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近世界范圍內內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請給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幾年的。
1.多元化投資
(1)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
從1992年開始,三九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收購兼並企業,形成醫葯、汽車、食品、酒業、飯店、農業,房產等幾大產業並舉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醫葯(000999)發出公告:因工商銀行要求提前償還3.74億元的貸款,目前公司大股東三九葯業及三九集團(三九葯業是三九集團的全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權已被司法機關凍結。至此,整個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面爆發。
截至危機爆發之前,三九企業集團約有400多家公司,實行五級公司管理體系,其三級以下的財務管理已嚴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整個三九系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為180億元。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曾在債務風波發生後對外表示,「你們(銀行)都給我錢,使我頭腦發熱,我盲目上項目。」
案例簡評:三九集團財務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原因:(1)集團財務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資(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擴張的戰略失誤;(3)集團過度投資引起的過度負債。另外,從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環境來看,中國金融體制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資、快速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在總裁周玉成的帶領下華源集團13年間總資產猛增到567億元,資產翻了404倍,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跳出紡織產業,拓展至農業機械、醫葯等全新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企大系」。進入21世紀以來,華源更以「大生命產業」示人,躍居為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銀行對華源一筆1.8億元貸款到期;此筆貸款是當年華源為收購上葯集團而貸,因年初財政部檢查事件,加之銀行信貸整體收緊,作為華源最大貸款行之一的上海銀行擔心華源無力還貸,遂加緊催收貸款;從而引發了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國資委指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華源集團做清產核資工作,清理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並財務報表的凈資產25億元,銀行負債高達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合計高達73.36億元,即這些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幾乎已被掏空。據財政部2005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報披露:中國華源集團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案例簡評:華源集團13年來高度依賴銀行貸款支撐,在其日益陌生的產業領域,不斷 「並購-重組-上市-整合」,實則是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華源集團長期以來以短貸長投支撐其快速擴張,最終引發整個集團資金鏈的斷裂。
華源集團事件的核心原因: (1)過度投資引發過度負債,投資項目收益率低、負債率高,說明華源集團戰略決策的失誤;(2)並購無重組、上市無整合,說明華源集團的投資管理控制失效;(3)華源集團下屬公司因融資和業績壓力而財務造假,應當是受到管理層的驅使。
(3)澳柯瑪大股東資金佔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瑪(600336.SH)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公司接到青島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青島澳柯瑪集團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處置事項的決定》,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採取措施化解澳柯瑪集團面臨的困難。至此,澳柯瑪危機事件公開化。
澳柯瑪危機的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瑪集團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澳柯瑪集團利用大股東優勢,佔用上市子公司的資金,用於非關聯性多元化投資(包括家用電器、鋰電池、電動自行車、海洋生物、房地產、金融投資等),投資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損失。資金鏈斷裂、巨額債務、高層變動、投資失誤、多元化困局等眾多因素,使得澳柯瑪形勢異常危急。
澳柯瑪症結並非僅僅是多元化投資下資金問題,關鍵問題還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模式。魯群生在特定環境中創業成功,然而在擴張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澳柯瑪近親繁殖任用領導現象是企業對市場缺乏應有的敏感度。
案例簡評:擴張幾乎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而同在青島的三家家電集團(都是上市公司)卻有不同的選擇:海爾的擴張基於品牌戰略;海信的擴張基於技術突圍;而澳柯瑪的擴張卻選擇了不相關多元化道路。
「發散型的多元化擴張,不但沒有讓澳柯瑪做大作強,發而使其一盤散沙」。澳柯瑪集團大額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用於其非相關多元化投資;然後頻頻發生的投資失敗和管理不善,致使資金鏈斷裂,也把集團風險也轉嫁給上市公司。應當說,造成澳柯瑪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層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監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綜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機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是中國航油集團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企業。中航油於2004年由於石油衍生品交易導致5.54億美元的虧損;被迫於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債務重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風險委員會,還曾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和《財務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但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陳久霖一直獨立於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的領導之外,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被換,集團公司卻沒有約束辦法。
