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尹明善家族4人被查,吉利聯手國資正式參與力帆重組!
力帆的僵局已經持續數月,其破產重組甚至已經算不上什麼新聞了,不過在10月13日晚間,力帆股份發布的一則公告堪稱重磅:力帆創始人尹明善、陳巧鳳(尹明善第二任妻子)、尹喜地(尹明善之子)、尹索微(尹明善之女)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調查緣由為該4人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
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理解為吉利聯手當地國資共同對力帆汽車進行重組,一旦重組成功,顯然地方國資不會介入具體的汽車生產、銷售等問題,因此力帆汽車很有可能成為吉利在西南的生產基地。
而國內另一自主品牌—長安汽車的大本營就在重慶,西南地區更是長安汽車的重中之重,此番吉利進入後,自主品牌的市場格局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可以預知的是,力帆汽車已經成為「大洋彼岸的那隻蝴蝶」,接下來必然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貳』 招商策略:股權轉讓激增的原因、影響和投資機會深度分析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國有企業改革「兩類公司」後國有股權無償劃轉事件的增加,另一方面民企融資增速持續下行,股權質押枷鎖下民企通過股權轉讓來尋求出路。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也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派宴關系, 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而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此外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部分資方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從而為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核心觀點
2018年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1)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 (2)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轉讓家數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平均值。 (3)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 (4)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 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折價比例也從56%上升至63%。
出現以上特徵的原因及背景: (1)在信用收縮的背景下,上市企業大股東大量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隨著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 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2)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隨著改革深化, 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3)產業集中度提升。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如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以及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2)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3)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2)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讓皮變化。(3)「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坦羨差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風險提示:股權轉讓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目錄
01
2018年以來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
1、 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頻頻發生。據我們統計,自2011年以來,股權轉讓的交易金額和次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存在股權轉讓的上市公司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共有445家上市公司發生股權轉讓,佔A股12.5%;大幅高於2017年的283家。
2、 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1年以來,民營上市公司轉讓金額和次數大幅提升。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的160家;2018年轉讓金額為1927億元,較2017年1616億元上漲19%。
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上市公司轉讓數量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61億的年平均轉讓金額,8家的年平均轉讓上市公司數量。
3、 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我們對所有股權轉讓事件進行統計整理,通過《權益變動報告》判斷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控制權變更的情況。(對於控股股東變更,但是實控人不變的情況,尤其是國有企業間的無償劃轉,我們將其視為不存在控制權變更)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從佔比上來看,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佔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為2.44%,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比例,因此2018年股權轉讓事件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數量也屬於近幾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4、 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
