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魯能集團集體持股清退

魯能集團集體持股清退

發布時間:2022-06-13 18:48:15

㈠ 李其諺的既成事實

「魯能集團公司層面的職工退股已基本完成。」2006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政治工作部宣傳負責人金濤向《財經》記者證實。
事實上,魯能集團遠不止是「基本完成」職工退股而已。在魯能內部,北京兩家私人企業入主魯能集團的說法早就悄悄流傳,但長期以來,無人知曉是哪兩家公司,更不清楚是用什麼價格、什麼方式轉讓股權。即便到了2006年下半年,魯能集團股權轉讓及相關的股權變更手續完成以後,這一消息仍然被嚴密封鎖。《財經》記者遍詢魯能集團與山東電力業內人士,無人說得出新股東的名稱。金濤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仍然否認魯能正在進行改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說法。
與此同時,中央國資委、國家電監會等部門的高級官員也表示,迄今沒有接到魯能集團股權轉讓的報批文件。
然而,新晉股東絕對控股魯能集團,早在半年前就已成為現實,有關工商登記變更業已完成。
山東省工商局資料顯示,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於2006年5月獲得了當時魯能集團35.77億股本中的91.6%。魯能集團50家股東中,除三家公司,其餘股東均已完成職工退股,隨即將所持魯能集團股權悉數以凈值作價轉讓。其中,山東省電力工會委員會(當時名稱為中國水利水電工會山東電力委員會,下稱山東電力工會)持有的31.52%股權轉讓給首大能源;其餘46家股東合計持有60.09%的股份則轉讓給國源聯合。
2006年6月10日,魯能集團已經召開了新一屆股東會,剛剛完成股權變更的新晉大股東立即宣布增資。首大能源與國源聯合計劃共同增資37億元左右,採用分期付款出資的形式進行。目前,第一期認繳出資7億余元(國源聯合4.1億元,首大能源3.4億元)已打入魯能賬戶;第二期認繳出資29.7億元約定於2006年12月31日之前到位。
待增資完成,魯能集團的注冊資本將達到72.94億元,國源聯合、首大能源分別擁57. 29%和38.59%。
魯能集團新一屆董事會亦已正式產生:原董事會成員錢平(山東電力集團總會計師)、焦德房(魯能物業公司總經理)、劉建旬(山東青島供電公司總經理)、王魯軍(山東電建三公司經理)等去職,同時去職的還有於世昌(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等五名 監事。新晉大股東國源聯合派出三名董事李彬(國源聯合董事長)、霍宏、肖翠蘭,首大 能源派出兩名董事熊宏偉(首大能源董事長)、曾鳴(首大能源子公司首大能源科技公司 董事長),在九人董事會中共據五席。
代表新大股東進入魯能集團董事會的國源聯合董事長李彬年僅36歲,是內蒙古包頭市人氏。
魯能集團核心人物董事長高洪德與總裁徐鵬繼續擔任原職。
高洪德與徐鵬均從山東臨沂起步。高洪德歷任山東臨沂行署辦公室科長、電業局副局長、山東電力局局長助理、山東魯能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等,之後經歷魯能歷 次股權轉讓,目前仍擔任魯能集團的董事長;徐鵬曾任山東臨沂電業局局長,2003年前後進入魯能集團總部,任分管地產業務的副總裁,其後很快被提升為魯能集團總裁。
如果一切順遂,新董事會及其所代表的新晉大股東意志,將主導魯能這家總資產超過700億元的企業巨頭未來的命運。
「轉制」三部曲
2006年的這場改制,對魯能決策者來說,可能是水到渠成之舉。
作為一家由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養育的公司,魯能集團近年來在業務層面數道並進,跨地區跨行業拓展雷厲風行,作風高調進取,迅速崛起為煤電、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的重要玩家;同樣是近年間,魯能集團內部股權結構與資產交易頻仍,作風同樣激進卻極為低調,令業內資深人士也難窺堂奧。
「魯能的企業性質到底是什麼?」前不久,電監會價財部一位負責官員向魯能旗下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一位高管發問。答曰:「不是中央國有,不是地方國有,也不是私人企業,是『四不像』。」
「那資產呢?」
「資產也說不清,國有、私營都有。」
「說不清」的魯能,歷史原本並不模糊。
「魯能」,原本是山東電力集團(當時為山東省電力工業局)下屬第三產業和多種經營企業的總稱,創建於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88年成立的魯能電力開發公司。魯能第一任總經理崔兆雁回憶,創業之初「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這是第一階段的魯能,至1998年時總稱「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經營的資產約26億元。
1998年,山東電力集團撤銷「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成立「山東魯能集團公司」。這是第二階段的魯能,特點是職工持股和國有股共存。這一時期魯能集團的股權結構是:山東電力工會代表職工持股超過20%,而山東電力集團直接持股為17%,另有由山東電力工業局下屬的魯能物業持股19%。
第二階段的魯能為時甚短,1999年9月以後,山東電力集團確定以魯能控股有限公司( 下稱魯能控股)為核心來管理旗下「三產多經」企業。魯能由此進入第三階段:魯能控股由山東電力集團全資擁有,將本已試行職工持股的魯能重新全數納入國有軌道,並大量注入山東電力所屬國有資產。
此時的魯能控股,規模已然不小。原來的「山東魯能集團公司」則更名為「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能發展),主營發電業務,成為魯能控股旗下骨幹企業之一。30多台發電機組從山東電力劃撥到魯能發展,總裝機容量400多萬千瓦,相當於彼時山東全省總裝機容量的10%以上。正是依託早年間電力系統的行業壟斷地位,魯能控股獲得極大發展,是山東電力集團轄下同時擁有電力和非電力資產的國有企業。這一時期,山東電力工會開始通過協議轉讓等方式收購魯能控股旗下的優質資產。
2001年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啟動年。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多年集發電、配電職能於一身的國家電力公司及下屬各省公司的超級壟斷地位;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實行「(發電)廠(電)網分開」政策,原電力系統仍然能夠以壟斷地位掌握電網資源,旗下電力資源則劃至國家五大電力集團公司,亦即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電投集團。
依改革之勢,原山東電力的資產一分為二,電網資產組建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為「中央駐魯企業、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企業」,以壟斷地位專責山東電網運營;發電資產則大部劃入五大國有發電集團。但是,已經在此前劃至魯能發展的電力資產不在「分家」之列。
此後,山東電力又在「魯能」這一旗號下,邁出了關鍵性一步:2002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魯能集團)成立,由此進入魯能的第四階段。山東電力工會將持有的魯能發展、恆源經貿、魯能物資等公司的股權作價8.6億注入魯能有限。當年年底開始了職工集資改制。集資由山東電力集團正式提出,要求「自願集資,數額固定……普通員工和科技幹部3萬元;處級幹部5萬元;局級幹部8萬元」。