陳久霖和日本三井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和新加坡麥戈利銀行等在期貨交易場外,簽訂了合同。陳久霖買了「看跌」期權,賭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中航油從事石油期權交易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時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有關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認為以下因素單獨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權投機交易上受到損失:(1)後來被證明從2003年3季度開始的對油價走勢錯誤的判斷;(2)不想在2004年披露損失;(3)沒有按照行業標准對期權倉位進行估值;(4)沒有正確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記錄期權組合的價值;(5)缺乏針對期權交易的適當的及嚴格的風險管理規定;(6)公司管理層有意違反本應該遵守的風險管理規定;(7)整個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就公司投機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職責。
案例簡評: 中航油從事場外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國務院1998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第四十八條規定:「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限於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期貨交易總量應當與其同期現貨交易量總量相適應。」2001年10月,證監會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對從事金融衍生業務操作來看,中航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還只是個新手;直接與國際大型基金進行對壘,無疑「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現在「管理層凌駕」,導致監控機制的失效;直接抵觸了內部控制的經營合規性目標和報告可靠性目標。其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 其報告不可靠表現在:從事期權場外交易沒有在財務報告上披露,也沒有直接向母公司匯報。
(2)南方航空的委託理財
南方航空集團公司2004年7月間曝出的巨額委託理財投資損失;隨後,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對南方航空實施了專項審計;廣東證監局也在2005年10月對南方航空股份公司進行了檢查。2004年績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業中,南航集團由於重大財務違紀事件,從B級降至了C級。2006年4月底,在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財年巨虧17.94億元人民幣;公司將其歸結為航空燃油價格持續暴漲,以及近年收購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兩家公司導致的費用攀升;但這顯然難以說服市場。
南方航空集團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憑證,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從每個商業銀行獲得10至20億元的貸款。用銀行的錢來進行投資理財,確實是賺錢的商機。南航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委託理財業務;與南航集團有過委託理財業務的有漢唐證券、中關村證券、世紀證券。南航集團調集巨額資金乃至賬外資金進行委託理財,其中僅流向深圳世紀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資金即達12億元。
南航給世紀證券的委託理財資金基本上被世紀證券用於重倉持有南航集團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當時因「非典」的影響,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於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價最低的。世紀證券在此低位入貨,3個月不到,南方航空從4.2元上漲到6.8元,升幅超過60%,世紀證券也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利潤。但隨後,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航空股開始萎靡不振,世紀證券因此損失慘重。從世紀證券賬面上看,南航委託理財的12億資產已經無法償還。也正是由於對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債務壓力,世紀證券被迫走上重組之路。世紀證券無力歸還南航集團12億元委託理財中的7.15億元,南航集團無奈只得將其實行債轉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團副總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發、南航集團財務部部長的陳利明因涉嫌違法,先後被司法機關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廣東省反貪局移交廣州市檢察院起訴。2006年10月16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原財務部部長陳利民因涉嫌挪用、貪污、受賄等罪,接受廣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庭審。據檢察機關偵查證實,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陳利民利用經辦委託理財的職務便利,採用先辦事,後請示或不請示;只籠統匯報理財收益,不匯報合作對象或隱瞞不報等方式,大肆超范圍地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已侵吞集團部分理財收益,收受回扣;超許可權地從銀行貸款供個人、朋友注冊公司、經營所用;收受漢唐證券、世紀證券、姚壯文賄賂近5400萬元,挪用公款近12億元,貪污公款1200多萬元。
案例簡評:南航集團的委託理財業務,實際上是南航集團用自己的錢,藉助於證券公司進行操作自己的股票。從法律法規方面來說,不論是國有資金入股市炒股,還是利用自有資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說,南航集團幾十億的委託理財業務集中於公司2-3個人的運作,企業決策層、黨委、內部審計監管沒有跟上,雖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層縱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對重大投資監控不到位;個人收受賄賂、挪用和貪污公款,反映了關鍵人員的道德敗壞和企業基本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層凌駕等問題。另外,中國的金融體制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便利。
(3)國儲局的銅期貨投機
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市場上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這些空單無疑已經造成巨額虧損,而該交易員劉其兵則神秘失蹤。國儲局的交易對手包括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
國儲局選擇了部分交割,即向倫敦交易所交付5萬噸現貨銅,其餘15萬噸的空單展期到遠期。市場人士指出,國儲目前以3.7億元左右的虧損,換得了短期的風平浪靜;但是與國際基金的對決還將繼續,最後的結局還沒有出現,不排除基金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於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於套期保值業務。對於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❷ 趙新先與今日「三九」重大挫折的關系是什麼,從「三九」的戰略選擇上看今天的結局