我們分析了股權轉讓的折價情況,對比2017年和2018年的股權轉讓數據。
對比規則:剔除未註明轉讓價格的數據,對比轉讓價格與首次公告日價格,判斷是否存在折價出售情況。折價率=1 - 轉讓價格/首次公告日價格。
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同時2017年折價比例為56%,2018年折價比例上升至63%。對比2017和2018年的具體折價情況,2018年折價0-20%的事件個數遠高於2017年。
02
股權轉讓「四大特徵」出現的原因及背景
1、 市場走勢和融資環境——股東通過出讓股權尋求出路
2016年至2017年,市場風格偏向於大盤股。大盤指數(申萬)從2016年初的2300點上漲至2018年初的3600點,漲幅超過56%;與之相反,小盤指數(申萬)大幅調整,最高從5800點下跌至2018年10月的2900點。
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大股東股權質押不斷觸及平倉線。隨著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信用收縮。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間,《資管新規》出台後,對銀行資產端的監管逐漸從「查」正式轉向「治」,開始實質性壓縮剛性兌付的銀行理財業務,部分社融項目開始轉正為負。上市企業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
伴隨「金融去杠桿」的常態化,政府開始施行結構性去杠桿。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只要還存在由於監管套利所形成的資金空轉,金融去杠桿就仍需繼續。因此在短期內,民營企業仍然較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另一方面,A股市場遭遇「黑天鵝」,股價受挫,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方式融資觸及平倉風險。在質押風險疊加市場情緒低迷,A股持續下跌背景下,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轉讓尋求出路。
2、 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
隨著改革深化,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國務院自2014年提出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建設以來,不斷擴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范圍。2017年下半年,地方國資委紛紛改建和組建國資投資、運營公司。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
自2014年兩類公司試點啟動以來,已經在10家中央企業開展試點,同時在122家地方國有企業開展試點。目前的1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主要包括了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和8家投資公司(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神華集團、寶武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和保利集團)。
從公司的運作模式來看,兩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均在打造自己的基金系,通過發起設立基金進行股權投資,並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到國有資本的投資和運營中,實現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及優化產業布局。目前兩公司已經成立的基金總規模近9000億元。這些基金為國企改革提供了融資的新渠道,同時通過參與中央企業的IPO、市場化債轉股、股權運作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高了資本的運營效率。
尤其在A股下跌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的情況下,各地國資運營公司對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以紓解上市公司流動性壓力。
3、 企業經營環境——產業集中度提升
我們對比了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和利用利潤總額累計值計算的同比,在2017年8月以來,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累計同比」和「累計值同比」出現了嚴重的偏離,而且這一差值越來越大。2018年10月,利潤總額累計同比為13.69%,而利潤總額累計值同比為-11.59%。
事實上,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是規模以上(年收入20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而隨著企業盈利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的波動,部分營收規模降至規模以下的企業則被剔除了統計范圍,而「累計同比」是按照可比口徑計算,意味著可比口徑下增速尚可,但大量退出統計范圍的企業經營出現了惡化,背後代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
03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 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股權轉讓為市場供求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從轉讓方角度,大股東減持或股權轉讓作為市場的供給端;從受讓方角度,國資接盤或者引入戰略投資者,作為市場新的需求端,而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使得微觀股票供需出現了一些變化,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
(1) 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
