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想玩股票的菜鳥,應該怎麼入門
可以多看一些入門書籍和相關的電視頻道 和相關視頻
股票入門書籍:技術分析類
《期貨市場技術分析》與《專業投機原理》足矣,股票入門的書各種方法的概括;深耕看《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江恩時間周期》,精細研究技術方法;擴展看《笑傲股市》、《纏論》、《海龜交易法則》等,具體策略應用。
股票入門書籍:基本面研究類
股票入門學習主要研究什麼樣的宏觀環境對股市有利,一定宏觀環境下什麼樣的公司好,公司最好的時期。可以從宏觀到行業到公司,也可以反過來。新手一般從公司開始。先找一本看能看懂公司財務報表的書,很多,不具體建議了。再看公司發展歷程的書《從優秀到卓越》之類。宏觀上有能力選專業性強的書,新手看《下一個大泡泡》之類的泛讀本。
其他書籍推薦:
《怎樣選擇成長股》-費雪
費雪是我很喜歡的投資大師;專注成長股投資若干年(嘿嘿具體數字自己網路),成績不錯,語言平實有料。有邏輯能理解。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邱國璐
作者是基金管理人,理念很平實,語言生動,海外背景的海歸理性上總是有體系的。
《百箭穿楊》—小小辛巴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提醒就是,當你買入時候,你是可以建立清單的,有各項指標的,比如,ROE,PE,PB等,但是也不是單純的看指標,你要結合行業的前景來看。讀懂財報是第一步。
《股市進階之道》—水晶蒼蠅拍
這本書初次閱讀很難讀,理論多,圖表多,概括多。作者成書結構緊湊,從理念——選股——賣出,涵蓋一個完整的操作。此書我讀完之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加上沒有語言隔閡,比國外的經典好多很多。
《低風險投資之路》
有觀點有意思但有點冗餘
《可轉債投資魔法書》
有觀點有意思,但是一篇文章能說清的事擴展成一本書。
《巴菲特之道》
做股票的人都在讀老巴,可是都是隔著作者的理解去讀,真正要了解老巴,還是要讀《巴菲特之道》和《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窮查理寶典》
更像是如何找到幸福生活的捷徑,讀投資的幫助更是理念上的。
《時間的玫瑰》-但斌
談理念的書,其實談理念的書好讀,因為理念就是那麼多,反復說也就是強化而已。所以讀起來不費勁。此書作為入門讀物吧。
總結
總體來說,每一本書都有各自的特點,不能說哪一本最好,只能說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開始你的閱讀之旅吧!
(1)但斌伊利股份估值擴展閱讀:炒股
炒股就是從事股票的買賣活動。炒股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證券市場的買入與賣出之間的股價差額,獲取利潤。股價的漲跌根據市場行情的波動而變化,之所以股價的波動經常出現差異化特徵,源於資金的關注情況,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水與船的關系。水溢滿則船高,(資金大量湧入則股價漲),水枯竭而船淺(資金大量流出則股價跌)。
❷ 200分求助。如何系統的學習股票知識,變成一個股市中的老鳥
您好,我雖然不是職業的股民,但也從96年一直摸爬滾打到現在,期間走了無數的彎路,真心希望別人能少走一些。經過這十幾年的經歷。我感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遠見和耐心。而不是抄,更不能預測短期的走勢,你所看到的牛人並不能長久,拋棄腳下的石頭,而往高處遠眺,用智慧戰勝技巧。這才是股票投資的真諦。真心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股市是一個喧囂嘈雜的地方,很多在生活中比較明白的人一進股市便耳目失聰;股市又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很多在工作中較為理性的人一進股市便方寸大亂;股市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地方,這個世界的變數和搏弈太多太多。因此,投資股票需要獨立思考,沉著鎮定;需要化繁為簡,棄小就大,抓住主要矛盾;需要耐心持有,「以不變應萬變」,達到「不戰而勝」的至高境界。
人性是有弱點的,我也走過很長一段彎路,屬於比較愚笨之人。總結自己的投資過程,1999年到2002年期間特別重要。為了清算1999年前因盲目投機幾乎導致破產的錯誤,連續三年讀了幾百本書,上千份財務報表,重點調查了十幾家上市公司,在對投資的思考上可謂絞盡腦汁,幾經痛苦,然而幾番實踐後「柳暗花明」,發現投資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條經驗,即:投資要大氣,選股要嚴格,買股要隨時,持股要耐心。
投資要大氣
股票投資應大氣。在市場價格潮起潮落、漲跌不定的氛圍之中,在牛市、熊市更迭交替、利多利空層出不窮的環境之下,應該高屋建瓴,抓住核心問題,以此為指導,就容易解決賺錢的一切問題。核心問題是,從長期而言,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經濟是不斷發展的,股市是永遠向上的。不管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改變不了股市長期向上的本質。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個世紀初是100點,現在已經超過了13000點;上證指數1990年是100點,現在已經躍過了5000點。作為一個投資者,只需要嚴格的選股,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就行了。具體而言,投資要大氣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上不要計較小的利益。比如一截波段,一點差價,甚至買入賣出時講究掛低掛高幾分錢等等。關注蠅頭小利而成天炒來炒去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有些股民盡管也知道某個股票有極為良好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十年能漲十倍,但卻在買入後老是盯著起起落落,計較幾塊錢的差價,倒來倒去,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也買不回來了,因小而失大。比如貴州茅台、中國石油、招商銀行,很多股友都跟著我在極為低廉的價格買到過,但一直持有到現在的人卻極少。事實上,世界頂尖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炒短線的。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知道,既然股市總體趨勢永遠向上,投資者就應有遠大的目標,牢牢抱住優秀公司的股票不為所動,立志賺足利潤,依靠時間最終成為億萬富翁。