三九集團內部控制失效很大程度上在於對其董事長趙新先沒有必要的制衡機制,導致企業成為其「家天下」,出現了嚴重的關鍵人控制 「三九」:關鍵人控制導致企業失控 中國財經報 2006-03-03 10:23:55 曾幾何時,三九集團一度擁有超過200億元總資產、3家上市公司和400餘家子公司,涉足葯業、農業、房地產、食品、汽車、旅遊等產業。不過今日,三九集團已經風光不再。2003年起,三九集團陷入債務危機,有多達21家債權銀行開始集中追討債務並紛紛起訴。據估計,到2005年,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約為180億元。2005年4月28日,三九集團將旗下上市公司三九發展賣給了浙江民營企業鼎立建設集團,同一天,三九醫葯將「三九系」另一家上市公司三九生化賣給了山西另一家民營企業振興集團,標志著三九系歷史的結束。2005年12月23日,三九集團原董事長趙新先被批准逮捕,更使三九集團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三九集團如何從市場寵兒、國有企業集團明星變成眾多債權人的眾矢之的、面臨重組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盲目採用承擔債務式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過度的銀行貸款和擔保、公司治理不完善,等等。但在進行資本擴張、兼並收購大量企業之後,忽視企業集團自身的內部控制,是導致三九集團逐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資料顯示,1995-1997年間,三九集團收購企業近50家,1999年以後,三九集團進一步通過並購等方式進行快速擴張。截至2004年底,三九集團的下屬企業已達443家,一時間,三九集團成為子公司林立、跨行業、產權關系復雜的龐然大物,這極大地提高了集團對子公司實現有效控制的難度。對一些兼並進來的企業,三九集團採用的實際上是掛靠的管理方式,其對下屬企業的要求僅僅是:交錢、聽話、不惹事。其後果,三九集團內部資金嚴重失控,集團公司和成員企業在沒有認真進行可行性分析的情況下就盲目擴張,到處投資,並從銀行借入大量債務,導致集團的財務風險大增。而由於集團內部復雜的組織結構,集團對於各個子公司的資產、債務情況缺乏必要的了解,導致集團財務極度混亂,更加劇了集團的風險。 內部控制乏力,不僅導致了集團的巨額債務,還為有關人員牟取私利、損害國有資產利益提供了便利。2004年年末,三九集團紀檢監察部門在查辦案件和受理群眾來信、來訪中發現,部分下屬企業領導動用本單位資金,以個人或親屬、朋友的名義持股注冊公司,進行關聯交易。三九集團紀委書記韓韻恆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指出:「有的人在企業改制重組、產權交易、資本運營過程中編造虛假信息,進行違規交易,侵吞國有資產;有的利用關聯交易,隱匿、侵佔、轉移國有企業利潤。」 一方面是不顧自身的能力盲目擴張到眾多不熟悉的領域,另一方面在兼並、重組其他企業之後不加強內部控制。可以說,過度擴張是導致三九集團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如果其加強內部控制,對子公司的籌資、投資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三九集團也許不會這么慘。 三九集團事件對企業集團的內部控制有如下幾點啟示: 一、完善公司治理,防止關鍵人控制。 最高管理層的經營風格、對內部控制的觀念和態度,將直接影響到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好壞。三九集團內部控制失效很大程度上在於對其董事長趙新先沒有必要的制衡機制,導致企業成為其「家天下」。1985年,趙新先靠500萬元起家創辦南方制葯廠,並在十餘年的時間內將三九集團發展為一個資產數百億的大型集團,可以說趙新先對三九集團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這也造成了趙新先在三九集團中大權在握,集黨委書記、總裁、董事長和監事會主席四職於一身,在三九集團中無人能對其權力進行限制的狀況,出現了嚴重的關鍵人控制。 在關鍵人控制的情況下,企業更多地依靠人治,極易導致內部控制制度被忽視或越過。 二、企業集團在擴張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子公司、孫公司的控制。 尤其是在重大投資、人事、籌資等事項上,對兼並進來的公司實施有效的控制。如果無法對子公司實施控制,就表明企業集團的規模可能已經達到了極限,應當停止擴張、加強內部管理。 一味擴張而不注重內部控制,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三、企業集團必須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統,及時了解整個集團的運行,對成員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進行實時監控。 在三九集團中,整個集團到底有多少資產、負債,是一筆糊塗賬,既有大量的或有負債、貸款擔保,也有大量混亂的外部欠款。 因此,應當通過建立覆蓋整個集團的管理信息系統,及時了解集團和相關成員企業資產、負債及其變動情況,並做出相應的決策。企業集團還應當要求子公司定期提供財務報告和管理報告,以反映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情況,供集團管理層決策參考。 四、不僅僅要注重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更要注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 實際上,三九集團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內部控制制度,其內容包括:供應生產銷售內部控制制度、資金內部控制制度、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全面預算制度、內部審計制度、投資內部控制制度、子公司(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其中,子公司的內部控制部分對控制目標、主要控制點、控制政策與方法、組織機構與崗位職責、授權體系、參股企業管理、控股企業管理等多個方面均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至今,「三九集團內部控制制度全集」在互聯網上仍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範例,但是,這些內部控制制度並未得到有效地執行。因此,內部控制重要的不是制度的制定,而是一貫而有效地執行制度。
❸ 三九的由來
再過不了多久,就到了「三九四九」,俗話說:「三九四九冰上走」,這天是越來越冷了,大家都知道熱脹冷縮,天一冷,我們的血管容易收縮,很多人容易出現胸悶,心慌、心絞痛這些症狀。
❹ 內控失敗的國有企業有哪個
近年來,國內企業的重大危機接二連三地發生,整體來看,突出有三類重大風險:一是多元化投資,二是金融工具投機,三是生產安全事故。
撇開生產安全事故不說,前兩類風險具有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風險發生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巨大,動輒就會使企業「傷筋動骨」;二是同類事故在大型國有企業時有發生。
鑒於此,我們稱此兩類風險為大型國有企業典型的高風險業務。
下面我們通過案例對此兩類重大風險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資
(1)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
從1992年開始,三九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櫻肢過收購兼並企業,形成醫葯、汽車、食品、酒業、飯店、農業,房產等幾大產業並舉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醫葯(000999)發出公告:因工商銀行要求提前償還3.74億元的貸款,目前公司大股東三九葯業及三九集團(三九葯業是三九集團的全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權已被司法機關凍結。
至此,整個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面爆發。
截至危機爆發之前,三九企業集團約有400多家公司,實行五級公司管理體系,其三級以下的財務管理已嚴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整個三九系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為180億元。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曾在債務風波發生後對外表示,「你們(銀行)都給我錢,使我頭腦發熱,我盲目上項目。」
案例簡評:三九集團財務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原因:(1)集團財務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資(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擴張的戰略失誤;(3)集團過度投資引起的過度滑穗負債。
另外,從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環境來看,中國金融體制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資、快速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在總裁周玉成的帶領下華源集團13年間總資產猛增到567億元,資產翻了404倍,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跳出紡織產業,拓展至農業機械、醫葯等全新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企大系」。