伴隨「去杠桿」的不斷深化,民營企業融資難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來獲得融資,但受市場波動,出現了大量股權質押風險,而大股東一旦資金鏈緊張就會導致股權質押風險實質性暴露,帶動股價下跌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大股東的資金壓力,而在外部資金無法馳援的壓力下,尋求股權轉讓來化解股權質押危機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並且通過這樣的方法化解危機具有幾大好處: 第一,市場因股權質押風險帶來的拋售壓力減少;第二,新的接盤方可以給市場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2018年股權轉讓一共518起,其中大股東質押比例為100%的共30起,質押比例超過50%的共232起。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公司質押比例的提高,大股東的質押比例也通道上移。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轉讓化解了部分質押風險,例如:
上市公司質押比例最高的為印紀傳媒80.71%,其大股東質押比例為98.46%;2018年1月,印紀傳媒控股股東將其部分股權轉讓給安信信託,以化解其面臨解壓的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地方國資接盤,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在「去杠桿」的大環境下,取得政府信用背書,方便企業融資。前文我們統計過,2018年民營企業轉讓給國有法人的股權轉讓事件共40起,大股東質押比例超過50%的35起。例如:
永清環保質押率為63.33%,大股東質押率為99.36%,其大股東通過向地方國資平台湖南金陽投資集團轉讓質押股權,一方面化解了部分股權質押風險同時並未改變公司大股東控股情況,另一方面為公司引入新的國有資本戰略股東,從而優化和完善股東結構,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公司資信等級。
(2) 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除了因為股權質押風險暴露帶來的被迫轉讓,對於那些具有資金需求而需要減持的重要股東來說,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相比於二級市場直接減持,股權轉讓可能是更優的選擇。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總減持規模為2597億元,而2018年減持規模僅為1735億元,如果股東在股價下跌的情況下進行減持,或將造成股價進一步下跌, 因此股東不如將股權折價轉讓給實力較強的受讓人,資本市場反而會給出想像空間,對於轉讓方或者受讓方可能是雙贏的局面。
2、 「無償劃轉」激發國有企業活力
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企業的兩層架構,變成政府--資本運營平台--實體企業的三層架構組織形式,實現政企分離。
受益於考核機制的轉變,今年以來國資運作活躍,國資受讓上市公司股權事件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從2017年初至今,以國有法人為受讓人的股權轉讓事件,股權轉讓市值和事件數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8年7月份之後,國有法人受讓的事件大幅提高,僅11月就有23起。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的事件也大幅提升。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
同時,自今年9月以來,多地政府加快推進國企改革方案,各部委積極發聲支持國企改革方案。
3、 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今年以來,市場持續下調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為緩解流動性壓力,政策回暖。其中關於並購重組松綁的政策短期內密集出台,並且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講話中也多次明確表示要積極支持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充分彰顯出監管層對並購重組市場的鼓勵與支持。
近期並購政策的調整主要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在發新股份購買資產中通過價格調整機制保護公司利益;並購非金融類資產少數股權的,取消財務指標限制;為符合一定條件的並購重組開通快速通道(小額快審、新增符合條件的特定行業);放鬆對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資金用途限制;縮短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時間期限;擴大並購重組參與主體范圍(包括允許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對方涉及200人公司的明確經中介機構合規性核查後可以依法參與並購重組活動)。
在2018年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共87起,市值主要分布於10-50億區間:國有受讓事件分布較為分散,而非國有受讓事件主要集中於10-50億區間。主要是因為伴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 中小市值企業作為「殼」的價值被重新考慮,部分資方可能會通過股權轉讓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04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
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
我們篩選了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大幅降低了質押比例的上市公司:
2、 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變化
我們整理了實控人變化後可能面臨主營優化或者改變的上市公司:
3、 「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文章來源:招商策略研究)
『叄』 蘇寧易購混改方案落地:深圳國資退出,江蘇國資牽手接盤
7月5日晚間,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近東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公司持股 5%以上股東蘇寧電器集團,西藏信託(以下合稱「轉讓方」)擬將所持公司合計數量占上市公司總股本 16.96%的股份轉讓給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以下簡稱:基金二期)。
協議轉讓完成後,基金二期將獲得蘇寧易購16.96%股權,以支持蘇寧易購應對流動性問題、穩定企業融資環境、促進企業穩定經營、持續發展。同時,蘇寧易購將不存在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基金二期總規模88.3億元人民幣,由江蘇省、南京市國資聯合阿里巴巴、海爾、美的、TCL、小米等多方產業投資人參與。