完成了改制的魯能集團,已接近百分之百的職工持股。與此同時,國有的魯能控股依然存在,二者並存至今,但始於2002年,從國有之魯能控股到電網職工之魯能集團的資產交易便開始了(參見資料1:「魯能集團職工持股結構安排」)。
擋不住的擴張
在2001年電力改革大局已定之後,山東電力透過原多種經營企業魯能集團,以「職工持股」模式大規模持有電力資產,很快引起諸多質疑。
2003年初,就在魯能集團的職工持股已經一切就緒之時,《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魯能暗推民營化——31億員工集資控制360億國有資產」一文,在電力行業引起軒然大波。隨後,中國投資協會會長陳光健就魯能職工持股的問題上書國務院。
當年8月,國資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緊急通知,明確要求「暫停電力系統職工投資電力企業」(即國資37號文)。
職工持股公司是一個遍及全國省級電力(電網)系統的普遍問題。這一做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職工集資辦電,初為電力緊缺時代發動電力系統積極性的過渡措施,在90年代中期受到學界普遍批評後本應回落,但電力系統的職工持股卻隨著2002年前後電力改革廠網分離方案的醞釀與落實,逐漸達至高潮。包括山東、江蘇、貴州、四川、湖南、寧夏等在內的諸多省份由省電力集團發動,掀起大規模職工持股浪潮。在此過程中,各地職工持股企業的規模、持有電力資產的性質數量雖各不相同,但均與已經實行廠網分離、主要屬於電網系的省電力集團發生種種關聯交易,利益關聯交錯,具體情形相當復雜(參見《財經》2004年第17期封面文章「『金元帝國』調查」)。
國資37號文認為,電力系統職工投資,「對職工參與公司治理、調動生產經營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問題明顯,如「違規實施國有電力企業職工持股改制;企業改制未經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國有資產未經評估或未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出售;國有電力企業的利潤向電力系統職工投資的企業轉移等」。
文件明確規定,「為規范電力市場秩序和企業改制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須「暫停電力企業職工投資發電或電網業務的電力企業」,並做出五條嚴格規定。其中第四條明確指出,「違反國辦發[2000]69號文件有關規定的投資和交易活動一律無效」。而按2000年10月國辦發69號文有關規定,即文件第五條,則「除按國家規定程序審批的資產重組、電站出售、盤活存量項目外,停止其他任何形式的國有電力資產的流動,包括電力資產的重組、上市、轉讓、劃撥及主業外的投資等;凡項目未經國家批准,其已經變現所得的資金應停止使用並予以暫時凍結」。
據此69號文,則魯能在電力改革前夕,即2001年以後,從山東電力集團獲得的發電機組並不合法,理應凍結或退還。而按國資37號文,2002年至2003年初發動山東省電力集團職工集資、將魯能集團改制為職工持股公司之舉,更屬「逆勢而為」。
不過,國資37號文出台後,按文件所說「有關規范實施的具體辦法」並未出台。而全國各地電力股工持股企業2000年以後已經投資、不符合國辦發69號文的清退工作,亦並未普遍執行。
無論在此文件之前還是此後,魯能集團的膨脹勢頭未受影響。
從身側的國有魯能控股平移轉讓資產已蔚為洪流:從2002年至2005年年末,魯能集團直接或間接地從魯能控股陸續收購了一批重量級資產或股權。最終形成了魯能集團今天的主要結構,以發電為主業的魯能發展、以物流和房地產為主體的魯能物資集團、以房地產為主業的魯能置業和恆源置業及掌握大量北方煤電項目的魯能礦業集團的部分股權。
這一系列資產轉移,均以資產凈值作價,其結果是本屬於原山東電力的非電網資產在電力體制改革後又一輪「自我重組」,由100%國有控股的魯能控股向幾乎100%職工持股的企業魯能集團集中。其依據僅僅是控股方山東電力集團及其上級國家電網公司的批准。這些交易不僅兼具「未經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及「未經評估或未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出售」等程序缺失,本身更直接違反了國資37號文的第二條和第三條規定。
這兩條規定要求,「暫停將電力企業的發電設施、變電設施和電力線路設施及其有關輔助設施等實物資產出售給職工或職工持股的企業。暫停違規改制或新設立職工持股的企業投資新設立發電企業」;「凡涉及以上內容的電力企業改制方案、實物資產出售方案和新設立企業,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各電力企業暫停辦理新的審批,正在審批的要立即停止。嚴禁未經審批實施企業改制、出售資產和新設立企業。」
以此為准,則全部由職工持股的魯能集團本身,以及其自2003年以來圍繞著改制發生的種種交易,均涉嫌違規。
然而這僅僅是紙上規則,事實則相反,短短數年間,魯能集團總資產迅速膨脹。2006年7月,根據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的數據顯示,魯能集團總資產為738.05億元,位居山東榜首——集煤電、礦業、房地產、工程建設、金融、體育俱樂部於一身的「魯能王國」。
壟斷的血緣
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從一家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的「三產」公司發展成為總資產738億元的綜合性財團,這個傳奇式的發展過程在熟悉電力行業的人士看來,卻並不神奇。「在魯能的後期發展歷史上,占據壟斷資源的電網公司起了關鍵作用。」一位電力業內專家指出,「沒有電網公司,就沒有今日之魯能。」
脫胎於國網山東電力集團的背景,魯能的發電廠一直備受「呵護」。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在2005年全國發電機組平均發電小時數下降的情況下,魯能發展集團的發電小時數仍然上升了6.1%,達到了5902小時/年。這一指標遠高於國電、華電、中電投等大型發電集團,與華能集團和同為電網職工持股企業的貴州金元電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一起,高居發電利用小時數的「第一梯隊」。
完成職工持股改造的魯能,正在迎來國家電網公司力推的特高壓電網項目帶來的宏大機遇。
盡管魯能集團在山東省內裝機容量早已佔到10%以上,但在魯能集團政治工作部金濤看來並不多。他告訴《財經》記者,魯能集團主要發電資產在於2003年之後發展的「增量」部分,大多來自其遍布全國的煤電基地。這些大型煤電基地多與當地政府或者發電集團合作,且因配合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力推的特高壓計劃,在貸款和土地審批等方面得到多方「關照」。
前山東電力集團董事長劉振亞於2004年底升任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國家電網公司建設特高壓電網的計劃提出於2005年年初,自此以後,業內就特高壓電網安全性、可行性的爭論之聲與國家電網公司堅持推進的力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電監會一位官員曾對特高壓電網項目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調查,他告訴《財經》記者,特高壓輸電線的起點附近,分布著眾多魯能的煤電基地。這些煤電基地的規模龐大,裝機容量動輒幾百萬千瓦。
為什麼各地政府與企業願意選擇魯能共同開發煤電基地?神華集團准格爾能源公司的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煤電聯合的企業把電發出來不難,難的是怎麼把電送上網——「沒有電網背景的企業,入網就難,即使能夠接入電網,同樣的電,煤電聯營企業往往不能享受與其他電廠一樣的價格。」