進入21世紀以來,華源更以「大生命產業」示人,躍居為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銀行對華源一筆1.8億元貸款到期;此筆貸款是當年華源為收購上葯集團而貸,因年初財政部檢查事件,加之銀行信貸整體收緊,作為華源最大貸款行之一的上海銀行擔心華源無力還貸,遂加緊催收貸款;從而引發了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國資委指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華源集團做清產核資工作,清理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並財務報表的凈資產25億元,銀行負債高達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
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合計高達73.36億元,即這些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幾乎已被掏空。
據財政部2005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報披露:中國華源集團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案例簡評:華源集團13年來高度依賴銀行貸款支撐,在其日益陌生的產業領域,不斷 「並購-重組-上市-整合」,實則是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
華源集團長期以來以短貸長投支撐其快速擴張,最終引發整個集團資金鏈的斷裂。
華源集團事件的核心原因: (1)過度投資引發過度負債,投資項目收益率低、負債率高,說明華源集團戰略決策的失誤;(2)並購無重組、上市無整合,說明華源集團的投資管理控制失效;(3)華源集團下屬公司因融資和業績壓力而財務造假,應當是受到管理層的驅使。
(3)澳柯瑪大股東資金佔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瑪(600336.SH)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公司接到青島人民 ***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青島澳柯瑪集團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處置事項的決定》,青島市人民 *** 將採取措施化解澳柯瑪集團面臨的困難。
至此,澳柯瑪危機事件信頌卜公開化。
澳柯瑪危機的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瑪集團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
澳柯瑪集團利用大股東優勢,佔用上市子公司的資金,用於非關聯性多元化投資(包括家用電器、鋰電池、電動自行車、海洋生物、房地產、金融投資等),投資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損失。
資金鏈斷裂、巨額債務、高層變動、投資失誤、多元化困局等眾多因素,使得澳柯瑪形勢異常危急。
澳柯瑪症結並非僅僅是多元化投資下資金問題,關鍵問題還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模式。
魯群生在特定環境中創業成功,然而在擴張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澳柯瑪近親繁殖任用領導現象是企業對市場缺乏應有的敏感度。
案例簡評:擴張幾乎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
而同在青島的三家家電集團(都是上市公司)卻有不同的選擇:海爾的擴張基於品牌戰略;海信的擴張基於技術突圍;而澳柯瑪的擴張卻選擇了不相關多元化道路。
「發散型的多元化擴張,不但沒有讓澳柯瑪做大作強,發而使其一盤散沙」。
澳柯瑪集團大額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用於其非相關多元化投資;然後頻頻發生的投資失敗和管理不善,致使資金鏈斷裂,也把集團風險也轉嫁給上市公司。
應當說,造成澳柯瑪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層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監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綜合因素造成的。
(4)以上3個案例的歸納與分析
以上案例,簡單歸納如下:多元化投資引發資金鏈斷裂的重大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決策失誤、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快速擴張、過度負債等。
以上這三家大型國有企業,都是通過多元化投資實現快速擴張的,又是以高度依賴借款支撐其快速擴張的,最終引發了整個集團危機。
應當說此類操作模式及其風險發生案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並不鮮見:比如1997年日本發生的八百伴(YOHAN)破產案(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宗企業破產案);又比如2004年國內發生的德隆系崩潰案。
企業多元化投資,包括非主業投資和非相關性投資,是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領域,企業往往對其認識模糊,容易引發決策失誤;另外,高度依賴借款投資,是引發風險發生的重大誘因。
也即多元化投資伴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都很大,因而發生的概率和損失也會很大。
尤其在中國,金融體制對大型國有企業的縱容和資本市場監管不力,都提高了此類風險發生的概率。
另外,多元化投資風險很多都歸因到決策失誤,尤其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出現強勢個體領導時,特別容易受到領導個人權威的影響,使個人決策代替或凌駕於集體決策,致使導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金融工具投機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是中國航油集團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企業。
中航油於2004年由於石油衍生品交易導致5.54億美元的虧損;被迫於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債務重組。
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風險委員會,還曾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和《財務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
但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
陳久霖一直獨立於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的領導之外,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被換,集團公司卻沒有約束辦法。
陳久霖和日本三井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和新加坡麥戈利銀行等在期貨交易場外,簽訂了合同。
陳久霖買了「看跌」期權,賭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
中航油從事石油期權交易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時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有關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最終調查報告。
報告認為以下因素單獨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權投機交易上受到損失:(1)後來被證明從2003年3季度開始的對油價走勢錯誤的判斷;(2)不想在2004年披露損失;(3)沒有按照行業標准對期權倉位進行估值;(4)沒有正確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記錄期權組合的價值;(5)缺乏針對期權交易的適當的及嚴格的風險管理規定;(6)公司管理層有意違反本應該遵守的風險管理規定;(7)整個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就公司投機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職責。