二.是操作中不要講究小的技巧。比如高拋低吸、止損、底部頂部、金字塔結構、時間之窗、黃金分割位、包括所謂的牛市策略、熊市策略等等都不外乎是技巧方面的東西,而不是智慧方面的東西。在技術分析中有1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指標,裡面充滿著各類看似精妙的技巧,就象賭場里的《21點必勝法一樣》,其實都是一些雕蟲小技,以此操作成功的能有幾人?其中波浪理論最為典型,大浪裡面有小浪,小浪下面有細浪,走向永遠有無數種可能,你怎麼操作?我後來投資股票,自定「五不主義」(曾經講過三不主義):不依大盤,不聽消息,不作預測,不重技巧,不信技術。技術分析最致命的問題是脫離公司的基本面,空對空地以價格變化去解釋一切,也就是本質和現象相脫離,或者是離開本質談現象。投資者應該擯棄一切技巧。這並不是說過頭話,而是重要的理念問題。古代項羽說過:「學劍,一人敵;學書,萬人敵!」將軍可以不是神槍手,但能指揮千軍萬馬。真正的蓋世高手是不要任何武器,空手就能致勝。買入並且長期持有雖然簡單,卻是智慧層面的東西。智慧高於技巧。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只要長期擁有極為優秀的幾只好股票,就享用不盡了,就象香港持有萬科18年而成為巨富的劉元生那樣。
三.是心態穩。不去理會大盤的波動漲跌,也不要害怕類似「911」、金融危機以及最近的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等等這類突發性事件。心態不穩是長期投資的大敵。健全穩定的神經系統是投資制勝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也不要去預測短期的走勢而自尋煩惱,那其實是為股市算命。股民一預測,上帝就發笑。我一直主張不要看盤,不要去看價格的紅綠跳躍,只要關心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就行了。1999年前我做了5年技術分析,下的功夫遠超過當年讀大學,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短期走勢無法預測,也不用去作短期預測。要說底部頂部,改革開放前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部」,而「頂部」這輩子是看不到的。我們只應關心是不是優秀的公司,著眼的是公司的未來,選擇的是長期持有,注重的是長期回報。
四.是眼界高。氣魄大,眼界就高,就不會老盯著平庸的和失敗的公司,也就是不會去買垃圾股,就會下決心只擁有最優秀公司的股票,就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本領,磨練出一雙鷹一般銳利的眼睛,去辨別各種各樣的公司。我們要挑選的應該是極優秀的公司,不只是在行業中最佳,而且要在國內市場中最佳,最好還要將它們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考察比較。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選擇公司上面,要盡力使自己股票品種全是最好的,打開帳戶,鮮花盛開,而不是雜草叢生。
投資要大氣很重要,否則學價值投資就學不到精華。學價值投資當然比學技術分析和聽小道消息好得多,但並不等於就是學巴菲特,學巴菲特是要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追求卓越,追求大氣,有了大氣的思維,在思想意識上才有遠大目標,目光才可能長遠,思想才可能崇高。做好人,買好股,把資金投到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公司中去。榮毅仁先生的家訓中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效仿:「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首先強調的也是立志要遠大。這是指導思想和投資理念中很重要的東西。
選股要嚴格
嚴格挑選股票是股票投資中的主要矛盾。投資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較低的風險取得較高的回報,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選好股票。什麼是投資哲學?這就是投資哲學。
回顧歷史,在所有傳統的股票投資理論中,最基本的理論就是「長期好友理論」了。這一理論有句名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它抓住了股市永遠向上這一關鍵問題,但可惜方法不夠嚴謹,思想不夠卓越。我主張批判繼承這一經典:反對「隨便買」,因為「隨便買」會影響長期的收益水平,流於平庸;有些贊同「隨時買」,因為「隨時買」適合大多數人;完全贊同「不要賣」,因為「不要賣」抓住了投資的大方向。我的格言是「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
世界上許多投資大師的輝煌業績證明,嚴格選股是極為重要的。下面著重談「嚴格選」的問題。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隨機漫步理論」,這種理論莫名其妙的非常出名,它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的選股功課是徒勞的,經常舉出猴子擲飛鏢的例子來說明買股票用不著花工夫去認真選擇,選擇的結果與猴子亂擲的結果也差不了多少。這實驗雖然非常有趣,卻並不科學,並不能證明「隨便買」正確。因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被實驗者引向了猴子,卻忘了與猴子做類比的投資者是些平庸的投資者(准確地說是些華爾街的股評家)。因此,巴菲特嚴肅地指出,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話,我們這些人只有去喝西北風了。
要成為一個卓越的投資者,就必須嚴格挑選極為優秀的公司。我曾對采訪我的記者反復說過,投資者要有「股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
那麼,什麼樣的股票才是驚人的呢?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有生之年能擁有幾只漲幅達到100倍的股票。我已經用五年時間擁有了幾只漲幅十幾倍的股票,相信能有那麼一天,某隻股票在我的珍藏下漲幅能超過100倍。我已年過50,深感覺悟太晚,所以只敢提100倍。我對女兒的要求就不一樣了,是要在有生之年擁有幾只漲幅超過300倍的股票。第二層意思是選擇的股票必須要「萬千寵愛在一身」,就是要擁有多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察公司,無論怎麼苛刻,都挑不出影響公司長期成長和收益的毛病來,它是那樣地卓越和超群。
很多人一聽100倍會有些吃驚,其實稍微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並不罕見。比如沃爾瑪和微軟公司上市也不過20~30年,股價都已漲了500~600倍之多,我們身邊的萬科按1990年的原始股股價一元計算,則已漲了1400多倍。