㈡ 魯能集團和山東電力集團什麼關系啊,魯能泰山俱樂部最大的股東是那個啊!

山東魯能泰山足球俱樂部最大股東魯能集團,魯能集團隸屬於山東電力集團公司。

魯能集團是2002年12月由「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山東省電力委員會」和「魯能物業公司」發起設立的,前者是魯能集團的第一大股東。而持股2%余的「魯能物業公司」,是山東電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是 魯能集團與「國有資產」唯一的聯系。
山東電力集團公司是國家電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以規劃、投資、建設和運行經營山東電網為核心業務。山東電力集團公司擁有包括全省兩個副省級市和15個地級市供電公司在內的31家下屬公司以及山東省電力公司、山東核電集團公司、山東魯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魯能鑫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棗庄力源集團公司5家全資子公司。

魯能集團的投資控股使泰山隊的經濟實力一躍成為中超豪強,在國內賽場也取得了輝煌成功,今後需要加強的是國際賽場的表現,特別是亞冠,讓球迷擺脫魯能「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印象。

㈢ 開啟新階段:非地產主業央企漫漫「退房」路

8月12日,廣州南沙區一宗地塊通過搖號轉讓,最終被魯能以12.9億元總價、7400平方米配建面積摘得,樓面地價接近2萬元/平方米。首入廣州並通過搖號拿地的魯能非常幸運,但最近幾天業界對魯能的關注,更多集中在其股權轉讓一事上,如果中國綠發順利接手,則魯能母公司國家電網將正式退出房地產業務。

國資委今年年初在一份通知中明確指出,央企要規范參股投資,嚴把主業投資方向,不得為規避主業監管要求,通過參股等方式開展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規定的商業性房地產等禁止類業務。這給持續多年的非地產主業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再度打了一劑強心針。不過,央企「退房」遠比想像中復雜得多。

央企「退房」開啟新階段

國家電網退出房地產業務早有端倪。

今年3月22日,國家電網通報巡視整改進展時表示,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務,並按照國資委意見進一步完善退出和轉型方案,加快推動整改工作。

隨後,對於國家電網全資控股的地產平台,魯能集團將去向何處曾引起媒體關注,此次整體劃轉後,也說明一切塵埃落定。盡管國家電網持有中國綠發30%的股份,仍對魯能間接持股,但其對於魯能的運營已無話語權。

公開數據顯示,魯能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取得646.7億元和893.7億元的銷售額,並連續兩年在克而瑞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中排名20位左右,但從2018年開始,魯能開始將旗下部分地產業務注入廣宇發展,成為後者的控股股東,此後魯能未再公布過銷售數據。

對於此次股權劃轉,魯能透過聲明稱,劃入中國綠發有利於繼續發揮公司發展積累的管理、人才和市場等優勢,通過改革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競爭力、影響力,增強國有經濟活力。

而以「過江龍」身份在廣州高調拿地,也表明魯能正在繼續發力房地產業。

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在當前提倡脫虛向實的過程中,魯能股權轉讓是央企「退房」的代表性案例,或對後續各類央企加快剝離房地產業務形成促進。

對於一眾央企而言,退出房地產業務是任務,但更是漫長的過程。

「退房」十年仍不徹底

早在2010年3月,國資委就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加快調整重組,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後要退出房地產業務,只留下中建、保利、華僑城等16家以房地產為主的央企,後來又擴充至21家。

當時的解讀多認為,要求央企「退房」的原因在於房價居高不下和央企頻頻高價拿地炒「地王」。國資委發話後,78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均在15日內上交退出方案,有人認為,央企「退房」難以在短期內完成。

歷史報道顯示,國資委出台規定當年有14家非地產主業央企退出,到2012年共有27家非地產主業央企公開掛牌轉讓40宗房地產企業。但此後幾年,有關央企「退房」的聲音漸漸變弱,且出現非地產主業央企繼續拿地的現象。

2015年魯能開啟大規模擴張拿地,盡管魯能在國資委劃定的21家企業名單中,但對魯能100%控股的國家電網並不在名單內。

最大的聲浪來自航天科工,2015年10月,中央第三巡視組向航天科工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用嚴厲措辭指出,航天科工多家單位對中央房地產調控政策置若罔聞,項目開發禁而不止。

到了2016年1月,航天科工反饋整改情況時表示,針對「尚有9家三級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有的在禁令出台後仍在拿地,甚至違規建設高檔酒店」的問題,已進行清理整頓和排查,將於2016年9月30日完成退出或轉型。

嚴躍進認為,央企退出房地產面臨阻力,一方面是央企地產板塊本身不想退,很多地產業務收益明顯超過其他實體產業,多少存在惰性。另一方面在於改革本身有難度,很多地產項目歷史關系錯綜復雜,尤其是本身企業也經過改制,很難真正剝離出來。

接盤者的風險

從2016年起,航天科工經歷了漫長的退出過程。2019年9月,航天科工下屬企業中國航天建設集團在北京產權交易所以2.17億元底價,公開掛牌轉讓陝西航天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及2.41億元債券。

這筆轉讓是航天科工完成「退房」的最後一步。但南方日報記者注意到,時至今日該公司仍在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披露結束日已延遲至今年8月19日,尚未有企業接盤的消息。

類似的「退房」難也發生在中航工業身上。從2016年10月明確提出剝離房地產業務後,中航工業的「賣房」之路走了三年多。成都中航城2018年6月15日掛牌,直到2019年4月才被藍光發展買走。中航里城(香港)去年計劃出售蘇州蘇航置業全部股權,卻因無人問津最終停止掛牌。

