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助,想放下一切出家.
給你介紹幾座成都的比丘尼寺院:
中 興 寺 簡 介
中興寺又稱曹家寺,位於四川成都高新西區郫縣現代工業港南片區境內,距縣城約3公里。是一座道風高潔的比丘尼寺院。
本寺建於唐代,當時就名中興寺,其寓意是唐時「中興」,即百姓生活好轉、國家經濟昌盛之意。史載武則天稱帝時,有僧十人,向武則天獻《大雲經疏》,內稱武則天是佛菩薩化身,武後十分高興,命將經卷頒行天下,並改年號為「天授」,詔令各郡建「大雲寺」。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唐中宗,中宗李顯時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興寺、觀一所,並改原有「大雲寺」為「中興寺」,寓意大唐即將中興。公元707年,武則天死,中宗正式即位,為避中宗之諱,天下中興寺、觀均更名龍興寺、觀。本寺雖建於貞觀年間,中興寺名卻就是那時所改。但本寺香火最鼎盛時卻在北宋。據說那時中興寺是成都地區的佛教聖地之一。當時蜀地戰亂已平,附近幾縣來此朝廟的人絡繹不絕。值得記載一筆的是,北宋大詩人張俞為了宣傳縣籍三位傑出學者(即嚴君平、揚雄、李仲元),常借中興寺這塊寶地,宣講儒佛道相濟相通的思想。寺廟住持也對張俞的宣講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應住持之邀,張俞書寫了三人的選詩相贈,上世紀90年代仍供奉在寺內。中興寺在宋以後幾度興衰。清朝初年由自帶家產入廟的曹姓比丘尼接掌,故又名曹家寺。經歷千年風雨,唐時的那些「中興」寺廟大多都蹤跡全無。而郫縣中興寺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寺, 依然巍巍屹立於世人面前。其神韻依舊,光彩煥發,香火更盛,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了。
解放後,本寺被廢置。上世紀80年代初,部分僧眾開始作恢復寺廟的准備。1986年正式開放後,經不斷募化修建,數年內便初具規模。寺門內兩側塑伽藍(給孤獨尊者)神像,及火碑一座[碑高八尺余,正面鐫刻咒符圖文,年代未詳。原立於成都蓮花池,後移至犀浦文昌宮內(今犀浦鎮中心小學校),具體移植時間不詳。據傳,此碑「能鎮火災」。民國十五年,鄉人曾集資建成火碑亭,亭高兩丈余。碑亭於1966年被拆除,火碑隨後被保存於中興寺。]。一殿為天王殿,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前有康熙年鑄造的鐵香爐一隻後殿為觀音殿,側殿為葯王殿。另有寮房、齋堂、及生活、營業用房80餘間,佔地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寺內常住比丘尼十多人。法脈均為禪門臨濟正宗,近年寺尼開始兼修凈土及密法,以期顯密圓通,一切無礙。
如今寺內每日晨鍾暮鼓,早晚課誦有序,並為信眾舉辦祈禱世界和平、國家安定法會,消災普佛等各種弘法利生的佛事活動。每年觀世音菩薩聖誕、得道、出家之日(即農歷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寺內都會舉辦大型佛事活動「觀音會」。屆時縣內外數千信眾雲集寺內從事禮佛活動。此外,每年佛陀的紀念日(二月初八、二月十五、四月初八、臘月初八),孟蘭盆會(七月初一至十五)和農歷每月初一、十五,都舉辦小型法會。可接待信眾百人以上,隨時歡迎十方善信的到來。本寺另於90年代鑄造大型法器鐵鍾一口,塑造了千手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法像;還從緬甸請來中型玉佛兩尊,並請回四川佛界高僧昌圓法師(隆蓮大德尼的剃度師)紀念碑。本寺多次以己微薄之力為社會作出貢獻。除舉辦祈禱世界和平,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祈福等法會外,每年還為「希望工程」,及貧困地區進行了多次力所能及的慈善捐贈活動。尤其在03年的非典募捐和04年的東南亞海嘯募捐中,全寺尼眾更是積極響應。
二十世紀後期,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上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隨著黨的宗教政策貫徹落實,在地方
政府的領導及廣大佛教信徒的擁護參與下,中興寺得到全面恢復,成為1986年縣政府研究決定開放的第一個宗教活動場所。並於1991年成立郫縣佛教協會,由當時中興寺的主持上隆下壽法師榮膺會長,協會駐地設於寺內。
作為縣佛教活動的聖地,佛事活動場所僅限一座小型的大殿和幾間簡陋小屋,是遠遠不能滿足各種佛事活動需要的。況且面對即將到來的寺院周邊整體規劃和寺院自身發展,爭取地方財政支持有一定的困難,靠廣大信徒和群眾發心募捐數量有限。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名剎古跡的昔日輝煌,振興佛教正法事業,發揚樂善好施,濟世度人的品德和胸襟,擔負起神聖的職責,需喚起全社會、全人類、全民族來關心、關愛這座千年古寺--中興寺,將此無上佛法,獨益於今,是眼下最為緊要的任務。造福於社會,廣積福田,庇蔭於子孫,恢復重建中興寺應化度生古道場,同興勝舉,還復凈業風尚,續佛慧命,還望廣大善知識,共此擔荷宏魄偉任!