具體應該怎麼來選擇這樣的優秀上市公司或股票呢?是不是要多看財務報表呢?我要強調閱讀財務報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方面。我自己就走過一段彎路,還差點鑽進牛角尖。注意研讀財務報表只是表明關心基本面,這與專看K線圖和聽小道消息確實不一樣,但這還不算是價值投資,更不等於是學巴菲特。我認為,調查和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持續競爭優勢問題,盈利模式問題,自主定價權問題,未來利潤增長點問題,行業特點問題,管理層問題,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差異問題等等,才是價值投資的首要步驟和關鍵內容。這些問題財務報表上沒有,或者說不直接反映。閱讀財務報表含在調查裡面。要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去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我思故我賺」,思考的重要性就在這里。因為要選擇極為優秀的公司,光閱讀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投資者應該是董事長,而不是會計。
要從大處著手,首先考慮公司有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這個「獨一無二」極其重要,你會一下子就把優勢公司和一般公司篩選出來。我有個習慣,如果用半個小時都找不出一個「獨一無二」出來,我就要放棄它了,盡管它可能看起來股價較低。如果有人問我某隻股票怎麼樣,我先會反問:「它有什麼獨一無二的優勢?」
說到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很多人會以為這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它包括核心競爭力,但不光是核心競爭力。嚴格說,核心競爭力是管理科學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兩個美國管理科學家在1990年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它強調的是核心能力和技能。這種能力,只屬於我所說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的一種,僅以此來作為評判企業優劣的標準是遠遠不夠的。管理學是科學,投資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投資學上,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含義要豐富得多。否則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傻瓜都能賺錢」的公司了。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有很多種,為了更加易於理解「什麼是好股」,我歸納了主要的六種,可能互相之間會有點重合或者互為因果。
一.壟斷優勢。按照經濟學上的「壟斷」的含義,是指單一的出賣人或少數幾個出賣人控制著某一個行業的生產或銷售。我用自己的話說,就是獨家生意。或者說得長一點,是獨家經營,或者重要產品、服務的最先推出和獨家擁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亞交易所就是獨家生意,在本地區本國獨此一家,別無競爭。美國輝瑞葯廠的偉哥剛推出來的時候,也是獨霸天下。當然,壟斷除了獨家生意以外,還有一種叫寡頭壟斷,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能發現,80%的市場和利潤被兩至三家最大的生產組織所擁有。銀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須通過萬事達或維薩兩家國際組織的網路,世界上的碳酸性飲料的市場基本上就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所壟斷。國內牛奶的市場最大的兩家是蒙牛和伊利。不過,我更推崇的是獨家壟斷。
二.資源優勢。資源就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諸要素。很多公司都擁有各自的資源。資源的關鍵在於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比如江西銅業擁有銅礦,但卻還不具備獨占的優勢,因為很多銅業公司也有銅礦,不能算是最高等級。中國石油的等級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黃金鑽石等級更高一些,而鹽湖鉀肥所擁有的鉀鹽礦,則佔全國總量的近90%,這種資源的優勢就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又比如離開了茅台鎮就生產不了茅台酒,那麼茅台酒廠資源優勢就具有獨占性質。我最喜歡的是具有獨占性質的資源優勢的公司。
三.品牌優勢。有品牌的企業很多,有了品牌並不等於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品牌優勢的獨一無二簡單地說就是要強大,強大到行業第一。茅台號稱國酒,同仁堂號稱國葯,耐克公司那簡單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產品的標識,已深深為全世界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所喜愛。這種優勢也是巴菲特的最愛,他叫做消費獨占,我有時把它叫做消費者心理霸佔,就是把消費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樣的產品,人家就要買這個牌子的,哪怕這個牌子貴了一大截。
四.能力技術優勢。也就是大家講得最多的核心競爭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團隊在決策、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的技能,比如萬科公司,它在品牌強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團隊極為優秀,能力太強,堪稱地產界第一。煙台萬華的MDI製造技術獨家擁有。微軟的技術優勢簡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軟體產品不適用WENDOWS系統,你就麻煩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招商銀行的一卡通時,就深為他們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所震動。一張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幣外幣全包含,而且比存摺易帶,又不暴露存款數字。這在當時可是全國領先。其後他們還不斷推出金融服務創新品種,一直在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是能力技術優勢最直觀的例證。