而接下中航項目的房企,有的卻在後續開發運營中遇到麻煩。廣州增城朱村的中航城花園在保利接盤後更名為保利中航城,但去年首期房源交付後卻曝出大量房屋存在滲水、發霉、牆體開裂等問題,眾多業主拒絕收樓。當時南方都市報曾報道稱,增城住建局統計顯示,截至去年6月20日,保利中航城業主首次報修的問題共計26913條,完成17576條,完成率65.31%。

有項目相關人士曾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保利中航城大量質量問題源自樓盤「底子太差」,由於首期幾棟是在保利接盤前就已基本蓋完,保利接手後已著手整改,包括重新鋪設地板、粉刷外立面等,但仍有大量問題未能及時在正式交付前解決,這件事上保利反而顯得有些「躺槍」。

嚴躍進認為,房企接手央企的「退房」,能夠獲得較好的土地資產項目,這一點值得肯定。從風險角度看,確實要注意防範收購以後因項目操盤不得當導致項目運營更加困難。廣州中航城樓盤質量問題對接手的保利造成非常大的壓力,這反映出收購項目時要對此類問題有充足認識和把握,才能真正防範風險。

㈣ 曾收購魯能,平安保險,涉足王石股權爭端的大w是誰

64歲的王石再度捲入漩渦。

有人嘲笑他登山、留學、談戀愛,不幹正事, 所以導致萬科落入他人之手。有人批評他太傲慢,炮製「出身論」,道德綁架姚振華。還有人捕風捉影渲染他和郁亮的關系,演繹成太上皇和太子的宮斗劇,引發輿論狂歡。也有人苦口婆心,建議他趕緊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萬 科A18.75-0.07-0.37%
離開萬科,讓年輕人放手施展才華。

這次萬科股權大戰,變成了對王石個人的輿論討伐。他的一言一行,都被過度演繹和解讀,輿論上王石並非他本人,而是演繹者眼中的王石。演繹者是什麼水平和格調,王石就是什麼水平和格調。他們的演繹集中在王石的個人生活上,大部分說法流於娛樂化。

雖然王石登山、留學、談戀愛,「不務正業」,但萬科在郁亮的帶領下從100億做到2000億,這恰恰證明了王石的成功。離開他,萬科一樣做得好。1998年他辭去總經理只擔任董事長,從此逐漸遠離萬科的日常管理,其目的就是要萬科擺脫對他的依賴。他對東方式的權威充滿警惕,希望萬科能找到好的機制和制度,而不是依賴某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現在,他的願望已經達成,任何人離開,對萬科都不會造成影響。

選擇郁亮做接班人,也證明了王石有眼光。郁亮無疑是個優秀的接班人,萬科的業績可以證明。雖然和王石風格不一樣,郁亮也極具領導者魅力,他讓萬科這一老牌公司更加年輕、有活力。12月22日,王石在為郁亮慶生,在合影照片上寫上了「風雨見彩虹」,其實是對郁亮的肯定。

但萬科如今被野蠻人強攻的被動狀態,王石必須負主要的責任。那麼他到底錯在了哪裡?

「萬科的管理層非常優秀,應該有資本代言人與價值創造者兩個角色。但是萬科管理層一直沒有資本代言人的角色,他們一直專注於價值創造,創造股東價值、客戶價值、社會價值。」清華房地產總裁商會會長金波說,經過這一次野蠻人事件,萬科管理層在角色上應該會加速調整。

萬科管理層缺乏資本代言人的角色,根源在於王石。1991年萬科在深交所上市,是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代碼00002。萬科早期是紅帽子公司(掛靠在國有或集體單位,本質上是民營企業),上市要改制,但改制就要涉及到王石及管理團隊的股權問題。

「我想過了,在中國名利雙收很危險,要名就不要利,要利就不要名。我的選擇是舍利取名。」王石在《道路與夢想》中寫道。作為萬科的創始人,他放棄了萬科的股權。從此,他就背上了「愛名不愛利」的標簽,這個標簽如此清高又如此沉重,以至於兩次讓萬科付出了代價。

萬科股權極為分散,而創始人王石沒有股權,導致萬科隨時都可能成為別人插手的無主之地。1994年著名的「君萬之爭」就是第一次野蠻人入侵事件,在關鍵時刻萬科抓住了國泰君安證券做「老鼠倉」的關鍵證據,導致野蠻人落荒而逃,萬科僥幸獲勝。但20年後,野蠻人再度卷土重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20年的時間里,王石沒有早做安排,比如控制權?潘石屹把這個問題拋給了馮侖,馮侖在微博上回答:許多朋友都提過許多建議,但王石不採納,他堅持他的「三觀」。

自從被貼上「愛名不愛利」的標簽之後,王石很難再把自己的角色從職業經理人調整為老闆,他被自己的名聲綁架了。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萬科管理層並非完全沒有機會重新在股權上謀劃一些動作,從而徹底地掌控公司。2004年萬科發行過債轉股,萬科管理層完全有機會參與,成為萬科的股東。像這樣的機會不止一次,但萬科管理層都沒有參與。障礙可能來自王石,如馮侖所言,他堅持自己的「三觀」。

在2014年萬科事業合夥人制度推出之前,萬科一直在鼓吹職業經理人制度。在早期,萬科職業經理人制度在管理規范化、職業化上引領潮流,成為標桿,這是王石一直很驕傲的事情。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萬科董秘譚華傑向我表示,萬科把匯豐銀行作為學習的標桿,因為匯豐和萬科一樣股權分散,是被職業經理人控制的公司,但是基業長青。所以2013年郁亮第一次提出萬科「事業合夥人制度」時,我十分困惑,萬科管理層怎麼要變老闆了?最困惑的是,王石居然也同意了,他不是不愛錢的嗎?