公告顯示的股權結構信息還顯示,淘寶中國對蘇寧易購的持股比例保持19.99%不變,而此前流傳的「阿里將收購蘇寧大部分股權」一說並不屬實。
同一時間,蘇寧易購與深圳國際分別公告稱,深圳國際與蘇寧易購股東方未能就商務合作條件達成最終協議,經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並通過審慎分析論證後,決定終止進行潛在收購事項,但雙方將繼續 探索 物流業務領域合作的機會。
新股東之變
蘇寧易購公告顯示,在最新的股份轉讓完成後,公司持股5%以上的四大股東將分別是:張近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持股比例20.35%;淘寶中國仍是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19.99%;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為新晉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16.96%;第四大股東為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持股比例5.59%。公告還表示,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和淘寶中國、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均不存在一致行動關系。
具體的股權轉讓計劃是,張近東、蘇寧控股集團、蘇寧電器集團、西藏信託分別將所持公司311,629,999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35%)、116,375,496 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25%)、864,489,565 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9.29%)、 286,201,086 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07%)轉讓給新新零售基金二期。
這是江蘇國資的再次出手,在今年5月,蘇寧易購宣布與江蘇省國資等方成立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該基金的股東分別為江蘇省國信集團有限公司、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江蘇高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實控人均為江蘇省政府。
6月2日公告稱,蘇寧電器集團將持有的蘇寧易購5.2億股(占總股本的5.59%)轉讓給了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轉讓價款總額為31.82億元,同時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和張近東簽訂了回購協議日,需要在2022年4月1日前支付回購價款。
引入多方戰投後,新的管理層如何助力蘇寧易購進一步發展,也是外界關注重點。不論上市公司是否有實際控制人,大家關注的是,蘇寧是否有利用這次危機來轉型的決心;能否發現問題並團結一致解決問題,聚焦零售繼續前行;投資方和管理層是否有決心,來共同制定轉型戰略。
深圳國際終止入股蘇寧易購
7月5日晚間,蘇寧易購與深圳國際分別公告稱,深圳國際與蘇寧易購股東方未能就商務合作條件達成最終協議,經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並通過審慎分析論證後,決定終止進行潛在收購事項,但雙方將繼續 探索 物流業務領域合作的機會。
根據蘇寧易購的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近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蘇寧電器集團、西藏信託有限公司、深圳國際、鯤鵬資本,2月28日簽署《股份轉讓框架協議》擬將所持公司合計數量占上市公司總股本23%的股份轉讓給深圳國際及鯤鵬資本或鯤鵬資本指定投資主體之後,各方就後續合作進行了積極地溝通,但各方未能就商業條款形成實質性正式協議,現根據實際情況,經協議各方協商一致,同意終止該協議。
公告還提到,終止該協議是協議各方協商一致的結果,協議各方無需對該協議的終止承擔賠償及法律責任。鑒於該協議終止,張近東與蘇寧電器集團於2021年3 月11日簽署的《一致行動協議》生效條件未能達成,《一致行動協議》將予以終止。
高和資本董事長蘇鑫認為,深圳國際終止入股蘇寧易購是一個「可理解的市場化決策」。他表示,深圳國際作為一家在境外注冊、在香港整體上市的紅籌公司,一直以來具有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體系和高度的市場化基因,公告所提及「未能就商務合作條件達成最終協議」的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蘇寧易購近期股權重大變動事項頻現和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一定程度上已為市場打了「預防針」。但這不代表雙方合作的初衷是不合理的。深圳國際作為一家以物流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尋求與蘇寧易購合作的最大訴求是 探索 通過資本工具引入商流和信息流,為其物流基礎設施業務和綜合物流服務業務賦能,這個業務 探索 方向是值得肯定的,相信不會因為此次合作的終止而停止往這個方向繼續 探索 。這一點在雙方的公告里也都有體現。
『肆』 什麼叫「錦江模式」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問題描述:
聽倒過這個名詞,但不知道是什麼個概念,有能人可以給解釋一下嗎,謝謝先。
解析握胡:
錦江系一年實現重組目標 「錦江模式」引人注目
--------------------------------------------------------------------------------
finance.tom 2004年08月19日07時32分來源:上海證券報
集團為龍頭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模式煥發生命力
就在整體上市炙手可熱的時候,以集團為龍頭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模式也有相當的生命力。
進入中國後頻頻並購資產的世界500強公司萬豪國際集團全球CEO對錦江國際的重組充滿期待,這是因為「錦江系」在最近交出了一份讓人眼亮的答卷:實現了戰略重組目標。
「錦江系」在重組中亮相
錦江國際集團系原上海新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新錦江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中國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共持有3家上市公司粗並***********股國有股。其中,國有股股權比例分別為42.32%、40.48%及50.21%。