五.政策優勢。政策優勢主要是指政府為加強相關產業的戰略位置,制訂有利於發展的行業政策與法規,使相關產業形成某種具有限制意義的優勢。除了專利保護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外,有個原產地域保護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檳酒。香檳是法國一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生產的氣泡酒才能叫香檳,別的地方就不行。政策優勢,就是指這種具有限制性質的優勢。雲南白葯,片仔癀,馬應龍三個公司的產品被列為國家一類中葯保護品種,在很長時間內別人都不能生產,甚至也不能叫這個名字。茅台鎮上也有別的酒廠,但只有茅台酒廠的酒才能叫茅台這個名字。
最後,行業優勢。行業分析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抉擇很重要的一步,有時甚至是投資成功的先決條件。因為有些行業牛股成群,投資的贏面高;有些行業卻牛股稀少,投資獲勝的概率低。這是因為基本面確實如此:有些行業就是有先天優勢,有些行業註定要吃虧。有些行業就是穩定增長,沒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飲料業;有些行業就是門檻高,大部分企業進不來,比如航天業;有些行業就是有提價能力,不會你殺價我也殺價,比如奢侈品行業;有些行業的產品就是不怕積壓,甚至越積壓越值錢,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業就是集中度高,它們的優勢就是競爭對手少,比如銀行業、保險業,更不要說交易所和銀行卡國際組織。有專家喜歡用行業利潤永遠趨向平均化的經濟學理論與我辯論,意思是當一個行業擁有暴利的時候必然會引起更多的人和企業進入,從而帶來行業利潤最後平均化。其實這只是一般而論,很多情況並不如此,因為行業壁壘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擁有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還不能構成買入這家公司的充分條件。有了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就有了關注的前提。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贏利能力?比如自來水、電力、燃氣、橋梁、高速公路、鐵路等公用事業公司,雖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可是價格受管制,沒有自主定價權,能賺大錢的不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廣深鐵路表現不佳,11年只漲了一倍多。鐵路是高度壟斷行業,業務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賺錢就是因為事關民生票價不能亂提。張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當沒有能乾的管理層去經營去繼續開發的時候,它根本就贏不了利。很多公司擁有資源優勢,但當國際商品資源價格處於低潮時,它也是一籌莫展。我們投資股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有沒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優勢最終也還得落實在收益上。
那麼,極為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至少應該是多少呢?我前面說過要「股不驚人誓不休」。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就超過了30%。蒙牛在前幾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0%。有了某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又有極強的贏利能力,是不是夠條件了呢?還是不夠,還要看它的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持續競爭優勢。這一點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長壽的企業價值高。一個公司在某一年賺錢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賺錢。BB機剛出來的時候風光無限,但沒幾年就不行了。柯達、樂凱等生產膠卷的公司由於數碼相機的出現變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我們的眼光更為長遠,思想更為深刻。這就需要這個公司「萬千寵愛在一身」,也就是多種競爭優勢都具有。
可能會有人說,您說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難尋覓。其實在我的持股名單中符合的就不止一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用條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驚人誓不休」,當然不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你發了上等願,至少能結中等緣吧。我主要是提供一個嚴格的思路,在挑選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錦上添花,沒有止境。這才是追求卓越,這才是無懈可擊。
談了這么多,一直沒有談到價格,價格不太重要嗎?不是的,價格當然重要,「安全空間」這個詞簡直是價值投資者的口頭禪。好公司加上好價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經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概括為十二個字: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就已經把好價包括在內了。但我們談的主要問題是優秀公司的問題。同時我認為,相對價格來說,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價;先定性,再定量。這也是一種投資哲學。
買股要隨時