如果野蠻人沒有出現,王石也許還不會改變路線,從職業經理人轉化成股東。「野蠻人」的出現並非是今年,而是三年前的2012年,野蠻人已經成群結隊而來。

「2012年萬科股價很低,這個時候郁總已經開始防範野蠻人了。以前萬科股價比較高,而且盤子大,所以野蠻人進攻有難度。這一次是把萬科逼得不得不做改變了。」萬科的一位內部人士說。

根據《公司法》、資本市場監管制度,萬科根本無法炮製對抗野蠻人的「毒丸」,管理層持股成為極少數可行的路徑。如果管理層不持股,那就是單純的打工仔,對要掌控公司的新股東說三道四顯得很蒼白。管理層持股可以增加野蠻人進入萬科的成本,萬科的管理層說話也更加理直氣壯。

2012年底,郁亮帶領萬科管理層頻頻拜會互聯網公司,並且為萬科的管理層持股找到了更好的理由:互聯網重構世界,萬科在互聯網時代要跟上潮流,要平台化發展,重視個人創造。於是就有了一箭雙雕的事業合夥人制度——既能應對對野蠻人,也能成為萬科在互聯網時代進行機制改革的抓手。但合夥人制度在萬科內部醞釀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才達成共識。

2014年初,萬科正式推行事業合夥人制度,成為萬科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這項制度要求萬科一定級別的管理層都要參與員工持股計劃,並且對項目實行跟投制。這就使萬科的管理層從項目到公司,都與萬科綁定,使得管理層對萬科實際控制增強。但事業合夥人制度才做了兩年,盈安合夥持有萬科4%的股權,野蠻人已經長驅直入。這項制度屬被動防禦型,不具備直接的攻擊性,對抗野蠻人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12月23日,安邦對萬科管理層的聲援,暫時消除了讓寶能上位、掌控公司董事會的可能。但萬科股權上的缺陷仍然存在,即便這次能順利過關,未來照樣存在潛在風險。在很長的時間里,股權的問題將是萬科最重要的一道難題,考驗王石和郁亮的智慧。騰訊眾創空間,一個去創業的平台。

㈤ 魯能改制了嗎

魯能集團悄然改制 700億資產歸屬仍在迷霧中

2007-01-09 11:23:35 大洋網

--------------------------------------------------------------------------------

山東第一大企業,同時也是全國電力系統最大職工持股企業魯能集團悄然改制,但700億資產的歸屬仍在迷霧中。

2006年12月30日,山東省省會濟南市迎來了2006年的最後一場雪。紛飛的雪花中,帶有「魯能」字樣的各色廣告燈牌懸掛在主要的道路邊,在深夜清冷的街頭顯得格外耀眼。

魯能近年來崛起於山東大地,橫跨煤電、礦業、房地產、工程建設、金融、體育等多項產業。這個名字不論是對電力業界資深人士,還是街頭匆匆而過的行人,都如雷貫耳。鮮為人知的是,經過一年來的輾轉騰挪,這個龐大的企業王國已悄然易主。

魯能集團,這個原為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公司下屬的「三產多經」企業(電力行業內部對「三產」和多種經營公司的通稱),如今已然是羽翼豐滿的企業王國,總規模不僅超過原母體山東電力集團,也超過勝利油田、兗州煤礦、海爾集團等其他知名本地企業巨頭。據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截至2005年底的數據,魯能集團以總資產738.05億元傲居山東企業第一。

很少有人知道,這家「巨無霸」數年前已並非國有企業,主要由具有壟斷地位的電網系統職工控股;更少人知道,今天的魯能,已經完成了驚險的一躍:在內部人嚴密運籌之下,職工退股已經基本完成,兩家位於北京的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首大能源)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下稱國源聯合)——已獲得魯能集團91.6%的股份。魯能集團股權的作價依據,為魯能集團截至2005年底的賬面凈值,並且減去了魯能集團向股東支付的2005年度現金紅利。以此計算,兩家公司收購總價格約為37.3億元。相關新聞: 魯能系齊問魯能集團是否私有化 尚未得到答復

2006年12月,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陳光健上書國務院,反映魯能清退職工股並引進兩家私人企業股東的情況。這封信措詞峻急,請求國務院成立專門調查組,查清這一事件中可能涉及的「腐敗問題」。

魯能兩個「新主人」的名稱,在魯能內部一個極小的圈子裡一度被稱為「絕密中的絕密」;如今,正是這兩家名不見經傳的神秘公司,成為這一大型綜合性財團的絕對控股人。從這兩家「幸運的」新股東往上追溯,則是層層疊疊密如蛛網的股權轉讓與交易網。

今天的魯能究竟屬於誰?雲深不知處,答案在這張網中。

既成事實

「魯能集團公司層面的職工退股已基本完成。」2006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政治工作部宣傳負責人金濤向《財經》記者證實。

事實上,魯能集團遠不止是「基本完成」職工退股而已。在魯能內部,北京兩家私人企業入主魯能集團的說法早就悄悄流傳,但長期以來,無人知曉是哪兩家公司,更不清楚是用什麼價格、什麼方式轉讓股權。即便到了2006年下半年,魯能集團股權轉讓及相關的股權變更手續完成以後,這一消息仍然被嚴密封鎖。《財經》記者遍詢魯能集團與山東電力業內人士,無人說得出新股東的名稱。金濤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仍然否認魯能正在進行改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說法。

與此同時,中央國資委、國家電監會等部門的高級官員也表示,迄今沒有接到魯能集團股權轉讓的報批文件。

然而,新晉股東絕對控股魯能集團,早在半年前就已成為現實,有關工商登記變更業已完成。

山東省工商局資料顯示,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於2006年5月獲得了當時魯能集團35.77億股本中的91.6%。魯能集團50家股東中,除三家公司,其餘股東均已完成職工退股,隨即將所持魯能集團股權悉數以凈值作價轉讓。其中,山東省電力工會委員會(當時名稱為中國水利水電工會山東電力委員會,下稱山東電力工會)持有的31.52%股權轉讓給首大能源;其餘46家股東合計持有60.09%的股份則轉讓給國源聯合。

2006年6月10日,魯能集團已經召開了新一屆股東會,剛剛完成股權變更的新晉大股東立即宣布增資。首大能源與國源聯合計劃共同增資37億元左右,採用分期付款出資的形式進行。目前,第一期認繳出資7億余元(國源聯合4.1億元,首大能源3.4億元)已打入魯能賬戶;第二期認繳出資29.7億元約定於2006年12月31日之前到位。

待增資完成,魯能集團的注冊資本將達到72.94億元,國源聯合、首大能源分別擁57.29%和38.59%。

魯能集團新一屆董事會亦已正式產生:原董事會成員錢平(山東電力集團總會計師)、焦德房(魯能物業公司總經理)、劉建旬(山東青島供電公司總經理)、王魯軍(山東電建三公司經理)等去職,同時去職的還有於世昌(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等五名監事。新晉大股東國源聯合派出三名董事李彬(國源聯合董事長)、霍宏、肖翠蘭,首大能源派出兩名董事熊宏偉(首大能源董事長)、曾鳴(首大能源子公司首大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長),在九人董事會中共據五席。

