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談魏晉時期飲食風氣
眾所周知,魏晉之時,戰亂紛繁,天災降世。因而當時不同階層的飲食也出現了變化與差異,並非真是人人皆往奢靡之風,衣食住行無不求精。本文藉助史料以及參考資料,介紹當時的不同階層的飲食情況,並簡述風氣形成原因。
魏晉社會最頂層的權貴們有許多以飲食奢靡著稱的人,比如西晉的元老何曾,每天的飲食花費在一萬錢左右,而其兒子更是奢靡,每日飲食花費上萬錢。這對父子還不稱不上最奢華,除了人盡皆知的王愷和石崇兩人,還有十六國後趙統治者石虎,以銅鑄成金龍,龍嘴向外噴灑酒水,享宴群臣,可謂是極盡奢華。除此之外,還有南朝宋時的幸臣阮佃夫,家中經常准備數十人的宴席,每遇友人,便邀同返,同享宴席。在當時,權貴奢靡者,數不勝數,一方面,這跟當時的門閥有關,龐大的家族積累著幾十上百年的財富,而在那個朝不保夕的年代,無法變現成實力的財富,終將改姓。另一方面,奢靡的社會風氣的橫行也跟當時的統治集團有關。東漢末期,奢靡之風彌漫朝野,但在曹操執政之後,任命以清廉著稱的崔琰,毛玠掌管選舉事務之後,任用清正廉潔之人,黜退奢靡貪污之輩,社會風氣便大為改觀。
權貴們極盡奢華的享受宴席,炫耀著家傳的酒食,但是一般人家可沒有這種待遇。一般家庭平日的飲食以素食為主,西晉時期潘岳在《閑居賦》中稱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夫臘之費。講當時的人們,平日間吃素,只有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吃肉食,此非孤證,南朝時期,宋領軍將軍朱修之去看望姐姐,她的姐姐因為嫌惡他沒有對她多加照顧,便設菜梗粗飯招待,朱修之言,此乃貧家好食,飽食而去。南晉之時,衡陽王劉義季出鎮荊州,《宋書》記載,隊主續豐母老家貧,無以充養,遂斷不食肉,義季哀其志,給豐母月白米二斛,錢一千,並制豐啖肉。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到,低級官吏家中如沒有其他收入,日常生活也幾乎不吃肉,一些高級官員也是相當的樸素,並非人人奢靡成性,比如南朝宋時的交州刺史杜慧度在生活上也是布衣蔬食。種種例子,皆是表明當時普遍以糧食和素菜為主,當然這並非意味著排斥肉食,尤其在較為富裕的家庭,究其原因,雖然當時北方民族入侵,帶去了「食肉飲酪」的習俗,但根基還是自古以來的農耕經濟。
興許是殺雞為黍的傳唱,以至於人們普遍認為當時每逢客人來臨,大都會殺雞待客。興許一些地方如此吧,但更普遍情況是真心待客,而非佳餚待人。好客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優良傳統,但是若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不豐盛的菜餚並無大礙,真心便是,客人也不會因此而不滿。南朝齊尚書令王儉拜詣武陵王蕭曄,武陵王蕭曄設宴「盤中菘菜鮑魚而已」王儉因其率直,並無不滿,飽食之後,盡歡而去。
世間無不散的宴席,這次講述我們更應該深思,魏晉之時,奢靡成風的確如此,但是,我們也不能沒有看到其中依然不為所動,樸素生活的大眾,一棒子打死所有,諸位看客,到此散去。
參考
魏晉社會生活史 朱大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