買股要隨時,就是主張「隨時買」。必須申明,這是針對大多數人尤其是有穩定後續資金的工薪階層而言的。經常有人面容嚴峻地向我提出:「隨時買,價格不用管了嗎?萬一買到高價的怎麼辦?」其實,提問題的朋友沒有深思熟慮過,價格問題是個復雜的問題,在實踐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問題,能力圈之外的問題。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時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機之後這樣的大機會,當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難測,風雲莫辨,不確定性是主流,必須「以不變應萬變」來對付。我的經驗是,努力捕捉機會也會喪失機會,放棄這樣努力也許就逮住了更多機會。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動太多的腦筋去想買入時機的問題,也不要成天去盤算市贏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參加工作有先後,入市時間有早晚,一旦決定投資,難免會買到高點低點,但有了嚴格選和不要賣,即使是不那麼幸運,最終還是會大獲全勝。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擁幾百億現金不出手,並表示願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適價格)的例子,來反駁我的「隨時買」,甚至指責我有背離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經過再三思考,堅信這並無大錯,尤其是這么多年,眼見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貴州茅台、招商銀行、港交所等股票的價格跌到他們的心理價位,結果或者是永遠無法買到,或者是失去耐心買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學習巴菲特不能教條的重要意義。不要忘了,在美國投資界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組成人員狀況的調查中,盡管頂尖的往往是職業投資者,但人數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戰以後簡單買入並且長期持有的普通投資者。
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過一段精闢的話:「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就是「沒錢靠體力,錢少靠智力,錢多靠掌握時機」。坐擁幾百億現金的巴菲特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屬於世界頂尖「錢多」的那一類。我的這個「隨時買」不包括擁有大資金的投資者和專業投資機構,只是針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大多數人屬於「錢少」的工薪階層,每月有固定的工資獎金收入,「隨時買」就是每個月都用工資獎金的剩餘部分買,這種固定的買法最終能使買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但由於嚴格挑選,買到的基本上是優秀公司的股票,長期來看,收益率還是極為可觀。這是靠智力的買法,只要實施,可以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億萬富翁。不信的話,看看我給出的這個方法:
深圳的年輕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麼一對情侶如有毅力又有恆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個月各拿出600元來進行投資,按月買進那些平均利潤遞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無論如何都不再賣出。40年後,就輕松成為億萬富翁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計算一下。
當然,選到平均每年不低於20%增長的優秀股票有一定難度。但工資獎金是會不斷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資,不就好事易成了嗎?
持股要耐心
投資的辯證法在於:該復雜的復雜,該簡單的簡單。「選股要嚴格」,屬於復雜的范圍,但「買股要隨時」和「持股要耐心」則格外簡單,就象風暴之後天空特別碧藍一樣。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很多極具智慧的話語,如「不戰而勝」,「無為而無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別是「大道至簡」和「以不變應萬變」這兩句話。把這些用來指導投資,就成了輕松賺錢的學問。也就是說,精選了好股以後,把好股簡單的留起來就行了。我曾經說過:「象集郵一樣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愛說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沒動一下,你怎麼能守得住?其實我在生活中是個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資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樣,你不長期持有就很難穩賺不賠,很難成就一番事業。發財要有耐心,這是千真萬確的。賭場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機會,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發財概率比賭博和摸彩要高一點,但收藏到珍品真跡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贗品什麼的;做期貨、買權證的發財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點,但長期成功的實在太少;短線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總體而言,失敗多於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過長期持有股票和房地產成為億萬富翁。這些認識在前面說過,也是經過慘痛的失敗才換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僅次於「眼力」。我經常建議朋友,在你的投資字典里刪掉那個「賣」字。
沒有豐富投資實踐的人大多會想,如果結合短線,不是賺得更多嗎?這是不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經驗的股民往往會問:「難道漲的太高也不賣嗎?」 我的回答是不要賣。因為有些東西說說容易,就像低買高賣,實際操作時很難判斷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就象無法判斷明天是漲還是跌一樣。很多短線利潤是要放棄的,因為放棄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這就是辯證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實踐證明,判斷高低漲跌這些東西太復雜了,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東西,也是害人的東西,它讓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揀芝麻不抱西瓜。如貴州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哪天賣合適?哪天賣都不合適。從長期趨勢看,任何賣出好公司的行為都是愚蠢的,逆經濟發展潮流的行為。