代表新大股東進入魯能集團董事會的國源聯合董事長李彬年僅36歲,是內蒙古包頭市人氏。

魯能集團核心人物董事長高洪德與總裁徐鵬繼續擔任原職。

高洪德與徐鵬均從山東臨沂起步。高洪德歷任山東臨沂行署辦公室科長、電業局副局長、山東電力局局長助理、山東魯能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等,之後經歷魯能歷次股權轉讓,目前仍擔任魯能集團的董事長;徐鵬曾任山東臨沂電業局局長,2003年前後進入魯能集團總部,任分管地產業務的副總裁,其後很快被提升為魯能集團總裁。

如果一切順遂,新董事會及其所代表的新晉大股東意志,將主導魯能這家總資產超過700億元的企業巨頭未來的命運。

「轉制」三部曲

2006年的這場改制,對魯能決策者來說,可能是水到渠成之舉。

作為一家由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養育的公司,魯能集團近年來在業務層面數道並進,跨地區跨行業拓展雷厲風行,作風高調進取,迅速崛起為煤電、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的重要玩家;同樣是近年間,魯能集團內部股權結構與資產交易頻仍,作風同樣激進卻極為低調,令業內資深人士也難窺堂奧。

「魯能的企業性質到底是什麼?」前不久,電監會價財部一位負責官員向魯能旗下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一位高管發問。答曰:「不是中央國有,不是地方國有,也不是私人企業,是『四不像』。」

「那資產呢?」

「資產也說不清,國有、私營都有。」

「說不清」的魯能,歷史原本並不模糊。

「魯能」,原本是山東電力集團(當時為山東省電力工業局)下屬第三產業和多種經營企業的總稱,創建於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88年成立的魯能電力開發公司。魯能第一任總經理崔兆雁回憶,創業之初「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這是第一階段的魯能,至1998年時總稱「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經營的資產約26億元。

1998年,山東電力集團撤銷「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成立「山東魯能集團公司」。這是第二階段的魯能,特點是職工持股和國有股共存。這一時期魯能集團的股權結構是:山東電力工會代表職工持股超過20%,而山東電力集團直接持股為17%,另有由山東電力工業局下屬的魯能物業持股19%。

第二階段的魯能為時甚短,1999年9月以後,山東電力集團確定以魯能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魯能控股)為核心來管理旗下「三產多經」企業。魯能由此進入第三階段:魯能控股由山東電力集團全資擁有,將本已試行職工持股的魯能重新全數納入國有軌道,並大量注入山東電力所屬國有資產。

此時的魯能控股,規模已然不小。原來的「山東魯能集團公司」則更名為「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能發展),主營發電業務,成為魯能控股旗下骨幹企業之一。30多台發電機組從山東電力劃撥到魯能發展,總裝機容量400多萬千瓦,相當於彼時山東全省總裝機容量的10%以上。正是依託早年間電力系統的行業壟斷地位,魯能控股獲得極大發展,是山東電力集團轄下同時擁有電力和非電力資產的國有企業。這一時期,山東電力工會開始通過協議轉讓等方式收購魯能控股旗下的優質資產。

2001年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啟動年。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多年集發電、配電職能於一身的國家電力公司及下屬各省公司的超級壟斷地位;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實行「(發電)廠(電)網分開」政策,原電力系統仍然能夠以壟斷地位掌握電網資源,旗下電力資源則劃至國家五大電力集團公司,亦即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電投集團。

依改革之勢,原山東電力的資產一分為二,電網資產組建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為「中央駐魯企業、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企業」,以壟斷地位專責山東電網運營;發電資產則大部劃入五大國有發電集團。但是,已經在此前劃至魯能發展的電力資產不在「分家」之列。

此後,山東電力又在「魯能」這一旗號下,邁出了關鍵性一步:2002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魯能集團)成立,由此進入魯能的第四階段。山東電力工會將持有的魯能發展、恆源經貿、魯能物資等公司的股權作價8.6億注入魯能有限。當年年底開始了職工集資改制。集資由山東電力集團正式提出,要求「自願集資,數額固定……普通員工和科技幹部3萬元;處級幹部5萬元;局級幹部8萬元」。

完成了改制的魯能集團,已接近百分之百的職工持股。與此同時,國有的魯能控股依然存在,二者並存至今,但始於2002年,從國有之魯能控股到電網職工之魯能集團的資產交易便開始了。

㈥ 陳望祥的人物生平

2003年,中國投資協會會長陳光健就山東魯能集團進行職工持股改制問題上書國務院,陳望祥是參與者之一。當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緊急通知,明確要求「暫停電力系統職工投資電力企業」。但這未能阻止電力職工持股企業改制和膨脹的步伐。2005年9月,陳望祥在自己狹小的辦公室中,向《財經》記者出示了厚厚一沓自2002年以來整理的調研材料。在他看來,職工持股在改制中已經涉及巨額國有資產的流失,再走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這一時期,陳望祥多次呼籲國家規范電力職工持股行為,並向國務院國資委負責人寫信,建議盡快出台規范電力職工持股的文件。國資委在回復中,對他表示感謝。
2006年年底,陳望祥得知魯能集團已經完成私有化改制,十分焦急。他再次給國務院寫信,並提出三條建議:建議國務院立即取消魯能集團轉讓協議;建議國務院組織專門工作組,徹底清查國有資產流失;嚴懲在轉制過程中的貪污腐敗。談及上書初衷,陳望祥坦言:「我是個老共產黨員,看到現在國家出現了這么嚴重的問題,非常心痛。我有義務和責任向黨中央、國務院反映。」次年初,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批示,由中央紀委、審計署、國務院國資委等組成的工作組,對魯能私有化事件進行了調查。其間陳望祥承受了巨大壓力,但他仍全力配合工作組的調查。 2008年秋,陳望祥因患肝癌住院,但仍在病床上對電力規劃、特高壓等課題進行研究。今年春節期間,他還樂呵呵地說:「這病不礙事。你看著,我今年還要大幹一場。」3月27日,陳望祥突然劇烈腹痛,當晚陷入昏迷。當天,他讓家人約見我,希望能對電力規劃的問題再「喊上一嗓子」,但最終天人永隔。一生兩袖清風的「直言者」,悄然離去。

㈦ 國有單位正式員工是否可以投資持股

可以。

國有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清退或轉讓股權時,國有股東是否受讓其股權,應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國有企業要從投資者利益出發,著眼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圍繞主業,優先受讓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所持國有控股子企業股權;