案例簡評: 中航油從事場外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 *** 明令禁止的。
國務院1998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
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第四十八條規定:「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限於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期貨交易總量應當與其同期現貨交易量總量相適應。」2001年10月,證監會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對從事金融衍生業務操作來看,中航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還只是個新手;直接與國際大型基金進行對壘,無疑「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現在「管理層凌駕」,導致監控機制的失效;直接抵觸了內部控制的經營合規性目標和報告可靠性目標。
其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
其報告不可靠表現在:從事期權場外交易沒有在財務報告上披露,也沒有直接向母公司匯報。
(2)南方航空的委託理財
南方航空集團公司2004年7月間曝出的巨額委託理財投資損失;隨後,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對南方航空實施了專項審計;廣東證監局也在2005年10月對南方航空股份公司進行了檢查。
2004年績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業中,南航集團由於重大財務違紀事件,從B級降至了C級。
2006年4月底,在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財年巨虧17.94億元人民幣;公司將其歸結為航空燃油價格持續暴漲,以及近年收購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兩家公司導致的費用攀升;但這顯然難以說服市場。
南方航空集團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憑證,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從每個商業銀行獲得10至20億元的貸款。
用銀行的錢來進行投資理財,確實是賺錢的商機。
南航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委託理財業務;與南航集團有過委託理財業務的有漢唐證券、中關村證券、世紀證券。
南航集團調集巨額資金乃至賬外資金進行委託理財,其中僅流向深圳世紀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資金即達12億元。
南航給世紀證券的委託理財資金基本上被世紀證券用於重倉持有南航集團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
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當時因「非典」的影響,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於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價最低的。
世紀證券在此低位入貨,3個月不到,南方航空從4.2元上漲到6.8元,升幅超過60%,世紀證券也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利潤。
但隨後,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航空股開始萎靡不振,世紀證券因此損失慘重。
從世紀證券賬面上看,南航委託理財的12億資產已經無法償還。
也正是由於對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債務壓力,世紀證券被迫走上重組之路。
世紀證券無力歸還南航集團12億元委託理財中的7.15億元,南航集團無奈只得將其實行債轉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團副總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發、南航集團財務部部長的陳利明因涉嫌違法,先後被司法機關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廣東省反貪局移交廣州市檢察院起訴。
2006年10月16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原財務部部長陳利民因涉嫌挪用、貪污、受賄等罪,接受廣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庭審。
據檢察機關偵查證實,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陳利民利用經辦委託理財的職務便利,採用先辦事,後請示或不請示;只籠統匯報理財收益,不匯報合作對象或隱瞞不報等方式,大肆超范圍地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已侵吞集團部分理財收益,收受回扣;超許可權地從銀行貸款供個人、朋友注冊公司、經營所用;收受漢唐證券、世紀證券、姚壯文賄賂近5400萬元,挪用公款近12億元,貪污公款1200多萬元。
案例簡評:南航集團的委託理財業務,實際上是南航集團用自己的錢,藉助於證券公司進行操作自己的股票。
從法律法規方面來說,不論是國有資金入股市炒股,還是利用自有資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說,南航集團幾十億的委託理財業務集中於公司2-3個人的運作,企業決策層、黨委、內部審計監管沒有跟上,雖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層縱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對重大投資監控不到位;個人收受賄賂、挪用和貪污公款,反映了關鍵人員的道德敗壞和企業基本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層凌駕等問題。
另外,中國的金融體制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便利。
(3)國儲局的銅期貨投機
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市場上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
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這些空單無疑已經造成巨額虧損,而該交易員劉其兵則神秘失蹤。
國儲局的交易對手包括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
國儲局選擇了部分交割,即向倫敦交易所交付5萬噸現貨銅,其餘15萬噸的空單展期到遠期。
市場人士指出,國儲目前以3.7億元左右的虧損,換得了短期的風平浪靜;但是與國際基金的對決還將繼續,最後的結局還沒有出現,不排除基金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於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於套期保值業務。
對於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4)以上3個案例的歸納與分析
以上3個案例簡單歸納如下:投機心理、監管不到位、關鍵人士的道德風險,是引發金融工具投機風險的重要原因。
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還是個新手,以投機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勢必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盤中餐」。
當然,中國企業從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股指期貨投機虧損14億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虧案(銅期貨投機虧損26億美元)和1998年美國長資公司破產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進行俄羅斯國債和日本股指投機虧損43億美元),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單單中航油的損失,已經是國資委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其實早在1997年株洲冶煉廠就因為進行鋅期貨投機,造成虧損1億美元。