燃燈寺簡介
燃燈寺座落於成都市龍泉驛區龍泉山脈中段三峨山下洛帶古鎮,西距成都僅18公里。為成都樂郊歷史上一大名寺,距今已1400多年,影響遍及川北。隋代以來,建有山門(含東樓)、川主殿、鍾鼓樓、娘娘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燃燈古佛殿等,規模宏大、庄嚴巍峨。
燃燈寺歷史悠久,早在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四川青城縣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樂善好施,選中三峨山為其結廬修煉處。當地時遇大災,飢民遍野,褚鼎力布施,並親持「龍頭小鐺,散粥而施之,日救飢民千餘,又其平日常為大眾治病」,深得民心,被當地人稱為「活菩薩」。圓寂後,「奉之者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傳號曰「聖母院」。
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詔令全國來佛廢寺(史稱「會昌法難」),該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詩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節至蜀,「首謀興建,尋得法潤禪師主之」,於原址上重修,並「刻舊塔石繪其遺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達知兀國師由長安入蜀,於此僑隱也繼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正聆其顯跡,上奏朝廷,宋真宗欽賜寺名曰「瑞應禪院」,由此名聲大振,香火盛及一時。其後歷經興廢,至明萬曆年間,「寺已殘破」。
清代已降,隨著客家移民的大批到來,禮佛之風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復和維修重建。清代中葉後,因信士有感,供奉後鐵然燈佛一尊,其身108個穴位處,各鑄有一窩狀大孔,孔內置燈芯,加油悉數點燃時,渾身通亮,信徒身體每有不適,在其對應之處的穴位點燃其燈,消災祛病,甚是靈驗,因而遠近聞名,該寺因此更名「燃燈寺」,沿襲至今。
現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鐫古跡舊志碑》,內容包括《聖山母祈雨詩並序》、《靈泉縣瑞應禪院祈雨記》、《重鐫聖母山瑞應禪院古跡記》和《信相聖母碑記》等。這些碑記,主要記載褚信相應化事跡及燃燈寺的歷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內,陳列有本寺所鑄明宣德鍾一口,造型古樸、音質洪亮。燃燈寺內還有不少歷代留下的楹聯,有的已為《全蜀藝文志》及《蜀中名勝記》等收錄。著名詩人流沙河曾撰聯雲:「玉帶落井流到東海,鐵鍾在亭叩響西川」。
普照寺簡介
登上青城三十六峰,遍覽一百零八道風景,你會發現味江河谷纏旋之一峰四季蒼翠、地脈秀麗、山水清奇,此山名曰青峰山,聞名海外的青峰山普照寺即著落其中。沿著而今的景區大門拾階而上,古樹深幽、夾路松篁,左有龍王塘的水泉滴答作響,右有山石回頭層層環抱,豁然開朗間深山捧出了梵宮普照!佛坐定中心,如花葉天香。該寺自清康熙甲子年誅茅開基數椽,到雍正七年始有心蓮和尚由昭覺寺來此掛單,因見寺左有先朝已故僧人碑塔,知為古寺屬禪宗臨濟一脈,遂發心重振。其九世祖心蓮和尚始為開山祖師,十世傳真、十一世海汶均能守成;十二世印廣與師兄印宗及徒正文勤苦積累、協力經營;法堂,精舍,齋寮以及寶塔金碧木石次第修飾,一躍成為蜀中叢林後起之秀。到了十三世正文、正獻祖師時代更是廣大佛門,請得聖旨傳受三堂大戒。咸豐初年傳十四祖靈峰又置田兩千畝,屬庵二處,及至建國初年,寺內殿宇僧舍大小24院,房屋365間。近三百年的苦心耕耘,使青城山的佛教建築以普照寺的建築最有特色,她依山傍水構思奇特,其規模之宏偉,布局之精巧,與佛教經典及浮屠靈異結合之緊密,實屬罕見!據重建藏經樓碑記載,咸豐初年,即於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致良材以顯神跡……倖存建築藏經樓,據今三百年余,由四十七根大青石和一根小杉木構築而成,取其「物無盡善」之意。其石柱上精工雕刻的文人楹聯,書法,佛教故事人物依然蒼頸有力,栩栩如生,屋頂上傳說中有避塵珠故而終年不落樹葉;樓側有石雕普同塔全部用青石板嵌合而成,製作精美,造型獨特,雕工頗為絕妙!惜乎文革中(1972年)普照寺浩劫難免,被拆毀大部,僅存藏經樓及周圍建築共61間。普照寺原始的宏偉格局雖大部分被毀,但藏經樓及船形石舫式的普同塔,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及建築仍具有較高的價值。