對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持有的國有參股企業或其他關聯企業股權原則上不應收購。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所持股權不得向其近親屬,以及這些人員所有或者實際控制的企業轉讓。

(7)魯能集團集體持股清退擴展閱讀

各級國資監管機構要掌握所監管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持股情況,督促相關企業嚴格規范有關人員持股行為。國有企業要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持股情況進行摸底,按《規范意見》和本通知的要求做好有關工作,要認真制訂股權清退、轉讓方案,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工作,並將股權清退、轉讓方案和完成情況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備案;

逾期不規范有關人員持股行為的,要追究當事人及企業負責人的責任,隱匿持股情況或不按要求進行規范的要嚴肅查處。

股權清退、轉讓的責任主體是國有企業。相關企業負責人要高度重視,認真做好有關人員的思想工作,保持企業穩定,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㈧ 山東魯能電力曾經被賣到私營企業手裡么

2006年5月,北京兩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收購了魯能集團91.6%的股份,共出資37億元左右。而據2005年數據,魯能總資產738.05億元。 隨後,魯能集團旗下3隻上市公司(廣宇發展、金馬集團和魯能泰山)相繼停牌,有報道稱,有關方面考慮成立專案組徹查魯能。 此前,曾有消息稱魯能置業可能借殼廣宇發展,注入全部魯能地產業務。廣宇發展也因此股價倍增。但到4月底,3家上市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中國證監會責令魯能集團控股股東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整改,並於5月31日之前提出整改方案。原因是北京國源聯合間接收購廣宇發展20.04%股權。 在兩家大股東背後繁雜的股權關系中,一個叫做北京財富聯合集團的名字頻繁出現,他即是北京國源早期的絕對控股方,又持有首大能源86.67%的股份。 「財富聯合背後的人物才是關鍵。」知情人士稱。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各方逐鹿的魯能地產項目中,北京財富聯合集團的名字再次出現。有消息稱,財富聯合集團已經拿下魯能地產業務70%左右的控股權。 記者從北京財富聯合集團官方網站了解到,該集團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電、氣等能源產業和文化傳媒產業。但在公司介紹中沒有具體投資項目和成長歷程。 記者致電北京財富聯合集團和旗下的財富地產集團,工作人員以不知情和忙碌為由掛斷。 分析人士稱,如魯能集團目前的股權比例已被確認,那麼財富聯合集團以股東背景再持股魯能地產業務仍存一些不解。「或者他們想調整持股地產業務的比例,或者是為有可能的拆分做准備。」 至於是幕後是誰操作的,據說是曾XX,自己想吧! 查看更多答案>>

㈨ 廣宇發展還值不值得買廣宇發展2021年報何時發廣宇發展今天能持股嗎

政策對房地產的高壓和精準調控,終於讓我們在逐步上升的房價面前有了些許希冀,那麼將來房地產會獲得怎樣的發展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房地產的優質企業——廣宇發展。


在解析廣宇發展之前,我整理好了一份房地產行業龍頭股名單,先在這里分享給大家,直接點擊就行了:寶藏資料:房地產行業龍頭股名單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廣宇發展主要的經營業務是房地產開發與房地產銷售,主要是從事住宅地產開發,同時涵蓋部分配套商業、酒店等業務。主要產品和服務有商品房、酒店餐飲、酒店客房、不動產出租、物業費、酒店其他營運等。公司首次實現廣州、三亞、汕頭等城市業務布局,綠色地產項目覆蓋全國18個城市,形成覆蓋京津冀、長三角、濟南青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業務布局。


在明了廣宇發展的公司狀況以後,再來看一下公司的優勢有哪些?


優勢一、市場定位明確,注重產品品質


廣宇發展除了擁有豐富的房地產開發經驗以外還有穩定有創造力的項目開發團隊,市場定位十分清晰以及明確。目前公司主要業務布局北京、濟南、南京、蘇州、重慶、成都和宜賓等城市,著力從社區景觀、配套服務等方面提升品質,將建築的品質作為底層目標,提升產品的美譽度,契合各項目地區整體規劃,不斷提升市場形象和項目品質,為社會帶來更多出色的住宅產品,擁有全生命周期覆蓋的星城、領秀城、魯能城、魯能泰山7號、魯能公館等產品系列,已慢慢誕生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公司開發的大部分項目位置都靠市中心地帶,可以帶來綠色生態、人氣匯集、教育配套等價值。


優勢二、擬籌劃重大資產置換,進軍新能源行業發展


廣宇發展近日發布消息說,公司計劃和魯能集團、都城偉業進行資產置換。經初步打算,擬將魯能新能源100%股權置入公司的資產,為了廣宇發展所持所屬房地產公司及物業公司股權資產負債,打算拿出資產來,差額部分補足方式是由多方共同來決定的,只是不會牽扯到發行股份。由本次資產置換涉及的具體資產范圍是要各方做出更加深入的協商以後才能決定的。此次交易構成了利益共同之間的交易,預計將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完成後,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沒有變動。


由於篇幅受限,關於廣宇發展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更多的消息,在研報中我都有說明,點擊就可以知道了:【深度研報】廣宇發展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嚴格調控下房地產行業供給側改革加速,利好穩健優質龍頭市佔率提升。調控加碼背景下,房地產行業供給側改革將加速,原先杠桿較大的激進房地產企業融資都會被嚴格的約束,未來將計劃暫緩擴張或退出行業。像廣宇發展這樣的優質公司,他的融資渠道通暢,且費用低,具備在合規要求下還能繼續擴大的空間,未來有望實現地產市場份額持續增長。


與此同時廣宇發展產業的轉型,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向新能源行業轉型,預測未來的新能源行業將會有新的發展方向。


總體來說,我認為廣宇發展公司作為房地產行業翹楚,有望在行業變革之際,突破自我再創新高。不過文章與最新情況相比會有一定的滯後性,假使想要對廣宇發展未來行情有更全面的了解,通過鏈接點進去,有專業的投資顧問幫你分析股票,看下廣宇發展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廣宇發展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1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㈩ 山東魯能的後台是