然而,同樣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雖然我國 *** 多次強調國有企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僅限於套期保值,但是國有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的行為屢有發生;核心原因還是投機心理和缺乏監管。
因此,為降低國有企業金融工具投機風險,一定要加強金融工具投資的監管和相關業務操作的內部控制。
3.結合案例看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控制
2006年7月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非主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資金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總投資規模不能超出企業財務承受能力,企業資產負債率要處於合理水平。
2006年10月國資委下發的《關於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業財務預算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央企要加強對外投資、收購兼並、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股票、委託理財、期貨(權)及衍生品等投資業務的風險評估和預算控制,及時跟蹤和評測高風險業務的風險水平。
從國資委的相關規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資和金融工具投機確定為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是確切的。
因為,一方面大型國有企業獲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資金更容易,獲得金融工具交易資格(尤其是境外期貨、期權)也更有先天優勢;另一方面此兩類業務風險的發生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為了防止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發生,企業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1)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
收益與風險是共存的。
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就是要不能因為強調利潤和規模增長,把業績提高依賴於高風險業務,而忽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高風險性。
(2)完善高風險業務控制制度,並加強監督檢查
現在大型國有企業涉及到高風險業務的管理制度比較少,因為這些業務涉及到決策,又多屬於新興業務。
另外,國有企業普遍缺乏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從而也導致制度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喪失。
主要的原因有企業領導人不重視內部控制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決策者的制衡機制
大型國有企業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較濃,法人治理沒有完善,內部人控制現象還比較嚴重,管理層獨斷專行是導致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
大型國有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戰略決策風險;一方面表現在戰略方向選擇的錯誤,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戰略風險認識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強國資監管,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雖然十六大已經明確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要做到「管資產、管人、管事」,但是國資委對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還比較落後。
主要原因是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監管的技術和手段還比較落後,比如還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風險預警機制。
❺ 華潤三九院長是誰
華潤三九醫院院長是張志武醫生。張志武醫生,男,福建省順昌縣人,在華潤三九醫院任職20餘年,並從2004年起擔任院長一職。他曾榮獲福建省十大最佳院長彎閉稱號,2014年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2015年被福建省衛生廳授予了先進工作者稱號,2018年被授予由福建省政府頒發的「崇尚勞模」榮譽稱號。
張志武醫生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他曾參加國家衛生部組織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及保健科技研討會」,並發表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預防與診治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等學術論文。
張志武醫生森鬧蔽擁有出色的領導能力,他在華潤此州三九醫院帶領團隊不計報酬地為抗擊疫情出了大力,他積極實施臨床研究,並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和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實施。同時,他還組織編寫抗擊疫情的行動計劃,以及搭建疫情知識講座,提升駐在醫院的醫務人員的疫情防控知識。
張志武醫生被大家所尊敬,他踐行內強信念,以抗擊疫情為己任,屹立在衛生防疫第一線,他所帶領的團隊也一樣,義無反顧、不辭辛勞。他為抗擊疫情作出巨大貢獻,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傳奇,被譽為防控疫情的「光輝楷模」。
❻ 三九集團的相關信息
國資委初選華潤集團為戰略投資者,經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三九企業集團資本重組。
深圳市羅湖區法院對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原三九企業集團總經理、黨委書記趙新先等四人濫用職權一案作出一審判決,以濫用職權罪分別判處被告人趙新先有期徒刑一年零十個月;判處陳達成、榮龍章有期徒刑一年零七個月至一年零六個月。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向法制日報透露了該案真實案情,澄清了此前外界對趙新先問題的各種猜測。 法院審理查明:1996年初,香港昌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了由香港昌騰公司實際控股100%的深圳海景高爾夫度假村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在龍崗區坪山鎮馬巒村7.64平方公里建設高爾夫球場及配套設施項目。1999年10月,昌騰公司董事長林清渠(另案處理)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時任三九企業集團下屬香港三九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被告人陳達成,陳獲知林擁有梅沙高爾夫球場項目後,向當時的三九企業集團總經理趙新先匯報,趙新先指示陳代表三九企業集團與林洽談收購此項目。此後,趙、陳多次與林清渠洽談收購事宜,並達成收購意向。
2000年2月在收購項目未經正式評估,未經三九企業集團黨委研究,也未按規定上報國家計委及有關部門審批的情況下,趙新先擅自代表公司與林清渠在香港簽訂了《股權收購協議》,約定由三九企業集團下屬香港三九實業公司向林清渠收購其持有的香港昌騰公司80%股權並擁有海景高爾夫公司80%股權,收購價格為港幣4.7億元,分兩期支付。事後趙新先等人偽造了《香港三九實業有限公司在其注冊地址召開董事會的會議記錄》,由時任香港三九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的趙新先、被告人榮龍章和時任三九葯業公司財務部長、總會計師的被告人在會議記錄上簽名確認,虛構董事會議討論通過上述收購事宜。
