊!
其他的還有:
2005年,中海油以185億美元的價格大手筆展開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在與雪鐵龍公司拉鋸戰、美國政府幹預等情況下,最後撤回收購。

2007年,華為和美國貝恩資本試圖以22億美元聯手收購3Com公司,但因美方擔憂國家安全而流產。

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

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

2010年,中海油聯合迦納國家石油公司出價50億美元,競購迦納Jubilee油田23.5%股權交易失敗。

2010年,中化集團與新加坡淡馬錫聯手用約50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鉀肥的計劃失敗。

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車在底特律總部宣布四川騰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對悍馬的收購,此項收購交易失敗,通用汽車將逐步關閉對悍馬的運營。通用汽車表示,因為四川騰中無法在擬議的交易時間里,獲得中國監管部門許可,因此這項交易無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團退出了收購美國維生素零售連鎖店健安喜(「GNC」)的談判。光明食品與GNC的交易破裂,是因為雙方未能就價格和其他條款達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證實,全球第二大酸奶製造商法國優諾公司已與通用磨坊公司簽訂了排他協議,其競購優諾公司的項目以失敗告終。

2011年2月11日,華為美國並購受阻,美國國會小組以安全考慮為由,要求中國的華為技術公司剝離已收購美國伺服器技術公司3LeafSystems所獲得的科技資產。華為公司曾一度拒絕此項提議,表示退出該交易將會對其品牌和聲譽造成「嚴重損害」,並等待美國總統奧巴馬作出最終決定。不過隨後,華為公司宣布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建議,撤銷對美國三葉公司技術資產的收購,這意味著華為第二次進軍北美市場的嘗試再次以失敗告終。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對外投資失敗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八年級物理下冊杠桿視頻講解 瀏覽:255
哪個劵商傭金比較低 瀏覽:408
深圳市前海達飛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69
格林大華期貨有限公司首頁 瀏覽:478
信託公司崗位層級 瀏覽:203
海康威視股票歷史行情 瀏覽:105
哈葯集團組織機構 瀏覽:991
冠群旗金融服務 瀏覽:518
招聘國內期貨高手 瀏覽:613
中色股份薪酬 瀏覽:226
金融公司的中後台什麼意思 瀏覽:144
廣東貴金屬回購和銷售 瀏覽:237
期貨出現在什麼時候 瀏覽:425
玩股票感覺 瀏覽:914
期貨原油股票 瀏覽:599
股指期貨一點通 瀏覽:42
民間融資合法化 瀏覽:370
怎麼看個股的融資余額 瀏覽:980
支持企業融資的工作措施 瀏覽:129
如何賣股票不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