其結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個局部戰役中獲勝,而在全局上落敗。股市上流傳著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有些東西的影響還非常之大,比如「高拋低吸」就是一例。我們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恰恰相反,低拋高吸,大盤一向上就追漲,大盤一下跌就斬倉;上證指數跌到1000點時,每日成交量只有幾十個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低吸」,上證指數漲到5000點時,每日成交量高達兩三千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高拋」。再說,判斷高低也是個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是智慧層面的東西。小賺靠技巧,大賺靠智慧。為什麼股市中最後總是賺錢的人少呢?這和過度操作有關。許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謂的時機,不停地想低吸高拋。但真有幾個人成功?還是舉大家都知道的劉元生先生長期持有萬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簡單持有,買了就不賣。其實這18年中萬科股票有無數次下跌,要是他老想著高拋低吸,能從幾百萬變成幾個億嗎?技巧層面的東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並沒有給很多人帶來可觀的收益,至少在電腦房裡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況大致是這樣。人們經常會忽視:最好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在這里,我想再舉一個深圳人有親身感受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長期持有。大多數深圳人既買房又炒股,這幾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說兩個市場的贏輸概率應該差不多。然而統計數據表明,買房賺錢的高達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統計中,在股市牛氣沖天時居然有30%的人虧損。什麼原因?買房的人很少頻繁地「炒短線」,而炒股的人卻不少有「手癢症」或「多動症」。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關心賣的人多,而想當收藏家的不多。其實,賣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風險。「炒」是投機者心中的魔鬼。澳門賭王何鴻燊在回答記者有關什麼是賭博贏錢的訣竅時,說的是「不賭」。如果有人問我炒股賺錢的訣竅,我的回答是「不炒」。我們買的是極為優秀的企業,它們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為寶貴的資源、最有前途的產品,處在最好的行業中,也有最能乾的經營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勞永逸。股市其實是一個「烏龜」打敗「兔子」、「懶人」戰勝「忙人」、「笨人」戰勝「聰明人」的地方。
❸ 但斌的主要著作
《時間的玫瑰》2007
在喧囂的中國股市裡,他似乎是一個孤獨的另類。在他眼中,價值投資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信仰,一種哲學。
「不知道現在是大牛市嗎?還做長線?不是傻了吧你?」2007年9月,當上證指數成功站上5000點時,人群中流傳出這樣一種聲音。中國股市持續高歌猛進,徹底點燃了老百姓的投資激情。人們忘我地低買高賣、追漲殺跌,不知疲倦地享受著套利的樂趣。
然而,在紅紅綠綠的繽紛色彩中,卻有一個人不為所動。他手上操作著數億資金,但一切股價的起伏,彷彿都與他無關。在波段理論、圖形分析等技術大行其道的時候,只有他,把投資上升成為一門哲學。
在喧囂的中國股市裡,他似乎更像是一個孤獨的另類。這個人,就是私募基金深圳東方港灣公司董事總經理——但斌。
虧出來的哲學
剛到不惑之年的但斌,已經在中國股市摸爬滾打了15年。坐在諾德金融中心辦公室里,他所展現出來的氣質,更多是一分從容與淡定。盡管哪怕百分之一的股價波動,為他帶來的損益,也許是幾百上千萬的數字。
「所有優秀的基金經理,都是虧錢虧出來的。」在但斌15年漫長的投資生涯當中,有三次慘痛的失敗讓他記憶猶新,而正是這些教訓,奠定了他今天的投資哲學。
1992年,年僅25歲的但斌,大學畢業不久,就踏上了南下深圳的道路。1992年8月的股票風潮,很多人搶購原始股。這是但斌第一次感受到股票市場的刺激,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東西能掙錢。
正好當時公司老闆拿出50萬,讓他幫忙做股票。當時的股價一個勁瘋漲,包括所有的垃圾股。初次嘗試,就讓他獲得了巨大的回報,但斌手上的50萬,很快變成250萬。他的膽子開始大起來,什麼樣的股票都敢去做。
沒想到在一路風光之時,風暴不期而至。1993年,偶然聽到一個著名股評家說「深深房」有重大利好,於是,但斌迅速把寶壓在了這只股票上面。原本他並不了解這個行業,從一進去,股價就開始暴跌。不但把以前賺的錢全部虧進去了,本錢也虧了很多。
那個時候的200多萬,不是個小數目,盡管不是虧的自己的錢,也足以讓他難過萬分。那段時間,但斌虧得精神恍惚,連自行車都騎不穩。「我想現在很多投資者也是這樣,聽到一個消息,馬上去買進,實際上這是風險最大的事情。」但斌說,從此他再也不相信道聽途說的所謂「消息」。
隨後,他迅速重整旗鼓,轉戰期貨。在之後短短一年多時間內,他把100多萬資金做到了1000多萬。然而隨之而來的「327國債事件」,但斌手上所有的單子被強行交割,再次讓他賠了個精光。
「投資者總要不斷面臨意想不到的危機,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危機。」一夜之間,不可思議地從1000多萬到一文不名,曾經經歷的巨大落差,使但斌對於風險的認知與眾不同,「就像1895年美國道瓊斯指數,到現在不知翻了多少倍。但這期間,它經歷了三次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因為有危機,我們就不去投資嗎?」
從1995年到2000年,但斌手上的錢越來越多。那時候,他主要依仗圖表分析和基本分析,這讓他以為,技術分析是萬能的。就在這時,一隻叫做「華工科技」的股票,進入了但斌的視野:技術面和基本面都非常良好,進入的倉位也很合適,預期將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於是他下了重注。結果這一次,他被表面數據蒙蔽了,投資的4000多萬資金幾乎虧損了一半。
一次又一次的教訓,讓但斌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從而獲得長期而穩定的收益?靠「內幕消息」?靠波段靠周期?靠技術分析?顯然這些都不可靠,它們能讓你快速積累財富,卻也可能轉瞬間讓一切灰飛煙滅。那麼,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應該怎麼做?