因香港三九實業有限公司並無支付能力,趙新先指示陳達成、榮龍章三人組織對收購款項的籌措與支付。提出以申請銀行貸款和股東分紅的形式支付4.7億元收購款項,並報趙新先批准。隨後,三九葯業公司在深圳中信銀行通過質押人民幣2.3億存款,在中信嘉華銀行取得港元2億貸款,作為收購股權的首期款項直接支付給了林清渠。上述貸款到期後,三九葯業公司以質押的存款抵償香港三九汽車有限公司的貸款債務。
同年5月29日,趙新先還指示陳達成、榮龍章等人採取虛增分紅數額的手段,並偽造《深圳三九葯業有限公司董事會關於1999年滾存利潤分配的決議》,由趙新先、榮龍章等人簽名確認,虛構以分紅名義向香港三九公司支付2.926億元人民幣。並據此向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及相關銀行騙購外匯共計3530萬美元匯至香港廣安銀行。同年6月,香港三九公司將該款開出2.7億港元匯票,交付給林清渠作為收購股權的二期款項。上述收購完成後,三九企業集團將「深圳海景高爾夫度假村有限公司」改名為「三九大龍健康城有限公司」,由於收購前後均未取得土地使用權證,項目收購前所取得的政府審批文件均屬計劃、規劃性質,尚不具備開發、經營的條件,此項目至今仍處於停滯狀態。三九企業集團2004年清產核資時,已對該筆用於收購香港昌騰投資公司80%股權的4.7億港元全額報國資委批准作為損失核銷。
法院審理認為:上述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濫用職權罪,鑒於被告人在歸案後對犯罪事實均能如實供述,主觀惡性小,遂作出上述判決,一審宣判後四名被告人均未提出上訴,該案現已發生法律效力。 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制葯企業之一,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葯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及相應的醫療保健服務。公司現有品種以中成葯為主,並涉及化學原料葯與制劑、生物製品、醫葯衛生材料等多個醫葯領域。產品輻射全國和世界各地,在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和東南亞等地暢銷,同多家國外公司建立了穩定的貿易聯系
三九醫葯擁有三九胃泰系列、三九感冒靈系列、三九皮炎平軟膏、參麥注射液等一批享譽全國的名牌產品,主要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均居同類產品前列,其中有些還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截止2003年12月31日,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資產達82.96億元,2003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74億元,實現凈利潤2.09億元。 三九企業集團圍繞葯業主營,從創業之初就奉行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益的經營思想。艱苦創業,實業報國成為三九集團的經營觀念和企業精神。以一流人才辦企業、一流設備從事生產、一流產品提供於用戶、一流服務奉獻於社會。在全國15個省和4個直轄市都設有銷售辦事處和倉庫,形成遍布全國的醫葯銷售網路;組建抗菌素、中葯針劑、生物製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專業銷售部門。
三九企業集團按照產、學、研結合的方式進行技術開發工作;由集團醫葯研究院總體負責集團技術開發的戰略方向,各企業按照專業方向設置相應的專業化研究所,而各研究所與國內的主要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廣泛合作。已設置的研究所有三九生物工程研究所、三九華西中葯注射劑研究所、三九抗菌素研究所、三九中成葯研究所等。 三九企業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有大型醫葯企業,擁有上市公司「三九醫葯」以及多家通過GMP認證的醫葯生產企業,涉及葯品製造、葯品包裝、葯品銷售、醫療服務等領域,擁有近千個中西葯產品和覆蓋全國的醫葯銷售網路。「999」醫葯品牌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
三九企業集團因內部管理混亂,長時期高負債經營,2003年底陷入資不抵債境地,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出現嚴重的信用和債務危機。2004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開始對三九集團實施債務重組。2006年12月根據與三九債權人委員會協商確定的債務重組框架方案,為保證企業平穩過渡和長遠發展,按照整體重組、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實施引入戰略投資者工作。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凱雷投資集團亞洲收購基金/弘毅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新世界基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CCMP亞洲投資基金)、德意志銀行集團(中信證券)、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5組投資聯合體提交了重組建議方案。國資委在專家投票評審的基礎上,對各組戰略投資者提交的方案作了認真研究,初選華潤集團為戰略投資者,經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三九企業集團資本重組。
此次三九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初步選定,將有利於盡快解決三九集團債務危機和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問題,有利於切實維護上市公司中小股東權益,有利於盡可能減少各方面損失,有利於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❼ 韓躍偉哪年出生的華潤三九董事
韓躍偉:男,1968年3月出生,持有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築管理學士沒睜學位和清華大學建築經濟與管理碩士學位,曾任深型察陪圳市建築工務署市政處處長、華潤集團深圳區域工卜蠢委書記、華潤置地有限公司副總裁、華潤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華潤健康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等職務。現任華潤醫葯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華潤醫葯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
❽ 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是一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999年3月2日經原國家經濟貿易管理委員會國經貿企改[1999]134號文件批准,由深圳三九葯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九葯業」)、三九企業集團(深圳南方制葯廠,以下簡稱「三九集團」)、深圳九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先生物 」)、深圳市先達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達明物業」)和惠州市壬星工貿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並於1999年4月21日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准登記,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號: 1000001103157。
於2008年5月22日,經廣東省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記,本公司換領注冊號為440301103302647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本公司所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 股股票,已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本公司總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銀湖路口。
本公司注冊成立時原注冊資本為人民幣55,300萬元,股本總數55,300萬股。
本公司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證監發行字[1999]142號文批准,於1999年11月面向社會公眾發行人民幣普通股20,000萬股。
於2000年3月9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注冊資本增加為75,300萬元,股本總數75,300萬股,其中國有發起人持有55,200萬股,境內法人持有100萬股,社會公眾持有20,000萬股。本公司股票面值為每股人民幣1元。