山東魯能是國企,後台比較硬! 說到魯能泰山足球股份公司,恐怕大多數人都會理所應當的認為「魯能集團」是其大股東,但查閱相關資料,魯能足球成立於98年,但現在的「魯能集團」卻是成立於2002年12月、注冊資本為31.54億元的非國有控股型公司。如此看來,似乎當時出資魯能俱樂部的應為成立於1995年的「魯能發展集團」才對。1998年後魯能足球的控股方變更為魯能控股公司,它是山東電力的全資子公司,所以目前魯能俱樂部的大股東其實是「山東電力」。 那麼「魯能集團」又是誰的呢?根據公開資料,魯能集團是2002年12月由「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山東省電力委員會」和「魯能物業公司」發起設立的,後來又增加了48家股東單位,注冊資本共31.93億元。「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山東省電力委員會」原名「山東省總工會電業工作委員會」,是一個受中國水電總會和山東總工會雙重領導的工會法人組織。這個工會下設的「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山東省電力委員會職工持股會」在冊會員31702人,持股會總股本金12.1033億元,控制著魯能集團大約31%的股份,是魯能集團的第一大股東。而魯能集團的其他49家股東也都是山東電力系統的三產企業或者專門為入股而成立的公司,而這些三產企業也大多是由職工持股的私人企業。尤其是其中的「山東省電力工業局機關工會委員會」,明顯是原電力局機關職工的入股渠道。而持股2%余的「魯能物業公司」,是山東電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是魯能集團與「國有資產」唯一的聯系。從一份國家稅務總局對山東地稅的批復也能看出,山東地稅在查帳過程中發現山東電力自96年起就有計劃的將職工「績效滾動工資」通過「水電工會職工持股會」投資企業,並試圖以企業稅標准少繳職工的股息收入個人所得稅。而魯能集團的基礎業務主要是電力相關設施、產業的經營,比如礦業、地產、建設、煤炭、電力設備安裝研發等,同時通過「魯能發展集團」進行金融投機。 這個復雜的產權關系是一個完美的從國有大企業的壟斷地位中獲取個人利益的好局,就像股份公司與母公司的資產注入一樣,當國有企業「山東電力」的某個投資很有潛力時,「魯能集團」就會從「山東電力」的「山東電力鑫源控股」手中接過收益權,當民營企業「魯能集團」投資失誤時——比如2005年魯能集團投資金馬失手——山東電力的強大金融實力就會出面護航。在山東電力強大金融實力的支撐、和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公司剝離非主營業務」的政策支持下,注冊資本僅32億的魯能集團目前資產達700餘億,凈資產140億,控制著三家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已超過山東電力,成為山東第一大企業。 而山東電力在這場游戲中的位置是什麼呢?應該說山東電力的主要實力在於金融領域,其不但是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交通銀行第四大股東,還大舉進入金融、期貨、證券、基金、保險等領域,湘財證券、蔚藍證券、英大信託、金穗期貨等都是行業內很有重量的企業。山東電力的金融體系中的領導層大多同時擔任魯能相關企業的負責人,所以實際上魯能也完全可以控制這個金融帝國為自己服務。於是在山東電力與魯能集團間層出不窮的左手換右手游戲就不奇怪了。而利用具有壟斷電力優勢地位和穩定現金流收益的國有企業進軍風險相對較高的金融領域,也降低了「親兒子」魯能集團的經營風險。 但另一方面,雖然「職工持股會」是魯能集團的實際控制人,但根據內部人的說法,當年的集資款每年的分紅只有6%左右,而且最近魯能集團在勸說職工退股,有傳言某北京民企將以50億左右投資魯能。有人指出,魯能所經營的地產、礦產等行業均須佔用大量資金,以前的大量債券融資增加了財務成本,降低了利潤,勸說退股是為了簡化股權結構,以利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股權融資。但在清退了職工股後,魯能集團是誰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只能是:9個「職工持股會理事」或者其他未清退的股份持有者(當然此時其具體控股份額我們是不可能知道了,而且必然是其最大的秘密:)。但到此時回頭來看,職工集資款實際成了魯能集團代價極低的一筆過橋資金(其中似乎必然存在隱瞞利潤吧,呵呵)。 然而隨著國家電力改革,山東電力成為了國家電網公司的子公司,同時深諳金融之道、也是山東電力金融帝國締造者的劉振亞升任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前幾天,國家電網公司宣布要在上海建立以原山東電力金融體系為基礎、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的金融體系。業內指出「國家電網如果能夠將魯能以及其直接擁有的金融資產全部有效整合的話,將威力無窮」,但由於原魯能的人員構成不會變,所以是誰事實整合了誰還很難說。但從長期看,山東電力最終會蛻變成單純的電網企業,已經沒有了利用的價值。 歸根結底,以劉振亞為首的幾十名(也許更少)「山東電力家族」成員左手控制國有巨型企業、金融帝國——山東電力(甚至也許將是整個國家電力),右手控制著自家的資源型企業——魯能集團,成為了一個規模巨大、實際控制資產超過千億人民幣、領域多元的利益體,而且最重要的——還沒有被曝光:) 補充:剛看到一篇寫於2003年的文章,基本預見了直到職工股清退前的魯能集團民營化過程,《魯能暗推民營化》。但魯能的這個「曲線的」「對一部分企業的」MBO,同時擔任國有企業管理層的做法完全合法嗎?還待我查閱相關法規:) 根據文中的說法,早自1990年開始,由上文的工會控股52.3%的「魯能發展集團」就開始控制了大量的優良電力資產,它是傳統意義上所謂的「電力三產」。而自該文中所述的集資後,魯能用集得的30餘億資金建立了新的民營「魯能集團」,並收購了之前的工會所控制的股份,從而把很麻煩的、2003年前的考慮職位、工齡的職工集資款權益徹底甩下了。從而為今天順利勸退職工股埋下了基礎。真是好棋,呵呵。 參考資料: 《魯能私有化年鑒》

閱讀全文

與魯能集團集體持股清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諾友金融服務公司怎麼樣 瀏覽:586
匯率換算查詢器app 瀏覽:323
自主經營融資模式 瀏覽:689
金融服務中心事業編制 瀏覽:800
金融公司崗位定級標准 瀏覽:486
隨用隨取的高收益理財產品 瀏覽:409
線上認證簽約的大學生貸款分期 瀏覽:365
理財基金PPT怎麼做啊 瀏覽:612
百利方投資理財 瀏覽:572
這次疫情股票是否還會大跌 瀏覽:70
金融服務部經理 瀏覽:322
貸款的二手車能過戶嗎 瀏覽:111
人民幣匯率變動解決方案 瀏覽:705
2018上市銀行理財能力 瀏覽:332
歷年證券法司考題 瀏覽:403
杠桿思考術pdf免費下載 瀏覽:714
寧夏金融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245
融資租賃汽車業務杭州 瀏覽:721
晚上的投資理財app 瀏覽:32
期貨莊家手續費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