改革開放,國運大昌,宗教信仰政策得以落實,1982年普照寺得以恢復香火,1988年6月29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人首次造訪青城山普照寺,並為普照寺留下墨寶「普照寺女眾道場」正式將普照寺的歷史乾坤扭轉,煥然成為蜀中女眾道場,首任住持比丘尼通文法師偕護法居士何潔殫精竭慮,為普照寺成為十方女眾叢林投入了全部心力,維修和保護了餘存建築,居士何潔更是在海內外報刊雜志發表普照寺文章,讓普照寺佛地重光。1996年開始恢復修建大雄寶殿,並從緬甸請回玉佛供俸,1998年居士樓竣工。在2000年五觀堂落成期間,普照寺因其人傑地靈迎來了香港慈善家、隱世高人陳伯的護持,影星呂良偉捐資完成了山門的建設,謝霆鋒,黎姿,劉嘉玲,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等海內外大眾各發善念,垂重三寶,各捐己財,不辭辛苦,雕像裝金,重修寶殿,重播福田,得已成功。陳伯從海內外不惜重金,請回佛像,供奉於普照,使普照寺文物藏品珍品成為川內之最。而今的普照寺環境優雅、歷史文化沉澱厚重。可謂山有千年楠木,人無一點塵土;梵宇王宮開啟覺悟之路,敲醒迷人,普濟十方,同歸善果。對欲尋幽探勝、欣賞藝術之雅士,崇拜觀音欲修身養性之信士,此乃靈山福地極佳之去處。
高堂寺簡介
大邑高堂寺坐落在大邑縣西部斜江鄉境內海拔796米的高堂山之上,是一座庄嚴的比丘尼寺院。景區距大邑縣城7公里,距成都52公里。景區內古柏參天,山環水繞,是集自然風光、田園景觀和宗教文化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該寺始建於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年~396年),原名福慶寺,北宋時改名為兜率寺,意指彌勒佛所居的樂園。南宋以後,始更今名,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清代《大邑縣志•寺觀》載:「寺名高堂,謂其高也」。明代洪武、嘉靖、萬曆年間,次第增修,規模較前宏敞。自山腳而上,佔地約1平方公里,前後共有接引、觀音、韋馱、大雄、仙女、藏經、靈官、伏虎、鎣華等九重殿宇。保存的塑像有摩光菩薩和燃燈佛(身上有7盞油燈)等。珍貴文物有明代萬曆古鍾,明萬曆31午(1603年)鑄造於沐德鄉(今丹鳳鄉)大溪河畔高廟子岱宗殿,迄今有400年,工藝精湛,造型古雅,鍾聲洪遠。山上的「高堂聖燈」,每蓬風清月朗之夜,晶瑩閃爍,恍有無數金光照耀於林巒間,蔚為壯觀。
⑵ 告急!告急!關於房產~
萬科房地產
⑶ 專利號zl99339942.8
申請號 :
993399428
申請日 :
1999-11-23
發明名稱 :
酒瓶
主分類號:
0901
案件狀態:
屆滿終止失效
申請人 :
天津津酒集團有限公司
代理信息 :
天津市專利事務所;黃勤業
發明人名稱:
呂建成, 魏洪遠
優先權 :
⑷ 銀澤通是做什麼的
是一家致力於銀行卡收支服務的公司。
深圳銀澤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銀澤通),是一家致力於銀行卡收支服務的專業公司。專業從事銀行卡收單、銀行卡支付終端機具安裝維護、信用卡還款、銀行卡轉賬等現代電子支付業務。
通過網路支付、手機支付、自助支付終端POS機等豐富業務和服務,為各類電子商務、企事業單位、大小商鋪、及廣大持卡人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務。
(4)洪遠集團擴展閱讀:
1、業務范圍:
深圳銀澤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改變傳統收付款模式,簡化存款、取款、轉賬流程。為廣大經營企業商戶提供專業化服務。使客戶充分體驗到足不出戶的VIP式服務。到目前為止,與工商銀行,廣發銀行等各大銀行已建立起深厚的合作關系,長期、穩定進行合作。
目前業務包括信用卡還款、銀行轉賬、手機充值、水電煤氣有線電視繳費、游戲點卡充值、報刊訂閱、交通罰款、保險訂購等30餘項主流功能,未來將進一步擴展至150項。
2、企業子公司
刷卡吧電子支付
深圳刷卡吧電子支付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刷卡吧)是深圳銀澤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山金匯貴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控股的下屬子公司,成立於2012年3月。
深圳刷卡吧電子支付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部設立於中國經濟特區——深圳,業務范圍面向全國,現已登陸國內十多個省市。依託通達的信息渠道,憑借專業化的人才隊伍,致力於金融服務領域的創新,積極參與銀行卡受理環境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