想成功,與成功者為伍
2003年,但斌來到香港。這是他從事投資的第10個年頭,俗話說:十年磨一劍。與以往不同的是,他第一次開始關注企業本身。
但斌在香港選擇的企業,將來會賺多少尚在其次,他的首要要求就是從長期來說,至少不會虧錢。因此,但斌投資了幾只高速公路、以及同仁堂科技,這些股票後來都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從投資高速公路開始,但斌賺了很多錢。他慢慢知道了選擇真正的好企業投資,才是成功的關鍵。後來,但斌買進了張裕,並一直持有到現在。
「張裕的領導者,在他們做IPO的時候差不多持了1億市值的股票,經歷2006年整整一年到現在,差不多漲到7、8億了。原來這些管理層,要想從那個企業中獲得一點好處的話,渾水摸魚更好辦。」對此,他解釋說,「但當他擁有股權的時候,他只需要把這個企業不斷地做大、做大,這些管理層就會變得非常非常有錢。那麼,這些掌握幾億十幾億上百億資產的管理層,碰到這樣一個時代,他會把很多社會資源向企業里集中。」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問題的關鍵就是:選擇一個成功的企業,與它共同成長。
在過去10年當中,美國股市表現出色的有房地產、金融服務、銀行、零售、保險。實際上在中國,去年這一波很大的行情中,也是類似這樣一根主線。選股票就是要選中國最好的行業,以及這些行業中最強的企業。
「投資這樣的企業都不賺錢,那很難想像還有什麼股票能賺錢。」但斌笑道。因此在他的股票池中,他挑選了茅台、雲南白葯(29.65,0.00,0.00%,進入該吧)、萬科、招商銀行(38。
那麼,好企業的標準是什麼?
一個好企業的市場寬度和廣度要足夠大。要能夠抵禦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這企業的產品一定要能夠提價,如果提不了價,那麼投資可能會發生很大風險。比如說茅台在1970年的時候它可能賣7-8塊錢一瓶,從70年代到現在,30多年的茅台提價幅度是驚人的。
還有,某種意義上的「不死企業」,這種企業能夠長期生存下去。另外要有足夠的凈利潤,最好是輕資產的。比如說像茅台,當地的赤水河水加當地的高粱釀造,成本9萬塊錢每噸,去年賣61萬每噸,可能在未來的幾年要賣72萬每噸,並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就會給企業帶來不斷的現金流。
在但斌看來,選擇了好的企業,即使在熊市中一樣能賺錢。這一點在但斌投資貴州茅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在2003年就大膽買入茅台,現在已經獲得了十幾倍的收益。
「什麼時候買進這些股票?」但斌說,「過去十幾年之間,在萬科任何一個歷史高點持有,到現在都是很大的回報。」
對於市贏率,他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假如一個企業市盈率現在是50倍,如果它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僅僅三年之後就會降到15倍,處於一個較低的估值。根據他的研究,全世界最偉大的企業,股價基本上都是成45度的斜率往上走的,「真正的好企業,從長期來看,是絕對不會套住投資者的。」
烏龜式投資策略
「買最好的企業,長時間堅持持有」,這是但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投資的時候,他並不把自己看成是市場分析專家,也不是宏觀分析師,或者證券分析師,而是企業分析師。因為他相信,長期而言「股票絕不可能表現得比企業更好」,選擇傑出企業是我們成功的關鍵。
在但斌的投資哲學當中,有這樣一條:像烏龜一樣去投資。在成立私募基金公司的兩年當中,他經歷了中國股市由「熊」到「牛」的巨大轉變。有的基金公司在這兩年的回報率是20倍,甚至30倍。但東方港灣的回報率僅為10倍。在購買自己的信託產品之前,他都會向客戶說明:我們拒絕炒作短線與市場熱點,我們不會承諾能讓您快速致富。
在但斌看來,那些回報率超高的基金無異於一群兔子,而自己則更像一隻烏龜。「既然是比賽,那麼只有跑完全程才有可能會勝出。兔子雖然跑得快,但它的壽命沒有烏龜長,所以最後勝出的一定是烏龜。」所以他從不與其他公司比業績,總是默默地做著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為什麼會是烏龜?第一,烏龜能耐得住寂寞,慢慢地爬,穩穩地前進,最終會走得更遠;第二,我們稱膽小鬼為「『縮頭烏龜』,盡管是貶義詞,但烏龜有堅固外殼,每當聽到風吹草動,便迅速將頭縮進殼內,規避風險。烏龜的風險意識與本能是值得我們投資時學習的。」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但斌很鄭重。
為了規避系統風險,但斌在選擇股票時,會投資幾家相互不太關聯的優秀企業。同時他深知,盡管可選擇的公司不少,但真正傑出的企業卻並不多。所以他採取了「相對的集中」策略:消費品、金融、地產等幾個行業中最優質的企業。「多做多錯,每年持有1隻股票,和同時持有50隻股票,明顯前者賺錢的概率大。」