2003年8月為充分發揮證券市場籌融資功能和有效發揮國有資本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加快實施集團資產整合,錦江國際集團在上海市國資委的領導下,結合集團產業結構調整需要,以上市公司產業整合與資產重組為突破口,統一籌劃,規范運作,實施了大規模、全方位、多形式的戰略性重組。3家上市公司先後於2003年9月、2004年元月和2004年2月公告更名,「新亞股份」更名為「錦江酒店」;「新錦江股份」更名為「錦江投資」;「國旅股份」更名為「錦江旅遊」。一個全新的「錦江系」就這樣在資本市場上粉墨亮相了。
而後,錦江國際緊緊圍繞實現酒店、餐飲、旅遊客運產業「三個全國第一」和加速實現與國際資本對接的戰略目標,對3家上市公司實施大規模、全方位、多形式的資產重組。
錦江國際集團公司將持有的錦江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錦江酒店」,同時收購「錦江酒店」投資的與主業不相關的18家企業股權及1家分公司資產,使「錦江酒店」形成以酒店業及餐飲業為核心的產業架構。
錦江國際集團公司將經過剝離的上海錦江汽車服務有限公司95%股權(含汽車營運牌照)、上海錦海捷亞國際貨運有限公司45%股權、大眾新亞出租汽車公司49.5%股權與「錦江投資」的「新錦江大酒店」和「錦江之星」等資產、股權進行整體置換,以利「錦江投資」重點發展客運業和貨運物流業,並確立客運與物流為核心的產業架構。「錦江投資」自去年10月啟動重組以來,歷時5個月,於2004年3月26日經中國證監會發審委正式審核通過,進入操作程序及辦理相關手續階段。
確立旅遊主業的「錦江旅遊」受讓錦江國際集團公司持有的上海錦江旅遊有限公司100%股權,同時向集團公司轉讓「錦江之星」25%股權。「錦江旅遊」集中發展和經營旅行社業務,並確立以旅行社業為核心的產業架構。此議案經中國證監會2004年1月14日認可批復,並通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批准。
2004年5月25日,錦江國際重組相繼完成法定程序和有關手續,資產運作總量達到31.1億元、涉及31家企業,順利實現了與酒店、餐飲、旅遊板塊等主營產業的銜接,奠定了實施集團發展戰略的基礎,也實現了集團戰略重組的目標。
上市公司中報大豐收
資料顯示,錦江國際集團的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是以優質資產或現金置換上市公司的存量資產,或以主營業務資產置換非主營業務資產,包括整體資產置換、部分資產置換、資產剝離和兼並收購。據統計,3家上市公司重組前,其主營業務收入15.57億元,重組後達43.9億元,岩皮跡增加28.33億元,增幅為182%;重組前,其主營凈利潤5363萬元,重組後達21116萬元,增加15753萬元,增幅為294%。
2004年8月9日、16日、17日,經重組的3家「錦江系」上市公司分別召開了董事會,發布了2004年中報。根據2004年中報,錦江國際集團控股3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較重組前有大幅提高。其中,「錦江酒店」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752萬元,達到6150萬元,每股收益為0.1019元,凈資產收益率從去年同期的0.08%上升到3.43%;「錦江投資」凈利潤達到6313萬元,每股收益0.114元,凈資產收益率3.93%;「錦江旅遊」凈利潤為1409萬元,每股收益達到0.11元,凈資產收益率3.30%。
「錦江模式」引人注目
上海交通大學鄭新剛博士認為,「錦江國際的重組模式為地方國資委的重組探索了途徑,目前地方國資委正在組建,但是因為歷史淵源問題,地方國資委在行使職能方面還有所欠缺,特別是整合國有資產問題上一直沒有進展,而錦江國際的重組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將分散的產業通過業務整合,向核心產業集中,發揮優質資產資源效應,提升上市公司資產質量;二是通過核心產業經營利潤的大幅增長和凈資產收益率的大幅提高,實現了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益的提升;三是主營業務的增長,使3家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大幅增加。錦江集團的重組模式就是突出主業,做強主業,這與國資委主輔分離策略是一致的。」
而證券研究人士余凱則表示:「現在國資言必稱整體上市,連一些省市國資都要拉到海外整體上市,其實整合產業做強主業實現國資保值增值才是國資的根本目的。」(記者 李小寧)
「錦江系」上市公司2004年中期主要財務指標
公司名稱 凈利潤(萬元) 每股收益(元) 凈資產收益率(% )
錦江酒店 6150 0.1019 3.43
錦江投資 6313 0.114 3.93
錦江旅遊 1409 0.11 3.30
錦江之星旅館有限公司系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旅遊企業集團——錦江國際集團的子公司,是經營管理國內首創、中國最大的經濟型連鎖旅館「錦江之星」的專業公司。公司創立於1996年,注冊資本人民幣17297萬元。「錦江之星」商標為上海市著名商標,是中國經濟型連鎖旅館的馳名品牌。
公司成立以來,以全心全意為客人、讓客人完全滿意為企業服務理念,以共商發展、共創雙贏、回饋社會為企業經營宗旨,以創新發展、鑄造細節、追求卓越為企業精神,創建了簡約精緻、品味高尚、凸顯家居特徵的第三代經濟型旅館;建立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獨立預訂系統和錦江之星網站及會員俱樂部;創編了系統並具有錦江之星特色的管理模式;組建了以專門培養經濟型連鎖旅館各類管理人才的錦江之星旅館管理學院。
公司通過錦江之星品牌經營的方式管理旅館、出售特許經營權,並為加盟旅館提供品牌、銷售、管理、培訓、技術等全面的支持及服務。為促進錦江之星品牌特許經營健康有序發展,公司經營管理的錦江之星旅館按照經營項目統一、服務標識一致、管理標准規范、營銷策略超前、操作系統便捷和連鎖聯網、資源共享的模式為客人提供具有錦江之星品質的服務,其特點為「清潔質優、經濟舒適、安全便捷」。
多年來,公司以誠信務實的作風、與時俱進的精神實踐著與世界同步的經濟型連鎖旅館的經營理念,造就了今天的成就,得到了客戶的滿意、市場的認可和社會的尊重。如今,公司不僅擁有經濟型連鎖旅館的馳名品牌「錦江之星」,而且擁有為滿足一般商務客人和社會大眾需求及以「營養、實惠、時尚」為特色的「錦江大廚」餐飲品牌。至2005年底,錦江之星規模總數達110家(含在建項目),擁有客房15475間,網點覆蓋中國20個省市,分布在全國37個城市;經營管理的資產達15億元。公司近期目標發展錦江之星200家,戰略發展目標為1000家。
公司將繼續以高起點、高目標、高水準、高速度和更加專業化的運作積極推進錦江之星戰略發展的進程,為打造錦江之星成為一個消費者信賴和忠誠的連鎖國際品牌揚帆遠航、走向世界而不懈奮斗。
『伍』 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抱團出海」,誰來保駕護航
政府需要採用專利制度和其他適當方式給「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的激勵,這樣才會有人願意去冒風險,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活動才能開展。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288.3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7%;完成營業額242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4%。