根據本公司2003年度第二次股東大會決議,本公司以2002年12月31日股本75,300萬股為基數,按每10股由資本公積轉增3股,共計轉增22,590萬股(每股面值1元),並於20 03年度實施。轉增後,本公司注冊資本增至人民幣97,890萬元,但增資的工商變更手續尚未辦理完畢。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本公司累計發行股本總數97,890萬股。
於2008年4月16日,根據國務院國資委國資產權[2008]384號文《關於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東股權變更有關問題的批復》,三九集團所持有的本公司84,462,5 20股國有法人股股份及三九葯業所持有的本公司613,937,480股國有法人股股份的持股主體統一變更為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三九控股」)。
於2008年6月16日,商務部以商資批[2008]602號文《商務部關於同意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的批復》同意了上述股權變更。
截至2008年12月31日,除三九集團所持有的42,019, 587股股份尚未完成變更審批及過戶程序外,其餘涉及轉讓股份已全部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過戶登記確認書並過戶至新三九控股。公司於2007年11月底正式進入華潤集團。
2010年2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審核,並經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核准,公司名稱由「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變更為華潤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
❾ 劉愛民是什麼人茂碩電源董事
劉愛民:男,1976年出生,中國國籍,無境外永久居留權,本科學歷,會計師。曾任職TCL集漏返團子公司財務總監,三九集團子公司財務經理,深圳市實益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更名為深圳市麥達數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財務總監,返敏飢前海實益達董事、總經理,新余久益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總裁,九派凱陽有限合夥人,深圳市宇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等,現任公司董事拿猜。
❿ 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信息
宋清,男,1965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主管葯師。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歷任南方制葯廠廠長助理,山西同達葯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三九企業集團技術中心主任、醫葯事業部部長。
宋青 邱華偉,男,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1989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工程專業,本科學歷。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深圳市三九醫葯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深圳南方葯廠經貿部業務員、業務主管、片區經理、深圳市三九醫葯貿易公司副總經理、深圳三九葯業投資部部長、寧波立華制葯有限公司總經理、寧波葯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九升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三九企業集團醫葯事業部副部長。
喻明,男,1966年3月生,中共黨員。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軟體工程學院,研究生學歷。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任三九企業集團黨委委員、投資發展部部長、機關支部書記、三九企業集團人事部部長。
郭其志,男,1972年生,經濟學碩士(會計學專業),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曾任平安證券有限公司研究員、上海大亞(集團)有限公司財務主管、任華潤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吉林華潤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華潤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經理、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副總經理。 唐建平,男,1964年10月出生,199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金融系,經濟學碩士,南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在職博士(在讀)。曾擔任青島商業銀行新益支行副行長、特區證券公司投行部高級經理、華潤集團特殊資產管理部經理,華潤機械五礦高級經理,期間派往江蘇,擔任江陰華潤制鋼董事、董秘、財務總監,錫鋼集團董事、財務總監;上海華源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談英,男,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總監、研發事業部主任。曾任南方葯廠黨務部、開發部主管、部長,深圳市三九醫葯貿易有限公司副經理、山西三九同達葯業公司副總經理。
劉暉暉,男,1968年11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總監,深圳市三九現代中葯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南方制葯廠廠長秘書,三九美國公司秘書、財務、總經理,香港三九公司經理,三九企業集團企管部、資本運營部部長,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國際拓展部部長,深圳三九葯業有限公司歐洲葯物辦主任,三九企業集團醫葯事業部副部長、企業管理部常務副部長。
於繼武,男,1967年11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總監、深圳市三九醫葯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三九腦科醫院董事長。曾任南方葯廠開發部業務員、三九企業集團辦公室主管秘書、三九集團香港公司經理,深圳三九葯業有限公司企業管理部部長,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經理,上海三九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麥毅,男,漢族,1966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主管葯師。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總監,曾任深圳三九葯業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研究開發部部長、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部部長。
郭欣,男,漢族,1970年出生,中共黨員,工商管理碩士,經濟師。現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總監,兼行政管理部部長。曾任南方葯廠供應部業務員,廠辦秘書、主任;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發展部副部長、企業管理部部長、總經理助理。 公司主要單品種銷售規模大,產品質量穩定。
三九醫葯共計13家分公司或子公司。
「999」品牌無形資產價值評估超過83億元,位居制葯行業榜首。公司主導產品三九胃泰、999感冒靈、皮炎平、正天丸、參附註射液等年銷售額均超億元。 以科技為先導,以「中葯現代化」為核心,兼顧發展西葯和醫療健康服務,力爭在最短時間內,使三九醫葯成為集中葯、西葯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和醫療保健服務為一體的世界一流醫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