尋得價格合理的卓越的企業,自然會買進,那麼何時賣出呢?理論上講,好企業最好永遠持有它,但斌選擇賣出的時候只是在它被市場高估太多;或者企業進入衰退期;以及發現了更好的企業。
在東方港灣投資的整個過程中,但斌賣出股票的情況寥寥無幾。「深赤灣、鹽田港(15.61,0.37,2.43%,進入該吧),雲南白葯和張裕減持了一些,但是張裕B(47.110,-1.39,-2.87%,進入該吧)股沒有賣,更早的時候還有深南電。其實這些股票也還是不錯,主要是估值原因。其它股票更有吸引力,就換一下。」他認為,如果真的能夠發現非常偉大的企業,不斷帶來驚喜,為什麼要賣掉它?賣掉之後想再買回來,很有可能意味著機會的喪失與成本的上升。
在投資中,一個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堅持。「找到好企業,長期持有」,看上去很簡單,但人們總是想快一點賺錢,再快一點。對此,但斌打了個有趣的比喻:一個和尚去面壁,一直坐在那裡,10年、20年,他就成了高僧,可是有多少和尚成了高僧呢?打坐是多簡單的一件事,但堅守下來又是那樣困難。
香港1977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中,早期有幾百家上千家房地產企業,後來只剩下一些大企業,現在香港大的地產企業兩三千億港元市值。房地產企業的長期趨勢是越來越集中,現在萬科是300億元左右市值,如果說10到15年後萬科還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5000億元的市值很正常,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將萬科的股票從現在一直持有到15年之後?
做一隻與時間賽跑的烏龜
在過去60年中,美國的通貨膨脹是1000%,英國是4000%。通脹是必然的,它無聲無息地吞噬人們的財富。怎樣來抵抗通貨膨脹,通過什麼方式保值增值、延續財富?要持有什麼樣的資產度過漫長的歲月?我們要持有什麼樣的資產才能夠保證我們的財富不受損失?對此,但斌有著自己簡單而深刻的理解。
實際上,在過去的100年當中,美國市場的平均回報率是10.4%,它其中5%是來自分紅,4.8%是來自盈利的增長,只有0.6%來自市贏率的變化,也就是股價的漲跌。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並不看重分紅和企業內生性增長,他們盯住的是0.6%股價的波動,長期來看,這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短期的波動,很快就會被長期的曲線所抹平。
但斌看來,大起大落是投機,而持續盈利才能稱為投資:財富管理不是半年、一年、幾年,是一生的、甚至是穿越幾代人的一個目標。而要真正做到投資而非投機,最重要的就是,把財富交給時間來增值。
「我不是在與跑得比兔子還快的那些投資者賽跑,我是在孤獨地與時間賽跑。」但斌說,有些投資者總是企圖把別人口袋的錢,贏到自己口袋裡來,把股市看成是一個賭場;他們始終沒看到,股票本身就能帶來利潤,這是一個正和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人生常常是在得不到時的痛苦與得到之後的厭倦之間徘徊,這樣的人其實總是有很多短期的目標,所以才會不斷重復痛苦與厭倦。在但斌眼中,價值投資是一種信仰,它可以讓人擺脫這種低級循環。
《時間的玫瑰》增訂本,在封面和作者簡介上我刪除了「華人傑出投資者」的說法,在第1版時,我曾經去掉了許多誇張之詞包括「華人傑出投資者」也曾極力想將它拿掉,一方面我希望「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想讓《時間的玫瑰》隨著時間靜靜流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距離這個目標非常遙遠,但拗不過出版商的堅持,因此只能在增訂版的時候,將它回歸到我想要的平常人狀態。我用了一句話來替代 ——「投資考驗的是我們思考的極限——一種蘊涵在心靈深處的力量。」這也是我對投資到目前為止,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時間的玫瑰》增訂本刪節了幾篇文章,新添加了約16篇文章,談估值、風險和人生感受的各有幾篇。
❹ 來來來,250分,無論現在是漲是跌..大家把自己認為有實力的股票貼出來
如果看好萬科那就在8.5元以下分批建倉,
個人看好:發行價附近的新股 次新,和主力成本持平,且解禁壓力基本在1年以後。
601186 中國鐵建,A股低於H股股價近20%,業績有保障,剛公布08年已經簽署1000億大單.
601958 金鉬股份, 比起其他前期巨大漲幅的有色金屬更具投資價值.目前靜態市盈率12.34,罕見的低市盈率新股.
002233 塔牌集團,在水泥行業上半年不景氣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較高的利潤成長 半年報預增50%-70%.
破發以後可分批建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